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久負盛名的廈門四大建築風格
廈門的建築風格,從學校到民居幾乎都是獨具一格,各有千秋,他們讓充滿文藝氣息的廈門更添一筆濃厚的光彩,鼓浪嶼上的特色歐式建築和廈門的騎樓等等都因各自的特色受到各地遊客的關注,更有人慕名前來拍攝。那麼,你想了解廈門的四大建築的風格嗎?就跟著我一起看看 廈門文化 吧!
一、歐陸建築
上了鼓浪嶼輪渡碼頭,沿鹿礁頂——福建路——鹿礁路——復興路,折向漳州路,這是首選的線路;第二條是從晃岩路——筆架山頂,轉入安海路——鼓新路。這兩條線路可以觀賞到鼓浪嶼有代表性的歐陸建築。
建於1844年和1870年的英領館已被拆除,新建的樓宇沒有原版的韻味,經過它時,只能作歷史的回顧。穿過仿英式建築的日本領事館和東洋式建築日本警察署後,就到哥特式建築天主堂,其尖形藝術是十分有個性的,值得一看。
走出天主堂,左轉就是榮遠堂,這是一幢羅馬柱支撐,歐式風格為主的精品別墅,它的三樓又有中國建築思維,與高雅的花園和諧相配,十分耐看,頗值得玩味。對面是「海天堂構」,五幢別墅各顯其姿,中樓和兩側的別墅最為美觀。中樓是傳統歇山頂,但主體是歐式風格,中西結合得頗有特色,特別是中脊下的藻井更為好看;兩側的則屬巴洛克和中國古典藝術相結合的裝飾,也很精美。
林爾嘉住的八角樓,是具有巴洛克韻味的南歐建築,故事頗多,必須仔細品味。升旗山麓的李清泉別墅,樓宇豪華而現代,花園寬敞而靜謐,是家居理想之地,可不要被大門上「容谷」二字所迷糊,那是「榕谷」的筆誤,因為別墅建在古榕的山谷里。
漫步至復興路西端,綠樹花叢里有二幢維多利亞風格的白色小別墅,那是福建活版印刷創始人白登弼的別墅,外貌雖已古老,但仍不失當年的氣韻,且別墅里眾多的人物和故事百聽不厭。
看過白家別墅,折向漳州路,去看林語堂和廖翠鳳的新娘房,廖家別墅是鼓浪嶼頗有資格的老別墅,且有林語堂這位中國文學大家的諸多軼事,足以提高旅遊的興味。
當年號稱「中國第一別墅」的黃家花園中樓,這幢英式帶有東南亞風韻的豪華別墅,看它那個上下左右用楠木裝修的大廳,以及廳後時值10萬大洋的義大利大理石樓梯,就足令人嘆為觀止,別說那別致的後廊和特意打造的天台了。
出了黃家花園,沿途觀賞以波折屋面見長的林屋,而後來到筆架山頂,頂上有當年曾作為「會審公堂」的二幢別墅,已成危房的林文慶別墅,滿牆野藤間似有校長的身影!往北就是春草堂、觀綵樓和許家別墅了。春草堂是中西合璧的家居小樓,異常溫馨,許家別墅系折衷式風格,莊重典雅,那玫瑰紅牆面後邊仍可聽到許家四傑的鋼琴聲。觀綵樓最具個性,它有強烈的荷蘭風格,主要看點在於繩狀門柱、火槍手面龐的窗楣和背弧型的三樓,充分展示了它的建築藝術美。
從觀綵樓右側的石級而下,就是亦足山莊了。這里有全鼓最漂亮、最高大的歐式門樓,有過渡道上的巴洛克照壁、花壇,使人過目不忘。而後順著小徑,來到安海路的番婆樓和西歐小築。番婆樓的彩色裝扮頗有洛可可的味道,「五腳氣」長廊又是東南亞風格,但它的看點還是樓前番婆點唱看戲的戲台和那進門見福出門也見福的大門樓。千萬別小覷西歐小築,它的年齡頗高,是19世紀中葉的作品,當年建築的形態、裝飾材料以至牆麵粉刷的顏色等等,還一如既往,保持本色,風貌依舊,是難得一見的維多利亞時代的家居別墅,凡經過它身旁的歐洲人,無不停下攝影留念,不忍離去,可以說它是鼓浪嶼別墅中的寶中寶了。
順著彎曲的小巷,一轉彎就是楊家園,共有5幢別墅,都頗為高級,其中的「忠權樓」的歐洲窗最為美觀,窗欞、窗套、窗楣均十分藝術化,短暫一瞥就能留下深刻記憶,它的供水系統也使人難忘。
最後觀賞的是八卦樓,它是全鼓最大的的別墅,是廈門近代建築的代表,造型獨特,紅色圓頂最吸引人,乃是仿世界上最古老的伊斯蘭教堂石頭房圓頂而建造的,傲立穹窿,成了鼓浪嶼和巨輪進出港的標志。
B. 求鼓浪嶼一日的路線
鼓浪嶼很美,懷舊的美。如果你想休息兩三天迷糊兩三天,鼓浪嶼絕對是個好選擇。
必備物品:一件泳衣,一副太陽鏡,還有清涼油,島上盛產蚊子。再買份鼓浪嶼手繪地圖,就不看,也不妨買一張留個紀念。鼓浪嶼全島禁止車行,也找不到自行車,所以一定把鞋穿對了。
