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天津五行通背拳拳法有哪些
擴展閱讀
北京哪些地方比較有名 2025-07-11 21:18:35
看耳朵北京去哪個醫院 2025-07-11 21:16:36

天津五行通背拳拳法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2-08-01 15:05:53

Ⅰ 誰有通背拳的教程啊

說完優點再談談缺點。

練通背的人我接觸的較多,拋開實戰只從技術來看,通背拳很多人練賊了。

大部分練通背的弧線發勁沒有滲透性,直線發勁缺少穿透性。

雖然看起來速度很快,但是一接觸頂多打個表皮疼,根本不具實戰能力。這是因為通背拳的功法很好入門,很多人沉迷在這種速度虛快的花法中,缺少對功力的深入訓練。

這點勁要是再戴上厚厚的拳套,估計就和撓癢癢差不多了。

也就是說通背拳要深入,難度還是比較大的。不像是現代搏擊,稍微練習一下,占著體格優勢和心理素質,稍微准一些的拳法就算打的呆一些,但是也能保證殺傷性。


這些通背拳書籍均可在圖中右下角處獲得

通背拳書籍目錄:

《通背拳術》

《洪洞通背拳教程》《沙氏通背拳基礎篇》《沙氏通背拳核心篇》
《沙氏通背拳高級篇》《通背拳-修劍痴一系》《五行通背拳三絕腿》《五行通背拳實用法》

《少林通背手法七十二字歌》《通背拳連環秘技》《五行通背拳肘擊法》

《祁家通背拳》《中國通背拳術》《五行通背拳術淺釋》《通背實戰摔擊法》

《通背拳:迅疾冷殺的遠距絕手》《通背散套》

《通背奇手》《通背拳(北體版)》《通背拳-練用述真》

《通背拳-沈陽體育學院武術挖整組編》《通背拳術--1986年遼寧科技版》
《通背拳翻子拳劈掛拳》《 通背拳連掌連擊制敵法》

《通背拳連環秘技》《通背散套》
《通背纏拳》《通背行拳》《通背閃電八打》《通臂二十四勢》

Ⅱ 通背拳的分類

通背拳又稱通臂,通背,是較古老的拳種。清末著名學者黃宗羲父子均有著述。《南雷集·王征南墓誌銘》中說:「佑神通臂最為高」。黃百家說:「通臂,長拳也」。通背拳在全國已發展成若幹流派,爭奇斗艷。

通背拳在河北較普遍流行於東部。滄州一帶有金絲合葉通背,大清河流域是五行通背,京南京東則是五猴、自猿通背。近知五行、五猴、白猿通背實為一個流派,名稱不同而內容大同小異,滄州通背為一游僧傳留,五行或五猴通背是清代山東祁雲父子所傳五猴通背既屬長拳類型,又有象形拳特徵。

通背拳側重實用,不講究套路而講求招法。入學先練基本功,如「五行拳」(摔、拍、穿、劈、鑽)、散手後,再習練「單操勢子」,有「十二連錘」、「十二野馬奔槽」、「十把擒拿」等。單操勢子有套路性質,只是短小精悍的招法。因該拳講「見招打勢」,故沒器械的固定套路,習練時按拳術使用器械,常用器械只有刀、槍、棍,表演現組織套路。

通背拳在我國傳統武術中源遠流長,流傳十分廣泛。傳說中在戰國時期的「鬼谷先師」傳道雲蒙山中:仿諸猿之棲息、獵食、爭斗、求生之法取其精華而成。始稱為通臂,以通臂猿形為主,仿其形而練,旨在加長臂力,擊法單操居多。為一種練法。歷經千載,先人去粗取精,取長補短,至清末浙江人祁信,始創通臂拳門稱祁家門(江湖稱為老祁派)。其子祁太昌采各家之長,將流散在民間的通臂單手、單操、擊法、練法柔化合一,繼承發展了老祁派通臂拳,形成了一種以柔為主,剛柔相濟,以背力為法,放長擊遠先發制人,特殊練法的拳法;通背拳術(江湖稱少祁派)。因練法,擊法獨特,變化靈活快捷,以摔、拍、穿、劈、鑽五掌為主,又附會陰陽五行金、木、水、火、土之法,因此又稱為「五行通背拳」五行通背拳完全脫離了原通臂猿形的仿形模式,採用人體科學合理的鍛煉法則,力發腰背力達掌尖,全身上下、內外貫通、剛柔相濟,正確運用心法、身法、氣力,使之成為武林中特殊練法的拳種,有別於「少林」、「武當」。

