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天津市北運河水質怎麼樣
擴展閱讀
上海貝思特電氣怎麼樣 2025-07-12 07:17:23

天津市北運河水質怎麼樣

發布時間: 2022-08-30 20:44:06

❶ 天津地區的自來水的來源主要是地表水還是地下水

天津地區的自來水來源主要是地表水,河流水為主。

天津市城市用水主要依靠引灤和引黃水源,灤河水和黃河水分別需奔流234公里和440公里調入天津市。面對來之不易的水資源,天津市遵循「先節水,後調水」的原則,從行政、政策、法規、經濟、市場等多個方面入手,全力創建節水型社會。

天津地處中國華北地區、華北平原東北部、海河流域下游,東臨渤海,是海河五大支流南運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北運河的匯合處和入海口,素有「九河下梢」「河海要沖」之稱。



(1)天津市北運河水質怎麼樣擴展閱讀:

流經天津的一級河道有19條,總長度為1095.1千米。還有子牙新河、獨流減河、馬廠減河、永定新河、潮白新河、還鄉新河6條人工河道,總長度為284.1千米。二級河道有79條,總長度為1363.4千米,深渠1061條,總長度為4578千米。天津還多次引黃濟津,並有一定數量的地下水。

引灤入津輸水工程是天津80年代興修的大型水利工程,把水引到天津,每年向天津輸水10億立方米。天津地下水蘊藏量豐富,山區多岩溶裂隙水,水質最好,礦化度低,泉水流量一般在7.2-14.6噸/小時,雨季最大可達720-800噸/小時。全市有大型水庫3座,總庫容量3.4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天津

❷ 大運河本來沒有水的,那麼水源都是從哪裡來的呢

杭州這座城市,水是靈魂。

作為世界上開鑿最早的中國大運河,呈南北向貫穿杭州古城,數千年至今,依然靜靜流淌著。它成就了這座城市的經濟,也沉澱了杭州悠悠千年的歷史與文化。

古往今來,大運河流經杭州古城的各個地方,究竟發生過哪些有意思的事兒,有著什麼樣的風土人情,在這些年的社會發展中,又能看到怎樣的今昔對比?


南旺水源圖(來自書籍《汶上南旺》)

南旺以南的,濟寧這里的水,又往南流了,從山東流到江蘇,到淮安這里,分成兩路,一路進入長江,一路通過淮河進入黃海。

❸ 天津水資源緊缺現狀!

任何城市都有其自身的特性,也有其發展的方向,從宏觀來談,京津地區承載不了兩個發達的城市,就因為水資源之困,特別是天津這個資源枯竭的城市,本地人的生活都要靠引入其他地方的水資源來滿足。

天津是個水資源極度缺乏的城市,以至於,現在的人口已到承載極限,發展引來的人口大增長,對天津的未來是一個噩夢。環渤海地區的發達城市就像黑洞,吸走其它城市的發展空間,北京的發展犧牲了天津,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武清境內的8條河完全是北京的排污河,致使武清的河流污染,全是臭水,所以武清只能引入灤河水!然而天津的發展靠港口
這個選題有些太長了,先到這吧
其實,樓蘭古城輝煌過,古長安也輝煌過,為什麼沒落了??其實很簡單,水和環境沒法承受了,所以富有的人們像游牧民牽到了肥沃的地方,封建制度下,最後的輝煌是北京!北京經受這些許年的摧殘,也已經逐漸不適合生活,南水北調,就是ZF想改變自然規律的一種嘗試,但未來的效果無從知曉。另外,正因為環境的逐漸破壞,資源的匱乏,環渤海承載不了兩個發達城市,所以天津的地位逐漸喪失,必須找到資源豐富的地方再行發展,北京的資源匱乏程度也很嚴重,但ZF沒有放棄其首都的地位,從河北等附近地區調水,救急。把污水排出北京,減負。但到目前這些方法也已經逐漸失效,所以為了北京繼續的發展,ZF實施了兩個重要的決策,其一南水北調,其二,重污染企業移除北京,所以首鋼去曹妃甸,不是回輸血,而是繼續的吸血!即使這樣,天津的資源依然不能支持其發展,現在天津自身的人口已經偏多,超出了環境的承載能力(環境本身是有自凈能力的,但當我們排放的生活垃圾,工業污染超出環境自凈速度時,環境會不斷惡化,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就是,90年代,天津港清澈見底,到處有魚蝦,海鷗在空中飛翔,但現在呢?因為破壞的速度超出了渤海灣的自凈能力。),環境正在不斷的惡化,這一點才是應該著力解決的最重大的問題!南水北調能分給天津多少還是未知數,而且當人類開始大范圍的用水緊張時,南水還能順利的掉到北方嗎??所以,「人口的顯著增加」正是噩夢的開始,短期的增長之後,我們將面對的是嚴重的環境問題。所以,一個城市的發展現在依然會受制於大自然,我們依然要遵從自然的規律!環渤海的發展,會在環境到達承受臨界點時戛然而止!

