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天津戰役用了多少門火炮
擴展閱讀
廈門車牌照怎麼改 2025-07-21 21:14:25
天津its是哪個學校 2025-07-21 21:11:59
上海假體胸哪個醫院好 2025-07-21 20:54:53

天津戰役用了多少門火炮

發布時間: 2022-10-19 08:59:31

⑴ 八國聯軍有沒有大炮

1900年8月4日,聯軍約2萬人向北京進發,總司令為德國元帥瓦德西。具體的行軍序列是:先頭部隊分三路前進,日軍為左翼,英軍為右翼,美軍為中路,別的國家隨後。 日、美、英三國軍隊組成的先頭部隊的兵力為:14050人,49門火炮。俄、法、意、奧軍隊的兵力為5650人,34門火炮。
八國聯軍方面,在大沽口登陸的士兵為1.4萬人,總共攜帶火炮89門。7月12日,進攻天津的聯軍陸續增加至1.7萬人,其中進攻天津南門的4500人聯軍,攜帶火炮24門。而聯軍的單兵武器基本都是各種步槍,比如德國士兵,使用的是1898式毛瑟步槍。此為後裝單發步槍,槍支重量3.9 公斤,長度1.1075 米,有效射程800 米。義大利士兵使用的是馬林瑟-卡爾卡諾91步槍。日本士兵使用的是30式步槍,最大射程可達3700米,是聯軍中射程最遠的步槍。

⑵ 天津戰役的簡介

天津戰役是平津戰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解放戰爭中最重要的攻堅戰,由時任東北野戰軍參謀長劉亞樓指揮。中共中央軍委關於平津戰役最初的作戰計劃是,東北野戰軍和華北野戰軍在把50多萬國民黨軍隊分割包圍在張家口、新保安、北平、天津和塘沽5個孤立點後,先打下塘沽,以阻止國民黨部隊海上外逃,迫使平津守敵放下武器,避免平津兩大城市遭戰火破壞。但是經過偵察發現,塘沽周圍不適於構築工事和展開兵力,平津守敵又企圖頑抗,於是中央軍委改變原定計劃,決定首先攻取天津。天津地形復雜,市內被河流切成若乾地區,周圍又是沿海窪地,易守難攻,而守敵達13萬人,並且繞城構築了現代化防禦工事。根據這種情況,考慮到天津南北長、東西窄的特點,以及市內河流分布情況,制定了東西對進,攔腰斬斷,先南後北,先割後圍,各個擊破的作戰方針。按照這個方針,東北野戰軍遂以第 l、第2、第 7、第 8、第 9縱隊全部和第 12、第 6縱隊各一部共22個師 34萬人,配屬大口徑火炮 538門、坦克 30輛、裝甲車 16輛,由野戰軍參謀長劉亞樓指揮,發起攻城作戰。從1949年1月3日至12日,用了10天時間,掃清了天津外圍的18個據點,完成了攻城的准備工作。曾先後3次要求守敵放下武器,但都遭到拒絕。於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於1月14日上午10時發起總攻,500多門大炮經40分鍾火力急襲,在守軍防禦體繫上打開缺口;工兵在護城河上架設浮橋,隨後,各步兵縱隊由天津最窄的東西兩側發起對攻,僅一個小時即突入市區,與守軍展開巷戰,經過29個小時的激戰,至當日 15時,戰斗結束,殲敵13萬多人,活捉國民黨軍天津警備司令陳長捷,勝利佔領天津。整個戰役中,除中紡七廠因守敵頑抗而被毀外,全市工廠、學校、街道大都保持完好。

⑶ 平津戰役繳獲物資

平津戰役繳獲如下:火炮(門) 5537 ;輕重機槍(挺) 30271 ;長短槍(枝) 155944 ;坦克裝甲車(輛) 207;汽車(輛) 2390 ;飛機(架) 46 ;炮彈(發) 98820。

⑷ 平津戰役過程介紹

平津戰役(中國大陸稱作平津戰役,台灣稱作平津會戰)是國共內戰“三大戰役”之一,1948年11月29日開始,1949年1月31日結束,共63天。林彪、羅榮桓、聶榮臻、劉亞樓指揮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部隊共100萬大軍,以北平、天津為中心,以傷亡3.9萬人的代價,消滅及改編中華民國國軍3個兵團,13個軍50個師共計52.1萬人,解放了北平、天津在內的華北大片地區。下面由我給大家整理了平津戰役過程相關知識,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平津戰役經過

第一階段

人民解放軍完成對傅作義集團的分割包圍,切斷其南撤西逃之道路。1948年11月23日,東北野戰軍主力開始由錦州、營口、沈陽等地出動,向平、津、塘、唐地區挺進。25日,華北軍區第3兵團由集寧地區東進,29日向張家口地區守軍發起攻擊,相繼佔領柴溝堡、萬全、沙嶺子等地,形成對張家口包圍之勢。傅作義急令在北平的第35軍(欠1個師)及懷來(今懷來縣)的第104軍第258師乘 汽車 連夜馳援張家口;又令昌平的第104軍主力移至懷來,涿縣的第16軍移至南口、昌平間,以確保北平與張家口的聯系。

