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解放戰爭時期解放天津的戰役是三大戰役中的哪場戰役
解放天津的戰役屬於平津戰役的一部分。平津戰役1948年11月29日開始,1949年1月31日結束,共64天。
1月14日,解放軍以強大兵力發起對天津的總攻,東北野戰軍集中5個縱隊22個師34萬人和1260門大炮在劉亞樓指揮下,經過29個小時激戰,攻克了這座堅固設防和重兵守備的大城市,天津國民黨守軍10個師13萬人全部被殲,天津警備司令陳長捷被俘,天津解放。
『貳』 「平津戰役」的簡介是什麼
【平津戰役】發生在解放戰爭時期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由林彪、羅榮桓和聶榮臻指揮,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第2、第3兵團及地方武裝一部在北平、天津、張家口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戰略性決戰。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大戰役之一。
【平津戰役】歷時64天,人民解放軍取得了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1個「剿匪總司令部」、1個警備司令部、3個兵團部、13個軍部、50個整師及非正規軍4個師,共52萬餘人的巨大勝利,基本上解放了京津地區。使古都文物完整的保存下來。平津戰役的勝利,連同遼沈和淮海戰役的勝利,使國民黨軍的精銳師團喪失殆盡。從此,中國人民革命戰爭在全國勝利的局面已經基本確定。
【平津戰役的小故事】
老英雄隱姓埋名40年真實身份震驚總參。
1998年7月11日,解放軍301醫院,一個身患肺癌的病人在昏迷中不停地喊著:「首長,我被包圍了,向我開炮。」「連長犧牲了,戰士們全犧牲了,請求支援。」「報告首長,我突圍了……」見此情景,圍在他身邊的親人和總政的領導都哭了。
病人叫張國福,40年前,他是全軍聞名的特級戰斗英雄。他參加過「三下江南」、「四保臨江」、「遼沈戰役」、「平津戰役」、「渡江作戰」、「進軍四川」、 「湘西剿匪」和「抗美援朝」等眾多戰役,因作戰勇敢,屢建奇功,張國福先後榮立特等功一次、大功兩次、小功五次,並榮獲「四野」授予的「孤膽英雄」、「開路先鋒」、「青年戰斗英雄」等榮譽稱號。他曾獲得東北人民解放軍英雄獎章兩枚、全國戰斗英雄代表大會紀念章一枚、毛澤東獎章一枚、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獨立獎章一枚……1950年9月,張國福出席了第一次全國戰斗英雄代表大會,當時19歲的他是眾多英雄中最年輕的一位。會議期間,張國福受到了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親切接見。
但是,這樣的一位英雄人物,復員回到地方,對赫赫戰功隻字不提,甚至連他的家人也無從知曉。他甚至將原名「張國富」中的「富」改為「福」,在地方一家火葯廠默默埋頭工作40載,直到女兒一次路過西安,順道到父親所在的47軍軍部打探父親的過去,才發覺她的父親非同一般的經歷。
參軍僅半年,16歲的張國福就在一次戰役中孤身活捉了國民黨軍隊一名中將
張國福是吉林榆樹縣新立鎮人。1946年,他從家鄉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47軍,1948年入了黨,先後任班長、排長、副連長等職。參軍僅半年,16歲的張國福就在一次戰役中孤身活捉了國民黨軍隊一名中將。