誰為天津"救急"?--天津水資源危機的報告

隨著潘家口水庫的容量降至死庫容,天津進行了第六次引黃,而實到的凈水量僅剩
下2億立方米,不足計劃引水量的五分之一,引黃濟津只能救得一時,而"南水北調"工程
的可行性尚在論證中。乾渴,如同附骨之疽,正消耗著這個城市的活力和意志
連續4年的大旱使得北方許多地區陷入嚴重的水資源危機之中,天津就是面臨水危機
的典型地區。盡管今年天津進行了轟轟烈烈的第六次引黃,但遠水解不了近渴,面對日
益乾涸的黃河,我們又怎能樂觀起來呢!
一、天津水資源的現狀
我們姑且不論,中國的水資源人均佔有量不足世界平均值的1/4,也不論中國是聯合
國的13個最為貧水的國家之一,就單單天津所在的海河流域而論,海河流域年人均水資
源佔有量只有321立方米,與其他幾大流域相比是最少的。在海河流域中,天津的佔有量
更少,年人均只有160立方米。屬於嚴重的資源缺水地區。天津本地自產水、地下水資源
總量多年平均值為16.88億立方米,長期以來,天津工農業用水主要依靠入境水,而入境
水是逐年減少的,而且多次發生供水危機。
根據天津濱海新區的規劃,到2010年將缺水4億立方米,全市缺水將達到17億立方
米。今年1月~6月份,天津日用水量已從原先的220多萬噸,降為160萬噸,幾近底線。
然而氣候依然乾旱異常,乾渴正消耗著這個城市的活力和意志……
二、天津解決水資源危機的措施
天津市政府在今年上半年已連續發出了3個節水通令,採取了近三十項節水措施,包
括停止農業用水、關閉所有的沖水洗車點、嚴控企業耗水大戶、對居民限量使用生活用
水、提高水價等。從"確保城鄉人畜吃水和抗旱保麥"的口號,到"全力保證居民生活用
水"已成為天津萬不得已的取捨。
"節流"的同時,天津市政府也積極地尋找"開源"的途徑。為從外地調來入境水,曾
先後掀起了格外壯烈的"天津保衛戰"。
連年的乾旱使得灤河水量劇減,灤河下游幾近斷流,為保證天津人民生活生產用
水,政府明令禁止引灤河水用於農業灌溉之用--雖然乾裂的土地和生活在其上的農民同
樣需要水的滋潤。隨著灤河上游潘家口水庫這唯一的供水水源地庫容量降至死庫容,天
津又掀起了歷史上的第六次引黃。
為引黃濟津,國務院出面協調,從4000公里的劉家峽直至山東引黃口,再奔流580
公里達天津市區。沿途地區一路保衛,沒有許可不得擅自采水。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工
作人員也奔撲黃河上中下游監督檢查引水量。正是有了兄弟省份人民的無私奉獻,才得
以使天津人民有了一點救命水。然而,此次引黃濟津計劃水量為10億立方米,而實到天
津自來水廠的凈水量僅剩下2億立方米。引黃濟津救得了一時,又怎能救得了永遠?
正在規劃中的南水北調路途漫漫,其工程可行性還在論證中。面對此情此景,有識
之士發出了振聾發聵的最強音!
三、呼籲:向大海要水喝!
海水淡化是天津解決工農業用水的根本途徑。自本世紀70年代以來,大多數水資源
危機的沿海國家都直接捲入了海水淡化的發展潮流。目前,無論中東的產油國家或是西
方的發達國家,都十分重視發揮海岸優勢,建設有相當規模的海水淡化廠或海水淡化示
范裝置。根據國際脫鹽協會的統計,截止到1995年底,世界范圍內共安裝了11066台單
機容量大於100噸/日的淡化裝置,每天生產淡水2030萬立方米,到1997年底,單台產量
在100噸/日以上的淡化水日產量已達2300萬立方米。目前海水淡化的日產水量已達到
2700萬立方米,養活的人口多於一億之眾。海水淡化裝置的年銷售額在九十年代達到20
億美元以上,且以每年10%~30%的速度攀升。
我國的海水直接利用已有數十年的歷史,目前年取用海水量達到100億立方米左右,
雖然與國外相比差距明顯,但天津以及其他沿海城市的使用效果表明,用海水代替淡水
作為工業用水技術可靠,經濟合理。海水淡化技術日趨成熟,產業化勢頭很好。
就天津而言,具有開發利用海水的獨特優勢,具備海水淡化產業化的人才、自然環
境、工業基礎等有利條件:
國內唯一專門從事海水淡化以及海水資源開發的專業性研究機構--國家海洋局天津
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坐落在天津市。該所擁有享譽海內外的專家群體。今年12月5
日,該所承擔的"九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海水資源綜合開發利用關鍵技術研究"取
得重大技術進展,並已具備產業化推廣應用的條件,其中就包括蒸餾海水淡化技術,達
到國際先進水平。
從該所設計的遼寧長海縣1000噸/日海水淡化工程、山東黃島電廠3000噸/日等工程
看,該所完全具備了1萬噸/日海水淡化的產業化示範工程的設計。
城市用水的80%是工業用水,而工業用水的80%是冷卻用水。天津大港發電廠是國內
最早大規模利用海水作為工業冷卻水和淡化海水作為鍋爐補充用水的單位,年利用海水
量17億立方米,相當節約淡水6000萬立方米,在海水利用以及海水淡化設備的操作運行
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天津大港電廠從1998年開始海水淡化的民用開發工作,現已形
成了月產罐裝水近3000桶的規模,今年上半年累計投放市場淡化海水約3000噸。在水質
保證的前提下,淡化海水產品的成本已經與市場上銷售的純凈水和礦泉水接近,為淡化
海水大規模走向市場創造了條件。天津鹼廠利用海水化鹽,節約了淡水,取得了明顯的
經濟效益。
天津獨特的海岸優勢和雄厚的工業基礎。天津具有海水利用產業必需的雄厚的化
工、機械製造、造船、冶金、腐蝕與防護等工業基礎。國內外專家考察結果表明:天津
的新港船廠不僅有良好的加工能力,且有自備碼頭,便於大型設備的進出,是海水淡化
設備加工的理想場所。
四、來自專家的呼籲
眾多水資源方面的專家一再呼籲:隨著淡水資源危機日益加劇,海水資源的利用應
該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我國的海水淡化技術條件日臻成熟,應加大投資力度。建立海
水淡化的示範工程和配套技術中心,以利於海水淡化這一朝陽產業從一開始就步入良性
循環並參與國際市場競爭。
以國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阮國嶺博士,杭州水處理中心高從土
皆院士和天津大學化學工程研究所王世昌教授為代表的專家指出:"發展海水淡化產業,
向海洋要淡水是世界各國的共同趨勢。其產業化不僅有助於緩解我國的淡水危機,而且
有可能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為國創匯。此方面已有韓國和以色列等國的成功經驗,我國
應奮起直追,有所作為。在很多情況下,過分調水給被調地區經濟帶來的長遠損失遠遠
超過淡水本身的價值,因此一味地從外地調水無異於挖肉補瘡。長時間地等待傳統觀念
中的懥�蹝水源,必定坐失良機,因小失大。"

