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天津西青養殖水產有什麼病毒
擴展閱讀
福州哪裡能買到山水畫 2025-07-23 23:06:26
福州哪裡有紙館 2025-07-23 23:06:23
廣州需要什麼清茶 2025-07-23 23:03:33

天津西青養殖水產有什麼病毒

發布時間: 2022-10-10 13:15:11

⑴ 水產養殖病害發生的因素有哪些水產養殖的常見疾病有哪些

(1)造成水產養殖病害發生的因素

①外界因素。基本上可以概括為生物、環境和人為三大因素。

a.生物因素。主要有細菌、病毒、真菌、藻類、原生動物、蠕蟲、甲殼動物等病原體和敵害生物等。

b.環境因素。主要包括底質和淤泥、光照、水溫、溶解氧、酸鹼度、氨氮、亞硝酸鹽和硫化氫等有毒有害物質。

c.人為因素。養殖設施設計不科學、操作不細致魚體受傷、放養密度不恰當、混養比例不恰當、放養患病養殖動物、飼養管理不善、飼料質量差或投喂不當、飼養管理不當等。

②內在因素。水產養殖動物的免疫力下降,是引發疾病的內在原因。疾病的發生都有一定的原因和條件,內因是關鍵。養殖動物對病原的敏感性強弱與其自身的遺傳性質和免疫力有關,而生理狀態、營養條件、生活環境等也都能影響養殖動物對病原的敏感性。天然免疫力的消退和獲得性免疫力的減弱均能引起水產動物的免疫力下降,引發養殖動物患病。

(2)水產養殖的常見疾病

水產養殖病害種類比較多,依病原體和發病原因的不同,可將水產養殖動物病害分為以下幾類:

①病毒病。如對蝦白斑病、病毒性出血病等。

②細菌病。如細菌性爛鰓病、腸炎病、赤皮病、腐皮病、弧菌病、愛德華氏病等。

③真菌病。如水霉病、鰓霉病等。

④藻類引起的疾病。如卵甲藻病、小三毛金藻病、微囊藻水體中毒等。

⑤原生動物引起的疾病。如車輪蟲病、斜管蟲病、隱鞭蟲病、口絲蟲病、小瓜蟲病、纖毛蟲病等。

⑥蠕蟲引起的疾病。如指環蟲病、三代蟲病、復口吸蟲病、線蟲病等。

⑦甲殼動物引起的疾病。如中華蚤病、錨頭蚤病、魚虱病等。

⑧孢子蟲引起的疾病。如黏孢子蟲病、尾孢子蟲病等。

⑨不良環境引起的疾病。如氣泡病、泛池、氨中毒症、亞硝酸鹽中毒症、凍傷病、應激反應等。

⑩飼料不足或營養不適宜引起的疾病。如跑馬病、彎體病、瘦背病、氨基酸缺乏症、礦物質缺乏症、維生素缺乏症、代謝不良症等。

?敵害生物。如青泥苔、水網藻、劍水蚤等大型浮游動物、水生昆蟲、兇猛性魚類、蛙類、水蛇等。

⑵ 水產常見病有哪些如何防治

一、水產常見病:

1.細菌性敗血症。也稱為細菌性出血病、出血病、出血性腹水病、腹水病等。病原為嗜水氣單胞菌、河弧菌、魯克氏耶爾森氏菌等,有些病魚體表和鰓部同時有原生動物寄生。可感染除草魚、青魚外的大部分養殖鯉科魚類,具有病程較急、死亡率高等特點。該病可通過病魚、病菌污染餌料、用具以及水源等途徑傳播,全國各淡水養魚地區均需重點防控。早期症狀表現為病魚的口腔、頜部、鰓蓋、眼眶、鰭及魚體兩側輕度充血症狀,腸道尚見有少量食物。隨著病情發展,充血現象加劇,鰓絲充血,呈淺紫色,腫脹,肌肉呈出血症狀;眼眶周圍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大、紅腫。腹腔內有腹水,肝、脾、腎腫大,腸壁充血、充氣,有的病魚肛門紅腫並伴有腸液溢出。病魚周身病變,在水中行動遲緩或陣陣狂游。

