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天津方言口頭禪是什麼
介叫嘛似兒呢,尬嘛呀,神神叨叨,甭來介套,真哏啊,德性。
天津話,屬冀魯官話保唐片天津小片,與中原官話信蚌片亦有關聯,特指以天津老城為中心的一個尖朝南,底朝北的三角形方言島內人們所說的方言,即天津話。
語言介紹
天津話作為天津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天津話干凈利落,活潑俏皮,充分體現了天津人率真豪爽、親切包容、幽默詼諧的性格特徵。
與普通話比較,天津話最主要的是語音和聲調的不同:從聲母上看,天津話一般是將普通話的舌尖後音zh、ch、sh,分別讀為舌尖前音z、c、s,如「中」讀為「宗」、「山」讀為「三」,「吃」這個音比較特殊,仍然讀「chi1」,等;i和r混用,如:「人」讀「銀」,「肉」讀「又」;如果是開口韻母自成音階時。
就要在前加聲母「n」,如「愛」讀「耐」,「鵝」讀「né」等。天津方言的另一個特點是使用一些特殊的語詞,如用途很廣的「嘛」即什麼、「哏兒」即有趣、「打擦」是指開玩笑等等。
最能體現天津話特點的是聲調:天津話與普通話都有四個聲調,但在每個聲調的實際讀音上卻有明顯的差別,特別是在陰平聲調上,普通話讀為高音、高平調,天津話則讀為低音、低平調。
❷ 天津話和普通話有什麼區別
天津方言與普通話對比起來, 在語音與詞彙上有著許多的不同點, 但天津話作為一種北方方言在許多方面又與普通話有著共同之處, 而在天津話中, 很多的語音特點是與普通話中的語音相互對應的, 本文將對這些特點進行淺析, 以便於天津話語言區的人可以更好地學習普通話。 關鍵詞: 天津話; 普通話; 語音 天津話與普通話在語音上的區別其實並不算太大, 天津的地理位置與北京相鄰, 並且天津話與北京話都屬於北方方言的范疇。 而普通話則是以北京話的語音作為標准音。 但是天津話的語音也存在自己的特點, 與普通話的區別之處。 然而所謂的語音音節則可以簡單地分為聲母和韻母兩部分去分析, 以下就從聲母與韻母進行簡單的分析。 首先是聲母 一. 在天津話中舌尖前音 z, c, s 代替了舌尖後音的 zh, ch, sh。 下面我們用例子來分析 中國 這個詞在普通話中的讀音是 zhōng guò, 然而在天津話中「中」 的聲母讀法則被替換為 z, 所以在天津話中「中國」 這個詞語的讀法則變為了 zōng guò。 鏟球 這個詞在普通話中的讀音是 chǎn qíu, 然而在天津話中「鏟」 的聲母讀法則被替換為 c, 索引在天津話中「鏟球」 這個詞語的讀法則變為了 cǎn qíu。 商業 這個詞在普通話中的讀音是 shāng yè, 然而在天津話中「商」 的聲母讀法則被替換為 s, 所以在天津話中「商業」 這個詞語的讀法則變為了 sāng yè。 這種將 zh, ch, sh 這三種聲母替換為 z, c, s 的用法在語音學中的說法叫做「齒音字」 而這種齒音字的用法在很多地方方言中都是存在的。 但是這並不是說天津話中所有的 zh, ch, sh 三個聲母的用法全部都被替換,實際上在天津話中還是在被使用。 只是大部分的用法中齒音字的使用是常見的。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在天津話中捲舌音的讀音較為稀少。 二. 在 r 為聲母的音節中常用 i 來替換 在以 r 為聲母的音節中, 除去 ri 與 rui 的音節以外, 天津話中全部以零聲母y 來替換。 下面我們以舉例子來進行驗證, 例如: 然 rán 在天津話中的發音則變為了 yán。 讓 ràng 在天津話中的發音則變為了 yàng。 熱 rè在天津話中的發音則變為了 yè。 