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天津紅橋區為什麼叫紅橋
1955年3月,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委員會組織法》,區人民政府改稱區人民委員會。1956年1月,根據把天津市人民委員會關於市轄區按地名稱呼的通知,第八區因界內子牙河上大紅橋得名,改稱紅橋區。同年5月將28個街道辦事處合並為17個街辦事處,即:丁字治工人新村、丁字沽、西於庄、紅橋北、紅橋南、河北大街、邵公庄、營門西、西站、三條石、大夥巷、先春國、太平街、春德街、塘子胡同、南頭窯、小西關。
B. 天津海河上有多少橋 都叫什麼名
從耳閘說起,外環線內的20座橋梁及連通道路:
1. 永樂橋(慈海橋)——三條石大街-五馬路
2. 金鋼橋——大胡同-中山路
3. 獅子林橋(內環線上)——通北路-獅子林大街
4. 金湯橋(觀光用)水閣大街-建國道
5. 進步橋——通南路-進步道
6. 北安橋——福安大街-勝利路
7. 大沽橋——大沽北路-五經路
8. 解放橋——解放北路-海河東路
9. 赤峰橋——赤峰道-華昌道
10. 金匯橋(保定橋)——保定道-海河東路
11. 大光明橋(內環線上)——曲阜道-十一經路
12. 金阜橋(蚌埠橋)——蚌埠道-十三經路
13. 直沽橋(奉化橋)——奉化道-大直沽西路
14. 劉庄橋——瓊州道-大直沽中路
15. 光華橋(中環線上)——新圍堤道-東興路
16. 國泰橋(在建)——小圍堤道-國泰道(規劃)
17. 富民橋——洞庭路-富民路
18. 海津大橋(東南半環快速路)——黑牛城道-昆侖路
19. 柳林橋(規劃中)——柳林路-武當路(規劃)
20. 吉兆橋(規劃中)——吉兆路(規劃)-武功路(規劃)
(塘沽有:海門大橋、海河大橋)
C. 天津這10個游覽地,每一個都值得去參觀!看看你去過幾個
說起天津,我覺得算是中國城市裡比較低調的了,有資本卻不張揚,好像天津人也樂於安安穩穩悠然自得過自己的小日子,發生什麼大事,也不急不慌,半天慢條斯理地來一句「我當嘛事兒~」。天津算是比較獨特的,有很多歐式建築,當年不少名流居住在這,熱鬧非凡,如今繁華褪去,這些保存完好的建築成為人們參觀之地,用以了解那段 歷史 。
1、天津之眼
天津之眼,全稱天津永樂橋摩天輪,跨海河連接河北區與紅橋區,是一座跨河建設、橋輪合一的摩天輪,兼具觀光和交通功用,是天津的地標之一。
摩天輪高度為120米,輪外裝48個透明座艙,每艙可乘8個人,艙內舒適寬敞,有空調調節溫度,可同時供384人觀光,依據季節不同安排運營時間。摩天輪依靠電力驅動,勻速旋轉,約30分鍾左右旋轉一周。座艙到達最高處時,乘客能看到方圓數十公里的景緻,海河風貌盡收眼底。
摩天輪轉動速度並不快,可以看到兩側的車輛疾馳而過,挺好玩的,很適合帶孩子來~
天津之眼,除了白天好玩,晚上更是別具風情!夜色璀璨,燈光迷人,和愛的人在摩天輪最高處牽手許願,說不定願望會成真哦!
