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太和殿的介紹50字
太和殿,一般稱為金鑾殿,是明清北京紫禁城宮殿建築,東方三大殿之一,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位於北京紫禁城(故宮)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
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故宮奉天殿建成,稱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
太和殿建成後屢遭焚毀,多次重建,今殿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後的形制。
上承重檐廡殿頂,下坐3層漢白玉台階,採用金龍和璽彩畫,屋頂仙人走獸多達11件,開間11間,均採用最高形制。
長64米,寬37米,建築面積2377.00㎡,高26.92m,連同台基通高35.05m,為中國現存最大木構架建築之一,太和殿匾額「建極綏猷」匾,為乾隆皇帝的御筆,現存的牌匾為復製品。
(1)天津吾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怎麼樣擴展閱讀:
歷史功能
如今有很多人認為太和殿平時是用於上朝的,其實不是。太和殿其實是用來舉行重大典禮的場所,實際使用次數很少,明清皇帝上朝的地方主要在太和門、乾清門(為御門聽政)、乾清宮(有大事或重要的事情時皇帝召見大臣所在地)、還有養心殿(清朝後期垂簾聽政)的,並不是平時所說的太和殿。
明清兩朝24個皇帝都在太和殿舉行盛大典禮,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冊立皇後、命將出征,此外每年萬壽節、元旦、冬至三大節,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員的朝賀,並向王公大臣賜宴。
清初,還曾在太和殿舉行新進士的殿試,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始,改在保和殿舉行,「傳臚」仍在太和殿舉行。關於皇帝上朝的地點,其實不在太和殿,縱觀明清,皇帝一般都是在太和門、乾清門上朝,稱御門聽政。
而當有比較緊急或重要的事情時,皇帝則在乾清宮召見大臣,晚清時期慈禧太後垂簾聽政,上朝的地點也因此變為養心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