軟 ruǎn 在天津話中的發音則變為了 yuǎn 肉 róu 在天津話中的發音則變為了 yóu 與 zh, sh, ch 相同的是, 當 r 作為聲母時, 舌尖後音 r 是具有著捲舌特點的。總的來說天津話中的趨勢就是講捲舌音的發音進行改變換為較為相似的非捲舌音。 所以在天津話中 zh, ch, sh, r 這類聲母引導的音節中大部分讀音都被改變為齒音字一類的非捲舌音讀法。 但是在天津話中還有一種相反的用法, 在天津話中有時候 yong 這個音節中的聲母 y 會被替換為 r。 例如庸俗, 擁護, 永遠勇敢作用等。 如果想改變齒音字讀法, 把普通的讀音進一步規范的話則需要大量地練習, 將捲舌音的發音規則進行熟悉, 在發音時應該將舌尖後縮, 翹起接觸或者貼近硬齶形成阻礙。 三. 在天津話中零聲母音節常添加聲母 n 在天津話中如果一個音節是零聲母音節的話, 那麼常常添加聲母 n 作為補全,例如在天津話中: 「安全」 讀為 nān quán 「愛人」 讀為 nài rēn 「恩情」 讀為 nēn qíng 像是這樣的變化同樣在方言中並不罕見例如說在山東話中也同樣存在一部分這樣的變化。 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韻母讀音在天津話中比較有特點的讀法。 此外「這」 這個字在天津話中的讀音與普通話中完全不同, 讀為 jié 一. B, p, m, f 不與 o 連用而與 e 連用。 在普通話的聲韻母配合規律中, b, p, m, f 只與圓唇單韻母 e 相拼, 不與 e相拼。(除 me 的讀音以外) 天津話的讀音規則則完全相反。 這是由於收音時嘴唇未能保持圓唇而導致的, 所以要練好普通話, 這一點是一定要注意的。 例如: 波浪本應讀為 bō làng 而在天津話中則會被讀為 bē làng。 磨練本應讀為 mò liàn 而在天津話中則會被讀為 mé liàn。 鴨脖本應讀為 yā bò而在天津話中則會被讀為 yā bé 二. n, l 拼 ui 不拼ü 普通話中與ü相拼的只有 n, l, j, q, x, 而它們都不和 ui 連用, 而天津話中卻用 n, l 與 ui 連用。 例如: 在天津話中「婦女」 這個詞讀作 fù nuǐ, 然而在普通話中則應該讀為 fù nǚ。 而紀律則讀為 jì luì, 普通話中讀為 jì lǜ 三. in, ing, un 自成音節時分別變為 ien, ieng, üen。 in, ing ün 是原因後面附鼻輔音的鼻韻母。 他們的讀法是念了 i 或者ü後, 緊接著念 n 或 ng。 當 in, ing, ün 自成音節時, 天津話卻碾成 ien, ieng, üen,每個音節中間加了「e」 這個母音 從聽覺上說, 天津話的讀法減輕了鼻音的存在, 從音節結構上說, in, ing, ün 三個音節的主要母音則是 e, i 或ü降到了充當介音的次要地位。 四。 在天津話中有時會把與 l 或 h 連用的 uo 中的 o 變為 e, n 與 ong 相拼, 有時把 ong 變為 u。 例如: 「豁口」 讀為 hē kǒu 而不是普通話中的 huō kǒu。 「落後」 讀為 lè hóu 而不是普通話中的 luó hóu。 總的來說天津話與普通話的差異並不算太大, 雖然在語音上天津話有著自己的特點, 但是大部分的語音讀法與普通話相同或者近似。根據本文總結的幾條規律,可以使天津話區域的人們更好地學習普通話的語音讀法, 更容易地學好普通話。
❸ 天津話的發音特點如何學天津話
天津話與普通話差異明顯,最主要的是語音和聲調的不同。
從聲母上看,天津話一般是將普通話的舌尖後音zh、ch、sh,分別讀為舌尖前音z、c、s,如「中」讀為「宗」、「山」讀為「三」等。
天津話與普通話都有四個聲調,但在每個聲調的實際讀音上卻有明顯的差別,特別是在陰平聲調上,普通話讀為高音、高平調,天津話則讀為低音、低平調。
