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天津鉚接機多少錢
擴展閱讀
福州鑄鐵鍋哪裡有賣 2025-07-22 11:34:38
上海市民健身卡怎麼辦 2025-07-22 11:21:09
北京風管哪裡買 2025-07-22 11:17:17

天津鉚接機多少錢

發布時間: 2022-10-08 13:10:31

Ⅰ 怎麼自己給衣服鞋子鑲鉚釘

是要用磨具來打上去的,有事候還需要銃子,要是沒有這些工具而你買的鉚釘又不特殊的話,建議你找一個裁縫店,那裡通常都有工具,你付加工費就行了。

Ⅱ 建國初期哈飛公司為什麼叫國營偉建機器廠

貫徹「一機多型、系列發展、軍民融合、寓軍於民」的發展思路,中航工業哈飛形成了多品種、多型號的航空產品系列,主要產品有Z9系列武裝直升機、H410、H425系列民用直升機、HCl20(EC120)直升機、Z15直升機、Y12系列輕型多用途飛機、動力三角翼飛行器等、航空復合材料零部件和轉包國外航空產品大部件等系列產品。並與巴西航空工業公司合作生產ERJ 145支線飛機,是波音、空客等國際知名航空企業的部件供應商,是國家重要的航空骨幹企業。

歷經50多年的創新發展,中航工業哈飛走出了一條從修理、仿製到自主開發、國際合作的發展之路,構建了國內一流的製造體系,形成了較強的自主創新能力,成為我國直升機、輕型多用途飛機、新支線客機的研發、製造基地,擁有航空復合材料專業化製造中心。累計產銷各類飛機1600餘架,為我國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中航工業哈飛以「航空報國、強軍富民」為己任,踐行「敬業誠信、創新超越」理念,聚焦中航工業「兩融、三新、五化、萬億」的發展戰略,不斷超越自我、超越夢想,超越未來![2]

製造優勢

編輯

中航工業哈飛構建了國內一流的製造體系。

在復合材料、數控加工、熱表處理等方面形成了獨特的技術優勢。是國內最大的航空復合材料產品生產基地,具有國內領先、世界先進的復合材料設計、製造、檢測、實驗和技術體系,擁有進口固化爐、大型熱壓罐、復合材料數控下料銑、激光鋪層定位系統等先進的復合材料生產設備,具備了年產150架份飛機復合材料部件的能力。

擁有國內一流的加工設備,數控龍門鏜銑床、五坐標立式加工中心、迪克斯4 0 0數控坐標鏜床、格里森弧齒磨齒機、數控噴丸機、工業CT等世界一流的高精尖設備。是國內熱表處理的佼佼者,引進了尼萃斯可控氣氛氮化爐、ECM低壓真空滲碳爐、易普森高壓真空氣淬爐等多台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熱處理設備,能對航空零部件進行可控氣氛滲碳、氮化和真空無氧熱處理。

理化計量設備和能力在國內名列前茅,技術實力雄厚,可進行金相、光譜、化學分析等理化測試及計量檢定。其鉚接技術國內領先。

經過50多年的技術積累,尤其是與世界知名航空企業的互利合作,培養了一批技術嫻熟的鉚接人才,他們以高超的技術將一架架飛機送上藍天。[3]

研發能力

編輯

中航工業哈飛現有各類工程技術人員1400餘人,具有高級職稱人員480餘人,享受國家級專家30餘人。具備自主研發直升機、通用飛機、特種飛行器和復合材料結構大部件的能力。形成了「生產一代、研製一代、預研一代、探索一代」的產品研發格局。在直升機和通用飛機研發和試驗技術、復合材料結構設計、試驗技術和適航技術等方面國內領先,部分專業世界先進。

多年來,中航工業哈飛大力實施「科技興企」戰略,不斷加大技術投入,完善技術創新體系,提升產品研發能力。培養造就了一批掌握當代飛機設計理念和先進技術的高素質的研發人員,形成了專業齊全,結構優化的研發隊伍;配備了先進的計算機輔助設計手段,建立了完善的試驗設施,具備了較強的科研開發能力。

建立了完整的產品試驗體系。擁有國內一流的直升機槳葉動平衡試驗台和復合材料槳葉疲勞試驗台,可進行槳葉動平衡試驗和槳葉疲勞試驗、飛機整機模態試驗以及飛機零部件的各種性能和振動試驗等。建立了復合材料新工藝試驗室、強度實驗室、虛擬設計實驗室。

中航工業哈飛建有博士後科研工作站,擁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中高級工程技術人員培訓基地等。先後與中國科學院工程物理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院校組成聯合體,藉助研究所和高校的科研力量,加速技術創新和新產品的開發步伐。[4]

