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廈門資訊 » 廈門哪裡有姓胡
擴展閱讀
廣州哪裡買光碟最便宜 2024-04-26 14:44:24
杭州17公里坐地鐵多少錢 2024-04-26 14:39:09

廈門哪裡有姓胡

發布時間: 2022-08-18 00:36:28

❶ 胡姓的發源地在哪

胡(Hú)姓是一個中國人的姓氏,以胡姓在全國人口中的比例的多少排名第13位,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58位。根據《元和姓篡》等史籍記載,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聖君虞舜的媯姓後裔。這樣說來,其胡姓始祖,應當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為陳地的胡公滿了。在周代,《史記》、《左傳》記載:《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之產曰:昔虞閼父為周陶正,以服侍我先王,我先王賴其利器用,與其神明之後,以備三恪,庸以元女太姬配胡公而封諸侯。」:周武王滅商朝紂王以後,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三十四世後人媯滿,封媯滿為諸侯,封國於—陳(今河南省淮陽縣),稱為胡公,胡姓始祖,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為陳地的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姚姓的後代胡公滿了。胡公滿是虞舜姚姓的第三十三代孫,媯滿被周武王的封為陳侯。此後,媯滿因封於陳而稱陳胡公,所建方國亦稱陳國,子孫後來有以胡為姓氏,胡姓,即成為漢族人胡姓的由來。由此可見,中國胡氏的先祖是正統的虞舜姚姓後裔,黃帝子孫。
胡氏還有兩支源於古代的國名。周代有兩個鬍子國。一個在今河南,是西周初分封的周朝同姓諸侯國。它曾參與以楚國為首的聯軍去攻打吳國,後來又跟隨楚國與吳國作戰,楚國回師途中順便吞並了鬍子國。另一個胡國是歸姓,在魯定公時被楚國滅掉。這兩個鬍子國亡國之後,王族子孫都以原國名為姓,又形成兩支胡氏。
在胡氏中,曾經出現過復姓胡母氏。胡母氏這一復姓,得姓於齊宣王之時,距今有兩千四百八十多年的歷史。胡氏復姓,開始也很盛行。秦時,有太史令胡母敬,漢時有胡母生和胡母班。晉代以後,胡母復姓漸漸被「胡」這一單字姓氏所代替。由於其後世子孫大多改姓為胡,使得胡母復姓所傳日漸減少。這大概是這一胡母復姓傳之不多,至今仍然為數稀少的原因之一吧。 胡姓中,除了源自黃帝後裔的這一支外,外族改姓胡的也為數不少。漢代以後,特別是五胡亂華之時,進入中原的外族,紛紛改姓胡氏,為漢族胡氏沖添了新的成分,使得後來胡姓的繁衍,又多了一支世系。

❷ 胡姓的來源

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聖君虞舜的媯姓後裔。胡氏的源地,是指陳國的封地,就是現在的河南省淮陽縣。從此之後,胡氏以此為源地,其後世子孫逐漸向四處延伸,因此就有了現在的胡姓。這樣說來,其胡姓始祖,應當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為陳地的胡公滿了。胡姓起源於陳地,子孫向各地播遷,在三國時期,魏陽陵亭侯胡質居住在山西安定。
胡姓的來源和歷史:西周初年,帝舜的後人胡公滿受封於陳國,春秋末被楚國所滅,其後人有的以胡為氏。

❸ 胡氏家族的來源

源於媯姓:出自舜帝的33世後裔媯滿。西周初年,周武王滅商後,訪求前代帝王的後裔,找到了虞朝舜帝的嫡裔媯滿,把長女大姬嫁給他,封之於胡(今河南柘城胡襄鎮);

讓他奉守虞舜的宗祀,後又封於株野(今河南柘城)建立陳國,侯爵,以備三恪,又遷都陳之宛丘(今河南淮陽),謚號胡公,因此又稱胡公滿、陳胡公。

陳國公族後裔多有以先祖謚號為姓氏者,或以封地「胡」為氏,稱胡氏。

胡姓得姓始祖胡公滿所建立的陳國在今河南淮陽,胡姓,是一個中國人的姓氏,是一個值得自豪的貴姓、大姓,為帝舜之後裔。

(3)廈門哪裡有姓胡擴展閱讀

人口分布:

胡姓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在當今大陸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十三位,在台灣則排名在第三十八位,屬於超級大姓系列,人口約一千七百二十三萬余,佔全國人口總數的1.31%左右。

在粵桂閩南部、台灣、海南、青海湖以東吉林以南的其他北方地區,胡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62%—1.24%之間,其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32.3%,居住了大約37%的胡姓人群。

❹ 胡姓氏的由來,祖籍在哪裡

祖籍在今河南省柘城縣胡襄鎮。

胡姓氏的由來:

源於媯姓,出自舜帝的33世後裔媯滿。西周初年,周武王滅商後,訪求前代帝王的後裔,找到了虞朝舜帝的嫡裔媯滿,把長女大姬嫁給他,封之於胡(今河南柘城胡襄鎮),讓他奉守虞舜的宗祀。

