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廈門市有什麼雕像
白鷺女神,嘉禾女神,城市原點,馬拉松雕塑,還有世界合唱比賽大鍾
❷ 紅色玩偶兔在什麼地方
您好
紅色玩偶兔在走廊後面的空地裡面的
而且很小
我這邊給您一個截圖
您可以去查看一下的
如果您覺得滿意
希望您採納
謝謝您
❸ 福州到廈門的長途大巴途中可以看到的山頂雕像是什麼
那是施琅大將軍的雕塑,在福建的晉江轄區境內。
在台灣海峽西岸的福建晉江,有一個名叫南潯村的濱海小漁村。自十七世紀下半葉以來,這個小漁村因為出了一位載入中國史冊的武將軍,而為世人津津樂道。這位聲名遠揚的武將軍,就是在中國清代時期統一台灣的「靖海將軍」施琅。
在南潯村海邊,矗立著一尊高近20米的施琅塑像,塑像坐北朝南,遙望著祖國寶島台灣。施琅將軍的身影執著而堅定,剛毅的眼神飽含著對兩岸最終統一的無限期望。
現在,遍布海外的施姓宗親有12萬多人,主要分布在中國台灣和香港等地區及菲律賓、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對祖先施琅跨越海峽、一統祖國南疆的歷史,施氏宗親都由衷地感到自豪。
為了緬懷這位當年平定並治理台灣的傑出將領,人們在施琅府衙的舊址修建起一座紀念館。施琅紀念館佔地兩千多平方米,具有鮮明的閩南風格。紀念館保留了當年施琅將軍的起居室,展示了他戎馬一生,為中國統一事業殫精竭慮的歷史史實。
施琅,字尊侯,號琢公,出生於中國明朝末期的1621年。他自小拜師習武,喜歡鑽研戰陣兵法,1637年,17歲的施琅加入中國民族英雄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的軍隊,智勇雙全的他迅速成長為鄭軍中最出色的將領。1662年,鄭成功打敗占據中國台灣島長達38年的荷蘭殖民者,收復了台灣。此時的施琅,已經順應時代進程,成為清朝政府駐泉州同安總兵。鄭成功病逝後,他的兒子鄭經踞守台灣,與清政府分庭對抗。施琅將軍以過人的戰略眼光向清王朝建議平定台灣,鞏固中國南部疆土。對施琅將軍傑出的軍事才能,廈門大學歷史系施偉青教授說:
「施琅年輕的時候就熟讀兵書,而且他本身是從一個普通士兵開始,一步一步成長為一名大將軍的,所以他既有軍事理論修養,又有武裝斗爭的實踐,兩者的結合使他成為一個傑出的軍事將領。」
1662年到1683年期間,清政府主動與鄭氏集團先後十六次和談,但都以失敗告終。在此後的13年間,施琅連續四次上疏,力諫康熙皇帝統一台灣,得到康熙皇帝的支持並授予「太子少保」,負責收復台灣。1683年農歷6月14,施琅將軍統領一支由五百多艘戰船組成的強大水師,從福建東山島揚帆出海,開始了他平定台灣的征程。6月22日,憑借嚴密的指揮和訓練有素的戰力,施琅軍隊攻克了澎湖列島,從而打開了通往台灣島的門戶。澎湖一戰後,施琅建議朝廷「頒赦招撫」鄭氏,以和平方式實現統一。踞守台灣的鄭氏集團見大勢已去,歸降清朝。寶島從此納入清政府統一管理。康熙皇帝為此加授施琅為「靖海將軍」。中國著名清史專家、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主任戴逸說,施琅將軍統一台灣的功績非常大。他說:
「施琅將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是清政府統一台灣前線的主要統帥,也是一個重要的決策人。他對統一台灣的功績是非常重大的,所以我們將來清史里邊必然要對他大書特書。」
平定台灣後,施琅上書康熙皇帝,以親身閱歷,陳述台灣物產的豐富及其位置的重要性。康熙皇帝聽取施琅的建後議,在台灣設置了一府三縣,正式重繪版圖。從此,中國東南部海防得到鞏固,台灣的土地迎來新一輪的開發熱潮。施琅紀念館秘書長施青剛先生說,歷史上台灣的開發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就是明朝末年,鄭芝龍也是鄭成功的父親,在海上貿易以台灣作為一個基地,這是對台灣的第一次開發。第二次開發是鄭成功從荷蘭人手中收回台灣後的開發。第三次可以說是最大的開發時期,是施琅對台灣的開發。」
施琅將軍的卓越功績,不僅讓大陸人民景仰,也讓海峽對岸的台灣同胞所銘記。台灣台南縣的將軍鄉,就是因為施琅將軍而得名。施琅將軍平定台灣後,福建和廣東等地居民大量遷居台灣,他們不僅為台灣帶去了先進的生產資料和農耕技術,還引進了更多的資金,台灣由此進入一個加速發展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