鼓浪嶼輪渡:廈門首班5:45,鼓浪嶼首班6:00,廈門末班00:30,鼓浪嶼末班00:20正常每15分鍾一班,上下班高峰每10分鍾一班,每晚21:00--23:00是20分鍾一班。
吃(廈門當地小吃大都在鼓浪嶼可見)
1)張三瘋:很好找,就在龍頭路有一個小廣場那裡。他家的奶茶確實很好喝。他家還有貓糧早餐,我個人覺得很一般。
2)BABY CAT:在龍頭路上,有一條上山小路的對面,找到工商銀行就找到它了。
3)花時間:在番婆樓。他家的口號是:時間就是用來浪費的。我也有這想法就進去坐了坐。聽說他家的提拉米蘇很好吃。可惜我去的時候,沒有供應。
4)龍頭線麵糊 (龍頭路200號):店家沒有招牌,味道超絕,當地人居多。
5)北仔餅 (龍頭路302號):甜咸兩種。
6)葉氏麻糍 :龍頭路與福建路交叉口有一輛小推車總是佔道經營,但他卻是特許的。他家已有百年的歷史,卻一直保留這小攤方式經營。
7)黃勝記黃金香肉鬆店(龍頭路95號):島上號稱黃勝記的店超多,卻只有這家小門面生意好。老闆站在一個超小的門面里就跟唱木偶戲似的忙個不停。他家的東西都可以品嘗。
8)粒粒香扁食 (龍頭路169號):島上賣的人家很多,這一家試過,非常好~!還有許多小吃都可以在這里吃到。
9)牛肉香餐室 (龍頭路175號):做牛肉麵出名,湯頭里加了當歸。
10) 龍頭魚丸店 (龍頭路183號):有很多家魚丸店,一定要認准了。他家的魚丸店,地圖里就可以找到。
11) 茯苓糕 :流動攤點有時出現在龍頭菜場附近,白色的蒸糕,口感甜而不膩,軟糯而有彈性,不過盡量趁熱吃。7元一斤。我以前只吃過乾的。這個很不錯,不過不要多買,這種東西呢,嘗嘗就個嘴就行啦。
12) 碗糕:海壇路31號「壽記龜糕店」,是一家「碗糕+蒜香花生」的小店。吃起來口感甜香綿軟,好看又好吃。
13) 海鮮:廈門特產有鮑螺還有個超大的蝦,很貴,如果有興趣可以吃一下。
14) 鮮榨果汁:5塊錢一杯,值得吃。我看著他榨的橙汁,一點都沒加,用了最起碼有8個橙子,擠出來的汁。就在我推薦的魚丸店旁邊。
15) 李家莊休閑咖啡館:鼓浪嶼有很多咖啡廳,我覺得這家是我最願意停下來坐坐的。
16) JUDY』S咖啡館:在泉州路上。只有兩三張桌子,很小的店,但是我覺得他家的感覺很好,而且就因為小,人才會少。安靜,是咖啡館最重要的。
1)菽庄花園--記載著鋼琴的文化
2)日光岩--一個不得不去的地方
民間流傳有「未登日光岩,妄來鼓浪嶼」之說。
3)天主堂
1917年建,離鋼琴碼頭不遠,上山就是。純白聖潔的哥特式建築,彩色狹長的玻璃窗充滿了神秘的臆想,淺藍色的穹頂宛如天際一般安靜而美麗。天主堂只有彌撒時間開放,任何人可進入。彌撒時間:周六上午7:30;主日(周日)上午8:00(中文)、9:30(英語)。
4)黃榮遠堂
1920年建,就在天主堂旁邊,富商黃榮遠舊宅。歐式的別墅門口把守著四根粗壯有力的陶力克柱,一側天台突兀地建了座中式的小亭,不離不棄的故國情結。房前有寬大的庭院,一顆高大的椰子樹喧賓奪主,院門頂上的飛來榕不請自來,卻也生長得茂盛。黃榮遠堂現為演藝學院的辦公室,閑人免進。
5)海天堂構(60元)
建於本世紀20年代初。它不含在聯票里,60元的門票擋住了不少遊客。確實,價格可以說不菲。不過此處也並非徒有其表,除了參觀以及和咖啡之外,這里還可以欣賞到兩項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閩南木偶戲和南音。前者是當地流傳已久的民間藝術形式,而後者更是當年上達聖聽的御用演出項目。有閑有錢的話,還是值得看的吧。木偶表演及展覽位於進門右側樓內,9:30起,逢半點表演;南音表演逢正點表演。木偶真的很好看,有時間就等著看看吧。南音聽不懂,但是時間很短,可以體會一下咱的非物質文化。
6)觀海別墅
1918年建,位於小島最南面的海灘邊,有著堪稱最大的庭院,最好的觀海視角,絕對無愧於它的名號。還有英式的迷宮陣,長長的棧橋一直伸入大海老遠(砌牆封了),是看夕陽的最好去處之一。不過,這一切的一切全都被封在了高高的鐵柵欄之後,只可遠觀了。 7)金瓜樓