後又封於株野(今河南柘城)建立陳國,侯爵,以備三恪,又遷都陳之宛丘(今河南淮陽),謚號胡公,因此又稱胡公滿、陳胡公。陳國公族後裔多有以先祖謚號為姓氏者,或以封地「胡」為氏,稱胡氏。

胡拼音:hú

釋義:

1、中國古代稱北邊的或西域的民族:胡人。胡服。胡姬(西域出生的少女)。胡越(「胡」在北方;「越」在南方,喻疏遠、隔絕)。

2、泛指外國或外族的:胡椒。胡瓜(黃瓜)。胡琴。胡笳(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種管樂器)。

3、亂,無道理:胡來。胡鬧。胡吹。胡言亂語。

4、文言疑問詞,為什麼,何故:胡不歸?「胡取禾三百廛兮?」

5、嘴周圍和連著鬢角長的須毛:胡須。

6、古代指獸類頸下垂肉:「狼跋其胡。」

7、巷、小街道稱「胡同(tòng)」(用作巷名時,「同」讀輕聲不兒化)。

8、姓。

(4)廈門哪裡有姓胡擴展閱讀


漢字筆畫:

相關組詞:

1、胡亂[hú luàn]

馬虎;隨便。

2、胡須[hú xū]

鬍子

3、鬍髭[hú zī]

鬍子。

4、胡謅[hú zhōu]

隨口瞎編。

5、東胡[dōng hú]

古時中國東北的西部地區各少數民族的總稱。

胡姓分布:

胡姓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在當今大陸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十三位,在台灣則排名在第三十八位,屬於超級大姓系列,人口約一千七百二十三萬余,佔全國人口總數的1.31%左右。

當代胡姓的人口已近1400多萬,為全國第十五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1.14%。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湖北、湖南、四川、浙江、安徽五省,大約占胡姓總人口的41%,其次分布於貴州、雲南、江西、江蘇、河南、重慶、山東,這七省又集中了35%。湖北為當代胡姓第一大省,居住了胡姓總人口的10.4%。

