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春節的話,去廈門旅遊怎麼樣,合適嗎
氣候不到30度還適宜,除了春節旅店費用高一些,鼓浪嶼遊人多一些外都挺不錯。
必游景點包括
D1:鼓浪嶼。
D2:廈門島(萬石植物園→鍾鼓索道→南普陀寺→廈大→胡里山炮台→環島路→曾厝垵→中山路→鷺江夜遊),
D3:集美(陳嘉庚先生故居→歸來堂、歸來園→道南樓→南薰樓→李林園→延平故居→鰲園→嘉庚公園→陳嘉庚紀念館)。
鼓浪嶼五點聯票。鼓浪嶼景區聯票包含日光岩(包括日光岩,鄭成功紀念館,)60元,菽庄花園(「聽濤軒」即鋼琴博物館)30元,皓月園(民族英雄鄭成功雕像)15元,風琴博物館(八卦樓)20元、國際刻字藝術館10元
五個景點。聯票100元,網購90元。琴園(「百鳥園」、「電影院」、「英雄園」,索道)20元。
Ⅱ 我是一個外地到廈門上大學的學生,廈門那裡的風俗是怎樣的
嘿嘿,我是閩南人,閩南人都很好相處哦……至於風俗習慣呢,也沒什麼比較需要注意的,有一點,閩南人都信佛……
下面是一些資料,你可以看看
廈門民俗風情
元宵觀燈
正月十五是「上元節」,也稱「燈節」或「元宵節」。上元是三官大帝中上元賜福天宮紫微大帝的生日。每年正月十五日,廈門的百姓都要向天宮祈福,家家戶戶一大早即把五牲、果子、酒菜、紙錢等供在桌上,向天宮神燒香祭拜,並且占卜卦,預測一年的福禍凶咎,祭酒之後燒金紙,而後完成祭儀、撤供等儀式。元宵節民間從十三日到十七日為止的5天里,大街小巷家家戶戶都點綴著美麗的花燈。中山公園、寺廟或工人文化宮等公共場所舉辦舞龍、舞獅、踩高蹺、跑旱船、放煙火、迎紫姑、猜燈謎、吃湯圓等賀節活動。晚上,晶瑩剔透的宮燈、走馬燈、寶蓮燈、荷花燈、象形燈流光溢彩,水池上,燈船搖曳;盛裝的少女和兒童跳起歡騰熱烈的花燈舞;高院隊舉行場面壯觀的踩街活動;南樂團演員們演唱南音古樂。街上供應製作好的湯圓,其大小和龍眼差不多。閩南民歌《賣湯圓》中唱道:「賣湯圓,賣湯圓,元宵的湯圓圓又圓……」,正是閩南一帶人民「元宵吃湯圓」的真實寫照。
中秋博狀元
中秋佳節,花好月圓,是人們闔家團聚或倍加思念遠方親友的日子。廈門人對中秋節特別重視,許多旅居海外的鄉親以及港、澳、台同胞,屆時都紛紛踏上歸途,與家人好友團聚,共 享天倫之樂,暢敘別後情誼。
在廈門,有一種中秋節玩會餅博狀元的民俗活動,最為吸引入。三百多年前,民族英雄鄭成功以廈門為根據地,驅逐荷夷收復台灣。鄭成功的士兵來自福建、廣東各地,到中秋節前後,士兵們倍思親人。鄭成功的部將洪旭,為了寬慰士兵離鄉背井、思親想家之念,激勵士兵先國後家,克敵制勝的鬥志,便與兵部衙堂(今廈門洪本部巷32—44號)的屬員,經過一番籌謀,巧設「中秋會餅」,讓士兵們賞月玩餅、品茗談天。中秋會餅每會63塊餅,隱含七九六十三之數,因為三、九是我國民間的吉利數。會餅設狀元1個,直徑20厘米,宛似一輪明月,餅上雕印有「嫦娥奔月」、「桂樹玉兔」等圖案;對堂2個,直徑13厘米左右;三紅4個,一秀32個,直徑1.7厘米左右,它們分別代表文或武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由於博狀元寓教於樂,活潑有趣,所以鄭成功特別批准從八月十三日至十八日,軍中按單雙日分批輪流賞月博餅。
這種中秋節玩會餅博狀元的習俗,三百多年來一直在廈門民間流傳。每年中秋節前後,廈門的餅店便大量生產會餅上市供應,有餡餅、廣東餅、包裝精美,為送禮佳品。皓月當空,家家戶戶燃起紅燭,擺著會餅,全家老小,親朋好友,五六個人一會虔誠地擲骰子、看月神賜福給誰,熱烈有趣、笑聲不絕。狀元郎相繼產生,鞭炮聲、煙花聲不絕於耳,一片歡樂昇平的景象。