中央軍委鑒於吸引傅系部隊向西的目的已達成,12月,令華北軍區第2兵團由易縣、紫荊關向涿鹿、下花園急進,割斷懷來、宣化間的聯系;東北野戰軍先遣兵團由薊縣向南口、懷來急進,切斷北平、懷來間的聯系,抓住傅作義的援軍,使其既不能西逃,也不能東撤。5日,先遣兵團主力一部在行進中攻克密雲,殲滅第13軍1個師,主力向延慶、懷來急進;華北第2兵團進抵涿鹿以南。傅作義感到北平受到威脅,遂令第35軍由張家口星夜東撤,令第104、第16軍由懷來、南口向西接應第35軍;並令第92、第62軍和第94軍主力由津、塘地區開往北平加強防禦。

12月6日,第35軍由張家口乘車東返。7日,在新保安以西遭到華北軍區第4縱隊一部阻擊。9日,華北軍區第2兵團將第35軍包圍於新保安,並擊退了向西接應的第 104軍。10日,東北野戰軍先遣兵團在康莊殲滅第16軍指揮所及2個師大部。11日,又於橫嶺、白羊城地區追殲第104軍軍部及2個師。在此期間,宣化守軍2個師棄城北逃,華北軍區第3兵團追殲其1個師,並於8日包圍了張家口。

這時,東北野戰軍主力6個縱隊已分由喜峰口、冷口越過長城,前鋒到達薊縣、玉田和豐潤地區,但距平、津、塘還有數天路程,另5個縱隊尚未入關;在淮海戰場上,人民解放軍正在圍殲國民黨軍第12兵團,並包圍了由徐州西逃的杜聿明集團。在此情況下,為使蔣介石不能迅速作出讓傅作義集團放棄平、津南撤的決策,毛澤東12月11日電示平津前線領導人:兩星期內的基本原則是圍而不打,如對張家口、新保安;有些則是隔而不圍,即只作戰略包圍,隔斷諸敵聯系,不作戰役包圍,如對北平、天津等,以待部署完成之後,各個殲滅之;尤其不可將張家口、新保安、南口諸敵打掉,以免南口以東諸敵迅速決策狂跑。同時,令淮海戰場人民解放軍在殲滅國民黨軍第12兵團後,留下杜聿明集團余部,兩星期內不作最後殲滅之部署;令山東軍區集中若干兵力,控制濟南附近一段黃河,並在膠濟線上預作準備,防止傅作義集團沿津浦鐵路經濟南向青島逃跑。

根據上述 指示 ,華北軍區第2、第3兵團以防止張家口、新保安守軍分別向西或向東突圍為重點,構築了多道阻擊陣地;華北軍區和內蒙軍區部隊各一部於12月攻克張北;東北野戰軍第4縱隊於17日開赴張家口地區,歸華北軍區第3兵團指揮,以加強西線兵力。12月,東北野戰軍主力由薊縣、 玉田、寶坻地區向平津急進。傅作義遂令南口、昌平、通縣及唐山、蘆台等地守軍分向北平、天津與塘沽收縮,並令剛到北平的第62軍主力返回天津,將北平和天津、塘沽劃為兩個防區,實行分區防禦。12月,東北野戰軍第5、第11、第3、第4縱隊和華北軍區第7縱隊,攻佔豐台、海淀、通縣、黃村和南苑飛機場等地,完成了對北平的包圍;第6、第10、第1縱隊攻佔采育鎮、廊坊、馬頭鎮等地,隔斷了平、津間的聯系;第9、第8、第7縱隊,分別佔領唐山、軍糧城、鹹水沽、楊村、楊柳青等地,割斷了津、塘間的聯系,形成對天津的包圍;第2、第12縱隊和炮兵縱隊,正由山海關、漢沽向津、塘地區急進。

至此,人民解放軍已將傅作義集團分割包圍於張家口、新保安、北平、天津、塘沽等地區,並殲滅其2個軍部6個師,封閉了該部主力西逃和南撤的道路。

第二階段

人民解放軍逐次殲滅新保安、張家口、天津國民黨軍。人民解放軍在完成了對傅作義集團的戰略包圍和戰役分割之後,按照毛澤東的指示精神,採取先打兩頭,後取中間的戰法,逐次殲滅被圍的傅作義集團。

1948年12月22日晨,華北軍區第2兵團向新保安發起總攻,經10小時激戰,全殲傅作義的精銳部隊第35軍軍部及2個師。張家口之第11兵團共7個師(旅)於23日倉皇向北突圍,企圖撤回綏遠。華北軍區第3兵團及東北野戰軍第4縱隊,冒風雪嚴塞,展開堵擊、追擊,當晚收復張家口,戰至24日16時將第11兵團5.4萬餘人殲滅於張家口東北地區。

