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天津泄洪要多久
擴展閱讀
廈門殿前街道哪裡有疫情 2025-07-12 06:56:01
廈門翔安機場在哪裡接機 2025-07-12 06:55:23
廈門高二會考哪些科目 2025-07-12 06:55:23

天津泄洪要多久

發布時間: 2022-11-27 14:28:59

1. 1963年海河特大洪水的水情

8月3日至7日,由於沿太行山自南向北的特大暴雨,源出太行山東側的各河流普遍暴發廠山洪。山區水庫雖攔蓄了大量的洪水,但由於暴雨強度高,降雨量大,河道宣洩不及如此之大的洪水,各河上游在京廣鐵路以西即已漫溢。南起衛河上游,北至大清河北支,同時漫過京廣鐵路的洪水流量達7萬多立方米/秒。漳衛南、子牙、大清河,三大水系30天徑流總量達302.73億立方米,洪水漫過河堤,廣大平原平地行洪,盡成澤國。
大清河南支水庫攔蓄洪水18.7億立方米,消減洪峰30——80%,唐、府、漕、瀑、萍等各河大量洪水漫過京廣鐵路以後,連成一片流向白洋淀,白洋淀水位於8月9日下午開始暴漲。9日、10日雖先後運用周圍窪淀蓄滯洪水,11月15時水位漲至11.31米。為保衛千里堤安全,先後在小關、榕花樹向文安窪、溢流窪分洪。14日15時白洋淀十方院水位11.58米,相應蓄水量37.85億立方米。形成威脅天津市安全的第—次洪峰。白洋淀水位超過11.0米時段超過1 3天之久。北支白溝河8月5日開始上漲,9日16時出現洪峰,流量3540立方米/秒。
滹沱河上游水庫攔蓄洪水15.78億立方米洪水,黃壁庄最大下泄流量仍達6150立方米/秒。滹沱河下游堤防或扒口或漫溢,兩岸一片汪洋。北岸經瀦龍河匯入白洋淀洪水2.49億立方米,北中山以下決口洪水2.0億立方米入文安窪。滏陽河上游支流洪水4日同時暴漲,四處漫溢,京廣鐵路兩側洪水連成一片。漫流洪水經大陸澤、寧晉泊、千頃窪,沿滏陽河、子牙河兩岸漫流入賈口窪,水面寬達30公里,漫流洪水總量達89億立方米,形成了天津地區的第二次洪峰。
衛河上游各支流8月2日開始漲水,堤防多處決口,兩岸一片汪洋。漳河上游山洪雖經岳城水庫攔蓄6.67億立方米,9日下泄流量仍達3500立方米/秒。大量洪水破堤人大名泛區。10日洪水在大名縣嚴橋漫過漳河左堤。堤上過水1米多,漫溢洪量達12.96億立方米,漫溢洪水於8月底匯入賈口窪。衛運河4日起漲,11日稱鉤灣站流量達3240立方米/秒。恩縣窪分洪洪水6.77億立方米,8、9兩月四女寺減河分洪入海40.37億立方米,占上游臨清站來水量的68.5%。
天津地區地勢低窪,南系洪水均集中天津每河於流入海,給天津市防洪造成巨大壓力。白洋淀、白溝河、子牙河前期洪水均匯入東淀,東淀水位11日起漲,4天內匯入洪水約1:3億立方米。13日午夜,水位超過8.00米,為保衛天津市安全,降低洪水位,除利用海河幹流、獨流減河泄洪外,先後開啟灘里閘、鍋底閘、破趙王新渠南堤、獨流減河右堤向文安窪、賈口窪、團泊窪分滯洪水。15日5時出現第一次洪峰水位8.39米。14日13時,西河排洪入海流量1460立方米/秒。20日12時,東淀水位降至7.15米。當白洋淀、東淀水情稍見緩和之時,滏陽、子牙、漳河破堤洪水匯入賈口窪,賈口窪水位暴漲,鍋底閘20日中午漲至8.5米,入流流量高達12000立方米/秒,12時漲至8.48米。為減輕賈口窪防洪負擔,洪水除經獨流減河、津浦鐵路25孔橋向團泊窪分洪外,先後在王口鎮扒開子牙河兩堤,在姚馬渡扒開子牙河左堤分洪入文安窪,扒開鍋底隔堤分洪入東淀。大量洪水分泄入東淀和文安窪,兩窪水位上漲,形成三窪聯合運用。19日16時,海河閘上水位3.72米。27日西河泄流入海流量1520立方米/秒,獨流減河進洪閘下泄流量210立方米/秒。31日,文安窪大趙8.63、東淀第六堡8.50米、賈口窪八堡站8.44米。8、9兩月匯入賈口窪洪水總量達104.87億立方米,至使水位居高不下,賈口窪水位超過8.00米以上的時段超過20天之久。文安窪容積大於東淀和賈口窪,發揮顯著的滯洪作用。文安窪承納了8月6日以後滹沱河北堤潰決的水量,白洋淀趙王新渠閘下西橋扒口分洪的水量,8月13日以後灘里閘、灘里隔堤分滯東淀部分洪水,承納了子牙河姚馬渡分洪水量以及清南平原瀝水。文安窪水位自8月16日迅速上漲,8月31日到達8.63米,至9月末水位回落至6.93米。
為減輕東淀、文安窪、賈口窪洪水壓力,破開獨流減河右堤、疏通津浦鐵路25孔橋向團泊窪分泄洪水,30日18時至31日8時,25孔橋水位達7.15米。因洪水沖刷、浸沒路基,津浦鐵路一度中斷。為打通洪水入海通道,及時排洪入海,26—30日扒開馬廠減河左右堤共3152米,洪水分泄入唐家窪。31日20時,唐家窪水位5.24米、北大港水位5.24米,水位接近齊平。由於大潮頂托、排水通道不暢,團泊窪、唐家窪、北大港均蓄滯丁大量洪水。為及時將洪水排泄入海,在北大港東圍堤爆破開辟導洪入海口門,9月1日,入海流量增至3550立方米/秒。至此,三窪水位才開始回落。
海河流域窪淀蓄滯了大量洪水,發揮丁很好的滯洪削峰作用,有效的減少了災害范圍,並為各入海河道安全泄洪入海創造了條件。

