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天津為什麼是移民城市
擴展閱讀
杭州7月6號什麼節 2024-04-19 19:01:34

天津為什麼是移民城市

發布時間: 2023-03-22 19:27:05

⑴ 為什麼現在很少用人說天津話了,天津話以後會消失嗎

天津話受歡迎,對當地人來講是好事,對天津這座城市也是種側面宣傳。可按說在這種情況下,越宣傳身邊說天津話的人越來越多才對,但相反的是,天津本地人都有一個感覺,就是身邊說天津話的人越來越少了。

這其中的原因不用說,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因為外地人口流入,兩年前30萬人徹夜排隊落戶的場景至今歷歷在目呢。而一些外地人落戶天津後,刻意讓子女日常生活講普通話,這更加稀釋了天津口音的佔比。

而隨著越來越多的外地人來天津打拚,加之素質較高,時間久了,人家的內心也更堅韌了,反而是某些天津人,心理還是有一些芥蒂。

他們嘴上喊著,外地人太多了,天津話要消失了,天津文化要沒落了,看著好像是為天津的未來操心,其實本質上,是害怕新天津人和自己的下一代爭奪社會資源。

但他們沒想過,自己的長輩,曾經也是眾多移民天津的“老坦兒”之一。而在他們的拼搏下,才把後代變成了說著天津話的天津人。那點小心眼,怎麼可能撼動歷史的大進程呢?天津話一直都在消失,而現實中,天津話也確實正在被視為一種應該受到保護的“遺產”。

可以想像到,現階段定義下的天津話,在80、90一代人逐漸逝去後將會變得如何面目全非。但換個角度來看,天津話卻也從未停止過重構和延伸。

所以,天津話所代表的,不應該是故步自封的排外思想。因為這種方言,本身就帶有不同地方移民在這個城市拼搏的意志,暗合著各路移民在這個城市的競爭和選擇。與其絞盡腦汁的思考如何排外,不如與更優秀的新天津人合作,把天津建設的更好。因為天津的進化,可能才剛剛開始。

⑵ 天津版笑話 跟兒的~

天津是移民城市。相傳移民者大多是明代朱洪武的江淮兵,加之天津在清代又是淮軍的大本營,所以天津話的發音及詞彙,受蘇北江淮一帶的方言影響較大。
許多人說天津話小市民味特重。可是哪種方言又沒有小市民味呢?語言本身就是大眾的。過去天津衛的老腔調是有些粗俗,包括許多天津特有的「津腔」——「你介寺敢罵」(你這是干什麼);「油泥嘛絲兒,你管鑿嗎」(有你什麼事,你管得著嗎)等等。成了外地人挖苦天津人的笑料。現如今這種純正的

有人說天津話俗得掉渣。其實不然,如果天津經濟發達最高,那麼不但沒有人拿天津話當笑料,反過來就該流行天津方言了。大小猩猩一張嘴不會總是「醬紫」(「這樣子」之明星術語),應該說「介亞兒」;那些真真假假的北京痞子,也就不會張口閉口租慎「丫丫」的,順應潮流地說「揍兒性」……
天津人愛說「嘛」,「這是什麼」在天津人嘴裡成了「介寺罵」,和「倍兒哏兒」一樣,是天津話里最典型的代表。天津人說話愛吃字,四個字的詞吃成三個字,三個字的詞吃成兩個字,說起來簡短,嘎嘣脆,比如天津人說「百貨公司」是「百公司」,「勸業場」是「勸場」。天津方言里沒有捲舌音,說縮不分、知至不分、識四不分、車冊不分,外人聽起來有種天生的幽默效果。

你一定聽說過這個「哏」段子——
儀個汽冊暫銷會,一位農村來的老大爺掏促兩千塊錢遞到賣冊的淆姐面前,淆姐問他:
「膩嘍甘嘛?」
「甘嘛?埋汽冊。」
「埋嘛汽冊?」
「奏介個,奏行。」
「錢夠嘛?膩嘍?」
「贈好。」
「膩嘍至都介冊多兒錢嗎?」
「至都,桑塔納涼千。」(桑塔納2000)
「那膩嘍甭買介弊渣敬個了,介冊太貴,膩嘍看內冊了嗎?內冊便宜,膩嘍買內個得了。」
「內個多兒錢?」
「賓士六百。」(賓士600)