為致敬奮斗在抗疫一線的醫務工作者,自疫情結束恢復營業後至2020年12月31日,天津之眼對全國醫務工作者實行免門票。
去之前最好提前預約,免得排長隊哦!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三岔河口永樂橋上
2、五大道
五大道在天津市中心城區的南部,東、西向並列著以成都、重慶、大理、睦南及馬場為名的五條街道,是迄今天津保留最為完整的洋樓建築群,天津人把它稱作「五大道」。 五大道地區擁有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建成的具有不同國家建築風格的花園式房屋2000多所,建築面積達到100多萬平方米。其中最具典型的300餘幢風貌建築中,英式建築89所、意式建築41所、法式建築6所、德式建築4所、西班牙建築3所,還有眾多的文藝復興式建築、古典主義建築、折衷主義建築、巴洛克式建築、庭院式建築以及中西合璧式建築等,被稱為萬國建築博覽苑。除了各國建築之外,五大道還有無數名人故居。2011年,五大道被天津市規劃局確定為五大道 歷史 文化街區。
這里每座建築都承載了一段讓人魂牽夢繞的故事,那故事是一個人一生的風起雲涌。
3、五大道博物館
五大道 歷史 博物館為一家小型私人博物館,共有九個展廳,近千件來自五大道的文物,還原了上世紀初居住在這里的人們生活場景。
這里有從當年英國本土運來的柚木雕花長台;有出自某軍閥家庭藏有暗道的壁爐和古董掛鍾;有式樣奇特洋味十足的百年前歐式傢具等等。此外,博物館再現了百年前豪邸的內部場景,從電門開關,插銷門把手,到水龍頭、地板和磚瓦都是五大道豪門中曾經使用過的舊物。
在館中漫步,聆聽講解,了解五大道的 歷史 與變遷。
地址:天津市和平區重慶道民園廣場二樓
4、孫殿英舊居
孫殿英故居為三層磚木結構樓房(帶地下室),紅瓦坡頂,清水磚牆。建築高大舒展、富麗堂皇、錯落有致,拱券窗、矩形窗以及絞繩狀雙柱等諸多立面裝飾均有體現,帶有折衷主義建築特徵。
孫殿英故居為英國古典式建築風格。整個建築物的外形高低錯落有致,別具一格,在私人別墅里是比較考究的。它共有四層樓,二樓的平台有八根白色的立柱直頂到三樓,顯得古樸典雅,三樓的中間四個房間朝南處有四個門通向平台,四樓的東西兩端各有一個平台。
自「天津小洋樓」開篇以來,恐怕沒有哪個小洋樓的主人像孫殿英這樣充滿爭議,也沒有哪座小洋樓像睦南道20號的孫殿英舊居這樣,有過如此不堪回首的 歷史 。
地址:天津市和平區睦南道20號
5、張作相舊宅
建於1929年,西洋古典風格,三層磚木結構樓房,多坡瓦頂,坡式台階,帶地下室,外檐牆凹凸多變,鑲嵌水泥花式,三層方窗和拱形窗形成對比。一樓客廳60多平方米,有羅馬柱、拱券、花式柱頭,牆上鑲有比利時生產的巴洛克式大玻璃鏡。
地址:天津市和平區重慶道4號
6、慶王府
慶王府位於天津市和平區重慶道55號,始建於1922年,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天津市特殊保護等級的 歷史 風貌建築,也是天津五大道文化 旅遊 區的知名景點。
慶王府為清宮太監小德張所建,後被寓居天津的慶親王載振購得,俗稱「慶王府」。該建築為磚木結構的二層樓房(帶地下室),首層和二層均設通敞柱廊。建築形體簡潔明快,室內裝飾豪華,富有中西合璧的韻味。
這座小型展覽館,對慶王府的 歷史 進行了圖文並茂的中英文介紹,分為「小德張建房」、「慶親王寓居」、「變遷與傳承」三個板塊,同時還展示了一些物品,值得駐足細看。