2. 三峽大壩開啟3孔泄洪,這對洪災有什麼作用嗎

泄洪簡單來說就是將上游多出的水放到下游,這樣做的作用首先就是可以保護大壩,在其次也是對上游下游的一種保護,避免洪災的發生。

三峽洪水



今年的全國各地都遭遇了程度不同的雨水,南方的很多地方也都正在經歷著水災,在這場自然災難下,不僅僅是大壩在發揮著重要作用,更有著許許多多的人在用自己的力量來拯救更多的人。在災情中我們看到了這種團結一心,眾志成城的品德。

3. 防洪排澇工程

在已經發生地面沉降的地區,尤其是已發生地面沉降的城市,常因地面沉降而造成雨季排洪系統的失效,地表積水,引起洪澇災害。為防止洪澇災害的發生,必須實施防洪排澇工程。

1.洪澇災害的危害

(1)降低城市排水系統的排水能力,影響城市正常運轉

地面沉降導致雨季地面積水量增大,增加城市排水系統的負擔,並且由於地面沉降造成了地下排水管道的破壞,也影響了城市的排洪能力,使積水不能及時排走。天津市中心城區在1959~2003年累計地面沉降量的最大值達到了2.89m,使得市區每到雨季就會產生不同程度的積水,2003年雨季的集中降水,造成城區大范圍積水,眾多商鋪遭到浸淹,城市交通不能正常運行,嚴重影響了城市運轉。

