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廈門資訊 » 廈門鼓浪嶼是怎麼火起來的呢
擴展閱讀
天津天灣園怎麼樣 2024-05-05 21:26:17
廈門稅收預測在哪裡進 2024-05-05 20:55:21
北京到岳西要多久 2024-05-05 20:46:35

廈門鼓浪嶼是怎麼火起來的呢

發布時間: 2022-12-15 00:38:13

㈠ 廈門鼓浪嶼歷史

在歷史上,鼓浪嶼曾長期是一座人煙稀少的荒島。直至宋元時期,才有「圓沙洲」的名稱,明時始用「鼓浪嶼」名稱。島上多為半漁半農經濟,最初的房屋也多是十分簡陋的民房。閩南三角區的原始民居形式,自然影響鼓浪嶼的民房形式。因而,在外國人進入鼓浪嶼以前,島上的房屋與大陸本土——閩南沿海金三角(廈門、漳州、泉州)的房屋形式沒有差別。這種形式,在一些保留完好的村莊中依然可見。即使在現代化的鼓浪嶼島上,也還有二進、四進的古老民居建築群存在。
1843-1902年西方建築的涌現

明末清初直至鴉片戰爭,鼓浪嶼的建築開始發生變化。在廈門成為通商口岸之後,外國殖民主義者紛紛來鼓浪嶼定居或暫居。鼓浪嶼成了他們擇地發展的首選地點。鼓浪嶼有優越的地理、氣候和風景條件,非常適宜居住,因而,直至目前為止,鼓浪嶼建築的90%都是居住建築。外國人染指鼓浪嶼,先是租用民房,行使管理教堂、學校、醫院等權力,至實力發展、能站穩腳跟以後,才陸續建造教會學校、教會醫院、教堂、聖教書局、領事館。當然,最大量建造的還是公館、別墅等居住建築。大量早期出國謀生的華僑在事業有成之後也紛紛回到閩南祖籍,選中了鼓浪嶼為最佳的落腳點,紛紛投資鼓浪嶼,興建了很多離宮別館。有很多建築的規模是十分巨大的,超出了外國人,耗資也是十分昂貴的,往往選擇最為上等的建築材料和建築技術。在鼓浪嶼島上,這些規模宏大的離宮別館目前許多已由政府改作公共性建築使用。

本世紀二三十年代
在鼓浪嶼島上,密密麻麻遍布著各類建築。這中間有70%左右是本世紀初至二三十年代建造的。除外國人及華僑建築外,本地軍民也紛紛造屋蓋房。有些本地的名人、富戶,往往請外國的設計師設計圖紙,或者套用現成的圖紙,或者模仿周圍的房屋形式,建造的住宅往往規模宏大,裝修艷麗,做工亦很講究。除居住建築外,一些華僑也投資興建了很多公用事業類建築,創辦了建築公司,組建了一些施工隊伍,開發建設了很多道路街區和店面。比較著名的華僑實業家黃奕住、李清泉、黃仲訓等人,在鼓浪嶼投以巨款,發展房地產業,建設開發出售住宅,創辦電話、電報公司及自來水廠、碼頭等公共事業。抗戰前,鼓浪嶼樓房錯落有致、造型迥異。抗戰時期與解放戰爭時期,一些建築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毀壞。

解放後,市人民政府和鼓浪嶼區政府接管了部分大型建築,經過改造、裝修,部分公共性場所。例如,原來巨大無比的「白宮式」建築——林鶴壽的「八卦樓」改為鼓浪嶼風琴博物館。很多較大型公館、別墅的不經意創造出來的造型經過幾次經意的裝修、改造,已經改作合其造型、功能的建築物並且成為鼓浪嶼上有意義、有標志性的建築。

㈡ 為什麼鼓浪嶼這么文藝有什麼歷史背景

鼓浪嶼開拓於宋末元初,原名「圓沙洲」、「圓洲仔」。明朝改稱「鼓浪嶼」。 鄭成功曾以此為軍事據點屯兵操練,對抗清兵。目前日光岩上尚存有當時建造的水操台、石寨門故址。 鴉片戰爭時期,英軍曾佔領鼓浪嶼,直到1845年撤軍。1843年後,廈門根據《中英南京條約》開辟為通商口岸。中日甲午戰爭以後,日本佔領台灣,為避免日本進一步覬覦廈門,清朝政府決定請列強「兼護廈門」。1902年1月10日(光緒二十七年十二月初一日),英國、美國、德國、法國、西班牙、丹麥、荷蘭、瑞挪聯盟、日本等9國駐廈門領事與清朝福建省興泉永道台延年在鼓浪嶼日本領事館簽訂《廈門鼓浪嶼公共地界章程》,鼓浪嶼淪為公共租界,次年1月,鼓浪嶼公共租界工部局成立。在此前後,陸續有英、美、法、德、日等13個國家先後在島上設立領事館。

