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廈門資訊 » 廈門山多平地少有什麼說法
擴展閱讀
深圳市離坪山多少公里 2025-05-26 08:56:57
廈門海帶哪裡有毒 2025-05-26 08:54:36

廈門山多平地少有什麼說法

發布時間: 2023-05-23 10:18:31

『壹』 廈門周邊有什麼好玩的地方推薦

周末或者是小長假在廈門的朋友們已經玩遍了當地的熱門或者是小眾景點,那麼在廈門周邊有沒有什麼好玩的地方呢?小編就為大家推薦了不少好玩的旅遊景點,一起來看看吧!

周邊游之漳州

1、火山島

火山島自然生態風景區位於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前亭鎮至佛曇鎮濱海地帶,景區內保存了中心式火山噴發構造形跡和後期風化海蝕灶局地質地貌。景區由「三山(香山、煙樓山和魚鱗石山)、三島(林進嶼、南碇島和整美半島)、三灣(崎沙灣、江口灣和後蔡灣)」組成。

開放時間:8:00-17:30

交通:自駕:東線高速:東線高速——龍橋立交——繞城高速——石山立交——綠色長廊(路口有「火山群世界地質公園」引導牌)——火山島自然生態風景區

2、鎮海角

鎮海角在鎮海衛伸出海邊的凸出地,這里有2座燈塔非常網紅,一新一舊,新的還在使用舊的已經廢棄,這里也是黃海和南海的分界線。到達鎮海角,眼前是300度海景,腳下是繁花盛開的草地,遠處是紅白相間的燈塔??清新詩意,恍若置身在電影之中。

開放時間:全天

交通:交通不便,建議自駕出行

3、東山島

東山島隸屬於福建省漳州市下轄的東山縣,因主島形似蝴蝶亦稱蝶島,是福建省第二大島。它由43個小島組成,總面積有194平方公里,被譽為「海峽西岸旅遊島」,電影《左耳》在此取景。

門票:風動石門票(成人)42人民幣/風動石門票(兒童)22人民幣/東門嶼門票(船票)52人民幣(1月1日-12月31日周一-周日)

開放時間:全天

景點位置:福建省漳州市東山縣東山島

4、雲水謠

雲水謠是個歷史悠久的古老村落,村中幽長古道、百年老榕、神奇土樓,還有靈山碧水。

2005年底,一部以《尋找》為原本改編的電影《雲水謠》在此拍攝取景,小鎮因此聲名大噪,此後便更名為「雲水謠」。當年拍攝《雲水謠》時建造的道具——水車至今還保存完好,並成為這個小鎮的標志。

村中的溪水岸邊有十幾棵百年老榕,古道旁有一排兩層老式磚木結構房屋,那就是已有數百年歷史的老街市。老商鋪大多還保留著木板代牆的特點。村隱閉讓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山腳下、溪岸旁、田野上星羅棋布的一座座土樓。

門票:90元;優待票45元(雲水謠古鎮、懷遠樓、和貴樓3個景點實行套票制。)

開放時間:08:00-17:00;停止入場時間:17:00(01月01日-12月31日)

交通:在廈門湖濱南長途汽車站乘坐8:00去雲水謠的班車,票價55元,車程約3.5個小時

5、南靖土樓

國家5A級景區之稱,修建於11世紀以前,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匯集了現存最高、最大、最小、最奇特和保護最完好的土樓。品「四菜一湯」田螺坑,賞「東歪西斜」裕昌樓,游「小橋流水」塔下村。

門票:100元

開放時間:全天

交通:從漳州西站坐車到南靖

6、漳州古城

漳州古城,位於「海濱鄒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漳州。古城是漳州最有價值的核心區,同時也是全國第一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漳州古城地處商貿繁華的城市中心區,又是歷史建築、傳統文化集中的老城區,「老街情、慢生活、閩南味、民國風、台僑緣」五大特色非常鮮明,文化旅遊資源十分豐富。