「清末明初」著名武術家、通背拳術大師修劍痴,承前啟後,把通背拳法求精、求實用,以科學合理的提煉、以不超出人體功能范圍的演練之法,使通背拳脫離追求模仿通臂猿形及代有封建迷信色彩的神怪的糟粕的練法獨樹一幟的發展成明五掌:摔、拍、穿、劈、鑽。暗五掌:撩、撣、抽、擂、煽。奇五掌戳、卡、啄、捩、跺。絕五掌:豁、捋、崩、撲、推等。腿法也由原來的明五腿迎、十、插、擺、合發展成暗五腿:彈、撩、點、撞、戳。奇五腿:勾、拐、蹬,踹、鏟。絕五腿:纏、繞、踩、碾、鞭。等在仿形上把單純的模仿通臂猿形,發展成了取多種動物之優之長而習,如:

猿鵬鷹獅鶴,雞燕鷂蛇貓,虎鹿犬馬魚,熊兔駘雀羊等,集中的吸取這些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游的動物的捕獵、攻防,逃遁的優點貫穿在通背拳的訓練及技擊之中。修老先生系統理論化的把通背拳的訓練法總結成:六路站壯、六路行壯、六路拳術、六路勢法、六路掌發、六路腿法、六路步法、五護八斷法、迎機捕解法、三絕六秒法、絕路逢生法、擒拿法、摔擊法、閃電制敵法、一百零八技擊法等,由簡到繁由淺入深的訓練法使通背拳習之有法,擊之有術、講之有理。在練法上:通背拳有別於其它拳種的弓、馬、虛、撲、歇公式化的練法,而是以柔、活、輕、快、捷的方法,行體流暢。九柔一剛的力度,柔中求剛、甩中發力,園中求直,全身內外,上下一氣貫通,不犟氣、不掘力。手、腿、步相合隨心所欲,一手二手連三手攻中有防、防中有打。輕、靈、活、快是通背拳練法中著力要求的,以快為主瞬間完成一組動作,要想打的快、踢的快、進的快、退的快、變化快,實踐中得心應手,必須有扎實的訓練功底,否則必是紙上談兵,用時目瞪口呆,銀樣臘槍頭中看不中用。通背拳的發拳擊掌與其他的拳種的擊拳方法截然不同。其獨特之處是,發左拳上左腿,發右掌上右腿,也就是所說的「順拐」。這樣練習有助於,在訓練中達到通背拳所要求的放長擊遠的宗旨。又加強了訓練難度。通背拳的發力也與眾不同,多用甩力,柔力,掄臂求力,兩臂似兩條鞭子,無影無形,飄忽不定,一旦發力如晴空炸雷,力達擊點,力發萬鈞,拳擊力發腰背達於拳尖,離心力貫全身而擊出。真正達到手如鐵、腕如棉、兩只胳膊似皮鞭。通背拳突出的是技擊變法:講求式無定式、法無定法,學時一定理,用時無定法,實踐中以變應不變、以多變應萬變。柔中取變,兩臂如鞭,忽明、忽暗、忽虛、忽實,似有力又無力。虛實相間,防中突變打,打中突變防,拳腿並進,進如潮湧,撤如潮退,打敵出其不意,攻敵迅雷不及掩耳,使敵心奪神骸,望風而逃。通背拳奇特的「擊響與技擊」。通背在演練中啪啪見響,呼呼聲風,威猛無比,是其它拳種演練中所沒有的。通背拳的每一聲響,都與技擊有關,都是技擊中的「假設敵」決不是為了好聽、好看、渲染氣氛而刻意拍大腿,拍肚子出響。訓練中通背拳的擊響是為技擊而服務的,講究粘衣發勁,練時粘已衣發勁出響,用時粘彼衣發勁,所以通背拳最忌光膀子,所謂:光膀子練通背拳越練越不對;通背拳不出響,行船沒有漿,就是這個道理。不穿衣服練通背拳無粘衣發勁的感覺。因此說:練不好擊響,就不能有效的技擊實踐。練不好擊響,就體現不出通背拳的獨特風格。

五猴通背拳的風格特點是:大劈大搓,放長擊遠,粗獷豪放,兇猛沉實,雄渾有力,舒展大方,而又內外兼顧,剛柔相濟。

綜上所述,通背拳在練法、擊法、力法等方面都有與其它拳種不同的特點,已經由一種單一的鍛煉方法發展成為有完整的訓練、技擊、理論(包括各種器械)的練法,擊法的特殊門派。是中國武術百花園中一枝奇葩。