中央軍委鑒於新保安、張家口之國民黨軍已被殲滅,為進一步孤立北平,動搖傅作義固守信心,令東北野戰軍一部及華北軍區第2、第3兵團嚴密包圍北平,以東北野戰軍主力積極准備攻取天津。天津是華北第一大 工商 業城市,人口200萬,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市區狹長,海河自西北流貫東南,四周有護城河環繞,經過日軍和國民黨軍長期設防,工事堅固。國民黨軍天津警備司令官陳長捷指揮第62、第86軍等部10個師及地方部隊共13萬人,自恃“大天津堡壘化”,企圖負隅頑抗。

東北野戰軍調集第1、第2、第7、第8、第9縱隊和第6縱隊第17師、第12縱隊第34師,計22個步兵師和炮兵縱隊等部共34萬人,進至天津周圍,立即進行掃清外圍據點的作戰和緊張的攻城准備,並由東北野戰軍參謀長劉亞樓率輕便指揮所臨近天津統一指揮。1949年1月14日,東北野戰軍包圍天津的部隊在守軍拒絕投降的情況下,對城垣發起總攻,採取東西對進,攔腰斬斷,先分割後圍殲的作戰方法,經過29個小時激戰,至15日15時殲守軍13萬餘人,俘陳長捷,解放天津。

據守塘沽的國民黨軍第17兵團部及第87軍等部共5個師5萬餘人,1月乘船南逃,人民解放軍追殲其後尾3000餘人,解放塘沽。

第三階段

傅作義率部接受改編,北平和平解放。天津解放後,北平國民黨守軍25萬人,陷入了人民解放軍的重重包圍之中。中共中央軍委為保護這一 文化 古城, 決定 繼續進行談判,爭取以和平方式進行接管;同時,亦訓令部隊作好強攻的准備。

自1948年12月中旬起,人民解放軍平津前線司令部已就和平解決平津問題,與傅作義派出的代表進行過多次談判。1949年 1月14日,毛澤東發表《關於時局的聲明》,提出與南京國民黨政府及其任何地方政府和 軍事 集團進行和平談判的“八項條件”。在天津解放的第2天即1月16日,平津前線司令部致函傅作義,敦促其當機立斷,站到人民方面。同時,中共地下組織和愛國民主人士及傅部之開明人士亦作了有力的工作,傅作義接受了人民解放軍提出的條件,並派副總司令鄧寶珊到人民解放軍平津前線司令部談判,於21日達成了和平解決北平的協議。22日,北平守軍開始撤出城外聽候改編為人民解放軍。31日,古都北平宣告解放。北平的和平解放,是中國人民革命運動中最重要的軍事發展和 政治 發展之一,成為執行毛澤東提出的以“八項條件”解決國民黨軍的第一個榜樣。[1]

平津戰役戰果

平津戰役解放軍繳獲如下:火炮(門) 5537 ;輕重機槍(挺) 30271 ;長短槍(枝) 155944 ;坦克裝甲車(輛) 207;汽車(輛) 2390 ;飛機(架) 46 ;炮彈(發) 98820。[1]

平津戰役意義

平津戰役是解放戰爭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大戰役中的最後一個戰役。

東北解放以後,據守張家口、北平、天津、唐山一線的國民黨華北“剿總”傅作義集團50多萬人,面臨東北、華北解放軍的聯合打擊,已成驚弓之鳥。是撤是守,蔣介石、傅作義各有打算。雖然他們的主張不同,但都對自己的力量估計過高,而對我軍的力量估計不足。因此傅作義集團採取了暫時固

守平津,確保海口,以觀戰局變化的方針。為了防止傅作義集團南撤西退,中央軍委和毛澤東決定以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主力聯合舉行平津戰役,就地殲滅傅作義集團,並採取了這樣幾條 措施 :東北野戰軍立即結束休整,取捷徑以最快速度隱蔽入關,突然包圍唐山、塘沽和天津之敵,斬斷敵人海上退路;徐向前兵團停止攻打太原,楊成武兵團撤圍歸綏(現呼和浩特),以免傅作義作戰失利後向西北逃跑;通過與傅作義進行談判,將其穩住等。

在平津戰役中,解放軍參戰總兵力100多萬人,中央決定由林彪、羅榮桓、聶榮臻三人組成黨的總前委,林彪為書記,統一指揮作戰和接管平、津、張、唐等地的一切事宜。平津戰役開始以後,我軍首先對傅作義集團進行分割包圍,截斷其西退、南撤的通路,將這只驚弓之鳥變成了籠中之鳥。然後按照毛澤東確立的先取兩頭後打中間的攻擊次序,逐一殲滅被圍困在新保安、張家口、天津等地的敵人,解放了天津和塘沽。天津解放後,北平守敵25萬人陷於絕境。為了保護北平這座文化古城,中央軍委決定繼續同傅作義談判,爭取和平接管北平。通過談判,傅作義接受毛澤東提出的“八項和平條件”,率部接受和平改編。

