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北平什麼時候改為北京
擴展閱讀
在北京不買房怎麼上小學 2025-09-10 03:34:00
在天津農村開什麼小店好 2025-09-10 03:15:22

北平什麼時候改為北京

發布時間: 2022-06-12 09:09:17

1. 北平在什麼時候改為北京的

在1949.9時的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剛領》中決定一北平為首都並改名為北京!

拓展:

1、簡介:

北平,簡稱平,是北京在歷史上曾經使用的城市名稱之一。明朝洪武元年,即1368年9月12日,大都更名為北平府,取"北方安寧平定"之意,北平第一次成為北京的名稱。後於明朝永樂十九年(1421年)作為明朝的都城改名為北京,與南京對應,形成"兩京十三司",此為今名之始。

民國十七年(1928年)6月20日設立北平特別市,相當於今日的直轄市。日偽政府於1937年10月12日又將北平改為北京,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後,恢復原名北平。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中南海懷仁堂隆重開幕。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設於北平市,同時將北平市改名為北京市。

2、歷史沿革

明朝洪武元年,即1368年9月12日,大都更名為北平府,取"北方安寧平定"之意,北平第一次成為北京的名稱。後明成祖朱棣遷都,作為明朝的都城於明朝永樂十九年(1427年)改名為北京,與南京對應,形成"兩京十三司",此為今名之始。

清朝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後,民國元年(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定都南京。同年3月,袁世凱將臨時政府遷至北京,北京再次成為首都。民國伊始,北京的地方體制仍依清制,稱順天府。直至民國三年(1914年),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直轄於北洋政府。這一時期,北京新建了有軌電車系統,和一批現代的文化教育機構,如北京大學、燕京大學、清華大學、輔仁大學、協和醫學院等。民國十七年(1928年)國民革命軍北伐,攻北京,張作霖退回關外。後被日本關東軍謀刺於皇姑屯,東北易幟,北洋政府結束運作。

北伐戰爭後,中國的首都回遷南京。撤銷京兆地方,改名為北平特別市。民國十九年(1930年)6月,北平降格為河北省轄市,同年12月復升為院轄市,相當於今日的直轄市。這一時期,北京雖不再是首都,但在教育方面仍有關鍵優勢,擁有國立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著名高校,被國際人士稱為"中國的波士頓"。

2. 北京什麼時候叫北平的

北京被叫北平的時間分別有:

西晉時,右北平郡改稱北平郡,轄地不變,這是北平歷史上第一次出現在行政地區名中。

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掉元朝後,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將元大都改稱北平。

民國十七年(1928年)六月,北伐戰爭後,首都遷回南京,撤銷原京兆地方,北京改名為北平特別市,後改為北平市,隸屬於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21日,入侵北京的日本軍隊宣布投降,第十一戰區孫連仲部接收北京,並重新更名為北平。北平市所轄范圍較之前順天府、京兆地方及北京市為小,大致包括今西城區、東城區全境,朝陽區大部、海淀區南半部、石景山區南部和豐台區北半部。

(2)北平什麼時候改為北京擴展閱讀:

1949年1月31日,傅作義與中國共產黨達成和平協議,率領25萬國民黨軍隊投向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北平市,北京和平解放。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北平更名為北京。

3. 北平是哪一年改為北京的,是什麼原因改的

據北京檔案史料記載,1368年(洪武元年)9月12日,明太祖朱元璋命大將徐達北征,攻佔元朝都城大都,即今天的北京城,並將大都改名為北平府。

燕王朱棣(明成祖)發動靖難戰爭,1403年朱棣奪得皇位,先建好北平城,1427年(明永樂19年),明成祖朱棣將都城從南京遷到北平,並將北平改為北京。以順天府北京為京師,南京作為留都。清朝時北京亦稱京師順天府。清兵進關,又在北京定都,於是,明清兩代長達500年之久,全國的政治中心是北京。

1928年6月4日,張作霖由北京退回沈陽途中,在皇姑屯被日本帝國主義者陰謀炸死。同時,南京國民黨政府任命閻錫山為京津衛戍總司令,全權接收北京事務。閻錫山進駐北京後,南京政府於15日宣布「統一告成」。6月20日宣布改直隸省為河北省,改北京為北平。

1937年7月29日,北平被日本侵略者佔領,日偽政府於1937年10月12日,將北平又改為北京。1945年日寇投降後,又改為北平。

北平和平解放後,1949年9月21日,召開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自即日起北平重新更名為為北京,並確定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