武術拳種,相傳為戰國時白猿公所創。有白猿通背、通背猿猴、五行通背、六合通背、少林通背、劈掛通背、兩翼通臂、二十四式通臂、洪洞通背等流派。手法有摔、拍、穿、劈、鑽等,步法有行步、散步、連環步等,腿法有勾、踢、蹄、彈等。套路運動要求甩膀抖腕、雙臂摔劈、肩臂撩掛、擊拍輕快、閃展靈活、虛實分明、腰背發力、冷彈脆快、堅韌交錯。掌法有摔、拍、穿、劈、攢五種,通過圈、攬、勾、劫、削、摩、撥、扇等八法的運用,生化出各種變化動作的拳術。它的主要特點是出手為掌,點手成拳,回收仍是掌,動作大開大合,放長擊遠。 通背拳以其特殊的伸臂動作而著稱。伸臂動作力由背發,通過肩、肘、達到指尖,要求背、肩、肘協調,用力伸展。通背拳拳或掌的手形較豐富,通背拳主要有單晃掌、撩陰掌、雙蓋掌、引手掌、拍掌、踏掌、秀骨拳、平拳、尖拳、斬首掌等,劈掛通備拳主要有勾摟手、摔掌、撩陰掌、點掌、掖掌、中掌、蹦中拳、立沖中拳、扣沖中拳、石猴訣拳、猿猴訣拳等。通背拳的勁力,以「縮小軟綿巧,冷彈脆快硬」十字為主。其套路有小連環、大連環、拆拳、五馬奔槽、六路總手、十二連環拳等。腿法以暗發為主,重七寸低腿。身形要求做到頭頂、項領,前空,後實,虛胸,凹肚,探肩,臂長,活腕。拳勢則要求做到身似弓,手似箭,腰似螺絲,腳似鑽。 通臂拳基本技法包括前空後豐,探肩長臂。屈身蓄護,放長擊遠。催探抖彈,脆快似鞭。圓徑相依,以短衛長。 前空後豐,探肩長臂,是通臂拳靜姿的基本技法。前空指身體的前半部虛胸 (涵胸)、凹肚(收腹)。後豐指身體的後半部拔背、立腰、 斂臀,使背脊有綳,豐滿的形態。探肩長臂指上肢各節隨手的領勁向進攻方向抻夠,形成肩向前探、臂牽長的形態。屈身蓄護,放長擊遠,是通臂拳肢體屈伸和勁力蓄發與攻防擊技配合的基本技法。屈身蓄護指肢軀屈曲回縮時,要有意識地吸氣、放鬆肌肉或拉長肌肉的長度,來配合蓄氯、蓄勁、蓄勢。同時要以軀肢屈曲回縮,發揮防護自身的功用。 一般以屈曲肘、腕 、指護上盤,以屈曲胸、脊、腰護正中,以屈曲兩肩臂護兩側,以屈曲胯膝護下盤,謂「五護八斷」。放長擊遠指舒伸肢軀,抻長兩臂,在外形上加長兩手攻擊距離,以及內氣、內勁隨身勢舒伸引導而外發。外形的放長擊遠是以腰為軸,通過涵胸、拔背,松開肩、肘、腕關節,經過肩背通透而遠臂腰通透。內氣內勁的放長擊遠是丹田內氣與腰脊發出的內力,隨腰臂通透流經指端,發放至打擊目標略遠的地方。如以手攻擊對方的胸部,內氣、內勁應擊透其胸廓,直達其背部。催探抖彈,脆快似鞭,是通臂拳運動的基本技法。該拳喻人體為鞭,以催、探、抖、彈四勁完成動作,就能獲得似揮鞭般產生的脆快勁 (亦稱「鞭勁」)。人體腰以下為鞭桿,腳為桿把,腰脊為桿頭,背、 肩、臂為鞭繩,手為鞭梢。揮「鞭」時,兩 腳(桿把)蹬地催勁上傳,以腰脊(桿頭)發 力上送,催促腰、背、肩依次向進攻方向探伸,催勁穿臂(鞭繩)至腕,通過抖腕使勁傳至手(鞭梢),爆發出一彈即松的脆快勁。這一勁法特點,使通臂拳的動作顯得柔韌綿長、柔中藏剛。圓徑相依,以短衛長,是通臂拳長短兼用的基本技法。通臂拳注重在長擊中兼使短打,以短打救衛空隙、輔佐長擊的作用。常用的「以短衛長」法,是將揮臂劈拍的立圓動作與沿中直擊的中拳動作交替作用。運動中,由中拳變拍劈,猶如以矩劃圓。由劈拍變中拳,長短互襯。 除拳術套路外,通背拳的器械有以白猿通背為基礎的棍、單刀、雙刀、棍、槍、劍等,有以二十四式通背拳和兩翼通臂為基礎的子龍大槍、青萍劍、苗刀、風摩棍、劈掛單刀,劈掛雙刀等。