❺ 關於姓氏的一些提問.高分

大理段氏、姑蘇慕容,是金庸武俠小說中顯赫的姓氏;西漢的劉、唐朝的李、宋朝的趙、明朝的朱,中國歷史上的家天下,皇帝的姓氏即為國姓。中國人口版圖幾經遷徙混雜繁衍,到今天姓氏的持有者基本不在自己的宗祖之地生活,但每個姓氏的來歷與去處仍可追根溯源。 2.7億姓李、王、張的中國人,與其餘3500個不同姓氏的中國人一樣,散布在中國的城市與鄉村。每個城市都集中著一些姓氏,這些城市大姓的背後,潛藏著城市的遷徙記憶與姓氏的生存歷史: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的根在何處? 2002年7月27日,新華社報道了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袁義達副研究員的研究成果。剛剛出版的《中國姓氏:群體遺傳和人口分布》集中體現了這一研究成果的學術思路和社會價值。習慣於「以姓氏筆畫為序」排列名單的中國人突然發現,對姓氏的重視與開發正方興未艾。 姓氏走紅 近年來,滿大街的小販在兜售一種姓氏小信封,每個信封上寫著一個姓氏,信封裡面則是一張有關這個姓氏起源、流變、遷徙和名人錄的歷史資料的紙。這種售價一兩元的姓氏信封在各城市和各旅遊景點熱賣。 河南省開通了一個新的旅遊項目——客家尋根之旅。海內外的中國人到達鄭州後,從鄭州出發乘專車在6小時內可到達河南省內所有姓氏祖居地。《百家姓》中有105個姓氏的祖根源於河南,特別是台灣人,有48個姓氏的祖居地在河南,尤其有「陳林半天下,黃鄭排滿街」之美稱的四大姓氏的祖根也都在河南。 一種新型電話機也以利用「百家姓」快速查找電話為產品賣點。在電話功能內,按「百家姓」鍵就可進入此功能,移動游標到你需要查找的姓氏,屏幕上將會列出有此姓氏的所有電話索引狀態,移動游標到你需要查找的記錄按『輸入』鍵,屏幕就會顯示該電話記錄的詳細資料。 2001年6月成立的上海新華電信網路電視有限公司,是由上海市電信公司和新華通訊社上海分社共同組建的。《姓氏探源》成為了他們的收費頻道「文化頻道」中的一個欄目。而在此之前,中央電視台亦有《中華百家姓》的欄目。 2002年6月,山西太原晉祠。在一間廳堂內,來自全國各地的姓王的人的名片在此陳列,其中包括房地產界策劃人王志綱。這里供著一尊號稱姓王的始祖的塑像,據說全世界姓王的中國人皆源出於此。 城市的姓氏 袁義達潛心研究中國姓氏和群體遺傳學16歲,他統計的歷代中國版圖上的22000個漢族和漢譯姓氏,消失為當代中國人正在使用的3500個漢姓。北方的王姓,南方的陳姓,長江流域的李姓,這些第一大姓是姓氏在不同省份和城市聚集的縮影。在大批譜牒、金石、檔案、史志以及口碑中,記載著各個城市有影響姓氏的由來和走向。 上海平均14人中就有1個是姓張的。1996年出版的《上海百家姓》發現:整個上海地區有姓氏1723個,常見姓氏有511個,其中的前100個大姓佔全市人口總數的88.81%。上海人口最多的10個大姓(張陳王李朱徐周黃吳陸)與全國10個大姓(李王張劉陳楊趙黃周吳)的姓氏和順序不同,與上海人口的來源有關。上海的姓氏基本上代表了中國傳統南方姓氏文化的特點,即除陳姓外,早在公元4、5世紀永嘉之亂前就在本地生息滋繁的朱、徐、陸、沈、顧等姓氏比較突出(沈、顧分別為上海第11、14大姓)。 追姓問祖上名人,上海的朱姓有最早提議開辟上海北上渤海灣航線的朱清,徐姓出了3個宰相級官員,黃姓有黃道婆,陸姓是從三國時代開始的上海地區顯赫家族。上海女作家王安憶作為這個城市的外來戶,在《紀實與虛構》的小說中一面自述沒有「家族」的失落感,一面從母親的姓氏去追查這個姓氏的起源與傳奇。 廣州的大姓是陳黃李,也有出過許廣平的高第街許姓這樣的老家族,以及自從唐光化三年(公元900年)孔子第41代孫孔昌弼移民繁衍的孔姓後裔。中山市有姓氏502個,其中萬人以上的大姓有梁黃陳吳李等26個。珠海市斗門區人口31萬,174個姓中人數最多的姓是黃梁陳周趙。 沈陽的大姓是王那劉,那是滿族的姓,歌壇的那英便出自這里。廈門的大姓是林陳鄭,而早在唐朝有二姓名士率其家族來到廈門定居並大力開發建設,時有「南陳北薛」之稱,鄭姓則令人自然聯想到鄭成功的偉績。 此外,安徽省淮南市的第一大姓是王,源於漢成帝的舅舅王根曾在此為曲陽候。山東中部城市的大姓是崔盧,唐朝369名宰相中姓崔的就佔了23人之多。南昌的大姓是萬熊塗。 在義大利名城米蘭,羅西、法拉利、哥倫布等當地大姓之後,中國的胡姓榮登米蘭家庭姓氏排行榜的第6位,那裡有1134戶姓胡的中國人家庭。 在每個城市,每個人的社交圈裡,城市的姓氏紛繁眾多,城市的大姓若隱若現。 中國關系學:五百年前是一家 面對同姓陌生人,中國人的善意問候方式是說「我們五百年前是一家」。 中國的姓氏都有自己的發祥地。如陳姓的發祥地是河南潁川、汝南;江蘇的廣陵、下邳;山東的東海等地。張姓的發源地有清河、南陽、吳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陽、犍為、沛縣、開封、高平等10餘處。台灣不少人至今在做紅白喜事時仍會在門口懸掛出標有姓氏堂號的燈籠,如「西河林」、「潁川陳」、「天水趙」、「太原王」、「汝南周」、「京兆杜」等等,以示姓氏之根在大陸。 同姓與同宗的觀念如此根深蒂固,便與同學同鄉同志一樣成為一種社會資源。今天,中國各省市在吸引海內外華人華僑到家鄉投資時,宗祠、族譜、舊居、鄉鄰等與姓氏有關的傳統如同感情籌碼,在重視血緣、宗祖和姓氏的中國人心上加分。 袁義達從10年前的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變成了副研究員,姓氏文化至此也形成了「姓氏群體遺傳學」。袁義達說:「中國人的姓氏和分布是中國一項特有的國情,它將涉及到中華民族的起源、祖宗們遺留下來的基因資源的分布、當今海內外的尋根和國家的統一、今後人口發展趨勢和國土利用等許多問題。」 誰是中國最大姓? 5千年前,中國人就有了姓。那時是母系氏族社會,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最早的姓,是跟母親的姓。 公元627年,唐太宗的吏部尚書高士廉寫《氏族志》頒布天下,作為當時推舉賢能作官,或撮合婚姻的依據。 公元960年,傳統啟蒙讀物《百家姓》寫成,裡面一共收集了單姓408個,復姓30個,一共438個姓。張、王、李、趙四個大姓,都是皇帝賜姓。 1977年,史學家李棟明在《東方雜志》上發表論文指出:華人最大的10個姓是:張、王、李、趙、陳、楊、吳、劉、黃、周,占華人人口40%,約4億人;第二大的10個姓是:徐、朱、林、孫、馬、高、胡、鄭、郭、蕭,占華人人口10%以上;第三大的10個姓是:謝、何、許、宋、沈、羅、韓、鄧、梁、葉,占華人人口10%;接下來的15個大姓是:方、崔、程、潘、曹、馮、汪、蔡、袁、盧、唐、錢、杜、彭、陸,加起來也占華人總人口的10%——在當時中國的10億人口中,有7億人姓了這45個大姓。 1987年5月3日,《人民日報》發表了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研究員杜若甫、助理研究員袁義達的研究結果《全國百家大姓座次》:李王張劉陳楊趙黃周吳徐孫胡朱高林何郭馬羅梁宋鄭謝韓唐馮於董蕭程曹袁鄧許傅沈曾彭呂蘇盧蔣蔡賈丁魏薛葉閻余潘杜戴夏鍾汪田任姜范方石姚譚廖鄒熊金陸郝孔白崔康毛邱秦江史顧侯邵孟龍萬段雷錢湯尹黎易常武喬賀賴龔文——這是第一份中國人的當代《百家姓》。 這時,李姓人口已經超過了10年前排名第一的張姓。 2002年7月發布的最新中國姓氏研究表明:當代中國100個常見姓氏集中了全國人口的87%。其中,佔全國人口1%以上的姓氏有19個,全國最大的3個姓氏是李、王、張,分別占總人口的7.9%、7.4%和7.1%,三大姓氏的總人口達到2.7億,為世界上最大的3個同姓人群。 省區大姓 廣東的梁和羅姓,廣西的梁和陸姓,福建的鄭姓,台灣的蔡姓,安徽的汪姓,江蘇的徐和朱姓,浙江的毛和沈姓,江西的胡和廖姓,湖北的胡姓,湖南的譚姓,四川的何和鄧姓,貴州的吳姓,雲南的楊姓,河南的程姓,甘肅的高姓,寧夏的萬姓,陝西的薛姓,青海的鮑姓,新疆的馬姓,山東的孔姓,山西的董和郭姓,內蒙古的潘姓,東北三省的於姓。