那是1947年5月,我軍向東北國民黨部隊發起夏季攻勢,張國福所在的獨立三師九團負責攻打吉林市北面的江密峰。雙方激戰到下午3點多,還有345.6高地難以拿下。此時,一營長、三營長、一連長和三連指導員都犧牲了,戰友們也成批地倒下,張國福也打紅了眼,趁我軍炮火暫時壓住對方火力,突地從掩體里躍起,不顧一切地沖到了對方指揮所面前,舉著手榴彈,大喊一聲:「投降不殺」!國民黨指揮所里的人都嚇傻了,乖乖地當了這個16歲的小戰士的俘虜,這其中就包括國民黨中將趙伯昭。指揮所被占,剩下的敵人亂了陣腳,我軍則一鼓作氣攻上山頭,全殲江密峰守敵。戰後,《猛進報》以《16歲放牛娃張國富活捉國民黨中將趙伯昭》為題,報道了這段傳奇的戰斗故事,一下子使張國福成了獨立三師的名人,並且被記大功一次。
「快命令你的部隊放下武器,不然我就與你們同歸於盡」
張國福最大的一次戰功是在解放東北全境的遼沈戰役中攻打胡家窩棚廖耀湘司令部的戰斗中。
遼沈戰役從1948年9月12日開始發動,在毛澤東「這次決戰不能讓蔣軍出東北」的指示下,林彪、羅榮桓率領的東北野戰軍連克昌黎、北戴河、綏中、興城、義縣、錦州等地,蔣介石急調廖耀湘指揮5個軍12個師共10萬人的「西進兵團」前來助戰,被我軍攔截在黑山、大虎山一帶,雙方短兵相接,又一場惡戰開始了。
戰鬥打到「膠著」狀態時,張國福所在的部隊知道敵軍司令部就在他們戰斗的一帶,但會不會碰上,能不能拿下,他們也無法預測。在攻打一個叫「胡家窩棚」的地方時,敵人的阻擊炮火十分猛烈,幾十次的沖鋒,都因戰士傷亡慘重,進攻無果。又一次沖鋒被敵炮火擋住後,張國福假裝被擊中,伏在一片陣亡的戰友身旁,沒有退回陣地。當部隊再一次吹響沖鋒號,距離敵人最近的張國福投出一顆手榴彈後,借著手榴彈爆炸的短暫片刻,手持爆破筒一躍而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沖進敵指揮所,向敵指揮官大喊:「快命令你的部隊放下武器,不然我就與你們同歸於盡!」就在敵指揮官被嚇得不知所措的時候,身後的戰友們已經沖了上來,敵指揮官一看大勢已去,當即命令士兵停止抵抗。
『叄』 平津戰役的戰役回顧
英文:Beiping-Tianjin Campaign
俄語:Beiping-Тяньцзинькампании Мемориал
平津戰役發生在解放戰爭時期1948年12月5日至1949年1月31日,由林彪、羅榮桓和聶榮臻指揮,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第2、第3兵團及地方武裝一部在北平、天津、張家口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戰略性決戰。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大戰役之一。平津戰役歷時64天,人民解放軍取得了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1個偽「剿匪總司令部」、1個偽警備司令部、3個兵團部、13個軍部、50個整師及非正規軍4個師,共52萬餘人的巨大勝利,國共損失比:13.3:1。基本上解放了京津地區。使古都文物完整的保存下來。平津戰役的勝利,連同遼沈和淮海戰役的勝利,使國民黨軍的精銳部隊喪失殆盡。從此,中國人民革命戰爭在全國勝利的局面已經基本確定。平津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部隊,在北平、天津、張家口地區對國民黨軍隊進行的第三個戰略性進攻戰役,也是戰略決戰的最後一個大戰役。
