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廈門發展歷史
看下廈門島的歷史沿革跟島內的發展你就懂了
唐大中十一年(857年)廈門島設嘉禾里,隸屬泉州南安縣。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為防禦倭寇,移泉州永寧衛中、左二所於廈門島,兵額1204名,兵船20艘。廈門故稱中左所。
其餘不多述,總之清代以前的廈門島一直都屬於泉州府轄區。
泉州與廈門一府雙中心時期
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二月泉州人鄭成功在中左所置吏、戶、禮、兵、刑、工等六官,分理軍政各事。三月鄭成功改中左所為思明州。
順治十四年(1657年)六月台灣荷蘭殖民者派何斌來思明州請求通商,鄭成功以荷蘭當局每年輸餉5000兩、箭坯10萬枝、硫磺千擔為條件許之。之後鄭經又於康熙二年(1663年)將州改制為縣,設縣署,有知縣等職。是為「思明縣」之名首次出現。康熙十九年二月,泉州人萬正色帶領清軍大舉進攻金廈,鄭經逃往台灣,廈門被清兵佔領。由此,結束了30年之久的鄭氏政權,廈門歸屬清政府統治,並取消思明縣,恢復廈門稱謂,仍歸同安縣管轄,復稱嘉禾里。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水師提督泉州人施琅率師東征台灣,同月攻佔澎湖,鄭克塽降。收復台灣後,在台改承天府為台灣府,屬福建省;至光緒十一年(1885年)另行建省,才與福建分治。
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移府廈門的首任提督,(康熙元年清廷批准福建專設水師提督,駐海澄,首任提督為施琅)
施琅在廈門城內建提督署,又奏准開放海禁,並在廈門設立海關(清泉州府有海關關所十所,分布於泉州沿海各縣)。自此清政府把廈門作為與台灣聯系的樞紐。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朝廷設立台灣廈門兵備道,統一管理廈門與台灣軍政要務。清政府開放海禁,在廈門設閩海關,凡商船越省及往外洋貿易者,皆由海關辦理,由此開放廈門與台灣鹿耳門為規定的負責運送士兵,軍資與貿易的唯一單口港,但商民經常無視這一指定航線,"其貪時之迅速者,俱從各處直走外洋,不由廈門出入」,後大勢所趨又開放石獅蚶江等港與台灣對渡(八月,施琅在泉州人萬正色題請未准後再次上書康熙帝請封媽祖。康熙恩准敕封媽祖為天後,次年欽差禮部郎中雅虎等齎御書香帛到泉州廟及湄洲祖廟致祭。)。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泉州府海防同知從泉州改駐廈門(稱為泉州府廈門海防分府)。
清雍正四年(1726年)蘇祿國(今菲律賓)派泉州籍華僑龔廷彩為正使,率領官員12人,華僑舵工,水手31人,前來中國朝貢,於7月25日抵達泉州灣的日湖港(今蚶江的石湖港)。
雍正五年(1727年),取消台廈兵備道,而將原設泉州的興泉兵備道衙門移駐廈門。朝廷命令解除「南洋禁航令」,但仍禁止華僑出入國。
雍正十二年(1734 年),增劃永春直隸州歸興泉道,並改稱分守巡海興泉永兵備道。屬於監察區級別。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加兵備銜,稱福建分巡興泉永海防兵備道,共管轄二府一州。其職能為管理海口,稽查商役、洋船、驛務,監發兵餉、監造戰船等。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開放晉江蚶江港(今石獅)與台灣鹿港對渡貿易。設海防通判駐蚶江。泉州附屬各港口航行於台灣的船舶均要到蚶江關口掛驗,方准出海。清乾隆五十七年又准許蚶江與台灣八里岔對渡。蚶江港興盛時期,每日有300餘艘船舶進出港口。嘉慶十年(1805年)蚶江海防通判鄭鍷建造蚶江海防官署。 《台灣史》(台北版)載:道光四年(1824年)台灣又開放海豐與蚶江通航。稱為「泉州總口」的蚶江,成為大陸與台灣通商貿易的中心碼頭。清政府在蚶江設立泉州蚶江海防官署(屬正五品衙門),下設海關、厘金(稅務)、營盤、海陸訊,統管泉州一府五縣(晉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的對台貿易達110年之久。
廈門獨立出泉州府時期
直至鴉片戰爭後廈門開放為通商口岸,租界,成為閩南對外中心。這段特殊時期不屬於泉州府管轄范圍,在這之前廈門島都是屬於泉州府的一部分。
動盪的民國時期廈門島正式獨立出泉州。
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後時局穩定,廈門設立特區,泉廈分治成為定局。