❻ 胡 姓氏的來源

■胡姓排行

胡姓排行:胡姓是當今常見姓氏,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1.31%,為中國人口超過1%的十九個大姓之一,居第十三位。四川、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山東、湖南多此姓,上述八省胡姓約佔全國漢族胡姓人口65%。其中四川省約佔全國漢族胡姓13%。

■姓氏源流

胡(Hú)姓源出有四:
1、出自媯姓,以人名為氏。西周初年,帝舜的後人胡公滿受封於陳國,春秋末被楚國所滅,其後人有的以胡為氏。根據《元和姓篡》等史籍記載,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聖君虞舜的媯姓後裔。這樣說來,其胡姓始祖,應當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為陳地的胡公滿了。胡公滿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孫,周武王的東床快婿,被封為陳侯。由此可見,中國胡氏的先祖是正統的虞舜後裔,黃帝子孫,並非後來入侵中原的「五胡」後代。
2、出自姬、歸姓,以國名為氏:
① 一個是姬姓胡國,在河南省漯河市東。是西周初分封的周朝同姓諸侯國。它曾參與以楚國為首的聯軍去攻打吳國,後來又跟隨楚國與吳國作戰,楚國回師途中順便吞並了鬍子國。
② 一個是歸姓胡國,在安徽省阜陽。在魯定公時被楚國滅掉。
春秋末期,這兩個胡國先後被楚國所滅,其國君的子孫都以胡為姓,國人都以胡為氏,稱胡氏,形成兩支胡氏,世代相沿。
3、他姓改為胡姓。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有胡(紇)骨氏,入中原後改為漢姓,稱胡氏。另漢代太御胡廣,本姓黃,後改為胡姓,其子孫以胡為氏。又在胡氏中,曾經出現過復姓胡母氏。胡母氏這一復姓,得姓於齊宣王之時,距今有兩千四百八十多年的歷史。胡氏復姓,開始也很盛行。秦時,有太史令胡母敬,漢時有胡母生和胡母班。晉代以後,胡母復姓漸漸被「胡」這一單字姓氏所代替。由於其後世子孫大多改姓為胡,使得胡母復姓所傳日漸減少。這大概是這一胡母復姓傳之不多,至今仍然為數稀少的原因之一。
4、古代北方匈奴族後裔敕勒族人的姓氏。胡姓中,除了源自黃帝後裔的這一支外,外族改姓胡的也為數不少。漢代以後,特別是五胡亂華之時,進入中原的外族,紛紛改姓「胡」氏,為漢族胡氏沖添了新的成分,使得後來胡姓的繁衍,又多了一支世系。如後周的胡琮,就是敕勒族人,其後世子孫皆為胡姓。
得姓始祖:胡公滿。相傳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顓頊的後代,因生在姚墟(今山東菏澤東北)而得姚姓。他又曾住在媯汭河(今山東省永濟南),所以後代又有媯姓。以媯為姓的後裔中有被周武王滅商後,追封帝舜的後裔媯滿於陳,建立陳國,奉守帝舜的宗祀。媯滿所建的陳國即今河南省淮陽縣一帶,包括今安徽省北部的阜陽、河南省中部的郾城等地,媯滿雲世後謚曰胡公,稱胡公滿。公元前478年,陳國被楚國所滅,其子孫以媯滿謚號為氏,稱胡氏,此為河南胡氏。故胡氏後人尊胡公滿為胡姓的始祖。

