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廈門東渡屬於廈門的一個什麼區還是
東渡是一個大塊的地區,但是不是區,它屬於湖裡區管轄。
『貳』 廈門是怎樣得名的
鄙視樓上的,完全復制一堆,不管對不對一律往上貼,騙分行徑!
轉兩篇研究學者的論文給樓主參考!
關於「廈門」得名的考證
龔潔
關於「廈門」的得名,1959年我在市委辦公室工作時就已經有所接觸,但未得其詳.1983年,我去籌建廈門博物館後,閱讀了許多歷史資料,咨詢了不少文史工作者和學者,教授,也請教過泉州陳泗東同志.泗東同志當時認為「很可能是島上有一小村莊叫廈門,城建在廈門小村莊而得名」.後來他就此寫了〈〈議「廈門」的得名〉〉一文.
1986年或1987年,根據我掌握的資料,寫成<<廈門考析>>一文,交廈門時報副刊,後因副刊編輯易人,文章未能登出.旋即介紹給工程機械廠的廠刊登出,但錯字太多,不堪卒談.因而我又寫給<<福建鄉土>>主編揚毅同志,承他厚愛,發表在<<福建鄉土>>1989年第4期上。茲特將拙文和陳泗東同志的文章一並附後,供作研究.
附一:
廈門考析
廈門這個海濱城市,在一個半世紀以前,就向西方世界特別是東南亞敞開了門戶。現在,作為中國開放改革的經濟特區,它的歷史和發展前景,也成為引起人們興趣的問題。
可是廈門的由來,眾說紛紜。這里從明代萬曆年間起到現在的三百五十多年裡,先就各家的辨析做作一簡要的歸納。
(一)
從可見的史料、書籍論證來看,關於廈門的說法大約有四種:
1、村名說
明萬曆《泉州府志》卷十一記載:「同安縣寨十有四,西南曰廈門、曰歐舍、曰經山,二十二都;曰東渡、曰下尾、曰流礁,二十三都;曰井上、曰龍淵,二十四都,俱隸中左所。」卷首的同安縣地圖還標有「夏門所」。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五也明確記載:二十三都「其他為蓮坂、毫灶、吳倉。廈門、中左所、石埔、埭頭、呂厝等鄉」。根據以上記載,「廈門」在明代以前是以嘉禾嶼上西南海邊的一個小村莊,而且是船隻啟泊、人們出入的門戶。明代初年,在「廈門」統稱全島。
2、築城說
萬厲《泉州府志》、道光《廈門志》均有記載:「廈門城在嘉禾嶼,明洪武二十七年江夏侯周德興築」,「徙永寧衛中左千戶所軍守御」。這就是史家一貫沿用的通常說法,即周德興築了「廈門城」,才有今天的廈門,此說散見於諸多史料與書籍中。
3、上下說
1980年,廈門市地名辦公室編纂的《廈門市地名錄》稱:廈門處於九龍江出口部外側,與內側的海門相對而言,是位置在下的出海口,人們俗稱「下門」,「廈門」似系「下門」的諧音雅化而來。
4、門戶說
乾隆《鷺江志》的作者、當年居住廈門島上的乾隆乙酉舉人薛起鳳在「鷺江志總論」里說:「鷺島者,泉南海島也,以其為泉之門戶,故曰門也」。又說「鷺島四面環海,為漳泉之咽喉,台澎之門戶」。道光《廈門志》的作者、福建興泉永海防兵備道監司觀察周凱在序文里說:「廈門處漳之交,扼台灣之要,為東南門戶,十閩之保障,海疆之要區也。」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廈門從「泉之門戶」、「台澎之門戶」、「東南之門戶」上升為「祖國之門戶」了(見《廈門經濟特區》第38頁)。
(二)
以上四說,各有所據,但那一說比較確切、比較科學呢?我認為「村名說」較為可信。中國歷來就有一條不成文的取命章程,就是往往以所處地點而得名,如「湖裡工業區」、「後讀渚港」等便是。「廈門」的取名,就是因為當年嘉禾嶼上有個「廈門」小村莊,並在其旁建設了城垣,因而取名「廈門」城。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發展,「廈門」終於取代了「嘉禾里」、「中左所」等名稱而名揚海內外。
至於哪個小村莊為什麼叫「廈門」?因它們與嘉禾嶼的西南海邊,按古代同安都里的排列順序,東為上,西為下,廈門村位序西南,古為「下」;按字志注釋,「夏」即門,大屋之謂也。「下」「夏」「廈」同音近義,相互混用,最後一致而叫「廈門」。「村名說」之所以成理,就在於它提供了「廈門城」築於廈門村因而得名的史料。
其餘三說中的:築城說,也不無道理,因為有了「廈門城」才以「廈門」統稱全島。但為何取此城名「廈門」的傷缺考查了。
至於「上下說」,其理難免有牽強之嫌。「門戶說」則由於廈門歷來為重要的軍港、海港、商港,譽稱之為「門戶」,有史可稽,而且從今天看來,更有時代氣息!