自廈門島建制開始直至清代之前都一直屬於泉州管轄范圍,泉州府的廈門島自清代開始發展,成為泉州以外的另一個中心其實是泉州人一手推出的,明末鄭成功開始,到清初的施琅都是主導廈門島地位的直接推手,奠定了廈門的地位。近代廈門剛獨立出"泉州府「的發展也是一樣,1933年初廈門市政籌備處成立,並改為思明市政籌備處,由泉州晉江人許友超任處長,許友超在《思明市政籌備處匯刊》說:「思明為閩南要埠,政務煩劇,治理實難。......」申請設市。1933年12月1日廈門市政府成立,廈門獨立設市始於此,泉州晉江人許友超成為廈門歷史上的首任市長。新中國建國後廈門首任市長是泉州永春人梁靈光。從官方到民間泉州對廈門的推動可謂"名正言順「,清末民國時期最初廈門島獨立出泉州的近現代發展中,泉州民間對廈門的推動:如最早開發了大半個廈門島的泉州人黃奕住、李清泉、黃仲訓等等他們開發了大半個鼓浪嶼的別墅,開發了廈門最早的商業區中山路一帶的商住樓,廈門最初的水電、馬路、電話通訊等等基礎設施建設都與他們有關,清末至民國鼓浪嶼上的富商別墅最多數的是泉州人在住,(即使是廈門本土最著名的陳嘉庚在捐建廈門教育方面也沒少得到他女婿泉州人李光前的大力幫助,特別是在1934年陳嘉庚的企業破產後在財力不足的情況下)。到了現在自不用再說了,看看廈門十大富豪大多是哪裡的就知道了,大多是泉州人;廈門其實就是靠泉州府的人自己推動發展起來的,這股力量貫穿了整個廈門島的發展史。
② 關於廈門是的歷史問題
福建有四大島,依大小次序排列是:平潭島,東山島,金門島,廈門島。
宋元明清的廈門,指的都是廈門島。歷史上的廈門,行政級別很低,它隸屬同安縣,「同安縣十一里之一里耳」,而同安縣隸屬泉州府。據最新唐墓考古發掘資料表明,唐時廈門,稱嘉禾嶼,又名嘉禾里。宋時延續此名,稱其「產嘉禾,一莖數穗,故名」。不過,在24巻簡明《中國大網路全書》里,尚查不到「嘉禾嶼」詞條,可見其默默無聞。明洪武二十年,江夏侯授命興築廈門城,城建成於洪武二十七年,始有廈門之名。清初,鄭成功據廈門,以廈門為反清復台基地,設思明州,旋廢。民國元年,改設思明縣。1933年先改為思明市,後改為廈門市。連同鼓浪嶼,廈門市面積總共不過約為130平方公里,可謂彈丸之地、蕞爾小島。現在廈門面積1516平方公里,那是新中國成立後行政區劃島外的擴展。由於填海造地,目前實際面積已達1645平方公里。這個數字不大,但已經是本島面積的十多倍。
廈門地理位置,於東經118°04′04〃,北緯24°26′46〃,《民國廈門志》說它「實屏蔽澎、台,控制浙、粵」,《台灣府志》雲:「台郡、廈島,鳥之兩翼」。明設中左所,清駐水師提督、海防廳、台廈兵備道、興泉永道。由於其地理位置的重要,「十閩之保障,海疆之要區也。故武則命水師提督五營弁兵守之,文則移興泉永道、泉防同知駐焉。」(《道光廈門志》)也就是說,廈門本身的行政級別低,但在廈門設置的軍事機構與行政機構級別很高,台廈兵備道連台灣都管了,興泉永道署管興化、泉州二府及永春州。
如果把廈門看作一個人,他出身貧寒,沒有顯赫的家族背景,是靠海吃海的漁夫,是灌園織布的村姑。如果把廈門視為一本書,它開篇平平,沒有大起大落,但平淡中有伏筆,有哲理,越來越引人入勝,創造過輝煌的篇章。
廈門歷史地位的彰顯,始於明末清初。明永樂以後,中國閉關自守。鄭成功為籌集軍餉,在廈門設立五商、十行,以廈門港為中心,積極開展海外及沿海地區的貿易。眾所周知,南宋時刺桐港是世界最大港口之一,泉州的繁榮帶動了它管轄而離它不遠的廈門的發展。後刺桐港沒落,漳州月港崛起,月港沒落時,興起的是廈門港。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閩海關在廈門設立。近代的廈門,成為帝國主義列強覬覦之地。鴉片戰爭後簽訂的《南京條約》中,廈門與廣州、上海、寧波、福州一起,被迫成為對外通商的口岸,也成為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城市之一。這是廈門的恥辱,但也是廈門抗辱奮爭、發展的契機。新中國建立後,台灣海峽兩岸關於「一個中國」的「對話」,使廈門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那「對話」的形式很特殊,是軍事對峙,是「萬炮震金門」。改革開放以後,廈門成為經濟特區、副省級單列市,越來越為全國乃至世界所關注。著名經濟學家錢偉長預言,廈門的未來將成為東方紐約港。盡管這只是一種方式的表述,但的的確確,廈門更輝煌的篇章,有待未來寫出。
相比起中原歷史文化名城,廈門歷史不長,建城至今600多年。但古之同安包含廈門,今之廈門包含同安,同安有文字記載的歷史1700多年(從它第一次建縣,即西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算起)。至於廈門的人類文明史就更長了,20世紀30年代,人類學家、考古學家就多次在本島西南部採集到石錛、石斧,50年代文物普查,曾發現12處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最近的翔安考古調查,採集到新石器時代的石斧。
漫步廈門,我深切感受到,這是一塊古代文明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古老而年輕的土地,它懷抱里沒有埋藏國之重器,也罕見令人震驚的世之珍寶,然而,它在近現代抗爭中崛起,擁有不遙遠過去的輝煌;他飽含歷史的深刻,不乏文化的厚重,多少金戈鐵馬之聲猶縈在耳,一部近現代的發展史歷歷在目。它盈蘊深遠的文脈,充滿現代化活力,讓人觸得到深沉而強有力的脈搏。
③ 同安什麼時候歸屬廈門
同安區是福建省廈門市的一個市轄區,原為同安縣,別稱「銀城」、「銀同」,地處閩省東南沿海、「閩南金三角」的核心地帶。於西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置縣,不久廢。後晉天福四年(939年),升大同場為同安縣。 舊稱「同安縣」,1997年5月撤縣設區。2003年09月,廈門市區劃調整,原同安區一分為二,拆為同安區和翔安區。調整後,仍為廈門市最大行政區。[1]