2.爛鰓病。是一種比較常見的魚病,傳播快,病程長,一經發病便難控制其蔓延。爛鰓病主要有兩種:寄生蟲性爛鰓病和細菌性爛鰓病。該病在水溫15℃以上易發生和流行。危害品種主要有草魚、青魚、鯿魚、白鰱,除此之外,鯉、鯽、魴、鱅魚也會有發生。症狀表現為魚體發黑,軟骨外露,常離群獨游,行動變得緩慢,鰓絲呈粉紅或蒼白,繼而組織破壞,黏液增多並帶有污泥,嚴重時鰓蓋骨的內表皮充血,中間部分的表皮亦被腐蝕成一個圓形或不規則的透明小窗,最終因呼吸受阻,窒息而死,死亡率較高。

3.赤皮病。主要危害草魚、青魚、鯉魚、團頭魴等多種淡水魚類,在我國一些養殖區域,一年四季都有流行,特別是當捕撈、運輸、放養使魚體受到機械性損傷,或凍傷,以及魚體表被寄生蟲寄生而受損時,由熒光極毛桿菌所引起,具有一定的傳染性,這類病原體具有繁殖快、患病率高、危害性大等特徵;若未能及時防控或治理,很有可能會波及整個魚塘,出現魚類大范圍死亡現象,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患赤皮病的魚周身鱗片相繼脫落,露出紅色且附有多處出血點的皮膚

4.細菌性腸炎病。由腸型點狀產氣單胞菌感染而引起的腸壁充血發炎—細菌性腸炎。病原存在於天然水體及水底淤泥之中,當水質惡化、溶氧低、飼料變質等引起魚類免疫力低下時,常暴發此病。魚種到成魚均可患病,嚴重影響魚類的生長發育,而且常與細菌性爛鰓、敗血症、赤皮病等並發。主要症狀:游動緩慢、不吃食、肛門紅腫外突,腸壁發紅充血、出血、壁糜爛、彈性差等。可感染草魚、青魚、鯉魚等多種淡水魚,常與細菌性爛鰓病、赤皮病等並發,是養殖魚類中危害較為普遍的疾病之一。

5.鰓霉病。病原為鰓霉,因處理不當繼發感染造成的。病魚鰓部呈蒼白色,有時有點狀充血或出血現象,有時呈現花鰓,嚴重時由於貧血,整個鰓呈青灰色。此病常使魚暴發性地死亡,鏡檢會發現鰓黴菌絲。

6.指環蟲病。主要危害草魚、鰱、鱅、鯉、鰻鱺等魚類,尤以魚種更易感染。病症是大量寄生指環蟲時,病魚鰓絲粘液增多,鰓絲全部或部分成蒼白色,妨礙魚的呼吸,有時可見大量蟲體擠出鰓外。鰓部顯著浮腫,鰓蓋張開,病魚游動緩慢,直至死亡。多數種類的指環蟲在水溫20℃~25℃繁殖迅速,易造成該病暴發,各淡水魚主養區均需嚴加防控。

7.車輪蟲病。寄生在魚的表皮、鰓和口腔,鼻腔等處,引起魚鰓及皮膚組織發炎,粘液分泌增多。感染車輪蟲的病魚,體色發黑,攝食不良,體質瘦弱, 離群獨游,游動緩慢,有的又成群圍繞池邊狂游,呈「跑馬」狀或「白頭白嘴」,主要危害多種魚類的魚苗、魚種,當水溫在20℃~28℃易發病並流行。

8.纖毛蟲病。由鍾形蟲、聚縮蟲、單縮蟲和累枝蟲等寄生引起的,蝦蟹養殖全年都有可能發生纖毛蟲病,正常7~11月是發病高峰期,一般是養殖中後期要特別注意,當纖毛蟲不多的時候,蝦蟹可能通過及時蛻殼就可以擺脫纖毛蟲;不過感染纖毛蟲的蝦蟹往往體質較差,反應比較遲鈍,不攝食,當纖毛蟲增多,感染的蝦蟹會不蛻殼或者蛻殼不遂,生長停滯。更嚴重的時候,甚至會導致蝦蟹缺氧窒息死亡。

9.錨頭鰠。由多種錨頭鰠寄生而引發的疾病。全國各地都可發病,以南方養殖區較為嚴重。該病在魚種和成魚階段均可感染,當水溫12℃~33℃時更易發病並可在短時間內引起魚種的大量死亡。

