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天津話和安徽話如此相似
確實,真正的天津口音和周邊地區的北京,河北,山西,山東方言不搭界,所以以前還有說法把天津方言叫:孤島方言。但是偏偏天津話和安徽話又有點相似。這里有三段故事。
一段叫「燕王掃北』,說的是明太祖朱棣還是燕王的時候,曾經帶兵到天津,北京一帶守衛過邊疆,他帶去士兵有一部分人是安徽人,這些人最終都留在了天津,當時,天津只算是一個衛所,所以以前有天津衛的說法,而天津衛裡面的士兵,多是安徽和蘇州一帶的。這個是 歷史 上可以查的,燕王確實從安徽固鎮一帶招募了很多士兵,帶著家屬開赴北方。這是一次。
到了清朝時候,這個時候天津已經叫天津府了。為了抗擊太平軍,李鴻章帶領大批淮軍來到天津,天津成為淮軍的大本營。同樣道理,這次又強化了江淮方言的主體地位。
到了近代,皖系軍閥頭子段祺瑞也曾長期將天津作為自己的勢力范圍,甚至一度在天津成立了政府。 這些都加深了天津與安徽的聯系,兩地思想文化的交流日益頻繁,相互滲透,方言上的趨同也就在所難免。
不過,一種方言的形成其實是很復雜的,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所以兩地的方言也僅僅是相似而已,真用來交流怕是還是有困難的。
當然,現全國推行普通話,普通話滲入方言,以後差別會越來越小,畢竟,中華民族都是一家嘛。
我是天津人!雖然是郊區的!所以回答一下!
因為我老是全國跑,所以經常遇到語言不好交流的情況!
天津人說話很有特色!在全國各地都能被聽出來,可以說是辨析度很高的一種方言!
天津人和全國各地的人在語言交流時,確實是會出現一些尷尬的情況!基本都是說:您說慢點我聽不清!這樣的事我也是經常遇到!
但是有一個地方的方言,我和他們的交流是基本無障礙的!
那就是安徽!
這個情況不難解釋!
最主要的原因是:天津的由來造成了這一現象!
1、天津在公元1404年建衛,燕王朱棣在此渡過大運河南下爭奪皇位。朱棣成為皇帝後,為紀念由此起兵「靖難之役」,在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將此地改名為天津,即天子經過的渡口之意。在天津衛之前,唐朝叫「直沽寨」,元朝叫「嗨津鎮」!
2、「燕王掃北」時朱棣帶領軍隊平定北方,他帶領的軍隊主要是南方人組成的軍隊。在天津建衛後,駐守天津的軍隊是來以自安徽的士兵,其中由以安慶人為主(安慶當時是安徽的省府)!
3、當時的天津地區乃至於華北地區的人口比較少,所以朱棣下令從人口密度相對稠密的山西搬遷大量民眾,來到華北地區,進行人口發展和耕種!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就是當時的集體出發集合點!現在天津人都以那裡為祖宗發源地!
(天津人好多的地域特殊方言都是在民眾遷徙途中產生的!例如:上廁所叫「解手」,還分「解大手」、「解小手」的區分!那就是因為當時百姓故土難離,士兵將百姓的手都綁住串成一排行路,在有人要方便時就和士兵提出解開手要上茅房的要求,後來乾脆就直接簡化為「解手」,為了快速行進所以就要求男人在撒尿時只能解開一隻手,也就有了「解小手」的來源!)
4、遷徙到天津的百姓在安定後,開始了天津早期的城市建設。在天津衛駐守的安徽兵沒有返回家鄉,所以就和當地的百姓進行通婚了!時間長了繁衍的子孫逐漸多了,原來安徽兵的家鄉話和山西移民的家鄉話逐漸的混合,產生了現在的天津方言的基礎,加之天津地區的地下水含鹼量高(我家這叫「鹹水沽」),形成了很有鮮明特色的一種著名方言!
綜上所述,天津人和安徽人之間的語言交流是障礙不大的!彼此都能聽懂!