同安區 ,是廈門市最大的行政區,是著名的僑鄉和台胞祖籍地,土地總面積658平方公里,連接翔安區和集美區,距離廈門本島大約40分鍾車程。[1] 環東海域位於同安區,翔安區交界處,是廈門市新規劃的東部市級中心。
晉太康
印象同安
三年(282年)析東安縣(駐地今泉州市南安)置同安縣,當年即廢。康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4鄉置大同場,為縣之前身。
後晉天福四年(939),升大同場為同安縣,正式升場置縣,轄3鄉11里,隸屬於泉州。轄區包括今廈門市、同安縣、金門縣及龍海一部分。[1] 唐光啟二年(886年),王潮克泉州為刺史,至947年,南唐並吞閩國,同安地為王潮和閩國治地,歷時61年。王潮、王審知兄弟先後為威武軍節度使,同安為其治地,閩國開平元年909年,王審知為閩王,立閩國,都福州,大同場為其轄地。949年,南唐升泉州為清源軍(轄今泉州、莆田、漳州、廈門)。963年,宋改清源軍為平海軍,以陳洪進為節度使,同安縣屬平海軍。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陳洪進納土於宋,同安縣始隨平海軍納入宋土。同年,宋復平海軍為泉州。宋屬平海軍、泉州。
宋同安縣下轄3鄉33里,後並為27里,再縮為11里,即同禾、民安、翔風、嘉禾(以上屬綏德鄉)、長興、從順、感化、歸德(以上屬永豐鄉)、仁德、安仁、積善(以上屬明盛鄉)。[2]
元代改里為都,3鄉之下統44都。永豐鄉下轄原從順里西界1~5都,原感化里西界6~8都,原歸德里西界9~10都,原長興里東界1~3都,計13都;明盛鄉下轄原仁德里西界11~13都,原安仁里西界14~16都,原積善里西界17~20都,計10都;綏德鄉下轄原同禾里東界4~7都,原民安里東界8~11都,原翔風里東界12~20都、原嘉禾里西界21~24都,計21都。[2] 元代屬於泉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恢復里制,里下轄都。增置在坊里轄縣城2隅。全縣共劃3鄉12里2隅44都。洪武二十年為防倭患,盡徙大小嶝島2都人民於內陸。永樂元年(1403年)從順里5都並為3都,感化里3都並為1都,長興里3都並為1都,歸德里2都並為1都,縣轄3鄉12里2隅35都。後都下設圖。成化六年(1470年),大、小嶝2都人民奏復其舊。至此,同安縣下轄12里2隅37都53圖。[2]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始築「廈門城「。清順治七年(1650年)鄭成功駐兵廈門,十二年(1655年)在同安縣 綏德鄉 嘉禾里 改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廢;明代屬於泉州府。
清代開始,隸屬福建 興泉永道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從興泉道管轄下設台廈兵備道,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設廳,雍正五年(1727年)起屬於興泉永道,興泉永道轄今泉 州、莆田、廈門,永春州、大田縣,道台自泉州移駐廈門。清沿明制。乾隆四十年(1775年),析翔風、民安2里(丙洲除外,劃歸從順里)及同禾里的五、六、七都置馬巷廳。光緒間行保甲制,改圖為保。至清末,同安的行政建制層級為:縣→鄉→里→都→保→甲(每保10甲,每甲10戶)。全縣共3鄉9里21都。[2]
民國元年(1912年),撤府,興泉永道改名南路道,民國3年改名廈門道,管轄廈門、莆田、泉州和大田縣,4月,劃出同安縣綏德鄉嘉禾里置思明縣,9月升思明府,不久廢。
民國元年(1912年),裁馬巷廳復歸同安縣。至民國36年,穩定為13鄉鎮150保2325甲,保持至1949年9月同安解放。[1] 民國四年,1915年劃出 金門島和附近島嶼設置金門縣。
1933年 「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設廈門市,廈門市成立,旋改特別市,同安縣和廈門市隸屬興泉省(治所泉州),興泉省轄今泉州、莆田、廈門, 翌年1月「閩變」失敗後,廈門特別市政府和興泉省撤銷,廈門島內恢復思明縣建制,與同安縣均屬福建省政府直轄。1934年同安、思明縣屬第五行政督察區(駐同安),1935年4月以廈門及鼓浪嶼等7個島嶼設廈門市,撤銷思明縣設禾山特種區,與同安縣同屬第四行政督察區(駐同安,轄今泉州、莆田、廈門),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廈門島淪陷, 同安縣仍隸屬福建省第四行政督察區,1949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兵團進入了福建大陸,攻入廈門, 後金門戰役(古寧頭戰役),金門炮戰。詳見金門戰役、金門炮戰[3] 相關 文章和詞條。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部長徐向前發表了《停止炮擊大、小金門等島嶼的聲明》,歷時21年的金門炮擊,正式劃上了句號。 1949年9月隸屬於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地泉州,管轄泉州、莆田、廈門。1950年7月,改屬福建省泉州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泉州、莆田、同安縣,後改名為晉江專區。 解放後,1953年11月劃出同安縣集美鄉到廈門市郊。