開放時間:全天

景點位置:福建省漳州市薌城態嘩區

周邊游之泉州

1、泉州西街

西街是泉州最早開發的街道和區域,早在宋朝,它就已經象徵了泉州的繁榮,它還是泉州市區保存最完整的古街區,保留著大量具有歷史原貌的建築,現在目前西街片區現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共計20多處,分屬古建築、古遺址、石刻等多種類別,還有未列入級別但保護較好的古建築、古民居12處。泉州西街上有很多當地特色美食~

門票:免費

開放時間:全天

景點位置: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城西路與西街交叉口

2、崇武古城

古城瀕臨台灣海峽,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丁字型石砌古城。古城是明政府抗擊倭寇時期,在萬裏海疆修築的城堡。景區最大的三個看點是古城牆、石雕和海邊的岩礁。城牆下的居民區生活著整個崇武最早的居民,是當年抗倭軍隊的後裔。爬上老城牆,站在燈塔處,可以看到城牆輪廓,海面上能望到媽祖像。石雕是惠安給人的第一印象,到處都能看到。雖然現在是商業化的存在,但是拍照欣賞下還是不錯的。

門票:45元

開放時間:07:00-19:00(1月1日-12月31日周一-周日)

交通:乘車到泉州客運中心站或惠安車站,有直達崇武的班車

景點位置: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崇武鎮古城路

3、清源山

清源山是泉州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5A級景區,是泉州的標志性景點。整座山最大的亮點就是位於山下的老君岩,也就是老子的雕塑,它雕刻得栩栩如生,且有千年的歷史。它是我國現存最大、雕技最絕、年代最久的道教石雕造像。

除了看人文景觀和爬山鍛煉,在山中喝茶和在山頂吃喝也是種獨特的樂趣。登山途中有不少休息泡茶的地方,可以停下腳步喝喝茶,慢慢品味閩南文化

門票:70元

開放時間:05:30-19:00(夏秋季),06:00-19:00(春冬季)(1月1日-12月31日周一-周日)

交通:搭乘泉州市公交3路、10路、15路、28路、30路、45路、202路、209路、601路、K602路、K1路、K201路、K203路、K205路可到達。

景點位置: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泉山路

4、泉州鍾樓

泉州鍾樓是1934年建設東西街十字路時建的標准鍾樓,於次年完工。鍾樓高13.8米,由留英設計師設計,具有歐洲風格。泉州鍾樓與東西塔、譙樓等成為古城獨特的景色,吸引了海內外遊客。目前,鍾樓的鍾由機械鍾換上石英鍾,鍾樓還裝上了節日燈,夜幕下的鍾樓放射出新的光輝,更加燦爛奪目。

5、泉州中山街

廈門有中山路,泉州有泉州中山街。這是一條保留泉州早時候的街景,在這條街上可以拍出好看的照片~

景點位置: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中山南路98號

周邊游之龍岩

1、永定土樓

永定土樓是國家5A級景區、世界文化遺產,也被戲稱為「中國古建築的一朵奇葩」。景區主要由洪坑土樓群、高北土樓群、初溪土樓群、南溪土樓群、中川古村落等組成。有圓樓、方樓、等各式土樓,現存土樓4000多座,被稱為「一座沒有大門的中國客家土樓博物館」。永定土樓千姿百態,歷史悠久。山居建築獨一無二,凸顯著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古老傳統。

門票:景點門票:土樓民俗文化村85人民幣/福建土樓王45人民幣/初溪古村落60人民幣;多景點聯票:民俗文化村+天子溫泉199人民幣;觀光車:5人民幣(1月1日-12月31日
周一-周日)

開放時間:08:00-17:30(1月1日-12月31日周一-周日)內部各小景點開放時間詳見景區現場公示。

交通:建議自駕出行

2、連城冠豸山

冠豸山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位於連城縣城東1.5公里處。這是一座平地拔起的突兀之山,因其峰似巨冠,故名「冠豸」。冠豸山山峻石奇,遠望如欲放的蓮花,又名蓮花山,它與武夷山一起被人並稱為「北夷南豸,丹霞雙絕」。

門票:105元

開放時間:08:00-17:00(夏季)(05月01日-10月31日周一-周日);08:00-16:00(冬季)
(11月01日-次年04月30日周一-周日)

