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茶道用具有那些
茶道六用是泡茶必不可少的輔助用具,包括茶則、茶匙、茶夾、茶漏、茶針、茶筒,多為竹、木質地。
用途:茶則用來盛取茶葉;茶匙協助茶則將茶葉撥至泡茶器中;茶夾代替手清洗茶杯,並將茶渣從泡茶器皿中取出;茶漏可擴大壺口的面積,防止茶葉外溢;茶針用來疏通壺嘴;茶筒用來收納茶則、茶匙、茶夾、茶漏和茶針。
使用茶道具時要注意保持乾爽、潔凈,手拿用具時不要碰到接觸茶葉的位置,擺放時也要注意位置,不要妨礙泡茶。
茶道六用
② 喝茶新手,如何准備你的泡茶工具
白瓷蓋碗
推薦理由:幾乎所有的茶都可以用蓋碗來泡,而茶壺不是,茶壺的出水口是固定的,在
沖泡一些比較細的茶葉(比如小種紅茶)時,茶葉容易跑出來。其次,蓋碗能夠更自如的控制出水速度,注水方式。
如果你想在品茶的過程中還能聞一下蓋頂香,那就更應該選蓋碗。選擇白瓷的原因是,這個材質相比於汝窯,青瓷,紫砂等更能保持茶葉原本的滋味。能體會茶葉本身的感覺。這對於新手來說比較重要。
白瓷小品杯
推薦理由:材質方面選擇白瓷。和蓋碗一樣,其他材質會影響茶湯的滋味,陶/紫砂更是會留下上一泡茶的氣味,影響品茗時的判斷。對於新手來講,多嘗試不同品種的茶是積累經驗的必經之路。所以,不具有吸附性材質的茶具更合適。
過濾網
推薦理由:有了濾網,茶湯里過多的茶毫會被隔開。其次,新手泡茶,有時候不太好控制出水口的大小,茶葉過多流出時,濾網可以隔開,不進入茶海。
茶夾
推薦理由:私底下自己喝茶的時候可以直接用手來燙杯子的。但和朋友一起喝茶的時候盡量用茶夾來夾燙杯子(看起來比較衛生)。
茶盤
推薦理由:其實泡茶有分干泡法和濕泡法。但干泡法要求比較高,需要泡茶者比較熟練。所以新手泡茶的話,我會更建議使用濕泡的用具:茶盤。
玻璃茶海
推薦理由:玻璃材質的茶海,蓋碗里的茶湯一注入茶海就能直觀的看。判斷茶湯的色澤,通透性是評茶的要素之一。
電子稱
推薦理由:不同品種的茶葉在沖泡過程中要求的投茶量是不同的。綠茶通常是3-5g,紅茶4-5g,烏龍茶通常7-8g等,所以有一把電子稱,可以有比較准確的投茶量。
③ 茶具如何使用
後提壺的使用手法:用右手拇指、中指從壺把柄的上方提起茶壺,無名指,小指頂住壺把柄的下方,食指輕搭茶蓋蓋鈕;提梁壺的使用手法:右手拿起壺提梁,左手輕提蓋鈕。注意:
①茶壺在放回時茶嘴勿對客人。
②輕按蓋鈕時勿將壺鈕上的孔蓋住。
持壺
④ 喝茶的用具與茶道
現代生活上常使用的葉形茶泡茶方式,說明其基本配備的用具;當我們泡茶時,將茶具區分成下列四大類,並分區使用,操作起來比較方便,這四大類分別為:
主泡器:主要的泡茶用具,如壺、盅、杯、盤等。
輔泡器:輔助泡茶的用具,如茶荷、茶巾、渣匙、茶拂等。
備水器:提供泡茶用水器具,如煮水器、熱水瓶等。
儲茶器:存放茶葉的罐子。
主泡器
茶壺
茶壺為主要的泡茶容器,一般以陶壺為主,此外尚有瓷壺、 石壺等。