在遼沈戰役結束、淮海戰役正在勝利發展之際,1948年12月上旬至1949年1月,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第二、第三兵團共一百萬人,聯合發動了平津戰役。當時,華北國民黨傅作義集團除有5萬餘人分駐歸綏和大同外,有兵力50餘萬人,位於東起北寧路的山海關、西迄平綏路的張家口的約500多公里的狹長地帶上,並以塘沽為海上通道口。在這部分軍隊中,屬傅作義系統的有17個師(旅),屬蔣介石系統的有25個師(旅)。在此之前,蔣介石已提出要傅率部南撤,加強長江防線。傅作義對蔣介石的排斥異己深懷戒心,不願南撤。這時,傅作義所部為解放軍在東北的勝利所震懾,已成「驚弓之鳥」,但估計東北野戰軍在遼沈戰役後需要有3個月到半年的休整時間,到第二年春天才能入關作戰。傅作義根據暫守平津、保持海口、擴充實力、以觀時變的方針,不斷收縮兵力,先後放棄承德、保定、山海關、秦皇島等地,准備隨時從海上南逃或西竄綏遠。如果傅作義集團撤走,人民解放軍雖可不戰而得平津,但國民黨長江防線得到加強或保存較多作戰力量,這對今後作戰是不利的。因此,穩住華北敵軍,使它不迅速決策南逃或西竄,就成為能否實現就地殲敵的關鍵。
根據中共中央的部署,東北野戰軍主力在遼沈戰役結束後不久,從1948年11月23日起,就提前結束休整,取捷徑隱蔽地揮師入關。入關的東北野戰軍和華軍區第二、第三兵團一道,以神速動作,先用「圍而不打」或「隔而不圍」的辦法,完成對北平、天津、張家口之敵的戰略包圍和戰役分割,截斷了他們南逃西竄的通路,並調動原駐天津、塘沽的國民黨軍隊第九十二、九十四、一○五軍進到北平地區。隨後按「先打兩頭、後取中間」的順序發起攻擊。在12月下旬連克西頭的新保安、張家口。在新保安殲滅傅作義嫡系主力第三十五軍一萬五千餘人人,在張家口殲敵第十一兵團部和第一〇五軍5.4萬餘人。1949年1月10日,中共中央決定成立由林彪、羅榮桓、聶榮臻3人組成的平津前線總前委。當東頭的天津守敵拒絕接受和平改編後,1月14日,解放軍以強大兵力發起對天津的總攻,東北野戰軍集中5個縱隊22個師34萬人在劉亞樓指揮下,經過29個小時激戰,攻克了這座堅固設防和重兵守備的大城市,天津國民黨守軍10個師13萬人全部被殲,天津警備司令陳長捷被俘。天津解放後,塘沽守敵乘船南逃。
為了使北平這座舉世聞名的古都免遭破壞,解放軍在圍城後,派出代表同傅作義接觸。由於解放軍力量的強大和作戰部署的迅速完成,由於中共的耐心工作和各界人士的敦促,傅作義終於決心順應人民的意旨,命令所部出城聽候改編。1949年1月,傅部移動完畢,解放軍進入北平。北平宣告和平解放。
平津戰役歷時64天,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52萬餘人,基本上解放了華北全境。在綏遠,有意地保存下一部分國民黨軍隊,經過相當時間,在董其武率領下於1949年9月通電起義,接受改編。這樣,對今後如何解決國民黨軍隊便有了天津、北平、綏遠三種方式。
『肆』 歷史 解放戰爭時 哪一場戰役解放了天津
平津戰役(中國大陸稱作平津戰役,台灣稱作平津會戰)是國共內戰「三大戰役」之一,1948年11月29日開始,1949年1月31日結束,共63天。
『伍』 使天津解放的戰役
1948年11月~1949年1月東北解放軍和華北解放軍合力進行平津戰役,平是北平,津是天津,平津戰役使天津獲得解放.
故選C.
『陸』 革命時期在天津發生的重要事件與著名戰役
解放戰爭的萊蕪大捷,以及孟良崮圍殲國軍整編74師,粟裕、張靈甫
『柒』 請問,天津歷史上發生過那些重要事跡謝謝!