2.通背拳是八門拳術代表套路之一,主要特點是動作簡而明,舒展大方,不尚花絮,勁力純厚,終於技擊。在手法上主要有展劈挑撩、砸砍撞推,挨崩擠靠等,其中以展法最為見長。腿法上有踢踹蹬踩、絞絆扭拐等,其中有以大奔腿、小奔腿、里踩腿、跺子腿、背頂腿為其能使。在與對方交手時,往往是手腳並用,上下兼備,閃展騰挪,協調自然,起腳先出手,落腳手亦隨,展打腿踢恰到好外,八門通背拳是一個體用兼備的優秀傳統套路,只要長期堅持練習,即可達到體藝雙修的目的

Ⅲ 從古代到現代軍隊練習拳術的歷史希望盡可能全面。重點是拳術。謝謝

宋朝以前(陝西紅拳)
兵員搏擊技術的出現。
秦朝統一中華之後,在現時之陝西省西安市建都,做就了秦漢時期流行於陝西之關中拳;發展至明時改稱為紅拳之地方拳術。 唐朝李世民時有少林寺僧兵及武僧紀錄。 唐朝武則天於公元702年訂出武舉制度,選舉軍將人才,並用考試的辦法授予一定的稱號,這大大促進了武術的發展。宋、明、清亦從之,至清末廢除,歷代皆有兵員軍將之世襲制度,此時武術已經成為一種文化形式,並產生流派承傳,從此影響到東南亞各國。 唐朝有李白尋訪江南道人許宣平不遇之紀錄。民初許禹生稱三世七(太極卅七勢)乃許宣平所傳(沒有提供真實證據)。
宋朝(杭州長拳)
(北)宋朝立國之始訂下的禁止民間組社、私藏兵器的禁律。 1127年(南宋建炎元年),宋室南遷,以岳飛、韓世忠為首的愛國將領提議下,大部分軍民,奮起習武。以杭州為中心。 杭州流傳的為南拳,拳勢多以上肢為主,肘膝為輔,很少飛身離地,稱「拳打卧牛地」。心意六合拳先祖,據說傳有《岳武穆王拳經》。且被該派尊為祖師,可惜沒有歷史佐證。 1156年(紹興二十六年),朝廷在臨安設立武學。 1180年(淳熙七年),設「武舉絕倫從軍法」,學武者可以考取功名。南宋共出現二十七名武狀元。當時杭州的武術團體有角抵社、錦標社、射水弩社、川弩射弓社、英略社、馬社等。還有民間組成的巡社、弓箭手、良家子等團體。他們平日「執弓荷鋤,仗劍巡步」。北方被金侵佔後,大批難民來杭,帶來了北方的拳種,與原來的南派拳種融合。 出現了浪跡江湖,習武賣藝為生的「路歧人」。 (宋太祖)或(岳氏)長拳形成時期。
元朝
漢人為下等人。不可習武聚會。據原載於清末(宣統三年、1911年)上海天鐸報,廣東人盧煒昌以偽少林歷史宣傳反清情緒的作品《少林宗法》說:宋末元初,少林寺之拳術還未為世人稱許。相傳住持覺遠(陳享)得達摩(陳遠護)留傳之十八羅漢手法,變散式為整式,將《羅漢十八手》佛手發展成七十二手(花拳)。他仍未滿意,乃改裝外出求師。後得蘭州李叟(李家拳),及得北方游俠白玉峰之(白模拳),後同住於洛陽同福禪師(蔡福-蔡家拳)之處。將各路拳法融合成五拳,使少林手法(南少林)增至一百七十餘手(172式五形八卦拳),內藏龍、虎、豹、蛇、鶴五形及八卦拳,即今蔡李佛之古典五形八卦拳。又稱覺遠注重武德,訂「少林戒約十條」約束僧徒。 上述故事,是清朝晚期南方蔡李佛所形成有關之編造歷史(或稱托古)。
明朝(福建南拳,四川梅花拳)
明有長拳、紅拳、彈腿等名稱出現。也有單練、對練的形式。
明定都今北京,將南方(南京)武術如長拳,紅拳等帶來,與原本北京、天津、滄洲之武術,如十八手(叟),六合等拳術融合,今人稱為少林拳種。
明朝戚繼光在福建整理當時全國武術(包括長拳,短打、紅拳,巴子拳等,留意當時未有提及少林派及武當派)-今人(民國初期,有人將中國武術分類)統稱南少林拳(或屬概念象徵)。
明將戚繼光亦是世襲而來,其武術長拳學自祖輩,故稱太祖長拳。
沿海被日寇搜劫,俞大酋、戚繼光曾駐扎沿海地方。福建及山東留下了當時的拳種如長拳、短打、五拳及華拳。福建演生了五形拳,鶴拳;兩廣衍生了洪拳,詠春及蔡李佛等南拳(今人稱南少林拳)。山東將原來之羅漢、六合等演變出現在之羅漢螳螂拳和六合螳螂拳。
明萬曆張松溪內家拳。(此時稱拳不稱派)。民初吳式太極拳傳人許禹生著作中說:宋書銘自稱張松溪將內家拳傳與其先祖宋遠橋,文中未有提出證據。 明朝形成了許多各具特色的『拳』術。(此時稱拳不稱派)。許多記載武術的書籍也相繼出版。
流行的『拳』有長拳(後演生為太極拳)、紅拳、華拳(後演生為心意六合拳)、五拳(後演生為五形洪拳)、查拳、巴子拳、彈腿、短打(後演生為螳螂拳)、內家拳等等。