10.鱉潰爛病。由嗜水氣單胞菌、溫和氣單胞菌、假單胞桿菌和無色桿菌等多種細菌感染引發的疾病,水溫在20℃時以上時,易發病並流行。該病發病率高,持續期長,危害較嚴重。

二、防控措施:無論是是細菌、真菌、黴菌、病毒還是寄生蟲等引起的水產疾病,首先要做的就是消毒、改底、凈水、溶氧,然後合理利用天然植物提取物中的揮發油、多糖、生物鹼、黃酮、皂甙等生物活性物質,調節機體免疫機能,促進機體免疫器官發育,增強機體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功能與水平,提高水產動物疫苗保護率和抗病力,改善和修復各種因素(抗生素、黃麴黴毒素等)導致的免疫抑制,是可以起到預防和治療效果。

1.徹底清塘,清除池底過多的淤泥,從而減少淤泥消耗大量的氧氣。可使用200mg/L的生石灰或20mg/L的漂白粉進行池底消毒,改良池塘底質和水質,培養出「肥、爽、活」的水體。

2.投喂優質飼料,可適當拌餌投喂天然植物提取物華萌樂舒/華萌四黃粉/華萌肝膽康等,提高魚體抗病力、抗應激、保護肝膽、增加誘食、提高成活率,減少水產腸炎爛腮敗血赤皮的疾病的發生。

3.避免高密度養殖造成的擠壓碰撞掉鱗,在捕撈、運輸過程中盡可能避免魚體受傷。水溫低於15℃時,盡量減少人為操作,防止魚出現應激反應,導致擦傷或凍傷。

4.做到定期驅蟲、防蟲:如指環蟲、三代蟲、車輪蟲、斜管蟲、小瓜蟲、孢子蟲、中華蚤、錨頭蚤等,減少寄生蟲和病菌的滋生,內服華萌香榧驅:木香、榧子、苦楝皮、貫眾、使君子、檳榔、雷丸。

文章由山東華萌中醫葯研究有限公司搜集整理,歡迎您留言!

⑶ 水產養殖,對蝦養殖,常見會有哪些疫病發生如何做好預防

現在比較常見的疾病:腸炎、肝胰臟紅腫、肝胰臟白化、硬化、黑鰓黃鰓水腫、斷須斷腳、白濁病、紅尾紅身、脫殼不隧,等(前二年來說紅體病、白斑病是養對蝦中危害最大的疾病,但近年腸炎病,空腸空胃伴隨著有肝胰臟紅腫、白化、硬化、萎縮是目前最大的一個難題)
所以預防主要是:底質(前期的清塘工作一定要到位,中後期定時改底)、水質(前期水質不用太濃,因為伴隨著投料量水會慢慢濃起來,這樣也對水質易管理,定期培菌,做到藻菌平衡)弧菌(放苗前一天或放菌後的二天潑商品名噬菌皇或是同類產品,提高蝦苗成活率,預防發病的關口。定期使用消毒劑或生物消毒)、營養補充。。。這是我一些見解,合適你操作的,可以追問

⑷ {急}水產養殖魚類中重要的病毒性病原

1.傳染性胰臟壞死病

病原 病原體為傳染性胰臟壞死病病毒。

傳播途徑 垂直傳播:帶病毒親魚的卵,精液;水平傳播:病魚的糞便、尿、分泌物將病毒帶入水中,感染途徑為鰓和口。

症狀 體重5克以上幼魚多為慢性,死亡速度較慢,外觀腹部膨脹,體色變黑,眼球突出,鰭基部和腹部充血發紅,肛門大多拖線狀糞便,游動緩慢,攝食不良。體重5克以下魚苗多為急性,死亡速度快,病魚活動遲緩,側游或緩慢旋轉游動後沉底,腹部膨脹,體色變黑。

流行及危害 該病主要危害鮭科魚類的魚苗及幼魚。開食2月齡的苗種常引起急性批量死亡,一般開食後7周開始出現死亡,較大魚苗首先發病,20周齡以上幼魚一般不再發病。發病水溫為10℃~15℃,水溫在10℃~12℃時死亡率可達80%~100%,該病潛伏期與魚大小及水溫有關,魚越大潛伏期越長,水溫越高潛伏期越短。