吃字現象(老人和中年人中常見):天津話裡面經常會在三個字的詞語裡面會將前兩個字連讀,造成吃字現象,例如:「派出所」為「派所」,「勸業場」為「勸場」。
(3)天津話語音導航怎麼樣擴展閱讀:
天津話的發展:
天津話與北京話出現了大量相同的詞彙與讀音。而從清朝晚期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很多曲藝形式,包括京劇、相聲、京韻大鼓等都經歷大發展,不少藝術家在京津兩地演出,其中不乏名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北京話與天津話的相互影響。
如「捅漏子」的「漏子」,原本是北京話;而「糟改」原本是天津話,但在京津兩地都有使用。
到了現代,尤其是隨著推廣普通話的進行,天津話已經開始向普通話靠近,一些詞語只在老人的口中能聽到,年輕人很少使用。
❹ 天津的普通話說得標准嗎
一般來說是比較標準的,不過也有個別人有吃音字,比如三會讀成山 四會讀成是 熱會讀成夜兒 但你還是會聽懂的
❺ 普通話和天津話的區別
天津話,中國北方方言中的一種,流行於天津及其周邊地區。大家都知道北京與天津很近,兩地的方言有什麼區別嗎?下面就跟著我一起來看看吧。
天津話和普通話有什麼區別
天津話,屬於冀魯官話。天津話與普通話差異明顯,最主要的是語音和聲調的不同:從聲母上看,天津話一般是將普通話的舌尖後音zh、ch、sh,分別讀為舌尖前音z、c、s,如"中"讀為"宗"、"吃"讀為"呲"、"山"讀為"三"等;
i和r混用
如:"人"讀"銀","肉"讀"又";如果是開口韻母自成音階時,就要在前加聲母"n",如"愛"讀"耐","鵝"讀"呢"等。天津方言的另一個特點是使用一些特殊的語詞,如用途很廣的"嘛"即什麼、"哏兒"即有趣、"打擦"是指開玩笑等等。最能體現天津話特點的是聲調:天津話與普通話都有四個聲調,但在每個聲調的實際讀音上卻有明顯的差別,特別是在陰平聲調上,普通話讀為高音、高平調,天津話則讀為低音、低平調。
天津地區雖然面積不算太大,但各處天津話仍有些許區別。一般認為,天津話以南開區的語音最為純正,南開區相當於舊城裡地區(也就是天津僅有的四條正南正北馬路:東馬路、南馬路、西馬路和北馬路所圍起來的地區)以及附近的南市地區和娘娘宮(中國最北的一座媽祖廟)附近地區。
普通話即現代標准漢語,又稱國語、華語。其稱呼因地而異,但均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作品為語法規范,是通行於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台灣及海外華人華僑間的共通語言,並作為官方、教學、媒體等標准語。普通話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確定的語言,中國大陸稱為“普通話”,在台灣地區稱為“國語”。
宿州方言——天津話的根源
天津話,中國北方方言中的一種,流行於天津及其周邊地區。天津地區雖然面積不算太大,但各處天津話仍有些許區別。一般認為,天津話以南開區的語音最為純正,南開區相當於舊城裡地區(也就是天津僅有的四條正南正北馬路:東馬路,南馬路西馬路和北馬路所圍起來的地區)以及附近的南市地區和娘娘宮(中國最北的一座媽祖廟)附近地區。
中國人類學家李世瑜,在比較了天津話與周邊方言的特點後,認為天津話是一個孤立的方言島,提出了“天津方言島”學說。即天津話不是由周邊的方言演變而成,而是被周邊相似方言包圍的,像一個孤島一樣的獨立的方言區。