這個段子體現了天津式的「打岔」幽默,原本簡單梁核的話他不明說,繞個圈子逗你玩 現如今這種純正的「津腔」,在四十歲以下的人群中,已經很難聽到了。現在的年輕人基本上說一口稍有津味的普通話。

「翻譯」以下上面的段子您啦想干什麼干什麼 買汽車就這個 就行錢夠嗎 您啦正好您啦知道這車多少錢嗎知道 桑塔納兩千那您別買這個了 這車太貴 您啦看見那輛車了嗎 那車便宜 您啦買那個得了那個多錢賓士六百

⑶ 天津人是從哪裡遷來的

而根據有關資料,也確實發現天津許多早期人物籍貫是山西,因此山西移民的記載,使得一些人相信天津話來自山西;第三種說法認為天津人是「燕王掃北」時從江蘇、安徽移來的,因此天津話的來源於蘇、皖。根據目前從歷史及語音等角度考證,第三種說法最為可信。

「燕王掃北」即明成祖朱棣在登基之前被封為燕王,被明太祖朱元璋派往北京、天津一帶戍邊。同時他也帶去了不少家鄉及附近的人——包括大量安徽人和蘇北人等——戍邊屯墾。後來朱棣奪取帝位,親賜天津這個地名,在此築城設衛,即天津衛。至此,天津成為真正的城市,並且從安徽及蘇北來的軍人是最大的群體。他們的家眷、親屬等也隨他們遷入天津。這樣,他們占據了當地的上層地位,其使用的江淮方言也成為強勢語言。而天津衛內其他地區的人較少,所以形成北京音與靜海音包圍天津方言島的態勢。

⑷ 天津憑什麼成為直轄市

天津成為直轄市是首都的需要。 1913年天津成為直隸省省會。1928年6月,天津改為特別市,同年7月,直隸改稱河北,省會仍設天津,10月省會遷北平。1930年6月天津改為直轄市。同年10月河北省會再遷天津,遂改為省轄市。1935年6月河北省會遷保定,天津又改為直轄市。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天津仍為直轄市。1949年1月1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天津,劃為華北人民政府直轄市。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當時北京周邊天津是最發達的城市,是北京出海的門戶,遂被定為中央直轄市。但天津當時的經濟能力有限,加之北京的影響作用已經覆蓋了華北地區,1958年2月11日,天津改為河北省省轄市,省會由保定遷天津。然而,天津又是北方重要的出海口,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戰略意義十分突出,而且人口狀況和城市發展規模在全國名列前茅,因此1967年1月恢復為直轄市。

⑸ 天津方言全攻略,天津方言全攻略

天津人說話很有色彩,天津人性格上的爽朗、樂觀、滿不在乎通過天津話體現得淋漓盡致,特色詞彙比較多,說起來也特別熱鬧。有天津人在場聊天,場面一定會很熱鬧。

天津是移民城市。相傳移民者大多明代朱洪武的江淮兵,加之天津在清代又是淮軍的陸老慎大本營,所以天津話的發音及詞彙,受蘇北江淮一帶的方言影響較大。

天津話的齒音字較多。例如,上網叫做「桑(四聲)網」;手機叫「叟機」等等。還有許多發音特點就不多說了。

許多人說天津話很俗,小市民味特重。可是哪種方言又沒有小市民味呢?語言本身就是大眾的。過去天津衛的老腔調是有些粗俗,包括許多天津特有的「津腔」——「你介寺敢罵」(你這是干什麼);「咱介不寺沒銀耐嗎」(咱這不是沒人愛嗎);」油泥嘛絲兒,你管鑿嗎」(有你什麼事,你管得著嗎)等等。成了外地人挖苦天津人的笑料。現如今這種純正的「津腔」,在四十歲以下的人群中,已經很難聽到了。現在的年輕人基本上說一口稍有津味的普通話。

老天津話受江淮影響的同時,也受著老北京方言的影響。至今有許多天津方言與北京方言是通用的,尤其是口語。過去就聽說過「說衛(天津衛)話,帶京腔」的說法。例如,惹禍了都稱「捅簍子」;上當了都說「冤大頭」;特別令人討厭的人都稱其為「狗食」;不男不女的都叫做二尾(讀乙音)子;更多的是「老謠」(不可信的事)、「磕膝蓋」、「窩囊廢」、「能耐梗」、「廢物點心」等等,舉不勝舉。