交通:自駕長深高速公路-上匝道-連城/S204方向-連航路-觀景路-終點。

動車到冠豸山站下車,再搭去連城縣的大巴車。

3、古田會議舊址

古田會議會址,原為「廖氏宗祠」,又名「萬源祠」。位於福建省龍岩市上杭縣古田鎮采眉嶺筆架山下。會址座東朝西。始建於清宣宗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的單層歇山四合院式磚木結構宗祠建築。祠堂由前後廳和左右廂房組成,建築面積826平方米。後改為和聲小學校址。

開放時間:08:00-18:00(1月1日-12月31日周一-周日)

交通:沿319國道向古田方向開即可到古田會議舊址。

4、洪坑土樓民俗文化村

洪坑土樓群位於永定縣湖坑鎮洪坑村,形成於宋代末至現代,現存圓樓、方樓、宮殿式土樓、五鳳式土樓、府第式土樓等30多種百餘座客家土樓,是建築種類、風格最多的土樓群,如果說永定是一個沒有大門的中國土樓民居博物館,那麼洪坑土樓民俗文化村儼然就是濃縮永定客家土樓的博物館。

這個平常的自然村落,因至今猶存三十多座大小不一、方圓各異的客家土樓而揚名天下。村中有最富麗堂皇的「土樓王子」振成樓、最小的「袖珍圓樓」如升樓、布達拉宮式的奎聚樓、府第式的福裕樓,還有土牆最厚的景陽樓。它們天然鑲嵌於梯田山谷間、彎曲溪岸上,與山林、小溪、自然村落組成旋律優美的田園牧歌。

門票:90元

開放時間:全天

交通:建議自駕出行

5、初溪土樓群

初溪土樓群位於永定縣下洋鎮初溪村,由五座圓樓和數十座方樓組成。它們依山傍水,錯落有致,呈現出極高的美學藝術價值。其中的集慶樓建於明永樂17年(1419年),距今已有580多年的歷史,是客家土樓中年代最久遠的土圓樓之一。其結構十分獨特,樓里有72部樓梯,一戶一梯,非常合理,令人稱奇。電視劇《下南洋》便在此取景。這里的遊客比較少,所以氛圍也比較原生態,若想親身體驗閩西山水及土樓風情,那就不要錯過初溪。

門票:70元

開放時間:全天

交通:建議自駕出行,或在下洋鎮汽車站包小車可達。

『貳』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指什麼

並沒有特指某一山某一水而是因為福建境內峰嶺聳峙,丘陵連綿,河谷、盆地穿插其間,山地、丘陵佔全省總面積的80%以上,所以被稱為「八山一水一分田」。

福建陸地海岸線長達3752千米,以侵蝕海岸為主,堆積海岸為次,岸線十分曲折。潮間帶灘塗面積約20萬公頃,底質以泥、泥沙或沙泥為主。

港灣眾多,自北向南有沙埕港、三都澳、羅源灣、湄洲灣、廈門港和東山灣等6大深水港灣。島嶼星羅棋布,共有島嶼1500多個,平潭島現為全省第一大島,原有的廈門島、東山島等島嶼已築有海堤與陸地相連而形成半島。



(2)廈門山多平地少有什麼說法擴展閱讀

福建風景名勝:

1,鼓浪嶼

鼓浪嶼全島的綠地覆蓋率超過40%,植物種群豐富,各種喬木、灌木、藤木、地被植物共90餘科,1000餘種。代表景點有:日光岩、菽庄花園、皓月園、毓園、鼓浪石、鼓浪嶼鋼琴博物館、鄭成功紀念館、海底世界、天然海濱浴場、海天堂構等。

2,太姥山

太姥山,位於福建省東北部。狹義的太姥山系指福鼎市南部秦嶼鎮以覆鼎峰為中心的山地,也是太姥山風景名勝區的核心地帶,在福鼎市正南距市區四十五公里,約在東經120度與北緯27度的附近。