天津話的起源目前說法不一。一種說法是,天津話是土著方言,是由靜海話在聲調發生演變之後而逐步形成的;另一說法從民間傳說出發,不少天津人都聽老人講祖上在山西洪洞大槐樹村,而根據有關資料,也確實發現天津許多早期人物籍貫是山西,因此山西移民的記載,使得一些人相信天津話來自山西;第三種說法認為天津人是“燕王掃北”時從江蘇、安徽移來的,因此天津話的來源於蘇、皖。根據目前從歷史及語音等角度考證,第三種說法最為可信。
“燕王掃北”即明成祖朱棣在登基之前被封為燕王,被明太祖朱元璋派往北京、天津一帶戍邊。同時他也帶去了不少家鄉及附近的人——包括大量安徽人和蘇北人等——戍邊屯墾。後來朱棣奪取帝位,親賜天津這個地名,在此築城設衛,即天津衛。至此,天津成為真正的城市,並且從安徽及蘇北來的軍人是最大的群體。他們的家眷、親屬等也隨他們遷入天津。這樣,他們占據了當地的上層地位,其使用的江淮方言也成為強勢語言。而天津衛內其他地區的人較少,所以形成北京音與靜海音包圍天津方言島的態勢。
到了清朝,天津改為州,後來改為府。天津在清代也是淮軍的大本營。天津同北京的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而且天津還是離京城最近的大都市,不少官員、貴族等在此做官或修宅。因此,宮廷用語開始影響天津話。此時,天津話開始同北京話進行了雙向影響。天津話與北京話出現了大量相同的詞彙與讀音。而從清朝晚期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很多曲藝形式,包括京劇、相聲、京韻大鼓等都經歷大發展,不少藝術家在京津兩地演出,其中不乏名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北京話與天津話的相互影響。如“捅漏子”的“漏子”,原本是北京話;而“糟改”原本是天津話,但在京津兩地都有使用。
到了現代,尤其是隨著推廣普通話的進行,天津話已經開始靠近普通話,一些詞語只在老人的口中能聽到,年輕人很少使用。
北京話簡介
北京話屬於北京官話,流傳於北京城區。有人把北京話、北京話口音濃重的普通話稱為“京片子”。
漢語標准語(普通話、國語等)以北京話為基礎。盡管如此,北京話和普通話還有一定的區別,華北官話的內蒙古方言、東北官話的哈爾濱話要比北京話更接近普通話。北京話的兒化音現象比普通話強得多,語言綿軟,曾受到滿式漢語的一定影響。而且還有相當一批地方性詞彙,在下層居民中保留更多,常被上層北京人貶稱為“胡同兒的話”。也經常有人,包括北京人自己,用“痞”來形容北京話。
值得注意的是,當代的北京話已經不同於20世紀初期的北京話,(如老舍、愛新覺羅溥儀等人的錄音),但是在京劇念白中的北京話,仍然使用近似清宮廷中的滿式漢語,音韻與當代北京話相比顯得更輕快。
通常指的北京話是指北京市區的口音,不包括北京郊縣的方言。
猜你喜歡
1. 北京的話
2. 京腔京韻北京話閱讀答案
3. 關於北京的歇後語
4. 北京到天津旅遊攻略
❻ 400電話的語音導航功能有哪些好處
語音導航的目的是為了引導客戶找到相應的地區服務。如果是不同地區的服務,可以在導航中根據提示不同的數字按鈕找到相對應的地區,比如北京公司請按1、天津公司請按2、上海公司請按3等等。如果是一個公司多個部門也一樣的效果,客服部請按1、技術部請按2、行政部請按3等等。語音導航功能起著很大的作用,客戶完全可以根據語音導航自主完成電話轉接功能,一層層進入,節省了客戶與企業彼此的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
對於企業來講,導航功能語音要求可以根據自身企業特點來製作。一般中小型企業可能只會用到一層語音導航,就像上面說的兩種情況。有些公司規模比較大,語音導航可以辦理兩層或三層的,比如根據語音提示,客戶按1鍵,選擇客服部,那麼客服部還可以有語音提示。不過每層導航的費用有所不同,這在辦理400電話的時候可以詳細的進行咨詢。 辦理400電話導航功能基本上也是依靠代理商進行的,想要擁有穩定的400電話功能就必須尋找最專業的400電話代理商。