清朝
清前期明令漢人不得聚眾習武,南少林寺不再存在,嵩山少林寺受到監視,寺僧亦不可習武。
《廣東佛山-南少林拳-洪拳(劉蔡李莫佛)、詠春、蔡李佛、永春》
明末清初,在南方《五拳》發展成老洪拳之(五形拳)、今人稱為《南少林拳》,在福建廣東流行。其拳種來自福建,經戚繼光整理後之南方拳術。
福建之海鹽西進,外來商品在廣東北上,皆必須精通武術之鏢師。
《陳家溝拳術-太極拳》
退隱之明末帶兵官陳王廷將其拳術(包括長拳、炮捶、紅拳)加入道教元素,吐納養生之法,在家鄉陳家溝傳承陳氏長拳,屬剛拳。 《滄州回民拳術-查拳》與《保鑣》
清初期交通不便,貨運安全必須保鑣行業。因為漢人不得聚眾習武,故做就鄰近北京滄州之回民習武成風。滄州為貨運入京主要之途。 河北滄州當時盛行的拳術有六合拳,羅漢拳。 回民外族之拳術(例如巴子拳、查拳等)得以流行,並加入地方拳術;長拳與紅拳等。 清朝漕運,海鹽運輸發達,帶來保鑣行業興盛,引起鏢局授武之風氣。 《六合拳-北少林拳》
明末清初人姬際可(1602-1683)傳授之拳術稱『六合拳』、內容包括十形(勢),後演生成心意拳、心意六合拳等,今人稱為『北少林拳』。雍正十三年(1735),河南進士王自誠作《拳論質疑序》。《序》雲:「拳之種類不同,他端亦不知創自何人,惟此六合拳則出自山西姬龍、姬鳳,二師乃系明末人也(應為姬龍峰(鳳)之誤),精於槍法,人皆以為神……」
內家拳名稱出現於黃宗羲作於1669年即康熙八年之《王征南墓誌銘》。
鴉片戰爭(1840年)後
首先在廣東,林則徐與兩廣總督鄧廷楨嚴厲禁煙,需要當地社團及武術團體支持,大力發展民間團練以防英軍從海路進入廣東三江流域,清初禁止華人聚眾集武已經鬆弛了。後來曾國藩更以團練制度發展湘軍之漢人軍隊。使漢人武術得以重新發展。
陳王廷後人陳長興(1771年-1853年)傳楊露禪(1799年-1872年)(後稱楊式太極拳),楊減省一些剛烈拳勢(如炮捶、紅拳),注重剛柔並濟。
河北李洛能(1808-1890)從心意六合拳演生成形意拳。
1851年,太平天國正式成立,1853年建都天京(今南京)。南方大城市廣州及佛山之三合會武術團體快速發展,為太平天國提供人力資源。參與之武術社團領袖,為避免身份外涉及連累父兄輩,故以匿名為號。以(南)少林作為號召。廣東佛山之洪拳(所謂少林拳)得以經湖南傳到南京江浙一帶。
陳享於1845年,林則徐被罷免後,返回鄉間,廣東新會崖門鎮西京梅村,開設洪勝武館。故稱洪拳。後於廣東各地分設立44所分館。所教的有花拳,平拳,五形拳及八卦拳。
黃華寶1852年後傳技佛山樑贊,去除氣硬功,強調技巧之柔性南少林拳、詠春拳出現。尊(南)少林五枚師太為祖師。
清王宗岳著《太極拳論》出現,(1852年由武禹襄帶出)開始有太極拳名稱,只有八卦五行十三勢。
退休太監董海川(1797-1882)於1856年後在北京設帳傳授八卦掌。
趙堡陳清萍傅武禹襄(1812-1880),(武氏太極拳)。 太極拳之名稱出現。
一些著名武術家例如鷂子高三、陳享參與秘密結社推翻清朝,促進中華武術發展。
太平天國失敗(1864年)後
廣東佛山的洪拳包括花拳及八卦拳(太平天國洪秀全拳術-(南)少林拳)傳到南京、江浙一帶。
廣東黃麒英洪家拳傳黃飛鴻(1847年─1924年)。尊(南)少林至善禪師為祖師。
張炎在1876年接掌佛山鴻勝館,教授蔡李佛拳。尊(南)少林至善禪師為祖師。 清朝地方不靖,富貴人家及商鋪多請來保鑣或武師護院,並訓練家僕武術。
清朝後期,政治混亂,地方人士多自設民團(自衛隊),聘任武術教練。
清中葉後,有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家之分別。亦有佛、道之分別。更有南(拳)北(腿)之分野。
山東義和拳(1899年)螳螂拳名稱出現。
山東范旭東(18??-1935)(黃漢勛在《螳螂拳講座》稱范享年九十有五?);流傳下《少林衣缽真傳》,按升霄道人的《羅漢短打》,及自己的經驗編成五卷。內容論及十八家法,螳螂拳法概論,螳螂短打要論,螳螂手法要論,螳螂手法總敵,王郎(應該是指其師王榮生)之螳螂短打總綱。(螳螂拳名稱正式出現)。 《少林真傳》手抄本出現了。文中稱由署名「升霄道人」寫於1762年(清乾隆二十七年)(未有佐證)。記載有羅漢短打圖、羅漢兵刀、器械、羅漢行功全譜、口訣等。(部分內容;如「升霄道人」及《少林衣缽》何能為後人加上)
