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春節在北京如何過
擴展閱讀
天津軟體學院怎麼樣呢 2025-05-12 08:18:19
福州卡西歐手錶帶哪裡買 2025-05-12 08:09:17
深圳硅膠模具廠有哪些 2025-05-12 08:08:43

春節在北京如何過

發布時間: 2022-06-12 10:01:13

㈠ 在老北京過春節有什麼習俗

臘月初八,臘八粥「送信兒」這個吃,吃的就是「臘八粥」。每年臘月初八這天,老北京人家會熬一鍋「臘八粥」,原料主要有豆、米、紅棗、葡萄乾、桂圓等多種雜糧乾果,寓意「五穀豐登」。熬得粘糊糊,香噴噴的「臘八粥」,在舊時是用來供奉神靈「灶王爺」的。過去食為天,灶王爺地位可了不得。如今的「臘八粥」,老北京會自家熬上一鍋,鄰里之間相互贈嘗,然後一家人團聚,盡情享用,其樂融融。喝了這給年「送信兒」的「臘八粥」,老北京這就步入了過年的日程。購吃食,買新衣,備年貨,規整屋子,迎接年三十兒的到來。細心的同事還指出,這「送信兒」還有另一層意思:自臘八節這天起,「放賬的開始收賬,欠債的必須還錢」。如此,既給那些放賬的一個討債的理由,又給那些欠債的提個醒兒,別死賴著不還,難不成還要把這賬熬成隔年飯?出來混遲早要還,最好年前一把還清,也好一身輕松過新年。臘八這天,老北京人也不會忘記用醋浸泡一些大蒜,以備在大年初一時吃餃子佐食,這蒜就俗稱「臘八蒜」。日子一年年過,這熬「臘八粥」與腌「臘八蒜」的習俗,在如今的北京城還很盛行。「掃房日」就是大掃除,不過可不像我們學生時代掃掃地、擦擦窗那麼簡單。老北京除了徹底清掃屋裡屋外平日掃不到的那些死角灰網,還有換年畫,粉刷糊裱牆壁等工作要做。

㈡ 北京的春節是怎樣過的

北方地區春節喜吃餃子,其寓意團結,表示吉利和辭舊迎新。為了增加節日的氣氛和樂趣,人們在餃子里包上錢,誰吃到來年會發大財;在餃子里包上蜜糖,誰吃到意味著來年生活甜蜜等等。

就北京地區來說,從臘月初八家家戶戶要泡臘八醋(蒜),就開始有了「年味」。民謠講:「老太太別心煩,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有一首歌謠唱道:「糖瓜祭灶,新年來到,丫頭要花,小子要炮……」從這一天開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掃房子,蒸饅頭,置辦年貨,貼「福」字,貼年畫,剪窗花,貼對聯,貼門神,貼掛錢,一直忙活到除夕,開始過大年。

北京人總是把「福」倒著貼在門里、衣櫃、水缸上,寓意著福到了。北京人在屋內貼上「抬頭見喜」,屋外貼上「出門見喜」,院內貼「全院生輝」等春條。

過去大多數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龕或神像,到了大年三十最講究的要擺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餅、花糕的面鮮,成堂的水果、成堂的乾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飯,素餃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家境不好的也要擺三堂或五堂供品。北京人過年講得就是吃喝玩樂,以吃為主。這些供品實際上也是為人准備的。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飯(又稱團圓飯)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豐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夜飯要葷素一起上。有冷葷、大件和清口菜。冷葷有冷燉豬、羊肉、雞、鴨。大件有紅燒肉、扣肉、米粉肉、紅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鹹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葷素水餃為主。

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餃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還總是把餃子包成元寶形,在餃子中放進糖、銅錢、花生、棗、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著日後生活甜蜜;吃到銅錢意味著有錢花;吃到花生意味著長壽,因花生又名長生果,吃到棗和栗子的意味著早立子……深年子時,迎來了新年,首先要放炮驅邪、焚香祭祖。老北京人有除夕守歲的風俗,守歲其意有二,年歲大的是在辭舊之際有珍惜時光之意。年輕人守歲則有為父母延壽之意。所以凡是父母健在的人都必須守歲。守歲同時再搞些娛樂活動。年長的打麻將,婦女們打索胡斗紙牌。年輕的推「牌九」,小孩們則點燈籠、放鞭炮,玩「陞官圖」。

除夕子時接神後,全家要進行團拜。全家要先在祖宗牌位前磕頭拜年,然後晚輩再給長輩磕頭拜年,這時長輩要給未成年的小輩壓歲錢。給壓歲錢的習俗起於清代。為的是體現長輩對晚輩的慈愛之情,也有驅邪取吉之意,團拜後,全家聚在一起吃素餡的接神餃子,又稱五更餃子。

