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現在建築陷入一個什麼樣的怪圈
「破壞式建設」
何去何從?
可以說,在眾多「破壞式建設」的實例中,破壞性修復毀了風貌的一些古建築最有發言權。河南省濟源市濟瀆廟中的北海祠,環境古樸幽雅,但在近幾年的數次修葺中,新鋪設了加工精細的石板和石欄桿,宋代龍亭和明代靈淵閣也都做了較大改動,原來古樸的褐色瓦被換成綠琉璃瓦。這樣,整個北海祠看上去更像是一座現代的休閑廣場。還是河南省,焦作市博愛縣王賀村湯帝廟大殿在未被當成重點文物保護前,古老原始,雖有部分破損,卻滄桑凄美。上世紀末,大殿成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便整體翻修一新,新牆體,新梁架……與過去相比,歷史風貌盪然無存。還有一些被學校和單位佔用的古建築被損壞嚴重,這些建築許多都被使用者改造了,如在戲樓、大殿、鍾鼓樓增設房間,安裝現代的門窗、樓梯,砌上磚牆等。目前,這些古建築有的已經面目全非,只能從房頂的造型來揣測原型,有的已經悄然消失,只有少部分還在勉強維持原貌。
這一切都不禁讓人思考,任何建築都在「破壞式建設」的環境中追求「煥然一新」的做法是否妥當?除了破壞之外,到底有沒有其他的方式為現代建築手法所用呢?很多建築師的探討讓我們看到了建築發展的另一個方向,那就是將「破壞式建設」通過合理的轉變成為對建築創意性的引導,這樣才可以標本兼治。
如何做到創意性的引導?北方工程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建築師谷岩說:「很簡單,就是要做因地制宜的建築。其實,建築不一定要在尺度、規模和材料上去打動人,而是要與人進行心靈的溝通,讓人感動,留下記憶。」從融合於自然很平庸的建築中,谷岩感受到的不僅是建築存在,更是整個環境給其帶來的感動,因為這是自然的能量與建築的關系,「這就是好的建築,不需要彰顯,只需要安靜地矗立在大自然中,這也是一種因地制宜的體現。此外,中國傳統建築,比如福建土樓、陝西窯洞等,它們也都蘊含了文化的氣息,更是因地制宜的典範。也就是說,因地制宜不但是一個設計的理念,還是各個建築師設計的靈感源泉。」
近幾年,中國特色正在逐步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縱觀這些優秀的作品,大多數具有地域文化特徵,同時兼具先鋒性和時代性。但保留地域文化並不是單純的因循守舊,而是應該在原有基礎之上進行創新。將城市的肌理蘊含其中,體現人文特色,順應時代潮流,做因地制宜的建築,使建築更具力量。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形成適合城市發展的表情,才能走出「破壞式建設」的怪圈,從而走向創意性的引導。
❷ 如何評價天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張裕卿被實名舉報學術造假
十分支持這種能夠拿出有力證據的維權行為。同時也希望有更多人能夠敢於以這種有理有據的方式來揭露學術造假以及各種違法違紀,維護自身以及公眾的合法權益。
這種有理有據的舉報行為,絕不是口說無憑,捕風捉影那樣的攻擊或者造謠。而是秉著嚴謹求實的態度深度闡述證據,並且能夠顧及到各方利益,在相關人員確保無風險的情況下,果斷出擊,為了自己心中的正義與這種不公正的行徑進行堅決斗爭。這樣的舉報人,是我們這個時代的英雄式人物,與之相比下的造假教授,實在可笑之至。
舉報人冒著實名舉報巨大的風險,通過自己的智謀與隱忍,為隱藏在角落裡的黑暗(學術造假)投射了一顆光明的炸彈,而且一擊即中,乾脆利落。不得不讓人佩服。
而涉嫌學術造假的」教授「就沒什麼好說的了。既然甘於通過造假來牟得違逆科學本質與良心的黑利,就要承擔相應的風險與代價,希望他能夠在餘生當中認真悔過自己,認識到學術造假帶來的危害。
❸ 天津大學的王牌專業有哪些你覺得該怎麼辦
天津大學的王牌專業有哪些?你覺得該怎麼辦?
以上就是關於天津大學的王牌專業有哪些,你覺得該怎麼辦的全部內容,希望對您有幫助!