(2)降低河道防洪和航運能力

地面沉降能夠降低城市河道堤防的防洪標准,使河道汛期泄洪能力下降,使市區產生內澇,排污能力下降,城市防洪區面積擴大,增加防汛牆、排澇泵站、河口擋潮閘等防洪工程建設的資金投入。

海河是天津市重要防洪、泄洪、蓄水、航運、旅遊等綜合利用的河道,對天津市防汛安全、生態環境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於持續多年的地面沉降,海河幹流泄洪能力由1200m3/s減少到不足250m3/s,雖經多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治理,現已超過800m3/s,但仍未恢復到原設計能力。

此外,由於地面沉降引起河床下沉,導致河道防洪排澇能力降低,造成橋下凈空變小,從而影響到泄洪和航運。

(3)抗禦台風的能力下降

濱海地區由於地面沉降及海平面上升,抗禦風暴潮的能力降低,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據統計,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天津沿海曾經發生過兩次風暴潮,即8509號和9216號風暴潮。這兩次風暴潮並不是最大的,但是給天津沿海帶來的損失達到了歷史上最嚴重的水平,尤其是天津新港和塘沽等沿海地區。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於天津市濱海地區因過量開采地下水而引起的地面沉降,並且由於海平面的上升,使得防潮工程設施的地表標高損失,抵禦風暴潮的能力下降等。

2.防洪排澇工程

實施防洪排澇工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或防止因地面沉降而引起的洪澇災害。

(1)加強市政建設、完善給排水設施

在地面沉降地區的市政工程建設中,應充分考慮預留沉降量,使市政工程盡量不受到地面沉降的破壞。同時,完善給排水設施,使排水管網與城市的發展相適應,以便及時排水。也可以利用城市地下空間修建調節水池,將雨水暫時儲存在調節水池,既可以防洪,又可以在旱季的時候作為供水水源。

另外,可以在城市建設過程中,採用一些新技術、新材料,增大地面的滲透性,使降水入滲量增大,減少滯留在地表的水量,達到防洪排澇的目的,同時也起到人工回灌的作用。

日本東京都的神田川自1970年以來,採取地下水分水渠、多用途滯洪區、調節池等工程措施,使洪澇災害得以控制。大阪和名古屋市也利用調節池來控制洪澇災害,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2)沿岸堤防工程

地面沉降造成河道防洪能力降低。在沿海地區,由於高程嚴重損失,加劇了風暴潮災害的發生。因此,沿岸修砌防汛牆工程是防災的一種有效措施。修建堤防工程,可提高防洪標准,防止洪澇災害。上海市是我國地面沉降比較嚴重的地區之一,由於地面沉降,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在黃浦江兩岸3次加高防汛牆,將防汛標准由不足100年一遇提高到1000年一遇的水平,形成了抵禦台風、暴雨、天文高潮位和來自太湖流域洪水侵襲的屏障。

(3)地面墊高工程

對於因地面沉降而造成內澇的城市來說,可以通過地面墊土,增加標高的方法來進行治理。我國蘇州市在城市規劃中,要求建築基礎高於海拔標高315m。由於該市多年平均沉降量在1m左右,為達到城市規劃要求,新建區要進行墊土增加標高工程,按規劃其墊土面積達50km2,按墊高500mm估算,工程費用達310億元。

4. 天津緊鄰渤海,為什麼還是一個嚴重缺水城市

海水不屬於水資源。

5、水污染嚴重。天津所在的華北地域工農業興旺,人口密集,工農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排放污染水資源。比方獨流減河沿岸各類污水直排或偷排入河現象時有發作,招致獨流減河水質長期不達標。