1949年1月31日,平津戰役勝利結束,人民解放軍進駐北平城,北平宣告完全解放。一個多月後的3月15日,中共中央由西柏坡遷到北平,人民解放軍總部也隨之遷到北平。又過了6個多月,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定都北平,並改北平為北京。

平津戰役,是解放戰爭戰略決戰三大戰役中最後一個戰役,此役共殲滅、改編國民黨軍52.1萬人,人民解放軍傷亡3.9萬餘人。這一偉大勝利,是軍事打擊和政治爭取相結合的結果。使悠久的文化古都北平和工商業大城市天津回到人民手中,並從此寫就新的 歷史 篇章。

⑸ 百戰經典天津戰役

近代爆發的戰爭有很多,你了解過百戰經典中的天津戰役嗎?下面我為大家整理了百戰經典天津戰役相關的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

天津戰役簡介

天津戰役是平津戰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解放戰爭中最重要的攻堅戰,由時任東北野戰軍參謀長劉亞樓指揮。中共中央軍委關於平津戰役最初的作戰計劃是,東北野戰軍和華北野戰軍在把50多萬國民黨軍隊分割包圍在張家口、新保安、北平、天津和塘沽5個孤立點後,先打下塘沽,以阻止國民黨部隊海上外逃,迫使平津守敵放下武器,避免平津兩大城市遭戰火破壞。但是經過偵察發現,塘沽周圍不適於構築工事和展開兵力,平津守敵又企圖頑抗,於是中央軍委改變原定計劃, 決定 首先攻取天津。天津地形復雜,市內被河流切成若乾地區,周圍又是沿海窪地,易守難攻,而守敵達13萬人,並且繞城構築了現代化防禦工事。根據這種情況,考慮到天津南北長、東西窄的特點,以及市內河流分布情況,制定了東西對進,攔腰斬斷,先南後北,先割後圍,各個擊破的作戰方針。按照這個方針,東北野戰軍遂以第 l、第2、第 7、第 8、第 9縱隊全部和第 12、第 6縱隊各一部共22個師 34萬人,配屬大口徑火炮 538門、坦克 30輛、裝甲車 16輛,由野戰軍參謀長劉亞樓指揮,發起攻城作戰。從1949年1月3日至12日,用了10天時間,掃清了天津外圍的18個據點,完成了攻城的准備工作。曾先後3次要求守敵放下武器,但都遭到拒絕。於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於1月14日上午10時發起總攻,500多門大炮經40分鍾火力急襲,在守軍防禦體繫上打開缺口;工兵在護城河上架設浮橋,隨後,各步兵縱隊由天津最窄的東西兩側發起對攻,僅一個小時即突入市區,與守軍展開巷戰,經過29個小時的激戰,至當日 15時,戰斗結束,殲敵13萬多人,活捉國民黨軍天津警備司令陳長捷,勝利佔領天津。整個戰役中,除中紡七廠因守敵頑抗而被毀外,全市工廠、學校、街道大都保持完好。

天津戰役戰斗經過

外圍戰

天津國軍在環城碉堡工事線長達八十四華里的周圍,分為三個防守區。 工商 業市區,則由警備旅、憲兵、警察等施行交通管制和燈火管制,日夜檢查行人和住戶,嚴密監視人民的活動。同時將天津各部隊的炮兵集中起來,歸天津警備司令部副司令秋宗鼎統一指揮,一律用 汽車 牽引,企圖集中火力支援作戰。預先做好了各地區的炮兵陣地和預備陣地,測好了市郊的目標距離,利用天津市區最高建築物為觀測所地點。在各軍進入了防守區以後,隨即施行封鎖交通,非經防守司令部的許可,不準人馬車輛船隻出入市區。

十二月二十日,外圍的激戰開始。灰堆據點在一個夜間就經解放軍襲占,保安團團長以下全部被俘。布設的許多地雷,效用不大。在楊柳青的兩個護路旅,經一日夜激戰後,僅有一團撤回市內。在北倉的一個旅經解放軍一夜猛襲,潰亂得零散不堪,收容起來還不足一團。靜海保安團尚在減河地區對解放軍炮兵的佔領陣地作了很大的妨害,終於被驅回來。另有個寶坻的「還鄉團」,也隨護路旅退入市內。對這些地方團隊,既要利用它作戰,又顧慮它起內變,都把它收槍而重新改編在收容回來的護路旅內(護路旅的幹部是傅總部教導團選編的),作臨時新編師,置於第三線工事上。在西南區第九十四軍那一個師方面,由於灰堆的失落和前方靜海保安團不能立腳,也受威脅,不能以重點支持西營門方面即將發生的劇戰,就強迫關外流入市內的游勇(多選雲南籍的)再急編為一個新師。軍械庫存尚有餘,因而能夠急就,不少滇籍軍官也受到利用,暫時作為總預備部隊。西營門一接火,又把這個師加到它的西翼來縮短第六十二軍的陣線,加深它的縱深。