五大道的 歷史 名流故居遠不止這些,您不妨停留幾天,慢慢欣賞,細細品味天津的 歷史 底蘊。
乘坐馬車游覽五大道感覺好像回到了上世紀,很有特色;除此之外,還可以乘人力車或電瓶車,當然全程都有講解~如果一個人閑來無事時,騎輛自行車穿梭於各座洋樓中,也很有趣;要是壓根不著急,那建議您步行,慢慢逛~
地址:天津市和平區重慶道55號
7、意式風情街
天津意式風情街位於天津市河北區,原義大利租界,由河北區五經路、河北區博愛道、河北區勝利路、河北區建國道這四條河北區的道路合圍起來的四方形地區統稱為義大利風情區,保存完整的歐洲建築近200餘棟。
天津意式風情街以體現濃郁的義大利風情為宗旨,將風情區建設成為集 旅遊 、商貿、休閑、 娛樂 和文博為一體的綜合性多功能區。景區緊挨著海河,有大量義大利風情建築。逢春夏秋三季,天津的義大利老租界的新意街變成了不夜城。
這里義大利風格的小洋樓成群,和解放路的銀行大廈截然不同,讓您感覺彷佛置身於馬可·波羅故鄉的古老小鎮,溫馨又隨和。其實,街區中心噴水柱的圓形廣場的名字,就叫馬可·波羅。在義大利老租界里,還有梁啟超的飲冰室、曹禺故居、李叔同故居、袁世凱及馮國璋的府邸等。白天遊人不多,很適合參觀拍照。
這里有不少名人故居,有空慢慢逛~
8、梁啟超故居
梁啟超故居及「飲冰室」書齋坐落在天津河北區民族路44、46號,佔地2500平方米。2002年10月在梁啟超原寓所修建成「天津梁啟超紀念館」。
梁啟超(1873—1929),字卓如,號飲冰室主人,是近代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 社會 改革家和網路全書式的學術大師。1912年在結束了長達15年流亡生活歸國後,於1915年定居天津。
梁啟超紀念館由兩部分組成。展覽設在「故居」樓內。以「梁啟超與近代中國」為主題,分12個展室。有公車上書、戊戌變法、護國戰爭、巴黎和會等,最後一間展室展現的是梁啟超的家庭及其九個子女成材的故事。圖、文、物並貌,內容豐富。復原書齋「飲冰室」,「飲冰室」為兩層半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風格建築。一樓為梁啟超工作區,書房為主題。二樓是梁啟超生活區,室內陳設中西相兼,融華夏書香與西洋氣魄為一體。這是梁啟超最後兩年主要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也是《中國文化史》、《儒家哲學》、《辛稼軒年譜》(未完)等著名文章的誕生地。
地址:天津市河北區民族路44號
9、李叔同故居
李叔同故居原位於河北區糧店街60號,是一座清朝年間建造的一套由四個四合院組成的大宅院,平面呈田字形,有房60餘間,佔地1400平方米。院內建有游廊和小花園,室內陳設精緻,環境幽雅。在宅院里有一西式書房,取名「意園」,是李叔同1910年從日本學成重返故里時修建的,以示一展宏圖的意願。院內花園游廊環繞,雕梁畫柱交輝,室內陳設精緻,環境幽雅宜人。
後來,由於住戶繁雜,年久失修,糧店後街60號逐漸失去了本來面貌。2007年12月31日天津市政府在老糧店後街的原址上開工重建李叔同故居,之後又對故居內部進行了裝飾和布置,建立了「弘一法師——李叔同故居紀念館」,2011年12月30日正式向公眾開放參觀。
重建完成的李叔同故居紀念館位於天津市河北區海河東路與濱海道交口處,總佔地面積4000平方米,分為園林景觀和故居兩部分。