端午抓鴨子
廈門人過端午節,不僅有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而且還要舉辦抓「鴨子」的活動。這是一種考驗人們體力、毅力和技巧的民間體育競賽。
競技場一般設在大海上或大池裡,從岸邊騰空伸出1根10多米長的圓木柱,上面塗滿滑油,木技的末端安裝著一隻盛鴨子的小木箱,箱子有一個活門。參加競技者要登上木梯,走過這根伸向海里的圓木技,到了末端,用手拉開小木箱的活門,放 鴨子掉進水裡,同時人也躍人水中,去抓鴨子作為勝利品。通常,十幾只鴨子,在一個多小時內,便被勇士們抓光。
這種鬥智、斗勇、鬥巧、斗捷的水上體育活動,充滿著熱烈氣氛和濃郁的閩南風情。
廈門歲次民俗
廈門的民俗很多,隨著時代的進步,近年變化極大。為了入鄉隨俗,特介紹如下:
正月初一,黎明開門,梵香燃爆,曰「開正」。晨起祭祀祖先,是日,糞土不傾戶外。
正月初三,為喪家清新愁(即燒新床)之日。凡在初一、二未到過之友家,是日應勿往訪,訪即為不敬。
正月初四,奉佛人必焚紙帛與馬,接神,系迎接十二月二十四日的送神。
正月初九,玉皇誕辰,香案敬神。惟喪家要停祭兩年。
正月初十,地誕。是日不砍柴、不掘土。並以普通物品祭敬。
正月十三,關聖帝君誕辰,商家均有祭敬。
正月十五,上元或日元宵,即三官大帝誕辰,鬧花燈。
二月初二,福德(土地)神誕辰。
三月初三,上已節。泉屬五縣人,制春餅祭祖先,或掃墓。
二月十九,觀音誕。婦女多焚香。
三月二十,天後誕(俗稱媽祖婆生日)。過去多有迎神賽會。
五月初五,端午節。過去家家懸柳枝插蒲艾,以除疫氛;中午飲雄黃酒,以辟邪氣;制相饋。汲午時水浴身,不生痱子。海上賽龍舟。
六月十五,「半年」,家家戶戶造米團圓,祭祖。
七月,俗稱「鬼月」,由初一起「開地獄門」,放出無依鬼魂,受陽人致祭。至月末「閉地獄門」。各街輪流「普渡」。
七月七日,「七夕」,牛郎織女相會。
七月十五,「中元」,敬三官大帝。
八月十五,「中秋」,搏餅互慶。
九月初九,重陽節,登高。 冬至節,各家均制團圓。
十月十五,「下元」,祭三官大帝。
十二月十六,「尾衙」。
十二月二十四,送神。
十二月二十五,天神下降,不能討債。
十二月二十九,除夕
諱忌
在嬰孩面前勿講「猴」。因恐嬰孩患「猴損症」。如須談猴, 應改說為「爬樹」或「山人」。
見嬰孩體胖,不可當面嘉嘗其「肥」,須言「好看」。抱時亦不可言「重」。
以「中指」指人,極為無禮。
以掃帚打人,最為恥辱。
客至掃地,意念逐客,有辱於人。
以六碗菜請客,最為不敬。(清舊制,凡臨死刑之犯,官以六饌餉之,以示皇恩涪大。)
親友喜慶宴席,匆打碎盤碗碟。新婚之日尤為諱忌。
媒人到家談婚,不可奉茶,謂奉茶事難。
產婦之房,未滿月不可進。
與人聚餐,筷子匆插在飯上,謂系祭鬼,有失禮儀。
喪後穿孝服者,或穿麻衣,不可亂入人家。喪家亦不能到別人家拜年。
兒童匆戴兩頂帽,忌長不高。
屋中張傘,屋內易漏。
閩南處在祖國的東部沿海。閩南人基本上都是從中原遷徙而來的,主要聚居在福建的廈門、泉州、晉江、南安、惠安、同安、金門、安溪、永春、德化、漳州等市(縣)。自明清開始,福建大量向台灣移民,據數據統計,目前全台灣約75%的人講閩南話。因此,台灣也是閩南人的主要聚住地。
閩南人有著「東方文明活化石」之稱,經過了一千多年的演變,其獨特的語言和婚俗習慣等等至今仍保留著深厚的唐宋遺風,耐人尋味。所以,只有當你真正的走進閩南,融入其中時才能領略到閩南的神秘,感受到閩南文化的深邃和悠久的魅力。
懷著對閩南的嚮往下面我們就從節日、民歌與方言、居住、婚俗與祭祖幾個方面來進一步認識閩南人。
一、節日、民歌與方言