天津地區從新石器時代始歷經商周、春秋戰國、秦漢、隋唐直至遼宋數千年的不斷開發,在原始聚落的基礎上逐步發展了早期文明。直金朝,天津地區因地利而成為戍守要塞-直沽寨;元朝又因海漕輸轉形成河港,在此建立海津鎮;明朝設衛築稱之後,隨著封建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天津漸漸發展成為一座新興的商業城市;到清代中葉以前,天津得河槽、海運和蘆鹽之利,已迅速發展成為北方的商業集散中心、拱衛京師的畿輔重鎮。從咸豐十年(1860〕被迫開埠至民國時期,是天津崎型發展階段,一方面,作為工業大城市不斷向近代化發展,另一方面社會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化日益加深。直到 1949年1月15日城市解放,天津才揭開了歷史的嶄新篇章。在距今約5000年前,新石器時代的先民便已開始在此聚居和勞動生息了。薊縣城東五里發掘的圍坊遺址,即為原始社會至商、周時期的文化遺存。殷商時期,天津北部山區分布著戌狄等少數民族的一些小國。西周及春秋時期,這一地區是召公姬百及其宗支的封地。戰國時期,今海河南北大致分屬趙、燕兩國,為燕、趙、齊爭雄角逐之地。
秦代天津地區屬上谷郡。西漢時,天津地區南部屬渤海郡的章武、東平舒、文安縣;北部屬漁陽郡的泉州、雍奴和右北平的無終縣。泉州城遺址在今武清縣的城上村,遺址范圍內文物遺存豐富,有鬲、豆、陶釜、瓦當和印有「泉州」戳記的陶盆殘片。在其東南11公里的雙口鎮也發現有「泉州」戳記的陶罐、陶缽等器物。東平村稱遺址在靜海西釣台村,遺址上散布著許多戰國和西漢時期的文物。
天津地區瀕臨渤海,具有得天獨厚的鹽業生產條件,西漢王朝在全國公設鹽官38處,條件地區就有泉州、章武兩處,可見這里的制鹽業在當時已佔有一定的地位。天津枕河瀕海,水運歷史悠久。東漢末年,曹操破袁紹後北征烏恆,出於軍事運輸的需要,自建安十一年 (206)始,先後開鑿了平虜渠、泉州渠和新河渠三條運渠,這是天津地區歷史上最早的人工河流,也就自那時起奠定了華北平原上 300餘條大小河道匯流至今天天津地區,循當時稱作派河尾的今海河注入渤海的區域水文形勢,同時還為這里後來發展成河海交通咽喉准備了條件。曹魏時處於派河口的漂榆邑(約今東麗區軍糧城一帶〕,無疑是這種有利條件形成之後不久出現的第一個原始河口港,輸轉、儲存軍需物資是它的首要職能。大業四年 (608),隨煬帝為東征高麗,命令開鑿永濟渠,「自洛口開渠,達於涿州郡,以通漕運」,貫通南北的大運河從此形成。大運河把黃河、淮河長江和在派尾河入海的華北平原諸河匯成的水系(即今河海水系〕,聯成水道交通網,遂使地近運河北端、兼有河海航運之便的派河尾的地位更趨重要。金元時期是天津城市形成的早期階段。元代在大都(北京〕附近屯田,直沽成為軍屯的重要地區。
"天津"這個名字出現於永樂初年,為朱棣所賜,意為天子渡河的地方。永樂二年(1404),天津作為畿輔要地正式設衛〔衛所是明朝的軍事建置),故有「天津衛」之稱。後增設天津左衛、天津右衛。天津三衛直隸於後軍都督府,共有官兵1.6萬餘人(1493-1494)間,天津兵備道劉福將衛城用磚包砌,建四座城門,分別題額為「鎮東」、「定南」、「安西」、「拱北」城中心建鼓樓,鼓樓下起空心方城,從此天津城初具規模。此後天津成了離京都既近且大的漕糧儲囤所。
天津的集市和商業區正式出現於明宣德年間(1426-1435〕分布於城中心和四門,附近到弘治年間1488-1505,以增設五集一市,集市大大活躍了天津市場,這時的天津已成為中國北方的商品集散地,人口也比往昔大增。明中葉以後,渤海灣西岸鹽場逐漸採用曬鹽技術,從此天津地區的鹽產量大大增加,且質優價廉。為清代蘆鹽產銷中心轉移到天津創造了條件。明崇貞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義軍攻陷北京,建號大順,次日,天津也成為大順的轄區。 公元1644年清潮王朝入關後,隨著統治地位的穩固和經濟發展,天津衛作為京師門戶的地位日益重要。雍正九年升為天津府,轄天津、青縣、靜海、南皮、鹽山、慶雲和滄州等6縣1州。從此天津已成為畿輔首邑。清康熙年間,隨著河海航運的發展,南北各地商品大量吞吐,使天津商業空前繁榮。18世紀初,由於埠際間商業的發展,天津出現了匯兌業務的錢庄,此後,南北商人竟相效尤。商業、金融業的發展使天津進一步發展成為中國北方的商貿中心。