上等的茶,強調的是色香味俱全,喉韻甘潤且耐泡;而一把好茶壺不僅外觀要美雅、質地要勻滑,最重要的是要實用。空有好茶,沒有好壺來泡,無法將茶的精華展現出來;空有好壺沒有好茶,總叫人有美中不足的感覺。一個好茶壺應具備之條件有:
壺嘴的出水要流暢,不淋滾茶汁,不濺水花。
壺蓋與壺身要密合,水壺口與出水的嘴要在同一水平面上。壺身宜淺不宜深,壺蓋宜緊不宜松。
無泥味、雜味。
能適應冷熱急遽之變化,不滲漏,不易破裂。
質地能配合所沖泡茶葉之種類,將茶之特色發揮得淋漓盡致。
方便置入茶葉,容水量足夠。
泡後茶湯能夠保溫,不會散熱太快,能讓茶葉成份在短時間內合宜浸出。
茶船
用來放置茶壺的容器,茶壺里塞入茶葉,沖入沸開水,倒入茶船後,再由茶壺上方淋沸水以溫壺。淋澆的沸水也可以用來洗茶杯。又稱茶池或壺承,其常用的功能大致為:
盛熱水燙杯。
盛接壺中溢出的茶水。
保溫。
茶海
又稱茶盅或公道杯。茶壺內之茶湯浸泡至適當濃度後,茶湯倒至茶海,再分倒於各小茶杯內,以求茶湯濃度之均勻。亦可於茶海上覆一濾網,以濾去茶渣、茶末。沒有專用的茶海時,也可以用茶壺充當。其大致功用為
盛放泡好之茶湯,再分倒各杯,使各杯茶湯濃度相若。
沉澱茶渣。
茶杯
茶杯的種類、大小應有盡有。喝不同的茶用不同的茶杯。近年來更流行邊喝茶邊聞茶香的聞香杯。根據茶壺的形狀、色擇,選擇適當的茶杯,搭配起來也頗具美感。為便於欣賞茶湯顏色,及容易清洗,杯子內面最好上釉,而且是白色或淺色。對杯子的要求,最好能做到「握」、「拿」舒服,「就口」舒適,「入口」順暢。
蓋碗
或稱蓋杯,分為茶碗、碗蓋、托碟三部份,置茶三公克於碗內,沖水約150 度C,加蓋五~六分鍾後飲用。以此法泡茶,通常喝上一泡已足,至多再加沖一次。
茶盤
用以承放茶杯或其它茶具的盤子,以盛接泡茶過程中流出或倒掉之茶水。也可以用作擺放茶杯的盤子,茶盤有塑料製品、不銹鋼製品,形狀有圓形、長方形等多種。
輔泡器和其它器具
茶則
茶則為盛茶入壺之用具,一般為竹製。
茶漏
茶漏則於置茶時 放在壺口上,以導茶入壺,防止茶葉掉落壺外。
茶匙
又稱「茶扒」,形狀像湯匙所以稱茶匙,其主要用途是挖取泡過的茶壺內茶葉,茶葉沖泡過後,往往會緊緊塞滿茶壺,加上一般茶壺的口都不大,用手挖出茶葉既不方便也不衛生,故皆使用茶匙。
茶荷
茶荷的功用與茶則、茶漏類似,皆為置茶的用具,但茶荷更兼具賞茶功能。主要用途是將茶葉由茶罐移至茶壺。主要有竹製品,既實用又可當藝術品,一舉兩得。沒有茶荷時可用質地較硬的厚紙板折成茶荷形狀使用之。
茶挾
又稱「茶筷」,茶挾功用與茶匙相同,可將茶渣從壺中挾出。也常有人拿它來挾著茶杯洗杯,防燙又衛生。
茶巾
又稱為「茶布」,茶巾的主要功用是干壺,於酌茶之前將茶壺或茶海底部銜留的雜水擦乾,亦可擦拭滴落桌面之茶水。
茶針
茶針的功用是疏通茶壺的內網(蜂巢),以保持水流暢通。
煮水器
泡茶的煮水器在古代用風爐,目前較常見者為酒精燈及電壺,此外尚有用瓦斯爐及電子開水機,電爐和陶壺。
茶葉罐
儲存茶葉的罐子,必須無雜味、能密封且不透光,其材料有馬口鐵、不銹鋼、錫合金及陶瓷...等。
⑤ 怎麼用這套茶具泡茶 爸爸帶了套茶具回來,有人能指導一下怎麼泡嗎 請說清楚各個用具的用法, 最