大事記

編輯

50年代

1952年4月1日,作為新中國航空工業「第一批六大主機廠」之一的122廠正式成立。馬真任廠長。

1953年12月,國家批准122廠第一個五年計劃建設方案,即在原有的基礎上擴建成為大型轟炸機工廠。

1955年6月,亞洲第一大的廠房---18號總裝工房開始興建,經過7個月施工,於年底竣工並投入使用,建築面積22,934平方米。

1957年4月12日,工廠隆重舉行建廠總交工驗收慶祝大會,標志著我廠已具備了大型飛機工廠的規模。5月14日,工廠正式啟用第二廠名:國營偉建機器廠。

1958年1月19日,工廠進入仿製階段,正式開始研製直5直升機。

1958年9月29日,「松花江一號」小型旅遊運輸飛機試飛成功。12月16日,中國第一架直升機--直5 機首飛成功。

1958年12月16日,中國第一架直升機--直5機首飛成功。

哈爾濱哈飛工業有限責任公司掛牌成立[13]

8月25日,集團公司隆重召開企業文化建設大會。經過反復修訂、補充和完善的《哈航集團理念文化體系》正式發布。該體系包括「核心價值觀」、「企業精神」等15項元素。該體系的推出標志著集團公司企業文化建設工作步入了一個新的里程。同時,會議還發布了《哈航集團理念文化體系及內容詮釋》和《哈航集團企業文化建設綱要》。 9月27日,黑龍江省保密局受國家保密局委託,對集團公司進行了一級保密資格審查認證。集團公司以495分的高分一次通過審查,成為黑龍江省三年來最高分通過此項認證的單位。檢查組認為,哈航集團領導非常重視保密工作,各單位、部門保密機構健全,管理工作卓有成效,防範設備、設施齊備,整體保密防範能力有所加強。

11月17日,哈飛股份入股天津中天航空,參與空客A320中國總裝線建設。它意味著全球航空市場主力機型之一的空客A320系列飛機即將實現「中國製造」。也將使哈飛股份有機會參與國際先進大飛機的製造項目,學習、消化和吸收世界先進的航空製造技術,提升飛機製造和生產管理水平,從而推動中國自主研發大飛機的進程。

10月8日,哈航民用輕型動力三角翼飛行器首飛成功,填補了國內輕型動力三角翼飛行器製造的空白,是哈航集團開拓輕型動力三角翼飛行器民用市場的又一個里程碑。此前,國家體育總局等專家組成的評審組對該飛行器進行了評審,一致通過首飛放飛評審。

Ⅲ 特斯拉二手車主維權事件的問題到底出在哪

這一文件下涉案ModelS的C柱是否在此次維修中受到影響,法院還是沒有做出結論性的判定。

不過用「一般性維修」形容此次涉事ModelS的切割維修程度,的確很難讓普通消費者接受。

特斯拉作為行業直銷模式的代表,憑借信息透明這一點吸引了不少消費者。但在今年HW晶元事件、ModelS/X懸掛強制召回等問題中特斯拉的做法也讓消費者感到失望和不解。

韓潮購車至今已經過去了17個月,作為個體消費者,其維權的阻力是巨大的。到現在他已經在時間、金錢和精力上花費了非常高的成本。另一邊,特斯拉這個過程中也一直在受維權事件的負面影響。

然而這個事件中還暴露出更大的問題——「沒有具體的標准」。到底什麼是「結構性損傷」?「重大事故」又該如何劃分?二手車商賣車前需要告知的「盡可能詳細」內容,又是怎麼一個概念?

當爭議產生的時候,我們要麼是沒有可以參考的具體標准,要麼是已有標準的劃定仍然不夠明確。也因為這個原因,本案爭議中各執一詞的兩方都覺得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而也從側面反映出中國二手車市場的亂象。

這里我回想到許律師在采訪中的一段話:

「特斯拉在二手車回購的時候,我們是不會把這個東西(翼子板維修)作為壓價的點,不會說你的車輛有巨額的貶值,這樣才是一個正確的做法,大家負擔也小的。」

而在采訪期間我咨詢的5位二手車行業專業人士均表示,二手車行業內翼子板切割維修是一個收車時一定會狠命壓價,但賣車時又會告訴下一任買家沒有影響的事情,這個早已經是行業慣例了。

我們也咨詢了多位有鋁車身維修經驗的專業人士,他們對於鋁車身翼子板維修問題的觀點也非常統一:如果損傷小,可以鈑金維修,如果損傷大,確實需要切割。

不過面對「切割維修是否會給車輛帶來結構性損傷?」這一問題,這些專業人士的回答中,有2位說是,有3位說不是,差異依然在「結構性損傷」的定義上。

此外,我身邊有不少的特斯拉車主均發生過側圍的剮蹭事故,「切還是不切」可以說是車主在維修中碰到的一個非常普遍的問題。大家的擔心很簡單——不希望自己的愛車被修成了大事故車。

許律師也表示在維權事件以後,特斯拉現在的二手車銷售中已經將翼子板切割維修歷史加入了需要告知消費者的事項中,而這一改動增加了很多的溝通成本。而在這個情況下,許律師表示特斯拉官方如今已經不再收購有翼子板切割維修歷史的特斯拉二手車了。

