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福州和廈門哪個好
作為一個福州人的角度,我的觀點是,福州和廈門都很發達,但各有千秋,不好相比。
福州是海西經濟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這個網路上是有的),省會城市,舉省資源所投入之地,因此福州的發達程度也是非常高的,而且福州兩千多年以來基本都是省會的地位,因此城市規模大,公共基礎設施完善發達。雖然福州建國後由於兩岸關系的不穩定發展較為緩慢,但是近年來隨著兩岸和平的持續發展,福州作為大陸統戰的核心平台之一,作用顯著突出。當前福州的經濟正迅速騰飛,前途廣闊。且大哥大曾擔任過的福州市委書記、省委副書記、省長,在福州呆了十二年。你敢說大大治理過的城市不好嗎哈哈!現任福州市委書記楊岳來自共青團中央,是全國最年輕的的市委書記之一,因此,福州的發展前途大家可以想當然。。。但是,福州的缺點是,福州人的素質文明程度有待提高,外來人口較多較為冗雜,另外,福州的孩子普遍較安逸,缺乏閩南人的拼搏精神。
廈門是經濟特區,太漂亮了,名氣非常大,80年代以後飛速發展,是一座嶄新、後發的城市,大量政策扶持,廈門的經濟發展水平是省內最高的,高樓密度全省之冠,而且廈門人的文化素質非常高,我在廈門的公交上看年輕人一般都會給老人讓座,讓座現象要比福州普遍,在環島路許多汽車經過斑馬線也會減速,這非常值得肯定。廈門的缺點是城市太小,這幾年也在往外擴展,但是畢竟核心地帶就那麼點大。另外,廈門還有一個缺點,市中心路面太窄,較為擁堵,公交系統沒有福州發達,雖然有BRT但是實用性不足。總體說來,我認為,廈門太像一個旅遊城市了,太美太新,而福州更像一個宜居、生活的城市。
當然,這是我的一家之言,評價城市的優缺點不是為了貶低別人抬高自己,而是為了以之為鏡,反省自身的不足,提升城市形象人人有責,努力做的更好,做一個好公民,才能有資格為城市感到驕傲。
② 廈門的歷史!
廈門歷史沿革簡述
福建有四大島,依大小次序排列是:平潭島,東山島,金門島,廈門島。
宋元明清的廈門,指的都是廈門島。歷史上的廈門,行政級別很低,它隸屬同安縣,「同安縣十一里之一里耳」,而同安縣隸屬泉州府。據最新唐墓考古發掘資料表明,唐時廈門,稱嘉禾嶼,又名嘉禾里。宋時延續此名,稱其「產嘉禾,一莖數穗,故名」。不過,在24巻簡明《中國大網路全書》里,尚查不到「嘉禾嶼」詞條,可見其默默無聞。明洪武二十年,江夏侯授命興築廈門城,城建成於洪武二十七年,始有廈門之名。清初,鄭成功據廈門,以廈門為反清復台基地,設思明州,旋廢。民國元年,改設思明縣。1933年先改為思明市,後改為廈門市。連同鼓浪嶼,廈門市面積總共不過約為130平方公里,可謂彈丸之地、蕞爾小島。現在廈門面積1516平方公里,那是新中國成立後行政區劃島外的擴展。由於填海造地,目前實際面積已達1645平方公里。這個數字不大,但已經是本島面積的十多倍。
廈門地理位置,於東經118°04′04〃,北緯24°26′46〃,《民國廈門志》說它「實屏蔽澎、台,控制浙、粵」,《台灣府志》雲:「台郡、廈島,鳥之兩翼」。明設中左所,清駐水師提督、海防廳、台廈兵備道、興泉永道。由於其地理位置的重要,「十閩之保障,海疆之要區也。故武則命水師提督五營弁兵守之,文則移興泉永道、泉防同知駐焉。」(《道光廈門志》)也就是說,廈門本身的行政級別低,但在廈門設置的軍事機構與行政機構級別很高,台廈兵備道連台灣都管了,興泉永道署管興化、泉州二府及永春州。
如果把廈門看作一個人,他出身貧寒,沒有顯赫的家族背景,是靠海吃海的漁夫,是灌園織布的村姑。如果把廈門視為一本書,它開篇平平,沒有大起大落,但平淡中有伏筆,有哲理,越來越引人入勝,創造過輝煌的篇章。
廈門歷史地位的彰顯,始於明末清初。明永樂以後,中國閉關自守。鄭成功為籌集軍餉,在廈門設立五商、十行,以廈門港為中心,積極開展海外及沿海地區的貿易。眾所周知,南宋時刺桐港是世界最大港口之一,泉州的繁榮帶動了它管轄而離它不遠的廈門的發展。後刺桐港沒落,漳州月港崛起,月港沒落時,興起的是廈門港。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閩海關在廈門設立。近代的廈門,成為帝國主義列強覬覦之地。鴉片戰爭後簽訂的《南京條約》中,廈門與廣州、上海、寧波、福州一起,被迫成為對外通商的口岸,也成為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城市之一。這是廈門的恥辱,但也是廈門抗辱奮爭、發展的契機。新中國建立後,台灣海峽兩岸關於「一個中國」的「對話」,使廈門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那「對話」的形式很特殊,是軍事對峙,是「萬炮震金門」。改革開放以後,廈門成為經濟特區、副省級單列市,越來越為全國乃至世界所關注。著名經濟學家錢偉長預言,廈門的未來將成為東方紐約港。盡管這只是一種方式的表述,但的的確確,廈門更輝煌的篇章,有待未來寫出。
相比起中原歷史文化名城,廈門歷史不長,建城至今600多年。但古之同安包含廈門,今之廈門包含同安,同安有文字記載的歷史1700多年(從它第一次建縣,即西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算起)。至於廈門的人類文明史就更長了,20世紀30年代,人類學家、考古學家就多次在本島西南部採集到石錛、石斧,50年代文物普查,曾發現12處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最近的翔安考古調查,採集到新石器時代的石斧。
漫步廈門,我深切感受到,這是一塊古代文明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古老而年輕的土地,它懷抱里沒有埋藏國之重器,也罕見令人震驚的世之珍寶,然而,它在近現代抗爭中崛起,擁有不遙遠過去的輝煌;他飽含歷史的深刻,不乏文化的厚重,多少金戈鐵馬之聲猶縈在耳,一部近現代的發展史歷歷在目。它盈蘊深遠的文脈,充滿現代化活力,讓人觸得到深沉而強有力的脈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