建於1922年,在島的中部位置,具體位置無法描述....和海天堂構一樣,中西結合的很好,有中式的二層門樓,精巧的繞柱雕花,兩個金色的「瓜頂」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遠遠地就能看到,每個「金瓜」上又有八條瓜脈,順脈尋去,末了是喚作「春草飛卷」的稜角,真個是卷盡風姿。只是樓並不開放,樓主菲僑黃賜敏先生的後人仍居住其中。
8)三一堂
金瓜樓上山不遠,便是三一堂,基督教教堂,由教會出資購地興建。始建於1927年,直至1945年方告竣工。全樓以紅磚砌成,鋼結構屋頂是整座建築的核心,也正是它,直接導致了三一堂18年的工期。
a、 主日崇拜:周日上午9:00
b、 青年團契聚會:周日晚7:00
c、 查經班:周二晚7:30
d、 青年唱詩班練習:周四晚7:30
9)觀綵樓
寫觀綵樓其實主要不是它的建築,而是看中它的位置。該樓位於筆架山頂,前後觀海,無遮無攔,是登頂觀鼓浪嶼全景的極佳所在。島上除了日光岩外,可能就要數此處觀景最佳了。
10) 番婆樓
順三一堂下山可以找到,建於1920年,因門樓上有一外國女子雕像得名,現已不存。花時間咖啡館就在此。
11)紅磚落厝
最後要說的就是福建的傳統民居,紅磚落厝了。島上稱得上這個名稱的建築已然不多了,大夫第、四大落厝都是其中代表。不過這里我要說的不是這兩個有名的去處,一來大夫第正在動土,二來四大落厝破牆開店,連院子都不讓進。所以我說,去看看中華路97-99號吧,典型的福建傳統民居,紅磚歇檐,彩貝翹角。當然,只有這樣一個地址並不好找,大概在從番婆樓下山的中華路上,一個很小的巷子里。
12)音樂會。7:30在鼓浪嶼音樂廳。免費的哦!
13)龍頭路:島上最繁華的一條街
14)福建路:島上歐式感覺最濃的小路。可以靜靜漫步,品味鼓浪嶼的老別墅。
15)環鼓路:島上最安靜的一條路。很適合早上起來邊散步邊聊天。
16)鋼琴博物館:這個包含在菽庄花園里。逛完了那裡,我有一種沖動,等咱有錢了,一定要買架好鋼琴。
17)鼓浪嶼有很多布藝。包包,戒指,項鏈,掛飾。。。很多很多,買回家一個吧。還有很多明信片也可以買回來留做紀念。
C. 廈門的歷史!
晉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縣,屬晉安郡,後並入南安縣。唐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縣西南部置大同場,五代後唐長興四年(933年)升為同安縣,屬泉州。宋屬清源軍、平海軍、泉州。元屬泉州路。明屬泉州府。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築廈門城,清順治七年(1650年)鄭成功駐兵廈門,十二年(1650年)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廢;二十三年(1884年)設台廈兵備道,道尹駐台灣府治(雍正六年即1728年台灣府改為台灣道),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設廳,雍正五年(1727年)興泉道(後為興泉永道)自泉州移駐廈門。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廈門鼓浪嶼淪為「公共租界」,國民元年(1912年)4月析同安縣嘉禾里(廈門)及金門、大小嶝置思明縣,9月升思明府,旋廢,1915年分出金門、大小嶝設金門縣,同年置南路道(1914年改名廈門道,1925年廢)。