而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來看,車主韓潮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買了到了一台經過大范圍切割維修的車,並且這一維修記錄並不能通過車架號查詢到,我相信在多數消費者看來這已經是不可接受的事情。而後買車以後的兩個多月里車輛發生了一系列的故障,2019年8月24日,車輛在行駛中癱瘓,電門、剎車全部失靈,險些造成重大事故。這些更是任何人都不願經歷的事情。

事情已經過去17個月,但韓潮艱難的維權之路還沒結束。法院的二審還未開始,此次事件對於特斯拉的負面影響可預見地在一定時間內還會繼續。我們希望法院可以為雙方做出正義和公正的審判,也更希望這件事情的影響能推動行業相關標準的制定,推動二手車市場信息的透明化。

否則僅靠「約定俗成」,韓潮之後依然會有下一個韓潮。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Ⅳ 什麼是四柱沖鉚機

這里所說的四柱是四根導向的圓形立柱;沖鉚機——應該是這台機械的功能。
所謂沖:就是這台機械可以對工件進行沖孔加工;沖孔比鑽孔的效率高得多。
所謂鉚:就是這台機械的第二個功能是對工件進行鉚接。有些大型裝備結構既不是整體的(運輸困難)也不是焊接連接的而是鉚接的(現在工程上採用鉚接方法連接的不多了)。鉚接在機械設計中也叫鉸接,其意思就是說構件在連接部位在受力的情況下允許有輕微的轉動或移動。
假如你是天津人或者是到天津去過,在金剛橋、解放橋的鋼結構橋樑上你可以看到整齊排列的連接鉚釘。這兩座橋就是鉚接的,記得在我國的東北解放前或解放初期留下來的鋼結構橋梁也是鉚接連接的。

Ⅳ 求問防水塗料品牌前十名都有哪些

您好!很高興為您服務為您查詢到
一、YUHONG雨虹
東方雨虹控股上海東方雨虹防水技術有限責任公司、廣東東方雨虹防水工程有限公司、香港東方雨虹投資有限公司、東方雨虹北美有限責任公司等30餘家分子公司。公司在中國北京順義、上海金山、湖南嶽陽、遼寧錦州、廣東惠州、江蘇徐州、山東德州、雲南昆明、河北唐山、陝西咸陽、安徽蕪湖、四川瀘州、浙江杭州、山東青島、安徽滁州建設15家生產研發物流基地,擁有世界領先的多功能進口改性瀝青防水卷材生產線、冷自粘瀝青防水卷材生產線、高分子卷材生產線和世界先進的環保防水塗料、砂漿、保溫材料、非織造布生產線。
二、CKS科順
廣東科順化工實業有限公司始建於1996年,自創立伊始,科順就以解決人類一切防水難題為己任,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積淀,現已躍居中國防水行業三強,是一家集建築防水材料研發、生產、銷售、施工於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
三、JOABOA卓寶
卓寶科技原為深圳市卓寶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01年5月6日,總部設在深圳市福田區。從事功能性建築材料研發、生產、銷售和施工的企業,包括建築防水(卷材和塗料)、裝飾保溫、虹吸雨水排放系統、同層排放系統等。卓寶科技的產品涵蓋四大類、數十個品種,擁有20多項國家專利,早在2001年,就通過了質量管理體系等眾多專業認證。
四、萬寶力
萬寶力始終重視技術創新,擁有先進的研發基地,並與北京建築大學、北京交通大學等多所高校簽署合作協議,共同成立技術研究中心、研究生培養基地,實現人才聯合培養。研究中心經過多年的努力,自主研發出新型防水塗料--高分子水性噴塗永粘防水塗料,能夠良好解決竄水、搭接邊不牢靠、復雜節點易出問題、施工效率不高、高溫加熱、瀝青煙排放等一系列讓無數防水施工者頭痛的問題。高分子水性噴塗永粘防水塗料的高性能,大大的提高了施工效率。每人每天在有一台設備的情況下,能夠完成1500平米的防水施工。適用范圍廣,地下結構外防水防腐:地鐵、公路、高鐵、市政、水工隧道、建築地下室 、市政地下綜合管廊等。屋頂防水:混凝土平頂屋面,坡頂屋面,金屬屋面彩鋼夾心保溫板,石板瓦,掩體壕等,人工水湖、水池、廢棄物處理場、沉降池、高爾夫球場水塘等,地下通道、廢水處理廠、游泳池內外防水及防腐,橋面防水防腐。
五、萬施博
福建萬施博(Wasper)建材有限公司創立於2006年,萬施博曾與新加坡知名企業開展合作,引進當時世界領先的乾粉砂漿技術,助力企業發展壯大。2012年,公司正式成為中方全資公司。自2019年6月開始,萬施博不斷研發新品,新增新品逾10餘款。並在原有三大產品體系的基礎上,擴充了基層處理、修繕補漏兩大體系。這兩大體系產品的建立,標志著萬施博正式進入「後裝修時代」,進軍國內修繕堵漏市場,為廣大加盟商提供了進入更為廣闊、利潤更豐的藍海市場的機會,同時新產品的推出,也為疫情期間的各加盟商帶來了全新的增長點與盈利點!
六、世紀藍箭
公司生產"春生"牌和"錦華"牌系列產品,即自粘BAC卷材防水系統;SBS、APP改性瀝青防水卷材及配套JG-1冷油;多彩瀝青油氈瓦;SDS系列聚乙烯丙綸復合防水卷材,(單、雙)聚氨酯、水不漏、JS復合防水塗料及各種新型建築防水材料;混凝土外加劑;內外牆裝飾塗料等三大類上百種品種。經北京市質檢部門檢測各項指標均達到或高於國家標准。此產品廣泛應用於北京市區的各類建築防水工程,並暢銷全國各地,產品質量受到社會各界用戶的一致好評。經本公司董事會研究決定:凡本公司生產的防水材料,在同行業同等質量的條件下,以較優惠的價格面向市場;凡本公司施工的防水工程,每年定期回訪,保證五年不漏,十年內免費維修。
七、Sika西卡
西卡在密封、粘接、消聲、加固和保護承重結構領域中處於領先地位。西卡的產品系列包括高質量混凝土外加劑、特殊砂漿、密封劑和粘接劑、消聲和加固材料、結構加固系統、工業地坪以及屋面和防水系統。西卡帶來的解決方案替代了螺栓、鉚接和焊接等舊有技術,為客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創新可能。我們的目標是幫助客戶創造增值。
八、宏恆達
宏恆達防水材料有限公司成立於2002年4月,位於壽光市化龍鎮工業園,佔地面積300畝,注冊資本15000萬元,現有職工218人。公司是一家集研發、生產、銷售、施工於一體的防水企業,從產品研發到生產施工有嚴格的管控體系,根據市場新的變動趨勢,不斷推出諸多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能夠滿足各種防水系統的設計要求。
九、益源YIYUAN
北京益源防腐保溫工程有限公司可承攬各類防水、保溫工程的施工。涵蓋各類卷材類防水工程,塗料類防水工程、噴塗類保溫工程、聚氨酯發泡保溫工程、外牆類保溫工程。公司專注於優質施工方法的開拓與研究,施工網路已拓展至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西等十餘個省份,工程合格率100%,優良率90%以上。
十、余佳YUJIA
杭州合如建材科技有限公司,是國內較專業的落水系統材料生產商,旗下 余佳 品牌PVC,彩鋁落水系統以及瀝青瓦、玻纖瓦是被客

