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福建省戲曲有什麼
福建省戲曲有高甲戲,歌仔戲等。
1,高甲戲
高甲戲,福建省泉州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高甲戲又名「戈甲戲」、「九角戲」、「大班」、「土班」,發祥地為福建泉州,發源於明末清初閩南農村流行的一種裝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術的化裝遊行;高甲戲的傳統劇目有九百多個。
2,歌仔戲
歌仔戲是以閩南歌仔為基礎,吸收梨園戲、北管戲、高甲戲、潮劇、京劇等戲曲的營養形成的閩南方言戲曲劇種。20世紀初,歌仔戲興於台灣島內,不久傳及廈門,並迅速流布閩南地區和東南亞華僑聚居的地方。
(1)廈門有什麼戲種擴展閱讀
高甲戲文化特徵:高甲戲的音樂唱腔兼用「南曲」、「傀儡調」和民間小調,以南曲為主,兼收木偶調和民間小調,並在旋律節奏上進行了必要的改革,使之適合舞台上表演各種人物性格的需要,具有濃郁的地方韻味。唱工用本嗓,唱字行腔雄渾高昂,也有清婉細膩的音韻。
歌仔戲文化特徵:歌仔戲音樂分為唱腔和伴奏音樂兩部分。其唱腔屬曲牌聯綴體,在聯綴時可採用同宮同調、同宮異調、異宮同調、異宮異調等方式。唱腔曲牌大體可分為七字仔、雜碎仔、賣葯仔、雜念仔等四大主調以及哭調和調仔等,其伴奏音樂則分為串仔、吹牌和鑼鼓經。
❷ 廈門的戲劇是什麼
歌仔戲:流傳於台灣、福建閩南和東南亞華人華裔聚居地
❸ 福建有什麼戲劇
福建的戲劇很多,流行於福州市一帶的是用福州方言演出的閩劇
流行於莆田的是莆仙戲
流行於泉州的梨園戲\高甲戲\打城戲
流行於廈門和漳州的有薌劇
流行於龍岩三明地區的有客家方言的漢劇
閩西
北路戲
梅林戲等
❹ 廈門的戲劇有哪些
最主要的是高甲戲
梨園戲也有一些
南音……泉州的最正,廈門多少也有點
❺ 廈門人的戲劇有哪些
歌仔戲是以流傳於閩南的閩南歌仔為基礎,吸收梨園戲、北管戲、高甲戲、京劇、閩劇等戲曲的營養形成的閩南方言戲曲劇種,它誕生於二十世紀初的台灣島,是我國三百六十多個戲曲劇種中唯一誕生於台灣的劇種。它流傳於台灣、福建閩南和東南亞華人華裔聚居地。
❻ 廈門戲曲
你指的是廈門那裡流行的戲曲,還是指的廈門最近有哪些戲曲演出呢。
廈門么應該京劇 越劇 閩劇 高甲戲 蒲仙戲 歌仔戲等都有的吧,
原來廈門有個廈門市越劇團,不知道現在有沒有解散,還有個廈門芳草越劇團,還有廈門金蓮升高甲戲劇團,廈門市歌仔戲劇團等戲曲劇團
❼ 廈門民間藝術有幾種
廈門民間藝術
廈門文化從西晉"衣冠南渡"開始,至今已有1700多年了。可謂歷史悠久,絢麗多彩。就民間藝術而言,它有一定局限性,大多採用當地的方言、民俗、道德規范融化、改造而成。廈門的民間藝術,這里只介紹其演唱的表演藝術,它最大特徵是用廈門方言即閩南方言演唱的。
--南曲:
南曲,也稱做"南音"、"南樂"、"南管"和"弦管",它有悠久的歷史。相傳,"南曲"是唐朝末期閩王王審知兄弟入閩時帶來的樂種,也有說是唐末韓偓入閩時帶來的。清康熙年間,五少芳晉京入宮演奏南曲,"官弦齊鳴,音調諧和,婉轉幽揚,沁人心肺",康熙大喜,賜於五少芳"御庭清客"之譽,南曲被稱為"御前清曲"。過去,演奏南曲,還要撐把彩傘,因它是康熙帝所賜,以表榮譽。東南亞國家和台灣省也流行南曲,凡是閩南方言可流通的地區就有南曲,故世人又稱它是"福建的國際歌"。