泡茶的基本步驟:
茶的沖泡方法有簡有繁,要根據具體情況,結合茶性而定。但不論泡茶技藝如何變化,一些基本的方法則是相通的。沖泡一杯好茶出來,除了備茶、選水、燒水、配具之外,都需要遵照泡茶的基本步驟。
溫具
用熱水沖淋茶壺,包括壺嘴、壺蓋,同時沖淋茶杯,隨後即將茶壺、茶杯瀝干。溫具的目的是提高茶具溫度,使茶葉沖泡後溫度相對穩定,不使溫度過快下降,這對較粗老茶葉的沖泡尤為重要。
置茶
按茶壺或茶杯的大小,往泡茶的壺(杯)里置入一定數量的茶葉。置入茶葉後,可以觀賞壺(杯)里的茶葉形狀與顏色。如果你所用來泡茶的是白色蓋碗,則茶色與白色相映成趣,極具觀賞價值。
沖泡
置
茶入壺(杯)後,按照茶與水的比例,將開水沖入壺中。沖水時,除烏龍茶沖水須溢出壺口、壺嘴外,通常以沖水八分滿為宜。如果使用玻璃杯或白瓷杯沖泡,可以
特別注重欣賞的細嫩的茶葉,沖水也以七八分滿為度。沖水時有「鳳凰三點頭」的講究,就是將水壺下傾上提三次,這既是主人向賓客點頭致意,也能使茶葉和茶水
上下翻動,使茶湯濃度一致。
倒茶
沖泡好的茶應先倒進茶海里,然後再從茶海倒進客人的茶杯(品茗杯)中。茶海又稱公道杯,取分茶公道之意。
奉茶
奉茶時,需要用茶盤托著送給客人,放置客人右手前方。奉茶的時候,主人還須用空餘的手做出請茶的姿勢,此時客人可用右手食指和中指並攏彎曲,輕輕敲打桌面,以表謝意。
品茶
茶泡好之後不可急於飲用,而是應該先觀色察形,接著端杯聞香,再啜湯賞味。賞味時,應讓茶湯從舌尖沿舌兩側流到舌根,再回到舌頭,如此反復二三次,以留下茶湯清香甘甜的回味。
⑥ 紫砂壺是喝茶工具,該如何用它正確泡茶
紫砂壺是喝茶的工具,但是在泡茶的時候也是有講究的,新的紫砂壺不可以直接拿出來泡茶,不然的話對紫砂壺後續的使用是不好的。好的紫砂壺使用的時間越久,茶香味就越濃厚,就算不放茶葉,也可以喝到茶水的味道,所以使用紫砂壺的時候一定要好好的養壺。
但是使用紫砂壺泡茶的時候,想要把紫砂壺養好,表面可以形成油亮的光澤的話,那麼就一定要經常使用紫砂壺。紫砂壺如果經常不使用的話,這個壺肯定就浪費了。紫砂壺最特別的地方就是紫砂中的空隙很多,所以會產生更多的氣泡,透氣性更好,而且經常用茶水養壺的哈,時間久了,在這些縫隙之中還會殘留茶香,可能使用了幾十年以後,倒入開水就可以直接喝到茶水。
⑦ 使用茶具的程序和方法,以及各工具的用途是什麼。有什麼講究
一、鐵觀音泡法,過程
1.白鶴沐浴(洗杯)
用開水洗凈茶具並提高茶具溫度
2.烏龍入宮(落茶)
放茶量大約按茶/水1:20的比例
3.懸壺高沖(沖茶)
當開水初沸(100度)提起開水壺沖入茶具使茶葉業轉動、露香
4.春風拂面(刮沫)
用甌蓋輕輕颳去漂浮的泡沫,使茶具清新潔凈
5.關公巡城(倒茶)
泡一二分鍾後把茶水依次巡迴注入各茶杯
6.韓信點兵(點茶)
茶水倒到甌底最濃部分,要一點一點滴到各杯里,達到濃淡一致
二、品茶過程:
1.賞色嗅香(嗅香)
拿起甌蓋嗅一嗅天然的茶香
2.品啜甘霖(品茶)
先嗅其香,後嘗其味,邊啜邊嗅,淺杯細飲
一、燙壺:
在泡茶之前需用開水燙壺,一則可去除壺內異味;再則熱壺有助揮發茶香。
二、置茶:
一般泡茶所用茶壺壺口皆較小,需先將茶葉裝入茶荷內,此時可將茶荷遞給客人,鑒賞茶葉外觀,再用茶匙將茶荷內的茶葉撥入壺中,茶量以壺之三分之一為度。
三、溫杯:
燙壺之熱水倒入茶盅內,再行溫杯。
四、高沖:
沖泡茶葉需高提水壺,水自高點下注,使茶葉在壺內翻滾,散開,以更充分泡出茶味,俗稱"高沖"。
五、低泡:
泡好之茶湯即可倒入茶盅,此時茶壺壺嘴與茶盅之距離,以低為佳,以免茶湯內之香氣無效散發,俗稱"低泡"。一般第一泡茶湯與第二泡茶湯在茶盅內混合,效果更佳;第三泡茶湯與第四泡茶湯混合,以此類推。
六、分茶:
茶盅內之茶湯再行分入杯內,杯內之茶湯以七分滿為度。
七、敬茶:
將茶杯連同杯托一並放置客人面前,是為敬茶。
八、聞香:
品茶之前,需先觀其色,聞其香,方可品其味。
九、品茶:
"品"字三個口,一杯茶需分三口品嘗,且在品茶之前,目光需注視泡茶師一至兩秒,稍帶微笑,以示感謝。
一泡好茶是必不可少的,然後呢?首先,是有優質泡茶的水;其二要有好的器皿;其三要有舒適的環境。硬體都有了,沒有好的軟體也是枉然,這個軟體就是泡茶的技巧。泡茶技巧分廣東潮汕功夫茶與福建閩南一帶為代表的閩南工夫茶,閩南功夫茶因泡茶用具不同又分蓋杯功夫茶、紫砂功夫茶。
水的選擇
茶人有句口頭禪,叫做:「茶有各種茶,水有多種水,只有好茶、好水味才美。」古人對宜茶水品的論述頗多,說法也不完全一樣。綜合起來,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種論點。
(1)強調擇水先擇「源」:如唐代陸羽《茶經》中的「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明代陳眉公《試茶》詩中的「泉從石出情更洌,茶自峰生味更圓」,都認為,宜茶水品的優劣,與水源的關系甚為緊切。
(2)強調水品在「活」:如北宋蘇東坡《汲江水煎茶》詩中的「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汲深情。大瓢貯朋歸春瓮,小勺分江入夜鐺」。宋代唐庚《鬥茶記》中的「水不問江井,要之貴活」。等等這些,都說明宜茶水品貴在「活」。
(3)強調水味要「甘」:如宋代蔡襄《茶錄》中認為:「水泉不甘,能損茶味。」明代羅廩《茶解》中的「梅雨如膏,萬物賴以滋養,其味獨甘,梅後便不堪飲」,說的是宜茶水品重在於「甘」。只有水「甘」,才能出「味」。
(4)強調水質需「清」:宋代大興鬥茶之風,強調茶湯以白為貴,這樣對水質的要求,更以清凈為重,擇水重在「山泉之清者」。明代熊明遇說:「養水須置石子於瓮,不惟益水,而白石清泉,會心亦不在遠。」這就是說:宜茶用水需以「清」為上。
(5)強調水品應「輕」。
器皿的選擇
俗話說:「水為茶之母,壺是茶之父」。要獲取一杯上好的香茗,需要做到茶、水、火、器四者相配,缺一不可。這是因為飲茶器具,不僅是飲茶時不可缺少的一種盛器,具有實用性,而且飲茶器具還有助於提高茶葉的色、香、味,同時,一件高雅精美的茶具,本身還具有欣賞價值,富含藝術性。
