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廈門人的風俗
廈門地處閩南,閩南文化源遠流長,保留了很多獨具特點的習俗,逢年過節時這些傳統習俗便體現得尤為濃烈。
除了農歷春節、上元節鬧元宵、踩街、鬧花燈、舞龍舞獅這些我國傳統的節慶儀式外,廈門還有正月初九拜天公,清明節掃墓踏青(閩南地區的掃墓活動集中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慎終追遠的文化心理),端午節吃粽子和抓鴨子,八月十五中秋搏餅。
上元節又稱「 燈節 」或「元宵節」,是紫微大帝的生日。這一天,廈門的百姓都要向天宮祈福,家家戶戶一大早即把五牲、果子、酒菜、紙錢等供在桌上,向天宮神燒香祭拜,並且占卦,預測一年的福禍,祭酒之後燒金紙,而後完成祭儀、撤供等儀式。
廈門話將門檻叫「戶磴」。在俗信中,不但門有門神,門檻也有「戶磴神」。偏偏小孩又最喜歡會踩踏或蹲坐在門檻上,因此往往被大人不斷訓斥 。不準其踩門檻。商店的門檻,更忌踩踏,無論有意或無心,被店主看到,總要皺起眉頭,好似一天的買賣就此給砸了一般。遊客購物時要注意。
(1)廈門的習俗有什麼擴展閱讀:
正月初三忌拜年,廈門傳統習俗正月初三不能登門拜年,要在家裡祭祀亡靈。有諺語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飽」,意思是初三日無客登門,晚起無妨。那麼這個習俗是怎麼來的呢?相傳,明朝嘉靖年間,倭寇佔領廈門外島浯嶼。
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於過年而疏於守備,大股倭寇乘機攻城,軍民奮起抵抗敵人,激戰二日三夜,倭寇才敗退,但城內軍民傷亡極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親友,吊喪亡靈,哭聲震天,無暇到別家登門拜年。第二年初三日,廈門居民把此日作為忌日,久而久之,成為慣例。
參考資料:網路-廈門
B. 廈門大致有哪些習俗和風俗
在廈門,兒女出生滿三日,叫「三朝」,夫家要備好「油飯」派人送到娘家報喜。據說,油飯要送媒人,送鄰里,送"做月內"時有送禮祝賀的親友,尤其要送娘家。
廈門隆重而又受人注目的民俗祭祀,要數拜菩薩為最。
每逢陰歷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菩薩」生日時,人們便提著水果、供品去寺廟祭祀,燃燒冥紙,燃點香燭;陰歷初二、十六則為生意人的祭拜之日,這種自古以來的祭祀風俗延續至今,依然是眾多信奉者祈求平安、討個吉利的傳統方式。
C. 廈門有哪些特色文化
1,閩南童謠
閩南童謠,是以閩南方言進行創作和傳唱的兒童歌謠,它流行於閩南、台灣和東南亞華僑華裔的居住地。閩南童謠是閩南歌謠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老百姓集體創作智慧的結晶。入選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海滄蜈蚣閣
海滄蜈蚣閣是福建省廈門市的傳統民俗活動。和閩台兩地保生大帝文化習俗緊密相連。相傳,當年保生大帝吳真人一生行醫救濟百姓,大多以蜈蚣為葯引,後人為表達對他濟世為民高尚品德的敬仰,自發形成了蜈蚣閣這種祭拜民俗。
3,閩台送王船
閩台送王船是福建省廈門市古老的傳統民俗活動。最早可追溯到明初。廈門「送王船」以同安西柯鎮呂厝村、海滄鍾山村、湖裡鍾宅村3個地方的規模較大;在海滄說到規模大小石塘規模最大。該習俗一般3到4年舉行一次。
4,歌仔戲
歌仔戲,福建省漳州市、廈門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歌仔戲是以閩南歌仔為基礎,吸收梨園戲、北管戲、高甲戲、潮劇、京劇等戲曲的營養形成的閩南方言戲曲劇種。20世紀初,歌仔戲興於台灣島內,不久傳及廈門,並迅速流布閩南地區和東南亞華僑聚居的地方。
5,高甲戲
高甲戲,福建省泉州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高甲戲又名「戈甲戲」、「九角戲」、「大班」、「土班」,發祥地為福建泉州,發源於明末清初閩南農村流行的一種裝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術的化裝遊行。
D. 廈門春節習俗有哪些
1、臘月十六要「做牙」
閩台地區的不少民眾都會在農歷每月的初二、十六祭祀土地公,尤其是生意人和農民更為注重,俗稱「做牙」。傳統的「尾牙宴」上,老闆會以「雞頭魚尾」方式來決定明年的辭退人員,因此又有「雞頭相對,伙計走開」的儀式,這是老闆要「炒魷魚」的婉轉手法。
2、臘月廿四要「送神」與「除塵」
按照廈門舊俗,只有到臘月二十四送走家裡供的「灶王君」等神後,才能百無禁忌放心做衛生,形成「送神」與「除塵」習俗。廈門人辦年貨,種類很多。春聯、窗花、祭祀用品等必不可少,蜜餞、水果、炸物等也要備齊。
3、年夜飯要「添碗筷」
由於廈門的地緣特色,歷史上許多人過台灣下南洋,回廈門過年要漂洋過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總是有些人不能回來,而這時家裡面仍然要為他留一個位置放一副碗筷,以表示人未回,心已回。
4、除夕要「圍爐」合家歡