初一到初五北京人則要串親走友,相互拜年,請客送禮、逛廟會、逛廠甸。初五家家戶戶都要包餃子,稱之為「捏小人嘴」,其意是一年之內不犯「小人」順順當當。一直到正月十五北京人才算是過完春節。

㈢ 北京過春節的習俗有哪些

1、臘八

臘八這天還要泡臘八蒜。把蒜瓣在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來,為過年吃餃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雙美,使人要多吃幾個餃子。在北京,過年時,家家吃餃子。

2、辦年貨

從臘八起,街上加多了貨攤子——賣春聯的、賣年畫的、賣蜜供的、賣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這一季節才會出現的。這些趕年的攤子都教兒童們的心跳得特別快一些。

在胡同里,吆喝的聲音也比平時更多更復雜起來,其中也有僅在臘月才出現的,像賣憲書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3、小年

二十三日過小年,差不多就是過新年的「綵排」。在舊社會里,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從一擦黑兒鞭炮就響起來,隨著炮聲把灶王的紙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

4、掃房

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須把春聯貼好,必須大掃除次。必須把肉、雞、魚、青菜、年糕什麼的都預備充足,至少足夠吃用一個星期的——按老習慣,鋪戶多數關五天門,到正月初六才開張。

5、除夕

家家趕做年菜,到處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門外貼好紅紅的對聯,屋裡貼好各色的年畫,哪一家都燈火通宵,不許間斷,炮聲日夜不絕。在外邊做事的人,除非萬不得已,必定趕回家來,吃團圓飯,祭祖。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沒有什麼人睡覺,而都要守歲。

㈣ 2021年在北京怎麼過春節怎麼樣才可以讓這個春節更有趣些

在北京過春節的話,那就有很多選擇了,吃喝玩樂+買買買是首選。推薦抽時間去王府井大街上逛逛哦,高端商場王府中環里有不少好玩好逛的。新春花藝裝置和新春非遺工坊讓人們從視覺和體驗上感受到春節的氛圍,除此之外,還有多家品牌新年限定系列商品可供選擇,買買買的時候還有王府中環滿額換禮多重活動等著你~

㈤ 北京人是怎麼過春節的

北京人過春節,一般都是在家團聚一起吃飯、聊天、看春晚,熱熱鬧鬧,開開心心, 快快樂樂。

㈥ 老北京人是怎樣過年的

時至今日,在北京人心目中,春節(舊稱過年)仍然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從臘月二十三祭灶開始,一直到第二年正月十五燈節這段時間北京人都稱之為過年。

到年三十,一切都准備就緒,紅紅的對聯門神都已貼好後,還要貼掛千。貼掛人日千是老北京的風俗之一,每逢年節,街門、屋門、佛龕等處都要貼掛尺寸不同、顏色各異的掛千,這是一種剪紙形式的紙製品,質地薄軟,遇風晃動,而且圖案多樣,吉祥意濃。滿族人家除在佛龕等處貼掛外,祖宗的供板上也貼白色掛千,上面透刻滿文及花草圖飾。另外,廟宇貼黃掛千;遇有喪事的人家則貼藍掛千。

此後,就是年禧中人們最注重的臘月三十晚的祭祖、吃年夜飯和正月初一的拜年活動了。

大年初一這天,日出時刻,子孫晚輩穿戴一新,要先給家中的長輩(主要是祖父母、父母等)叩首拜年,以示孝敬;長輩這時端坐在堂屋正中受禮,要給未成年的晚輩發放紅包--壓歲錢。晚輩拜年完畢,家庭中的其他成員按輩份長幼互相拜年--叩首、作揖或蹲福。

過年是小孩子們最開心快活的事,因為這時他們或多或少都會得到一些壓歲錢,還可以去逛廟會,看大戲,買自己想吃的、想玩的一切東西。

大年初一,孩子忙著玩耍,大人們在家裡給長輩們拜年完畢,還要收拾禮物出門去拜年。初一主要拜本家親戚,五服之內且平日走動很近的緣親,還要拜會平日不常走動但輩份較高的親戚。

初二、初三拜母舅、姑丈、岳父等姻親;其他則可初四、初五再行拜訪。

除親戚外,同行、同事、關系較好的鄰里等也要進行禮節性的拜訪。拜年活動成為老北京繁瑣的一項禮節活動,但又是不可缺少的。

借拜年進行感激性拜方和聯絡感情式的拜訪。也是老北京人過年拜年的一項重要內容。專程拜年大多要帶禮品,禮品多為糕點行匣、干鮮果筐,上等的茶葉等等有孩子的,也可給孩子們買些鞭炮、絹花或小食品;還有直接送店鋪商家發行的禮品券的。