我們今晚報的記者曾經走訪了安徽省東北部的宿州,為找到天津與皖北地區在方言、民俗、 歷史 文化等方面的相通之處,確實有了很大的感觸。
此外,宿州在結婚、出殯等民俗方面的習俗,也存在著許多與天津民俗相同之處。例如,結婚的時間和流程非常相似;殯葬的「摔老盆」習俗,還有殯葬的時間等,都與天津的民俗非常接近。
其實對於天津話的起源,一直以來就有眾多說法,其中學術界就分成了三類。
學術界的三種說法其一,天津話是當地的土著方言,是由最早的靜海話演變而來。
其二,傳說天津第一批居民來自山西洪洞大槐樹村,查詢資料也確實發現早期的很多天津人籍貫都是山西。
其三,天津人是「燕王掃北」時從安徽、江蘇遷移來的,因此天津話源於皖、蘇。
看了這些,您覺得天津話的起源是哪裡呢?
個人覺得題目本身有點絕對化,其實天津話只是與安徽的皖北地區,特別是宿州地區的方言相同。而安徽的宿州地區距離天津有著七八百公里,兩地說話竟然一模一樣,就連天津人和宿州人自己都分辨不出,這是啥原因呢?
回答這個問題,就要追溯到 歷史 上的明朝,當時明成祖朱棣在登基之前被封為燕王,被明太祖朱元璋派往北京、天津一帶戍邊。同時他也帶去了安徽皖北地區的不少家鄉父老,到天津一帶戍邊屯墾。
明建文二年,燕王朱棣從天津渡過大運河,南下爭奪皇位,當朱棣成為皇帝後,為紀念由此起兵「靖難之役」,在永樂二年將他戍邊屯墾的地方改名為天津,當時從安徽及蘇北來的軍人是最大的群體,因此他們的家眷、親屬等也隨他們遷入天津。
再加上天津所在地,在 歷史 曾是海洋,是在黃河泥沙作用下慢慢形成的沖積平原,因此當地的老百姓很少。這樣,朱棣帶去的人,占據了當地的上層地位,他們使用的江淮方言也就成為強勢語言。而天津地區的人較少,所以才造成天津話與安徽的皖北地區的方言特別相似。
應該說天津話和皖北話相似,尤其是宿州,明朝時燕王朱棣掃北,囤軍天津衛,帶來的都是家鄉鳳陽周圍的兵,尤以固鎮居多,此後不斷有軍人移民,成為天津衛主要群體,皖北話也成為天津衛主要語言。清朝時,李鴻章的淮軍又在此駐軍,加上民國段祺瑞的皖系還在天津成立政府。最終強化了皖北話在天津的主體地位。
大家說的天津話只是市裡人說的話,郊區人民和市裡人說話一點也不一樣,請大家不要以為天津人說話都一個味,像武清說話偏北京,寶坻、薊縣就唐山味兒,畢竟北邊的一些郊區原來屬於河北省
傳說是因為晚清時期李鴻章的淮軍大量長期都駐守在天津衛,淮軍顧名思義大部分是安徽人組成的軍隊,還有就是那時候的天津本來人口就不多,所以一下住進這么多外地人,口音被帶跑偏很正常。(個人見解)
其實准確的說,沒有一種話叫安徽話,皖北阜陽亳州屬於中原官話,與河南魯西北蘇北說話很像。皖中屬於江淮官話,與南京鎮江說話很像。皖南本地方言屬於吳語,現在皖南被同化的地方很多,吳語區被吞噬了挺多。天津話與安徽話很像,准確的說是和江淮一帶的話像,這是有 歷史 原因的。主要一是明初燕王朱棣帶領鳳陽一帶的老鄉掃北。二是李鴻章率領的淮軍駐扎天津。三是皖系段祺瑞在天津的多年耕耘。上天好像有意為之,這些去往天津的幾次人口遷移都來自安徽的江淮一帶,所以經過多年繁衍,口音大都同化的和安徽江淮一帶方言很類似了
天津話和安徽話相似?不可能啊,我就是安徽人,不過是安徽安慶人。安慶出名的就是黃梅戲,沒來過安慶應該有可能聽過黃梅戲吧,那戲里對話的安慶方言,跟天津話沒絲毫相似的地方啊。聽安慶人說話就像聽黃梅戲里的人對話,聽天津人說話有一種說相聲的感覺。所以,題主是問的天津話和安徽某個地方的話如此相似吧?