『叄』 老廈門都未必知道的關於廈門的冷知識

1、沙茶麵80年代才開始盛行

作為廈門最著名的小吃—沙茶麵,它的盛行也就是改革開放以後的事。沙茶麵什麼時候開始在廈門出現無從考證,但翻閱民國(30-40年代)幾本介紹廈門 旅遊 的書籍中,都未提及沙茶麵,蝦面、牛肉麵、雞蓉面(泡麵)在當時是主流。解放以後不久即公私合營,私人檔鋪逐漸消失。據老者回憶,50-60年代,在國營的飲食店裡可以點到沙茶麵,不過只是眾小吃的一種,並沒有專門吃沙茶麵的地方。到了文革後的1978年,才出現賣沙茶麵的攤販,後面才有專門做沙茶麵的店鋪。不同於其他閩南小吃,當時,僅在廈門市區能吃得到沙茶麵,島內郊區、島外、漳州、泉州等地都極為罕見,所以沙茶麵也成為了廈門小吃的代表。如果你在廈門看到哪家賣沙茶麵的店說自己是百年老字型大小,那一定是瞎扯淡的了。


2、哪裡才是廈門的中心?

廈門島是廈門市的中心,廈門島的幾何中心雖然在江頭(仙岳路與成功大道交匯處),但大部分人不認為它是廈門的中心。因為廈門在很長一段時期市區僅僅局限於廈門島的西南一角,距離江頭的直線距離還有8公里。在清朝,廈門城的中心點在今天的市公安局(老文化宮)。改革開放前,中山路、中山公園一帶才稱作廈門,火車站已經很偏遠了。20-30年前,篔簹大開發,市政府遷往濱北,白鷺洲被認為是廈門新的中心。廈門中心的變遷,是早期廈門島內發展不均衡,市區不斷東擴的縮影。而如今,以前沒人要住的五緣灣成為廈門最貴的地塊,SM廣場在幾何中心,萬達廣場在東部,會展、兩岸金融區也在東海岸,島外建設熱潮滾滾,已經很難說哪裡是廈門的中心了。

▲廈門人眼中的廈門(刻板印象)


3、廈門鐵道東西曾是兩個世界

廈門民國形成的老城區在廈門島的西南隅。1957年建成的鷹廈鐵路把廈門島分成了東西兩塊。改革開放後建設的篔簹、東渡、湖裡、蓮花等新區,都未曾跨過鐵路以東。就算到了1995年,廈門島還是被鐵路分割成了兩個世界。西部是老市區、美麗的篔簹新區以及欣欣向榮的湖裡工業園。可是所有的道路遇到鐵路就戛然而止。90年代的地圖乾脆只印廈門島的西邊,城市的邊際被鐵路包圍著。而東部,對於很多人來說是一片未知的世界。只有零星的幾路近郊公交可以到達東部比較大的村落。


▲1992年廈門交通地圖只有廈門島的西部,東以鐵路為界。


4、廈門的士不找零?

在廈門坐的士有一個潛規則,常常司機不會找給顧客五毛零錢。比如計價9塊5會直接收客人10塊。實際上,關於計程車的收費找零問題,政府價格管理部門並無專門的規定。既然計程車計費標准中有保留了「角」的單位,那麼,計程車司機就無權擅自把「角」進到「元」,除非乘客本人自願。這樣說來,計程車司機在遇到帶「角」的零頭時,能找零則找零,如果不能找零的話,只能主動讓利,即減掉「元」以下的零頭。所以,下次乘車遇到這種情況,不妨問一下司機有沒有零錢找哦。


5、廈大大南門不在南邊

廈大校門的命名讓很多人一頭霧水,西北邊的大門不叫「西門」或「北門」,卻叫「大南門」。原來,此門是1921年廈大建校時起名的,因毗鄰南普陀寺,面向思明南路,進校門後的馬路為大南路(廈大至南普陀)而得名,許多廈大學子簡稱此門為「南門」。但是此南非校區之南,大家可別搞混了。