南曲作為一個古老的樂種,它和唐元明等明代的音樂有關聯,受到了元曲、崑曲、戈陽腔、佛曲和地方戲曲的影響,得到了進一步豐富和發展。比如南曲的主要樂器之一琵琶,稱為南琶,是橫抱彈秦的,這種演秦姿勢,只能從古畫和出土的唐陶俑中可看到。南曲還保留"漢宮秋"、"三台令"等唐宋古曲名稱,南琶的"橫抱"與白居易《琵琶行》的"猶抱琵琶半遮面"的"豎抱",形成鮮明對照,說明其古老。
南曲是由"指"、"譜"、"曲"三大部分組成的。"指",也叫"指套",它是由幾個,有一定戲劇內容的曲聯綴而成的音樂套曲,每一節都是一首完整的歌曲。"指套"雖有詞,但較少可演唱的唱詞,大多由樂器演奏來完成。
"譜",器樂曲,沒有唱詞,專供樂器演奏。比較出名的有十三套稱為"南譜十三腔",內容大致是四季景色、花鳥、昆蟲以及駿馬賓士,最著名有"四時景"、"梅花操"、"八駿馬"和"百鳥歸"等套。
"曲",即散曲,帶有唱詞,用來演唱的。由於散曲簡短易懂,善於抒發感情。過去,工余飯後,三五成群,自彈自唱自娛,頗有"家傳戶唱"的程度。
--錦歌:
錦歌是閩南地區一種民間說唱音樂。隨著鄭成功驅荷而傳入台灣和南洋群島,並在那裡紮根開花。在台胞努力之下,錦歌在台灣還發展成為歌仔戲。
據地方史志記載,錦歌是宋、元年代閩南地區性民歌、民謠基礎上形成,吸收了戲曲、南曲、南詞的養分,經過民間藝人揉融而成,流傳於閩南廣大農村地區。在舊社會,農村蕭條,農民流入城市,錦歌也跟著流進城市;錦歌藝人像乞丐一樣沿街賣唱,所以有人說它是"乞丐歌"。解放後,錦歌也獲得新生。
錦歌的唱腔風格大致要分為堂、亭兩大流派。堂派主要流傳在農村中,唱腔粗獷有力,曲調接受民間歌謠,擅長唱"雜念調",旋律靈活,變化多樣,每句後面都有落尾。亭派流行在城市,唱腔比較幽雅、細致,咬字分明,採用南曲的曲調比較多,使用的樂器和指法比較近南曲。
錦歌的曲調大體可分為四類。一類叫"雜念仔"、"雜咀仔";一類是"四腔仔"、"五腔仔",也叫"七字仔"、"大調"或"丹田調";一類叫"花調"、"雜調";一類是"順樂曲"。錦歌演唱形式有一人唱念,兩人對答,三、四接著唱念,也有自唱樂隊伴秦的。漳州市坐的彈唱多,廈門有許多節目是站著演唱,並藉助動作來表現。
錦歌使用的樂器有月琴、二弦、洞簫、南三弦、拍板等,也有以琵琶代替月琴,用品簫代表洞簫的,有的還加上嗩吶。廈門地區演唱時,有用木魚代替拍板的。
--答嘴鼓:
它是閩南方言或說閩台兩地一種幽默風趣的地方曲藝,很受人們歡迎,有"閩台相聲"之稱。
答嘴鼓,原名叫"觸(da)嘴古",台灣人民現在還這樣稱呼。"觸",是抵觸、頂撞的意思;"觸嘴",是鬥嘴,或說舌戰之意;"古",就是故事。廈門方言"講古",即講故事。"觸嘴古",就是兩人在輕松氣氛中互相戲謔,講完一個完整的故事。因之,有人把"觸嘴古"稱為"拍嘴鼓"漳州地區人民因其對話語言節奏性強,稱"答嘴鼓"為"答嘴歌"。解放後,才統一稱為"答嘴鼓"。
答嘴鼓是由"念四句"發展起來的,大約在宋元時代就有了。它與相聲有其相同之處,也有其不同之處。相同之處是,兩者均是語言藝術。不同之處有:(1)相聲除了對口,還有單口和多口相聲,答嘴喜只有對口;(2)相聲的文字體載屬於散文體,答嘴鼓則一律是韻文,它嚴格要求句句押韻;(3)相聲要靠語言構成"包袱",引人發笑。答嘴鼓則是靠風趣的語言和押韻來吸引聽眾。
因之說,答嘴鼓是"用押韻的對話為形式,以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閩南方言或語言的基礎上構成包袱為手段,去達到一定目的的地方曲藝。"
--高甲戲:
高甲戲是福建五大地方劇種之一。它源於泉州一帶農村。相傳二百年前,泉州府沿海農村,每逢迎神賽會,都有舞獅隊表演。農民崇拜梁山英雄,往往扮做宋江、李逵、林沖、魯智深等人物,結隊遊行。遇到廟會表演時,就在武打基礎上,表演水滸故事,因之人們又稱之其為"宋江戲"。後來,它吸收了梨園戲和傀儡戲、布袋戲的劇目,曲調與表演技術,發展成為文武合演的"合興戲"。清代中葉,它又受徽班、江西弋陽腔和京劇等劇種等影響,逐漸形成"高甲戲"。
高甲戲的行當分為生、旦、丑、北(凈)、雜角五大類。音樂以南曲、傀儡調和民間小調為主。器樂過去主要是嗩吶,現在是琵琶。
--薌劇:
薌劇,台灣叫做歌仔戲。台灣歌仔的"雜念調"和薌劇的"雜碎調",都源於"錦歌雜念調"。薌劇的曲調來自民間,過去是流散街頭、茶室的曲調,唱詞是群眾的語言,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地方劇種。
薌劇有的曲調,用不同唱法,可以表現為喜、怒、哀、樂等不同情緒。如常用的"七字仔調"、"雜碎仔調"等。歌詞的長短可以機動應用。如"雜碎仔"調原來是七字一句,可壓縮為三字也延伸至十多字。為了突出唱詞,樂器只拉過門。音樂不斷吸收其他劇種、曲種和民歌時調養分來豐富自己。
樂器和其他戲曲一樣,分為文場和武場戲。武場戲的樂器同京劇差不多,有通鼓、豎板、板鼓、木魚、小鈸、大鈸、小鑼、銅鈴,還有小叫、柳盞等。文場樂器早期主要有殼仔弦、大廣弦、月琴、台灣笛,後來又採用二胡、洞簫、鴨母笛、嗩吶,此外,也有採用琵琶、大哨吶,還有西洋樂器參與伴奏。
--同安車鼓:
它也叫"弄車鼓"或"車鼓弄",源於宋元而興於明清。表演的形式、道具、器樂都較簡單。演員只有車鼓公和車鼓婆兩人,相傳從前同安新圩有對開豆腐店的老公婆,夜夜磨豆腐閑悶,自編歌詞逗趣,後傳至村裡,經藝人加工而成的。
表演時,在鼓公頭戴瓜帽,身穿長實用馬褂,手持特製會轉動的長煙桿。車公婆上穿開襟紅衣,下系黑色綢緞裙,右手拿摺扇,左手捻手帕。兩人抬著一個敞口向上、上面用紅綢布結朵大紅花遮蓋的篾斗籃,斗籃中間綁著兩根用色紙纏裹的細竹桿,演員把系在竹桿兩端的紅帶子掛在身上,抬起用蔑籃裝飾還會上下顫動的"鼓",時常在轉身子,做"三步進三步退"的表演動作。表演者風趣的唱詞,伴著由殼仔弦、大廣弦、嗩吶、笛子和拍板、鑼鼓組成的樂隊、既歌又唱,有的歌舞結合,使車鼓弄推陳出新,甚受群眾喜愛。
❽ 廈門的木偶戲是哪種
閩南這邊(漳州廈門泉州)是布袋木偶戲
布袋木偶戲因為演出使用的木偶,除了頭、手掌和腳的下半部以外,手部和腿部都是用布縫制而成的,形狀酷似布袋,所以被稱為"布袋木偶戲"。布袋木偶戲的表演,主要是用手指活動來操作的,所以又被稱為"掌中戲"。和提線木偶、杖頭木偶兩種木偶戲相比,布袋木偶戲中木偶的動作更加節奏明快,迅捷有力。
傳統的布袋木偶戲根據表演的樂調、詞調與戲路劃分,可以分為南、北兩種不同的流派,它們之間主要的區別在於音樂唱腔和表演風格上。南派盛行於泉州地區,唱的是南調,也就是傀儡調 ,表演上採用梨園戲做派;而漳州的布袋戲則歸屬於北派,唱的是北調,如崑腔、京調等,表演上採用的是京戲做派。現如今,隨著布袋戲的不斷發展和文化的不斷融合,南北兩派的界限已經越來越不明顯了。
❾ 閩南戲劇有哪些
梨園戲、歌仔戲、南管戲、打城戲、高甲戲等。
1、梨園戲
梨園戲是福建省的傳統戲曲之一。梨園戲發源於宋元時期的泉州,與浙江的南戲並稱為「搬演南宋戲文唱念聲腔」的「閩浙之音」,被譽為「古南戲活化石」。
梨園戲廣泛流播於福建泉州、漳州、廈門,廣東潮汕及港澳台地區,還有東南亞各國閩南語系華僑居住地。