范旭東流傳下之所謂弗遑道人手抄本《少林衣缽真傳》出現,書中指升宵道人初學於少林寺福居禪師,後又學於峻山某少林高僧。福居禪師流傳下《短打秘鑰》。自言抄寫之時間為咸豐五年(1856年)(書中所言,未有佐證),相信是范旭東或其後人所編。 查拳名稱出現。 神打出現。
禁拳-與秘密宗教有關
北方,山東白蓮教或其支流-七星紅拳(七星螳螂拳前身?)、義和拳、義合拳、八番拳。
四川-梅花拳(花拳前身?見川楚教亂條)
廣東─佛拳及八卦拳(見陳享條及太平天國條)
清末民初
武當派之名稱出現。
武當派或內家拳是指當時北京天津直隸一帶之地方武術,混合了長拳,炮捶,紅拳而衍生出之太極拳,八卦掌,形意拳等。
武當派之(偽)歷史形成,推前其創始時期,說是由南朝劉宋張三峰所創立。
武當派之(偽)歷史爭論,宋張三峰或明初之張三豐。
武當派各支流門戶出現。
少林派之名稱出現。革命黨人借鏡洪門歷史,於各會黨及社團中傳播火燒少林寺等反清情緒。
宣統三年(1911年),上海天鐸報連載有少林宗法一文。是與廣東人有關,陳鐵生等集體創作,其中所指之南少林承傳:歷史背景與所描述地方,皆不可考。所載的拳術則為廣東洪拳。唐豪先生曾經考證,並著有少林拳術秘訣考證一書。
北少林,指來自河北滄洲之拳術。指六合、羅漢及螳螂手法。站樁時練硬氣功,全身肌肉綳緊。丹田在肚臍之上兩至三吋,鍛鏈整體腹肌。
南少林,指南拳;以技擊為主,坐馬時全身肌肉不比《北少林》綳緊,氣功轉往剛柔並濟,丹田在肚臍之下兩至三吋,鍛鏈下腹肌。
個別南拳拳種由全剛烈(以至善為少林始祖作為剛拳象徵)加入柔順元素(以五枚師太、方永春、嚴詠春等作為柔拳的概念象徵)。
民國時期
民國初年,民間相對安定,經濟轉形。保鑣,護院,團練,都轉往授武,很多新的流派出現。
民初吳式太極傳人許禹生說替袁世凱工作之宋書銘,自稱藏有遠祖宋遠橋之太極拳譜。說張三豐傳張松溪及張翠山,再傅宋遠橋,名十三式。
清末直隸清軍中武術,亦是後來袁世凱新軍中所習的拳術,後直系軍閥承繼之。
南少林派
沒有嵩山少林寺武術傳承紀錄。
民國四年,中華書局出版了尊我齋主人所撰之《少林拳術秘訣》。內容擬似武術小說,今人所說有關所謂『少林派』之傳聞,多由此而來。跟隨而來的是有關少林之傳奇小說。如趙石之『南少林傳奇』、『火燒少林寺』等。
『少林拳術秘訣』雲『少林為南派開山之祖。梁時達摩禪師居於此寺。見徒……精神萎靡……立一強身術……不過十八手而已……為入手內功。』……『十八手:朝天踏地二手、排山運掌,猛虎推山四手、黑虎伸腰四手、雁翼舒展一手、揖肘鉤胸一手、挽弓開膈一手、金豹露爪一手、腿力跌盪四手。……又名十八羅漢手。』……『至達摩師圓寂……數百年後及有覺遠上人……剃度少林……發展為七十二手法。』(參見花洪拳條)……『白氏(白玉峰)增至百七十餘手法。名日龍虎豹蛇鶴五拳(五形拳)……歸少林號曰秋月。』參見洪拳條) [編輯] 北少林派主條目:少林派民國七年,大聲書局出版了由陸士諤所藏有之《伏氣圖說》及《易筋經義》組合而成的所謂《少林拳術精義》。內容實與少林拳術無關。
嵩山少林寺於1928年,軍閥內戰時全部被燒毀。1926年國民黨開始北伐,1927年3月6日,少林寺主持妙興和尚因加入北洋軍閥,於舞陽陣亡,年僅37歲。1928年後,有人(1932年;金恩忠)稱得到少林寺妙興和尚秘傳七十二絕技。今人(2000年;吳忠賢)亦出版了少林七十二藝與武當三十六功。 [編輯] 民間武術團體成立1909年,自農葝蓀與霍元甲在上海創辦(當時中國第一個民間武術團體)精武體操會[5]後,佛山、漢口、廣州、梧州、南寧等地的精武會相繼成立,影響所及,海外分會如香港、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等華僑聚集的商埠亦紛紛建立。精武體操會之宗旨為提倡武術、研究體育、鑄造強毅之國人。
北京體育研究社,1912年在北京武由許禹生、郭志雲、楊季子、趙鑫州、恆壽山、紀子修、高克興、佟瑞甫等人成立。宗旨是發展武術運動,培養人才,達到強民救國的目的。