▲廈門大學大南門


6、廈門第一座隧道與高架

廈門島內山多平地少,為了提高交通的流量與效率,廈門島內如今遍布著大量的隧道與高架橋,其密度在全國數一數二。不過,隧道及高架在廈門是近十幾年來才興起的。在2000年以前,廈門的隧道與高架橋屈指可數,公路隧道僅有鍾鼓隧道及仙岳隧道。第一座公路隧道是鍾鼓山洞,北起萬石植物園鍾山,南至南普陀寺鼓山,全長1161米,1986年通車。鍾鼓隧道大大拉近了廈門市區與廈大的距離。第一座高架橋是文園路一中門前的高架橋,長130米,雙車道,1991年通車,解決了學生進出存在安全隱患。


▲1990年代鍾鼓山洞舊影


7、百家村不是農村

廈門老市區有一個地名叫百家村。雖然地名有一個「村」字,不過它可不是農村。1927年,為興建廈門第一座公園—中山公園,原公園片區的124家住戶自願遷往此處,為構建中山公園騰出空地,故名「百家村」。百家村的發展亦由此開始。百家村是廈門民國年代規劃且得到實施的幾個新區之一,也是至今保留較為完整的一個老街區,內遍布著眾多的風貌建築,散發著濃厚的市井文化氣息。

▲百家村老街


8、廈門島內唯一的少數民族村落

湖裡區鍾宅村是島內惟一的少數民族村落,位於廈門島東北部,面積3.5平方公里。鍾宅村聚居著3000多名畲民(2000年),其中超過90%為鍾姓。鍾氏先祖原居於河南省許州潁川郡朱昌縣安邑鄉,後遷徙至福建海澄縣嶼上村居住,於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移居鍾宅村,至今已有600多年 歷史 。當地的民俗文化蘊涵著民族信仰,至今仍演繹著本族特色的習俗,例如「送王船」。遺憾的是,鍾宅村已經列入了拆遷的計劃,即將消失。


▲鍾宅鍾氏宗祠


9、五緣大橋上的題字改過了好幾回

五緣灣原名鍾宅灣,因北岸的鍾宅村得名。橫跨鍾宅灣的大橋於2004年建成,當時的名稱是「鍾宅灣大橋」。但到了2005年,出於兩岸政治上的寓意,叫了600多年的鍾宅灣被更名為「五緣灣」。大橋也隨之更名為「五緣大橋」。而五緣大橋上的字一開始使用的是無署名的簡體字,2008年又換成了江澤民題寫的繁體「五緣大橋」。


▲不同時期的大橋題字


10、「前村埔路」寫錯了嗎?

在前埔蓮前東路南側有一條路,路牌上寫著「前村埔路」。很多人都以為廣告公司做路牌的時候把「前埔村路」的字寫顛倒了。其實不然。「前村埔」這個地名確實存在。前埔行政村由前埔、前村等自然村組成,其中前埔自然村的別名也叫「前村埔」,所以這個路牌是沒有錯的。

▲前村埔路路牌


11、1924年,廈門才有了第一條馬路
以前廈門市區沒有馬路,只有狹窄的街巷。民國初,陳舊落後的市政設施,已不能適應廈門商埠日益發展的需要。1920年,地方人士向政府請准徵收兩個月鋪捐和發行公債後,一面規劃測量,一面從徐州、溫州、廣東招工1000多人來廈門,當年12月興築從提督路頭至浮嶼長700餘米的新馬路。此路仿英國「麥嘉頓」式,兩旁建立南洋騎樓式的人行道,一可遮陽,二可避雨,是廈門第一條近代化馬路,遂以「開元」命名。開元路歷時四年於1924年建成。

▲開元路街景


12、廈門北站曾經在島內

現在說起廈門北站,大家想到必然是位於集美後溪的北站。不過在集美的廈門北站還沒建成之前,廈門北站指的是島內的高崎火車站。高崎火車站1958年建成,1982年改名為廈門北站。2010年,新廈門北站啟用後,高崎火車站恢復原名。2012年改稱廈門高崎站。2015年,高崎站停止辦理客運業務。


▲廈門高崎站


13、「內厝澳」還是「內厝沃」?