載《福建鄉土》1989年8月30日 第4期
附二:
談「廈門」之得名
陳泗東
廈門在宋均叫嘉禾嶼,宋代為泉州同安縣綏德鄉嘉禾里,宋王象之《輿地紀勝》說:「嘉禾嶼在同安縣海中,延袤百餘里,居民千餘家。」元代改里為都,明清兩代嘉禾嶼屬同安縣二十一至二十四都。
明初由於海防需要,在嘉禾嶼設置中左千戶所,萬曆〈〈泉州府志〉〉稱:「城在同安嘉禾嶼,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江夏侯周德興築。」嘉禾嶼因此被稱為中左所,用軍事機構的番號代替地名使用。故明代以前的官方文件中均未見以廈門統稱嘉禾全嶼。清代廢所,以福建水師提督駐廈門,左所之名廢棄了,乾隆間和〈〈大清一統志〉〉載:「嘉禾嶼在同安縣西南六十裏海中,舊曾產嘉禾,故名。一曰鷺嶼,一名廈門」。對當時廈門的各種名稱記述得很完整。
到底什麼時代出現廈門這個地名,它是怎樣取代嘉禾、中左等名而統稱全島?似乎還說不清。查廈門有五個名:嘉禾、中左所、思明、鷺嶼和廈門,思明的鄭成功據金廈二島抗清時所命名的,清代官方不承認此名,本文不加討論。在明代,廈門之地名為嘉禾嶼、中左所並用時期;明末初則為嘉禾嶼。中左所與廈門三名並用時期,現故宮所藏檔案有康熙元年(1622年)五月二十日福建總督李率泰題為密報鄭氏內亂事的奏本有「中左日夜有船百餘號出浯洲海外……令其若遇有船進廈門……」之語,是廈門之名見諸清朝官方文件之例。及康熙統一台灣以後,官方就專以廈門統稱全島了。
成書於明萬曆壬子(1612年)的《泉州府志》中,有下列記載:(1)卷首第六頁同安縣地圖標有「廈門所」。(2)卷十一武衛志上第二頁說:「國朝洪武初,以郡治建泉州衛,旁列五所。已仍城水澳為寧衛,城小兜為崇武所,城廈門為中左所。」(3)同卷第十三頁載:「同安縣寨十有四,……西南曰廈門、曰歐舍、曰經山,二十二都;曰東渡、曰下尾、曰流礁,二十三都;曰井上、曰龍淵,二十四都,俱隸中左所。」根據這些材料分析,早在明代之初,嘉禾嶼上有好多個小地名,廈門、東渡等都是其中之一,洪武間建中左所,其址即擇廈門這小地名附近。所以說:「城廈門為中左所」然而中左所又不等於廈門。萬曆《泉州府志》記明在中左所轄下有十四個寨,廈門也是其中一寨。乾隆《泉州府志》卷五記同安二十三都「基地為蓮坂、毫灶、吳倉、廈門、中左所、石埔、埭頭、呂厝等鄉」。廈門和中左所兩地名並列,證明並非一地,千戶所管轄十四寨,則廈門寨和亦非既千戶所。
我認為廈門在明代之前是嘉禾嶼上西南海濱的一個鄉名,明初因其地附近建了中左千戶所城,廈門的自然地名和中左所得行政地名逐漸混用。清初中左所之名既廢,廈門之名就代之而成為嘉禾嶼全島的統名了。這就是一個小的自然村名演變成為一個大的行政區名的過程。廈門村的原地的嘉禾嶼本島的西南邊,似為船隻出入啟泊之處,是嘉禾嶼下面的門戶。若以嘉禾嶼譬為一整座的大廈,則這個村莊是進入大廈之門,這樣,「廈」門或「下」門的雅化,其地名含義就很明白了。總之,廈門村是嘉禾嶼海上門戶,一般說來,歷代同安縣都里的排列從東算起,東為上,西為下,北為上,南為下,嘉禾里本身也東北的五通渡算為二十二都,廈門在西南算為二十三都,「廈門」顯然是「下門」了。
(見陳泗東著〈〈幸園筆耕錄〉〉上冊第311—312頁 作者系泉州市文管會主任,泉州市歷史學會會長,1994年7月逝世,終年71歲。)
(作者系廈門市行政區劃與地名學研究會顧問)
『叄』 福建人(閩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東渡到台灣,又是什麼時候遷移到東南亞,什麼時候西渡到美國等西方國家