李叔同即弘一法師,平湖人,是中國近代新文化運動的先驅,同時也是知名的佛教高僧。他出身書香世家,通古博今,曾東渡扶桑,專攻音樂和繪畫,創辦中國第一個話劇社團「春柳社」,並主演了《茶花女》、《黑奴籲天錄》等名劇。後來他在杭州虎跑寺剃度為僧,並南下福建泉州,窮其一生潛心鑽研佛經戒律,終成一代宗師。李叔同在天津河北區糧店街60號度過了青少年時代,20歲後才離開。正是在那裡,他積累夯實了自己的文學、藝術基礎。
地址:天津市河北區糧店後街60號院內
10、曹禺故居
曹禺故居位於天津市河北區民主道東側。坐東朝西,磚木結構二層小樓,始建於清末。東至民主道21號院牆,西抵民主道27號院牆,北起南臨民主道23院牆。現有小院狹窄,二層小樓,五間平房。23號院(前院)坐南朝北,有過道二層,前後兩個獨立小樓。
23號院佔地面積510.89平方米,建築面積483.29平方米。25號院佔地面積401.55平方米,建築面積343.82平方米。
地址:天津市河北區民主道7-9號
D. 天津市有哪些橋梁
中國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曾經說過:「幾乎全國的開合橋都集中在天津,這不能不算是天津的一種『特產』」。天津地處九河下梢,是個多河道的城市。
萬國橋1926年建成(現解放橋)
天津河多、水多,橋梁也多。
天津早期的橋梁,大都是跨越小河和溝渠的小木橋或小石橋。
在天津,海河、南運河、子牙河、北運河等,流經市區的一些較大河流,早期都是依靠渡船,連接兩岸交通。
隨著漕運和鹽業的發展,天津日益繁榮。從清康熙末年到同治末年,在一些重要交通河口開始修建浮橋。
天津最早的浮橋建於清康熙五十四年,即1715年。地點在現今的紅橋區西沽。當時,有這樣的記載——「制巨艦,貫以鐵索,排列水面為浮橋。從此行旅往來如履平地。」
歷史上,「浮梁馳渡」曾經是天津的八景之一。
天津城歷史上著名的浮橋有:鹽關浮橋、院門口浮橋、北大關浮橋、大紅橋浮橋、大夥巷浮橋等。
「地當九河要津,路通七省舟車。」到了清朝末年,天津已經成為中國北方繁忙的商貿中心。隨著城市的發展,浮橋已經不能滿足交通的需要,於是改建正式橋梁。清代光緒13年即1887年,天津的第一座鋼結構大橋建成。為了滿足河道通航的要求,這座橋的橋面高,縱向坡度陡,橋面高懸在空中,好象長虹凌空飛架,所以又有「虹橋」之稱。1924年,虹橋被洪水沖毀。為了通行,臨時在這里建了一座浮橋,叫做大紅浮橋。1933年開始在這里籌建新的大紅橋,四年以後大紅橋竣工。工程費用共計26萬元,資金由天津海關附加稅中提取。
清光緒十四年,即1888年,天津第一座懸臂式開啟橋在直隸總督行館前的南運河上建成,取名金華橋。它替代了原來院門口的浮橋,老百姓俗稱這座橋為老鐵橋。
1917年,南運河改造時,又將其移建於北門外的北浮橋處,仍然稱為金華橋,這座橋也是我國最早的開啟式鋼橋。
1902年,在老龍頭火車站前修建了平移式的老龍頭開啟橋,它替代了原來的老龍頭浮橋。1926年,在老龍頭橋的旁邊又新建了一座懸臂式開啟橋。因為鋼橋當時處在各國租界地之內,所以被稱為萬國橋。以後,這座橋又先後被改稱為中正橋和解放橋。這座橋在籌建時,曾經有17家承包商投標,設計方案達31種,是當時中國開啟橋中工程最大的。花費白銀125萬兩,也是海河上造價最高的一座橋梁。
20世紀60年代中期,有關部門曾對這座橋進行開啟試驗,結果運轉良好。專家證實,天津的解放橋也是全中國舊鋼橋中唯一還能開啟的橋。
1903年建成的金剛橋,老百姓俗稱新鐵橋。由於橋面較窄,1924年在旁邊又另建一座新橋,新橋仍沿用金鋼橋的名稱,由美國施特勞斯公司設計並供應材料,中國大昌公司負責安裝。新建的金鋼橋是立轉開啟,形式很像古代護城河上的吊橋。值得一提的是,這座橋在當時還安裝了抗地震的設施。