除夕,閩台兩岸都稱為「年暝」、「二九暝」或「年兜」。廈門本地,家家戶戶都重視圍爐,或在家裡烹飪,或到餐廳訂上一桌。圍爐吃年夜飯,預示來年全家團團圓圓。除夕夜,本地人除了貼春聯,房門兩側還要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
5、農歷正月初五要「送窮」
閩台地區有「送窮」習俗主要活動是祭送窮鬼或者窮神正月初五這天,人們黎明即起家家戶戶放鞭炮、打掃衛生鞭炮從每間房屋裡往外頭放,邊放邊往門外走說是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一切妖魔鬼怪都轟出去,越遠越好。
E. 廈門習俗有哪些
民俗文化:
中秋博餅,閩南地區特有的餅文化外延的一種民俗活動。是在中秋節時用於娛樂的一種游戲,用六粒骰子投擲結果組合來決定參與者的獎品。傳統的獎品為大小不同的月餅,專有名為會餅,相傳這種游戲可以預測人未來一年內的運氣。
民俗文化:
中秋博餅,閩南地區特有的餅文化外延的一種民俗活動。是在中秋節時用於娛樂的一種游戲,用六粒骰子投擲結果組合來決定參與者的獎品。傳統的獎品為大小不同的月餅,專有名為會餅,相傳這種游戲可以預測人未來一年內的運氣。
文化遺產:
廈門市入選國務院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名錄的有南音,高甲戲,歌仔戲,答嘴鼓,漆線雕,童謠(閩南童謠),講古,民間信俗(保生大帝信俗),中秋博餅,民間信俗(閩台送王船),抬閣(海滄蜈蚣閣),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
高甲戲,發源於福建泉州,又名「戈甲戲」,「九角戲」,「大班」,「土班」,是閩南諸劇種中流播區域最廣,觀眾面最多的一個地方戲曲劇種,源於明末清初閩南農村流行的一種裝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術的化裝遊行。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廈門
F. 廈門有哪些特色文化
1,閩南童謠
閩南童謠,是以閩南方言進行創作和傳唱的兒童歌謠,它流行於閩南、台灣和東南亞華僑華裔的居住地。閩南童謠是閩南歌謠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老百姓集體創作智慧的結晶。入選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海滄蜈蚣閣
海滄蜈蚣閣是福建省廈門市的傳統民俗活動。和閩台兩地保生大帝文化習俗緊密相連。相傳,當年保生大帝吳真人一生行醫救濟百姓,大多以蜈蚣為葯引,後人為表達對他濟世為民高尚品德的敬仰,自發形成了蜈蚣閣這種祭拜民俗。
3,閩台送王船
閩台送王船是福建省廈門市古老的傳統民俗活動。最早可追溯到明初。廈門「送王船」以同安西柯鎮呂厝村、海滄鍾山村、湖裡鍾宅村3個地方的規模較大;在海滄說到規模大小石塘規模最大。該習俗一般3到4年舉行一次。
4,歌仔戲
歌仔戲,福建省漳州市、廈門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歌仔戲是以閩南歌仔為基礎,吸收梨園戲、北管戲、高甲戲、潮劇、京劇等戲曲的營養形成的閩南方言戲曲劇種。20世紀初,歌仔戲興於台灣島內,不久傳及廈門,並迅速流布閩南地區和東南亞華僑聚居的地方。
5,高甲戲
高甲戲,福建省泉州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高甲戲又名「戈甲戲」、「九角戲」、「大班」、「土班」,發祥地為福建泉州,發源於明末清初閩南農村流行的一種裝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術的化裝遊行。
G. 廈門風俗習慣有哪些
廈門歲次民俗
廈門的民俗很多,隨著時代的進步,近年變化極大。為了入鄉隨俗,特介紹如下:
正月初一,黎明開門,梵香燃爆,曰「開正」。晨起祭祀祖先,是日,糞土不傾戶外。
正月初三,為喪家清新愁(即燒新床)之日。凡在初一、二未到過之友家,是日應勿往訪,訪即為不敬。
正月初四,奉佛人必焚紙帛與馬,接神,系迎接十二月二十四日的送神。
正月初九,玉皇誕辰,香案敬神。惟喪家要停祭兩年。
正月初十,地誕。是日不砍柴、不掘土。並以普通物品祭敬。
正月十三,關聖帝君誕辰,商家均有祭敬。
正月十五,上元或日元宵,即三官大帝誕辰,鬧花燈。
二月初二,福德(土地)神誕辰。
三月初三,上已節。泉屬五縣人,制春餅祭祖先,或掃墓。
二月十九,觀音誕。婦女多焚香。
三月二十,天後誕(俗稱媽祖婆生日)。過去多有迎神賽會。
五月初五,端午節。過去家家懸柳枝插蒲艾,以除疫氛;中午飲雄黃酒,以辟邪氣;制相饋。汲午時水浴身,不生痱子。海上賽龍舟。
六月十五,「半年」,家家戶戶造米團圓,祭祖。
七月,俗稱「鬼月」,由初一起「開地獄門」,放出無依鬼魂,受陽人致祭。至月末「閉地獄門」。各街輪流「普渡」。
七月七日,「七夕」,牛郎織女相會。
七月十五,「中元」,敬三官大帝。
八月十五,「中秋」,搏餅互慶。
九月初九,重陽節,登高。 冬至節,各家均制團圓。
十月十五,「下元」,祭三官大帝。
十二月十六,「尾衙」。
十二月二十四,送神。
十二月二十五,天神下降,不能討債。
十二月二十九,除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