1958年10月,從晉江專區劃出改隸於廈門,1970年8月,再劃歸晉江地區,1973年9月,歸隸廈門市至今。
下轄新民、五顯、洪塘、汀溪、蓮花、西柯等6個鎮,大同、祥平等2個街道辦事處以及竹壩開發區、鳳南農場、白沙侖農場和81個行政村、42個社區居委會。[2]
1949年後縣以下建制歷經區、鄉、公社、鄉鎮、鎮的變更,1996年12月,全縣轄19鎮、場(不含良種場),共18個居委會213個村委會。轄域面積由解放初的1481平方公里縮小為1078.55平方公里。[1]
1997年05月01日同安撤縣設區。
2003年04月26日,國務院批准:分出設立廈門市翔安區,將廈門市同安區所轄新店、新圩、馬巷、內厝、大嶝5個鎮劃歸翔安區管轄。2003年09月,撤銷開元區、鼓浪嶼區,大幅減少政府編制,節約行政開支,促進社會發展,降低施政成本。行政區劃調整前:同安區面積1048平方千米,人口55萬。行政區劃調整後,同安區轄大同街道、祥平街道、蓮花鎮、新民鎮、洪塘鎮、西柯鎮、汀溪鎮、五顯鎮。區人民政府駐祥平街道。現有土地總面積658平方公里,人口71萬(其中外來人口37.6萬)。[1]
④ 求廈門同安明朝抗倭戰爭資料。
明朝嘉靖年間,倭寇猖狂,常侵擾我國沿海地區,地處同安縣是倭寇常來騷擾的地方。
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是年,大股倭寇襲擾同安縣蓮河、霞浯、珩厝、東園等沿海鄉明碧村,因無官兵抵抗,倭寇深入鴻漸山一帶,將藏於一大山洞內的千餘難民用濃煙熏死。後人為記住這一民族恨,稱該山洞為「千人洞」。
明嘉靖三十六年十一月,一批倭船屯泊廈門港外浯嶼島,分別劫掠同安、南安、惠安等縣。嘉靖三十七年,倭寇火燒浯嶼寨,攻同安縣城,知縣徐宗奭率領軍民上城抵禦,以銃擊傷倭酋後,倭眾始退走。同年十一月,盤踞浙江柯梅(舟山北部)的倭寇3000餘人,在海盜謝老、洪老(即謝策、洪迪珍)的導引下移巢浯嶼。自此,倭寇不斷劫掠廈門南北沿海諸縣。
明嘉靖三十八年夏,浯嶼的倭寇和大批新來的倭寇,南掠龍溪、漳浦、詔安、長泰等縣,北圍泉州府城,並分股攻掠南安、同安等地。倭寇攻同安縣城時,正值「久雨城圮」,同知李時芳帶領軍民「植木柵捍蔽」,縣學教官吳金率諸生丁壯死守,倭寇久攻不下,遂轉而焚掠郊外,居民房舍被焚數千家,梵天名剎雨華堂亦遭焚毀。倭賊從祥芝、石湖、烏潯等地分道出海,參將王麟率領舟師追擊。
明嘉靖三十九年三月二十三日,倭寇自料羅登岸,焚掠同安浯洲(今金門島),受害最慘的是官澳。當時官澳巡檢司城內有難民萬餘人,他們推舉楊克紹為首組織丁壯4000餘人守城。因城高缺水,於四月初九日組織突圍時城破。倭寇縱火屠城,城內外屍橫遍地,婦女相攜投海者不計其數,僅先頭突圍的200餘人倖免被害。五月,倭寇攻後浦,後浦雖築城未就,但民眾早已結社練兵,協力防守,倭攻不入。後同安知縣譚維鼎率鄉兵渡海來援,城內自衛武裝配合援兵夾擊倭賊,終將倭眾擊潰,擒獲倭酋阿士機、安罩槐配尾達等7人。浯洲倭患「始終凡五十日,村社為虛」。不久,屯駐月港的3000餘名倭寇移舟出港,官兵於海滄、白石、鎮海、井尾等處伏擊,每戰皆勝;參將王麟、把總鄧一貴又追倭於鼓浪嶼、刺嶼尾海面,擊沉倭舟數十艘,俘斬數百人,啞哩國王孫上鍵、勾結倭寇的賊首徐老就擒,倭眾大部墜海溺死。屯駐浯嶼的殘倭遂遷往南澳。
此後,俞大猷、戚繼光分別率軍橫掃流竄廣東、福建的殘倭。至嘉靖四十五年,東南沿海的倭患基本消除。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
冬十一月倭寇盤踞浯嶼,騷擾同安。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
冬盤踞浯嶼的倭寇攻同安縣城,知縣徐宗奭率眾將其擊退。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
倭寇又攻同安縣城,指揮白震、同知李時芳率軍民固守。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
正月倭寇屯踞海滄。
四月屯踞浯嶼的倭寇攻陷浯洲,大肆殺戮。同安知縣譚維鼎率兵救援。
五月參將王麟、把總鄧一貴追擊倭寇於鼓浪嶼及刺嶼尾,擊沉倭船數十隻,擊斃倭寇數百名。
嘉靖四十年(1561年)
岳口「走康王公」
同安縣岳口村在城南門外,是倭寇經常撓襲的地方,知縣譚維鼎先後在同安三魁出米岩、縣城南門擊敗倭寇。
1561年初,倭寇又一次竄擾岳口,鄉兵立即奮起抵抗。但由於倭寇強弩利箭,十分利害,鄉兵武備低劣,漸漸抵敵不住。鄉民們就求神托佛,希望保佑平安。有人觸景生情,見本村奉祀的康府元帥,俗稱康王公的大佛像,頭如巴斗,眼若銅鈴,頭戴「戽桶」(王冠)、身穿『黑蟒」(黑戰袍),坐輦約有一丈四方,輦上插著五營旗,十分威武,就心思一計物指,利用佛像作擋箭牌。這一倡議,得到大家贊成。就在四月初一日傍晚,將康王佛像裝上木輪,推出去上陣,武裝鄉民緊跟輦後,搖旗吶喊,沖向倭營。倭寇不知底細,匆忙應戰,拚命開弓射箭,鄉兵憑借佛像擋箭,奮勇沖殺。倭寇在天色朦朧中,分不清是非真假,只見利箭射不倒大將軍,以為天兵天將下凡,似潮水般涌來,眼見營柵被沖垮,一時陣腳大亂,加上城內軍民,聞訊趕來支援,鄰村鄉兵,四麵包抄,就一舉全殲來犯的倭寇,大獲全勝。
當天晚上,大家抬著「康王公」佛像,敲鑼打鼓,奔騰歡呼,遊行全境,慶祝勝利,俗稱「走康王公」。為了紀念這次抗倭勝利,慶幸百姓免遭災難,從此,岳口每年四月初一晚上,都要舉行一次「走康王公」活動,寄託驅邪逐魔,消災滅禍的願望,成為當地的民俗。