1933年「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設廈門特別市,旋廢。1934年同安、思明縣屬第五行政督察區(駐同安),1935年4月以廈門及鼓浪嶼等7個島嶼設廈門市,撤銷思有縣設禾山特種區,與同安縣同屬第四行政督察區(駐同安),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淪陷,10月恢復廈門市建制,設中心(後改思明)、開元、鼓浪嶼、禾山4區。1949年9月、10月同安縣、廈門市解放,同安縣屬第五專區(1950年改泉州專區、晉江專區),廈門為省轄市,1950年10月廈門市設開元、思明、鼓浪嶼、廈港(後廢)、禾山5區。1953年同安縣集美鎮歸廈門市轄,1958年1月撤禾山區,改設郊區,8月同安縣由晉江專區劃屬廈門市。1966年8月開元、思明區更名東風、向陽區(1979年10月復原名),1970年2月同安縣劃屬晉江專區(地區),1973年6月再歸廈門市。1978年9月設杏林區。1987年增設湖裡區,郊區改名集美區。1997年同安撤縣設區。
D. 為什麼鼓浪嶼這么文藝有什麼歷史背景
鼓浪嶼開拓於宋末元初,原名「圓沙洲」、「圓洲仔」。明朝改稱「鼓浪嶼」。 鄭成功曾以此為軍事據點屯兵操練,對抗清兵。目前日光岩上尚存有當時建造的水操台、石寨門故址。 鴉片戰爭時期,英軍曾佔領鼓浪嶼,直到1845年撤軍。1843年後,廈門根據《中英南京條約》開辟為通商口岸。中日甲午戰爭以後,日本佔領台灣,為避免日本進一步覬覦廈門,清朝政府決定請列強「兼護廈門」。1902年1月10日(光緒二十七年十二月初一日),英國、美國、德國、法國、西班牙、丹麥、荷蘭、瑞挪聯盟、日本等9國駐廈門領事與清朝福建省興泉永道台延年在鼓浪嶼日本領事館簽訂《廈門鼓浪嶼公共地界章程》,鼓浪嶼淪為公共租界,次年1月,鼓浪嶼公共租界工部局成立。在此前後,陸續有英、美、法、德、日等13個國家先後在島上設立領事館。
這段時期,有很多傳教士來到鼓浪嶼,他們建立的學校對中國現代教育有重大影響,例如: 1898年,英國牧師韋玉振與夫人韋愛莉到鼓浪嶼傳教時創辦的「懷德幼稚園」,是中國第一所幼兒園(現已更名為日光幼兒園)
1949年10月,解放軍佔領鼓浪嶼。
私人住宅【少部分為營業酒店 並不接受遊客參觀】
林氏府(八角樓):位於鹿礁路11-19號。原主人板橋林家林爾嘉。林氏府副樓已於2006年5月倒塌。
英國領事館,位於鹿礁路14號。
日本領事館:位於鹿礁路26號。
天主堂:位於鹿礁路34號,建於1916年。為哥特式建築。
美國領事館:位於三明路26號。現為酒店。
番婆樓:位於安海路36號,建於1927年。原主人旅菲華僑許經權。
楊家園:跨安海路4號至鼓新路27-29號。建於1913年。
八卦樓:位於鼓新路43號。建於1907年。是鼓浪嶼標志建築。原主人為林爾嘉的堂弟林鶴壽。現在是廈門市博物館、管風琴博物館。
船樓:位於鼓新路48號。原主人醫生黃大辟。
匯豐銀行經理公館:位於鼓新路57號。建於1876年。
林屋:位於泉州路82號。原主人林振勛。
金瓜樓:位於泉州路99號。原主人菲律賓華僑黃賜敏。
觀海別墅:位於田尾路17號。建於1918年。原為丹麥大北電報局公司經理公寓。
三一堂:位於筆山洞口。建於1934年。
怡園:位於福建路24號。原主人為詩人林鶴年。
黃榮遠堂:位於福建路32號。原主人菲律賓華僑施光、黃仲訓。建於1920年。現為廈門演藝職業學院。
海天堂構:位於福建路42號。建於上世紀20年代。原主人菲律賓華僑黃秀烺和他的同鄉黃念憶。
白家別墅:位於復興路,原主人白登弼。
廖家別墅:位於漳州路44號,原主人廖翠鳳。1919年8月,林語堂和該樓主人家的小姐廖翠鳳在此結婚。
瞰青別墅:位於永春路71號。建於1918年。原主人黃仲訓。1949年,瞰青別墅作為蔣介石的「行轅」裝修一新。後因局勢變化太快,蔣介石只於7月23日在此逗留一晚。1962年,郭沫若曾在此寫《鄭成功》劇本。此樓現為鄭成功紀念館的藏書資料室。
西林別墅:位於永春路73號,建於1926年。現為鄭成功紀念館。
圃庵:位於雞山路16號,原主人鋼琴家殷承宗。
容(榕)谷:位於旗山路7號,原主人李清泉。
黃家花園:位於晃岩路25號,建於1918年至1923年間,原主人華僑巨商、「印尼糖王」黃亦住。五十年代,這里為廈門政府的「國賓館」,接待過鄧小平、尼克松、李光耀等國家政要。