位於九河下梢的天津依水而建,也因水而興。但進入21世紀時,天津不僅早已失去了水資源優勢,就缺水程度而言,還被列入中國北方最典型的資源型缺水城市之中。在這種情況下,天津市委、市政府響亮地提出要以海河改造為龍頭,用3~5年時間將天津建成中國北方的「威尼斯」。這是天津借地緣優勢發展自己的重大戰略舉措。
回顧20世紀末葉的20年,中國的改革開放風起雲涌,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迅速崛起,歷史、現實和未來都在呼喚以環渤海地區為代表的黃河三角洲經濟騰飛的到來。人們更為關切和希冀作為中央直轄市和我國北方老工業基地的天津,能夠成為引領區域經濟加速發展、走向世界的龍頭。背負著歷史的重任,天津以超常規跨越發展的韜略和奮起追 趕時代的腳步,使經濟高速、穩定持續地向前發展,連續12年保持2位數增長,天津城市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20 03年初,天津市委、市政府又提出了更高的目標。作為支撐一個城市發展的水資源,如何在振興天津中起到支柱作用,成為一個刻不容緩的課題。

天津水資源短缺,但並不是說天津不具備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條件。解決天津水問題,一是開源,二是節流。在開源上,2010年長江水將引到天津,但遠水解不了近渴,眼下迫在眉睫的是節流,即通過節水工作的深化、細化、科學化、規范化,將天津建成節水型城市,變資源劣勢為發展優勢。

開發利用好水資源是件大事,要根據天津水資源的特點在下述幾個方面做工作。

一、要把水資源劣勢化為建設節水型工業的優勢。天津市用水大戶主要是工礦企業,每年約占城市總量的50 %。因此,建設節水型工業在天津就顯得尤為重要。天津用7年時間把國有大中型企業嫁接、改造、調整了一遍,工業發展勢頭始終不減,連續11年2位數增長,但天津的工業用水量卻呈逐年遞減的趨勢。究其原因,一是嚴格控制多耗水產業 的發展,如大力壓縮高耗水的冶金、造紙和印染等行業。二是加大水資源利用上的科技投入,向海水、再生水要水源。天津大港電廠僅海水利用一項一年就節約淡水7億立方米以上。在中水利用上僅沖車一項,全市一年就可節約自來水36萬噸。天津目前萬元產值耗水量27立方米,用水重復利用率達到80%,均在全國前列。天津水資源短缺,但並未影響天津工業的發展,相反地造就了天津節水型工業。因此,要把天津水資源的劣勢轉化為建設節水型工業最大的優勢來推銷,作為一個資本來經營,作為一大條件來引資。

二、要把水資源劣勢轉化成為發展節水型農業的優勢。天津因為缺水,所以積極調整種植結構,大力壓縮耗水高的農作物,全面推廣高科技和節水型農業作物達上百萬畝。天津小站稻雖然是國內外著名的產品,但由於耗水量大,這些年來種植面積由最高時的100萬畝壓縮為20萬畝。天津在種糧、種菜都以耐旱性作為首選,積極推廣節水型的灌溉方式和種植方式,採用穴灌、滴灌、噴灌、微灌等灌溉方式,結合地膜、大棚、溫室等種植條件的改善,使天津農業節水工程式控制制灌溉面積達到了43%,並建成了一批高標准節水農業示範區。將水資源劣勢轉化為發展節水型農業的優勢,為天津現代化農業的發展積累了經驗。從1991年到2001年,天津市農業產值由54億元增加到169億元,增幅達2倍。

三、要把水資源劣勢轉化為旅遊優勢。天津的海河源遠流長,有著濃厚的文化底蘊和北方特色,要借將海河打造成世界名河的歷史機遇,抓住水這個特色做足文章。一是看水。天津近幾年先後改造津河、衛津河、北運河、復興河、月牙河,從今年起又要大規模改造海河、外環線,實現河湖水系相連,水繞城轉,水清船行,這為發展河湖旅遊創造了條 件。二是賞水。天津依水而興,依水而建,留下了許多人文景觀和歷史典故,發展水上旅遊,品味天津獨具特色的河湖相通的水文化,也是很有吸引力的。三是玩水。目前,天津市河湖水面不少,但旅遊開發力度不夠,除少量旅遊船外幾乎沒有什麼開發項目。其實,充分利用現有的河湖水面,就可以大力發展水上旅遊,如水上跳傘、水上蹦極、水上賽艇等等。另外,旅遊線路的安排也要充分考慮天津水的特點,以水為載體,多做水文章。

四、要把水資源劣勢轉化成生態環境優勢。天津雖然水資源短缺,但九河下梢的歷史演變使天津河道密集,河湖成網,加之近幾年對市區河道大規模的整治,使天津這個北方最典型的缺水城市逐漸形成了利用水的特點創造生態環境優勢的典型。所以,天津的城市建設要盡可能考慮水的因素,利用好水,依水興市,依水造勢,用水打造城市,把天津建設成生態環境最好的北方「威尼斯」。與此同時,還要著力發展水上經濟,充分利用河湖水面,開展多種經營養殖、旅遊再加上航運,在營造良好的人文景觀與生態環境的同時,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

三篇了
湊合看吧

❹ 環境污染數據 比如水污染 空氣污染等等 大范圍的 要都有點了數據

知道自家周圍暗藏哪些排污企業?小區周邊哪些河流湖泊水質最差?過去這些只有政府部門掌握的信息,如今百姓也能隨時看到了。

眼下,全國首個民間水污染數據——中國水污染地圖開通。從該「地圖」上看,北京河流當中40.3%的水質為劣五類最差級。

中國水污染地圖是由民間環保組織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成立的網站,其中收錄了全國水污染資料庫,包括31個省級形成區和300多個地級市的水質、污染排放、污染源等信息,並以地圖的形式標注出來,一目瞭然。

此外,該水污染地圖中還列出了2500家污染企業,接受公眾監督。

水污染地圖「畫」出了北京所有河流水域的污染現狀。其中,總河流長度的40.3%水質為劣五類,屬於水質中最差級別。主要分布在北京的城區、東南部和房山部分地區,最差的是北運河。