5. 天津洪澇災害形成原因

我全部是自己原創 不夠800字 你自己添加一下吧

天津位於中國華北平原東部沿海平原處,屬於溫帶季風氣候,其中降水變率大是造成其洪澇災害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於中國夏季風的進退使得雨帶的北進南退,正常年份,7月雨帶將會推到天津,短時的暴雨就會造成天津地表水過多。由於季風的不穩定,當夏季風強的時候,雨帶會長期影響華北,造成天津夏季雨水多於正常年份。
同時天津又位於海河的入海口,海河上游5大支流同時漲水,匯入幹流,幹流流經地區地勢平緩,泥沙淤積嚴重,導致泄洪能力不足,而上游又無足夠的蓄洪滯洪空間,引發洪澇災害。
另外,天津的城市建設也導致地表水下滲減弱,而城市排水功能較為落後,不能滿足及時排水的需求,使得市區內積水嚴重。

6. 黃淮地區是怎麼變得貧窮的

黃淮地區確實比較貧窮,在河南省內黃淮地區主要包含駐馬店市、開封市、周口市和商丘市,而這些地區貧困主要表現在人均GDP,像駐馬店、周口和商丘就位於河南省的最後幾名。


究其原因,為什麼這兒的經濟發展水平比較落後呢,我想這也是有多方面原因的,首先我認為這一地區人們的思想觀念比較陳舊,受以前老思想和老傳統的影響比較深,我不是說以前的老傳統不好,只是這種思想會束縛人們思想的發展。

還有就是黃淮地區是我國有名的黃泛區,鹽鹼地、風沙地,像曾經黃淮地區的蘭考縣就是有名的風沙地,經過蘭考縣縣委書記焦裕祿帶領當地農民治理好些年才得到解決。

還有就是該地區正好地處我國的豫東平原,不僅是我國的糧食主產區,也是河南省糧食的主產區,可以說該地區受農業耕地紅線的局限,很難發展大規模的工業,必然導致該地區經濟水平比較落後。

