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天津租界的介紹
天津租界,是1860年至1945年期間,英國、法國、美國、德國、義大利、俄國、日本、奧匈帝國和比利時等國通過簽訂不平等條約和協議在中國天津老城東南部區域相繼設立的擁有行政自治權和治外法權的租借地。1860年,英國首先在天津設立租界,最高峰時有9個國家在天津設立租界。同時,天津也是中國最早收回租界的城市之一。1945年,中華民國政府在對日戰爭勝利後,正式收回天津的最後兩個租界,標志著天津租界歷史的結束。天津租界是西洋文化和中國傳統及地域文化承載體,是天津多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曾作為中國近代歷史上北方最為繁華的「徽輔首邑」,見證了天津近代的繁榮和輝煌。天津租界中具有各國風格樣式的建築在中國接收後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保留,使得天津老城部分區域至今依舊保留著百年前的風格。
B. 天津的租界劃分
英租界
英租界工部局(市政廳)戈登堂,1976年震損,拆除後改建為天津市人民政府大樓。
天津英租界始設於1860年,是外國在天津設立最早的租界。界址為:東臨海河右岸(西岸),南至博目哩道(今彰德道),西至海大道(今大沽路),北至寶士徒道(今營口道)。這就是所謂的「原訂租界」。
此後,英租界又經過三次擴張:中日甲午戰爭後,英國擅自將租界自海大道擴張至牆子河(今南京路);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後將原美租界並入英租界;不久,又繼續將租界擴張至牆子河外。至此,英租界東臨海河,南沿馬場道至佟樓,西至海光寺大道(今西康路),北沿寶士徒道與法租界毗鄰,共佔地六千餘畝,是各國租界中最大的一個。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天津英租界由中國政府正式收回。
法租界
法租界公議局,今天津市文化局所在地。
天津法租界始設於1860年英租界設立之後。界址為:東、北臨海河右岸(南、西岸),西南至海大道(今大沽路),東南與英租界毗鄰。
法租界劃定後,即不斷向西南方向擴張,先是擴張至牆子河(今南京路),此後又越過牆子河擴張至老西開,並在老西開建立起天主堂、主教府、醫院和學校。1916年竟出動警察強行將老西開佔領。此事激起了天津人民和全國人民大規模的反法斗爭,是為著名的「老西開事件」,終使老西開未能正式並入法租界。經過不斷擴張,法租界共佔地兩千八百餘畝。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天津法租界由中國政府正式收回。
美租界
原美國兵營(今天津醫科大學東院)
天津美租界約設於1862年。界址為:東臨海河右岸(西岸),南至開灤胡同(今開封道),西至海大道(今大沽路),北至博目哩道(今彰德道)與英租界毗鄰。共佔地一百三十餘畝。
美租界劃定後,恰值國內南北戰爭進行,無暇對租界進行開發;美國政府遂於1880年聲明放棄在天津的租界,但清政府並未接收。直至1902年,美、英兩國政府私相授受,將美租界並入英租界,但美國要求對原租界保留一定的權利。這樣,天津美租界便成為英租界的南擴充界。
德租界
天津德租界始設於1895年。界址為:東臨海河右岸(西岸),南至小劉庄外小路(今瓊州道),西至海大道(今大沽路),北至開灤胡同(今開封道)與美租界毗鄰。
自1900年起,德租界不斷向西南方向擴張,先後佔領了北洋西學學堂(今海河中學)、三義庄、桃園村一帶,以及東樓、西樓附近,共佔地四千二百餘畝。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中國政府宣布將天津德租界接收。1921年德國政府聲明,承擔《凡爾賽和約》中有關在華租界條款,中國政府正式將天津德租界收回。
日租界
天津日租界始設於1898年。最初,日本僅在法租界以北、天津城廂東南,劃定了租界與預備租界的范圍;另在德租界以南的小劉庄劃出停船碼頭。
自1900年八國聯軍佔領天津後,日本先將預備租界及最初未能劃入日租界的天津城廂東南閘口繁華區列為擴張租界;同時與法國暗中商定,將部分法租界的擴張界劃給日租界,並強迫清政府予以承認,條件是將小劉庄停船碼頭交還中國。經過擴張,日租界東北臨海河右岸(西南岸),東南與法租界毗鄰,南至牆子河(今南京路),北起閘口至福島街(今多倫道),再向西南至南門外大街和海光寺共佔地兩千八百餘畝。
天津日租界設立後,一直是日本帝國主義武裝侵略中國華北地區的基地。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政府隨同收復淪陷區,將天津日租界收回。
俄租界
天津俄租界始設於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期間,俄國軍隊佔領了天津火車站及海河左岸(東、北岸)的大片土地。由於這一區域阻隔了自紫竹林法租界和英租界至火車站的通道,引起兩國不滿。經德國從中調停,俄國同意改劃原訂租界范圍,將火車站地區交還中國,俄租界遂分為東、西兩區。
俄租界西區位於海河北岸,東至火車站西側拉普切夫路(原二經路,今天津站西側),西南至波格拉尼路(今五經路),北至京山鐵路。俄租界東區,自海河轉彎處向南,迄大直沽(今十五經路),東至京山鐵路,西臨海河,與英、法、美、德租界隔河相望,共佔地近六千畝。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後,蘇俄政府宣布放棄帝俄時代在華的一切特權,包括租界。後經雙方談判,天津俄租界於1924年正式由中國政府收回。
意租界
天津意租界始設於1902年。八國聯軍侵華期間,義大利軍隊乘機佔領了海河左岸(東北岸)、俄軍佔領區以西的地段,並宣布為意租界。界址為:東北自意中交界路(今興隆街)沿京山鐵路至俄租界,南沿波格拉尼路(今五經路)與俄租界毗鄰,西南臨海河,西北沿意奧交界路(今北安道)至興隆街,佔地近八百畝。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天津意租界由中國政府收回。
奧租界
天津奧租界始設於1902年。八國聯軍侵華期間,奧匈帝國軍隊乘機佔領了與天津城廂隔河相望的海河左岸(東岸)地區,遂據為租界。界址為:東臨京山鐵路,南臨意奧交界路(今北安道),西臨海河,北至金鍾河(今獅子林大街),佔地一千餘畝。
天津奧租界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的1919年,由中國政府收回。
比租界
天津比租界始設於1902年。八國聯軍侵華期間,比利時並未出兵,但也乘機在俄軍佔領區以南的海河左岸(東岸)強劃了比租界。界址為:東穿大直沽村,南迄小孫庄,西臨海河,北臨科斯特羅馬路(今十五經路)與俄租界毗鄰,佔地七百餘畝;此外,自大直沽村西至京山鐵路,比利時還劃定預備租界一塊。
天津比租界自劃定後,並未進行開發。後經中、比雙方談判,中國政府於1931年將天津比租界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