北部山區如懷柔、密雲等水質普遍較好,大都是二類水質,潮白河水質最好。

同時,該水污染地圖專門總結了北京廢污水排放信息。其中表明,去年全市廢水排放為10.10億噸,而生活污水就達到8.82億噸,占總排污的近90%。此外,還有1.28億噸屬於工業污染排放。數據表明,北京污水排放仍呈上升趨勢。

水污染地圖還給全國各城市廢水排放排了個座次。

根據目前的信息資料顯示,北京廢污水總排放量居全國第四位;生活污水排放量僅次於上海,位列第二位。

❺ 天津公布一季度地表水環境質量狀況如何

中國環境報記者 郭文生 見習記者 任效良 天津報道 天津市生態環境局日前公布了今年一季度全市及各區地表水環境質量狀況和河流水質排名情況。
一季度,天津市20個國考斷面中,Ⅰ類-Ⅲ類水質斷面10個,佔50.0%,劣Ⅴ類水質斷面4個,佔20.0%,均與去年同期持平;主要污染物氨氮和總磷平均濃度同比降低,降幅分別為45.6%和8.8%。 
各區地表水環境質量狀況方面,一季度,各區水質綜合污染指數在1.78至3.24之間,水質較好的是寶坻區、紅橋區、寧河區;同比變化率在-48.52%至36.90%之間,與去年同期相比,4個區主要污染物濃度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上升,分別是河西區、薊州區、寶坻區、寧河區;各區出境與入境平均濃度比值在0.57至3.71之間,出境水質比入境水質改善的前三名為寶坻區、西青區、寧河區。按照綜合污染指數、同比變化率和出入境濃度比值三項指標進行綜合排名,前三名為津南區、寶坻區、南開區。 
在河流水質排名方面,一季度,天津市州河薊州段、北運河北辰紅橋段、北運河北辰紅橋段等10條河流水質較好,外環河北辰段、津河河西段、月牙河河北段等10條河流水質較差。 
獨流減河流域排水口(門)水質排名方面,一季度,獨流減河流域共有38個入河排水口(門),其中15個口(門)斷流。23個有水排水口(門)中,南運河大杜庄泵站等5個口(門)排水水質較好,六米河石化站等5個口(門)排水水質較差。

❻ 關於北運河的事都想知道!謝謝!

北運河
[編輯本段]北運河簡介
北運河流經北京北部和東部地區。其上游為溫榆河,源於軍都山南麓,自西北而東南,至通縣與通惠河相匯合後始稱北運河。北運河是7世紀初隋朝開鑿的南北大運河的最北段。北京城近郊區的河流,如北面的清河、南面的涼水河等幾乎全注入北運河,是北京最主要的排水河道。 北運河 是我國南北大運河的北段,自北京通縣至天津入海河 處,長 186 公里,系元朝利用白河下遊河道修竣而成。北運河河身狹窄,洪 水期宣洩不暢,故下游多以減流分洪、窪淀放淤,如青龍灣減河、筐兒港減 河等分別分洪於七裏海與金鍾河。
[編輯本段]天津北運河
北運河集泄洪、引灤輸水、調水等多功能為一體,是海河水系的主要河道,,2001年4月動工改造,9月竣工。治理自屈家店閘至子北匯流口全廠15.017公里,兩岸堤距120米,提線總長度為30.032公里,現在北運河變清,堤岸翠綠,沿線燈亮,泄洪暢通,交通便捷,環境優雅,是水利工程與景觀工程的有效結合,是天津市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北運河歷史上是一條通向北京的重要漕運河道。北起北京市通縣,流經天津市武清縣、納龍鳳河,會永定河,至北辰區屈家店匯永定新河,至郭辛庄、千里堤進入紅橋區,流經紅橋區東北邊緣,於新紅橋東匯子牙河,至三岔河口與南運河會合入海河。全長186公里。紅橋區境內河段長約6公里,寬60—70米最大流量為100—184立方米/秒。自西北向東南,為北辰區。河北區與紅橋區的界河。流經咸陽北路、丁自沽、西沽、三條石等地界。沿岸有桃花源和西沽公園等游覽地。三岔河口有「引灤入津工程紀念碑」沿河右派灘渡口、勤儉橋、北洋橋、辛庄橋、炮台渡口和三條石人行便橋。明永樂年間,漕運大興,天津發展為商埠。運河對當時的經濟、文化交流起一定作用。該河除航運外也為城鄉人民生活水源。由於華北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上游坡陡流急,下游平原河道曲折多泥沙,歷史上多有洪水泛濫。現境內河段為泄洪蓄水之用。
歷史北運河上是一條通向北京的重要漕運河道。它對天津城市的形成和農業、工業及城市的繁榮和發展做出了歷史的、重要的貢獻。
[編輯本段]天津景區介紹
北運河古稱「御河」,是天津重要的一級河道,海河幹流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防洪、引灤輸水任務。天津市於2001年實施北運河綜合治理工程,工程總投資4.7億元,修建灤水園、北洋園、御河園、娛樂園4座主題公園,新建橡膠壩1座、橋梁3座、碼頭18個,新增綠地90萬平方米,河道水面和綠化總面積達210萬平方米。經過綜合治理後的北運河,河水清澈,堤岸翠綠,泄洪暢通,環境幽雅,旅遊資源豐富,成為一條亮麗的風景線。
北運河兩岸新建:灤水園、北洋園、御河園、娛樂園四座主題公園。灤水園全園由「引灤入津微縮景觀」、「城市聚景」「繁花似錦」花壇、跨越全雕塑和引灤展覽館廣場街景觀構成;北洋園是一條以「傳統理念定格於歷史」為主線,一條以「教育精神根植於人心」為主線;御河園由浮雕景牆、篇景、浮龍、順水、詩詞之路、傳說之路、古錨、仿古碼頭七部分組成;娛樂園由沙坑、裝飾柱、音樂駁岸、裝飾駁岸、趣味輔裝、運河之子、希望七個景觀組成。
依北運河堤建成的桃花園,具有喬灌木5300餘株,各類桃木,包括山桃、碧桃、壽星桃等500餘株,盛開之時春意盎然。從北洋橋之屈家店共設有10個碼頭,遊船往返對開13公里,每年春季至秋季,遊人可登船游覽沿途美麗風光。