梨園戲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至今尚保留不少南戲劇目和音樂。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已有「潮泉二部」的《荔鏡記》刊本,可見當時梨園戲已經流行。
清末,高甲戲在泉州地區迅速崛起,歌仔戲也隨即在漳州、廈門地區廣為流傳,打城戲又以新的面貌出現,梨園戲因之受到了嚴峻的挑戰,班社日益減少,范圍日漸縮小,連廈門的梨園戲也改唱歌仔戲。十九世紀40年代末,梨園戲已瀕臨消亡。
梨園戲有大梨園和小梨園之分,大梨園又分「上路」、「下南」兩支,三種流派都有各自的「十八棚頭」(保留劇目)和專用唱腔曲牌。
宋時,行省稱為路,閩南泉、漳一帶人稱上頭的省份為上路,故「上路」戲系指由浙江傳入的戲曲。
其劇目較為古老,保留了不少南戲腳本,如《蔡伯喈》、《王魁》、《王十朋》、《朱買臣》、《劉文龍》、《孫榮》、《朱文》(即《朱文太平錢》,存有《贈綉篋》、《認真容》、《走鬼》三出)以及《蘇秦》、《林招得》、《孟姜女》等。
2、歌仔戲
歌仔戲,福建省漳州市、廈門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歌仔戲是以閩南歌仔為基礎,吸收梨園戲、北管戲、高甲戲、潮劇、京劇等戲曲的營養形成的閩南方言戲曲劇種。20世紀初,歌仔戲興於台灣島內,不久傳及廈門,並迅速流布閩南地區和東南亞華僑聚居的地方。
2006年5月20日,歌仔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Ⅳ-64。
3、南管戲
南管戲 早期由大陸傳到台灣屬於閩南語系的戲劇。包括有「七子戲」、「高甲戲」 、「白字戲」三種。
七子戲:台灣的「七子戲」源自於福建泉州的「小梨園」(童伶)和「大梨園」(成人),一般狹義 的「南管戲」即指「七子戲」(小梨園)。
「梨園戲」為閩南語戲中最古老的劇種,約於康熙三十六 年以前傳入台灣。
4、打城戲
打城戲,流行於以福建省泉州市為中心的閩南方言區。它是由地方民間宗教儀式活動發展起來的一種宗教劇,俗稱「法事戲」、「師公戲」、「和尚戲」。
打城戲的表演藝術重在武功、雜耍,這是從京劇武打程式中學來的,而音樂曲調是在佛曲、道士腔的基礎上吸收了泉州傀儡戲的音樂曲牌。
2008年6月7日,打城戲經國務院批准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高甲戲
高甲戲,福建省泉州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高甲戲又名「戈甲戲」、「九角戲」、「大班」、「土班」,發祥地為福建泉州,發源於明末清初閩南農村流行的一種裝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術的化裝遊行。
高甲戲的傳統劇目有九百多個,而演出劇目則分為「大氣戲」(廷戲和武戲)、「綉房戲」和「丑旦戲」三大類;高甲戲的角色原來只有生、旦、丑,後來又先後增加了凈、貼、外、末和北(凈)、雜二色。
高甲戲的表演藝術來自梨園戲、木偶戲、弋陽腔、徽戲和京劇;高甲戲的音樂唱腔以南曲為主,兼用「傀儡調」和民間小調;高甲戲使用的樂器分為文、武樂二種。
2006年5月20日,高甲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Ⅳ-48。
參考資料來演:網路——閩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