中華武士會,1911年在華北同盟會倡導下成立的大型規模的民間武術社團,由葉雲表、馬鳳圖等人發起組織。以團結武林同道,提高中華武術,振奮民族精神為宗旨。1912年秋,在天津河北公園舉行盛大的武術表演。 國民政府積極支持人民習武強身。亦在各大高級院校建立武術體育課。群眾體育 [編輯] 廣東南拳民國初年,出現很多新的門派,都說源出至善等少林五老、少林寺、武當派及峨嵋派。這反而暴露了他們之《新》。目的只是『源出正統』而已。實質多數都是混合幾位師父所學而成。至善等少林五老出於清末慈禧太後時期留行於廣東之武術小說「萬年青」另名乾隆皇游江南,坊間有售。而明清地方歷史都沒有半點紀錄。 武術小說「萬年青」或名乾隆皇游江南流行於清末廣東省之廣州及佛山一帶,當時該地之著名的拳術有詠春拳(遵五枚師太為祖師);洪拳、花洪拳(現稱少林永春拳)及蔡李佛(遵至善禪師為祖師);花拳(遵苗顯為祖師);東江拳(遵白眉道人為祖師)。該小說相信是根據上述數個門派之相傳資料加上廣州機房裡旗下人欺侮漢人的情節寫成。 但凡轉朝換代期間,前朝很多帶兵將領都會留落民間傳授武藝,大都低調生活。古之學習武事,是追隨師父個人之名聲,不像今人追隨門派。
中央國術館及其他
在民國初期,倡導「強國強種」,武術得以鼓勵和推行。
1927年國民政府為了進一步管理各自為政及擁有強勢之武術團體,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國術館。成立了編審處,唐范生(豪)為首任處長。由於唐注重真正的武術歷史,為部分有權勢之人士不容,而離去。做成後來之編審處收集了很多托古(偽作)之手抄本。 中央國術館以當時軍旅中的元老主政,有李景林,張之江與杜心五等,把各家各派的武術掌門人請到國術館任教。硬將中國武術分為少林及武當兩門,下再細分。門派正式出現。 當時萬籟聲(自稱是杜心五的徒弟)稱自己為蛾眉派自然門。
從此只在武術小說上出現之八大門派,正式爭相出現,各尋遠祖,個個正宗。
1927年12月,將領張之江在教育家蔡元培的支持下創辦了武術研究所。以「強種救國」、「禦侮圖強」為口號發揚中華武術,其時南京政府和地方軍隊也將武術列為訓練軍隊的主要術科,於是社會上掀起武術熱,各省、市縣的「國術館」,紛紛成立。[8]
由於日本侵略之心已經出現,故愛國抗金英雄岳飛,與成功從外族取回政權之明太祖朱元璋皆被打做成少林英雄。之後,出現了很多所謂武術手抄秘本,皆稱岳飛、朱元璋,戚繼光及俞大酋等抵抗外敵英雄;都與少林寺發生關系。 民國十八年(1929年)由「大聲書局」以石印出版了《拳經》一書,說是由乾隆四十九年時曹煥斗作注,收集清康熙時張孔昭之拳技整理而成。[9]
直到,1936年「蟫隱廬」又出版了較《拳經》完備之手抄本《拳經拳法備要》。經唐豪考證後,可能是明末少林武僧玄機和尚的遺法。
1929年,張之江、李景林在杭州《西湖博覽會》舉辦《武術運動會》。
1933年,形意拳傳人薛顛,自稱在五台山靈空禪師處學得《華佗五禽術》及《點穴法》。先後出版了『形意拳術講義』、『象形拳法真銓』、『靈空禪師點穴袐訣』。
1936年8月中國武術隊赴柏林奧運會參加表演。
中國經歷二戰和國共內戰,戰爭年代,武術停滯發展不前,產生了斷層。由二戰(1937年)至改革開放後(1985年);接近五十年,在中國內地,有些傳承沒有了,有些內容缺失了。禮失求諸野,在台,港,乃至外國,皆有傳人,可以填補現時的一些遺失。
現代較為流行的分類方法是把拳術分為以下5類:①內家拳類。包括內家拳、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等。②長拳類。包括少林拳、查拳、華拳、三皇炮捶、通背拳、翻子拳、攔手拳、戳腳、六合拳等,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根據查、華、炮、洪等拳術特點綜合整理的適應普及的初、中級套路、適應競賽的規定套路和自選套路。③南拳。中國南方各省流行的拳術。④短拳。又稱短打,一種較為古老的拳種。⑤象形拳。包括猴拳、蛇拳、鷹爪拳、螳螂拳、醉拳等。