❼ 天津語言文化有什麼特色嗎
天津方言,不是天津地區的方言,而是特指以天津舊城為中心的一個尖朝南,底朝北的三角形方言島內人們所說的土語,即天津話。這個方言島以北的居民,語言接近北京話,東北一帶接近唐山一帶方言,西南和東南則接近靜海方言。因此,這個方言區內的語言與「島」周圍的天津土語有很明顯的區別。
天津方言的特點主要體現在語音方面。
(1)普通話zh、ch、sh這些捲舌聲母的字,在天津話里有一部分被讀成平舌聲母的z、c、s,例如「展覽」的「展」(zhan),天津話卻讀為zan;「招考」的「招」(zhao),天津話卻讀為zao;「生產」(shengchan),天津話卻讀為sengcan;「上車」(shangche),天津話卻讀為sangce;「事由」的「事」(shi),天津話卻讀為si;「山脈」的「山」(shan),天津話卻讀為san等等。這就是人們通常說的——天津話「齒音字」多。
(2)普通話帶有r聲母音節,在天津話里一般讀成零聲母,把輔音r換成了母音ī,例如「人」(ren)、「熱」(re)、「肉」(rou)、「潤」(run)等字,天津話卻分別讀成in、ie、iou、iun等。「讓、嚷、壤、」等字,普通話讀為rang,而天津話卻讀為yang。
(3)另外,天津話習慣於在aoe開口呼音節前加聲母n。例如把「安全」的「安」讀成nan,把「超額」的「額」讀成ne,把「熬魚」的「熬」讀成nao,把「可愛」的「愛」讀成nai,還有「歐洲」「海鷗」等等。
(4)天津話的兒化音居多。例如「這件事」,天津人說「這件事兒」;「踢球」念「踢球兒」;「打拳擊」叫「搗皮拳兒」等等。
先說語音,天津方言與普通話比較,最主要的是語音和聲調的不同。從聲母上看,天津話一般是將普通話的舌尖後音zh、ch、sh,分別讀為舌尖前音Z、C、S,如zhong中讀為zong宗,chan產讀為can慘,shan山讀為san三,shui水讀sui;i和舌尖後音r混用,如:「人」讀「銀」,「肉」讀「又」;如果是開口韻母自成音階時,就要在前加聲母「n」,如「愛」讀「耐」,「鵝」讀「挪」等,再說語詞,天津方言中有一些特殊的語詞,如用途很廣的「嘛」(即什麼,干什麼),「哏兒」(即有趣),『打擦」(開玩笑),「造改」(即破壞原貌)等等。在外地極為少見。有的個別語匯聽起來令人相當費解,如「覺悶」(覺發腳音)即自覺的意思,不覺悶即不自覺,覺不過這個悶來,即是「不明白」之意。
❽ 天津話的特點是什麼
天津語言,海納百川,不說官話,不打官腔,只求通俗易懂,語境准確,干凈利落,要的就是咯嘣脆。天津話為什麼干凈利落?人忙,潮起潮落,規定了人們的生活節奏,人走在街上頭也不抬,永遠匆匆忙忙。自古以來,馬路上有天津人看打架,卻很少見天津人站在馬路邊兒上扯閑篇。相聲大師侯寶林,概括天津話的特點,一句話,絕對兩個字:「誰呀?」「是我。」「幹嘛?」「尿尿(sui)」。這里的人說話高嗓門,為什麼?怕你聽不清,沒時間為你重復。天津人評論是非,一個字:「哏」,既是獎,也是褒,既是贊,也是貶。公理人心皆在一個「哏」字之中。
天津話能從全國眾多方言之中脫穎而出,成為「知名品牌」,跟天津這些年出了不少相聲演員恐怕不無關系。尤其當年馮鞏主演的電影《沒事偷著樂》,一經上映,天津話一時風靡大江南北,廣受追捧,涌現出無數「業余愛好者」。直到現在還有不少人能煞有介事地來上兩句:「說你是佐羅吧,你又沒帶槍……」
天津話另一廣為人知的特點,就是把陌生女子統稱為「姐姐」。用《實話實說》現任主持人阿憶的話說,就叫「到了天津,就沒有妹妹」。六歲那年,母親領我去商店,櫃台後面的阿姨指著我叫:「這小姐姐……」