明嘉靖四十一年十月,從南澳來的倭寇與在福清牛田(今龍田)被戚繼光擊潰的殘倭合股,再次圍攻同安城未克,繼而攻陷福全所城。嘉靖四十三年正月,在仙游縣城外被戚繼光擊潰南逃的倭寇圍攻安平(今安海),聞戚軍將至,繼續南竄至同安。二月初五日,戚軍追至王倉坪,斬倭百餘人,倭眾墜崖死者無數,余倭潰逃漳浦一帶。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
二月初五日名將戚繼光追擊倭寇於同安王倉坪,斬倭寇數百人,墜崖倭寇無數。
隆慶三年(1569年)
四月指揮張奇峰擒獲侵擾同安沿海的倭寇,倭患乃平。
⑤ 有人說古時候同安縣和漳州關系很好但和泉州關系惡劣,特別是泉州三邑,這是為什麼
沒有的事。別聽個別人瞎說。事實是同安人一直以泉州人自稱,不信可去網路一下陳嘉庚的資料(要找多點,前面當然寫的是廈門集美),寫的就是泉州府同安縣人。南洋的同安縣同胞以前也自稱泉州府的。還有個事,其實同安腔特別是馬巷一帶的,在漳州人聽來其實是接近泉州腔的,我一個水頭人,到角美,被他們誤以為是馬巷人。
⑥ 廈門地名的由來是什麼
相傳在遠古的時候,常有成群的白鷺棲息在廈門島上,因此,人稱廈門島為鷺島,廈鼓海峽又稱為鷺江。人類生活在廈門島上,可以追朔到距今三四千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
而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則始自唐朝中期,至今已有1140多年了。唐朝天寶年間,漢族人薛姓和陳姓從閩東的福安和閩南的漳州移民入島分別在洪濟山下的南北麓聚族而居。廈門市的行政建制始於宋朝,屬泉州府同安縣。明初洪武二十年(1387年),朝遷開始在島上築城寨,置衛所,城名「廈門」意寓「祖國大廈之門」。廈門的地名,從此確立。
⑦ 想知道: 廈門市同安區郡馬府在哪
同安郡馬府位於廈返純門同安區,始建於宋代,佔地2000多平方米,是同安局睜規模較大、漏臘咐始建年代較早的宗祠,也是廈門地區惟一的皇族建築。
⑧ 明代廈門屬於哪個府
明屬泉州府同安縣
⑨ 集美的僑鄉歷史、文化、教育發展、投資意義
在集美,每年春節,從正月初六起到十五期間,很多地方都會有廟會,比如正月初六的孫厝廟會上,宋神宗御賜的「真異大師」宋代名醫孫惠應的坐像會被抬出來巡遊。還有初八霞梧李姓廟會、正月十五張姓二十四社廟會等。
但在僑鄉集美大社,正月十五一整天的元宵宗教民俗廟會規模最為宏大,遊街隊伍經過集美的大街小巷時鞭炮聲震天,濃重的煙霧讓人窒息,而其場面之壯觀、集結人數之多實屬罕見。海內外鄉親及當地群眾紛紛祀奉先人「船靈公」——「開閩王」王審知,以及「進士祖」陳文瑞,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歷史由來
王審知:據史載,王審知原是一位封疆大吏,唐景福元年,奉其兄王潮之命,率軍攻打福州,平定全閩。王審知執掌福建軍政大權29年,他以史為鑒,以民為本,採取保境息民的政策,輕徭薄賦、勸農興學;他招撫流亡、選賢任能、擴大開放,特別是十八姓隨王入閩,安置了大批中原流民,這是繼「永嘉之亂」後,中原入遷入閩南的又一個高潮,這些南下的中原人帶來北方的新文化、新技術,促進了福建經濟文化發展,使八閩大地在五代十國紛爭局面中,不但避免了戰亂之苦,政治、經濟、文化還得以飛速發展,保持了長達三十年的持續安定繁榮,為兩宋之後福建成為富庶之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王審知從而成為八閩歷史上少有的一位政績卓著、影響深遠的君王,享有「開閩王」之美譽。宋太祖御賜「八閩人祖」橫匾。
王審知治理福建,特別注重開發閩南廈門、漳州、泉州一帶沿海。在開發同安府時,他下榻同安,親往潯尾(今集美)嘉禾島(今廈門),後染病逝於同安北辰山。唐末宋初,閩南當地民眾在北辰山建廣利寺,並為其塑金身,供奉這位「開閩之王」。到了明末,廈門、漳州、泉州一帶不少民眾跟隨鄭成功收復台灣,帶去了王審知的神像,也帶去了大陸的香火。還有許多人漂洋過海移居他鄉,其中以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等地居多,他們也一直供奉著「開閩王」王審知。一千多年過去了,王審知的子孫雖散居各地,但大家對祖宗的德望功勛無不感念在心。
集美當時隸屬同安府,陳氏鄉親在祖厝建了王審知廟,並從北辰山引來香火,尊其為「船靈公」,成為北辰山「分爐」。幾百年來僑鄉集美大社一直祀奉這位先人。到了1913年陳嘉庚先生從南洋回集美大社故鄉辦學時,陳嘉庚懷念這里「開閩王」,又興土木擴建陳氏祖厝供奉「開閩王」。 如今東南亞各地和港澳台以及閩南一帶供奉「開閩王」的廟宇不下數千座,王審知成為閩台文化重要淵源之一,也成為福建和廈門宗教旅遊的一道風景線。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節都要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一方面答謝閩王王審知開發福建的功績,一方面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平安吉祥。