第六十二軍軍長林偉儔鑒於北倉、灰堆外圍據點的孤立,輕易就被解放軍摧毀,他為宜興埠據點之團擔心。又以他的基本第一五七師留北平不得歸還建制,感到主陣地兵力不夠用,以為北站和西營門雙方都要受攻,再無能顧到宜興埠據點,就撤回那個第一五一師派出的加強團,作軍的預備部隊。他怕原來陣地為解放軍所利用,作為進攻北站的根據,令該團撤出時加以破壞。原指的是工事而言,哪知該團長竟然是縱火焚村,給千數家人民造成嚴重災難。我尚無所知,杜建時來告,同為驚愕,電話問了第六十二軍,才明究竟。雖然嚴斥了林偉儔,而未將那個罪惡團長置諸軍法以平民憤,我亦負有嚴重責任。趁解放軍尚未進占宜興埠時,責成第六十二軍迅即搶救,市 消防 隊全數出動,收效也不甚多,造成一筆莫大罪債。我曾對杜說:「這不同於長沙大火嗎?還防守什麼!」杜當時還強慰我以「軍務為重,急籌善後!」那也就是按照傅作義所宣布的「布設城防陣地拆除民房賠償 辦法 」,會同杜出了布告,由市府撥款「賠償救濟」。結果 軍事 日日緊張,災民也同林偉儔的處理相反,第八十六軍軍長劉雲瀚認為東局子營房據點的重要而又堅固,遮蔽著接近主陣地的要害,能堅持該點,全線就都可保安全。他特別加強該點的配備,並從主線增加炮火,作強力的支援。這還是他所見特到之處。但這樣的設陣配置思想,對砉特具攻堅威力的解放軍的英勇強戰,又屬枉然。第八十六軍舉其精萃力量用在東局子支點上,只經解放軍一日夜的猛攻強襲,即被突陷,炮火的日夜支援,也沒起作用,一個大團干凈滅亡。這使得原來軟弱的第八十六軍就全部喪膽了。

一九四八年底,外圍各據點已經解放軍掃盪干凈,全陣線處在圍困中,如同瞎子般看不出解放軍的調度。但從楊柳青、東局子的受猛攻和解放軍炮兵重點針對這兩方,認出西營門和民族門將受猛攻,而以對西營門的顧慮更大,但還沒想到會一下子就被突破。

一九四九年一月上旬,陣線各處都有不斷的接觸,河北和西營門地區起了激戰。在解放軍的一虛一實的迷惑作用下,第六十二軍竟將控置的有力一團推進於河北地區,恢復第一五一師建制,置於無用之地,而吁請縮緊西營門陣地線的配置。

西營門戰斗日緊一日,國民黨空軍曾有兩次,每次兩架轟炸機乘夜從青島飛來,在西營門、減河間找出目標進行轟炸,擲彈即去,不敢參與地上作戰。

西營門初戰,曾有解放軍一個突擊隊插入第六十二軍陣地網,大約是偵察隊的過分勇猛深入以致被擊滅,第六十二軍那一師防守的部隊繳獲了解放軍「尖刀隊」的旗幟,視為「珍重」的戰利品,從事宣揚。一時虛驕之氣大作,而不知滅亡即在眼前。

十日解放軍的攻圍部署已經完畢,炮戰更趨激烈。解放軍戰士從一點一點的地堡,逐步靈活地迫近陣前。守軍日夜發射雨一般的機關槍火傾倒陣前,以壯孤膽。其實是虛耗彈葯,要想制止解放軍已不可能。由於西營門的不停地激戰,東局子的被猛攻陷落,已看出受攻的重點,將是在西營門和民族門的東西兩方面。 解放軍的重炮火更多傾注於西營門的西頭一帶,並有戰車活動於運河自來水廠附近地區。當這緊急時期,請求青島的飛機來助戰不見答應(正為應付淮海的危殆,而不遑顧天津),就將護路旅所改編的新師,推進於西頭方面,支援西營門。當西營門激戰中,林偉儔恃著新師的准備援應,仍憂慮到河北的孤立突出,將所控制之團(第一五一師有力之團)交給該方師長使用。民族門方面,除了炮戰,只見解放軍的小部迫近,逐步奪取第八十六軍陣前的小支點,在構成地堡作攻擊准備。