❹ 天津大學有哪些教授的課是翹課也要去蹭的
這個問題不同專業情況要具體分析。本人主修計算機學科,下面就個人所知推薦幾位老師。
❺ 如何評價天津大學的化學專業
天津大學的化學專業還是不錯的。
天津大學(Tianjin University),簡稱「天大」,坐落於天津市,是由教育部直屬的首批全國重點大學,副部級大學,是國家首批「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國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
師資力量
截至2020年12月,學校有教職工5069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5人,中國工程院院士8人,雙聘院士17人,「973」首席科學家有17人,國家級教學名師獎獲得者7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58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67人。
「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入選者19人,具有正高以上職稱的教職工762人,教授697人。有國家創新研究群體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9個,教育部創新團隊8個,國防科技創新團隊1個。
❻ 如何評價天津大學
天津大學(TianjinUniversity),簡稱天大,其前身為北洋大學,始建於1895年10月2日,是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開中國現代高等教育之先河,素以「實事求是」的校訓、「嚴謹治學」的校風和「愛國奉獻」的傳統享譽海內外。1951年經國家院系調整定名為「天津大學」,沿用至今。
科研成果
2001年-2013年,學校有35項成果獲國家科技獎勵,3項成果入選「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415項成果獲省部級科技獎勵。
2006-2010年,天津大學科技總經費達到37.7億元,比「十五」期間翻了一番;取得了一批標志性成果,有14項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2011年,學校科技總經費達15.05億元;2012年科技經費總量18.08億元。
2012年,學校簽訂千萬元以上大項目達到30項,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319項,總資助額度達到21114萬元,授權專利622項(其中發明540項)。2011年-2013年,學校取得千萬元大項目74項,其中億元級項目3項;獲批「973」計劃項目10項;獲得國家科技獎勵14項;專利申請量年均增長26.4%,2013年達到1716項,2項發明專利獲2013年度天津市專利金獎,1項發明專利獲得第十五屆中國專利優秀獎。。
在2013年公布的2012年度科技論文統計中,學校被SCIE、EI、CPCI-S收錄論文數分別為1626篇、1805篇、722篇,515篇論文被評選為表現不俗的論文。
1999年12月,科技部、教育部批准天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作為中國首批15個國家級大學科技園試點之一;2001年,天津大學與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合作共建的天津大學科技園正式掛牌。
科研平台
截止2013年末,學校建有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2個國家科技成果重點研究推廣中心,1個國家文物重點科研基地,75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重大專項分中心、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等科研基地(含8個參建天津市工程中心)。
自「2011計劃」實施以來,天津大學把握機遇、統籌規劃,以學校優勢創新資源為依託,在建設好首批「2011計劃」天津化學化工協同創新中心的同時,又相繼牽頭組建了中國傳統村落與建築遺產保護協同創新中心、測量科學與高端儀器協同創新中心、高效環保內燃動力協同創新中心等協同創新中心。
❼ 如何看待天津大學研究生趙永貴一年發表17篇SCI論文
在還沒有發英文的文章前,總覺得寫一篇英文的文章是艱難萬分,再加上道聽途說,聽那些有經驗的人說審稿周期多長啦,審稿意見多難回答啊,整個過程多麼復雜啊,所以對發英文SCI文章總是有一種恐懼感。有一段時間都心裡安慰自己,這輩子就發發中文的文章吧,只要研究結果好,中文的照樣可以引起別人的關注。再後來,身在國外,不得不用英文寫文章,一段時間下來才發現,其實發英文文章不難,完全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難。