春節,新年伊始,萬象更新,閩台兩地普遍行開正儀式。家家戶戶貼新春聯,象徵歲序更新,萬象皆春。男女老少,穿著新裝,設齋果、茶酒、歲飯,祭祀天地、家神及祖先。早飯,多吃長壽面(線面)或年糕,寓意「長命高壽」、「年年高升」。飯後,少長序拜,拜祠堂及尊長,戚友相過賀,道吉祥語。長輩大都要給晚輩壓歲錢。客至, 以果糖、福橘、瓜子、檳榔等,一品既行。與拜年同時進行的還有出行習俗,即身著新裝,到某一寺廟燒香磕頭,祈求菩薩保佑。初一日,普遍忌殺生、吃粥、吃香薯、清糞、哭泣、吃葯、打破物品等,以求一年吉利。明代開始,福建有春節上墳的習俗,尤其是初二、初三日,華門巨姓大都攜長幼掃祖墳。正月初四,為接伸日。所接之身,一般是指灶君、灶媽等家神。初五為假開日,鳴炮開市。莆田、仙游等地,定初五為「做大歲」。據說是明代某年過除夕,倭寇突襲,燒殺掠奪。初二日倭寇被趕出後,逃難者才相率歸來。初二、初三日,各家各戶均忙於收殮親人屍體出殯,無心串門拜年。遂相約今後初二日為各家祭祀受難者之日,互不串門拜年,於初四、初五日補行度歲過年。所以,以後莆仙地區每年都在初四晚補過大年,初五日再行大歲之禮。
閩南語系民歌就是指用閩南話演唱的民歌,它在閩台地區流傳甚廣,並隨著地區環境、生活習慣、歷史變遷等方面的差異,形成各種不同的風格特點。閩南民歌按其風格差異,在福建主要分為泉州和漳州兩個地區。在泉州地區,民歌受南曲的影響很大,包含變宮、變 的古音階,旋律呈平穩級進和回繞型線狀、中速稍慢的節奏,具有優美雅緻的特點。漳州地區的民歌以 調式居多,色彩比較淳樸。當地錦歌和 劇也給民歌以深刻的影響,如漳州《做戲歌》與 劇《雜碎調》音調上有緊密的聯系,形成羽商、商 兩個音區和旋律音調的對比,色彩鮮明。
明清時期,泉州、漳州人大批移民台灣,帶去了數量相當豐富,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閩南鄉土音樂。隨著移民的流布,又形成各地方的調律,如台北調、台南調、漳化調、恆春調、宜蘭調等。盡管如此,這些民歌仍具有共同的閩南鄉土氣息,台灣學者統稱其為福佬系民歌。福佬系民歌在各地流傳中不斷得到豐富發展,如福佬系人進入恆春後,受客家系影響,創作了《思想起》、《四季春》、《三聲無奈》、《牛尾擺》等民歌;進入台北後,創作了《台北調》、《莰仔腳調》、《艋胛哭調》等。此外,一些古老的閩南民歌流傳到台灣後,經過數代加工,形成相當完善的調。台灣的閩南話民歌,在旋律進行上多以級進為主,精巧秀麗,樸素流暢,平易上口,親切感人。閩南語系民歌的歌唱內容涉及面相當廣泛,有童謠、情歌、敘事歌、祭祀歌、勞動歌等。
閩南方言在福建閩南地區形成和發展的,它主要是北方中原的人在不同歷史時代因避戰亂,平叛戰亂或逃荒等原因多次向南方遷徙,進入閩南地區後逐漸形成的。在中原跟當地土著語言的交流和融合過程中,中原漢語是占著絕對優勢的,是融合了土著語言的,雖然也吸收了土著語言的若干成分,但最後形成的是以漢語為主體的閩南方言。
明末清初,隨著鄭成功帶領閩、客人士入台,閩南話成為台灣最主要的語言。就國內分布說,閩南方言可分為本土閩南話、台灣閩南話、潮汕閩南話、瓊雷閩南話和浙江閩南話五大塊。由於所處地區其他方言的影響和時間的推移,五大塊的閩南話略有差異,其中閩南本土和台灣最為接近,幾乎沒有差別。全台約有75%的人講閩南話。其次才是客家話、山地話。
二、居住、婚俗與祭祖