第二次鴉片戰爭間,天津作為拱衛京師的軍事重地,其作用更加突出。在三次大沽口之戰中,列強均直取天津,以圖威脅清政府,迫其簽訂城下之盟。根據1860年10月簽訂的中英、中法《北京條約》,天津被迫開為商埠。隨著天津的開埠,外商開始進入天津並設立洋行,天津也由一個內向的封建性商業城市逐步演變為以華北、東北乃至西北為腹地外向貿易中心。1870年廷任命李鴻章為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任此職二十餘年間極力興辦洋務運動,通過創辦天津機械局及開創近代礦業、交通、郵電事業,天津成為中國洋務運動的中心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後,帝國主義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在華北,天津成為爭奪的目標,通過劃分租界,設立銀行,天津的半殖民地化隨之加深。辛亥革命後,天津改為天津縣,直隸省省會設於天津。1928年6月28日,直隸省改稱河北省,省會仍設天津,以天津城及附近地區設置天津特別市,是為天津市之始。民國時期,天津的文化教育事業繼續有所發展。1919年10月17日,張伯苓創辦南開中學大學部,兩年後,正式改稱南開大學。
天津人民具有愛國、民主的光榮傳統,20世紀以來的半個世紀里,天津人民反侵略、反壓迫的英勇斗爭為天津歷史譜寫了光輝篇章。1948年冬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動了平津戰役,1949 年1月15日天津解放。天津城市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畸形發展階段宣告結束,開始跨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天津的城市建築頗具特色。既有雕梁畫棟、典雅朴實的古建築,又有眾多新穎別致的西洋建築。有英國的中古式、德國的歌特式、法國的羅曼式、俄國的古典式、希臘的雅典式等,人們通常把這些西洋建築稱為「小洋樓」。在一座城市中,保存著大量民族風格的古建築和如此眾多的西洋建築,這在中國乃至世界城市中都是少見的。故天津素有萬國建築博覽會之稱。
天津國內生產
總值2003年全年實現全市生產總值2386.9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4.5%,增速比上年加快2個百分點,創1996年以來最高增幅,居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前列。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003年,全市人均生產總值由上年的22380元增加到25874元,按當年匯率折算,摺合3126美元,比上年增長13.8%。
GDP比重2003年,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89.7億元,增長6.1%。第二產業是推動全市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力量,完成增加值1212.34億元,增長17.8%,比上年加快3.5個百分點,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2.8%。第三產業積極化解非典負面影響,完成增加值1084.9億元,增長11.5%。三次產業的比重分別為3.7%、50.8%和45.5%。