Ⅵ 什麼是裝配式建築PC工廠生產的構件靠譜嗎

裝配式建築現在被提及的越來越頻繁。對於裝配式建築,雖然政府最近幾年一直在推廣,並要求十年內確保新建建築中30%以上為裝配式建築。但是大多數人目前還是對裝配式建築的結構穩定性存在質疑。畢竟這種像搭積木一樣的把房子裝配起來跟傳統現澆結構的差別對於普通人來說還是比較大的。

而大家對於裝配式建築的認識其實也是比較少的。作為建築從業者,我在這里給大家做一下簡單的介紹。

裝配式建築預制內牆

目前來看,大部分裝配式建築還只是用在回遷房、公租房和公共基礎設施(醫院和學校)當中。

而目前採用的裝配式建築,大部分還只是在非承重結構上進行圖紙的拆分、深化,和PC結構的預制生產,再到現場的吊裝和灌漿。也就是說,目前很大一部分號稱住宅產業化、裝配式的建築,預制的僅僅是非承重結構,例如原本應該是磚砌體或者加氣塊的內牆、窗檯和獨立的陽台等等。而起到承重作用的柱子和剪力牆仍然還是在現場進行綁扎鋼筋、加固模板和現澆混凝土。

內牆吊裝

對於這種裝配式建築,對其結構穩定性的質疑當然是杞人憂天了。

這種裝配式建築的結構穩定性對於傳統現澆結構其實還是有優勢的。原本只是磚砌體的內牆,兩邊設兩道構造柱就結束。現在採用工廠預制的綁扎鋼筋的輕質隔牆,下部與錨入梁內的插筋用高標號的灌漿料連接,上部預留出來的豎向鋼筋也錨入頂板的梁內。與原來的磚砌體或者加氣塊內牆相比較的話,非業內的人士也能一眼看出哪一種結構更穩定一些。

而裝配式建築是通過機械自動化的裝配施工模式,充分彌補了傳統建築施工的短板,也提高了生產效率;同時,與傳統的建築方式相比,裝配式建築可以減少很多傳統工藝的施工過程,能夠更加有效地縮短施工周期,提高施工效率。

實際上,從發展趨勢來說,裝配式建築目前在國外不少地方都已經使用了很多年,有些是政府推動,有些是市場化需求。

但是,從現階段看或許國內環境還沒到馬上全面實施裝配式建築的程度,而政府肯定也是有預知性的,在面對綠色發展與未來的工程施工人力的缺失,因此,裝配式建築從現在起推廣也是無可非議的。