閩南的房屋構造一般是中為正廳,屋頂最高,以二、三進的合院為中心,兩側橫向組合對稱,布置條形護厝,分別向兩旁發展。左為大房,右為二房。左右屋背略低。由正廳延伸建造的房屋像圍著一條蜿蜒的龍,故有「圍龍」之稱。這種橫向組合的護厝式民居,最適應於閩南沿海一帶炎熱的氣候條件。泉州城鎮的民居中,還有一種縱向布局狹長條形的小屋,因外型很像一條長形的手巾,故俗稱「手巾 」。廈門則另有一種「騎樓式」的民居,其房屋低小而多門,上用平屋,人可行走。惠安等地盛產花崗石,多有用花崗石建造的完全石結構民居,工藝獨特,造型別有風采,成了閩南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閩南民屋的獨特風格尤其體現在屋頂上,正脊兩端如燕屋飛翹,中間低平,呈露宋代曲線屋頂的傳統意味,閩南民居的大門也頗為考究,門必居中,並向遠位進深,形成過堂,產生較大的虛空層次,增添了建築的形體變化。
閩南的婚俗中,整個婚事過程都有拴紅絲線的風俗,這種風俗,因含有「同心同德,白頭偕老」的美好意義,所以紅絲線作為一種吉祥物,貫穿整個婚禮的全過程。
首次使用紅絲線是在提親時,男方在隨帶見面禮中,在包裝的外面,要用一條紅絲線捆起來,也有用紅線條替代。進入女方家時,擺放在大廳的顯著位置,以示吉利好彩頭。當婚事雙方滿意後,接下去是挑選結婚日子,俗稱「擇日」。「擇日」是由男方選一位雙方都尊重信任的親屬當使者,以免女方不出示姑娘的「生辰八字」。寫好「生辰八字」後,要用一張紅紙包起來,裡面放有一條紅絲線,讓男方帶回「配生時、擇日」寓意牽姻緣。
結婚當天,雙方要在互送的眾多禮品上,都繫上小紅絲線和小紅紙。如大到摩托車、冰箱,小到一把小剪刀;從魚、肉、面等新鮮的食品,到裝餅干,糖果、香煙等乾果類副食品的禮盒;以至一切雙方互送的禮物,其中包括互送的大小紅包,都要認認真真,不得含糊。
結婚辦喜事,雙方的房屋廳堂除了要張貼喜聯外,也得貼上小紅條及紅絲線紮成的裝飾品,放在大廳及新房的門眉上,以圖吉利,真是名副其實的一「千里姻緣線牽」。
據民間故事的流傳,自古就有「千里姻緣線牽」。管姻緣的有一位月下老人,預先註定,暗裡只用一根紅線把這兩人的腳絆住,憑你兩家隔著海,隔著國,有世仇的,也終究有機會做夫妻。若月下老人不用紅線拴著,再怎樣也不能在一起。時至今日,像閩南地區保留的這種拴紅絲線的習俗,已不多見了。
每逢農歷三月初三,閩南、台灣民間就有敬祖舊俗,謂之「三月節」,敬祖時,人們上山掃墓之前,要先在宗祠或家中祭拜列祖列宗,到墓地後,要先拜「土地神」,接著,在祖先墓地上壓紙致祭、填土修墳,用丹朱彩上漆 ,以示兒孫輩不忘先人恩澤。台灣同胞把祖家的節俗帶到海峽彼岸,至今還仍在沿襲。
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孕育了不同地域,不同族群,不同方言各具特色的民系文化。閩南風俗就是民系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如今,隨著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性跨越,民俗習慣的改變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閩南文化會一直保持下去的。
Ⅲ 去廈門過年好嗎,天氣好嗎,廈門有沒有暖氣啊會不會小吃店都關門了啊
南方都沒有暖氣呢 不過有空調啊 而且南方的冬天不是很冷
一般的小吃店肯定都會閉店過年了。。。。
Ⅳ 廈門春節習俗
廈門春節習俗:
1、臘月十六
平時,閩台地區的不少民眾都會在農歷每月的初二、十六祭祀土地公,尤其是生意人和農民更為注重,俗稱「做牙」。傳統的「尾牙宴」上,老闆會以「雞頭魚尾」方式來決定明年的辭退人員,因此又有「雞頭相對,伙計走開」的儀式,這是老闆要「炒魷魚」的婉轉手法。十二月十六是一年中的最後一次「做牙」,稱為「尾牙」,是一年中最隆重的。
2、臘月廿四