這段時期,有很多傳教士來到鼓浪嶼,他們建立的學校對中國現代教育有重大影響,例如: 1898年,英國牧師韋玉振與夫人韋愛莉到鼓浪嶼傳教時創辦的「懷德幼稚園」,是中國第一所幼兒園(現已更名為日光幼兒園)

1949年10月,解放軍佔領鼓浪嶼。

私人住宅【少部分為營業酒店 並不接受遊客參觀】
林氏府(八角樓):位於鹿礁路11-19號。原主人板橋林家林爾嘉。林氏府副樓已於2006年5月倒塌。
英國領事館,位於鹿礁路14號。
日本領事館:位於鹿礁路26號。
天主堂:位於鹿礁路34號,建於1916年。為哥特式建築。
美國領事館:位於三明路26號。現為酒店。
番婆樓:位於安海路36號,建於1927年。原主人旅菲華僑許經權。
楊家園:跨安海路4號至鼓新路27-29號。建於1913年。
八卦樓:位於鼓新路43號。建於1907年。是鼓浪嶼標志建築。原主人為林爾嘉的堂弟林鶴壽。現在是廈門市博物館、管風琴博物館。
船樓:位於鼓新路48號。原主人醫生黃大辟。
匯豐銀行經理公館:位於鼓新路57號。建於1876年。
林屋:位於泉州路82號。原主人林振勛。
金瓜樓:位於泉州路99號。原主人菲律賓華僑黃賜敏。
觀海別墅:位於田尾路17號。建於1918年。原為丹麥大北電報局公司經理公寓。
三一堂:位於筆山洞口。建於1934年。
怡園:位於福建路24號。原主人為詩人林鶴年。
黃榮遠堂:位於福建路32號。原主人菲律賓華僑施光、黃仲訓。建於1920年。現為廈門演藝職業學院。
海天堂構:位於福建路42號。建於上世紀20年代。原主人菲律賓華僑黃秀烺和他的同鄉黃念憶。
白家別墅:位於復興路,原主人白登弼。
廖家別墅:位於漳州路44號,原主人廖翠鳳。1919年8月,林語堂和該樓主人家的小姐廖翠鳳在此結婚。
瞰青別墅:位於永春路71號。建於1918年。原主人黃仲訓。1949年,瞰青別墅作為蔣介石的「行轅」裝修一新。後因局勢變化太快,蔣介石只於7月23日在此逗留一晚。1962年,郭沫若曾在此寫《鄭成功》劇本。此樓現為鄭成功紀念館的藏書資料室。
西林別墅:位於永春路73號,建於1926年。現為鄭成功紀念館。
圃庵:位於雞山路16號,原主人鋼琴家殷承宗。
容(榕)谷:位於旗山路7號,原主人李清泉。
黃家花園:位於晃岩路25號,建於1918年至1923年間,原主人華僑巨商、「印尼糖王」黃亦住。五十年代,這里為廈門政府的「國賓館」,接待過鄧小平、尼克松、李光耀等國家政要。
公審會堂:位於筆山路1-3號,
林文慶別墅:筆山路5號。原主人新加坡華僑林文慶。
觀綵樓:位於筆山路6號,
亦足山莊:位於筆山路9號,原主人越南華僑許澗,建於20世紀20年代。
春草堂:位於筆山路17號,原主人廈門建築公會會長許春草。

【相關名人】
盧戇章:18歲科舉落第後由同安遷居鼓浪嶼後,終生居住在鼓浪嶼上。1928年12月28日,因病逝世,葬於鼓浪嶼雞山。現鼓浪嶼有盧戇章雕像,從銅像到其墓地有一段長約500米的刻有標點符號和漢語拼音的石板小路以紀念他對漢語的貢獻。

馬約翰:1882年出生於鼓浪嶼。現鼓浪嶼上建有馬約翰廣場。

林巧稚:1901年出生於鼓浪嶼,從鼓浪嶼女子師范學校畢業後報考北京協和醫院。現鼓浪嶼建有毓園紀念她。

蔡其矯:1928年,年僅11歲由僑居的印尼回國就讀於鼓浪嶼福民小學(即現在的筆山小學)。1954年在鼓浪嶼三一堂內開文學講座。後發現並推薦舒婷在文壇成名。寫有詩作《鼓浪嶼》(1956年)流傳較廣,特別是其中寫道一句「水上的鼓浪嶼,一隻彩色的樓船。」