總攻

1月14日10時,總攻開始,經過40分鍾炮火准備後,11時,第2縱隊第4師突擊隊首先突破 成功 。擔任「東西對進」的主攻部隊如潮水般涌進突破口,以排山倒海之勢向天津守敵攔腰殺去。從14日夜至15日凌晨,西集團先頭部隊先後攻克中部守敵各個支撐點,並相繼佔領海河上游中游各個橋梁。其中,第1縱隊第1師第2團、第2師第5團先頭部隊於15日凌晨攻佔金湯橋,第2師第5團第7連於15日晨8時許攻佔勝利橋(今北安橋),第3師第7團第5連也於15日拂曉攻佔中正橋(今解放橋);第2縱隊第5師第14團攻擊部隊在連克大豐橋、金華橋、金鍾橋、金鋼橋後,也在15日凌晨進至金湯橋;東集團第8縱隊第23師第70團突擊部隊於15日拂曉與西集團在金鋼橋、金湯橋等地會合,使之南北不能相接。敵人整個防禦體系被打亂,陷入極度慌亂之中。

第1縱隊第1師從15日5時開始向敵核心工事天津警備司令部發起攻擊,激戰5個小時,第1團的戰士們敏捷地沖進敵司令部大門,活捉陳長捷等7名國民黨將領。15時,據守天津城北部、敵軍戰鬥力最強的第151師,在我軍重重包圍之下,宣布投降。至此,天津戰役勝利結束,歷時29個小時。守敵13萬人全部被殲。

天津戰役戰後統計

傷亡損失

天津戰役中東北野戰軍共傷亡二萬三千七百九十九(23,799)人。其中傷師級一人、團級十一人、營級九十二人、連級四百(400)人、排級八百三十八(838)人、班以下一萬七千八百七十二(17,872)人,合計一萬九千二百一十四(19,214)人。犧牲團級七人、營級二十八人、連級一百一十七(117)人、排級二百一十六(216)人、班級以下三千七百三十八(3,738)人,合計四千一百零六(4,106)人。其他四百七十九(479)人,共計二萬三千七百九十九(23,799)人。天津戰役消耗炮彈八萬八千九百七十二(88,972)發、子彈二百四十九萬九千三百四十二(2,499,342)發、手榴彈四萬三千七百八十三(43,783)枚、炸葯二萬零九百二十五(20,925)公斤、爆破筒一千二百六十八(1,268)顆,遺失重機槍五挺、輕機槍三十一挺、六零炮八門、擲彈筒十四具、其他一千零八十六(1,086),損壞重機槍四十三挺、輕機槍七十八挺、迫擊炮九門、六零炮二十二門、戰防炮四門、步兵炮四門、山炮十門、平射炮七門、榴彈炮一門、坦克八輛、裝甲車六輛、汽車一百八十九(189)輛。

戰爭成果

天津戰役共斃傷國民黨守軍正規軍九千九百三十三(9,933)人、地方軍一千三百三十七(1,337)人,合計一萬一千二百七十(11,270)人。俘虜正規軍九萬二千三百九十九(92,399)人、地方軍二萬四千五百三十六(24,536)人,合計十一萬六千九百三十五(116,935)人。投降正規軍八百零二(802)人、地方軍一千九百七十(1,970)人,共計十三萬零九百七十七(130,977)人,其中斃傷一萬一千二百七十(11,270)人俘虜十一萬六千九百三十三(116,933)人,投降二千七百七十二(2,772)人其級軍官三十人(其中天津市政府兼北寧線護路軍司令杜建時自首,天津市公安局局長李漢元是否)、校級軍官四百四十一人。將級軍官名單如下:國民黨天津警備司令部司令陳長捷、國民黨天津警備司令部副司令秋宗鼎、國民黨天津警備司令部秘書長李葉靖、第八十六軍軍長劉雲瀚、第八十六軍軍長副軍長范玉書、第二十六師師長張越群、第二十六師副師長何卓、第二八四師副師長羅先、第二九三師師長陳廖華、第二九三師副師長陳昆、第六十二軍軍長林偉儔、第一五一師師長陳直、 教育 長李上達、第六十七師師長李學正、第六十七師副師長劉順楚、第六十七師副參謀長曾會奇、第九十四軍副軍長王治熙、第四十三師師長饒啟堯、第四十三師參謀長徐奇春、第四十三師副師長余和、第三零五師師長姚葛民、第三零五師副師長程德煌、第三二六師師長柴玉峰、第三二六師副師長吳繼先、憲兵第二十團團長曾加林、國防部軍紀檢查組楊威。津南第一支隊支隊長白英傑、補訓總隊總隊長宋捷、還有天津市公安局局長李漢元。天津戰役繳獲火炮一千六百四十八(1,648)門(其中榴彈炮九門、山炮二十五門、野炮二十八門,其他一千六百四十八(1,648)門。槍五萬四千六百八十二(54,682)(重機槍五百一十五(515)挺、輕機槍三千零三十八(3,038)挺、其他五萬四千六百八十二(54,682)支)、坦克十一輛(十二輛)、裝甲車九輛、汽車八百七十九(879)輛、大車一百五十三(153)兩、炮彈六萬八千九百二十一(68,921)發、手榴彈八萬九千五百二十四(89,524)枚、子彈七十一萬三千七百一十三發(713,713))。騾馬一千二百八十一(1,281)匹。

⑹ 平津戰役戰略方針八個字

決戰千里,運籌帷幄!

