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給故人燒七七有什麼講究
一般都是女眷先夾著裝有燒紙的包袱到墳頭哭拜,男眷到後拉起女眷,開始燒紙鳴鞭及磕頭活動。
一七,又叫燒頭七。民間說法,頭七的時候世者尚能認人,誰參加了燒七祭祀,他心裡清清楚楚,以後每個七都會盼望他來。所以,如果子女有離得遠的,怕以後萬一哪個七不能參加的,頭七最好不燒,免得逝者以後每個七都盼望他來燒七。我清楚地記得,父親去世是1991年的冬月十五,那時代交通不便,我在縣城離家五六十華里,在冬天雪大的時候不敢保證每個七都能如期參加。所以,盡管頭七那天我在家,母親也堅決不讓我參加,所以我記得非常清楚,別人去墳上燒七,我陪著母親在家裡流淚。
二七,諧其音為兒七,一般只有兒子們參加祭祀活動,本家親鄰和女兒都不參加。
三七,是五七之個比較大的一個七,一般子女都要參加,本村近鄰和主要親戚也可參加,因參加的人較多,燒完七後主家要待客。
四七沒有什麼講究,一般只是自己子女參加。
五七是最大的一個七,要扎紙所扎馬,遠親近鄰,能到的都要到,子女要擺祭,即以生豬頭、活雞和活鯉魚擺三牲祭。上墳的人要在把頭的主持下,一個一個輪著磕頭,儀式是比較隆重的。五七的祭品必有餑餑,但必須是光頭的,類似圓饅頭的那種。祭祀活動後要大宴賓客。
六七,諧其音為留七,即所有的親戚朋友在內,不能每一個七都參加,要留一個七,如果前面的七都參加了,這個七就不要參加了。
七七又稱遍七或斷七,是燒七祭祀的最後一個,但這個七不大,只是子女或本家近鄰參加。
在燒七的日子裡,如果逢到農歷初七、十七、二十七,這叫天七,說明死者罪過比較大,要好好為其超度,免得其到陰間受罪,所以這天要按著逝者的年齡,往墳頭上插三角形的小白旗,以未為逝者贖罪。
『貳』 給故人燒七七有什麼講究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1-07
『叄』 燒七紙有什麼講究
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燒一次紙,燒七次,過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為燒七(也叫:做七)。目前往往將做七改變為四次,即:一七(被三天原墳所代替)、三七、五七、七七、(現在只燒單數,燒大七)。
按喪事習俗,燒一七、七七、以死者兒子為主,稱做:有頭,有尾;三七、以死者兒媳為主;五七、以死者女兒為主。(燒五盆紙花)。
1、燒七計時是從去世當天,就算第一天開始計算,這個概念大家一定要周知明確,因為錯燒先人七日,會阻礙先人在陰司里過關通行。
2、燒七日是不讓燒全的,也就是七個七日祭,不可都進行祭祀。雖然逝者為大,但畢竟已經死去,給後人留福積福更大一分,故一旦祭祀全,即為福盡。
3、七個七日祭中以頭七、三七、五七和七七最宜祭祀,由於頭七和三天圓墳相差很近,所以北方一代基本不上墳祭祀,反倒是南方更注重頭七回魂祭祀,五七最為隆重。
4、頭七祭時,一般都要准備一桌回魂供進行祭祀,註:供品中是不可以有牛肉和馬肉的,因為先人頭七回魂是由牛頭馬面等鬼差護送回家,一旦出現,屬大忌。
5、頭七祭祀是寓意先人亡魂最後一次還陽回家看望,看望完所有的親人之後就正式踏上黃泉路,想回都回不來了,黃泉路的第一站就是望鄉台,先人遠望家鄉回不來。
頭七的風俗
「頭七」日不可與家人爭吵產生口角
「頭七」回魂夜是逝者唯一一次返陽看望自己親人機會,此時還不可以被稱之為「鬼」。因此,逝者家屬在當天一定要緬懷故人,千萬不可因為一點點小事就爭吵不斷,如果被逝者知道他便會傷心不已,留戀於紅塵,久久不能放下。
『肆』 燒七七有什麼講究
七七一般指做七。
做七,亦稱「齋七」、「理七」、「燒七」、「作七」、「做一日」、「七七」等。舊時漢族喪葬風俗,流行於全國各地。即人死後(或出殯後),於「頭七」起即設立靈座,供木主,每日哭拜,早晚供祭,每隔七日作一次佛事,設齋祭奠,依次至「七七」四十九日除靈止。
"做七"期間的具體禮儀繁多,各地有各地的做法。在廣州一帶,舊喪俗中的第五個七天,必須由外嫁女回來,這一天的費用完全由外嫁女負擔,如果死者沒有外嫁女,就由外嫁的侄女或侄孫女來做。人死後的第一個七天、第三個七天和第七個七天,叫做"大七"。在這一天祭奠中有"走七"的習俗,就是說在這一天的祭奠中,外嫁女兒和媳婦們,每人各自提一隻燈籠,在規定的儀式中飛也似地賽跑,爭取第一個跑回家,俗稱"爭英雄",認為這樣死者靈魂能庇佑降福。因為人們認為人雖然死了,但靈魂仍然和活人一樣有情感。