❼ 水質污染我們怎麼處理

一般來說,河水的污染都是某些延河而建的企業造成的,可以找當地的環保部門出面干涉使河水受到污染的企業。

並進一步對不同干支流污染來源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北運河水系由於排污量大,地表水污染嚴重,除城市中心區部分河流水質為Ⅲ~Ⅳ類外。

城市排水河流、遠郊河流水質均為劣Ⅴ類,水質由3個主成分組成,COD、CODMn、BOD5、NH3-N、TP等為第一主成分;汞為第二主成分。

河道污染:

以北運河水系主要干支流2011年1~12月23項指標的監測數據為依據,採用水質類別法和平均綜合污染指數法,對水質污染特徵進行綜合評價,運用主成分分析和系統聚類分析法,對水質指標主成分以及水質差異進行分類。

❽ 京杭大運河的水系和水文特徵,及開發利用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運河。北起北京(涿郡),南到杭州(餘杭),經北京、天津兩市及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四省,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約1794公里,開鑿到現在已有785年的歷史。京杭運河對中國南北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與交流,特別是對沿線地區工農業經濟的發展和城鎮的興起均起了巨大作用。 京杭大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它和萬里長城並稱為我國古代的兩項偉大工程,聞名於全世界。
京杭運河的流向、水源和排蓄條件在各段均不相同,非常復雜,流向總體概括為四個節點、五種流向:
節點1 天津(海河)以北的通惠河、北運河向南流;節點1與節點2 東平湖 之間的南運河、魯北運河向北流;節點2與節點3長江(清江)之間的魯南運河、中運河、里運河向南流;節點3與節點4長江以南的丹陽之間河段向北流;丹陽以南河段(江南運河)向南流。
京杭大運河濟寧段 ①通惠運河。歷史性通航河道。由於清末實行「停漕改折」政策和20世紀以來鐵路、公路交通發展,貨物轉為陸運,加之水源不足,航道失修,至50年代初期,僅有少量船隻作間歇性通航。目前該河主要用作北京市排水河道,已不能通航。
②北運河。長約180公里,集水面積5.11萬平方公里,由天津注入海河。除屈家店至天津段15公里可供小船作季節性通航外,其餘河道均不能通航。
③南運河。又名御河,長414公里。四女寺至臨清段稱衛運河,長94公里。天津至四女寺段航道窄狹彎曲,底寬15~30米,水深約 1米,建有楊柳青、獨流、北陳屯、安陵4座船閘,可通航100噸級船舶。由於上游水庫攔蓄,兩岸農田灌溉,加之年久失修,現已處於斷航狀態。衛運河底寬30米,水深約1米,建有四女寺、祝宮屯船閘,可通航100噸級船舶。由於上游岳城水庫畜水,截走水源,尤當衛運河擴大治理後,航道情況驟然惡化。
④魯北運河。也稱位山、臨清運河,原河段已淤塞。1958年另選新線,長104公里,但未開挖。1960~1968年,根據引黃輸水要求,開挖了周店至尚店76公里渠道,兩頭河段尚未開挖。
⑤魯南運河。國那裡至梁山段稱東平湖湖西航道,長20公里,1968年雖經疏浚整治,但河道嚴重淤積,水深不足,尚不能通航。梁山至南旺段長33.8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0.5米,每年可通航6個月,為季節性航道。南旺至濟寧段長27.1公里,底寬15米,枯水期水深0.5米,每年僅通航6個月,為季節性航道。濟寧至二級壩段長78.1公里,航道順直,枯水期水深1米以上,底寬50米,可通航100噸級船舶。
⑥中運河。二級壩至大王廟段原來是走韓庄、台兒庄一線。1958年在江蘇省境內新辟南四湖湖西航道及不牢河河段,使河道經徐州市北郊通過,至大王廟與中運河匯合。大王廟至淮陰段仍循原來河道南下,長163公里。徐州以下河段,經近年分段拓寬,航道一般底寬45~60米,水深3米以上,已可通航500~700噸級以上拖帶船隊。是為徐州煤炭南運主要線路。
⑦里運河。全長169公里,其入江口原在瓜洲,1958年改至六圩入江。近年屢經整治,航道底寬一般達70米,水深3米以上,可通航1000噸級拖帶船隊。年運貨量1500萬噸左右。
⑧江南運河。自長江南岸諫壁口經丹陽、常州、無錫、蘇州、平望至杭州。其中,平望至杭州有3條航線,即東、中、西線,如以東線計算,全長323.8公里,大部分底寬20米,水深2米,一般可通航40~100噸級船舶,年貨運量達1600餘萬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運河進行了大規模整修,使其重新發揮航運、灌溉、防洪和排澇的多種作用。1988年底建成的京杭運河和錢塘江溝通工程已將江、河、海銜接起來,構成了以杭州為中心的、以京杭運河與長江、黃河、淮河、海河、錢塘江五大水系相連通的水運網。
反復論證了近20年的京杭運河二通道工程,終於開工了。12月18日,京杭運河二通道八堡船閘引航道工程奠基,意味著「二通道」從紙上藍圖進入工程建設階段。
交通部門稱,「這條全長39公里、總投資估算為77.5億元的二通道,是解決現有京杭大運河(杭州段)堵航、環保以及運輸功能降低的『殺手鐧』。」
從1989年提出京杭運河「二通道」方案到18日正式開工,該工程反復論證了近20年。杭州交通港航部門在這漫長的時間里,進行了「二通道」線位綜合分析論證、方案預審、線位初定,以及與相關縣市的協調、上報項目建議書、組織工可研究等大量工作。僅「二通道」的線位問題,就先後有過東、中、西三套方案。
東線:起自杭申線的餘杭區博陸,穿320國道、滬杭鐵路、滬杭高速公路、01省道、杭浦高速公路,穿繞城高速公路、德勝路、下沙路,在八堡附近入錢塘江;
中線:經杭州主城區從三堡入錢塘江的現有通道。起自北星橋,經拱宸橋,越武林門中山北路橋、艮山鐵路橋,從三堡船閘出錢塘江;
西線:起自北星橋,西穿勾運路、104國道,經三墩穿繞城公路、天目山路,經屏峰在花牌樓與繞城公路置換,出龍塢、望江山至新浦沿出富春江。
天價「架高」滬杭鐵路
最終,工程按照東線方案施工。「雖然要下穿滬杭鐵路、穿過3條高速公路和錢塘江出口等不利因素,但從貫通的可能性來講,最具優勢。」而西線從航運的角度來看是最理想的,但建設成本巨大,破壞西線附近的景區旅遊資源,不利於環境保護,與城市規劃有一定沖突;改造現有航道的中線方案會極大地破壞已有的城市規劃,難以解決文物保護等難題,也不是一個好的方案。
杭州市港航管理局負責人表示:「選擇東線方案,僅僅為了航道下穿鐵路,就要為架高滬杭鐵路買一筆『巨單』。可以說,為了保護城市規劃和環境,我們做了最不經濟但也是最經濟的選擇。」
運河通道變「瓶頸」
1999年,京杭運河浙江段進行了四級航道改造,但隨著腹地內經濟快速發展,社會貨運量成倍增長,航道的升級步伐大大落後於船舶的升級步伐。
據預測,2015年、2025年京杭運河浙江段貨運量將分別達到10770萬噸和15640萬噸。作為京杭運河溝通錢塘江的重要組成部分,杭州市區段的航道只有五級航道標准,25座橋梁均未達到五級航道的通航要求,嚴重製約了京杭運河作用的發揮和未來航運的發展。
千噸級船舶從山東直達杭州
運河二通道建成後,京杭運河航道等級將達到三級,屆時1000噸級的船舶可從山東東平湖直達浙江杭州,運力提升40%。
行家分析,以開發區的電煤運輸為例,電廠每年需要大量的發電用煤,如果全靠鐵路運輸,電煤從淮南煤礦到電廠每噸將多花10至20元的運費,如果全部走水路,10萬噸煤就能省下100萬至200萬元的成本。
隨著二通道開通,市區航道將可用於旅遊等,現有京杭大運河(杭州段)堵航、噪音環保等問題有望得到解決。

