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大沽口炮台遺址博物館的發展歷史
大沽口炮台是「外接深洋,內系海口」的「海門古塞」。大沽口是京津門戶,海河要隘。是入京咽喉,津門之屏障。自古即為海防重鎮,素有「南有虎門,北有大沽」之說。在中國近代史中,大沽口炮台更是成為我國重要的海防屏障。明朝嘉靖年間,為了抵禦倭寇 ,加強大沽口海防戰備,開始構築堡壘,正式駐軍設防 。1816年(清嘉慶二十一年),清政府在大沽口南北兩岸各建一座圓型炮台。炮台內用木料,外用青磚砌成,白灰灌漿非常堅固。高度約為一丈五尺,寬九尺,進深六尺。這是大沽口最早的炮台。第一次鴉片戰爭後對炮台進行增修加固。至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已建成大炮台五座 、土炮台12座 、土壘13座 ,組成了大沽炮台群,形成較為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 。1858年(清咸豐八年),僧格林沁作為欽差大臣鎮守大沽口,對炮台進行全面整修 ,共建炮台6座,其中3座在南岸,2座在北岸,分別以「威」、「震」、「海」、「門」、「高」五字命名,寓意炮台威風凜凜鎮守在大海門戶的高處。
從1840年至1900年整整六十年間,特別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外國列強為奪取在華的經濟利益和政治特權,於1858年、1859年、1860年、1900年先後四次對大沽口發動侵略戰爭。他們依仗「船堅炮利」把大沽地區置於其鐵蹄蹂躪之下,甚至進逼京畿,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在侵略者槍炮威逼下,清政府簽訂了一個個不平等條約。
1901年根據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清政府被迫將大沽口炮台拆毀。後保存較好的是「威」字南炮台和「海」字老炮台兩座遺址,其他炮台已盪然無存。
1988年,大沽口炮台遺址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又以「津門古塞」之譽被評為「津門十景」之一,並確定為天津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② 大沽炮台在哪兒
大沽口炮台位於塘沽區東沽,海河入海口處,素有海門古塞之稱,即津門海防要隘之意。自古以來即為海防重地,素有「南有虎門,北有大沽」一說。大沽炮台始建明朝嘉靖年間,為抗擊倭寇開始駐軍修堡壘。在中國近代史中,大沽炮台更是成為我國重要的海防屏障。現保存較好的是「威」字南炮台和「海」字老炮台兩座遺址,其他炮台已盪然無存。台內用木料,外用青磚砌成,白灰灌漿非常堅固。這是大沽口最早的炮台。後不斷增修加固。至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已建成大炮台五座、土炮台12座、土壘13座,組成了大沽炮台群,形成較為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清咸豐八年(1858年),僧格林沁作為欽差大臣鎮守大沽口,對炮台進行全面整修,共建炮台6座,其中3座在南岸,2座在北岸,分別以「威」、「震」、「海」、「門」、「高」五字命名,寓意炮台威風凜凜鎮守在大海門戶的高處。近百年來,大沽口炮台飽經滄桑,幾經興廢,它是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鐵證,是中國人民浴血奮戰抗擊帝國主義侵略者的歷史見證。1988年,大沽口炮台遺址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又以「津門古塞」之譽被評為「津門十景」之一,並確定為天津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