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要將北京定為中國的首都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一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都定於北平,即日起北平改名北京。理由如下:
1、國民黨定都南京,主要原因是在政治上和經濟上,便於依賴帝國主義,因為南京靠近上海,而上海是帝國主義和買辦資產階級剝削中國人民的中心城市。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人民自己的國家,它依靠的是中國人民,自不一定要建都南京了。
2、北平為中國的首都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在政治上,北平位於華北老解放區內,人民力量雄厚,規模弘偉,文物集中,是世界上有名的歷史的大都市之一,且自五四以來,這里就是新文化思想的搖籃。
3、地理上,北平位於一個大平原之中,將來有足夠的擴充的餘地,在交通上是四通八達,有平沈、平綏、平漢、平滬等鐵路干線,連絡全國各地。
從各種條件看,北平實具備現代大國首都的各種資格。因此提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應以北平為首都,並改名為北京。
(1)為什麼定都北京擴展閱讀:
定都北京經過:
1949年3月23日上午,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率中共中央機關離開西柏坡。
25日凌晨6時,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乘專列抵達清華園火車站,下午赴西苑機場閱兵,受到各界民主人士的熱烈歡迎。
6月15日,中國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在北平召開。次日,周恩來主持籌備會常委會第一次會議,會議決定在常委會領導下設立六個小組。
其中第六小組的任務是研究草擬國旗、國徽、國歌、紀年、國都等方案,組長是中國著名教育家、中國民主促進會負責人馬敘倫,副組長是北平軍管會主任葉劍英,不久又增加沈雁冰任副組長,組員有張奚若、田漢、馬寅初、郭沫若、廖承志等16人。
經過4次討論,第六小組於9月14日一致提出建都北平,改名為北京。
㈡ 我國為什麼要定都北京
中國政治中心的歷史北移.明成祖朱棣在靖難之變後,對建文帝遺臣的殺戮,使得天下士子對這位搶了自己侄子皇座的皇帝心存不滿,南方民間仕林對這位得國不正得燕王一直不合作.使得這位皇帝對起家之地北平一直情有獨鍾.並且在明朝初年,北方蒙古諸部一虎視直對中原耽耽,無時無刻不想著恢復大元.這時定都北京 使政治軍事中心向北轉移,就是民族得需國家得需要要.
建國時定都北京,一是為了和國民政府定都南京有所區別,也有避開以美國為首得敵對國家得勢力范圍的原因.畢竟在當時北京離老大哥的距離也是要考慮的.
北京的地理位置北部是燕山山脈,東部有天津入海,加之大運河的漕運能夠保障都城的物資供應,比西安更有優勢;北京東部山海關是北部領土的通道,如同扼守咽喉,加強北京建設有利於北部邊境的安定.......
現在北京作為首都已經很不理想了:1.缺水,直至要引長江水,十分不經濟;2.沙漠化是必然結果;3.地震帶邊緣;4.人口密度超限....
㈢ 歷代為何定都北京
歷代為何定都北京的原因:
一、地理位置險要
北京坐落在華北平原的北部,位於平原與山地奇絕的交會處和交通要沖,集山脈之險峻、河流之幽靜、平原之肥沃於一身,以藏風蓄水之吉地形成古都。北京的西邊是太行山山脈、西山拱衛,北邊是太行山、軍都山形成一處半圓形山灣,東北部就是著名的北龍燕山山脈構成的天然屏障。
二、資源豐富
北京坐落在華北平原的北部,位於平原與山地奇絕的交會處和交通要沖,集山脈之險峻、河流之幽靜、平原之肥沃於一身,在藏風蓄水之吉地形成古都。太行山巍峨雄渾,自北向南,氣勢磅礴,奔騰而來。燕山莽莽蒼蒼,蜿蜒曲折,像兩條巨龍守衛著京師。森林密布,山色青蒼,東邊是潮白河、溫榆河,西邊是永定河、小清河,自西北向東南,繞城蜿蜒流淌。雄渾的桑乾河夾雜著大量的黃土高原的泥沙呼嘯而來,與來自蒙古草原的洋河匯合,在北京地區形成浩浩盪盪的永定河,如入無人之境地穿梭在青山密林之間。
北京就建築在這太行山和燕山兩條山脈交會之地,永定河與潮白河之間的永定河沖積扇平原的頂端,跨越山麓和平原、丘陵之地,在滄海之畔的永定河古渡口之上,南臨大河。這里是龍脈之地,是藏風蓄水、聚氣蓄勢的龍虎奔騰之都會,更是三大地理區域和文化區域的交匯之區。
三、地處經濟、文化區域