❾ 京津冀都市圈水資源基本狀況

2.1.1 京津冀都市圈地理、人口狀況

京津冀都市圈也叫首都京津冀都市圈,位於華北地區和海河流域北部,包括北京、天津兩個直轄市,河北省石家莊、承德、張家口、秦皇島、唐山、廊坊、保定、滄州8個地級行政區,總面積18.28萬km2,其中山區(含山間盆地)11.65萬km2,佔64%;平原6.63萬km2,佔36%。京津冀都市圈是我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和經濟發達地區。京津冀都市圈中,有16.67萬km2屬於海河流域,占總面積的91%,占海河流域總面積的52%;有1.61萬km2屬於內陸河和遼河流域,占都市圈總面積的9%,其中張家口北部1.17萬km2屬於內陸河流域,承德東北部有0.44萬km2屬於遼河流域。截至2008年各行政區面積見表2.1。

表2.1 京津冀都市圈行政區面積狀況單位:km2

註:*含山間盆地。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2009年統計年鑒。

從人口情況來看,2008年京津冀都市圈共有人口7339.62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5.53%,非農人口比重為43.40%,略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的45.68%,說明該地區總體城鎮化水平偏低。分行政區來看,北京和天津的城鎮化水平明顯高於區域平均水平,河北8市城鎮化水平都比較低,保定市最低,僅為26.40%(表2.2)。

表2.2 京津冀都市圈人口結構狀況 單位:萬人

註:由於常住人口部分統計數據缺失,在此採用戶籍人口概念。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中國城市統計年鑒2009。

2.1.2 京津冀都市圈水資源狀況分析

京津冀都市圈屬於嚴重資源性缺水地區,人均水資源佔有量317m3,僅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七分之一;畝均水資源佔有量306m3,只相當於全國的五分之一。從都市圈內部分析,承德、秦皇島人均水資源量達到600m3以上,水資源相對豐富;天津、滄州、廊坊、石家莊在200m3左右,自產水資源貧乏;其他市在300m3左右(多年降水量及形勢見表2.3,表2.4)。

表2.3 京津冀都市圈多年平均水資源量單位:億m3

數據來源:北京市水資源公報2008、天津市水資源公報2008、河北水文水資源信息網。

表2.4 京津冀都市圈2006年水資源形勢

數據來源:北京市水資源公報2006、天津市水資源公報2006、河北水文水資源信息網。1997~2006年,京津冀都市圈已經歷了連續10個枯水年。按年徑流量分析,1997、1999、2001、2002、2005、2006年全區均為特枯水年;1998年北部地區為平水年,南部地區為特枯水年;2000、2004年北部地區為特枯水年,南部地區為平水年;2003年全區為一

般枯水年。水資源形勢從長期考慮仍面臨較大的挑戰。以北京為例,北京市多年平均降水585mm,年均降水總量98.28億m3,形成地表徑流17.72億m3,地下水資源25.6億m3,當地自產一次水資源總量37.3億m3。境內五大水系除北運河發源於本市外,其他四條水系均發源於境外的河北、山西和內蒙古。多年平均入境水量16.06億m3,出境水量14.52億m3。地表水供應不足,地下水長期超采。地下水使用率由2000年的67%上升到2003年的76%,致使水位年均下降1.29m,水環境和水生態平衡受到威脅;全市每年仍有10億m3污水直接排放,再生水利用率也不足50%;大量寶貴的水資源仍未得到有效利用,不僅污染城鄉環境,也加劇了水資源緊缺的局面。