陳文瑞:集美大社二房角人,乳名九官號應萃字文瑞,晚年別號同凡。生於公元1573年明神宗萬曆年間,家清寒,父早故,公幼年就很聰敏,沉著,極少言笑,每當與哥哥農耕休息時,總是手不釋卷,慈母感到公好學有壯志,便送他進塾堂讀書。明朝萬曆戊午科(公元1618年)戴國章榜公考中舉人;明天啟乙丑科(公元1625年)余煌榜,進士及第,欽點江蘇省蘇州府吳縣令。大器晚成,時年五十有一。成為集美大社高中進士第一人,被稱為「進士祖」。
他在任期間,為官清廉,勤政愛民,不畏權貴,執法公正,剛直不阿;「五載戴星按獄」,「豪貴莫敢撓」。他為民請命、伸張正義的做法,招致當地既得利益階層的忌恨,視之為眼中釘肉中刺,意欲除之而後快。
據載,陳文瑞任期5年屆滿後,告假還鄉探親,在歸途中帶了幾十個大箱子。吳縣土豪劣紳以為裡面裝的都是金銀珠寶,聚眾強行阻遏,並聯名告以搜刮民脂民膏。上級只得先將箱籠貼上封條飛報朝廷派人前來查辦。待開箱檢查,沒想到里頭除了舊衣布鞋、陶盤瓦罐外,還有「冒充」金銀的磚塊碎石。原來,陳文瑞在任期間,廉潔自律,不貪分文,因而沒能衣錦還鄉,怕里人見笑,只好「以假亂真」。為嘉獎陳文瑞的廉潔,熹宗皇帝御賜「尊親堂」匾,下旨十六差役橫抬出城,若逢民宅墳墓擋道,恩准拆除通行。陳文瑞為不驚擾沿途百姓,不走陸路,而是乘船從海上返回故鄉,留下了一段佳話。
由於陳文瑞一身正氣、兩袖清風,不阿權貴,得罪閹黨。閹黨正面找碴無懈可擊,他們就面奏請崇禎,將他調京任用。日後想找機會施以暗箭。後陳文瑞以身體不適,不適宜繼續留任,得皇帝准奏。這樣,陳文瑞才得以避禍還鄉,安度晚年。
陳文瑞榮歸社裡時,因囊中羞澀,只建了一處簡陋棲身之所。抗戰時期,大社遭日寇飛機轟炸,該故居夷為平地。後來,陳嘉庚先生為紀念鄉賢,按原貌修建後供里人居住。
如今,顯示著最高榮耀的「進士」 匾和「尊親堂」匾,是大社人文鼎盛的明證。但在文革中被燒毀,今祖廟懸掛之匾乃是仿製。集美大社鄉親為紀念並鼓勵宗親子弟能多出人頭地、學有所成,將他的神像也在正月十五這天抬出來供奉,大加膜拜,為族人祈福。①②③
廟會過程簡介
元宵節前一天,集美沿街商戶和住家就紛紛准備貢品,臨街擺設桌案,富裕人家准備了整豬整羊,普通人家也會准備雞、豬肉、新鮮瓜果等豐盛的貢品,貢品不論多少,那份虔誠的心意卻是一樣的。同時,還在門前屋檐下放上水桶,內置黃豆、地瓜、稻草等物,據老人介紹,這不僅是為「『開閩王』的兵馬」准備食物,也象徵了群眾對來年豐收年景的美好祈願。
(當日大社祖厝廣場的祭奉場景)
元宵節早上八點,五位先賢的神像(「開閩王」王審知、王審知夫人、王審知妹妹、「進士祖」陳文瑞、黑面祖師)被八抬大轎請出來,由舞龍隊和腰鼓隊、各角頭的旗子領隊,持續一整天的巡遊由此正式拉開帷幕。一時間鼓樂震天,炮仗齊鳴,在鼓樂和鞭炮聲中,沿街轉巷,順著固定的路線巡遊,信徒們一路跟隨,焚香祈福,隊伍越來越長,綿延數里。沿街商戶家家興高采烈,開門迎神。
每年的巡遊路線以每個角頭的宗祠為連接線,途中路線幾乎會把集美文教區這邊的主要大街小巷連接起來,具體路線大致是:早上8點從大社祖厝起香開始,途徑大社路—集岑路—岑頭香點(停香點:集美百貨)—岑西路—嘉庚路(經學村大門)—郭厝香點(停香點:郭厝)—嘉庚路—石鼓路—繞過龍舟路—渡頭香點(停香點:鰲園停車場)—後尾香點(停香點:歸來堂)—尚南路—美西巷—回大社祖厝香點。下午1點從大社祖厝起香開始,途徑大社路—渡南路—紀念碑南大門—上廳香點(停香點:上廳角)—環城路—集岑路口—塘青香點(停香點:塘墘榕樹)—環城路—塘埔路—盛光路(新區香點)—盛光路—銀亭路口—內頭香點(停香點:內頭)—石鼓路繞集源路—盛光路繞大社路—回大社祖厝香點。各香點停留30分鍾,讓附近的人們有時間膜拜、祈福。
(「開閩王」王審知、王審知夫人和王審知妹妹坐像)
抬佛像的人要求是陳氏大社裡身強體壯的男後生即可。而那些大旗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去舉的。旗手必須是上一年剛結婚或者上一年剛生男孩的青年後生。
巡遊途中,每到一個祭拜點,還要抬著神像奔走數圈,左右搖擺,所到之處,人山人海,鞭炮聲更是振耳欲聾,場面熱鬧非凡。據說,這是因為這些神們一年365天都要待在廟里,一年難得出來一次,因此興奮到手足舞蹈,以致於抬轎者們都壓不住。
一天的巡遊結束後,「開閩王」王審知等眾神像回到集美大社陳氏宗祠前的廣場,接受集美的陳氏族親,以及來自海內外的鄉親、當地群眾的祭拜。期間還會穿插舞龍舞獅、歌仔戲、木偶戲等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成為集美一年中最熱鬧的日子。正月十六還要在祖祠廣場舉行「攻炮城」活動,其熱鬧程度不及正月十五。
據老人們說,此元宵宗教習俗從古就有,但文革期間停了,有些宗祠牌匾還遭到毀壞。改革開放後又得以恢復。大約幾年前,被政府認定為迷信活動而被禁止。據當地人講,有一年元宵節在要出來巡遊的當天,出動警察阻止佛像被抬出來,同時抬佛像的長棍也被居委會沒收。當日上午的巡遊沒有實現。但是,還是無法阻擋當地群眾虔誠的信仰,他們派老人家去居委會拿回了長棍,下午不顧阻力,還是把佛像抬了出來。大概到去年春節,此項活動又重新被允許,而當年的活動尤為隆重熱鬧。
如今,集美大社的男女老少對此項活動十分熱衷。因為,在被禁止的那幾年,當地有發生過不祥之事,比如車禍等,導致當地百姓對此項活動深信不移。於是,造就了現在一年一度的集美鬧元宵熱鬧非常的習俗。
人物詳細鏈接1:
「開閩王」王審知④
(「開閩王」王審知(公元862-925))
(廈門北辰山開閩王王審知雕像)