到了鼓浪嶼,明明碼頭上寫的是「內厝澳碼頭」,路牌也是「內厝澳路」,但沿路的門牌號卻成了「內厝沃」,這不禁讓人疑惑,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澳」跟「沃」普通話一個讀ao4,一個讀wo4,閩南話的發音也不相同,意思更不同,怎麼會混著使用呢?這是因為在70-80年代,「沃」曾經做為「澳」的簡體字出現過一段時間,後來廢除了。所以除了內厝澳以外,幾乎廈門所有帶「澳」的地名,都可以見到兩種寫法。比如:「頂澳(頂沃)」、「下澳(下沃)」、「澳頭(沃頭)」。「澳」其實才是正確的寫法。但是「下澳社區」如今變成了「下沃社區」,頂澳卻不變,比較混亂。

▲門牌上為內厝沃路,路牌卻是內厝澳路


14、鼓浪嶼近1/3的路名以省市名稱命名

鼓浪嶼上的道路30餘條,有近1/3的路名以省市地名命名。其中,福建路以省命名。泉州路、漳州路、福州路、三明路、興化路(莆田舊稱)以市命名。永春路、海壇路以縣命名。安海路以鎮命名。


▲鼓浪嶼路牌


15、廈門島內還有多少城中村?

現在廈門島上的城中村都是由原禾山地區的村莊演變而來,湮沒在大馬路及高樓大廈之中。若以成功大道與仙岳路為界,把廈門島用「十」字分成四個區域來看。西南已經幾乎完全城市化。北部由於機場限高,不少村莊還有保留。而東部因為原本是前線(面對金門)的原因,發展較晚,城中村至今仍然不少。但是這幾年東部的發展力度很大,村莊也不斷的在消失或萎縮。如今廈門島上仍有數十個大大小小的城中村,不過比起民國年間統計的178社,已經消失了很多。


▲廈門島內現存城中村分布(紅圈部分)


16、這個廈門地名99%的本地人都「讀錯」

曾厝垵的「垵」字,隨便問一個人,這個字怎麼念,絕大部分會回答你是平聲的ān。廈門話也是念平聲,與「安」同音。但字典卻告訴你這個字讀ǎn(第三聲),不讀ān(第一聲)。公交車的報站廣播跟隨字典,念的是上聲的ǎn,反而有點怪怪的。只能說這個正規讀法沒什麼群眾基礎。


17、淘大食品的英文為何是AMOY?

AMOY是廈門的英文舊稱。可是在淘大食品的包裝上,英文出現了AMOY的字樣。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淘化大同的前身淘化在1908年於中國福建省廈門成立,除釀制豉油外,也兼營牛奶業務。1928年,淘化大同正式於香港成立,設廠製造豉油。為紀念公司發源地,淘化大同將其英文名稱定為Amoy Food。解放以後,廈門的淘化大同根據業務被拆分並入了醬油廠與罐頭廠,成為後來海堤、古龍品牌的基礎。而淘化大同品牌繼續在香港經營,一直延續至今。


▲淘大食品商標


18、有些地名的廈門話不能直接照字念

區分廈門本地人與其他閩南人(或者特務)的方法除了口音外。可以讓他們念一下「文灶」、「蓮坂」、「安兜」、「泥金」這幾個地名。如果他們直接用閩南話念出上面的地名,基本可以排除是本地人。因為這幾個地名廈門話要念「麻灶」、「劉坂」、「庵頭」、「塗任」。這些地名的文字後來被雅化了,但是廈門話卻保持原來的傳統,一般也只有本地人才知道。


19、廈門島上有兩個城隍廟

廈門城城隍廟原址位於廈門城內,今中山路城隍廟巷一帶。文革時毀,原城隍廟的范圍被改建為新華路郵局及思明區人民醫院。1980年代,龍海人吳天發在廈港南華路11號之2住宅重建廈門城隍廟,後來規模慢慢擴大。廟內供有一尊明代的石獅子和明代的城隍爺。但是按道理說,「有城才有城隍」,而南華路遠離古廈門城。近來又有信徒在古城西路接近原址的位置復建了一座城隍廟行宮,也請進了廈門城開基祖城隍金身。因此出現了廈門島上有兩個城隍廟並存的特殊景象。