蘇北、皖北、豫南,還有周圍的地區,這個地方屬於華北平原的一部分,但是習慣上將其稱作是黃淮海平原,因為這里是黃河與淮河流域的中心區域。

黃淮地區平原廣布、土地肥沃,而且人口稠密,按理來說怎麼都應該發展得挺不錯。

然而現實並非如此,在中東部地區,黃淮區域的經濟發展程度,是出了名的低。

安徽的皖北,江蘇的蘇北,在本省都是相當落後的地方,河南的整體發展程度,在大多數人的印象里也不算很高,但實際上,黃淮地區在古代,曾是相當富裕的地方。



從殷商晚期東征開始,淮水一帶就不斷被納入中原文明,得到了開發,到了漢朝,隨著黃河流域的人口增加,土地出現了不足,因此臨近的淮河,近水樓台先得月。

西漢時代的淮水一帶,已相當繁榮,當時的淮南國、東海國等諸侯國都很發達。

隨著時代的推移,黃淮地區的發展仍舊在繼續,尤其是在隋朝,大運河的開發使得淮水一帶成為南來北往的要沖,當地農業繁榮商業興旺,人口也在不斷增加。

隋唐時代,江南尚且還沒有真正發展起來,而淮河流域已成為了並不遜於黃河流域的發達地方之一,但是,淮河流域的繁榮,往往都是階段性的,很難持續。



這也非常容易理解,主要是因為黃淮地區的位置特殊。

一,黃河與淮河水患

說起古代的水患,大多數都是淮河與黃河這兩條河造成的,黃河時不時就改道,最北從如今的天津注入渤海灣,往南甚至奪淮入海。

而且因為泥沙含量太大,黃河中下游出現了地上懸河,經常就發生大洪水。

至於淮河也受到的牽連,尤其奪淮入海使得淮河原本的入海口淤積,排水不暢。

整個黃淮海地區海拔都很低,地勢平攤,而偏偏淮河黃河這兩條大河有事沒事就泛濫,弄得當地的百姓時常受到水患的影響,但凡水患發生,百業俱廢。



二,南北對峙的前沿

不管是楚漢爭霸,還是三國、南北朝等時代,黃淮一帶在古代很長時間內,都是南北不同王朝之間的對峙前線,這個范圍非常廣大,影響與破壞也很大。

如果是大一統王朝還行,可一旦碰上南北分立時期,就玩兒完。

這是非常正常的,而且徐州等地,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戰爭頻繁。

像是在東晉時期、南北朝時期,南邊與北邊隔三差五打仗,黃淮一帶作為雙方交鋒的主要地域自然受到了巨大的侵害,百姓們流離失所不得安生。



受到這方面的影響,黃淮地區雖然繁榮了很長時間,但往往都不能持續安定,每每都是在水患與兵燹過後,好不容易恢復生機,又再次陷入折騰當中,沒完沒了。

在那麼長的時間內,黃淮海地區誕生的大城市也很有限,如今整個區域之內,能拿得出手的也就是徐州而已,其他城市都發展相對落後。

五代時期大運河阻塞,重新開鑿運河之後,內河漕運在黃淮一帶興起,這也是黃淮地區最興旺的時代,可隨著靖康之變,這一地區再次被毀,元朝也不得安寧。

經過宋元時代的兵災,黃淮地區已十分虛弱,好不容易到了明清,卻又因為黃河屢屢改道與淮水的泛濫,難以恢復,清朝時期,黃淮仍舊貧困,尤其是皖北與河南一帶。



水患與兵災的頻繁,導致了一系列更大的後果,比方說黃淮地區百姓們長期流散,而當地的經濟文化秩序陷入持續性的坍塌瓦解,溫良的小農經濟在此逐漸消失。

從晚清時期開始,黃淮地區因為大量農民破產,導致豪強地主做大,越來越多良善百姓變成了窮苦佃農,如此一來循環往復,使得黃淮地區產生了很多的兇悍游匪。

晚清時代,著名的捻軍就出現於這個地方,而北洋時代,出現在黃淮地區的豪強勢力,也是比比皆是,這幾乎成為了一種普遍風氣。

因為天災人禍使得當地風氣敗壞,豪強遍地民亂不斷,而朝廷又出兵圍剿,如此破壞之下使得當地經濟繼續惡化,周而復始,黃淮地區再也沒有發展起來。



晚清與抗戰時代,黃河繼續泛濫,當時持續的天災人禍,使得黃淮在內大多數地方都受到了強烈破壞,即便是建國後,當地的自然災害仍舊經常出現。

因為地勢的原因,黃淮一帶常年都容易遭受洪澇,之前經濟發展困頓,大量人口外流,當地的經濟也難以發展起來,而本地發展不起來留不住人,人口繼續外流,經濟繼續不能發展。

黃淮地區,長期都作為泄洪區存在,而當地的資源、人口大量供應東部沿海地區,留在本地的屈指可數,本土經濟發展不了,可人口又實在太多,經濟更無法好轉。

黃淮地區的發展轉折,大致上就是在明清時期,既因為黃淮泛濫之類的天災,也因為兵燹之類的人禍,各種因素疊加之下形成了無法破解的循環,導致了黃淮的落後。


黃淮地區又名黃泛區,1937年6日9日,蔣介石下令扒開黃河花園口大堤,滔滔的黃河水,猶如脫韁之野馬,奔騰咆哮,一泄千里,河南,安微,江蘇三省44縣傾刻間,數萬平方公里土地,數千萬人為魚鰲,直接死亡89萬人!是南京大屠殺的三倍。黃水攜帶著泥沙,將原本肥沃的良田變化了赤地千里的沙丘,(焦裕祿治沙成名)從此,黃淮便由富庶之地變成了貪脊之鄉!當年,當地曾廣為流傳有順口溜:不怕日本人燒殺,就怕湯思伯駐扎。可見老百姓對蔣介石的部隊之恨勝於日本人!