「開閩王」王審知(公元862至925),因其在閩期間建樹頗多,受到後人的好評,被閩王氏子孫尊為驕傲,是閩王氏祖先。2007年2月4日,海峽兩岸合辦的首個文化研究機構——閩台王審知研究會在福州成立。世人多知山西太原王氏,有關開閩王的情況,列示以下文獻,以備日後整理之用,同時藉此平台,宣傳閩王氏祖先,寄託對祖先之思。閩王氏後裔多為開閩王王審知第4子王延政所傳。
相關文獻(1)
「開閩王」其人
王審知(862-925),字信通、祥卿,號白馬三郎,河南光州固始人。自光啟元年(885年)入閩直到去世,在閩39年,其中在福州32年,先後任福州觀察副使、威武軍留後、檢校刑部尚書、威武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檢校右僕射、檢校司空、特進檢校司徒、檢校太保、琅琊王、中書令、福建大都督長史、閩王等。
王審知重視社會的安全、穩定工作。光啟二年(886)八月,王審知兄弟帶兵攻打泉州,殺了貪贓枉法、無惡不作的泉州刺使廖彥若。在福州的福建觀察使陳岩迫於形勢,承認王氏兄弟,並疏請唐朝廷委任其為泉州刺史,泉州面貌很快好轉。大順二年(891),陳岩病卒,內弟范暉在福州自稱留後。景福元年(892),王審知兄弟為了統一福建作了周密准備,經過一年三個月的苦戰,終於在景福二年(893年)五月二十一日,打下了福州城。王氏兄弟入城後,親自「素服葬陳岩」、「厚撫其家屬」,取得安定局面。隨後,王氏兄弟還立劉行全廟祀之,大得人心軍威大震,傳檄四方,建州徐歸范、汀州鍾全慕,以及山區、沿海等處游散的武裝力量都相繼歸順,全閩得到統一。王審知採取種種措施,使福建境內的社會秩序得到安定、穩定,為福建的經濟、文化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王審知很重視經濟開發,主要表現:第一、發展水陸交通。天復元年(901)他在築羅城的同時,挖護城濠,建有去思橋、津通門等。天佑三年(906),王審知又在福州正街(今東街口北)毛應橋南築還珠門,建南關橋(今稱安泰橋),還開河通沃橋浦,引潮貫城,後梁開平二年(908年)建沙合橋(又名九仙橋)等。第二、擴大內外貿易。他執政時,取消閩江流域的關卡,以便貨物暢通,以保山區、沿海城市的物資交流。同時,他在黃岐半島開辟對外貿易港,史稱「甘棠港」。隨後福州與朝鮮、印度、蘇門答臘的三佛齊等國家,都經常有使者和商旅往來,在福州等地進行經濟、文化等貿易活動。舶來品有象牙、犀角、珍珠、香葯等應有盡有。第三、重視發展農業生產。他委派有生產經驗的顏仁郁管理農業,又派得力的官吏「出巡州縣,勸課農桑」,把因戰亂而流亡各地的農民盡數招撫回鄉,給予合理安排,鼓勵他們開荒造田,發展生產;他為了減輕農民的賦稅負擔,決定凡耕種「公田」,其稅「什一」,「斂不加暴」、「莫有出征之役」等來減輕農民負擔,他還鼓勵農民栽種茶樹,大量生產出口茶葉等,以增加農民經濟收入;他重視興修水利,如修浚福州西湖,把原來周圍20里的西湖,擴展到40里,灌溉閩縣、侯官兩縣民田;他在福清築海堤,防潮護田,灌溉民田數千畝。第四、發展手工業發展。如閩北山區,辦有很多茶廠,官焙有38處,民焙有1336處。在福州西南,王審知建爐治13所,供鑄造用。在建陽,陶瓷業也較發達。在汀州置鉛場,鑄鉛錢和銅錢。後來又鑄大鐵錢,以五百文為貫。當時手工業生產發展很快。王審知任職期間,福建經濟建設有很大發展,出現了「時和年豐,家給人足」的現象。
王審知重視發展文化教育事業。他重視使用人才,到福建以後,安置了大批的中原流民,特別對文人業士很愛惜,專門設招賢院等機構來接待他們。他採納了翁承贊的建議,在福州「建四門學(高等學府),以教閩中之秀者」,選知名人士黃滔等擔任「四門博士」。在王審知的倡導下,當時州有州學,縣有縣學,鄉僻村間設有私塾,「幼已佩於師訓,長者置國庠」,使文化教育事業大大發展。
王審知重視搜求書籍。天佑元年(904),王審知組織了大批知識分子,搜集繕寫各家遺書,奉獻給唐政府,充實編史資料,又為徐寅刊印《釣磯文集》等,為搶救和保存祖國的文化遺產作出了貢獻。王審知還修復和創建許多寺和塔,他在主政時,興建和修復了260座寺和6座塔,這些寺塔有的為後代留下了價值的文物,也就是旅遊資源之一。
王審知為唐末五代時期福建的社會安定、穩定、經濟、文化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顯著成績,受到後人的好評。
相關文獻(2)
閩台聯合成立研究會紀念「開閩王」王審知
2007-02-03
新華網福州2月3日電 (記者 孟昭麗)海峽兩岸合辦的首個文化研究機構——閩台王審知研究會於近日成立。此舉標志著閩台兩地百姓從合作辦廠,拓展到聯合開辦文化研究機構。
台灣著名企業家王建堃出任第一常務副會長,台灣桃園縣王氏宗親會北區分會會長王金榮和台灣成功大學教授王大琛分別出任永遠名譽會長和名譽會長。
閩台王審知研究會會長王大盛表示,研究會將弘揚祖德,親睦宗誼,加強閩台兩地民間文化交流,完成「閩王金身」巡安金門、台灣,祈求兩岸民眾太平安康,並將團結閩台兩地和海內外200多萬子孫,共同宣傳王審知「德政惠民」的歷史功績。
王審知是五代時閩王,河南固始人。五代動亂時期,他在福建採取保境安民政策,努力發展經濟和文化教育,被譽為「開閩王」。
為避免捲入戰爭漩渦,王審知堅持「寧為開門節度使,不做閉門天子」,其維護國家統一的功績,至今仍為兩岸百姓所稱道,其子孫也為之引以為豪。
王審知與兄王潮、王審邽的後代後來從福建遷徙到台灣,再從閩台轉向全球,現有200多萬,其中台灣有50多萬。
王大盛告訴記者,研究會還將完成閩王陵、閩王紀念館配套工程建設,塑造王審知巨型塑像,重建蓮花永興寺等工作。
相關文獻(3)
連江縣檔案館 珍藏一本百年歷史的王氏族譜 「開閩王」王審知的畫像裡面都有