春秋,
『肆』 廈門東渡港口的詳細資料
廈門東渡港區的東、南、北三大海關閘口日前正式啟用,這意味著象嶼保稅區、象嶼保稅物流園區與東渡港區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區港聯動」。廈門市「三區整合」工作領導小組稱,未來,通過資源整合、政策疊加和功能延伸,三區將進一步整合成為象嶼保稅港區。 海天集裝箱有限公司操作部經理洪寶財說,「三區」整合後,區域裡面的物流就更加簡便了,海關手續較簡便,減少了很多拖車繞來繞去,過多個關卡,報關人員不必像原來要到處去報關。 雖然象嶼保稅區和保稅物流園區同處廈門東渡港區,都屬海關特殊監管區域,但與東渡港區分別實行封閉式監管。在不到3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就設有2個處級海關、3個報關中心、5個查驗場和14個卡口,貨物流轉程序繁雜,港口物流的發展受到一定的制約。象嶼保稅區去年,實現物流營運收入31.5億元,商貿營業收入110億元,進出口總額30.5億美元。 相鄰的東渡港區,目前有生產性深水泊位22個,正興建的5萬噸級深水泊位3個,去年貨物吞吐量2868萬噸,集裝箱吞吐量241萬標箱,佔全市港口集裝箱吞吐量的52.2%,是沿海港口海運重要的干線港,而且是海峽兩岸的試點直航口岸。 現在,東渡港區3大海關卡口啟用,區外貨物進入港區實行「提前報關、實貨放行」,三區之間貨物實行「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標志著港與區之間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無縫對接,為下一步設立象嶼保稅港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伍』 東渡是哪裡的
江蘇張家港
『陸』 廈門的廈鼓碼頭和東渡碼頭一樣嗎,東渡碼頭另一個名字叫什麼
廈門的廈鼓碼頭和東渡碼頭是一樣的,兩者均指的是廈門輪渡碼頭。即東渡碼頭另一個名字叫廈門輪渡碼頭。
廈門輪渡碼頭位於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鷺江道15號,與鼓浪嶼只隔一條寬600米的鷺江是進入鼓浪嶼的主要港口,輪渡4.5分鍾可達。2015年09月15日起,廈門輪渡碼頭往返鼓浪嶼鋼琴碼頭市民專線9:00至17:00的航班,由每20分鍾一班船調整為每15分鍾一班船,其他時段的航班時刻不變。
(6)廈門東渡為什麼不是叫西渡擴展閱讀:
廈門輪渡碼頭的相關介紹:
2011年底廈門BRT輪渡碼頭動工建設,建成後,它將與輪渡BRT公交站 、公交總站實現無縫對接,輪渡碼頭擴建及配套工程除了建新的BRT輪渡碼頭外,還將擴
建鼓浪嶼三丘田碼頭、鼓浪嶼輪渡候船平台,整治第一碼頭岸線,拓寬西堤路。招投標已完成,預計今年底建成。BRT第一碼頭樞紐站一樓大廳約6500平方米,則將改造成新建輪渡碼頭候船大廳,旁邊5000平方米左右的場地;
將改造成新建輪渡碼頭前遊客集散廣場,原浮碼頭設施(躉船和鋼引橋)將拆除新輪渡碼頭投用後,將緩解鼓浪嶼的過渡壓力,碼頭與BRT公交站、輪渡公交總站能實現無縫對接,往鼓浪嶼的旅客也更方便、安全,此外鷺江道一帶交通狀況也能得到改善。
『柒』 廈門東渡港區和廈門保稅區有什麼區別