歷史 上黃河多次決口改道,最後一次在河南蘭考銅瓦廂決口,黃河奪淮入海,淮河失去入海的那段河段,在蘇北經由里下河和運河入海入江,導致梗塞,從而導致淮河中下游地區不是大旱就是大澇,最終導致黃淮地區貧困。

黃淮地區變得貧窮意味著有地方開始變得富裕。近代海運的興起和鐵路的開通都與黃淮無關,完美的避開了。境內沒有大江大海,黃河淮河成為了定時炸彈,過幾年就興風作浪一次,讓人避恐不及,好在土地肥沃,是糧食蔬菜水果等主產區。

社會 逐步進入工業化階段,當然農耕文明沒落也是必然。



這地方不窮,窮是相當於東部沿海地區說的,這地方的糧食產量,蔬菜產量在全國都是最高的,吃飽飯是沒問題的。改革開放之初,最先富裕的就是這些平原地區,而且手裡也有了余錢,很多老光棍就到西南地區(四川雲南貴州)買媳婦回來,那時西南地區很多連飯都吃不上。這地方由於是平原,農業放在第一位,工業就相對弱,國家投資少,GDP就低,很多多餘的勞動力就跑到沿海城市打工來補貼家用。總之,這地方不能算窮,也不能算很富裕,在全國來說屬於中等偏上

基本上就是因為自然地理變遷和環境惡化導致農業衰落,當然河道決堤也導致黃河奪泗淮入海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但是早在北宋黃河流域已經開始惡化了,決堤不過是使最劇烈的變化提前到來,早晚都會來的!


近代研究中也有黃河~運河地區的研究,稱黃運地區,自然環境的惡化與外部政治壓力結合,導致區域行政治理的惡化,最終形成了惡性循環!


黃淮海平原在中古及以前,是較為發達的農業地區,主要是黃淮地區,在隋唐時期(安史之亂之前)這里還是主要的產糧區。

北宋時期水土流失嚴重,黃河流域環境開始惡化,潰決,淤塞時有發生,農業發展已經不如安史之亂以前的唐朝,而且黃河在入海段幾乎等於是界河,農業很難發展。


兩宋時期黃河改道奪泗,淮入海,黃淮平原水系迅速惡化,水道十分不穩定,泗淮水系也開始發生巨大變動。加上金人南下,生產力倒退。蒙古人南下時殺戮過重,生產發展也是停滯不前,元代不得不開發屯田。要知道宋以前的黃淮平原根本不需要招軍民屯田即為重要的產糧區之一。


明清時期,就是地廣人稀,拋荒頗多,環境惡化,旱澇沙鹼化嚴重,產量很低,黃河不時匱乏。

所以導致了至今黃淮地區發展較為緩慢的局面!!

第一,窮山,惡水

第二,耕地面積少

第三,人口眾多

第四,早期交通不便

第五, 歷史 遺留問題

還是水患兵禍引起的。

7. 金沙江開閘泄洪多久

一般都是十分鍾

8. 天津准備什麼時候泄洪

發洪水的時候

9. 天津經歷過哪些自然災害

1368年至1948年的580年間發生水災387次,天津被淹70多次。從1907年至1948年的四十二年間,天津被淹7次,市區遭洪水侵襲3次。以1801年的洪水為最大,淹沒天津舊城牆26級磚塊,水深約3.9m。1890年永定河決口,天津市也遭洪水襲擊。

1917年9月,天津市區被洪水浸泡兩個月之久,水深1m,街道行船。

1939年汛期,暴雨積水,津城部分地區頓成澤國。7月諸河水系陡漲,侵佔天津兩年的日寇及偽政權,不顧淪陷區中國人民死活,不但不採取防汛抗洪措施,反而於8月7日炸開南運河楊柳青附近的碼頭、桑園兩處大堤,洪水便向津城西南窪地狂奔,到10日大水已把整個天津市區包圍。20日,海光寺西南牆子河決口,洪水由南門外灌入市區,市民在毫無准備的情況下,被淹70餘天,市區78%地區被淹,郊縣的9/10被洪水所劫,受災人口達15萬戶、80萬人,水深1-2m,1.4萬多戶房屋倒塌。中原公司一樓被水淹,敵偽「華北建設總署」在這里臨街的建築物牆上,鑲上「天津水災高度永久紀念」的標志,一直保留至今。日本侵略者乘水泛船巡視街頭。八里台一帶的高台地上,築起成片新搭的窩棚,有的災民賣兒賣女維持生活。這次水災損失摺合小米25億kg以上。水災過後,瘟疫猖獗,許多人家沒死於水災,卻接連死於霍亂。由河北省逃到天津的難民有5萬餘人。