20世紀初期,天津市的橋梁建設進入由浮橋、木橋改建為鋼橋的歷史性跨越。
1906年,由13條木船組成的東浮橋也改建成鋼橋,或許是因為鋼橋結實,固若金湯,因此取名「金湯橋」。它中孔作水平旋轉,成為啟閉式橋梁中的一個新品種。這座橋是由天津與奧地利、義大利租界領事署及電車公司合資修建的。
1949年,1月14日,解放天津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分東西兩路在橋上會師,金湯橋又成為天津長夜破曉的象徵。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近年來,天津市的橋梁建設得到快速發展。如果把天津海河以及流經天津的南、北運河,子牙河,大清河上的橋梁數加在一起,總共有一百多座,這在全國大城市中是屈指可數的。一座座彩虹般的橋梁,構成了天津獨特的景觀。
1985年建成的海門大橋,是我國第一座最大的垂直提升式鋼結構跨河大橋。橋的總長度為903米,中孔跨度64米,為活動孔。在活動孔兩側建有45米高的提升鋼塔架,作為開啟通航道。大橋開啟時,凈寬60米、凈空高31米,比武漢長江大橋和南京長江大橋都要高。
建成於1987年12月的永和大橋,是一座採用先進建橋技術修建的大型公路橋。它結構新穎,為鋼索斜拉懸掛的橋梁結構形式,因此也叫斜張橋。永和大橋全長510米,中孔主跨徑為260米,橋面寬14.5米,兩岸的門式塔柱高55.5米,共有44對鋼質纜索。
1988年,在日本舉行的「世界橋梁博覽會」上證實,在同類型的橋梁中,永和大橋的主跨度在亞洲是最大的。
在繁華的市區,在廣袤的原野,一座座現代化的橋梁巍峨起伏,強烈地表現出天津國際化大都市的英姿。
回眸歷史、展望未來,我們相信:在未來的歲月里,橋與天津的水、天津的路;橋與天津人、與天津的經濟、天津的文化交織在一起,將演繹出更加雄壯的篇章。
1917年,南運河改造時,又將其移建於北門外的北浮橋處,仍然稱為金華橋,這座橋也是我國最早的開啟式鋼橋。
1902年,在老龍頭火車站前修建了平移式的老龍頭開啟橋,它替代了原來的老龍頭浮橋。1926年,在老龍頭橋的旁邊又新建了一座懸臂式開啟橋。因為鋼橋當時處在各國租界地之內,所以被稱為萬國橋。以後,這座橋又先後被改稱為中正橋和解放橋。
這座橋在籌建時,曾經有17家承包商投標,設計方案達31種,是當時中國開啟橋中工程最大的。花費白銀125萬兩,也是海河上造價最高的一座橋梁。
20世紀60年代中期,有關部門曾對這座橋進行開啟試驗,結果運轉良好。專家證實,天津的解放橋也是全中國舊鋼橋中唯一還能開啟的橋。
1903年建成的金剛橋,老百姓俗稱新鐵橋。由於橋面較窄,1924年在旁邊又另建一座新橋,新橋仍沿用金鋼橋的名稱,由美國施特勞斯公司設計並供應材料,中國大昌公司負責安裝。
新建的金鋼橋是立轉開啟,形式很像古代護城河上的吊橋。值得一提的是,這座橋在當時還安裝了抗地震的設施。
20世紀初期,天津市的橋梁建設進入由浮橋、木橋改建為鋼橋的歷史性跨越。
1906年,由13條木船組成的東浮橋也改建成鋼橋,或許是因為鋼橋結實,固若金湯,因此取名「金湯橋」。它中孔作水平旋轉,成為啟閉式橋梁中的一個新品種。這座橋是由天津與奧地利、義大利租界領事署及電車公司合資修建的。
1949年,1月14日,解放天津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分東西兩路在橋上會師,金湯橋又成為天津長夜破曉的象徵。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近年來,天津市的橋梁建設得到快速發展。如果把天津海河以及流經天津的南、北運河,子牙河,大清河上的橋梁數加在一起,總共有一百多座,這在全國大城市中是屈指可數的。