一般的鄰居大多不必專程拜訪,見面時抱拳互揖,互致問候即可。也不必進人家門,如對方誠摯相邀,也可稍停片刻,意思一到,即可告辭。

按照老北京的習俗,正月初一至初五婦女不能出門,在家也不能動刀剪。等到了正月初六,婦女才可以回娘家,但不能留宿,當天必須返回。

㈦ 北京過春節的風俗都有什麼

1、拜歲

初一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要開始拜年,北京的廟會也都在這一天開始。按照老北京的習俗,初一這一天,女婿要先看岳父岳母,現在一般都是初二的時候,女兒女婿才回娘家拜年。

㈧ 北京的孩子們怎麼過春節的

孩子准年,第一件大事就是買雜拌兒是用花生、、榛子、栗子等乾果與蜜和成的。
孩子們喜歡吃這些零七八碎兒。
第二件大事是買爆竹,特別是男孩子們。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買各種玩意兒——風箏、空竹、口琴等。
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賣麥芽糖與江米糖的,糖形或為長方塊或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們最喜歡。
小孩子們特別愛逛廟會,為的是有機會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騎毛驢,還能買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
廟會上有賽馬的,還有賽駱駝的。
這些比賽並不是爭誰第一誰第二,而是在觀眾面前表演馬、駱駝與騎者的美好姿態與嫻熟技能。
小孩子們買各種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氣,在家中照樣能有聲有光地玩耍。
家中也有燈:走馬燈、宮燈、各形各色的紙燈,還有紗燈,裡面有小鈴,到時候就叮叮地響。
這一天大家還必須吃元宵呀
這的確是美好快樂的日子。
我們老師這么說的,希望你能滿意。

㈨ 北京的春節人們是怎樣過的

北京的講究人家,還供有佛龕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講究的人家要擺上九堂大供,包括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餅、花糕的面鮮,成堂的水果、成堂的乾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飯,素餃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就算是家境不好的人也要擺三堂或五堂供品。北京人過年講得就是吃喝玩樂,以吃為主。這些供品不僅是敬神用,實際上也是為人准備的。

除夕和初一是春節的高潮。當時的舊俗很多,既不許動剪刀,也不許說不吉利的話。三十晚上,大街小巷不時傳來「送」財神爺「的來了聲音,於是家家戶戶都有人跑出門外,以幾枚銅元請過」財神爺「,在家裡面恭恭敬敬地供起來。除夕之夜,人們照例不睡覺,叫做」守歲「。大家圍爐共坐,笑語喧闐,小孩子們則在街上放鞭炮。夜半子時,合家坐到一起吃」更歲餃子「,即開始了新的一年。

北京春節期間,另一番盛況就是廟會和民間組織的各種花會。北京城內及郊區,共有七百餘座廟宇,春節期間,大小廟宇均向香客、遊人開放。在廟內及門前設有集市,稱做廟會,北京廟會以白雲觀、大鍾寺、東岳廟等處最為著名。

郊區的花會在春節期間最為活躍,幾乎村村都有,花會表演的項目繁多,有高蹺、旱船、太平鼓、地秧歌、幡會、獅子、小車、竹馬等。有些村子還要搭上大棚,懸燈結綵,表演各種節目。

㈩ 北京人是怎樣過春節的

1、做花燈

老北京逢年過節有掛紅燈迎新年的習俗,每到臘月,街市上賣燈的店鋪和攤商就多起來了,到處紅燈高懸。那時家家門口都會掛紅燈,小孩子則提著紅燈到處逛,營造出一派新年的喜慶氣氛,北京城也就有了濃郁的年味。

2、賣芝麻秸

因為有「芝麻開花節節高」的諺語,所以芝麻這種農作物被人們賦予了吉祥美好的象徵寓意,「踩歲」的民俗也由此而生。

3、放鞭炮

春節放鞭炮的習俗已有上千年的歷史,相傳古代每逢臘月三十除夕之夜就有一個叫「年」的惡鬼來傷害人,在火葯發明之前,人們用火燒竹筒使之爆裂發出巨響嚇退「年」,「爆竹」即由此得名。

(10)春節在北京如何過擴展閱讀

春節的意義:

在這個節日里,世界各地的華夏子孫不約而同地將不同的時空與文化超越,以天乾地支紀年,以傳統習俗祭祖——這一既具有儀式感,又因人們太習以為常而幾乎無視其儀式意味的節日,因為這份穩穩的不變,給人以安心的力量。

1、不變的是它賦予人的可以被結結實實握在手心的歸屬感。

社會身份會改變,童年或少年的那個你其實一直都在今天的模樣里。更不用說,所返的「鄉」仍然多少保留著至今具有價值的人情與禮數。

2、不變的是它體現的長幼尊序的倫理觀和傳統美德。

「百善孝為先」,雖然春節里孩子玩得熱鬧,大人忙活得辛苦,但晚輩鄭重地向長輩行禮,不會有絲毫怠慢。中國人習慣於內斂的情感表達方式,尤其面對家族長輩,很難大聲說「愛」。拜年時那一句句樸素的祝福,恰恰飽含著晚輩濃濃的愛意和感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