下面詳細的解釋幾個常用的吧:

話說天津味:打鑔(chǎ)

鑔,正字為「鈸」,一種打擊樂器,銅質,兩件相互合擊,發出悠悠音響,甚是好聽。

天津俗語「打鑔」,說的是一切玩笑和不負責任的行為。「打鑔」一說,內涵極是豐富,這裡面也還有著好大的學問。

相聲大師馬三立有一個老段子《黃鶴樓》,表演一個對京劇一竅不通的「外行」,愣充內行的可笑行逕。本來他什麼也不會,還和人吹他是老票友,沒有他不會唱的戲,人家說咱今天唱一出《黃鶴樓》吧,他說「嘛叫《黃鶴樓》?」唱起來一句詞不會,人家說他是外行,他還說:「你這不是拿我打鑔嗎?」對於人家對他的不恭頗為憤懣。

「你拿我打鑔」,就是戲弄我,和我開玩笑。想辦一件什麼事情,找到朋友,他滿口答應,過些日子你以為事情辦妥了,找到他門上去詢問,他一拍腦袋瓜子:「唉喲,你瞧,我怎麼把這件事給忘了呢?」這才真是「打鑔」了。

就說如今最流行的買彩票吧,算了一個吉祥號碼,滿心想著中獎之後,得個幾百萬。等到開獎之後,一看,直眼兒了,連末等獎也沒得上,「這不是打鑔嗎。」表示一場空,失望了。所以,在天津衛,有人真「打鑔」,有人假「打鑔」。真「打鑔」的人,嘻嘻哈哈,假「打岔」的人,賠了是你的,贏了,可就是他一個人的了。如此,對於「打鑔」,也要打假了。

話說天津味:不覺(jiao三聲)悶

不覺(jiao)悶,天津人的常用口頭語。悶,是天津人常說的一個字,而「不覺悶」又是一個地道的天津詞。怎麼就是「不覺悶」?詞義上很難說得准確,「不覺悶」就是「不覺悶」,不會給自己定位,不知道自己在人們心中的位置,參與了不應該參與的事,說了不合時宜的話,做下了惹人厭煩的事,說三道四,人們明明不喜歡他,他還偏偏往裡面鑽,等等等等,總之,天津人說一切沒有自知之明的人,就是「不覺悶」。

天津人為什含頌么將「不覺悶」三個字看得這樣重?天津是一個商埠,人際關系極為重要,要想在天津立足,或者如《日出》中胡四所說的那樣,「在這個碼頭上吃得開。」就必須時時事事調整好自己的存在位置。強人面前不要逞能,富人面前不要擺闊,不讓你上主席台,千萬別往台上走,讓你上主席台,到了台上也要靠邊兒坐,說的話不得體,坐的位置太搶眼,攝像機前露了面兒,都是「不覺悶」。就是人家嘴上不說。心裡也是罵你。所以,天津人把覺悶和「不覺悶」看得非常重要,因為這裡面蘊涵著許多非常微妙的問題。

「不覺悶」是「討厭」一詞的通俗化,三十年代電影,女性角色都是嬌滴滴地忸怩作態,遇有男子和她糾纏,便扭著小臉兒說一句「討厭」,其情其景煞是好看。天津人沒有那份情致,而且以天津口音說「討厭」二字,也不入耳,天津姑娘遇有男性糾纏,大多愛說一句「德性」,而旁早敬觀者就說那個男子「不覺悶」了。

話說天津味:逗悶子

「悶」,是一種心理狀態,天津人遇到事情一時鬧不明白,就說是「納悶兒」,常常聽見老天津人說:「我就納這個悶兒,大傢伙為嘛就得去聽那些星們的演唱會,一張票五百元,就聽他啞著嗓子瞎咧咧。」時代不同,靚哥靚女有他們的追求。沒什麼好納悶兒的,再過幾年,等他們成了家,再有了孩子,孩子每年上學要多少萬,他就再不聽星們的演唱去了 。