2.1.3 京津冀都市圈水資源運行能力分析水資源的運行能力主要表現在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及對水資源運用產生的影響。人均水資源量、水資源壓力、廢水排放量等指標可表現區域水資源運行能力狀況。如表2.5所示,2008年,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的人均水資源量分別是205.5m3、159.8m3、231.1m3;另外,通過表2.5可見,在京津冀都市圈內,運用水資源產生的影響如區域環境支持系統能力、區域生態水平、區域環境抗逆水平、區域環境管理能力的排名中天津市各項指標較好,北京次之,河北最差。京津冀都市圈內城市2008年廢水排放總量佔全國廢水排放總量比重也較高,廢水排放總量在全國各省內的排名也較靠前。水壓力綜合指數包含了水資源壓力、水環境壓力、水生態壓力,指社會經濟活動對水資源和水生態環境所產生的影響和沖擊。北京市、天津市及河北省水壓力綜合指數分別是0.488、0.466、0.502,在全國各省內的排名分別為第3名、第4名、第2名,而全國平均水壓力指數為0.220,可見,北京市、天津市及河北省水壓力綜合指數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因此,京津冀都市圈施行水資源循環經濟很有必要性。

表2.5 京津冀都市圈水資源運行能力基本指標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09.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9。

《中國環境年鑒》編委會.中國環境年鑒.北京:中國環境年鑒社,2009。

2007中國可持持發展戰略報告.科學出版社,2007,2。

❿ 運河的水是死水嗎不是的話那京杭大運河流向是怎樣的

京杭大運河 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河流,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它和萬里長城並稱為我國古代的兩項偉大工程,聞名於全世界。

京杭運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經北京、天津兩市及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四省,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794千米。
地理位置

大運河北起北京,南達杭州,流經北京、河北、天津、山東、江蘇、浙江六個省市,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共計五大水系,全長1794公里。

京杭大運河可是由人工河道和部分河流、湖泊共同組成的,全程可分為七段:
(1)通惠河;(2)北運河;(3)南運河;(4)魯運河;(5)中運河;(6)里運河;(7)江南運河。

京杭大運可作為南北的交通大動脈,歷史上曾起過巨大作用。運河的通航,促進了沿岸城市的迅速發展。

目前,京杭運河的通航里程為1442千米,其中全年通航里程為877千米,主要分布在黃河以南的山東、江蘇和浙江三省。

杭州大運河同上京杭大運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流經北京、河北、天津、山東、江蘇和浙江六省市,全長一千七百九十四公里,比蘇伊士運河長十倍,比巴拿馬運河長二十倍,
終點,入錢塘江。

京杭大運河流經北京、通州、天津、杭州、鎮江、清江、揚州、台兒庄、臨清、蘇州、湖州、宣城、淮安、徐州、聊城、濟寧、德州、滄州18個市區。

通州古詩雲:一支塔影認通州。燃燈塔矗立在大運河的北端,是京門通州的標志性建築。天津北運河和南運河在天津會師,又在這里被海河一齊送入渤海。據記載,漕運發達時期,從天津到通州的北運河上每年要承載2萬艘運糧的漕船,官兵12萬人次,連同商船共3萬艘。水道的開通使小小的直沽寨很快發展成了遠近聞名的「天津衛」。
鎮江、揚州長江和京杭大運河的交匯處。聊城湖、河水面積占城區的1/3,被稱為「中國北方威尼斯」,在北方城市裡非常少見,這其中就有京杭大運河的功勞。 蘇州 「蘇湖熟,天下足」。運河的開通,使蘇州水多糧豐。目前京杭大運河蘇杭段有客運航線往返。 淮安大運河的入淮口,運河東岸古鎮碼頭下便是《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的故居。

歷史
京杭人運河的開鑿,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代。當時吳王闔閭為了向西擴張勢力范圍,下令開鑿自太湖直達長江的胥溪。

早在2400多年前,吳國為北伐齊國爭霸中原,在江蘇揚州附近開鑿了一條引長江水入淮的運河(稱邗溝),以後在這基礎上不斷向北向南發展、延長尤其經隋朝和元朝二次大規模的擴展和整治,基本上完成了今日京杭運河的規模。京杭運河的許多河段是利用原來的天然河流和湖泊,部分河段是人工開挖的,運河水流主要從溝通的天然河道中得到補給。

到隋煬帝(楊廣)時,據說煬帝為了到揚州看瑤花,也為了南糧北運,開鑿京淮段至長江以南的運河,全長2000多公里。到元朝時,元定都大都(今北京),必須開鑿運河把糧食從南方運到北方。為此先後開鑿了三段河道,把原來以洛陽為中心的隋代橫向運河,修築成以大都為中心,南下直達杭州的縱向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按地理位置分為七段:北京到通州區稱通惠河,長82公里;通州區到天津稱北運河,長186公里;天津到臨清稱南運河,長400公里;臨清到台兒庄稱魯運河,長約500公里;台兒庄到淮陰稱中運河,長186公里;淮陰到瓜洲稱里運河,長約180公里;鎮江到杭州稱江南運河,長約330公里。揚州是里運河的名邑,隋煬帝時在城內開鑿運河,從此揚州便成為南北交通樞紐,藉漕運之利,富甲江南,為中國最繁榮的地區之一。

京杭運河一向為歷代漕運要道,對南北經濟和文化交流曾起到重大作用。十九世紀海運興起,以後隨著津浦鐵路通車,京杭運河的作用逐漸減小。黃河遷徙後,山東境內河段水源不足,河道淤淺,南北斷航,淤成平地。水量較大、通航條件較好的江蘇省境內一段,也只能通行小木帆船。京杭運河的荒廢、蕭條,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的寫照。解放後部分河段已進行拓寬加深,裁彎取直,新建了許多現代化碼頭和船閘,航運條件有所改善。季節性的通航里程已達1100多千米。江蘇邳縣以南的660多千米航道,500噸的船隊可以暢通無阻。古老的京杭運河將來還要成為南水北調的輸水通道。

意義
京杭大運河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物質和精神財富,是活著的、流動的重要人類遺產。大運河肇始於春秋時期,形成於隋代,發展於唐宋,京杭大運河建於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距今已有2500年的歷史,而秦始皇(嬴政)在嘉興境內開鑿的一條重要河道,也奠定了以後的江南運河走向。據《越絕書》記載,秦始皇從嘉興「治陵水道,到錢塘越地,通浙江」。大約2500年前,吳王夫差挖邗溝,開通了連接長江和淮河的運河,並修築了邗城,運河及運河文化由此衍生。