2007年09月21日 東南快報
昨日,首屆海峽百姓論壇暨閩台族譜展在福州舉行,來自海峽兩岸的近千部「百家姓族譜」匯聚一堂,公開展出。
展覽上,來自福州和台灣等地的王審知後人有些遺憾,因為他們沒看到屬於自己的族譜。不過,省檔案館在了解到這個情況後,提供了一份連江縣檔案館珍藏的王氏族譜,這本有百年歷史的族譜可讓王氏後人們大開了眼界。
連江縣檔案館鄭館長說,這本族譜成書已經有上百年歷史了,記載了從「開閩王」王審知到清末民初王氏後人的傳承譜系。翻開封面,還可以看見王審知的畫像,王審知慈眉善目、氣度不凡。「我還是第一次看見王審知畫像。」一位來自溫州的王先生說。
「這本族譜的珍貴之處,一個是詳細介紹了王審知族裔代代相傳的情況,內容比較豐富,還有一點是在族譜前有不少古人為王審知及其後裔所寫的傳、序。」鄭館長說。一位台灣老人說這些傳、序大部分在台灣的王氏族譜中看不到。
王審知族譜里還記載了王氏後裔的簡要生平、功績。如果哪位後裔有做過造福一方的好官,或做了其他好事,他們最精彩的事跡都會在族譜中被記錄下來。可惜的是,受封建思想影響,女子都不能上族譜。
這本族譜在「文革」時期差點被當作「四舊」燒掉,幸虧縣委領導發現了它的價值,當時讓檔案館將其收藏保護起來,事後還對族譜進行了修復。「它可以說是我們館里最珍貴的族譜之一,我也很喜歡它1鄭館長興奮地說。
「台灣流傳下的王氏族譜可都沒有這么古老。「台胞王義輝先生說,「現在台灣王氏宗親基本上是20年翻修一本族譜,最近幾年修族譜的工作也漸漸慢下來了。」如今看見了這本族譜,王義輝先生連說了好幾遍「真是寶貝」。
省檔案館工作人員小張又帶領這些王氏族人參觀了另外一套五本王氏族譜。「這套族譜也十分難得,裡面有古人題寫的王審知傳記。」小張說,「包括這套王氏族譜在內,我們展出的尚干林氏、雁門薩氏族譜、北宋名臣李綱等人的族譜,全是族譜里的珍品。」
王氏族人很想現場翻閱這些族譜,但展出條件不允許這樣做。檔案館的工作人員表示,如果這些台灣客人願意將族譜帶回台灣,可以去檔案館復制一份。
王審知後裔王麗華女士說,目前在福州的王氏後人都有個共同心願,將福州的王氏族譜盡可能地修復、保護起來,「大量王氏族譜已經在歷史劫難中散失,我們現在正在盡力搶救剩下的王氏族譜,並加以翻修。」 (本報記者 王進 文/圖)
⑩ 在封建明清時期廈門是不是歸泉州府管轄呢以前廈門是不是歸泉州呢誰有以前封建的地圖網站
不是的,不要聽泉州人放屁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明清以來中國歷代行政區域變革頻繁,但是考據充分,記載詳實。
在清朝以前,泉州從南安郡開始發展起來,一直到泉州府,到這個時期,廈門島內大致叫嘉禾里,隸屬於同安縣,屬於泉州府管理
但是到了清朝,廈門逐漸開始脫離了泉州的管轄。標志性有兩件事,一個是康熙年成立台廈兵備道統領台灣和廈門兩地政務,廈門首次成為直管之地,隨後制度化的是雍正5年,興泉永道(即後來改名為福建南路道、廈門道)的道台治所遷到了廈門。 道台最初只負責軍政,後來權力逐漸擴大,形成了省下府上的實質政府。按到今天來說,就是福建省下面設立了一個廈門大區,而這個大區管理廈門,泉州,莆田等地區,先後加上了永春大田等縣,從而泉州正式進入廈門管轄時代,先後200多年,歷任100多任道台都在廈門,一直到1925年。後廈門道撤銷,廈門建市由福建省管轄,從此和泉州切割。而泉州在後來還一度完全撤銷
興泉永道的道台駐地就在今天中山公園邊上的少兒圖書館,後來又成為廈門市府的辦公用地,一直到了1980年代湖濱北路的新市府建好才結束百餘年的歷史使命
同安擺脫泉州的時間較為後面,同安縣長時間屬於泉州府管理,到了清末府的權力縮小,同安縣逐漸向廈門直接匯報。後來廈門建市以後同安等縣又幾經變化。建國後屬於第五專區一度成為泉州的上級,後來劃歸晉江專區也不再歸於泉州管轄。隨後同安的管轄土地逐漸分割歸給廈門,一直到1958年同安縣由廈門管轄,加上從漳州龍海劃過來的海滄,從此廈門的區域穩定下來。
所以從歷史上看,在明朝以前,廈門可以說屬於泉州,但是清朝以後,泉州很長時間是歸廈門管理,到了民國以後,廈門就走上獨立成市的階段,而泉州成為市還是在1950年代晉江專區時代以後。
從這個歷史我們可以看到,少部分自大的泉州人實際上對自己家鄉的歷史都不了解,純粹是在膨風。。。。。。
------------
小常識:從興泉永道到廈門道
道一級機構從清朝順治開始逐漸產生完善並擴張,從原來的巡視機構逐漸形成了一級實權政府,位於省下府上。
大致上說,道分為兩類,一類並不是地方政府,而是省級派出機構,專門督導辦理某類事務的,比如兵備道等,你可以理解為現在的省府駐某地的專門辦事機構。另外一類道是地方政府,通常一個道領2-4個府。而後一種道又分兩種:分守道和分巡道,開始的時候分守道是常駐某一個地方,注重錢糧事務,而分巡道是駐一個地方巡視周邊,注重軍政。後來逐漸統一道分巡道,類似於後來的地區專員公署
興泉道原來是興化+泉州兩個府,雍正年遷道廈門後逐漸擴大,永春直隸州並入,成為興泉永道,維持近200年。興泉永道是地方分巡道,兼專門的負責郵政,海洋事務的專門事務道,乾隆年間又加上兵備道。所以興泉永道是不折不扣的地方一級主管機構
同安縣令是正七品,永春直隸州知州是正五品,泉州知府是從四品,而興泉永道的道員是正四品,甚至很多道員是正三品從三品,極端發生過從二品兼任道員的,道員離任以後很容易跳過從三品直接接任正三品的按察使。所以道員的權力遠遠大於知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