公審會堂:位於筆山路1-3號,
林文慶別墅:筆山路5號。原主人新加坡華僑林文慶。
觀綵樓:位於筆山路6號,
亦足山莊:位於筆山路9號,原主人越南華僑許澗,建於20世紀20年代。
春草堂:位於筆山路17號,原主人廈門建築公會會長許春草。
【相關名人】
盧戇章:18歲科舉落第後由同安遷居鼓浪嶼後,終生居住在鼓浪嶼上。1928年12月28日,因病逝世,葬於鼓浪嶼雞山。現鼓浪嶼有盧戇章雕像,從銅像到其墓地有一段長約500米的刻有標點符號和漢語拼音的石板小路以紀念他對漢語的貢獻。
馬約翰:1882年出生於鼓浪嶼。現鼓浪嶼上建有馬約翰廣場。
林巧稚:1901年出生於鼓浪嶼,從鼓浪嶼女子師范學校畢業後報考北京協和醫院。現鼓浪嶼建有毓園紀念她。
蔡其矯:1928年,年僅11歲由僑居的印尼回國就讀於鼓浪嶼福民小學(即現在的筆山小學)。1954年在鼓浪嶼三一堂內開文學講座。後發現並推薦舒婷在文壇成名。寫有詩作《鼓浪嶼》(1956年)流傳較廣,特別是其中寫道一句「水上的鼓浪嶼,一隻彩色的樓船。」
舒婷:在鼓浪嶼上有祖宅,其大半生都生活在鼓浪嶼,曾經有一位讀者寫信給舒婷說:「正是鼓浪嶼花朝月夕,才熏陶出一顆玲瓏剔透的心。」
陳佐湟:指揮家。幼時隨父母由上海搬遷至鼓浪嶼居住,從此走上音樂道路。
連岳:辭去公職後,遷至鼓浪嶼居住。
E. 鼓浪嶼現在去好玩嗎
如果是鼓浪嶼跟團游,首先一點好處就是方便。鼓浪嶼首先要提前買船票,如果跟團游的話,旅行社會提前幫你買好前往鼓浪嶼的往返船票。缺點就是跟團遊行程比較死板,一些地方不會去到,行程景點都是走個大概,比較不走心。
如果是鼓浪嶼自由行的話,首先,鼓浪嶼島上就適合隨便走,走走停停,慢慢的體驗鼓浪嶼的每一處美。但是自由行必須提前做好攻略,不然,來到這個陌生的城市,你會一無所獲。
不管是跟團游還是自由行,都有優缺點。蘿卜青菜,各有所愛。鼓浪嶼作為一個熱門的旅遊景點,再旺季,還是跟團游比較靠譜,在淡季,可以選擇自由行,漫步在鼓浪嶼,享受鼓浪嶼帶來的每一處心情。
F. 鼓浪嶼裡面有什麼景點可以玩
相信大家都知道鼓浪嶼了,旅遊勝地。很多小夥伴久慕大名,從還未真正去過呢,那不就趁這個假期吧,吹著蔚藍海風,約著三五好友。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鼓浪嶼的特色景點。
歷史上鼓浪嶼曾經被定為「公共租界」,英、美、法、日、德、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等國都曾在島上設立領事館。 如今,殖民歷史早已逝去,遺落在鼓浪嶼的外國領事館成為富有價值的老建築。
G. 萬國建築博覽的主要景點
八卦樓(廈門博物館) 建於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總建築面積3710平方米,有8道棱線,置於八邊形的平台上,頂窗呈四面八方二十四向,故稱「八卦樓」,是廈門近代建築的代表。
八卦樓原主人為台灣板橋林家三房林鶴壽,由原鼓浪嶼救世醫院院長美籍荷蘭人郁約翰設計。郁氏借鑒巴勒斯擔、希臘、義大利和中國一些經典建築風格,設計出這幢融東西方建築文化於一體的獨特的仿古建築。
紅色圓頂是直接摹仿世界最古老的伊斯蘭建築巴勒斯坦阿克薩清真寺的石頭房圓頂;82根大圓柱是參照公元5世紀建造的古希臘海拉女神廟的大石柱;柱間平托的石樑和線條,可從希臘雅典廣場的赫夫依斯神廟看到;十字形通道源於希臘,後用於羅馬教堂;古希臘的陶立克式和愛奧尼克式柱頭裝飾和壓條下的青斗石花瓶,充分展示中西結合的古典美。八卦樓建築藝術精美,成為廈門的標志性建築,現為廈門博物館。 黃家花園中樓(晃岩路25號)
1921年建成黃家花園南北樓後,黃奕住決心造一幢超過鼓浪嶼所有別墅的高級別墅。他拆除「中德記」舊紅磚樓,延請中外工程師精心設計。中樓注重歐陸風格,用料講究,中樓內精雕的博古架、青銅鏤花壁爐、名匠細琢的廊柱,處處顯示中西結合的古典美,既具文藝復興時期的西歐建築風采,又有18世紀德國貴族家庭的華麗裝飾,並兼有許多中國傳統裝飾技藝,是一座中西結合的以歐式風格為主的別墅。 海天堂構中樓(福建路42號)