「納悶兒」一詞,在京津一帶甚是流行,上海人不說「納悶兒」,上海人說「丈二和尚,摸勿著頭路」。但書寫語言,還是以納悶兒為通用。《紅樓夢》第六回:「卻說秦氏因聽見寶玉從夢中喚她的乳名,心中自是納悶兒。」這句話換成上海俗語,就鬧笑話了,「卻說秦氏因聽見寶玉從夢中喚她乳名,真是丈二和尚摸勿著頭路。」聽著該是何等的別扭。有納悶兒,就有解悶兒,一個人遇到不稱心的事情,心裡悶得慌,就是不舒暢的意思。這時候好心人就會說個笑話呀什麼的,給他解解悶兒。還有人總覺著別人對不起自己,就一個人呆在家裡生悶氣兒,這時候就有人拉他去打幾圈麻將,解解悶兒吧。如是,現在一些打麻將成癮的賭客,每逢出去打麻將的時候,就說是「解解悶兒去」。這樣,就是對於解悶兒一說的曲解了。

納悶兒,解悶兒,還有一個天津特殊的俗語,逗悶子。那就出了天津衛,哪兒的人也聽不明白了。北京人也說「逗」,真逗,窮逗,如果說現在北京人也說「逗悶子」,那絕對是從天津傳過去的。逗悶子,類若開玩笑,新潮詞彙,找樂,都屬於「逗悶子」行為。閑得沒事,找個什麼人來磨牙,東拉西扯,沒一點正經事,逗悶子,逗夠了,一鬨而散,誰也別往心裡去。

話說天津味:崴(wai)泥

「崴泥」,應該稱之為是「棘手」。棘,是一種枝上帶刺兒的灌木,譬如酸棗樹。《詩經》「園有棘,其實之食」。說的就是帶刺兒的灌木,那上面結出的果實,可以吃。但是,如果把帶刺兒的灌木握在手裡,那就要扎手了,所以,古人才把生活中遇到的麻煩事,說成是棘手。

棘手二字,於先人的文章中常常可以見到,清人龔自珍文章:「署中因循,憚於舉事,若再積數年,難保案牘無遺失者,他日必致棘手。」說的是官場的雜亂無章,遲早要丟失文件,到那時就麻煩了。把龔自珍的文章變成口語,那就不嚴肅了。

民間俗語,自然就比官方的規范語言形象,給人的印象也深,說「棘手」,有人就聽不懂,常常聽人說「這件事有點扎手」,就是棘手一詞的通俗化演變,「扎手」還不形象,「崴泥」,好懂了,說起來也上口了。比「崴泥」更尷尬的境地,「崴稀泥」,那就更形象了,雙手在一團稀泥中崴,越崴越崴不幹凈,崴到最後,崴了兩手稀泥,越洗越粘糊,沒法兒辦了。

什麼麻煩事讓人「崴稀泥」?又有一個天津詞兒:「羅羅缸。」怎麼就是「羅羅缸」?說得明白,寫不出來。張家借了李家的房子住著,李家又把張家的房子租了出去,租房子的把人家的房子賣了,賣了之後,又把錢借給了老劉家,老劉家拿著人家賣房子的錢,跑了。一環套著一環,「羅羅缸」,打不清的官司,各方還都找到街道代表,街道代表還不能不管,「羅羅缸」、「崴稀泥」,這種事情真是沒有辦法了。 話說天津味:坐地炮

「坐地炮」應該算大殺傷性武器了,但不屬總後管,民間隨處可見,不算軍用物資。天津衛,「坐地炮」不少,動不動就發起攻勢,鬧得四鄰不安。

天津人「坐地炮」,指的是那種特別能打架的婦女,年齡在四十歲至五十歲之間,年輕時,靦腆,不好意思,心裡有點不高興,也要顧及斯文,就是小夫妻吵架,也要關上房門,有話慢慢說。過了六十歲,精神兒不濟,想坐地炮,也沒有火力了。

坐地炮,打架,絕對高標准,嗓門大,粗話難聽,放潑,沒完沒了,一鬧就是大半天。過去住過一個地方,坐地炮有名,兩門坐地炮打起來,從大院滾到大馬路,再從大馬路滾到派出所,滾到街道辦事處,大馬路上幾百人圍觀,看的人越多,坐地炮的火力越強。先還是說道理,你家的破爛兒放我家窗下了,我家的煤爐子冒煙,你說閑話了,點爐子有不冒煙的嗎?別管什麼芝麻小事,到底還是個事兒,打到後來就沒有道理了,就是對轟,什麼臟話都往外「拽」,再有一幫不懷好意的大老爺們起鬨,警cha來了都勸不開。