▲南華路城隍廟vs古城西路城隍廟行宮


20、廈門有5條街巷 年齡超過250歲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版《同安縣志》記載,當時廈門的古街道,已有25條,近城的叫內街,有橋亭街、新街仔、塔仔街、局口街和菜媽街5條;近海的叫外街,有石埕街、提督街、碗街、紙街、竹仔街、磁街、外關帝廟後街、神前街、中街、亭仔下街、木屐街、港仔口街、島美路頭街、轎巷街、五崎頂街和走馬路街等16條;內、外街中間,還有火燒街和關仔內街2條;在廈門港又有橋仔頭市和市仔街2條。這些古街道寬僅3米左右。250年後的今天在還沿用乾隆年間街名,剩下局口街、橋亭街、菜媽街、小走馬路和市仔街5條。


21、中國第一所幼稚園在鼓浪嶼

中國最早創辦幼兒園(幼稚園)的地方是鼓浪嶼。清光緒二十四年正月(1898年2月),英國人韋愛莉在鼓浪嶼創建懷德幼稚園。創辦以來一直沒有間斷,即今鼓浪嶼日光幼兒園。在廈門,中國人最早創辦的幼兒園是民國初年陳嘉庚先生創辦的集美幼稚園。

▲懷德幼稚園畢業生合影


22、廈門最高的地方有多高?

同安汀溪的雲頂山為廈門市轄內最高山峰,位於安溪、南安兩縣交界處。峰頂常有雲霧,故稱雲頂山,海拔1175.2米,相當於356層樓高。廈門島最高峰是洪濟山的主峰雲頂岩,海拔339.6米,與今天在建的廈門國際中心同高。鼓浪嶼島最高峰為日光岩,海拔92.6米,比對岸的瑞頤酒店略矮一些。

▲同安雲頂山


23、帶有民國色彩的路名

在同安路實驗小學對面,有幾條平行的小路名稱很特別。它們是忠孝里、仁愛里、信義里(有沒有很像台灣的路名?)。這些路名源於民國初年新生活運動所倡導的國民道德中的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這幾個在台灣路名中仍然常見的字眼,在大陸已不多見。廈門其他比較有民國色彩的路名都被改名了,比如民國路改為新華路,民生路並入民族路,新生路並入深田路等。可惜,由於拆遷,忠孝里與仁愛里名存實亡,信義里相對完整,還有不少一些老別墅。


▲忠孝里、仁愛里、信義里周邊地圖(1980年)


24、幸福路竟與宮廟有關?

幸福路是大家很喜愛的廈門路名,因為幸福的寓意很美好。但是其實這條路本跟幸福沒有太大的關系。這條路以前叫做佑福路,因為那裡有座佑福宮而得名。一直到了文革破四舊,才將「佑福路」改了一個字,變成了「幸福路」。

『肆』 福建沿海6城市熱力圖,寧德、福州、莆田、泉州、廈門、漳州是怎樣的呢

我國東南沿海的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都很發達,尤其是沿海城市經濟發達,吸引了很多人去打工、求學、創業、做生意等等。在這些東南沿海省份當中,地理位置最東南的就是福建省,福建的電視台叫東南衛視,由此也能看出福建的區位。福建沿海地形山多平地少,沿海城市既挨著大海,也挨著山區。

從廈門熱力圖可以看到,廈門島還是人口最密集的區域,在福建沿海城市當中很顯眼。廈門是福建省最有名的城市,海上花園名城,由於廈門主城區在廈門島上,四面都可以看到大海,還有著名的鼓浪嶼,廈門一直是旅遊熱門目的地。

隨著廈門城市的發展,廈門島已經遠遠不夠,通過修建橋梁和隧道,廈門島對面的陸地都已經發展為市區,由於廈門本身面積就小,廈門在對岸的漳州沿海建立了廈門大學漳州校區。

總的來說,福建沿海6城市熱力圖,福州、廈門、泉州、寧德、莆田、漳州,都是有山有海的城市,希望福建沿海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地理優勢,發展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