父母是西北人,早年因工作調動來津。他們所在的單位地處郊區,由於規模龐大,基本自成體系,與外界少有聯系。廠區內的職工來自天南海北,普通話才是那裡的通用語言。父輩們或許是出於對故土某種變相的懷念,對天津話大都持保留態度,在他們看來,天津話太粗,不好聽。
我也直到後來上學去了市裡才慢慢改變了這種觀念。日常接觸的,除了老師同學,什麼便利店老闆、理發店師傅、賣水果的、攤煎餅的……差不多都是土生土長的天津人,操一口地道的天津口音。
上學的時候懶,經常睡到很晚起來,披頭散發,睡眼惺忪地跑去買早點,一邊等著小賣部的兩個阿姨給熱牛奶或是煎雞蛋,一邊有一搭沒一搭地跟她們閑聊。兩個阿姨都健談,尤其喜歡問問你的家世出身,或者有無男友,總是喜眉笑眼。偶爾有來打電話的女孩,跟男朋友吵架哭鼻子,她們就拉到一旁掰開揉碎地勸,勁頭很像居委會大娘給小兩口勸架。我聽慣了她們拖著長音兒的「哎,我說」、「你呀」,凡此種種,久而久之也聽出一種別樣的溫柔。雖然不似江南女子那般柔聲細氣,倒也格外透著一股難得的親切熱絡。
然而同樣一種語言,從男人嘴裡說出來,則全然換成另一種滋味。天津的老少爺們兒,似乎個個生就的高門亮嗓,聲若洪鍾。天津梨園界花臉行也自來是人才輩出,威震海內。就連路旁擺攤兒的,吆喝起來都別具特色。干這一行的也是男子居多,不論賣什麼,大大咧咧往地上一堆,叉腰站在一旁亮開嗓子一聲吆喝,四坊八街的,就都湊攏過來。天津人買東西愛論堆兒,似乎心理上總覺得這樣才便宜實惠。不信,您拉一車蘋果去天津,精精細細碼放整齊,前面放塊小黑板寫上「1元1斤」,絕對不如胡亂往地上一堆,找個天津小夥子鉚足了精神替您喊幾聲「5塊錢4斤」賣得更快。有時趕巧了幾個攤兒連在一起,大家摽了膀子一塊兒來,那聽起來絕對是很有氣勢的。
一次我在公車站問路,一個大爺跟我比劃了半天,我走出去仍舊一頭霧水。隔了兩條馬路,就聽見他在後面氣急敗壞地大喊,訓自家孩子一般,聲音大得方圓幾里之內的人都扭過來看。我紅著臉,按他說的轉身掉頭,心裡老大的委屈。走出去幾步,想想又笑:算了,算了,換作是我,就未必肯為一個素不相識的人著這樣大的急,上這樣大的火。
轉眼來北京工作已經幾年,我自己都練就了一口標準的京片子,關於天津話的若干記憶早在心底塵封、上鎖,似乎真的將一切全部忘卻。前一陣放假,忽然心血來潮想逛天津勸業場。坐火車過去,一腳踏出天津站,迎面就撞上來一個的哥,劈頭一句「姐姐,要車嗎」,硬邦邦磚頭一樣砸將過來,砸得我好一陣頭暈目眩,半天緩過神,心底的閘門霎時打開,無限往事噴薄而出。我忍不住大樂:「要!師傅,您領我轉轉,往熱鬧地兒去!我就是想再聽聽這天津味兒……」
有一個相聲段子,說的是各地的方言,這裡面在說到天津話的時候,相聲演員說天津話的特點,就是兩個字一句。譬如一個人夜裡起來,要到院里去小解,驚動了他哥哥,於是他哥哥就向外面問道:「誰呀?」這時,弟弟就回答說:「是我。」哥哥又問:「幹嘛?」弟弟就答:「尿尿」(niàosuī),說得大家哈哈大笑。
當然,不是所有的天津人都是這樣說話,也不是所有的天津話都只有兩個字,如果是那樣,那也就太滑稽了。但語言簡練是天津話的一大特點,有一些本來不是兩個字的話,天津人也能把它簡練成兩個字。譬如,天津最有名的勸業場,天津人就說成是「勸———場」,那個「業」字,就不發聲了。
天津人說話齒音重,譬如把「事情」說成是「四情」,把「說」說成是「梭」。有一個笑話,天津人說話,原來是說一個面團「一揉揉短了,一抻抻長了。」經天津人一說,就成了「一優優短了,一參(cēn)參(cēn)長了。」這就是因為天津人把聲母r,讀成了聲母y,把聲母ch,讀成為是聲母c,這就是天津人說話齒音重的原因。
正因為天津人說話語言簡練、齒音重,再加上天津人說話大嗓門,所以人們都認為天津人說話粗野。確確實實,無論是在火車上,還是在輪船上,人們說話時,只有天津人說話最剌耳,更加上有的天津人說話愛指手畫腳,這一下,就更顯得天津人愛咋呼了。最近以來,一些天津年輕人,外出不說天津話,這倒也實在是顯得斯文多了。只是有的天津人齒音重得已經不好改正了,如此,以重齒音說普通話,那就還不如不說普通話了。