天津人都知道坐地炮不好惹,一次我在馬路上就聽見一個人沖著匆匆跑開的人喊:「告訴你,你若是把我惹火了,我可是坐地炮!」那個惹事的人抱頭鼠竄,早跑得沒有影兒了。

話說天津味:二五眼

怎麼就是"二五眼"?"二五眼"就是"不怎麼樣",上海人說"呀呀唔"。手藝人中,把那種笨手笨腳的"力笨",叫二五眼。過去在工廠勞動,平時總聽人說哪位哪位師傅的技術高,可是真遇到技術難題,"呲"了,原來是一個二五眼。後來歸隊,和藝術家們多了些交往,常聽書法家們在背後議論,誰誰的字,別提了,二五眼,扒得一文不值。

對一種事物不甚了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樣樣精通,樣樣稀鬆,就是二五眼。還說做學問,我真見過高人,此中鄧友梅先生就是一位,你問他老天津衛的事,沒有他說不出來的,哪年哪月出過哪當子事,哪年哪月天津市長是誰,不賽我似的,還得查書,人家一說一個准,學問!不佩服不行。

一瓶子不滿,半瓶子逛盪,就是對於"二五眼"最准確的描繪。平時還顯不出來,靠二五眼也能懵世,也有發跡,還有人靠二五眼混得不錯,可是一到了節骨眼上,露餡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了。先哲遺訓:"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謂之知也。",所以,這做學問一事,是來不得二五眼的。

除了做學問、耍手藝之外,二五眼就成了一種生存狀態。問一個朋友生意如何?二五眼。問他日子過得怎麼樣?也二五眼。兒子的功課怎麼樣?二五眼。單位的效益怎麼樣?二五眼。結婚了,小倆口的感情如何,悖別提了,二五眼。

天津人求取中庸,以二五眼為佳境,遇事過得去就行,絕對不和自己犯"擰"。以老朽我自己來說,也是生活上安於二五眼,做學問上,半拉咯嘰,湊乎著能講個課、寫篇文章呀什麼的也就是了。就拿外語來說吧,在家裡也能看個書呀什麼的,公眾場合,提著一本英文、日文書,也唬人。真出了國門,和英國人說英語,英國人聽不懂,和日本人說日本話,日本人不明白,"二五眼"的外語,行不通了。

話說天津味:大姑

老天津衛,對女性市民,一律要喚大姑。走街串巷賣魚、賣菜的小販,吆喝著:「蘿卜、茄子、大白菜呀!」應聲從院里出來一位婦女買菜,小販迎上去:「大姑,您挑點嘛?」1斤蘿卜、2斤土豆,生意做成,和和氣氣,「明日再來,給我捎點鮮姜來。」連明天的生意都有了。

只是,你可千萬別太精明,看見買菜的婦女風華正茂,套近乎,喚一聲「大嫂」,再看見買菜的婦女上了年紀,更親切地喚一聲「奶奶」,惹麻煩了,人家一輩子沒出閣,你怎麼就喚人家是大嫂呢?再說人家老太太只有兩個女兒,沒有兒子,你喚人家是奶奶,明擺著是罵人。輕的,啐你一口,重的,白拿你兩棵白菜,不給錢了。所以,喚大姑最保險,你出閣了,是大姑,你沒出閣,也可以是大姑,到了90歲,還沒出閣,仍然是大姑。你喚她大姑,再折理,她也挑不出刺兒來,做生意,就得有這么點講究。

如今新時代,女性市民走在路上,隨便什麼人過來,就是一聲「大娘」,也不問對方是不是真「大娘」。好在現在的女性也皮實,即使她不是大娘,你喚她大娘,她也不和你惱怒。最不禮貌的是,天津人動不動地就喚奶奶,一次陪一位中年女士購物,售貨員一片好意,竟然向和我一起購物的中年女士連呼「奶奶」,盛怒之下,這位中年女士拂袖而去,走出商場還嘟囔地問我:「他怎麼就喚我奶奶呢?」奶奶雖然是尊稱,但女士忌諱別人說她老。就算是看著絕對是老太婆了,也不要喚人家奶奶。