我們今天所說的大運河開掘於春秋時期,完成於隋朝,繁榮於唐宋,取直於元代,疏通於明清(從公元前486年始鑿,至公元1293年全線通航),前後共持續了1779年。在漫長的歲月里,主要經歷三次較大的興修過程。到了隋朝,隋煬帝動用幾百萬人,開鑿貫通了大運河,這為以後國家的經濟文化空前繁榮作出了巨大貢獻),隋代開始全線貫通,經唐宋發展,最終在元代成為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貫通南北的交通大動脈。
代人工天河。

京杭大運河是我國僅次於長江的第二條「黃金水道」。價值堪比長城是世界上開鑿最早、最長的一條人工河道,是蘇伊士運河的16倍,巴拿馬運河的33倍。

申報世界遺產
2006年3月58位政協委員聯合向全國政協十屆四次會議提交了一份提案,呼籲從戰略高度啟動對京杭大運河的搶救性保護工作,並在適當時候申報世界遺產項目。

這58位委員中,既有北京、天津、江蘇、河北等大運河沿岸六省市的現任政協主席及原政協主席,也有國家文物局的前後兩任局長——張文彬和單霽翔。舒乙、王鐵城等知名人士也紛紛簽名。

第一提案人劉楓委員說,大運河以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被譽為「古代文化長廊」「古代科技庫」「名勝博物館」「民俗陳列室」,其歷史遺存是研究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絕好實物資料,是中國悠久歷史文明的最好見證。站在保護人類文明的高度看,大運河不僅在中國是獨一無二的,對人類歷史發展的作用也為世界所公認。大運河水系綿延數千里,縱貫南北,構成獨特的自然風情,孕育出濃郁的線形文化景觀,如果再加上還未被很好發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就更加豐富。 「如果將京杭大運河的歷史價值、文化內涵和對中國歷史發展的貢獻相加,在某種程度上說可以與長城媲美。」兩位權威專家——1985年呼籲中國加入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的鄭孝燮、羅哲文如此預測,「我們堅信,京杭大運河『申遺』的成功率非常大。」

「大運河和長城在遺產名錄上應該是姊妹篇。」劉楓委員提醒說,但是必須看到,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大運河的傳統功能逐步衰弱,真實性和完整性正在遭到破壞。如果不注意啟動有如「申遺」這樣重大的、為各地重視的保護工作,她的歷史文化、遺跡和自然風光等,將不可避免地退化並迅速消亡,這將是中華民族不可挽回的巨大損失。

京杭大運河的保護與「申遺」工作絕不是某個地方和部門的事。政協委員們建議,應從戰略高度,立即啟動對京杭大運河的搶救性保護工作,成立由相關部委、有關專家、沿岸政府參加並鼎力支持的研究機構,摸清大運河「家底」,盡快制定大運河整體保護規劃,並在適當時候申報世界遺產項目。

京杭大運河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物質和精神財富,是活著的、流動的重要人類遺產。大運河肇始於春秋時期,形成於隋代,發展於唐宋,最終在元代成為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縱貫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大運河為我國經濟發展、國家統一、社會進步和文化繁榮作出了重要貢獻,至今仍在發揮著巨大作用。

京杭大運河顯示了我國古代水利航運工程技術領先於世界的卓越成就,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鎮,積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蘊,凝聚了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諸多領域的龐大信息。大運河與長城同是中華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徵。保護好京杭大運河,對於傳承人類文明,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大運河的傳統運輸功能已經改變,河道、沿河風貌和人民生活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當前又面臨著城市現代化、農村城鎮化建設的嚴重挑戰。如果再不加強保護,大運河的歷史文化遺存、風光景物和自然生態環境就會不可避免地遭到破壞,真實性和完整性就會不復存在,這將是中華民族不可挽回的巨大損失。對大運河進行搶救性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已經到了緊要關頭。

呼籲
━━喚起公眾對大運河重要地位和多重價值的社會認知度,進一步增強各級政府的保護意識,總結和宣傳各地在保護與發掘運河深厚歷史文化內涵方面的經驗,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大運河的保護與申遺工作,延續運河文脈,傳承運河文明。

━━從國家戰略高度,建立統一協調機構,制定大運河保護的法律法規,統籌保護與發展規劃,調動各方力量,實施有效保護,科學合理利用,造福子孫後代。

━━按照《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要求,重視並啟動京杭大運河申遺工作,以創新的思路,正確處理自然遺產、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系,正確處理保護、利用與發展的關系,切實把申遺的過程變成加強大運河保護與管理的過程。

━━盡快成立由相關部委、有關專家、沿線城市參加並全力支持的研究機構,收集資料,摸清家底,以嚴肅的科學態度,開展調查研究和價值評估工作,向有關部門提出可行性建議。

━━貫徹科學發展觀,在大運河沿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與實施過程中,更加註重大運河的整體風貌,確保沿線文物得到有效保護,合理利用資源,維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使古老的運河重新煥發青春與活力。

為了更好保護京杭大運河及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我國將「開鑿」「數字京航大運河」

2007年5月初在京召開的全國社會發展科技會議提出,我國將在「十一五」期間實施數字京杭大運河專項。
根據國家文物局發布的《文化遺產保護科學和技術發展「十一五」規劃》,我國專家將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礎上,制定京杭大運河住處採集標准,系統開展調查評估工作,利用全球定位系統(GPS)等技術手段建立京杭大運河文化遺產綜合信息系統。
《規劃》介紹,這一系統能將京杭大運河的文字、圖片、地圖、遙感圖像等非空間數據在同一地理參考坐標系下進行統一管理,實現通過文字和圖形進行統一管理,實現通過文字和圖形進行雙向查詢、檢索並對圖象進行瀏覽、查詢、分析和制圖,形成基礎信息資料庫,為實施京杭大運河的保護、研究、展示、管理和決策提供有力支撐。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