摘要 保稅區位於廈門島市區西北廈門港,連接海天碼頭、象嶼碼頭、地處廈門東渡港區,緊鄰319國道和鷹廈鐵路,與高崎國際 機場接壤。
『捌』 廈門鼓浪嶼有幾個碼頭
廈門鼓浪嶼有兩個碼頭:
1、三丘田碼頭、內厝澳碼頭。三丘田碼頭離主要瀏覽的鼓浪嶼上的景點比較近,所以一般都是從三丘田碼頭上的;
2、鼓浪嶼鋼琴碼頭。為了讓鼓浪嶼鋼琴碼頭「喘口氣」,島上新建了內厝澳碼頭,擴建了三丘田碼頭和鼓浪嶼鋼琴碼頭廣場;
3、內厝澳碼頭位於鼓浪嶼西部,靠近鼓浪嶼工藝美術學院,與鋼琴碼頭剛好「東西呼應」。
2012年鋼琴碼頭、三丘田碼頭的擴建工程開工,8月投用,與內厝澳碼頭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
(8)廈門東渡為什麼不是叫西渡擴展閱讀:
去三丘田碼頭,要從廈門東渡的碼頭坐船。回來也是到東渡。東渡離廈門市區的一些知名景點,如廈門植物園、廈門科技館、白鷺洲公園都很近的。
去鼓浪嶼幾乎都有兩個碼頭下船,三丘田碼頭和內厝澳碼頭。三丘田碼頭離商業街區及各主要景點都比較近,內厝澳碼頭在島另外一端,目前各配套設施尚不完善。交通、餐飲等都不方便。
如果住在島上的話看哪一個離酒店比較近就在哪個下船, 如果是純玩的話,三丘田是在靠近熱鬧街道龍頭路還有一些景點較近的地方,而內厝奧幾乎是在跟這個相反的島的另一頭,要到熱鬧點的地方要繞半個島。如果住宿是選擇在內厝奧那邊是可以坐船到那個碼頭下,如果不是建議還是選擇三丘田碼頭。
鼓浪嶼鋼琴造型的輪渡碼頭廣場是環島路的一個重要的觀景節點,這里是延平路、鹿礁路和龍頭路的交匯點,也是進出鼓浪嶼的最重要門戶。在鼓浪嶼三丘田旅遊碼頭和內厝澳碼頭未建之前,進出鼓浪嶼主要就是輪渡碼頭了。
『玖』 廈門郵輪中心廈鼓碼頭就是東渡碼頭嗎
廈門郵輪中心廈鼓碼頭就是東渡碼頭。本地人常稱郵輪中心為東渡碼頭。
廈門郵輪中心廈鼓碼頭位於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鷺江道15號,與鼓浪嶼只隔一條寬600米的鷺江是進入鼓浪嶼的主要港口,輪渡4.5分鍾可達。
廈門郵輪中心廈鼓碼頭的航線時間:
廈門郵輪中心碼頭至鼓浪嶼內厝澳碼頭航線 每20分鍾一班,票價50元往返。廈門郵輪中心廈鼓碼頭,首班07:20,末班17:20(冬季)、18:20(夏季);鼓浪嶼內厝澳碼頭,首班07:30,末班17:30(冬季)、18:30(夏季)。
廈門郵輪碼頭至鼓浪嶼三丘田碼頭航線 同樣是每20分鍾一班,票價35元往返。廈門郵輪中心廈鼓碼頭,首班07:10,末班17:30(冬季)、18:30(夏季);鼓浪嶼內厝澳碼頭,首班07:20,末班17:40(冬季)、夏季18:40(夏季)。
鼓浪嶼內厝澳碼頭至海滄嵩嶼碼頭航班 票價30元往返。內厝澳至海滄嵩嶼,首班07:20,逢整點和20分發船,末班17:20(冬季)、18:20(夏季);海滄嵩嶼至內厝澳,首班07:30,逢30分和50分發船,末班17:50(冬季)、18:50(夏季)。
(9)廈門東渡為什麼不是叫西渡擴展閱讀:
廈門郵輪中心廈鼓碼頭建設於1937年,至今已走過75個年頭了!地處廈鼓海峽交通要道,是廈門特區交通旅遊的一個重要窗口,年均客運量約2000多萬人次。
廈門郵輪中心廈鼓碼頭主要航線便是開往鼓浪嶼旅遊區。集環鼓游覽過渡於一體。
沿塗可飽覽鷺江兩岸風光,觀賞海上花園鼓浪嶼的全景,遙望小金門、大擔、二擔等島嶼,令人贊嘆自然美景之時,發盼祖國早日統一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