這世上本沒有天津話,外來的移民多了,就有了天津話。
根本就沒有所謂「安徽話」這種說法,安徽之內別說皖北人聽不懂皖南方言,就算是皖南,徽州地區相鄰兩個鎮的人說話,經常都聽得雲里霧里一臉茫然。
要說天津話與安徽的方言相似,僅局限於皖北的宿州一帶,與安徽其他地區的方言根本沒有任何相似之處。
而造成天津話與宿州話極其類似的原因,要追溯到明朝時期,從大量皖北居民被遷移至天津之地定居開始說起。
漢語方言,主要分成十三個語種,即官話、吳語、湘語、徽語、贛語、晉語、粵語、客家語、閩北語、閩南語、閩中語、閩東語、莆仙語。
整體來說,北方大多數地方方言都屬於官話,雖然屬於官話不同支,但大致意思沒什麼明顯差別,晉語區是北方唯一的方言區。
然而南方截然相反,由於南方水網密布山區眾多,在數千年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大量千奇百怪的方言,漢語幾乎復雜難懂的方言幾乎全都位於南方地區。
說真的,南方很多地區,不同地市甚至不同村鎮出身的人,要不用普通話交流,要不就是大眼瞪小眼互相聽不懂。
天津話在北方是個很特別的存在,因為天津話與旁邊的河北話、北京話等都有顯著區別,天津話倒是與上千公里之外的皖北宿州一帶的方言極其相似。
這是方言之中的「飛地現象」,就算一個地區的方言與周圍方言存在明顯不同,反而與相隔很遠的地方語言酷似,一般這種現象,都是移民造成的。
天津話與皖北宿州話酷似,也的確與移民有關,在 歷史 上,安徽與天津之間曾經有過兩次大規模的移民活動,這造成了如今的天津話酷似宿州話現象。
地處海河入口處的天津,從唐朝開始就因為漕運而崛起,逐漸成為北方的水陸交通要沖。
明建文二年,燕王朱棣在此渡過大運河南下,發動靖難之變,朱棣登基後為紀念功勛,於永樂二年正式在此建城,定名「天津」,意為天子渡口。
天津也成為中國古代唯一有確切建城時間記載的城市。
朱元璋出身鳳陽府,所以早期明朝的將領與士兵大多也都是從兩淮地區招募的,朱棣受封燕王以後帶走了大量淮西子弟。
朱棣奪位之後不久就將都城北遷,隨著朱棣北遷的大量舊臣、淮西出身的士兵與他們的大量家眷,也都一起北上,其中很多都被安置在天津駐防,構成了天津早期居民。
因為明朝的建立者出身安徽,所以有這樣一層淵源,當時大量的皖北出身者被帶到了北方地區定居,他們帶去了家鄉的文化,構成了最初天津的強勢方言。
明朝時期,天津主要作為京師東部的門戶存在,人口不是太多,而當地淮西出身者大多地位比較顯赫,方言得以比較完整地保存了下來。
這樣的延續,一直到了晚清時期,而清朝末期的大移民也與軍有關。
作為晚清重臣之一的李鴻章同樣是安徽人,出身廬州府合肥縣,他一手創立的淮軍大本營就在天津地區,那時的李鴻章長期擔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常駐天津辦公。
數萬來自兩淮的淮軍將士,還有更多他們的親眷都居住在天津城。
晚清時期,也有很多河北等地移民,在闖關東的過程中留在了天津,不過他們的整體人數不是很多而且比較弱勢,因此河北方言沒能完全影響天津話。
倒是在清朝沒了之後,原本的淮軍後代們,紛紛脫去了戎裝,也就在天津定居了下來,如此一來天津城內來自於安徽的口音比例再次不斷上升。