貧困人口和扶貧計劃2001年,全市再就業人數為2萬人,全年發放基本生活保障金3.15億元,參加失業保險的參保人數為214萬人。2002年,全市將創造8萬個就業崗位,將城鎮登記失業人口控制在4%左右。
財政收入2003年,轄區內財政收入718.3億元,比上年增長22.8%,其中全市財政收入完成451.74億元,增長20.2%,增幅較上年提高1.8個百分點。
工業產值
和增長率2003年,全市工業完成增加值1103.37億元,比上年增長18.4%;完成總產值4370.76億元,增長24.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1027.79億元,增長20.1%;完成總產值4049.61億元,增長26.1%。
農業產值
和增長率2003年全年農業總產值193.50億元,比上年增長6.2%。
外貿狀況2003年,全市外貿進出口總值293.7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8.7%。其中進口149.97億美元,增長33.5%;出口143.74億美元,增長24%。
外資利用
狀況2003年全年新批三資企業941家,比上年增長15.3%;直接利用外資合同額35.13億美元,增長74.3%;實際到位16.33億美元,增長62.9%。全年新批投資額在500萬美元以上的大項目198個,增長60.9%。
支柱產業汽車機械裝備、微電子和通信設備、海洋化工和石油化工、優質鋼管和優質鋼材為重點的四大支柱產業。
『捌』 天津戰役的介紹
天津戰役為1949年(民國三十八年)1月平津戰役中,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對國民黨軍進行的一次大規模城市攻堅戰。遵照中央軍委及中共平津前線總前委命令,東北野戰軍參謀長劉亞樓指揮野戰軍主力5個縱隊22個師和特種兵司令部之炮兵、坦克、工兵等,共34萬人奪取天津。同時以1個縱隊(2個師)位於軍糧城地區監視塘沽,並准備截殲天津突圍的國民黨軍隊。此役,人民解放軍以傷亡2.3萬人的代價,取得殲滅國民黨軍13萬餘人與佔領天津的勝利,為和平解決北平創造了有利條件。
『玖』 天津戰役的戰斗經過
天津國軍在環城碉堡工事線長達八十四華里的周圍,分為三個防守區。工商業市區,則由警備旅、憲兵、警察等施行交通管制和燈火管制,日夜檢查行人和住戶,嚴密監視人民的活動。同時將天津各部隊的炮兵集中起來,歸天津警備司令部副司令秋宗鼎統一指揮,一律用汽車牽引,企圖集中火力支援作戰。預先做好了各地區的炮兵陣地和預備陣地,測好了市郊的目標距離,利用天津市區最高建築物為觀測所地點。在各軍進入了防守區以後,隨即施行封鎖交通,非經防守司令部的許可,不準人馬車輛船隻出入市區。
十二月二十日,外圍的激戰開始。灰堆據點在一個夜間就經解放軍襲占,保安團團長以下全部被俘。布設的許多地雷,效用不大。在楊柳青的兩個護路旅,經一日夜激戰後,僅有一團撤回市內。在北倉的一個旅經解放軍一夜猛襲,潰亂得零散不堪,收容起來還不足一團。靜海保安團尚在減河地區對解放軍炮兵的佔領陣地作了很大的妨害,終於被驅回來。另有個寶坻的「還鄉團」,也隨護路旅退入市內。對這些地方團隊,既要利用它作戰,又顧慮它起內變,都把它收槍而重新改編在收容回來的護路旅內(護路旅的幹部是傅總部教導團選編的),作臨時新編師,置於第三線工事上。在西南區第九十四軍那一個師方面,由於灰堆的失落和前方靜海保安團不能立腳,也受威脅,不能以重點支持西營門方面即將發生的劇戰,就強迫關外流入市內的游勇(多選雲南籍的)再急編為一個新師。軍械庫存尚有餘,因而能夠急就,不少滇籍軍官也受到利用,暫時作為總預備部隊。西營門一接火,又把這個師加到它的西翼來縮短第六十二軍的陣線,加深它的縱深。第六十二軍軍長林偉儔鑒於北倉、灰堆外圍據點的孤立,輕易就被解放軍摧毀,他為宜興埠據點之團擔心。