天津話和普通話,除了語音上面的區別之外,更重要的是,天津話還有許多天津方言,這些方言,外地人就更不好理解了。說一段地道的天津方言,看大家能夠理解多少:「夜格雀蒙眼的時候,老爺兒早就下去了,打窪里上來一個老爺們兒,一見面就鬧炸貓子,說了歸齊也沒嘛過不去的來,就是他這人各色,總跟人犯矯情,早晚我拿大鞋底子摑他。」你說說這是一句什麼話吧?這句話是說,「昨天晚上天快黑的時候,太陽早就下去了,這時候從鄉下來了一個人,見了面就鬧個沒完,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事,就是他這人和別人不一樣,總和別人吵架,遲早我用鞋底子打他一頓。」
自然,如今這類很土很土的天津話,就是你在天津也已經是聽不到了,但是其中的個別詞彙,你還可能會聽到,什麼「各色」呀、「歸齊」呀,直到現在天津人也還在用著。曹禺先生在話劇《日出》中,用了許多天津話,什麼「大果人」呀,就是大花生,「你這孩子也『各色』」等等等等,聽來就頗有些天津情趣。
推廣普通話,天津人說是「甩京腔」。隨著生活進步,天津人的普通話已經是越說越地道了,如今,你到小學校,孩子們說普通話,你已經聽不出他們的天津口音了,如今的天津人說話,齒音也不那麼重了,天津獨具特色的話只在上年紀人的口中才能聽到。
❾ 天津話好聽嗎
天津話,屬中原官話-信蚌片,特指以天津老城為中心的一個尖朝南,底朝北的三角形方言島內人們所說的方言,即天津話。天津話與普通話差異明顯,最主要的是語音和聲調的不同:從聲母上看,天津話一般是將普通話的舌尖後音zh、ch、sh,分別讀為舌尖前音z、c、s,如「中」讀為「宗」、「吃」讀為「呲」、「山」讀為「三」等;i和r混用,如:「人」讀「銀」,「肉」讀「又」;如果是開口韻母自成音階時,就要在前加聲母「n」,如「愛」讀「耐」,「鵝」讀「呢」等。天津方言的另一個特點是使用一些特殊的語詞,如用途很廣的「嘛」即什麼、「哏兒」即有趣、「打擦」是指開玩笑等等。最能體現天津話特點的是聲調:天津話與普通話都有四個聲調,但在每個聲調的實際讀音上卻有明顯的差別,特別是在陰平聲調上,普通話讀為高音、高平調,天津話則讀為低音、低平調。[1]天津地區雖然面積不算太大,但各處天津話仍有些許區別。一般認為,天津話以南開區的語音最為純正,南開區相當於舊城裡地區(也就是天津僅有的四條正南正北馬路:東馬路、南馬路、西馬路和北馬路所圍起來的地區)以及附近的南市地區和娘娘宮附近地區。
❿ 天津和北京離這么近,為什麼口音相差這么大
北京話和天津話,在北方是非常特殊的2種方言
因為他們在明朝分別受到了大量的外來影響,
而且最後表現出來的方式還不太一樣
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北京話屬於北方話,而天津方言卻屬於江淮話,天津也是北方地區唯一一個方言屬於江淮語系的城市! 天津離北京距離很近為什麼口音相差這么大,很多人會舉出不同地區肯定有不同口音的例子,比如北京密雲和豐台的方言有差異,北京方言跟承德方言也有差異等這種論點。
但其實北京周地區包括承德、涿州、唐山、秦皇島乃至東北地區的方言跟普通話都很接近,比如承德話基本就是普通話,而我見過很多東北人竟然也都認為東北話就是普通話!也就是說這幾個地方的人相互交流講話完全沒問題,語句聲調也基本一樣,即使有口音差異只是小范圍內的。但是聽過天津方言的人,只要聽力正常,都會認為天津方言跟北京話有明顯差異,最主要是語音和聲調的不同。天津方言夾在北京乃至東北方言區里具有如此明顯的區分度,簡直是一個另類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