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天津元宵節又叫什麼
擴展閱讀
廣州哪裡適合車流光軌 2025-07-14 09:33:12
patchi上海哪裡有賣 2025-07-14 09:28:23

天津元宵節又叫什麼

發布時間: 2023-01-10 23:27:54

㈠ 關於天津的春節、元宵節節日的民風民俗等相關知識的調查報告 500字

農歷春節,是一年之始,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這個節日的活動,實際上是從前一日傍晚——除夕就開始了。從前在濟南,除夕這天家家「易門神桃符春貼,遍地撒芝麻秸,陳設供果迎祖先。是夕辭歲,燃爆竹滾人設酒守歲。」(《歷城縣鄉土調查錄·習俗》)其中有些習俗,一直沿襲至今。 當夜幕降臨時,每家的飯桌上都擺上豐盛的飯菜,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和和樂樂地吃團圓飯。飯前先到街上燒紙,把祖先們迎回家中,供在寫有牌位的供桌上。供桌後面的牆上,還掛有大幅畫有祖先形象的「家堂軸子」。吃完「年夜飯」,放過迎春的爆竹,一家老少又圍在火爐旁,嗑瓜子,聊天,通宵不眠,此即謂之「守歲」。到「年五更」新舊歲交替時刻,再吃「更歲餃子」。餃子一般為素餡,取新年素素靜靜之意。吃過更歲餃子,新的一年來臨,晚輩們開始給長輩磕頭拜年,長輩們則把「壓歲錢」分給孩子們,高興地接受著晚輩的聲聲祝福。 年初一清早,大拜年開始了。孩子們穿著剛剛更換的新衣,大人們也個個穿著整齊,成群結伙地到同事、鄰居、親朋好友家中拜年。過去晚輩給長輩拜年,都要向著供桌磕頭,邊拜邊喊著:「給某某拜年啦!」「給某某磕頭啦!」近年來一般不再磕頭,熟人見面或抱拳或握手,說些「恭喜發財」、「過年好」之類的吉祥話,處處充滿歡樂的氣氛。 除夕和初一,也有許多禁忌。如除夕夜裡不能高聲說話,更不能說不吉利的話;出嫁的姑娘初一不能回娘家,俗信回娘家會把娘家吃窮;除夕和初一打碎盤碗之類的器具被認為是不吉利的徵兆,萬一不小心打碎東西,要趕緊說一聲「歲歲平安」來破解;初一不能吃面條,據說吃了面條一年麻煩不斷;初一不興掃地和倒垃圾,怕的是將財寶一起掃出門。 年初二這天,是已出嫁的姑娘回娘家的日子。女兒攜「姑爺」回家拜年,娘家要盛情款待。「姑爺」被稱為「貴客」,吃飯喝酒要坐在上首位子上;回門的女兒則陪著久未見面的母親和姊妹們說說知心話。由於過去許多大家庭是幾世同堂,歸寧的女兒常常是兩輩甚或三輩同堂,家裡頓時熱鬧非常。初二閨女回娘家的習俗至今流行不衰。 年初三,舊時有「挖月芽兒」的習俗。入夜,當一彎新月掛在寒空時,一些婦女便將自己的孩子帶到院里,面對新月跪在蒲團上,手拿一把盛飯的勺子,先對月芽挖幾下,再在自己的肋邊比劃幾下,口中念叨:「正月初三挖月芽,風牙火牙隨風去,從此再不發。」據說這樣一「挖」,一年當中就再也不會牙痛。初三這天按舊俗還是「開井日」。清晨,人們便以香火、素菜等供於井台上,將除夕封井的紅紙揭去,開始汲水。 正月初五舊時稱為「破五」。這一天家家都要包餃子,俗謂之「捏破五」;全家人在一起吃團圓飯,忌說不吉利的話;小孩子們則燃放鞭炮,叫作「送年」。初五晚間,家家戶戶「送家堂」:供上水餃,跪拜祖先,取下「家堂軸子」,再到街上為祖先送行,這就意味著年節已經過去。 正月初七為人日,唐代稱為「人勝節」,在濟南民間叫作「人七日」。據說人日主人丁興旺和人身健康,人們以此日的天氣晴否來占驗本年的收成好壞。南朝人宗凜在《荊楚歲時記》中說:「正月七日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羹,剪綵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以貼屏風,亦置頭之鬢,又造華勝相遺。」一千五六百年前的這些「荊楚遺風」,在濟南的舊俗中也得以體現。過去在「人日」這天,濟南人都要舉行慶祝活動或參加娛樂活動。人們在五角綢或紙中剪出七個人形,貼在屏風或影壁上;也有的以薄金屬雕成人形,戴在鬢角處。他們還用七種蔬菜製成餅或吃「人齊菜」並互相饋贈,表示祝賀。「人日」這天婦女不能做針線,俗傳「人日做針線,專扎婆婆眼」。 正月初十這天為石頭神生日,稱「石磨日」、「十子日」、「石不動」等。這一天不準搬動石頭和碾、磨、石臼等石器,俗信否則會傷了莊稼。這一天還忌開山打石和以石蓋屋,並有向石頭焚香祭拜、午間供奉烙餅的習俗。還有的地方流行抬石頭神的習俗:初九夜裡,將一個瓦罐凍結在一塊平滑的石頭上,初十早晨由十名姑娘或男青年,輪流抬著瓦罐奔走。如果石頭始終不落地,預示著新的一年豐收;如石頭落地,預示著年成不好。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因為觀燈是這一天的重要活動,所以又稱燈節。元宵節是繼春節以後的一個比較重要的傳統節日,至今城鄉人民仍普遍歡度。 除觀燈外,元宵節前後,濟南的街頭巷尾,到處都是踩高蹺的、跑旱船的、舞龍燈的、耍獅子的。這些活動到元宵夜達到了高潮。各種表演隊伍中,高蹺隊的陣容最為壯觀:隊前是高大的紙扎門燈,上寫高蹺隊的名字;門燈前是手挑紅燈籠的領隊人,後邊是鑼鼓隊,再往後就是兩人一對叉花串列的高蹺隊了。隊員踩在1米多高的木棍上,分別扮成戲曲中的武松、林沖、孫悟空、豬八戒、臟官、丑婆等。隨著有節奏的鑼鼓點,他們各顯神通,做各種滑稽表演和高難度的動作,時而令觀眾捧腹時而激起陣陣喝彩。過去濟南以東舍坊、馬家莊、西青龍等處的高蹺隊最為有名。