華北大平原、東北大平原、蒙古高原,在北京地區交會。華北大平原是以農耕種植業為主,是中原農業經濟文化區域。東北大平原是以林業和種植相結合,是北方型的經濟文化區域。蒙古高原是以游牧業為主,是沙漠高原的經濟文化區域。三種地理形態,三種經濟類型,三種文化形式,在這里交會、融合、沖撞和吸收,將一座古渡口演化為一座文化古都,進而成為政治、文化中心,巍然聳立數百年,依舊風華正茂。
北京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歷史悠久,文明源遠流長。先後有燕、前燕、大燕、遼、金、元、明、清8個朝代建都在這里。
㈣ 新中國建國後為什麼定都北京而不是南京或者南方的城市
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討論定都問題時,把上海、南京、北京、哈爾濱、延安這幾個城市都考慮在內,但經過權衡利弊,新中國最終選擇北京作為首都。
具體原因如下:
1、北京與哈爾濱相比,比較靠近蘇聯,從政治上也是穩定的,北京的工業基礎也很雄厚,經濟上也是說得過去的。
2、北京和平解放,在戰爭期間沒有受到任何的軍事打擊,無論是文物還是現代建築都得以保全,在重建方面可以節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3、北京地理位置佳,它西擁太行,北枕燕山,東濱渤海,南面敞向華北大平原。這處天造地設、酷似海灣的小平原向來被人們稱作北京灣
。
4、北京位於沿海地區,屬於經濟發達的地方,地處連接東北、華北的咽喉地帶,戰略地位重要,是今日中國的命脈所在。
㈤ 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什麼定都北京
主要還是出於國防戰略方面問題的考慮,東北亞,西北亞方面始終是我國歷史上遭外寇入侵的重要路徑,新中國最需要的是穩定和國防安全,直到今日,這也是國家大計中的重中之重,沒有了安定和安全,一切建設都無法正常進行。而北京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環境非常適合這個需要。當時有2個方案,南京或者北京,我黨英明地選擇了北京,歷史證明這個選擇是正確的,對於充分依託東北工業區,西北華北資源產區,鞏固邊疆起到了明顯的作用。60年來,北京人民,天津人民,河北人民為堅持此保國安邦的英明決策做出了重大貢獻。
另外我找到一篇論述這個過程的文章,你參考一下吧。
㈥ 新中國為什麼要定都北京
一個國家的首都位置是由它的地理位置決定的,而且這個還有科學依據,不是你想怎麼樣就怎麼樣,腦子抽風哪定都就是哪……
當年朱元璋就曾經腦子抽風,想把都城定在鳳陽,當時還遷了很多富戶到鳳陽去,想等那繁華瞭然後再遷都,結果……可把那幾萬富戶給坑慘了,家道中落……
看過探索紀錄片,人類我們的故事,這個電視嗎?人類確定都城,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就是都城到各個邊境線的距離,必須是最快交通工具的14天路程以內。如果超過了這個距離,中央對地方就會失去控制,就會造反!比如當年的蒙古帝國,為什麼會分裂成幾個國家?因為他超過了這個極限!隋朝大運河建好之前,中國北方政權對南方一直缺少強有力的控制力,直到運河建成,才算連成一體。
為什麼印第安國家很少了大帝國?因為他們沒有馬,所有14天是人類步行的距離……能大才有鬼了,而西歐人登陸美洲,帶來了馬匹後,印第安人在短時期也建立了一些大帝國……
其實如果你仔細看過中國東部地區的走勢就看的出來,中國整個華北平原呈一個倒置的喇叭裝,如果南方軍隊北伐,需要一路從長江一直打到北京,長達數千公里的戰線,可以讓任何北伐軍隊絕望……就像當年的太平天國北伐軍,從南京打到北京,拚死拼活到了北京門口,全軍覆沒了。
而反過來呢?從北往南,整個長江沿岸防線太長,一點突破。全線潰敗。所以我們整個漢族的主要集聚地,其實就是個倒立的T字行。這種地形對南方來說,是太不利了,而這個喇叭口的頂端,就是燕雲十六州,卡住關口的,就是北京城。北京往東卡住山海關,北面燕雲十六州能做屏障,南面就是漢族的華北平原農耕區,西面蒙古草原,這里不僅四通八達,而且是防守的最前線,再加上渤海海口,基本算半個臨海城市,位置實在是太重要了……
㈦ 為什麼中國首都定在北京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表決《國旗、國都、紀年、國歌決議草案》前,沈雁冰匯報了第六小組的研究討論意見,提出了定都北平的理由:
「國民黨反動派過去定都南京,主要原因是在政治上和經濟上,便於依賴帝國主義,因為南京靠近上海,而上海是帝國主義和買辦資產階級剝削中國人民的中心城市。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人民自己的國家,它依靠的是中國人民,自不一定要建都南京了。