一座座彩虹般的橋梁,構成了天津獨特的景觀。
1985年建成的海門大橋,是我國第一座最大的垂直提升式鋼結構跨河大橋。橋的總長度為903米,中孔跨度64米,為活動孔。在活動孔兩側建有45米高的提升鋼塔架,作為開啟通航道。大橋開啟時,凈寬60米、凈空高31米,比武漢長江大橋和南京長江大橋都要高。
建成於1987年12月的永和大橋,是一座採用先進建橋技術修建的大型公路橋。它結構新穎,為鋼索斜拉懸掛的橋梁結構形式,因此也叫斜張橋。永和大橋全長510米,中孔主跨徑為260米,橋面寬14.5米,兩岸的門式塔柱高55.5米,共有44對鋼質纜索。
1988年,在日本舉行的「世界橋梁博覽會」上證實,在同類型的橋梁中,永和大橋的主跨度在亞洲是最大的。
在繁華的市區,在廣袤的原野,一座座現代化的橋梁巍峨起伏,強烈地表現出天津國際化大都市的英姿。
回眸歷史、展望未來,我們相信:在未來的歲月里,橋與天津的水、天津的路;橋與天津人、與天津的經濟、天津的文化交織在一起,將演繹出更加雄壯的篇章。
有人說:一座城市有了水就有了活力,有了橋就有了詩意。天津是一座以『水文化』為依託的城市,橋對於每一個天津人來說,都有著難以割捨的情感。
天津地處九河下梢,沿海河而建,水量豐富,渡口眾多。隨著經濟的發展,原本不便利的渡口逐漸被各種橋梁代替。
那麼,天津第一座橋是什麼時候架起來的呢?這還得從清雍正八年,也就是1730年說起。當時的天津,人口不斷增多,城區也逐步擴大,貿易的往來使修路架橋成為頭等大事。當時的五品官員孟周衍,籌集捐款,請人設計建造了天津的第一座橋。取名為:鹽關浮橋,又叫東浮橋或孟公橋。這是一座由13條大木船連接而成的浮橋。橋面上鋪設活動木板。因經費所限,當時修建的橋梁簡易粗糙。
直到1906年也就是光緒32年,天津有了有軌電車。因鋪設由東浮橋到老龍頭火車站的路軌,津海關道和奧、意租界領事署以及天津電車電燈公司,共同出資,將東浮橋拆除,改建為永久性的鋼梁鐵橋,取名「金湯橋」。寓意為固若金湯。
「金湯橋」全長76.4米,寬10.5米,分為三孔。這座橋的最大特點是一個開啟式橋梁,其中較大的孔徑為固定跨,兩孔為平轉式開啟跨,用電啟動。
開啟式又稱開合式。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先生曾在著文點評津城鐵橋,稱贊可開可合的橋是天津的特產。他在書中寫道:「合時橋上走車,開時橋下行船。一開一合,水陸兩便。這是一種經濟型的橋梁結構,當時在中國這種橋絕無僅有,在天津開了先河」。
「金湯橋」的建立,對周邊的商業往來起了很大的暢通作用。而確定金湯橋真正歷史意義的是1949年解放天津的時候,那幕激動人心的勝利會師。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對國民黨軍進行了戰略性的決戰,打響了三大戰役之一的平津戰役。在解放天津的戰役中,中國人民解放軍南北兩部於1949年1月15日在橋頭會師,使歷史悠久的天津重新回到了人民的手裡。所以人們又把金湯橋叫做會師橋。
金湯橋做為目前國內僅有的三跨平行開啟式鋼橋,經過近百年的使用,使橋梁局部構件已經嚴懲銹蝕損壞,成為名符其實的「危橋」。
金湯橋作為目前國內僅存的三跨平轉式開啟鋼橋,經過近百年的使用,橋梁局部構件已嚴重銹蝕損壞,成為危橋。為了保護歷史文物及更完整地保留該橋歷史價值,2004年5月10日金湯橋再次經過重修,這座具有近百年歷史、曾見證天津解放的鋼橋終於又重新恢復了原有的功能。