預防 不使用帶病原的親魚繁殖幼體;不從發病區運輸魚及卵;採用獨立水體進行產卵、魚苗孵化、培養;魚苗、魚種應放置於漁場最上游,以防止水平傳播;防止水源污染;病魚及死魚應及時銷毀;養殖設施及工具用高濃度氯制劑徹底消毒;魚卵用聚乙烯吡咯烷酮碘50毫克/升消毒15分鍾。

治療 發病池一般通過提高水溫的方法來控制病情發展。

2.傳染性造血組織壞死病

病原 病原為傳染性造血組織壞死病毒。

傳播途徑 垂直傳播:帶病毒親魚的卵和精液,由卵傳播幾率更大;水平傳播:水源受污染等。病毒主要經鰓和消化道入侵魚體。

症狀 該病往往在魚苗及幼魚期引起突發性批量死亡,一般感染後7天~14天發病。病魚游動遲鈍,旋轉活動,有時沉底,體色變黑,腹部膨大,鰭基充血,肛門懸掛不透明、粘液狀糞便,體側肌肉呈「V」形出血。慢性病魚眼球往往突出。

流行及危害 主要危害鮭科魚類如虹鱒、大麻哈魚、河鱒等魚苗及當年魚種,發病水溫4℃~13℃,8℃~10℃時發病率最高,15℃以上停止發病,2月齡以下魚苗在水溫10℃時死亡率達100%,2月~6月齡魚種死亡率大於50%,大於7月齡魚種死亡率約為10%左右,近年發現7克~100克虹鱒也有發病案例。

預防 養殖設施及工具嚴格消毒;魚卵用聚乙烯吡咯烷酮碘(含1%有效碘)50毫克/升浸洗15分鍾,但當pH顯鹼性時可將濃度提高至60毫克/升,因為在鹼性條件下聚乙烯吡咯烷酮碘效用降低;病魚徹底銷毀;魚苗池設在孵化場最上游。

治療 將病魚池水溫提高至17℃~20℃可控制病情嚴重惡化。另外患傳染性造血組織壞死病病魚肛門所拖糞便較傳染性胰臟壞死病病魚所拖糞便更粗、更長。

3.病毒性出血敗血病

病原 病原體為彈狀病毒科中的艾格特維德病毒。

傳播途徑 水為傳播媒介,通過親魚垂直傳播,另外池底淤泥及無脊椎動物為其水平傳播途徑。

症狀 分為急性、慢性和神經型三種。一般由急性轉為慢性,最後轉為神經型。但三種表現型不易明確區分,主要表現為突發性大量死亡,皮膚出血。急性期魚體表現為體色發黑,死亡量大,鰓蒼白有出血點,眼周可見出血點,體內脂肪組織、生殖腺、肌肉、腸系膜有出血點,肝臟色淡,腎臟變薄充血。轉為慢性後,死亡下降,體色更黑,眼球嚴重外突,貧血更加嚴重,尤其是鰓及肝臟顯示嚴重貧血,鰾及腎臟腫大,腹腔充滿積液,使病魚外觀呈腹腔膨脹樣。轉為神經型後,病魚作旋轉運動,有時急劇掙扎後沉底。內臟嚴重貧血,體表出血症狀不明顯。

流行及危害 主要危害魚種及5齡以上幼魚,一般魚體大於9厘米才發病。流行於冬末春初,水溫6℃~12℃發病多,14℃~15℃發病少,累計死亡率可達80%,當水溫變化或移動魚體後易發生。