Ⅶ 外白渡橋是哪個城市的特色建築

舉世聞名的外白渡橋,又稱外婆橋,是老上海的標志性建築之一。它是中國第一座全鋼鉚接橋梁,也是中國僅存的不相等桁架橋。這也是自1856年以來,在蘇州河河口附近同一位置建成的第四座橋。外渡橋位於蘇州河下游入海口,黃埔公園西側,中山東路與東大明路之間的蘇州河路段。因為地處蘇州河和黃浦江的交匯處,成為連接黃埔和虹口的重要交通要道。現在的外白渡橋於1908年1月20日建成通車。

歷史

第一代橋

外白渡橋第一代外白渡橋建於1856年,名為「威爾斯橋」,是一座木橋。由英國威爾斯和寶順洋行的任偉、霍梅等20人(多為洋行經理或鴉片販子)組建的「蘇州河橋梁公司」(中國歷史上第一家專注於橋梁建設的公司)投資興建。橋長137.25米,寬7.015米,中間為活動橋面。船隻經過時必須吊起。

第二代橋

因靠近外灘公園,英國人當時稱之為「花園橋」,並在橋頭豎立了一座青銅紀念碑以資記錄(1949年後青銅紀念碑被毀),而老百姓則稱之為「外渡口橋」。從此,這里過橋不收費。威爾斯橋被工業部拆除了。這也是第二代橋——「外白渡橋」的由來。後來幾十年後,民間說漏了嘴,念成了「外白渡橋」,所以習慣上順著往下念。後來歷史走到今天,裡面的「包容」早已不僅僅是一座橋的名字。

第三代橋

到光緒年間,木橋已經修復了幾次,已經不能滿足交通發展的需要。工信部決定改在白渡橋外建一座新橋。編制時有鋼橋和木橋兩種設計圖紙和預算方案,供工業部參考。兩種橋梁寬度相同,設計要求都能承受一級城市橋梁通常能承受的荷載。其中木橋使用年限20年,造價8.3萬兩。年保養費按成本的4%計算為3320兩。鋼橋使用壽命50年,造價20萬兩。每年維護費按成本的0.35%計700兩。工業部工程師兼測量員查爾斯·梅恩(Charles Mayne)認為,雖然鋼橋前期投資較大,但外白渡橋位置重要,日交通量大,需要鋪設雙軌有軌電車軌道,因此建造鋼橋可以獲得長期收益。同時,英國電車公司表示願意出資3500英鎊作為重建鋼橋的費用。通過比較將要建造的鋼橋和木橋的不同成本,以及按照每年6%的復利計算的50年後獲得的金額,工業部選擇了鋼橋,並為其做了廣告。

外渡大橋新橋設計與施工招標。在17項招標中,Howarth Erskine Ltd以1.7萬英鎊中標,英國達靈頓的克利夫蘭橋梁建設公司製造鋼件。威斯敏斯特的佩利和比德公司代表工業和貿易部監督在英國的加工和生產。

光緒三十二年,第一樁鋪設完畢,第二年。橋樑上部結構為下承式簡支鉚接鋼桁架,下部結構為鋼筋混凝土橋台,木樁基礎,混凝土空心板墩。兩孔跨度組合各為52.12米,梁底標高為5.75米,橋面鋪設有軌電車。這是第三代外白渡橋。新橋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投入使用,比法國埃菲爾鐵塔晚了十一年。這座橋寬60英尺(包括36英尺的車道和24英尺的人行道),長171英尺,是當時最新的鋼結構。由於革命,科技的發展,18世紀在英國興起了鋼架橋,19世紀在美國興起了鋼架橋。白渡橋是中國第一座全鋼橋,由當時的上海公共租界工商所修建。所有鋼材均從英國進口,由英國工程師和技術人員完成全橋的設計和結構。當時,除了上海,還有橫跨天津海河的萬國大橋(現名解放橋)。它始建於1902年,比外白渡橋建成還早5年,由天津法租界工部修建,故又稱「法橋」。

城市符號

上海因江而興,江接海,外白渡橋是連接上海向東的重要通道。它還將老上海的金融和外貿運輸與外白渡橋支柱產業連接起來。

1937年上海淪陷時,中國人過橋時,要向在橋頭站崗的日本兵畢恭畢敬地鞠躬。如果他們不小心,他們會被毆打或跪下,甚至被狗咬。橋東南側是黃埔公園,記載著「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屈辱歷史。

研究上海歷史的上海市檔案館館員張告訴記者,直接發生在外白渡橋上的最大事件是1915年上海守護使鄭汝澄遇刺。在上海市檔案館能找到的外白渡橋照片中,既有淞滬抗戰期間大批難民從閘北向南越過外白渡橋的場景,也有解放軍騎兵部隊從外白渡橋進城的畫面。