舒婷:在鼓浪嶼上有祖宅,其大半生都生活在鼓浪嶼,曾經有一位讀者寫信給舒婷說:「正是鼓浪嶼花朝月夕,才熏陶出一顆玲瓏剔透的心。」

陳佐湟:指揮家。幼時隨父母由上海搬遷至鼓浪嶼居住,從此走上音樂道路。

連岳:辭去公職後,遷至鼓浪嶼居住。

㈢ 「不去遺憾,去了後悔」,遊客這樣評價廈門鼓浪嶼因何而起

曾經的廈門鼓浪嶼,是被稱為「非常美麗的一座島嶼」的地方,每次提及這個名字就會聯想到一股文藝氣氛甚至滿腦子都是當地讓人深刻的景色,可隨著旅遊業的發展,這名字則變得越來越沒有了感覺。旅遊發展中的「貴」模式以及「差」環境,讓廈門鼓浪嶼失去了曾經的光環,成為了人們口裡面那個「不去遺憾,去了後悔」的地方。

只求利益不求質量的廈門鼓浪嶼,已經不再是我們心裏面那個充滿文學氣氛的景點的了,在這里有的只是胡亂的消費以及吵鬧的環境,不再值得我們去了。

㈣ 鼓浪嶼為什麼被稱是中國最「有勢力」的景區

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家,擁有很多美麗的自然風光,隨著旅遊業的興起,很多旅遊景點應運而生。當今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相對的生活壓力也增大了,於是人們想要尋找一塊凈土,遠離城市的喧囂,讓身心得到暫時的放鬆,現在就有那麼一個地方,不僅有美麗的景色,還充滿著文化的氣息,而且這個景區“包攬”一片海洋,堪稱中國最“有勢力”的景區,這個地方就在國內,相信不少人都已經去過了,大家知道是哪裡嗎?

來到鼓浪嶼,怎麼能不去這里的海灘呢?這個景區可是“包攬”了一片海洋,堪稱中國最“有勢力”的景區。在海濱浴場上,你可以感受到砂質的細軟、坡緩浪平、海水流速小,沒有鯊魚出沒,一邊欣賞美麗的景色,一邊吹著海風,別提有多放鬆了,最重要的是這里各種服務設施齊備,並設有遊艇及摩托艇等水上娛樂項目,滿足了大家的各種需求。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去過鼓浪嶼呢?對這里的印象如何?歡迎評論留言!

㈤ 鼓浪嶼的得名原因 廈門鼓浪嶼的由來是什麼

1、鼓浪嶼是廈門西南隅的一座小島,與市區隔著700米寬的海峽,面積1.78平方千米。宋元時稱園沙洲,明朝時改稱鼓浪嶼。因島西南角有一岩洞,漲潮時浪濤撞擊發出如鼓的聲音而得名。

2、鼓浪嶼素有海上花園的美稱。大自然用綠樹紅花碧草把全島串成一個艷麗的大花環,一座座18世紀的歐美式建築物鑲嵌其間,錯落有致,相映成趣。這里空氣清新,無車馬喧囂,卻時聞琴聲悠揚。島上居民的音樂素養較高,普遍喜歡鋼琴和小提琴,我國不少著名的音樂家,曾在這種靈毓秀之地熏陶成長。因此,鼓浪嶼又有音樂之島的美譽。

3、島的中央日光岩,是全島最高峰,海拔92米。陡峭的巨石上鐫刻著閩海雄風四個遒勁的大字,右上角有鄭延平水操台故址八個小字。日光岩,是當年鄭成功指揮操練水師的地方。據清人的《台灣使槎錄》記載:成功重操練,舳艫陳列,進退以法,將士在驚濤駭浪中,無異平地,跳躑上下,矯捷如飛……從中我們不難看出鄭成功訓練水師的規模和治軍的嚴整,也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海上勁旅,才使他能夠戰勝船堅炮利的荷蘭殖民者。半個世紀以前,蔡廷楷將軍登日光岩,曾題詩一首:心存只手補天工,八閩屯兵今古同。當年故壘依然在,日光岩下憶英雄。