無論是明初時期的移民,還是清朝晚期的移民,都帶有濃厚的軍鎮色彩,兩次大規模移民都以皖北人為主,他們構成了天津城當時最強勢的早期居民。
除此之外,清朝時期兩淮地區的鹽商非常強勢富有,而當時皖北與蘇北之地,常年因為淮水泛濫而被迫遠走他鄉。
順著大運河,大量皖北與蘇北的勞工被鹽商帶到了北方,位於大運河北端的天津成為了很多人最終的落腳定居之地。
皖北與蘇北大多都屬於江淮官話的方言區范圍,大致上沒有太多的區別,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眾多勞工在當地逐漸也融入了當地的方言環境。
天津 歷史 上前兩次大規模的移民,主要還是因為朝廷的干預,而後來的自發性移民,則是因為受到當時的環境影響。
正因為這段過去,皖北尤其是宿州等地的方言,成為了天津話的母方言。
由於 歷史 上大批來自江淮皖北之地的移民,構成了天津早期的強勢居民,他們的方言最終奠定了天津話的基礎,後來的其他移民數量上不佔優勢,因而被同化。
在地緣上,天津方言成為了北方的一個「方言島」,顯得非常獨特,與周圍的河北等地方言迥然不同,倒是跟千里之外的宿州相似。
當然,現實中的天津話與宿州話乃至於皖北、蘇北一帶的方言口音都極其相似,卻多多少少有些不同,仔細聽還是能夠分辨的。
按照目前學術界的主流觀點,天津方言的母語言,位於安徽皖北地區的固鎮、蒙城與宿州包圍起來的這個三角區域之內。
大致上,也就是江蘇徐州的南部、安徽淮南的北部,渦陽縣之東、五河縣與泗縣靈璧縣以西的這一片區域之內。
當年,還是因為長期研究天津方言島現象的學者李世瑜先生,在一次觀看鳳陽雜技團表演的時候偶然發現演員們的口音酷似天津話,之後前往鳳陽考察,最終才發現這些淵源。
雖然 歷史 上其他地區的移民口音,並沒能占據天津的主流,但是多多少少還是影響到了天津方言的一些日常用語,這造成了天津話與皖北方言的差別。
天津人將鯉魚稱作「拐子」,皖北稱作「鯉魚拐子」,天津人油條叫做「果子」,皖北稱作「油果子」,大多數用語都是一樣的,但稍有區別。
至於「安徽話」,並沒有這種說法,就好像外地人說的「安徽板面」,在安徽根本就沒有,因為安徽只有「太和板面」。
安徽是個非常特別的地方,在明朝之前,地理位置比較特殊的安徽地區,南北向來都不屬於同一區劃,甚至分屬不同王朝管轄。
歷史 上,安徽長期都是南北王權對峙的前沿,皖南與皖北之間的文化差異極其明顯,而這樣的差異即便在皖南皖北成為一家子之後也並沒有消失。
在安徽,皖北尚且還好,各地之間的方言差異不是很大,但巢湖以南就開始變得復雜,尤其是在長江以南,特別是在古徽州地區。
皖南多屬於吳語和徽語重疊之地,方言本身就晦澀難懂,加上當地山區眾多,很多地方都十里不同音,別說皖北人,就算是皖南沿江地區也未必聽得懂徽州人說話 。
天津話,只是因為 歷史 的原因,與皖北宿州一帶的方言酷似,屬於江淮官話的「信蚌片」,而與安徽其他地區的方言,都是八竿子打不著的關系。
B. 請教天津對各種魚的地方叫法及由來