北平為中國的首都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在政治上,北平位於華北老解放區內,人民力量雄厚,規模弘偉,文物集中,是世界上有名的歷史的大都市之一,且自五四以來,這里就是新文化思想的搖籃。
此外,在地理上,北平位於一個大平原之中,將來有足夠的擴充的餘地,在交通上是四通八達,有平沈、平綏、平漢、平滬等鐵路干線,連絡全國各地。總之從各種條件看,北平實具備現代大國首都的各種資格。因此,我們提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應以北平為首都,並改名為北京。」
當晚電台播出這一振奮人心的消息後,北京城鞭炮齊鳴,熱烈慶賀。
(7)為什麼定都北京擴展閱讀
名字由來
北京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大致算起來有二十多個別稱。
燕都,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商以後,在堯封帝,此後在蘇城建都,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
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京城,京城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後,也多將其稱為京城。
南京,遼太宗會同元年(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
大都,元代以金的離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新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改稱大都,俗稱元大都。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掉元朝後,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將元大都改稱北平。
北京,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後,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並准備遷都城於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
京師,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
京兆,民國二年(1913年)廢順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隸中央,其范圍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區,民國十七年廢京兆地方,改北京為北平。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首都
㈧ 新中國為何定都北京
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從古至今,在中華大地上建立了許許多多的王朝,中國的很多城市都做過都城,有的已經淹沒在歷史中,有的還健在,還有的依舊輝煌,像北京、南京、杭州、西安現在依然是各自雄踞一方!
今天我們就談一談,新中國為什麼,定都北京!

現在看來,新中國將北京定為首都是一個十分正確的選擇,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突飛猛進,以廣東為首的珠三角和以上海為首的長三角,都成為了富庶之地,目前廣東正在籌劃建立粵港澳大灣區,珠三角地區有望成為繼美國紐約大灣區和日本東京大灣區之後的世界第三大大灣區,以中國的人口,粵港澳大灣區,成為世界第一,只是時間上的問題!
這么看,中國經濟發達的地方基本都在南方,而北方的經濟普遍不如南方,長此下去,因為稅收等等原因,地區矛盾必然出現,不利於國家的穩定!正因為北京的政治影響力,中國北方出現了以北京為中心的發達經濟圈,這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中國南北的發展不平衡!
歡迎大家留言,你也可以關注我哦!