還是西方人的稱呼好,看她戴著婚戒,稱夫人,沒戴婚戒,稱女士,到了國外,你可千萬別稱呼女士是奶奶,西方女士再有修養,你稱呼她奶奶,她也和你翻呲。

話說天津味:抬 (gang)

抬,這個「」最好不用簡體字。抬,很容易理解,你說東,我說西,永遠不能達到共識,就是抬。抬和討論、辯論不同,討論也罷,辯論也罷,都是真理越辯越明,一個創意,發動大家討論,尊重他人意見,修正自己看法,一步一步使創意更完善,更切實可行,付出實踐,馬到成功。

討論、辯論,都是有積極意義的程序。抬,沒有正確與錯誤可言,無謂的話題,無謂的爭論,就是硬抬、死抬,抬到最後也分不出個因為所以,以抬打發日子,純屬浪費生命。抬,本來是一種勞動形式,抬不是擔扁擔,抬扁擔,一根扁擔兩人抬,一人一頭兒,相互配合,最後把東西抬到地方為目的。

抬,過去的房,就是現在的殯儀館,自然是土葬,出殯的時候,抬棺材,有八抬大,十六抬大,三十六抬大,起靈之後,夫每人一根黑色木,木另一頭結合在靈柩上,夫抬著木,聽節奏禿嚓禿嚓往前走,夫之間,統一聽由指揮,誰也看不見誰,各人抬自己的,絕對走不到一塊兒來。抬一說,源於這種勞動方式,相互不能融合,成心找抬,最後將對方抬倒,算是勝利。

傳統相聲《開房》,一個人愛抬,另一個人就開房,看兩個人誰能抬,抬到最後,愛抬的人舉著一把菜刀闖進房,沖著房掌櫃說:「我說你腦袋瓜子十斤重。」這一下,房掌櫃服了,誰敢再和他抬呀,你說不是十斤重,切下來,過秤,你捨得嗎?

話說天津味:嗔著

一個人說話、做事不得體,受人責怪,俗語說是「嗔著」我如何如何。《紅樓夢》劉姥姥說「姑爺,你別嗔著我多嘴,咱們村莊人,那一個不是老老誠誠的,守多大碗兒吃多大的飯。」劉姥姥自知不該多嘴多舌,丑話說在前面,「你別嗔著我」如何如何,希望對方能夠正確理解她的一番好意。家庭關系感情上有摩擦,常常互相猜疑,再遇到些不稱心的事,彼此抱怨,錯兒都是別人的,黑鍋總往別人的頭上扣。只是,誰也不是省油的燈,你責怪他,他自要爭辯,逢人便說,什麼人,什麼事情,他們總嗔著我如何如何,心中頗是怏怏。家裡,無論什麼事,都是嗔著丈夫不盡力,夫妻吵架,「你總嗔著我不幹活。」「你總嗔著我不管孩子,」「你總嗔著我不洗衣服。」沒法,丈夫就是倒霉蛋兒,飯晚了,孩子學習成績不佳,衣服沒的換了,都是男人的錯。嗔怪,其實全是錯怪,百分之百冤枉。

真做錯了事情,那就不是「嗔著」的事了,那要追究責任,輕者批評,重者處罰,光「嗔著」就不管用了。被人嗔怪,你可以承認,也可以不承認,說別人嗔著你如何如何,本身就是不服氣。小夫妻吵架,「是我總嗔著你嗎?」嚴重到你必須低頭認罪。夫妻之間可以不講理,但一事當前,還是要分清責任,不要光嗔怪倒霉蛋,怎麼就都是人家的不是呢?

⑹ 天津人的由來

不少天津人都聽老人講祖上在山西洪洞大槐樹村,而根據有關資料,也確實發現天津許多早期人物籍貫是山西,因此山西移民的記載,使得一些人相信天津話來自山西;第2種說法認為天津人是「燕王掃北」時從江蘇、安徽移來的
天津方言,
不是天津地區的方言,而是特指以天津舊城為中心的一個尖朝南,底朝北的三角形方言島內人們所說的土語,即天津話。這個方言島以北的居民,語言接近北京話,東北一帶接近唐山一帶方言,西南和東南則接近靜海方言。由於方言島內居民祖先可能是來源於明初的安徽省東部和江蘇省北部。因此,這個方言區內的語言與「島」周圍的天津土語有很明顯的區別。純天津方言應該是靜海、津南地區的口音,再匯集安徽、江蘇等地口音,才有了今天的天津方言。
天津早期人口構成中有一支是安徽人。尤其是安徽方言對天津話的形成有重要影響。但說天津人來自安徽是不恰當的。天津總體來說是個移民城市。五湖四海三教九流匯聚於此。