首先,大部分的英文期刊(在英國、美國出版的)都是被SCI收錄的,這個要比入選SCI的中文期刊占所有中文期刊的比例大很多,所以在投稿的時候,基本上是不用考慮所選的英文期刊是不是被SCI收錄的。只要是經常看的文獻所在的期刊,基本上都是的。在國內,有中文核心期刊跟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要比科技核心層次上高一點。中文核心有一部分是SCI收錄的,而科技核心的期刊給收錄的非常少。那麼換成英文期刊,就成了高影響因子的SCI期刊跟低影響因子的SCI期刊,只存在期刊水平的差別,不存在SCI跟非SCI的差別。
SCI一共收錄3700多種期刊,所以按照研究領域劃分的話,一篇文章可以找到幾十個個可供投稿的期刊。如果是跨領域的文章,適合投稿的期刊的數量更多。反觀中文的期刊,每一個領域一流的期刊的期刊也就是4-5個的樣子。每期刊登的文章的數量受限,於與此同時,國內很多單位都有發文章的要求。在這種科研人員數量眾多,一流期刊數量有限的僧多粥少的局面下,文章錄用率是大大降低的。因此還不如主動出擊,直接投英文的期刊。寫英文的文章剛開始的時候是苦了一些,但是換來的將是更寬廣的道路。
在審稿周期上,綜合上看英文期刊的審稿周期反而是要比中文的短。當然,這里比較的是普通的SCI期刊跟國內一二流期刊的比較。國內的一些二三流的期刊的以收版面費為生。對文章的質量控制不嚴格,編輯覺得差不多的文章就錄用了,文章的修改主要靠作者完成,這樣的審稿周期確實很短。但是國內一流期刊的審稿周期都比較長,主要也是因為學術能力強的學者通常都兼帶一些行政職務,平時都比較忙,審稿的事情自然是拖得比較久一點。
在審稿意見上,國外的審稿意見的確是要更加專業一些,要更難回答一些。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這何嘗不是一個提高自己能力的一個好機會。一個一針見血的意見要比那種籠統的審稿意見好多了。而且國外期刊的審稿意見基本上是不會出現同行相輕的惡意評價。關於語言問題,完成之後可以找專業的潤色公司如英論閣 www.enago.cn 協助語言。SCI論文寫起來也不是那麼難。
❽ 天津大學的知名校友都有誰
下面的答主回答的都是家喻戶曉級別的知名校友,我覺得也有必要回答一下相對不是特別出名但是貢獻很大或者很有影響力的校友嘛~
1. 譚旭光(濰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提起譚旭光,天大的同學都知道學校有以他命名的獎學金。而事實上,譚旭光對濰柴的貢獻不可謂不大,現在校友力量也提供給了機械學院的同學們很多去濰柴實習的機會。本濰坊人表示濰柴在濰坊本地的影響力也是很大。
2. 李榮融(曾任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主任、中共中央委員)
李榮融可能是天大少有的在政界比較有影響力的校友,也是天大管理與經濟學部的名譽院長。
3. 彭一剛(中國科學院院士)
說到天大建築就不得不說彭一剛院士,是在建築學界很有名的一位院士。天津大學衛津路校區北洋紀念亭、建築學院樓、王學仲藝術研究所,以及山東威海劉公島的甲午戰爭紀念館都是彭院士的作品。有興趣的可以注意一下衛津路校區中軸線上的北洋紀念亭和建築館,風格和諧而鮮明。
中軸線上的敬業湖和求是亭,遠處的是建築學院樓建築館
另外還有各行業的專家,相信很多專業的同學都聽說過自己專業的校友資源。以港口為例,很多業界大牛和資深專家都是天大畢業的,包括但不限於各個大型設計院、航道局等。天大的最近兩任校長,李家俊校長和鍾登華校長,也是畢業於天大。
❾ 天津大學怎麼樣
天津大學(TianjinUniversity),簡稱「天大」,坐落於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北方經濟中心天津,其前身為北洋大學,始建於1895年10月2日,是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素以「實事求是」的校訓、「嚴謹治學」的校風和「愛國奉獻」的傳統享譽海內外。1951年,北洋大學與河北工學院合並定名為「天津大學」。
天津大學是1959年中共中央首批確定的16所全國重點大學,由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是教育部、天津市、國家海洋局共建高校,位列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211工程」、「985工程」、「2011計劃」、「111計劃」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首批重點建設大學,卓越大學聯盟成員,「中歐工程教育平台」、「中俄工科大學聯盟」合作高校,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實施高校,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建築老八校」之一,榮獲第一屆全國文明校園單位。學校的辦學目標是將天津大學建設成為綜合性、研究型、開放式、國際化的世界一流大學。
截至2017年12月,天津大學衛津路校區佔地面積18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42.5萬平方米 [2] ;北洋園校區佔地總面積243.6萬平方米,規劃總建築面積130萬平方米,目前已完成一期90萬平方米建設,於2015年9月投入使用。學校有全日制在校生33159人,其中本科生17724人,碩士研究生11410人,博士研究生4025人。有64個本科專業,37個一級學科碩士點,28個一級學科博士點,23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