晉江旅菲華僑黃秀烺,於20世紀20年代與同鄉黃念憶在福建路蓋起一組5幢歐式別墅。樓群正門門樓上書「海天堂構」四字。這5幢別墅採用中國建築傳統的對稱格局,以中樓為主,向兩側展開,中心建一廣場,形成一組規模宏大的建築群。
中樓是一幢仿古大屋頂宮殿式建築,採用重檐歇山頂,四角高高翹起,門、窗、廊、廳的楣上均掛水泥透雕掛落飛罩,檐角均飾纏枝花卉或吸水蛟龍挑梁雀替均塑龍鳳飾件。特別是屋頂下裝飾二個藻井,井壁上繪中國花鳥畫,外形又頗像亭子,非常突出。走廊外沿裝飾斗拱掛落,花籃垂柱,把中樓裝點得十分民族化。遠遠望去,這幢建築頗有氣勢,又穩重脫俗。 黃榮遠堂別墅(福建路32號)
建於1920年,是以歐陸風格為主的大別墅。整幢別墅通體有許多大小廊柱,用整條花崗岩琢成,一派古羅馬風韻。庭院里修竹茂林,幽雅清靜。這幢別墅是西洋的、中國的、古典的、現代的風格和諧結合,是鼓浪嶼別墅中的精品。 匯豐公館(鼓新路57號)
1876年,匯豐銀行選址在筆架山的斷崖頂上,蓋起佔地400平方米的英式別墅。基樁打入岩石,異常牢固。公館結構呈丁字形,三面迴廊,多邊鈍角,主人推窗便能飽覽寬角度的遠山海景,入夜「員當漁火」盡收眼底。漫步迴廊,廈鼓景色擁入懷抱。站在崖頂欄桿邊,放眼四望,天風海濤,蒼鷹鷗鷺一齊奔來,有傲視海天的氣概! 八角樓(鹿礁路15號)
八角樓在林氏府內,建於1915年,屬法式建築,有南歐風格,兼有巴絡克韻味。台灣墾撫大臣的林維源,攜全家內渡定居鼓浪嶼。他先買下一幢英國人的別墅,稱「大樓」,而後再建一座「小樓」(後因失火小樓被燒毀)。1915年,林菽庄在大小樓之間建一別墅,稱「八角樓」,並增設連廊將三幢樓宇連在一起,通稱「林氏府」或「府內」。八角樓共5層,為塔式建築,立面呈多個八邊形,故名。正門方柱拱券,雙旋台階,門楣、窗楣均塑纏枝薔薇、飛翔白鴿,頗具巴絡克風韻。 殷宅(泉州路126號)
建於1925年,由主人的大兒子殷祖澤設計,系西歐法國韻味。它的特點是就地取材,基地上開采出來的花崗岩條石砌牆,粗獷豪放,既有閩南石鄉的個性,又具文藝復興反樸歸真的感覺。內廳有五個拱券,三廳相連,四個卧室。全樓有四套衛生設備,顯示設計者的文明意識。院內的黑松,與別墅同齡,仍蒼勁挺拔。 李清泉別墅(旗山路7號)
李清泉,晉江籍旅菲華僑。1926年他在升旗山麓建成中西合璧的三層別墅,正面有羅馬式大圓柱,庄嚴穩重。別墅庭院以多色花崗岩卵石鋪成小徑,形成彩色圖案,使別墅顯得更加秀美。庭院里種植名貴南洋杉和花木,中心為歐式噴水池,加上假山亭榭,使別墅多了幾分大自然的溫馨。他在漳州路還有兩幢別墅,裡面的楠木地板、傢具至今仍光可鑒人。 金瓜樓(泉州路99號)
因樓頂有兩個「金瓜」而得名。金瓜樓建於1922年,1924年由旅菲華僑黃賜敏買下作為住宅。該樓是一座用中國傳統裝飾工藝裝修的別墅洋樓,全部樑柱、檐楣、板角都飾有花卉、禽鳥、植物浮雕,既有鄉土氣息,又有洛可可的韻味。窗是歐式的,均裝百葉。內部的廳堂布局又是中西結合的,既有中式的廂房和公用的廳堂,又有歐式壁爐和寬廊。這種用中國傳統工藝裝飾洋樓的手法,反映了廣大華橋的鄉土情結,這也是金瓜樓的獨特風格。 觀綵樓(筆山路6號)
筆架山頂,有一幢風格獨特的歐式別墅,因形如花轎,故人稱「新娘轎子」,又因在樓上可觀賞到美麗的落日彩霞,所以人們又稱它為「觀綵樓」。
觀綵樓建於1931年,由荷蘭工程師設計。它的屋頂十分別致,為背弧形,由棱線分割,既是外牆又是女兒牆,凸拱窗鑲嵌其間,立體感特強,裝飾效果特好,頗有西歐風格。觀綵樓的門柱為絞繩狀,新穎別致,有西班牙風韻。窗楣系整塊石材雕成,借用中國鄉村民居的的鋪首形式,雕刻成歐洲劍客(火槍手)的臉龐,手法簡潔,頗有藝術靈氣,也增添了別墅的華貴氣派。 (鼓新路27-29號,安海路4-8號)