■遷徙分布

胡氏的起源地,當然是周初的封地陳國了。即今天的河南省淮陽縣。從此之後,胡氏以此為源地,其後世子孫逐漸向四處延伸。經過數代的繁衍,先後南達新蔡,北到山西,並成為當時的胡姓望族。至漢時,遷入陝西、甘肅、山西、山東、湖北等地。其中,遷去甘肅省境的一族,在後漢時已成為一大望族,後成為各地胡氏繁衍的主要來源。西晉末年,因「永嘉之亂」,胡姓中原士族大舉南遷,胡姓遂遷入福建。胡氏南遷,始於西晉末年。胡氏的後代,從中原渡江南下,先遷到安徽,然後又從安徽再遷至福建。最後由福建遷居入台灣。台灣的胡姓,至今已遍及全省。不過,居住較為集中並且人數最多的,則是台南、台北、彰化和新竹等地。再以後,又由新蔡和山西兩地的胡姓向其他各地遷居、繁衍,致使遍及了全中國。胡姓是當今常見姓氏,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1.31%,為中國人口超過1%的十九個大姓之一,居第十三位,在台灣排名第三十八。四川、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山東、湖南多此姓,上述八省胡姓約佔全國漢族胡姓人口65%。其中四川省約佔全國漢族胡姓13%。

■歷史名人

胡安:漢初著名教育家,司馬相如便是他的得意門生之一。
胡遵:文武雙全,位居於車騎將軍。他有六子,最著名者是胡奮,他在晉宣帝時屢立戰功,官做到鎮南大將軍。他的女兒胡芳是晉武帝司馬炎的貴嬪,從此成為外戚,權勢更加顯赫。南北朝時期,拓跋氏統治的北魏對清河崔、范陽盧、太原郭、河東柳幾個大姓重重打擊,而胡奮後裔胡國珍之女卻成為北魏皇太後,胡姓於是步入了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時期。從胡遵以後的二百多年中,安定臨涇胡氏位至三公九卿及將軍、太守者多達十餘人,還出了兩位皇太後、皇後,盛極一時。
胡瑰:後唐著名畫家,河北省涿縣人。尤工畫馬,用筆清勁細密,而骨骼體狀都生動有神。
胡瑗:北宋著名學者,教育家,江蘇省泰縣人。曾官至太常博士。提倡「明體達用」之學,開宋代理學的先聲。
胡適:字適之,安徽績溪人。中國現代學者、思想家及新文化運動的著名人物。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曾獲英美各大學致贈名譽博士學位三十五種。任北京大學教授時,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提倡文學改革。曾任中國公學校長、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及校長、駐美大使、國大代表、中央研究院院長。著有中國古代哲學史、章實齋年譜、先秦名學史、戴東原的哲學、白話文學史、丁文江的傳記等數十種,另輯成胡適文存。
胡安國:字康侯,建寧崇安人,宋經學家。官至中書舍人兼侍講。王安石廢棄春秋,安國以為其乃先聖傳心之要典,故仍潛心研究二十年。諡文定。著有春秋傳、資治通監舉要補遺等。
胡大海:明代大將,江蘇省泗洪人,官封魏國公。隨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立下汗馬功勞。
胡以晃:太平天國傑出將領,廣西人。封護國侯,旋改護天侯,晉升封豫王。
胡林翼:字潤芝,號貺生,湖南益陽人。道光間進士,累官至湖北巡撫,時洪楊軍事盛,林翼創厘金,通鹽運、改漳漕、增裕府庫,固守武昌,為各省戰爭之根據,治軍明紀律,又加意將才,嘗曰:兵之囂者無不疲,將之貧者無不怯。又曰:才者無求於天下,天下當自求之。世以為知言,後卒於軍,謚文忠,有讀史兵略及奏疏文集、胡文忠公道集。
胡志明:原名阮必成。越南民族解放運動領袖、共和國主席。生於越南中部宜安省南檀縣。1911年至法國,1920年加入法國共產黨,創辦流浪者雜志。1923年至蘇聯受訓,成為第三國際幹部。1924年至廣州,成立青年越南革命者聯盟。1930年回國,成立印度支那共產黨,抗戰期間被民國政府逮捕,後獲釋回越南,從事**游擊戰。1954年大敗法軍,建立北越政權,後協助南越共黨分子成立越南共產黨,1975年越南南北統一,成立越南共和國。
胡耀邦: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導人。湖南瀏陽人。1933年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共青團湘東南特委兒童局書記、少共中央局秘書長。次年參加長征,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團政治部地方工作部秘書。到隔陝北後,任少共中央局組織部部長、宣傳部部長。抗日戰爭時期,任延安抗大政治部副主任、八路軍總政治部組織部部長。解放戰爭時期,任冀熱遼軍區代理政治部主任、晉察冀軍區縱隊政委、華北野戰軍兵團政治部主任、中央軍委總政治部組織部部長、解放軍十八兵團政治部主任等。新中國建立後,歷任中共中共川北區委書記兼川北行署主任、青年團中央第一書記、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二書記、中共陝西省委第一書記。1975年任中科院黨組負責人,著手整頓科學院工作。1977年起任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三書記、中央宣傳部部長、中央委員會秘書長。曾組織推動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領導了全國范圍的撥亂反正、平反冤假錯案、落實幹部政策等工作;主持制定了發展農村經濟的一系列方針政策,為實現黨的工作重心的轉移作出重要貢獻。1980年後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共中央主席。1987年1月辭去中共中央總書記職務。是中共第八屆中央委員,第十、十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第十三屆中央政治局委員。1989年4月病逝於北京。