㈥ 鼓浪嶼因何而得名

鼓浪嶼名稱由來:海濤拍岸·如擊鼓聲 到廈門去的朋友,一定要到素有「海上花園、音樂之島」之稱的鼓浪嶼。 鼓浪嶼離廈門市不過700米左右,乘船過去約7分鍾就會抵達,十分方便。 去這個美麗的小島之前,不防先了解一下鼓浪嶼名字的由來。 聽導游先生說,鼓浪嶼原本的名字叫「圓仔」,因為島上有一塊特別圓的岩石。 後來,這塊岩石經海浪不斷拍打後,石中央竟空了一個洞,每當海濤拍打在這塊岩石上時,都會發出如鼓般的聲響,因而改名為鼓浪嶼。 小島上共住著約1萬9000千人,早在1840年,就已經引進西方文化,是中國最早受西方文化影響的地方。 早期只有富貴人家才有資格到島上蓋房子,而因為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島上的建築物,都非常西化,深具特色。 後期的鼓浪嶼已經較為「平民化」,再也不是貴族的地盤,而且也發展成廈門一個重要的旅遊景點。鼓浪嶼除了被稱為「海上花園」之外,也素有「音樂之島」的美稱,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原來,早期的鼓浪嶼,每40戶人家,就有一戶擁有鋼琴,比例相當驚人,小島也因此出了許多出色的鋼琴家。 島上也有一個鋼琴博物館,里頭就收藏了30台古鋼琴,展現了世界鋼琴發展史。

㈦ 廈門的鼓浪嶼是打卡勝地,究竟有何魅力可以吸引眾多遊客呢

廈門是一個令人神往的一次旅行,到廈門鼓浪嶼是必去的一個景點。鼓浪嶼的魅力深深地吸引著我們慕名前往。鼓浪嶼最大的魅力就是中西結合的各式各樣的建築物,匯集在這一小塊地方,前半腳猶如在國內後半腳猶如在國外。


當然也有小孩子最愛的神奇旅行,海底世界。海底世界不僅小孩子喜歡,大人也是更想深入海底一探童年的究竟。而且廈門的海底世界還配備海底餐廳,想想自己吃著美味看著余萬元來游戲,多麼是奇妙的境界。港仔後濱海浴場,這個地方就不用過多介紹了,大家一定會前去戲水。鼓浪嶼的魅力就是在於海天一線!

㈧ 廈門鼓浪嶼旳歷史

鼓浪嶼原是個渺無人煙的綠洲,又稱「園沙洲」或「園仔洲」。元末始有人跡,逐步形成半漁半耕的村落。島的西南端有一個海蝕溶洞的礁石,每當海濤沖擊,發聲如擂鼓,礁因名「鼓浪石」。留傳至今成為勝景,島也因之得名「鼓浪嶼」,並在明代得以正名。

明代鼓浪嶼得以開發,1573年日光岩上出現了全島最早的石刻『『鼓浪洞天」。1586年在日光岩創建了蓮花庵。1650年鄭成功在日光岩安營紮寨,操練水師,留下了「寨門」、「水操台」、「拂凈泉」等遺址。明末,陳示京隨魯王由海入島,協助鄭成功起義抗清,其墓葬於雞母山。

1841年8月英政府艦隊攻戰鼓浪嶼,設炮台於山頂控制廈門。1842年8月,清政府和英國簽定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廈門成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爾後英、美、西班牙三國相繼在鼓浪嶼設領事,其他國家則以商人、洋行經理等兼任領事在鼓浪嶼活動,1902年中國政府被迫同日、美、德等簽定了《廈門鼓浪嶼公共租界章程》,鼓浪嶼被列強正式明確為公共租界。英、美、德、日、西班牙、荷蘭、奧地利、挪威、瑞典、菲律賓等國都曾在島上設立領事館,創辦教堂、學校、醫院、洋行。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獨占鼓浪嶼。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鼓浪嶼回到廈門人民手中,從此結束了100多年的被奴役的歷史。

鴉片戰爭以來,一百餘年鼓浪嶼發展的獨特歷史,使鼓痕嶼形成了具有濃厚人文景觀、復雜歷史情趣、諸多國家風格、中西合璧的「萬國建築博覽會」。該島因人均鋼琴和小提琴擁有量居全國之首而被譽為「琴島」、「音樂之島」。而因島內面積1.87平方公里的全步行方式被稱為「步行島」。鼓浪嶼成為擁有人文景觀、建築景觀、藝術與風景旅遊、歷史與音樂等多種精晶薈萃的著名島嶼。

㈨ 鼓浪嶼的由來

鼓浪嶼的由來:
鼓浪嶼位於福建省廈門島西南隅,與廈門市隔海相望。原名圓沙洲、圓洲仔,因為島有一塊特別的岩石,這塊岩石經過海浪天長日久不斷拍打後石頭竟空了一個洞,風浪沖擊時發出略略之聲,酷似鼓聲,被人稱為「鼓浪石」,島也因之得名為「鼓浪嶼」,並在明朝正式命名。明萬曆三十年,漳泉名人丁一中在日光岩題刻「鼓浪洞天」。至明朝末年,民族英雄鄭成功屯兵於此,訓練水師,使鼓浪嶼的聲名得以張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