楊家園共有4幢歐式別墅,大約建於1913年前後。以鼓新路的「忠權樓」最有氣派,以安海路的別墅最為漂亮。忠權樓為英式別墅,凹槽廊柱挺拔秀美,拱窗有半圓的、尖拱的,窗柱的雕塑裝飾、花瓶設計,一窗一式,各不相同,頗有藝術韻味。楊家園有一套當年可稱得上先進的供水系統。各樓的頂層和底層均設有水池以蓄積雨水,院內挖掘水井,配手壓式抽水機。這個供水系統的不同水源分別用來洗衣、澆花、消防、沖廁,地下水用以飲用。 林屋(泉州路82號)
1927年建成,由房主的兒子林全誠設計。林屋的特色在立面和屋頂上。屋頂使用北歐風格的坡折屋面,突出美觀;立面不一刀切,突出收進和諧自如,與屋面配合協調,形成鮮明的個性。林屋鶴立群樓中,顯得穩重纖麗。 船屋
(鼓新路48號)
般屋的宅基地呈長三角形,別墅建在其上,如海輪甲板上的船艙,登三樓俯視,宛如一艘正待遠航的海輪。船屋建於1920年,由美籍荷蘭人郁約翰設計。他利用地塊形狀把別墅設計成待航的輪船,可謂匠心獨具。他使用傳統建築手法,以中軸線為基準,左右展開,嚴謹對稱。別墅朴實無華,簡潔明快,採光充足,通透性好。地板採用寬條楠木,傢具多為酸枝、紅木,至今保持完好。 亦足山莊(筆山路9號)
建於20世紀20年代,為同安籍越南華僑許漢所建。這是一幢個性突出、藝術性強的歐式建築,它有鼓浪嶼最大最美的門樓和石階,外觀雄偉挺拔。雙拱窗套,流暢秀美,頗為漂亮。它還有一個歐式花園,高處有八角亭,曲徑相通,是主人休閑觀景的地方。 原美國領事館(三明路26號)
建於1930年,為二層羅馬式紅磚樓房,設有地下室和樓頂夾層,形體秀美。領事館以紅白兩色為基調,山牆用5個大三角裝點,簡練明快,還特設一個觀景天台。天台下就是夾層,非常實用。領事館的羅馬式大圓柱柱頭使用科林斯柱式裝飾,塑以誇張的百合花葉片。葉片纖長整齊,托起整座建築,顯得特別美觀。 林語堂故居(漳州路44號)
林語堂故居是其夫人廖翠鳳的家,也是鼓浪嶼最古老的建築之一。原為二層別墅,因年久失修,已塌圯一層。林語堂結婚的廳堂、新房仍在。
天主教堂(鹿礁路34號)
建於1917年,為哥特式建築,其特點是目光所及均為尖形,拱、門、窗、塔以及女兒牆的鏤空裝飾均呈
尖形。室內天花為彩藍色珠網結構,繁褥華麗,這是廈門僅有的一座哥特式(源自歐洲的一種藝術風格)教堂。
H. 鼓浪嶼上有哪些有故事的建築
番婆樓:
番婆樓是1927年泉州晉江的菲律賓華僑許經權建造的。
享年81歲黃賜敏的兒孫遍布美國日本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十分興旺,真可謂瓜絡綿延,印證了當初主人對此樓取名為金瓜樓的寓意。
I. 鼓浪嶼旅遊區的近代建築群
鴉片戰爭以前,鼓浪嶼曾長期是一座人煙稀少的荒島。直至宋元時期,才有「圓沙洲」的名稱,明時始用「鼓浪嶼」名稱。島上多為半漁半農經濟,最初的房屋也多是十分簡陋的民房。閩南三角區的原始民居形式,自然影響鼓浪嶼的民房形式。因而,在外國人進入鼓浪嶼以前,島上的房屋與大陸本土——閩南沿海金三角(廈門、漳州、泉州)的房屋形式沒有差別。這種形式,在一些保留完好的村莊中依然可見。即使在現代化的鼓浪嶼島上,也還有二進、四進的古老民居建築群存在。
1843-1902年西方建築的涌現。明末清初直至鴉片戰爭,鼓浪嶼的建築開始發生變化。在廈門成為通商口岸之後,外國殖民主義者紛紛來鼓浪嶼定居或暫居。鼓浪嶼成了他們擇地發展的首選地點。鼓浪嶼有優越的地理、氣候和風景條件,非常適宜居住,因而,直至目前為止,鼓浪嶼建築的90%都是居住建築。外國人染指鼓浪嶼,先是租用民房,行使管理教堂、學校、醫院等權力,至實力發展、能站穩腳跟以後,才陸續建造教會學校、教會醫院、教堂、聖教書局、領事館。當然,最大量建造的還是公館、別墅等居住建築。大量早期出國謀生的華僑在事業有成之後也紛紛回到閩南祖籍,選中了鼓浪嶼為最佳的落腳點,紛紛投資鼓浪嶼,興建了很多離宮別館。有很多建築的規模是十分巨大的,超出了外國人,耗資也是十分昂貴的,往往選擇最為上等的建築材料和建築技術。在鼓浪嶼島上,這些規模宏大的離宮別館許多已由政 府改作公共性建築使用。