又以他的基本第一五七師留北平不得歸還建制,感到主陣地兵力不夠用,以為北站和西營門雙方都要受攻,再無能顧到宜興埠據點,就撤回那個第一五一師派出的加強團,作軍的預備部隊。他怕原來陣地為解放軍所利用,作為進攻北站的根據,令該團撤出時加以破壞。原指的是工事而言,哪知該團長竟然是縱火焚村,給千數家人民造成嚴重災難。我尚無所知,杜建時來告,同為驚愕,電話問了第六十二軍,才明究竟。雖然嚴斥了林偉儔,而未將那個罪惡團長置諸軍法以平民憤,我亦負有嚴重責任。趁解放軍尚未進占宜興埠時,責成第六十二軍迅即搶救,市消防隊全數出動,收效也不甚多,造成一筆莫大罪債。我曾對杜說:「這不同於長沙大火嗎?還防守什麼!」杜當時還強慰我以「軍務為重,急籌善後!」那也就是按照傅作義所宣布的「布設城防陣地拆除民房賠償辦法」,會同杜出了布告,由市府撥款「賠償救濟」。結果軍事日日緊張,災民也同林偉儔的處理相反,第八十六軍軍長劉雲瀚認為東局子營房據點的重要而又堅固,遮蔽著接近主陣地的要害,能堅持該點,全線就都可保安全。他特別加強該點的配備,並從主線增加炮火,作強力的支援。這還是他所見特到之處。但這樣的設陣配置思想,對砉特具攻堅威力的解放軍的英勇強戰,又屬枉然。第八十六軍舉其精萃力量用在東局子支點上,只經解放軍一日夜的猛攻強襲,即被突陷,炮火的日夜支援,也沒起作用,一個大團干凈滅亡。這使得原來軟弱的第八十六軍就全部喪膽了。一九四八年底,外圍各據點已經解放軍掃盪干凈,全陣線處在圍困中,如同瞎子般看不出解放軍的調度。但從楊柳青、東局子的受猛攻和解放軍炮兵重點針對這兩方,認出西營門和民族門將受猛攻,而以對西營門的顧慮更大,但還沒想到會一下子就被突破。一九四九年一月上旬,陣線各處都有不斷的接觸,河北和西營門地區起了激戰。在解放軍的一虛一實的迷惑作用下,第六十二軍竟將控置的有力一團推進於河北地區,恢復第一五一師建制,置於無用之地,而吁請縮緊西營門陣地線的配置。西營門戰斗日緊一日,國民黨空軍曾有兩次,每次兩架轟炸機乘夜從青島飛來,在西營門、減河間找出目標進行轟炸,擲彈即去,不敢參與地上作戰。西營門初戰,曾有解放軍一個突擊隊插入第六十二軍陣地網,大約是偵察隊的過分勇猛深入以致被擊滅,第六十二軍那一師防守的部隊繳獲了解放軍「尖刀隊」的旗幟,視為「珍重」的戰利品,從事宣揚。一時虛驕之氣大作,而不知滅亡即在眼前。十日解放軍的攻圍部署已經完畢,炮戰更趨激烈。解放軍戰士從一點一點的地堡,逐步靈活地迫近陣前。守軍日夜發射雨一般的機關槍火傾倒陣前,以壯孤膽。其實是虛耗彈葯,要想制止解放軍已不可能。由於西營門的不停地激戰,東局子的被猛攻陷落,已看出受攻的重點,將是在西營門和民族門的東西兩方面。 解放軍的重炮火更多傾注於西營門的西頭一帶,並有戰車活動於運河自來水廠附近地區。當這緊急時期,請求青島的飛機來助戰不見答應(正為應付淮海的危殆,而不遑顧天津),就將護路旅所改編的新師,推進於西頭方面,支援西營門。當西營門激戰中,林偉儔恃著新師的准備援應,仍憂慮到河北的孤立突出,將所控制之團(第一五一師有力之團)交給該方師長使用。民族門方面,除了炮戰,只見解放軍的小部迫近,逐步奪取第八十六軍陣前的小支點,在構成地堡作攻擊准備。 1月14日10時,總攻開始,經過40分鍾炮火准備後,11時,第2縱隊第4師突擊隊首先突破成功。擔任「東西對進」的主攻部隊如潮水般涌進突破口,以排山倒海之勢向天津守敵攔腰殺去。從14日夜至15日凌晨,西集團先頭部隊先後攻克中部守敵各個支撐點,並相繼佔領海河上游中游各個橋梁。其中,第1縱隊第1師第2團、第2師第5團先頭部隊於15日凌晨攻佔金湯橋,第2師第5團第7連於15日晨8時許攻佔勝利橋(今北安橋),第3師第7團第5連也於15日拂曉攻佔中正橋(今解放橋);第2縱隊第5師第14團攻擊部隊在連克大豐橋、金華橋、金鍾橋、金鋼橋後,也在15日凌晨進至金湯橋;東集團第8縱隊第23師第70團突擊部隊於15日拂曉與西集團在金鋼橋、金湯橋等地會合,使之南北不能相接 。敵人整個防禦體系被打亂,陷入極度慌亂之中。