預防 禁止從發病區運出魚與卵,一旦發病,將全場魚銷毀,池塘消毒3個月後,再重新放養健康魚。目前無有效的治療方法。

⑸ 水產養殖過程中有哪些有毒有害物質如何解決危害

據乾界生物研究發現:水產養殖過程中有毒有害物質主要是氨氮、亞硝的升高、溶解氧的下降、殘餌糞便、動物殘骸等有機物質的沉底積累,尤其在養殖關鍵的高溫期,水中、塘底有害物質急劇增加,造成藍藻等有害藻類、各類寄生蟲、細菌病、病毒病大量爆發,給養殖帶來了極大的困擾。
水體的改良包括水質、底質的改良,水質的改良主要針對水體中藻類、菌類、溶解氧、各類營養物質的循環轉化,要明白有害的物質只是沒有充分利用的營養 ,以前的養殖總是通過化學葯品去強行氧化、分解這些物質,但是畢竟化學葯品是死物,效果有時間、區域的局限性,乾界生物提醒:如果使用菌種優秀、配方合理的微生物制劑,就相當於為池塘找了一個好醫生,24h為池塘改良水質,效果持續時間長,減少調水成本,現在國家對水產葯品的管理也越來越規范,因此,盡快改變養殖思路,使用好的微生物菌劑比如乾界生物的復合乳酸菌、水質凈化菌,光合菌、乳酸菌等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池塘本身就是不穩定的生態系統,很多化學葯劑諸如氯、溴制劑,各類抗生素,直接將水體微生物不分好壞殺得一干二凈,短期起到了殺菌防病的效果,長遠看將池塘物質循環最關鍵的一環:微生物菌完全破壞;在現今普遍增氧力度不足的情況下,缺少了有益菌的競爭,有害菌反而更易滋生;同時水中殘餌糞便等有機物質,沒有微生物將其轉化為藻類可以吸收的無機營養鹽,在塘底發熱、發臭,敗壞水質,接著進入化學葯品強制氧化的惡性循環,葯品越用越多,而養殖效益每況愈下。
我們要做的就是把微生物這一環補齊,充分提高池塘溶氧,讓池塘的循環自己動起來,定期補菌、改善微生物生存環境,發揮其分解者的功用,這樣才能提高養殖成功率

⑹ 池塘養殖有哪些常見的病毒病

魚類病毒病的主要病原種類 魚類病毒病潛伏期長短不一、臨床症狀復雜多變、傳染性強、傳播速度快、死亡率高,嚴重危害水產養殖業,能夠造成重大經濟損失。迄今已報道可引起魚類病毒病的病原有上百種,常見的也有20餘種,大多數屬於彈狀病毒科、虹彩病毒科和皰疹病毒科,少數屬於呼腸孤病毒科、雙節段RNA病毒科、腺病毒科、反轉錄病毒科、野田病毒科和正黏病毒科等。彈狀病毒科主要包括鯉春病毒血症病毒、傳染性造血器官壞死病病毒、病毒性出血性敗血症病毒、鱖魚彈狀病毒、胭脂魚彈狀病毒和白斑狗魚幼魚彈狀病毒等;虹彩病毒科主要包括流行性造血器官壞死症病毒、傳染性脾腎壞死病毒、淋巴囊腫病毒、日本鰻鱺虹彩病毒、鱸魚虹彩病毒、真鯛虹彩病毒和白鱘虹彩病毒等;皰疹病毒科主要包括錦鯉皰疹病毒、鯉魚痘瘡病毒、斑點叉尾鮰病毒、鮭魚皰疹病毒和馬蘇大馬哈魚病毒等;呼腸孤病毒科常見的有草魚呼腸孤病毒;雙節段RNA病毒科常見的有傳染性胰腺壞死症病毒;腺病毒科常見的有鱈魚腺病毒;反轉錄病毒科常見的有鮭魚鰾肉瘤病毒;野田病毒科常見的有病毒性神經壞死病毒;正黏病毒科常見的有傳染性鮭魚貧血症病毒

⑺ 水產養殖疾病有哪些

引起水產養殖疾病的外界因素很多,基本上可以概括為生物、理化和人為三大因素。生物因素:主要有細菌、病毒、真菌、寄生蟲病原體和敵害生物等;理化因素:水溫、溶解氧、酸鹼度等化學成分和有毒有害物質;人為因素包括:放養密度不恰當、混養比例不恰當、飼養管理不善、技術操作不細致等。內在因素:疾病的發生都有一定的原因和條件,內因是關鍵。水生動物對病原的敏感性強弱與其自身的遺傳性質和免疫力有關,而生理狀態、營養條件、生活環境等也都能影響水生動物對病原的敏感性。

水產養殖疾病主要有:細菌性敗血症、爛鰓病、腸炎病最為典型,覆蓋面廣;另外,寄生蟲病(主要種類為車輪蟲、指環蟲、三代蟲、錨頭鰠等)危害也日趨嚴重。損失最為嚴重的草魚,以草魚出血病、爛鰓病、腸炎病、赤皮病等4種疾病造成的病害損失最大。海水養殖魚類主要有大黃魚、美國紅魚、石斑魚、大菱鮃、牙鮃和鯛魚,病害主要為孤菌病、纖毛蟲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