平津戰役: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初,遼沈戰役勝利結束後,敵華北「剿總」傅作義集團面臨著東北、華北我軍聯合打擊的威脅,已成驚弓之鳥。由地美、蔣、傅之間的矛盾,華北敵軍是撤是守,是南逃還是西竄,尚舉棋不定。

傅作義錯誤地估計我東北野戰軍至少需要三個月以後才能入關作戰,所以未定下立即逃跑的決心,採取了暫守平津,保持海口,擴充實力,以觀時局變化的方針。

依據這一方針,傅作義將其所轄的蔣、傅兩系軍隊共四個兵團十二個軍約五十五萬人,收縮在以北平、天津為中心,東起唐山、西至張家口長達五百餘公里的鐵路線上,擺成一字長蛇陣。

將其嫡系部隊配置在平綏路北平至張家口段,將蔣系部隊配置在北平及其以東地區,必要時,可丟下蔣系部隊自行西逃。

(6)天津戰役用了多少門火炮擴展閱讀

戰役戰果

平津戰役歷時64天,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部隊成功地將國民黨軍傅作義集團抑留於華北地區,進行戰略包圍和戰役分割,予以各個殲滅,並以軍事壓力與政治爭取相結合,實現了北平守軍的和平改編。

共計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華北「剿匪」總司令部及3個兵團部、1個警備司令部、13個軍部、51個師(包括戰役中新建和重建的軍、師),連同非正規軍總計52.1萬人。人民解放軍傷亡3.9萬人。

平津戰役的勝利,連同遼沈戰役、淮海戰役的勝利,是毛澤東關於戰略決戰思想的偉大實踐,使國民黨喪失了3大精銳戰略集團,國民黨的統治基礎發生了根本動搖,為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奠定了鞏固的基礎。

平津戰役解放軍繳獲如下:火炮(門) 5537 ;輕重機槍(挺) 30271 ;長短槍(枝) 155944 ;坦克裝甲車(輛) 207;汽車(輛) 2390 ;飛機(架) 46 ;炮彈(發) 98820。

⑺ 平津戰役的基本意義

平津戰役是我國解放戰役三大戰役之一,也是最具有 決定 意義的最後一個戰役。下面由我給大家整理了平津戰役的基本意義相關知識,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平津戰役意義

平津戰役是解放戰爭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大戰役中的最後一個戰役。

東北解放以後,據守張家口、北平、天津、唐山一線的國民黨華北“剿總”傅作義集團50多萬人,面臨東北、華北解放軍的聯合打擊,已成驚弓之鳥。是撤是守,蔣介石、傅作義各有打算。雖然他們的主張不同,但都對自己的力量估計過高,而對我軍的力量估計不足。因此傅作義集團採取了暫時固

守平津,確保海口,以觀戰局變化的方針。為了防止傅作義集團南撤西退,中央軍委和毛澤東決定以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主力聯合舉行平津戰役,就地殲滅傅作義集團,並採取了這樣幾條 措施 :東北野戰軍立即結束休整,取捷徑以最快速度隱蔽入關,突然包圍唐山、塘沽和天津之敵,斬斷敵人海上退路;徐向前兵團停止攻打太原,楊成武兵團撤圍歸綏(現呼和浩特),以免傅作義作戰失利後向西北逃跑;通過與傅作義進行談判,將其穩住等。

在平津戰役中,解放軍參戰總兵力100多萬人,中央決定由林彪、羅榮桓、聶榮臻三人組成黨的總前委,林彪為書記,統一指揮作戰和接管平、津、張、唐等地的一切事宜。平津戰役開始以後,我軍首先對傅作義集團進行分割包圍,截斷其西退、南撤的通路,將這只驚弓之鳥變成了籠中之鳥。然後按照毛澤東確立的先取兩頭後打中間的攻擊次序,逐一殲滅被圍困在新保安、張家口、天津等地的敵人,解放了天津和塘沽。天津解放後,北平守敵25萬人陷於絕境。為了保護北平這座 文化 古城,中央軍委決定繼續同傅作義談判,爭取和平接管北平。通過談判,傅作義接受毛澤東提出的“八項和平條件”,率部接受和平改編。

1949年1月31日,平津戰役勝利結束,人民解放軍進駐北平城,北平宣告完全解放。一個多月後的3月15日,中共中央由西柏坡遷到北平,人民解放軍總部也隨之遷到北平。又過了6個多月,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定都北平,並改北平為北京。

平津戰役,是解放戰爭戰略決戰三大戰役中最後一個戰役,此役共殲滅、改編國民黨軍52.1萬人,人民解放軍傷亡3.9萬餘人。這一偉大勝利,是 軍事 打擊和 政治 爭取相結合的結果。使悠久的文化古都北平和 工商 業大城市天津回到人民手中,並從此寫就新的 歷史 篇章。