坐落在中山路南端、橫跨海河之上的金鋼橋,連接三岔河口兩岸,是目前天津市內重要的交通橋梁之一。金鋼橋是1903年直隸總督袁世凱為開辟河北的發展而決定修造的。當時還特聘了英、日、兩國工程師設計修建的。
金鋼橋全長76.2米,俗稱老橋,之所以取名「金鋼」,是「堅如金鋼」之意。由於不能負重,金剛橋最終在1922年不得不重建。新建成的大型鋼梁新橋在1924年春天竣工,位置在舊橋下游18米處,仍沿用舊稱「金鋼橋」。
從1924年建成至1996年,金鋼橋已走過了72年的歷程,並再次成為危橋,天津市政府決定改建。新的金鋼橋於1996年年底建成,為雙層拱橋,下層橋利用舊橋墩改建為三孔鋼與混凝土組合的箱梁橋。為了給大家留一個歷史的懷念,天津市在重建時特意在金鋼花園內修建了一個舊「金鋼橋」的模型,供遊人參觀。
解放橋建成於1902年,「年齡」和金剛橋相仿。在解放橋還沒有建造時,法國要求清政府在海河下游老龍頭車站附近(即現在的天津站),修建一座橋梁,當時被稱為老龍頭橋。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天津開始修建此橋,橋梁共分四孔,採用變高度的連續鋼桁架。由於城市交通的發展,20世紀20年代開始籌建新橋。1926年新萬國橋建成(即今解放橋),遂將舊橋拆除。
新建的萬國橋於1923年開工,1926年竣工。原定工程費用以100萬兩白銀為限。開工以後,造價大為提高,主橋增至152萬兩,拆除舊橋等增至39萬兩,共計190萬兩白銀,遂成為海河上造價最高的一座橋梁。性能良好至今通車無阻。解放後,萬國橋正式更名為解放橋,一直沿用至今。
緊鄰解放橋的是解放路。在這條街上,匯集著各國在華的銀行,如英國的麥加利銀行和匯豐銀行,美國的花旗銀行等,形成了當時中國的金融中心。這條街上的建築也獨具特色,即有氣勢雄偉的羅馬式建築,也有古樸的哥德式建築,它集近代建築大成於一地,被譽為近代建築展覽會。當時萬國橋的名字也正是從這里演繹而來。
新中國建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解放橋得到了充分的保養和維護,並經過了多次修繕。解放橋這座百年鐵橋又展現出了新的風采。「沽水流霞」的景色,和與解放橋遙相呼應,又形成了天津的一大風景。
E. 想知道: 天津 清雲橋 在哪 屬於哪個區
青雲橋屬於紅橋區,西青區交界處
F. 天津什麼地名帶橋
大橋道、橋園里、大豐橋、大紅橋、南豐橋、北安橋、獅子林橋、順馳橋、
G. 天津永樂橋可以步行穿過嗎
可以。永樂橋原名慈海橋,位於天津三岔河口,是連接河北區和紅橋區的橋梁,可步行,騎車通過,在這周邊有購物商場,電影院,飯店,遊船,夜市等。
H. 求天津大胡同商貿街附近一橋的名稱
紅橋,金剛橋!摩天輪大橋!
I. 超乎想像的開啟橋,你知道有哪幾座橋嗎
無論從數量上還是風格上還有開放形式來說,天津都是一個當之無愧的開啟橋博物館。天津歷史上的開放式鐵橋有很多,如金鍾橋,金華橋,金湯橋,萬國橋,金鋼橋,大紅橋,海門大橋等,現在也就只有解放橋、新建的海門大橋和海河開啟橋可以開啟了。
J. 天津紅橋區在哪
紅橋區是天津市六個中心市區之一,位於天津城區西北部,因橫跨子牙河上的大紅橋而得名。紅橋區東南與河北、南開兩區相交,西北與西青、北辰兩區相鄰。
像大胡同
丁字沽都屬於紅橋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