農歷臘月二十四是「送神日」。閩南有句諺語:送神風、接神雨。意思是,臘月二十四,家家戶戶恭送灶王爺上天「言好事」,這天的天氣有風,就是「一路順風」;正月初四迎接灶王爺下凡,如果有雨,則昭示來年風調雨順。
按照廈門舊俗,只有到臘月二十四送走家裡供的「灶王君」等神後,才能百無禁忌放心做衛生,形成「送神」與「除塵」習俗。廈門人辦年貨,種類很多。春聯、窗花、祭祀用品等必不可少,蜜餞、水果、炸物等也要備齊。
3、年夜飯要「添碗筷」
由於廈門的地緣特色,歷史上許多人過台灣下南洋,回廈門過年要漂洋過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總是有些人不能回來,而這時家裡面仍然要為他留一個位置放一副碗筷,以表示人未回,心已回。
4、除夕「圍爐」合家歡
除夕,閩台兩岸都稱為「年暝」、「二九暝」或「年兜」。廈門本地,家家戶戶都重視圍爐,或在家裡烹飪,或到餐廳訂上一桌。圍爐吃年夜飯,預示來年全家團團圓圓。除夕夜,本地人除了貼春聯,房門兩側還要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
此外,廳堂中案桌擺有隔年飯、長年菜、發糕,並插上用紅、黃兩紙扎的「春花」,寓意飯菜長年豐足,吉祥發財。年夜飯後就是守歲,在台灣,「守歲」也叫「長壽夜」,象徵晚輩祝願父母長壽。
5、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大早即起,在爆竹聲中迎春接福,換上新裝開始走親訪友,相互拜年祝福。正月初二是「女婿日」、正月初三「不登門拜年」、正月初四「接神日」、正月初五「送窮」,正月初八要准備初九凌晨「拜天公」。
(4)外地人在廈門過年怎麼樣擴展閱讀:
春節是一年之歲首,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在歷史發展及傳承中,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如掃塵、貼春聯、祭祖、拜歲、點爆竹、拜年等等。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燃放爆竹。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Ⅳ 廈門地區的春節習俗,過年都在干什麼,最好從臘八開始說到正月十五過完年後。
在老廈門人眼裡,臘月二十四送神祭拜完後,大家就得為過年忙活了。廈門人過年就是圖個熱鬧、喜慶,什麼東西都希望能沾點喜氣,這個時候,除了要大掃除以外就是要添補一些年貨,忙的不亦樂乎。
而到了除夕之夜,到處燈火輝煌。家家戶戶除了貼春聯外,房門兩側還要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方言蔗與佳近音,寓意進入佳境。此外,廳堂中案桌擺有隔年飯、長年菜、發糕,並插上用紅、黃兩紙扎的「春枝」,寓意飯菜長年豐足,吉祥發財。
除夕夜,家家戶戶都有圍爐吃年夜飯的習慣,也是廈門人最重視的。家長和子女圍爐吃年夜飯,以示來年全家團團圓圓。在除夕的年夜飯里,有幾樣食物是絕對不能少的。比如菠菜,不可以切根,有頭有尾,每人都得吃一根,意寓「平安」。還有血蚶,閩南話說「蚶殼錢大賺錢」,將吃剩的蚶殼洗凈,灑在桌子底下或床下,直到初五才收拾。
吃完年夜飯後全家都要在圍爐旁,叫做圍爐守歲。最好通宵達旦守著,據說這是為父母添壽。並且長輩要給小孩子分壓歲錢。
正月初一,人們都得早早起床,清早要先吃碗面線,表示新的一年健康長壽。大家換上新裝到親戚家拜年。路上遇到朋友,都要彼此恭賀新年。
到了最後的元宵節,這天人們都會吃湯圓,鬧花燈、舞獅等活動。
廈門春節習俗活動很豐富、很有趣!