解放後,市人民政府和鼓浪嶼區政府接管了部分大型建築,經過改造、裝修,部分公共性場所已煥然一新。例如,原來巨大無比的「白宮式」建築——林鶴壽的「八卦樓」改為鼓浪嶼風琴博物館。很多較大型公館、別墅的不經意創造出來的造型經過幾次經意的裝修、改造,已經改作合其造型、功能的建築物並且成為鼓浪嶼上有意義、有標志性的建築。
在鼓浪嶼島上有70%左右是21世紀初至二三十年代建造的。除外國人及華僑建築外,本地軍民也紛紛造屋蓋房。有些本地的名人、富戶,往往請外國的設計師設計圖紙,或者套用現成的圖紙,或者模仿周圍的房屋形式,建造的住宅往往規模宏大,裝修艷麗,做工亦很講究。除居住建築外,一些華僑也投資興建了很多公用事業類建築,創辦了建築公司,組建了一些施工隊伍,開發建設了很多道路街區和店面。比較著名的華僑實業家黃奕住、李清泉、黃仲訓等人,在鼓浪嶼投以巨款,發展房地產業,建設開發出售住宅,創辦電話、電報公司及自來水廠、碼頭等公共事業。抗戰前,鼓浪嶼樓房錯落有致、造型迥異。抗戰時期與解放戰爭時期,一些建築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毀壞。 海天堂構
鼓浪嶼福音堂
與上述名勝景點不同,這些老房子今大多為私人住宅,少部分為營業酒店,並不接受遊客參觀。
林氏府(八角樓):位於鹿礁路11-19號。原主人板橋林家林爾嘉。林氏府副樓已於2006年5月倒塌。
英國領事館位於鹿礁路14號。
日本領事館:位於鹿礁路26號。
天主堂:位於鹿礁路34號,建於1916年。為哥特式建築。
美國領事館:位於三明路26號。現為酒店。
番婆樓:位於安海路36號,建於1927年。原主人旅菲華僑許經權。
楊家園:跨安海路4號至鼓新路27-29號。建於1913年。
八卦樓:位於鼓新路43號。建於1907年。是鼓浪嶼標志建築。原主人為林爾嘉的堂弟林鶴壽。是廈門市博物館、管風琴博物館。
船樓:位於鼓新路48號。原主人醫生黃大辟。
匯豐銀行經理公館:位於鼓新路57號。建於1876年。
林屋:位於泉州路82號。原主人林振勛。
金瓜樓:位於泉州路99號。原主人菲律賓華僑黃賜敏。
觀海別墅:位於田尾路17號。建於1918年。原為丹麥大北電報局公司經理公寓。
三一堂:位於筆山洞口。建於1934年。
怡園:位於福建路24號。原主人為詩人林鶴年。
黃榮遠堂:位於福建路32號。原主人菲律賓華僑施光、黃仲訓。建於1920年。現為廈門演藝職業學院。
海天堂構:位於福建路42號。建於上世紀20年代。原主人菲律賓華僑黃秀烺和他的同鄉黃念憶。
白家別墅:位於復興路,原主人白登弼。
廖家別墅:位於漳州路44號,原主人廖翠鳳。1919年8月,林語堂和該樓主人家的小姐廖翠鳳在此結婚。
瞰青別墅:位於永春路71號。建於1918年。原主人黃仲訓。1949年,瞰青別墅作為蔣介石的「行轅」裝修一新。後因局勢變化太快,蔣介石只於7月23日在此逗留一晚。1962年,郭沫若曾在此寫《鄭成功》劇本。此樓現為鄭成功紀念館的藏書資料室。
西林別墅:位於永春路73號,建於1926年。現為鄭成功紀念館。
圃庵:位於雞山路16號,原主人鋼琴家殷承宗。
容(榕)谷:位於旗山路7號,原主人李清泉。
黃家花園:位於晃岩路25號,建於1918年至1923年間,原主人華僑巨商、「印尼糖王」黃亦住。五十年代,這里為廈門政府的「國賓館」,接待過鄧小平、尼克松、李光耀等國家政要。
公審會堂:位於筆山路1-3號。
林文慶別墅:筆山路5號。原主人新加坡華僑林文慶。
觀綵樓:位於筆山路6號。
亦足山莊:位於筆山路9號,原主人越南華僑許澗,建於20世紀20年代。
春草堂:位於筆山路17號,原主人廈門建築公會會長許春草。
J. 鼓浪嶼最值得去的九個好地方,你知道哪裡嗎
美國領事館舊址
是鼓浪嶼上的唯一一個以條石塊砌成的三層大樓,既有大陸建築風格的特點又有美國風格的建築藝術,看不出來這是將近一百年的建築物,現在被當做療養院,你可以走進裡面看看,房子的建造地勢較高,可以看到遠處的風景,院子裡面有個小亭子是個休息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