百年以上的外白渡橋,默默承擔著城市的榮辱,交通功能退居第二。今天,它很高興成為一個觀景台,每天都有中外遊客架起相機拍攝對岸的新建築。在許多海外旅行者的心目中,外白渡橋的形象已經變成了一縷抹不去的鄉愁。

Ⅷ 航母上有鉚釘多少個

航母上一顆鉚釘摳下來,就能換一輛奧迪車。最近,局座張召忠的這個說法很是引人關注。

在遼寧艦服役之前,曾有官方媒體探訪在天津的「基輔號」航母,當時的報道提到,航母甲板上的鉚釘是鈦合金的,一個鉚釘造價1萬元人民幣。

區區一顆鉚釘之所以要用到鈦,是因為航母甲板要接受艦載機發動機噴口的高溫燃氣,所以有必要運用耐高溫材料,而一般的鉚釘無法飽嘗高溫,因而有必要運用鈦合金材質的。

但是具體數目現在沒有相關數據的報道,但絕對不是個小數目!

Ⅸ 一張圖片

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誕生內幕
時間:2007-3-2 評論 0 條 查看評論

中國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號

1970年的中國,正處於「文化大革命」的狂飆中,街頭遊行屢見不鮮,然而4月25日的遊行與以往不同——北京、上海、天津、沈陽、西安……全國各地,幾乎萬人空巷。因為此前的一天,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在西北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呼嘯升空。

「大躍進」與放衛星

1957年蘇聯人造衛星上天,舉世震驚。中國高層極為重視,指示中國科學院密切關注有關情況。中國科學院將研製人造衛星列為1958年的重點任務。這項絕密的工作被定為代號「581」任務。

1958年的「大躍進」,堪稱「放衛星」之年。那年頭「爭上游」爭得十分狂熱,「放衛星」就變得極其荒唐:各行各業都爭著「放衛星」:某地「放衛星」畝產水稻3萬斤,某地又放「大衛星」畝產水稻13萬斤,某座高爐放衛星日產萬噸0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竟成了《人民日報》社論的標題。

其時,中國經濟各個方面距發射衛星的條件差得很遠,但在當時「大躍進」熱潮的影響下,科學院在6月份召開的「大躍進」動員大會上,提出放重型衛星,向1959年國慶十周年獻禮。一幫年輕人干勁十足,夜以繼日,苦幹了三個月。當年10月就在中國科學院躍進成果展覽會保密館里展出了衛星和火箭的設計圖和模型,包括載有科學探測儀器和小狗的兩個探空火箭頭部模型。而這些模型全是年輕的科技工作者用手工敲打出來的。實際上,這些年輕人對火箭、衛星知識的了解,還不如現在的中學生。

模型雖然做出來了,但由於科技人員缺乏火箭、衛星基礎理論知識,沒有設計資料、計算手段,總體設計參數難於選擇。試驗手段與測試條件更差,材料、元件供應不上……一大堆實際問題解決不了,衛星研製工作擱淺了。

遭「老大哥」冷遇

通過向「國慶獻禮」這一段的工作體驗,中國科學院的科學家們深深地認識到:沖天的熱情不能代替科學,需要學習再學習。

1958年10月,根據中蘇科學技術協定,由趙九章、衛一清、楊嘉墀、錢驥等科學家組成的「高空大氣物理代表團」到前蘇聯考察,主要目的是考察衛星工作。

代表團到達後住進了莫斯科中國飯店,接待的人很熱情,今天安排參觀市容,明天安排參觀博物館,就是不安排到科學研究機構參觀。負責接待的人說,參觀衛星設備要赫魯曉夫批准,所以一直拖延著。以致代表團呆了兩個半月,僅考察了一些天文、電離層、地面觀測站等,未能參觀到衛星研製部門及有關的地面試驗設備。關於合作、技術援助問題更是沒有涉及。由於中蘇關系已開始緊張,蘇聯單方面取消了科技合作協議,中國派出的幾個科技代表團都受到了同樣的冷遇。

原本對前蘇聯很崇敬的科學家們深有感慨。當年積極提倡搞人造衛星的地球物理所所長趙九章先生說,「靠天,靠地,靠不住!發展宇航科學主要靠我們自己的力量1

在前蘇聯雖然沒有達到考察衛星研製工作的目的,但蘇聯先進的工業和科技還是使中國的科學家們開了眼界。他們對比蘇聯和中國情況,意識到發射人造衛星是一項技術復雜、綜合性很強的大工程,需要有較高的科學技術水平和強大的工業基礎作後盾。代表團在總結中寫到,發射人造地球衛星中國尚未具備條件,應根據實際情況,先從火箭探空搞起。同時,應立足國內,走自立更生的道路。

1959年1月21日,主持領導衛星研製工作的張勁夫向科學院傳達了鄧小平的指示,「衛星明後年不放,與國力不相稱」。「衛星還是要搞,但是要推後一點」。根據中央的方針,張勁夫提出「就湯下面」,因國家經濟困難,暫停衛星研製工作,集中力量先搞探空火箭。