■郡望堂號

1、郡望
安定郡:① 漢代設置,治高平(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又有安定縣,在今甘肅涇川北,並屬於安定郡。東漢移治臨涇(今鎮原東南),廢安定縣。十六國時,再置安定縣,並為郡治。隋唐安定郡即涇州。唐後期曾改保定郡,縣亦名保定。金為涇川縣,為涇州治所。
② 蒙古以陝西安定堡為安定縣,1935年改子長縣(謝子長烈土),移治原縣治東的瓦窯堡。
新蔡郡:晉惠帝置,從汝陰郡分出,在今天河南省新蔡縣一帶。
弋陽郡:隋置弋陽郡,武德三年改為光州,郡治在今河南省潢川縣。
定城、義陽郡:郡治在今河南省信陽市。
中州、洛陽、戶縣:郡漢在今屬陝西省、河東等地。
2、堂號
澹安堂:得名是由於宋朝胡詮所著的《譚安集》。
安定堂:源出安定郡,始建於西漢。郡治先在高平(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後徙臨涇,即今甘肅鎮原縣東南;再徙安定,即今甘肅涇川縣北涇河北岸。唐初稱安定為涇州。後來成了胡姓的堂號,可見安定在胡姓歷史上的地位。此堂始祖源於胡質、胡威事跡。胡質,三國魏寺春人,少知名。曹操召為頓丘令,官至荊刺史,加振威將軍,賜爵關內侯,都督青、徐諸軍事。每建軍功賞賜,皆散於眾,無入家者,家無余財,惟賜衣、書篋而已,以清畏人知著名。胡威,質子,官至徐州刺史,父子清慎,名譽著聞當世。入朝,武帝(曹操)問:「卿孰與父清?」威曰:「臣不如也。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帝稱善,累遷前將軍,以功封平春侯。胡質、胡威祖孫數均以忠慎清貞之譽著聞當世,而原籍淮海壽春縣,故胡姓門楣有題「淮海家聲」者。胡質、胡威父子為國鎮守邊關,均卒於安定(今甘肅省涇川縣等六個縣、寧縣四個縣),子孫留居安定,胡姓堂名安定堂源此。
廬陵堂:廬陵堂胡氏的始遷祖是胡公霸,即胡杲。八傳至胡銓。胡銓的家族在宋代已成為大族,胡銓的兄弟胡鑄、胡鍔,兒子胡泳……,孫子胡樺、胡椅等人,雖然名聲不如胡銓顯赫,但都小有成就。江西吉水、湖南汝城縣三塘、浙江紹興厚寶等地的胡姓,都是胡銓的後裔。著名華僑領袖、萬金油大王胡文虎,就是胡銓的第三十二代孫。
績溪堂:績溪堂胡氏因為近代出了大學者胡適而斐聲中外。據譜牒記載,他們是宋太祖開寶二年(公元969年)遷來的,始遷祖是胡昌翼的兒子胡延正。績溪胡氏一度祭祀胡公滿,後來又改祀胡昌翼。胡適自己也說,他在孩提時參加過始祖昌翼公一千歲的紀念祭典。
此外,胡姓的主要堂號還有「淮陽堂」、「敬愛堂」、「履福堂」、「篤敬堂」、「敦仁堂」、「本始堂」等。

■胡姓宗祠通用對聯

〖胡姓宗祠門楣題辭〗
蘇湖世第蘇湖流芳淮海家聲
「蘇湖世第」、「蘇湖流芳」,出自胡瑗事跡。胡瑗(公元993-1059),字翼之。宋代泰州海陵(今江蘇省泰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教育家,被奉為宋代理學先驅。史傳載:胡瑗「以經術教授吳中,范仲淹薦之,以白衣對崇政殿,授校書郎,以保寧節度推官教授湖州,弟子數百人,禮部所得士,瑗弟子十居四五。以太常博士致仕歸。」胡瑗從教較之宋代另一著名教育家、理學家朱熹還早一百三十多年。胡氏後裔為紀念胡瑗畢生從教,玄歌不輟、桃李芬芳之盛況及其卓著的業績,故於正大門上方題「蘇湖世第」或「蘇湖流芳」。
「淮海家聲」,出自胡姓安定堂始祖胡質、胡威事跡。胡質,三國魏寺春人,少知名。曹操召為頓丘令,官至荊刺史,加振威將軍,賜爵關內侯,都督青、徐諸軍事。每建軍功賞賜,皆散於眾,無入家者,家無余財,惟賜衣、書篋而已,以清畏人知著名。胡威,質子,官至徐州刺史,父子清慎,名譽著聞當世。入朝,武帝(曹操)問:「卿孰與父清?」威曰:「臣不如也。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帝稱善,累遷前將軍,以功封平春侯。胡質、胡威祖孫數均以忠慎清貞之譽著聞當世,而原籍淮海壽春縣,故胡姓門楣有題「淮海家聲」者。胡質、胡威父子為國鎮守邊關,均卒於安定(今甘肅省涇川縣等六個縣、寧縣四個縣),子孫留居安定,胡姓堂名安定堂源此。