中國四大家魚:鱅鰱草青,天津地區青魚相對較少,鯉魚倒是很多,不論是養殖的還是野生的都有,也是天津人餐桌上主要的魚品種,典型的「罾蹦鯉魚」就是從鹵菜糖醋鯉魚演變而成的獨到天津菜。話題扯遠了,還是說魚名吧。1.鯉魚:天津人愛叫拐子,一斤以下的叫拐牙子、拐尖子。2.鱅魚:天津人叫胖(pang一聲)頭也叫花鰱或花頭。3.鰱魚:一般就叫白鰱。4.草魚:天津就叫厚子。5.鯽魚:好像就叫鯽魚。至於大曹.騾子好像是近來釣友們對過半斤的鯽魚和雜交鯽魚的一種昵稱6.翹嘴鮊:天津人喜歡叫撅嘴鰱子,很形象,還有叫毛鰱的。7.團頭魴:天津人叫方鰱子。還有鯰魚、泥鰍、麥穗兒、鱔魚、甲魚、羅非、白鯧等好像就沒有什麼特別的稱呼了。以上是我釣到過的品種,說的不對請大家再修正,好跟大家學習。
C. 天津人喜歡吃魚嗎喜歡吃什麼魚,謝謝
有水的地方都對魚可以,天津家裡自己做的河魚一般吃鯽魚,海魚是比目魚、黃魚。
外面飯店是鱖魚、鱸魚、黑魚,很多。
D. 元寶鯉魚和鯉魚的區別
元寶鯉魚是觀賞魚,普通鯉魚常用於食用。
元寶鯉體型小,雖然可食用但價格高性價比差。適於觀賞。鯉魚也叫"拐子″,小鯉魚叫"拐伢子″,中鯉魚叫"拐尖子″,大鯉魚叫"大拐子″,鯉魚打挺就是"拐″,鯉魚拐時的形狀就好似個元寶。
鯉魚是吉祥之魚,是魚中之王,在人們心目中,鯉魚是"年年有餘″的形象代表,早已根深蒂固。鯉魚也確實是充當了"年年有餘″的形象代言魚(人)。
鯉魚為什麼叫吉祥物:
鯉魚之所以能成為中國畫中的吉祥物,其一我認為其中很大的因素,離不開從古至今關於鯉魚的傳說"鯉魚躍龍門"。
所以,人們常常用"鯉魚躍龍門"比喻逆流前進;奮發向上。寄託了父母望子成龍的期望。現在就連幼兒園小朋友的繪本里都有鯉魚躍龍門這個故事,用來教育小朋友們要積極向上,不要被困難打倒。
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有了鯉魚代表祥瑞的習俗,大概也是源自於鯉魚躍龍門的故事。傳說孔子的夫人生了兒子,魯國國君還專派人送了活鯉魚祝賀,孔子十分高興,覺得這是祥瑞之兆,於是便給孩子取名為鯉,字伯魚。
E. 結婚男方接人提一條鯉魚是什麼寓意
鯉魚的土名叫拐子,結婚的時候,男方帶著鯉魚是希望以後能生個兒子。
F. 鯉魚為什麼叫大拐子
拐男的
G. 小鯉魚拐子怎麼做好吃
食材與明細
鯉魚適量(大拐子)
豬肉適量
豆腐適量
蔥適量
姜適量
大料適量
花椒適量
醬油適量
料酒適量
鹽適量
白糖適量
難度普通
時間一小時
口味咸鮮
工藝燉
侉燉大拐子的做法步驟
1.
主料大拐子(鯉魚)
2.
大拐子洗凈剁塊,加入花椒,薑片,鹽,料酒腌制一小時以上
3.
帶皮豬肉切塊,豆腐切塊。
4.
將豬肉焯水後洗去浮沫。
5.
鍋中放少許油,放入肉塊大料,蔥姜煸炒出油。
6.
放入料酒,醬油,白糖,鹽放入高壓鍋,燉20分鍾。
7.
將腌好的魚塊放入鍋中煎至金黃色。
8.
放入豆腐碼好。
9.
放入燉熟的豬肉和肉湯。
10.
用大火燉開後,改小火燉魚,40分鍾左右。
11.
收干湯汁即可。
H. 拐子魚又稱什麼魚 拐子魚的名字是怎麼來的
1、拐子魚又稱鯉魚。因鯉魚打挺時尾巴往左右兩邊拐,天津衛及周邊人稱為「拐子魚」。拐子通常二至四斤重就叫拐子,超過五斤就叫大拐子,一斤多不足二斤的叫小拐子,不足一斤的叫小拐伢子。紅鯉魚叫紅拐子。雄鯉魚叫順拐。
2、鯉魚鱗大,上齶兩側各有二須,單獨或成小群地生活於平靜且水草叢生的泥底的池塘、湖泊、河流中。在水域不大的地方有洄遊的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