Ⅳ 通背拳歷史簡介 通背拳特點及套路有哪些

通背拳流傳很久,較早流傳於山西的「洪洞通背」,也屬於通背拳系中的一個流派。手法有摔、拍、穿、劈、鑽等,步法有行步、散步、連環步等,腿法有勾、踢、蹄、彈等。套路運動要求甩膀抖腕、雙臂摔劈、肩臂撩掛、擊拍輕快、閃展靈活、虛實分明、腰背發力、冷彈脆快、堅韌交錯。
通背拳側重實用,不講究套路而講求招法。入學先練基本功,如「五行拳」(摔、拍、穿、劈、鑽)、散手後,再習練「單操勢子」,有「十二連錘」、「十二野馬奔槽」、「十把擒拿」等。單操勢子有套路性質,只是短小精悍的招法。因該拳講「見招打勢」,故沒器械的固定套路,習練時按拳術使用器械,常用器械只有刀、槍、棍,表演現組織套路。
通背門的功夫既有健身術,又有技擊術,男女老少皆可練習,既可以內堅持五臟,又可外壯筋骨,既能祛病延年,又能防身護體。

Ⅳ 五行通臂拳

金沙飛掌打對面,攻防兼備虎靠山。盯心膘掌掏心窩,二郎擔山開群巒。雙關鐵門閃身炮,腋下藏花下插手。金童獻圖千金砸,單風貫耳追風連。順手牽羊撩陰腳,猛虎跳澗猴翻天。天王托塔攪宇宙,珍珠卷簾雷飛天。雙峰貫耳勒馬拳,通臂招招顯神威。二十八招通臂式,五花坐山搬師還。

Ⅵ 通背拳的相近流派

近代流傳於北京、天津一帶的通臂拳,是清末祁信所傳,除此以外,以通臂或通背命名的拳種還有「通背猿猴」(六合通背)、「二十四式通臂」(白猿通背)和「兩翼通臂」「五行通背」、「金絲合葉通背」等等,都與祁家通臂不盡相同。

Ⅶ 五行通背拳淺釋目錄,原書還有發行嗎

沒看到了。。。網路也搜不到 可能某些地方會有賣,,

五星通背拳是中國拳術之一,五行通背拳流傳較廣,流派較多,除「白猿通背」外,還有「五行通背」、「六合通背」、「劈掛通背」、「兩翼通臂」、「二十四式通臂」,等。較早流傳於山西的「洪洞通背」,也屬於五行通背拳系中的一個流派。手法有摔、拍、穿、劈、鑽等,步法有行步、散步、連環步等,腿法有勾、踢、蹄、彈等。套路運動要求甩膀抖腕、雙臂摔劈、肩臂撩掛、擊拍輕快、閃展靈活、虛實分明、腰背發力、冷彈脆快、堅韌交錯。
中文名
五行通背
類 型
中國拳術
較 早
山西
要 求
甩膀抖腕、雙臂摔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