「651」任務

由於縮短了戰線,中國很快在探空火箭研製方面有了突破性進展。1960年2月,中國試驗型液體探空火箭首次發射成功。此後,各種不同用途的探空火箭相繼上天,有氣象火箭、生物火箭等。1964年6月,中國自行設計的第一枚中近程火箭發射成功;10月,爆炸成功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此時,中國在衛星能源、衛星溫度控制、衛星結構、衛星測試設備等方面都取得了單項預研成果。此時中國的科學家們覺得發衛星可以提上日程了。

1964年12月全國三屆人大會議期間,當年積極倡導中國要搞人造衛星的趙九章,提筆上書周恩來總理,建議開展人造衛星的研製工作。與此同時,知名科學家錢學森也上書中央,建議加速發展人造衛星。

1965年5月,周恩來總理指示科學院拿出第一顆人造衛星具體方案。負責衛星總體組的錢驥,帶領年輕的科技工作者很快便拿出了初步方案,歸納為三張圖一張表:用紅藍鉛筆畫成的衛星外形圖、結構布局圖、衛星運行星下點軌跡圖和主要技術參數及分系統組成表。

該方案先後拿到文津街3號科學院院部和國防科委大樓,分別向張勁夫等科學院領導和羅舜初等國防科委領導作了詳細匯報,並由錢驥等直接向周恩來總理作了匯報。當周總理知道錢驥姓錢時風趣地說:我們的衛星總設計師也是姓錢啊,我們搞尖端的,原子、導彈和衛星,都離不開「錢」啊!

1965年8月,周總理主持中央專委會議,原則批准了中國科學院《關於發展我國人造衛星工作規劃方案建議》確定將人造衛星研製列為國家尖端技術發展的一項重大任務。並確定整個衛星工程由國防科委負責組織協調,衛星本體和地面檢測系統由中國科學院負責,運載火箭由七機部、衛星發射場由國防科委試驗基地負責建設。因是一月份正式提出建議,國家將人造地球衛星工程的代號定名為「651」任務。全國的人、財、物遇到「651」均開綠燈,這樣中國衛星就從全面規劃階段,進入工程研製階段。

重量上要超蘇美

1965年10月20日至11月30日,科學院受國防科委委託,在北京召開了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總體方案論證會,歷時42天。會上,錢驥報告了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總體方案。與會的軍、民包括海、陸、空方面的120多位專家,對發射人造衛星的目的、任務進行了反復論證。

這個代號為「651」的會議上確定: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為科學探測性質的試驗衛星,其任務是為發展中國的對地觀測、通信廣播、氣象等各種應用衛星取得基本經驗和設計數據;發射時間定在1970年;成功的標志是「上得去、抓得注聽得見、看得見。」

會上較為保密論證的一個議題,便是中國第一顆衛星重量如何確定。這一問題涉及到導彈武器的水平。因為早期發射衛星的運載工具,都是在導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放衛星實質上是展現一個國家的軍事實力。雖然中國衛星工程起步較晚,但專家們都認為中國的起點要高,第一顆衛星在重量、技術上要做到比美、蘇第一顆衛星先進。蘇聯第一個衛星重量83.6公斤,美國的第一顆衛星只有8.2公斤。會議最後確定中國第一顆衛星為100公斤左右(實際上,最後上天時是173公斤)。

鋁板琴奏出「東方紅」

30年前上街遊行的人們可能已忘記了當時的慶祝場面,但衛星從太空中發出的「東方紅」悠揚樂音卻長久地留在了人們的記憶中。提起「東方紅一號」的命名、樂音的誕生,不能不談到中國航天事業中一位默默無聞的鋪路人--何正華。

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的呼叫信號是嘀嘀噠噠的電報碼,遙測信號是間斷的。中國的衛星信號應該是什麼樣的?衛星總體組的組長何正華認為,中國應該超過蘇聯,發射一個連續的信號,且這個信號要有中國特色,全球公認。當時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對外呼號是「東方紅」樂曲,某種意義上「東方紅」也成了「紅色中國」的象徵。出於對毛澤東的崇敬,何正華亦提出了衛星命名為「東方紅一號」的建議。這些提議在「651」會議上得到了專家的贊同。1966年5月,經國防科工委、中國科學院、七機部負責人羅舜初、張勁夫、裴麗生、錢學森等共同商定,將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取名為「東方紅一號」。1967年初正式確定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要播送《東方紅》音樂,讓全球人民都能聽到中國衛星的聲音。

由於當時正處於「文化大革命」的動亂中,播送「東方紅」樂音不僅是科研任務,也成了責任重大的政治任務。如果衛星上天後,變調或不響,按「上綱上線」的說法,無疑是重大的政治問題,研製者就有可能被打入十八層地獄。在沉重的思想負擔和精神壓力下,何正華和樂音裝置的主要設計者劉承熙冒著政治風險,開始了他們技術上的探索,解決了樂音錯亂和樂音變調等一系列問題。「東方紅」樂音最後採用電子音樂,用線路模擬鋁板琴聲奏出。樂音裝置的第一批正樣產品,是1968年上半年在重慶一家工廠生產的,由於當時生產秩序極不正常,產品中許多元件出現虛焊現象。最後上天的產品是由上海科學儀器廠重新生產的。