〖胡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壽齊九老;
名列四真。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人胡杲,會昌年間官懷州司馬,後與白居易等人在各陽組織香山九老會。下聯下聯典指北宋初學者、教育家胡瑗,字翼之,泰州海陵人,世代住陝西路安定堡,學者稱安定先生。曾任國子監直講、太子中允、侍講,官至太常博士。在蘇州、湖州間講學二十餘年,與孫復、石介提倡「以仁義禮樂為學」,並稱為「宋初三先生」。當時有明令以他的教學方法為太學法。著作有《論語說》、《春秋口嘆》。當時人稱富弼為真宰相、包拯為真御史、歐陽修為真學士、胡暖為真先生。
春秋心典;
理學宗功。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太學博士胡安國(1074-1138),字康侯,建寧崇安(今福建省崇安)人。紹聖年間進士,歷官太學博士、給事中、中書舍人兼侍講、寶文閣直學士。潛心研究《春秋》,著《春秋傳》三十卷,往往借用《春秋》史事議論政治,明代初年曾定此書為科舉取士的教科書。因北宋王安石曾提出廢《春秋》,他說:「這是古代聖人的傳心要典,怎麼能讓皇帝不得讀、學士不得讀呢?」下聯典指宋代徽猷閣直學士胡寅,字明仲,建寧崇安人。宣和年間進士,靖康初年任校書郎、中書舍人、徽猷閣學士,崇尚理學,學者稱致堂先生。曾上書高宗,建議組織義軍,北上迎徽、欽二帝回朝。著有《讀史管見》、《斐然集》、《論語詳說》等。
欲正人心;
引為己任。
——清·胡林翼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大臣胡林翼(1812-1861)撰題聯。胡林翼,字貽生,號潤芝,湖南益陽人。官至貴州鎮遠知府。有《胡文忠公遺集》。
虞賓衍派;
溈汭流源。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出「虞賓、溈汭」,均胡姓繁衍望地之一。
系承胡公;
望出淮陽。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胡姓的源流和郡望。「胡公」,舜之裔孫。
經資羽翼;
祠表賢良。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胡寧著《春秋通旨》,以羽翼而且書。下聯典指清·胡林翼卒,入祀賢良祠。

〖胡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淮海家聲遠;
蘇湖世澤長。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胡姓宗祠「安定堂」聯。
地據蛟潭勝;
家傳麟史風。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福建省永定縣下洋鎮中川村胡氏宗祠聯。上聯典指該祠的地理位置;下聯典指南宋胡安國著《春秋傳》事,孔子作《春秋》,至「西狩獲麟」止,所以《春秋》被稱為「麟經」。
成名由吳母;
有妹媲劉家。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胡安國,其母乃吳羨門女,羨門六經教授生徒,安國成為大儒。下聯典指清·胡天游,其妹胡石蘭、胡景素、胡卧雲俱能詩,比之劉家三妹。
萬惡淫為首;
百善孝為先。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安徽省黟縣西遞鎮西遞村胡氏宗祠「敬愛堂」聯。另:更多的安徽省黟縣西遞村胡氏宗祠「敬愛堂」、「履福堂」、「篤敬堂」、「敦仁堂」等堂聯,詳見《黟縣西遞村對聯 [皖]》胡姓宗祠堂聯的部份內容:http://bbs.lnd.com.cn/dispbbs.asp?boardid=112&id=47902。

〖胡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冬去松枝仍獨秀;
春來梅蕊已齊開。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宋·胡安國事典。
古色新香畫別致;
月光清氣春宜人。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鶴頂格嵌胡姓「胡」字的祈字聯。
古來大千多奇彩;
月到十五分外明。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
鎮守金華稱大海;
撰書禹貢號東蕉。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初將領胡大海事典。胡大海,寧通甫,虹人。卒封越國公。下聯典指清代經學家、地理學家胡渭(1633-1714),初名渭生,字出明,號東樵,浙江德清人。一生潛研儒家經典。所撰《禹貢錐指》,繪圖四十七篇,為《禹貢》最好的注釋本。
十年煙水持竿釣;
千古須眉下筆先。
——清·胡遠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書畫家胡遠撰題聯。胡遠,字公壽,江蘇華亭人,號瘦鶴。善畫山水,有《寄鶴軒詩》。
文倔苞深宗二漢;
歌辭風致到初唐。
——清·胡震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書法、篆刻家胡震撰題聯。胡震,字鼻山,富陽人。工篆刻,得漢人風格。分隸亦古拙可愛。
文武世家源流遠;
帝裔宗枝翼葉長。
——佚名撰廣東省南雄縣梅嶺山珠璣巷胡氏宗祠聯
南雄珠璣巷位於梅嶺山下,是廣東僅存的宋代古巷道,被稱為「廣東第一巷」珠璣巷的得名始於唐代張昌七世同居,朝廷知道後為表彰其孝義特賜珠璣絛環。自梅關開通以來,梅關驛道就成為中原和江南通往嶺南的唯一一條大道,也是北上商貿交易和南遷移民的重要交通路線,珠璣巷便成了這條驛道上的一個重要墟鎮。前人楊廷桂在《南還日記》中描寫:「途中行旅如蟻,擠擁甚於觀劇。大量來自中原各地移民及商人進入嶺南珠璣巷,又經此轉至珠江三角洲及廣西以至海外謀生,其後裔遍布嶺南、港、澳、台和海外各國。」看來珠璣巷是大部分珠三角居民的發祥地,海外華僑的祖居。據珠璣巷南遷後裔聯誼會搜集的各地南遷後裔143姓族譜記栽,由珠璣巷播遷粵、港、澳、台及海內外的後裔數千萬人,都承根認脈,均稱珠璣巷為「七百年前的桑梓鄉」。