1963年8月上旬,華北地區出現大陸創記錄的特大暴雨、南子牙河、大清河、滏陽河暴雨中心降雨量達2050mm,降雨量超過1000mm的地區達5560kmz。海河各支流越過京廣鐵路的洪峰流量達78000m』/s,而海河幹流的泄洪能力僅為1300m』/s,連同其它河道也不超過4600m』/s,造成大水災,使天津市受到嚴重威脅。在中央部署下,河北省積極組織抗洪,天津市動員了近100萬人參加防汛斗爭。在充分利用水利設施,並打開了津浦鐵路25孔橋泄洪,利用團泊窪滯洪,擴大入海等措施,擴大了泄洪入海通道,確保了天津市區的安全。但洪水在海河流域造成了6145萬畝農田受災,糧食減產30多億kg,棉花減產250萬擔,房屋倒塌1450萬間,鐵路被沖毀75km,損失總額達60億元,接近天津市全年生產總值的一半。

1985年8月2日下午,新港碼頭遭強海潮襲擊,潮水漫過新港船閘橋面,直瀉閘內。潮水通過下水道倒灌,碼頭上部分貨物被淹。平均水深0.3m,最深處達0.5m。1985年8月19日適逢大潮,加之台風影響,最高潮位達5.5m,塘沽沿海及海河口一帶水深0.5-2.0m,受害面積5.9kmz。初步統計結果,國家和人民財產損失達5620萬元。大潮過後,為加固加高防潮堤,又耗資700餘萬元。

1988年7月7日10-17時,全市平均降雨43.9mm,由於降雨時間長、強度大,超過了排水管道的承受能力,造成市區25處積水,最深0.3-0.4m。全市原有漏房和嚴重漏雨及危房21392間,7日大雨後,又發現了漏房8930間。7月21日6-22時,市區降雨120mm,海河水位上漲0.3m,造成市內低窪地區出現51處積水片,使參加保險的50多個企業和近百戶居民家庭財產被積水浸泡,損失50萬元。

1989年6月8日凌晨一場大雨,使河北區新開路地道積水1m多深,過往該地道的行人車輛被迫繞行鐵路沈莊子道口,使其從6至17時處於擁擠堵塞狀態。

1991年9月1日傍晚,突降大到暴雨,塘沽區大沽影院附近地勢低窪,積水0.5m左右。

10. 水庫應急放空要求多久放空

水庫應急放空要求727個小時放空。
持續開展水庫安全隱患排查,針對汛期尤其是暴雨過程中,水庫大壩出現的洪水漫頂、脫坡滑坡、壩體裂縫、塌坑、滲漏、漏洞、管涌和結合部開裂等險情,及時進行搶護,消除工程安全隱患。
省級水行政主管部門要全面掌握轄區內汛期暴雨洪水造成的水庫險情情況,制定險情處置措施,建立台賬,加強督促指導,嚴防垮壩事件發生。
組織逐庫排查水庫泄洪設施、放空設施情況,開展泄洪、放空能力評估。水利部將適時開展抽查。對存在溢洪道阻塞、侵佔情況的,要清除泄洪障礙,確保泄洪能力。
對泄洪能力不足和不具備有效放空條件的水庫及時採取針對性措施,確保水庫在遇強降雨時能通暢泄洪和快速放空,避免雍水漫壩垮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