由此可見,北平名稱最早出現於1368年,而北京名稱最早出現於1427年,北平早於北京近60年。民國時於1928年6月20日又改為北平市。盡管日偽政府於1937年l0月12日又將北平改為北京。但實際上並未得到中國政府和廣大人民的承認,北平的名稱在此階段仍在延用。直到1949年9月27日將中國的首都定在北平後,才又將北平改為北京市。因此,1928年6月20日到1949年9月26日這段時間,稱北京為北平是准確的。

4. 何時改北平為北京

1949年9月27日將新中國的首都定在北平後,才又將北平改為北京市。

北京最早於隋朝(公元581年—618年)稱北平,1427年作為明朝的都城改名為北京。

民國時於1928年6月20日又改為北平市。日偽政府於1937年l0月12日又將北平改為北京,但實際上並未得到中國政府和廣大人民的承認,北平的名稱在此階段仍在延用。

1945年日寇投降後,又改為北平。

(4)北平什麼時候改為北京擴展閱讀:

北京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大致算起來有二十多個別稱。

燕都,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滅商以後,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

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見於《尚書·舜典》:「燕曰幽州。」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北京一帶。

京城,京城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後,也多將其稱為京城。

南京,遼太宗會同元年(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

大都,元代以金的離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新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改稱大都,俗稱元大都。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掉元朝後,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將元大都改稱北平。

北京,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後,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並准備遷都城於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

京師,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

京兆,民國廢順天府,置京兆地方,直隸中央,其范圍包括北京大部分地區,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京兆地方,改北京為北平。

5. 北京什麼時候從北平改成北京的

1949改的,1928到1949是北平市,這個名稱持續了20年左右的時間

6. 北京改為北平的時間是多少

不長,只有二十多年,1928年國民政府宣布北伐成功之後把北京改為北平,1949年建國之後又改回北京了,一共只有二十一年的時間吧。

7. 北平在哪一年改為北京

1949年1月16日,由於中國共產黨的爭取,由傅作義率領的國民黨軍隊接受和平改編,北平和平解放。1949年9月21日,召開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自即日起北平重新更名為北京,並確定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

8. 現在的北京是什麼時候由北平改為北京的

現在的北京是1949年9月27日由北平改為北京的。

9. 北平什麼時候改名叫的北京

北京最早於1368年9月12日稱北平,後於1427年作為明朝的都城改名為北京,北平早於北京近60年。 民國時於1928年6月20日又改為北平市。 日偽政府於1937年l0月12日又將北平改為北京,但實際上並未得到中國政府和廣大人民的承認,北平的名稱在此階段仍在延用。 1945年日寇投降後,又改為北平。 直到1949年9月27日將中國的首都定在北平後,才又將北平改為北京市。 因此,1928年6月20日到1949年9月26日這段時間,稱北京為北平是准確的。

10. 歷史上改北京為北平是什麼時候什麼時間

直到1949年9月27日將中國的首都定在北平後,才又將北平改為北京市。 因此,1928年6月20日到1949年9月26日這段時間,稱北京為北平是准確的

今年是北京建都850周年,這是以金貞元元年(公元1153年)海陵王完顏亮改遼南京為中都,從上都會寧遷至中都的時間。元滅金後,改中都為燕京路,直到至元四年才正式立為大都。明太祖朱元璋於1368年滅元,以金陵為都,稱南京,並在老家安徽鳳陽建北京。同時改元大都為北平府,第二年建置北平行在。朱元璋死後,其孫朱允火文立為帝。四年後,建文帝為鞏固政權,行削藩之策。經略北平的燕王朱棣自恃功高兵強,導演了歷史上著名的「靖難之變」,惠帝不知所終,朱棣自立為帝。原本應是的建文五年更易為永樂元年,朱棣起家的北平也隨之改為北京。

這一年是公歷1403年,由此算來北京的名號已整整600年。《明實錄》載,永樂元年禮部尚書李至剛等上書具奏:北平是「皇上承運興化之地」,宜立為京都。這一建議經朱棣認可後,隨即將北平行在改為北京。但遷都之舉直到永樂十九年才成行,這一是因為朱棣當年最緊要的任務是坐穩江山,二是因為要把被戰火摧毀的大都建成新的皇都不是指日之功。從永樂元年定名北京,到永樂四年著手營建北京城,再到永樂十九年完成國家政治中心的轉移,北京又一次從毀滅中新生。明初北京政治中心的地位並不穩固,建制上南京和北京並存。朱棣死後,仁宗繼位,再改北京為行在,准備遷都南京,但遷都並非等閑之事,缺少雄才大略的人難以施行。可這種「欲遷不得,欲罷不忍」的狀況延續了很長時間,直到明正統六年(公元1441年),正式「罷行在,定為京師」,遷都之議徹底否定。對北京而言,1403年是有歷史意義的。我們紀念北京建都850周年的同時,也應了解北京定名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