第1縱隊第1師從15日5時開始向敵核心工事天津警備司令部發起攻擊,激戰5個小時,第1團的戰士們敏捷地沖進敵司令部大門,活捉陳長捷等7名國民黨將領。15時,據守天津城北部、敵軍戰鬥力最強的第151師,在我軍重重包圍之下,宣布投降。至此,天津戰役勝利結束,歷時29個小時。守敵13萬人全部被殲。
『拾』 請詳細的介紹一下平津戰役中的解放天津 謝謝
淮海:海南一帶
平津:上海、天津一帶
遼沈:遼寧一帶
三大戰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隊進行的戰略決戰,包括遼沈、淮海、平津三個戰略性戰役。
遼沈戰役是第一個戰役。遼沈戰役從9月12日發起,東北野戰軍先後分路奔襲北寧路。到10月1日,切斷了北寧路,一部分主力進抵錦州城下。10月10日,由華北國民黨軍組成的「東進兵團」自錦西向通往錦州的要隘塔山發起猛攻。東北野戰軍預先設置在塔山的兩個縱隊頑強阻擊,鏖戰6晝夜,打垮國民黨軍的數十次沖擊,成功地阻止了它的東進。其「西進兵團」出動後,也遭到解放軍3個縱隊的阻擊,進至彰武、新立屯一帶後,未敢繼續南進。10月9日起,東北野戰軍發起對錦州的攻擊。經過激戰,於15日攻克該城,全殲守敵10萬餘人。隨後,被長期圍困在長春的國民黨第六十軍於10月17日起義,新編第七軍也放下武器投誠。21日,長春宣告和平解放。10月26日至28日,東北野戰軍主力在新立屯、黑山地區全殲廖耀湘兵團10萬人。11月2日,直下沈陽、營口。遼沈戰役至此勝利結束。東北全境宣告解放。在遼沈戰役中,人民解放軍以傷亡6.9萬人的代價殲滅國民黨精銳部隊47.2萬餘人。
淮海戰役是第二個戰役,是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臨城(今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進行的。淮海戰役於11月6日發起,到22日為戰役第一階段。在這個階段中,華東野戰軍在碾庄圩地區殲滅黃百韜兵團10萬人。中原野戰軍也完成對徐州的戰略包圍。11月23日到12月15日,為淮海戰役第二階段。在這個階段中,中原野戰軍及華東野戰軍一部,在宿縣西南的雙堆集地區包圍並殲滅黃維兵團11萬人。華東野戰軍主力在杜聿明指揮的徐州國民黨軍3個兵團25萬人向西突圍時,將這股敵人合圍於永城東北的陳官莊地區,並殲滅其中的孫元良兵團約4萬人。12月15日到1949年1月10日,為淮海戰役第三階段。1949年1月,華東野戰軍發起對杜聿明部的總攻,全殲邱清泉、李彌兩個兵團10個軍約20萬人,淮海戰役中,人民解放軍經過66天緊張艱苦的戰斗,以傷亡11萬餘人的代價,殲滅國民黨軍55.5萬人,使長江以北的華東、中原地區基本上獲得解放。
平津戰役是最後一個戰役。平津戰役在11月29日發起。從12月22日起,人民解放軍按照中共中央軍委先打兩頭、後取中間的原則,首先攻克西線的新保安、張家口,在東線,1949年1月15日,全殲天津國民黨守軍13萬餘人,解放天津。經過解放軍和中共北平地下黨的耐心工作,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戰役勝利結束。平津戰役歷時64天,人民解放軍以3.9萬人的傷亡為代價,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52萬餘人,使華北地區除太原、大同、新鄉等少數據點及綏遠西部一隅之地外,全部獲得解放。
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歷時142天,共爭取起義、投誠、接受和平改編與殲滅國民黨正規軍144個師,非正規軍29個師,合計共154萬餘人。國民黨賴以維持其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基本上被消滅。三大戰役的勝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的鞏固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