Ⅵ 廈門春節的習俗
在廈門,臘月二十四送神祭拜完後,大家就得為過年忙活了。廈門人過年就是圖個熱鬧、喜慶,什麼東西都希望能沾點喜氣,這個時候,除了要大掃除以外就是要添補一些年貨,忙的不亦樂乎。
而到了除夕之夜,到處燈火輝煌。家家戶戶除了貼春聯外,房門兩側還要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方言蔗與佳近音,寓意進入佳境。此外,廳堂中案桌擺有隔年飯、長、發糕,並插上用紅、黃兩紙扎的「春枝」,寓意飯菜長年豐足,吉祥發財。
除夕夜,家家戶戶都有圍爐吃年夜飯的習慣,也是廈門人最重視的。家長和子女圍爐吃年夜飯,以示來年全家團團圓圓。在除夕的年夜飯里,有幾樣食物是絕對不能少的。比如菠菜,不可以切根,有頭有尾,每人都得吃一根,意寓「平安」。還有血蚶,閩南話說「蚶殼錢大賺錢」,將吃剩的蚶殼洗凈,灑在桌子底下或床下,直到初五才收拾。
吃完年夜飯後全家都要在圍爐旁,叫做圍爐守歲。最好通宵達旦守著,據說這是為父母添壽。並且長輩要給小孩子分壓歲錢。
正月初一,人們都得早早起床,清早要先吃碗面線,表示新的一年健康長壽。大家換上新裝到親戚家拜年。路上遇到朋友,都要彼此恭賀新年。
到了最後的元宵節,這天人們都會吃湯圓,鬧花燈、舞獅等活動
正月初三 不能去串門正月初九 拜天公...(要湊 奇數 的水果和齋菜 )
Ⅶ 廈門留廈過年要身份證嗎
廈門留廈過年要身份證
春節期間未回戶籍地留廈過年的非廈門戶籍(以身份證或護照記載為准)職工。在廈門,到榮先生SM城市廣場店消費的留廈外來人口,只要出示身份證,就能享受菜品8.8折優惠,並獲贈一份菜品。
Ⅷ 過年去廈門人多不多,冷不冷
過年到廈門,大年三十和初一人少,初二開始人就多了,初三初四初五會達到最高值。
廈門的春節冷或不冷得看當時的天氣。如果是強冷空氣下來遇雨,那種陰冷或濕冷是很夠受的,可以達到3-5度的冷,冷到骨頭里,刺骨的寒風比北方的冬天還難受。如遇天氣好,大太陽的,白天可熱到只穿一件長T恤就夠,看到時候的具體天氣吧。
Ⅸ 准備過年的時候去廈門,不知道那邊天氣怎麼樣,會不會很冷。
廈門還是個不錯的城市哦,過年時穿的衣服也就一件秋衣\毛衣一件\外衣一件\,總得來說,三件就差不多了,要是你外衣是特厚的那種,那二件也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