⑺ 為什麼青島和天津都曾經被殖民過,但青島更漂亮舒適

1、青島沿海而建。青島的市中心就在海邊,無論是老市政府,還是新市政府,距離海邊的距離也就是不到一公里。從市政府大樓就能看到海。除了火車站就是大海。整個城市沿著海岸線建設。天津不是一個沿海城市。市中心距離大海還有好幾公里呢。天津的海邊基本上算是天津郊區了。
2、天津是一個古城。有很悠久的歷史文化,大量的老天津人是天津的主力人群,建築很多都是千年歷史的文物遺跡了。而青島是一個移民城市,青島的整個城市都是百年內新建的。德國人建立青島市的時候,整個城市是按照現代化城市規劃建設的。沒有那麼多歷史遺留,完全就是新城。不只是建蔽知州築,人也是一樣,青島人口主力構成是移民,而不是本地人。青島就沒有本地人。因為退回幾百年去,青島就不存在。
3、戰爭因素。天津經歷了很多大小戰宏蔽斗,很多建築都被破壞了。天津是一個防守關口,守住天津就是守住北京。而青島因為地理位置是一個進攻位,佔領青島不是為了防守,而是為了從青島往四周出兵。易攻難守的地理特猛襪性,讓青島這個城市非常不容易阻止防守。只要對方兵臨城下,青島就投降了。不用打青島,只要打到青島城外,青島就直接舉白旗。也正是這個特性,讓青島的建築能夠最大程度的得到保留,青島的建築雖然建的晚,但是保存的很好。

⑻ 天津為什麼叫天津

由來:

天津這一名稱的由來,始於中國的明代。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登基後,將他的兒子們分封為王,駐守在全國各地。其四子朱棣被封為燕王,駐守於北平,就是現在的北京。

朱元璋去世後,傳位給他的長孫朱允炆。朱棣為與朱允炆爭奪皇位,發動了中國歷史上的「靖難之役」。1399年,燕王朱棣率軍南下,從天津三岔口渡河襲取滄州,於1402年攻入當時明朝首都南京,登上了天子寶座。

朱棣登基後,對他爭奪天下時經過的三岔河口十分贊賞,認為是塊風水寶地,叫群臣獻名。最後,朱棣選中「天津」二字,意為「天子渡津之地」,天津由此得名。

(8)天津為什麼是移民城市擴展閱讀

天津衛(天津別稱)的由來:

朱棣遷都北京,天津便成了京城的門戶,軍事地位日益重要。

明朝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在天津設衛,「衛」是明朝的一種軍事建制,天津共設三衛,駐軍1.6萬多人。於是,人們又把天津叫做天津衛。設衛就要築城,天津作為一個完整意義的城市歷史由此而開始。

⑼ 天津人的祖先源於哪裡

天津人的祖先源於山西。
不少天津人都聽老人講祖上在山西洪洞大槐樹村,而根據有關資料,也確實發現天津許多早期人物籍貫是山西,因此山西移民的記載,使得一些人相信天津話來自山西;第2種說法認為天津人是「燕王掃北」時從江蘇、安徽移來的。
不是天津地區的方言,而是特指以天津舊城為中心的一個尖朝南,底朝北的三角形方言島內人們所說的土語,即天津話。這個方言島以北的居民,語言接近北京話,東北一帶接近唐山一帶方言,西南和東南則接近靜海方言。由於方言島內居民祖先可能是來源於明初的安徽省東部和江蘇省北部。因此,這個方言區內的語言與「島」周圍的天津土語有很明顯的區別。純天津方言應該是靜海、津南地區的口音,再匯集安徽、江蘇等地口音,才有了今天的天津方言。
天津早期人口構成中有一支是安徽人。尤其是安徽方言對天津話的形成有重要影響。但說天津人來自安徽是不恰當的。天津總體來說是個移民城市。五湖四海三教九流匯聚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