㈨ 清朝為什麼定都北京
定都北京對清朝統一中國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沖冠一怒為紅顏
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農民軍攻進北京,推翻了大明王朝。
吳三桂消息傳到沈陽,範文程當即上書清朝廷,分析關內的形勢,請求嚴申軍紀,籠絡人心,進兵中原,同農民軍爭奪天下,否則就會錯失良機。輔政大臣多爾袞覺得有理,拿定主意,率領軍隊向通往中原的門戶山海關出發了。清軍剛走到半路上,忽然迎來了兩個明朝裝束的人,自稱是把守山海關的明朝總兵官吳三桂派來請兵的。
原來,李自成率農民軍進入北京後,就接管了明朝的權利。他親自召見將官和耆老,又派人到黃河流域各地去建立地方政權,甚至准備開科取士,籌備即位典禮了。李自成等領導人因為勝利也被沖昏了頭腦,幾乎忘記了東北關外還有虎視眈眈的清軍。在一些農民官兵中,貪圖錢財追求享樂的思想也有所滋生,嚴重影響了軍隊的戰鬥力。
這時候,明朝寧遠總兵吳三桂的態度就越發舉足輕重了。吳三桂出身官僚豪門,手下兵將驍悍。農民軍逼近北京的時候,崇禎皇帝飛檄文命他入京保衛,可他卻走一走,停一停,遲緩觀望,擁兵自重。北京陷落後,吳三桂又徑直退回山海關去了。李自成進京後,也看到吳三桂的重要作用,就命人帶著四萬兩犒師銀和他父親吳襄的勸降信,許諾父子封侯,勸他投降。吳三桂接到信後,以為從此可以躋身新貴,就決議投降,並帶著兵馬入京朝見李自成。不料走到半路上,府中的大總管來邊關報信,說他父親吳襄被索餉20萬兩;又說他的愛妾陳圓圓被劉宗敏奪了去;還說農民軍放火燒了他家的宅院。吳三桂一聽,肺都要氣炸了,馬上翻臉變卦,返回了山海關。為了報私仇,他派人去見多爾袞,請求合兵攻打李自成的農民軍。多爾袞聽到這個消息喜出望外,馬上寫信給吳三桂,答應出兵,並告訴他如果降清可以封王。吳三桂果然投降了清朝。
匆忙離開北京城
李自成得知吳三桂不肯歸順農民軍,就親自率軍到山海關,征討吳三桂。
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李自成和吳三桂約好,雙方進行決戰。那天一開始,農民軍以威武的氣勢把吳三桂的人馬包圍起來,佔了上風。
然而,早就埋伏好的清軍突然掩殺過來。農民軍猝不及防,亂了陣腳,敗下陣來。李自成這才知道吳三桂已經投降了清朝,要引清軍入關了。
李自成連夜返回北京城。他深知敵我力量對比對農民軍不利,決定退出京城,做長期抗清的准備。
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登基稱帝,國號大順。第二天早晨就率領軍隊撤出北京,退回陝西去了。兩天以後,清軍浩浩盪盪地開到了北京城下。
清軍進北京
北京城裡的明朝文官武將聽到消息,連忙出城迎接。他們走出離城門五里地以外,跪在大道兩旁,不顧千軍萬馬揚起的塵土,不住地磕著響頭。多爾袞命令明朝官員在前面帶路,從朝陽門經正陽門進入皇宮。進城之後,多爾袞在武英殿升座。他看了一眼那些恭恭敬敬的明朝官員,說:「我和我們大清的軍隊是仁義之師,這次進關殺賊,是為了替你們報君父之仇」。說罷,他又對身邊的清朝王公大臣們說:「傳我的命令,諸將進城,不許闖入民宅,對百姓要秋毫不犯,違令者嚴加懲辦!」過了幾天,多爾袞又為崇禎皇帝發喪,表示自己不會跟明朝的官僚為敵。
消息傳開,那些為逃避農民軍躲到城外的地主和明朝的官僚們,也都高高興興地回到家裡,按滿族人的習慣剃了頭發,留起辮子,迎接清軍。
遷都北京
多爾袞實現了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多年的夙願,佔領北京。
他立刻決定遷都北京。可是有不少滿族官員留戀東北故土,反對遷都。
有一天,他們又在朝堂上發生了爭論,一些大臣對多爾袞說:「王爺,不如留軍隊在這里駐守,大軍還是班師凱旋吧!」多爾袞沉吟片刻,嚴肅地說:「先皇(指皇太極)在世時曾經說過,如果得到北京,馬上遷都,以圖進取,況且現在人心未定,不可輕易放棄北京」。幾天以後,奉命回去接小皇帝順治的使者,就拿著多爾袞的親筆信上路了。
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十月,順治皇帝從盛京沈陽來到北京。多爾袞用順治皇帝的名義發布詔書,宣布以北京為首都。從此,清朝從偏居東北的小朝廷,成為統治全國的大清帝國。
多爾袞在這件事上立了大功,被封為叔父攝政王。定都北京對清朝統一中國有極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