㈡ 元宵節又叫什麼節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

元宵節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元宵節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永平年間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後來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展開來。

南北朝時,元宵張燈漸成風氣。梁武帝篤信佛教,其宮中正月十五日大張燈火。唐朝時,中外文化交流更為密切,佛教大興,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這一天「燃燈供佛」,佛家燈火於是遍布民間。並逐漸成為民間習俗。

(2)天津元宵節又叫什麼擴展閱讀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最早叫「 浮元子」後稱「元宵」 ,有團圓美滿之意。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這是兩種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

北京元宵節是熱鬧的節日,傳統的老北京元宵節活動主要由花會、燈會、吃元宵3個部分組成。一年一度的上元燈會、舞龍舞獅、老北京叫賣等老北京民俗味十足的元宵節傳統節目,是北京市民期待這個節日的一大原因。傳統的老北京元宵節活動主要由花會、燈會、吃元宵3個部分組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元宵節

㈢ 元宵節又稱之為上元節、燈節,吃元宵的習俗始於哪個年代

吃元宵的習俗始於宋代。

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在南北朝時澆上肉加便便湯汁的米粥或豆粥。但這項食品主要用來祭祀,還談不上是節日食品。到了宋朝鄭望之的《膳夫錄》才記載了:「汴中節食,上元油錘」。油錘的製法,據《太平廣記》引《盧氏雜說》中一則「尚食令」的記載,類似後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為「油畫明珠」。


唐朝的元宵節食是面蠶。王仁裕的《開元天寶遺事》記載:「每歲上元,都人造面蠶的習俗到宋代仍有遺留,但不同的應節食品則較唐朝更為豐」。呂原明的《歲時雜記》就提到:「京人以綠豆粉為科斗羹,煮糯為丸,糖為臛,謂之圓子鹽豉。捻頭雜肉煮湯,謂之鹽豉湯,又如人日造蠶,皆上元節食也」。到南宋時,就有所謂「乳糖圓子」的出現,這就是湯圓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