〖胡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安國成名,本由吳母;
稚威有妹,不亞劉家。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胡安國,其母乃吳羨門女,羨門六經教授生徒,安國成為大儒。下聯典指清·胡天游,其妹胡石蘭、胡景素、胡卧雲俱能詩,比之劉家三妹
舍己從人,大賢之量;
推心置腹,群彥所趨。
——清·曾國藩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大臣曾國藩(1811-1872)書贈胡林翼聯。
築堤溉田,起春陽頌;
輔君開國,奠盤石安。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晉代秦州刺史胡烈的事典。下聯典指明初大將、右翼統軍元帥胡大海的事典。
苟有恆,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最無益,莫過一日曝十日寒。
——明·胡居仁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明代文學家胡居仁(1434-1484)自題聯。
遺愛在人,蓮幕留圖紀南嘯;
藏書貽後,槐陰親手植東園。
——胡位咸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安徽省績溪縣縣城胡氏宗祠聯。上聯典指該族七十二世祖胡原,明代人,曾在福建興化府做幕僚,平反一大冤獄,當地士民繪「蓮幕圖」並作詩文贈他。下聯說該族七十六世祖胡有明,明代人,曾在縣城東建"東園書屋",並植槐、桂樹。其孫胡松,字茂卿,正德年間進士,嘉靖年間官至工部尚書。
姜水源長,伯祖啟航,陳留始發;
東山地沃,安石興苗,寶樹成蔭。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江西省上猶縣胡氏宗祠「安定堂」聯。
宗風自衡麓以外,若五峰、若雙湖,類能為道學功臣,昭茲來許;
世變當海水群飛,或割地、或納幣,問誰斥和戎宰相,紹我先人。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湖南省華夏橋胡氏宗祠聯。上聯「道學功臣」,典指明代學者胡居仁,字叔心,號敬齋,余幹人。一生以講學為業,曾主持白鹿洞書院,為明代程朱學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著作有《居業錄》、《易象耖》等。下聯典指南宋胡寅,主張抗金,曾斥責「和戎宰相」秦檜,被秦檜以「譏訕朝政」罪名貶官,秦檜死後才得以復官。

❼ 誰知道我們現在的胡姓是從哪裡來的

一是以謚號為姓 ,西周初年,帝舜的後人胡公滿受封於陳國,春秋末被楚國所滅,其後人有的以胡為氏。根據《元和姓纂》等史籍記載,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聖君虞舜的媯姓後裔。這樣說來,其胡姓始祖,應當是3000多年前被周武王封為陳地的胡公滿了。胡公滿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孫,周武王的東床快婿,被封為陳侯。由此可見,中國胡氏的先祖是正統的虞舜後裔,黃帝子孫。
遠古時代,舜當天子之前,堯將其兩女嫁給舜,讓其居於媯河邊,從此舜的後代便稱為媯姓。西周初年,周武王滅商後,將自己的長女嫁與舜帝的後代媯滿為妻,封於陳,建立陳國,定都宛丘(今河南淮陽),媯滿在陳地建國為陳。他選賢任能,揚善罰惡,勵精圖治,使陳國強盛多年。媯滿死後,謚號為陳胡公,故又稱胡公滿。其子孫有以其謚號為姓者,稱為胡姓。陳胡公亦被後人尊為胡姓的得姓始祖。
一是姬姓胡國,在河南漯河東,是西周初分封的周朝同姓諸侯國。它曾參與以楚國為首的聯軍去攻打吳國,後來又跟隨楚國與吳國作戰,楚國回師途中順便吞並了胡國;二是歸姓胡國,在安徽阜陽。在魯定公時被楚國滅掉。春秋末期,這兩個胡國先後被楚國所滅,其國君的子孫都以胡為姓,國人都以胡為氏,稱胡氏,形成兩支胡氏,世代相沿。 歸姓是畏方(鬼方)之姓,據《山海經》記載為威姓,源於少昊之子,胡國銅器銘文記作媿(wēi)姓。歸姓胡國故址在潁州汝陰(今安徽阜陽),子孫以國為氏。歷史上的門閥望族安定胡氏即源於歸姓胡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