做七一般由女婿主持。在浙江一帶,主持"做七"各有不同,杭州地區女婿來操辦"五七"而在臨安和寧波等地方,則由女婿做"六七"。 在"五七"的前一夜,很多地方都流行搭"望鄉台"。傳說,死者只到那天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就會在陰間里登上"望鄉台"眺望陽間的家室,會見親友。杭州人習慣在台上放置一件死者的衣衫,上面罩把傘。而蘇州一帶的地方,在這一天的五更時分,子女們打開大門向西連續大喊三聲:"某某回來吧!"然後向靈前痛哭,同時端上事先准備好的酒菜,設奠祭祀,叫做"五更夜飯",這個儀式就是"喊五更"。天亮之後,喪家就請店事先用花紙扎一座住宅,門窗、廳堂、庭欄、井灶等十分齊全,給人觀賞之後,用火燒盡,據說這樣可以使死者在陰間有房可住,這叫做"化庫"。現在則把紙糊的家電焚化給死人,好讓死者在陰間也過上"現代化"的生活。到了四十九天,便要做"斷七"。斷七過後就出了孝期,喪家都很看重。親朋好友參加"斷七"禮儀活動。"斷七"這一天,請道士和尚來做道場,美其名曰"保太平"。因為這一次則是為活人祈禱。念經拜懺之後子女們便脫下喪服,換上常服。
在中國南方一些民族中,"做七"期間還有一種"娛屍"的習俗。土家族在留置靈柩期間,每十二天舉行一次隆重的守靈儀式,本村和外村的青年男女聚集在喪家的房屋後,吹拉彈唱,跳喪舞,藉以談情說愛,選擇對象。跳喪舞,又叫做"散憂禍"、"打喪鼓",它是土家族祖先巴人早在兩千多年多年以前發明的一種民族舞蹈,後來土家族的子女們就一代一代地把跳喪舞傳承了下來,流傳至今。人死以後,尤其是長輩百年歸天以後的第一個晚上,喪家就開始了這種跳喪舞的活動。被請的歌師傅一人擊鼓領唱,還有兩人幫和,邊歌邊舞,圍著棺材一跳就是幾個通宵。跳喪舞是要給死者家屬減輕悲痛,解除憂悶,以達到哀而不悲,傷而不痛的目的。 ..
『伍』 請問老人去世在天津\「五七」每七都有什麼什麼習俗
從人死後算起,每七天必祭奠一次,稱為\「做七」或\「過七」。其中一七『稱\「頭七」、三七又稱\「散七」、五七、七七又稱\「滿七」、\「斷七」或\「盡七」,較為重要。\「一七」,喪家設靈座,供牌位,舉行隆重儀式,受唁開吊。\「三七」,死者的子女要拿著香火,到三叉路口呼喚死者,或上墳焚香接引亡靈回家。\「五七」,民間認為這一天死者亡靈回家\「 省親」 ,喪家除舉行祭奠,還要延請僧道誦經,親友均來弔唁。天津一帶,面蒸供品中,男亡多蒸一份\「蓮花」,女亡多蒸一份\「如意」,並按亡者歲數扎制紙花、剪紙旗。\「七七」,喪家舉行隆重祭奠,親友都來燒紙,或到墳前祭拜。人死後或安葬 100天後,即\「百日」,也是一個隆重的祭供日,又稱\「百日祭」。到這天,容重孝服的要改穿常孝服,一般人多除去孝服。天津等地,紙扎要糊\「斗」,俗話稱為\「五七升,百日斗……」
『陸』 燒七七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燒七七一般都是女眷先夾著裝有燒紙的包袱到墳頭哭拜,男眷到後拉起女眷,開始燒紙、鳴鞭及磕頭行動。
燒七七是死者去世後的第49天,是民間死者子女祭拜死者的一個節日。
七七四十九天,是佛教中超升的一個輪回。過去,人死後,要請僧人設壇念經的,叫做「打醮」。每七天一個段落,逢單數(比如七、三七、五七、七七)要做大功課,子女們也得隨著悼念和哭祭。後世,這種悼念和祭奠形式被流傳下來。在農村,一般三天到五天,需發喪入土,所以燒七日紙,只能到墳上。七七紙燒完,再燒百日,接下來是第二年的「忌日」紙。
『柒』 人去世後為何要燒七個七,各個七到底有何講究
頭七是說逝者尚且還能認人,誰參加了這個燒七祭祀,他都能記得,而且在以後的每個七里都會盼著他來;二七是只有兒子能夠參加的祭祀活動;三七是一般子女們都有參與的,街坊鄰里和主要的親戚也都可以參加,因為參與的人較多,燒七之後主家需要待客;四七一般只有子女參加;五七屬最大的一個,需要很多人參加的,能到的基本都要到,子女需要擺祭,這個需要大宴賓客;六叫留七,即參加了之前的七這個就不能參加的意思;七七又稱斷七,只有子女或本家與近鄰能夠參加的。
人死後燒七的意義就是用來祭送死者,這是千百年以來的一種傳統。究其原因,有人說來自於佛教中的生緣一說。佛教認為人的一生有六道輪回,一個人在生與死之間的時間里,在陰間尋找生緣,以七天為一個周期;如果在七天內未能找到,則可以續加七天,直到第七個周期為止,必定在一處找到生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