平津戰役回顧

平津戰役發生在解放戰爭時期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由林彪、羅榮桓和聶榮臻指揮,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第2、第3兵團及地方武裝一部在北平、天津、張家口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戰略性決戰。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大戰役之一。平津戰役歷時64天,人民解放軍取得了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1個偽“剿匪總司令部”、1個偽警備司令部、3個兵團部、13個軍部、50個整師及非正規軍4個師,共52萬餘人的巨大勝利,國共損失比:13.3:1。基本上解放了京津地區。使古都文物完整的保存下來。平津戰役的勝利,連同遼沈和淮海戰役的勝利,使國民黨軍的精銳部隊喪失殆盡。從此,中國人民革命戰爭在全國勝利的局面已經基本確定。平津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部隊,在北平、天津、張家口地區對國民黨軍隊進行的第三個戰略性進攻戰役,也是戰略決戰的最後一個大戰役。

在遼沈戰役結束、淮海戰役正在勝利發展之際,1948年12月上旬至1949年1月,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第二、第三兵團共一百萬人,聯合發動了平津戰役。當時,華北國民黨傅作義集團除有5萬餘人分駐歸綏和大同外,有兵力50餘萬人,位於東起北寧路的山海關、西迄平綏路的張家口的約500多公里的狹長地帶上,並以塘沽為海上通道口。在這部分軍隊中,屬傅作義系統的有17個師(旅),屬蔣介石系統的有25個師(旅)。在此之前,蔣介石已提出要傅率部南撤,加強長江防線。傅作義對蔣介石的排斥異己深懷戒心,不願南撤。這時,傅作義所部為解放軍在東北的勝利所震懾,已成“驚弓之鳥”,但估計東北野戰軍在遼沈戰役後需要有3個月到半年的休整時間,到第二年春天才能入關作戰。傅作義根據暫守平津、保持海口、擴充實力、以觀時變的方針,不斷收縮兵力,先後放棄承德、保定、山海關、秦皇島等地,准備隨時從海上南逃或西竄綏遠。如果傅作義集團撤走,人民解放軍雖可不戰而得平津,但國民黨長江防線得到加強或保存較多作戰力量,這對今後作戰是不利的。因此,穩住華北敵軍,使它不迅速決策南逃或西竄,就成為能否實現就地殲敵的關鍵。

根據中共中央的部署,東北野戰軍主力在遼沈戰役結束後不久,從1948年11月23日起,就提前結束休整,80萬主力軍從長城沿線取捷徑隱蔽地揮師入關。先期入關的東北野戰軍程子華兵團和華北軍區第二、第三兵團一道,從11月29日開始以神速動作,先用“圍而不打”或“隔而不圍”的 辦法 ,完成對北平、天津、張家口之敵的戰略包圍和戰役分割,截斷了他們南逃西竄的通路,並調動原駐天津、塘沽的國民黨軍隊第九十二、九十四、一○五軍進到北平地區。隨後按“先打兩頭、後取中間”的順序發起攻擊。在12月下旬連克西頭的新保安、張家口。在新保安殲滅傅作義嫡系主力第三十五軍一萬五千餘人人,12月22日在張家口殲敵第十一兵團部和第一〇五軍5.4萬餘人。1949年1月10日,中共中央決定成立由林彪、羅榮桓、聶榮臻3人組成的平津前線總前委。當東頭的天津守敵拒絕接受和平改編後,1月14日,解放軍以強大兵力發起對天津的總攻,東北野戰軍集中5個縱隊22個師34萬人和1260門大炮在劉亞樓指揮下,經過29個小時激戰,攻克了這座堅固設防和重兵守備的大城市,天津國民黨守軍10個師13萬人全部被殲,天津警備司令陳長捷被俘。天津解放後,塘沽守敵乘船南逃。

為了使北平這座舉世聞名的古都免遭破壞,解放軍在圍城後,派出代表同傅作義接觸。由於解放軍力量的強大和作戰部署的迅速完成,由於中共的耐心工作和各界人士的敦促,傅作義終於決心順應人民的意旨, 命令 所部出城聽候改編。1949年1月,傅部移動完畢,解放軍進入北平。北平宣告和平解放。

平津戰役歷時64天,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52萬餘人,基本上解放了華北全境。在綏遠,有意地保存下一部分國民黨軍隊,經過相當時間,在董其武率領下於1949年9月通電起義,接受改編。這樣,對今後如何解決國民黨軍隊便有了天津、北平、綏遠三種方式。

平津戰役戰果

平津戰役解放軍繳獲如下:火炮(門) 5537 ;輕重機槍(挺) 30271 ;長短槍(枝) 155944 ;坦克裝甲車(輛) 207; 汽車 (輛) 2390 ;飛機(架) 46 ;炮彈(發) 98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