紅海洋中的「一塊綠洲」

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工程的整個研製工作,大部分都是在「文化大革命」最動亂的年月里進行的。那時席捲全國的「紅色風暴」沖擊到承擔衛星工程任務的每一個單位。1967年初,中國科學院和七機部及下屬單位均被「群眾組織」奪權,衛星設計院的原來的領導都「靠邊站」了,很多的科學家當時被定為「反動學術權威」、「特務」、「牛鬼蛇神」遭到批鬥。即使普通的科技人員,也有不少親屬和社會關系在運動中受到沖擊和株連。衛星的研製工作與「革命」發生了沖突。

當時的「革命」要求大家手捧「寶書」,口念語錄,心地虔誠地表忠獻忠。衛星研製只能等參加完「革命」才能去做,否則就會被扣上「不突出政治」的帽子。科學家被批判時,科技業務骨幹還要參與陪「斗」。武鬥不斷,交通受阻,器材供應不上,衛星研製事業已面臨夭折的危險。

在這種情況下,1967年初,周恩總理來與聶榮臻副總理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宣布:組建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錢學森任院長,編入軍隊序列,不開展「文化大革命」的「四大」(即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空間技術研究院從許多單位抽調出精兵良將,把分散在各部門的研究力量集中起來,實行統一領導,使科研生產照常進行,保證了中國第一顆衛星的如期發射。

在空間技術研究院建院之初,研製衛星所需的物質條件十分缺乏,如測試設備少,試驗設備不齊,加工設備不足等等。衛星製造廠是由科學儀器廠轉產的,在人員、技術、設備和管理方面都面臨很多困難。鉚接,是衛星製造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可當時衛星廠未乾過,在衛星的初樣和試驗階斷,沒有鉚槍,更沒有固定工件的桁架,工人們就靠一把小錘,用自己的身體當桁架,將鉚釘一個個敲上去。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衛星廠解決了鉚接、陽極化電拋光、光亮鋁件大面積鍍金、鋁件熱處理等多項工藝問題。

為了檢驗設計的正確性與合理性,「東方紅一號」衛星從元件、材料,到單機分系統以至整星都要在地面進行多種環境模擬試驗。發射場預定發射衛星的時間氣候寒冷,而衛星廠又沒有符合要求的試驗場地,「熱控試樣星」的試驗是1968年的夏季於海軍後勤部的一個冷庫中進行的。很多的困難都是靠科技人員因陋就簡、土法上馬、群策群力解決的。衛星上天後,許多國際友人來空間技術研究院參觀衛星,當時的環境條件讓參觀者大為感嘆:「東方紅一號」能誕生,是個奇跡!

難忘4.24

1970年4月1日,裝載著兩顆「東方紅一號」衛星、一枚「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的專門列車到達中國西北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4月份的西北戈壁灘上,白天也要穿棉衣,到夜間,裹著皮大衣也感到寒冷。在離地面30多米高的龍門塔工作平台上,科技人員不分白天黑夜,排除一切故障,一次次地測試。

1970年4月24日3點50分,周恩來總理電話告知國防科委副主任羅舜初:毛澤東主席已經批准這次發射,希望大家鼓足干勁,過細地做工作,要一次成功,為祖國爭光。

21時35分,衛星發射時刻終於到來了。「東方紅一號」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在發動機的轟鳴中離開了發射台。21時48分,星箭分離,衛星入軌。21時50分,國家廣播事業局報告,收到中國第一顆衛星播送的「東方紅」樂音,聲音清晰宏亮。

1970年4月25日18點,新華社授權向全世界宣布:1970年4月24日,中國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衛星運行軌道的近地點高度439公里,遠地點高度2384公里,軌道平面與地球赤道平面夾角68.5度,繞地球一圈114分鍾。衛星重173公斤,用20.009兆周的頻律播送「東方紅」樂曲。

新聞公報剛發表,頃刻間,首都北京燈火通明,鑼鼓聲四起,鞭炮齊放,人們帶著「文革」時代特有的狂熱,湧上街頭高呼著「毛主席萬歲」、「慶祝文化大革命的偉大勝利」、「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勝利萬歲!……

然而,為中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傾注了全部心血的趙九章先生卻未能等到這一刻。無端受誣陷迫害的他,早在一年半以前已經含冤去世。不少的科學家是在「牛棚」中聽到「東方紅」樂音的。

「東方紅一號」衛星升空後,星上各種儀器實際工作的時間遠遠超過了設計要求,「東方紅」樂音裝置和短波發射機連續工作了28天,取得了大量工程遙測參數,為後來衛星設計和研製工作提供了寶貴的依據和經驗。

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的將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送入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