選配茶具除了看它的使用性能外,茶具的藝術性如何,成了人們選擇時的另一個重要標准。
(1)選配茶具要因地制宜
我國地域遼闊,各地的飲茶習俗不同,故對茶具的要求也不一樣。如福建及廣東潮州、汕頭一帶,習慣於用小杯啜烏龍茶,故選用「烹茶四寶」--潮汕風爐、玉書碨、孟臣罐、若琛甌泡茶,以鑒賞茶的韻味。
(2)選配茶具要因人制宜
在古代,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茶具,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們的不同地位與身份。如歷代的文人墨客,都特別強調茶具的「雅」。宋代文豪蘇東坡在江蘇宜興講學時,自己設計了一種提梁式的紫砂壺,「松風竹爐,提壺相呼」,獨自烹茶品賞。
另外,職業有別,年齡不一,性別不同,對茶具的要求也不一樣。如老年人講求茶的韻味,要求茶葉香高、味濃,重在物質享受,因此,多用茶壺泡茶;年輕人以茶會友,要求茶葉香清味醇,重於精神品賞,因此,多用茶杯沏茶。
(3)選配茶具要因茶制宜
自古以來,比較講究品茶藝術的茶人,者注重品茶韻味,崇尚意境高雅,強調「壺添品茗情趣,茶增壺藝價值」。認為好茶好壺,猶似紅花綠葉,相映生輝。
一般說,飲用花茶,為有利於香氣的保持,可用壺泡茶,然後斟入瓷杯飲用。飲用大宗紅茶和綠茶,注重茶的韻昧,可選用有蓋的壺、杯或碗泡茶;飲用烏龍茶則重在「啜」,宜用紫砂茶具泡茶;飲用紅碎茶與工夫紅茶,可用瓷壺或紫砂壺來泡茶,然後將茶湯倒入白瓷杯中飲用。如是品飲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君山銀針、黃山毛峰等細嫩名優綠茶,除選用玻璃杯沖泡外,也可選用白色瓷杯沖泡飲用。
(4)選配茶具要因具制宜
選用茶具,一般要考慮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要有實用性;二是要有欣賞價值;三是有利於茶性的發揮。
舒適的環境
力求茶的質地優良,水質純凈,沖泡得法,茶器精美,這是飲茶的基本要求。但要使飲茶從物質享受上升到精神和藝術的享受,那麼,品茶與周圍環境間的關系就顯得相當重要了。清山秀水,小橋亭榭,琴棋書畫,幽居雅室,當然是理想的品茗環境了。
品茗環境包括的方面很多,通常由園林、建築物、擺設等幾方面組成。凡層次較高的聚會茶宴,不但要求室內擺設講究,而且力求居室、建築富有特色,如果周圍自然景色美觀,當然是品茶的理想場所了。而設在車船碼頭、大道兩旁,田間工地的茶水供應點,除了要求清潔衛生之外,並無多大講究。
至於家庭飲茶,環境是固有的,難以選擇,但在有限的空間,通過一定的努力,同樣可以營造一個適宜的品茶環境。例如,可以選擇在向陽靠窗的地方,配以茶幾、沙發、台椅等。盡量把室內之物放得整潔,窗明幾凈,盡量做到安靜、清新、舒適、干凈,同樣也能成為令人賞心悅目的品飲場所
⑧ 茶具怎麼用
「嫩茶杯泡,老茶壺泡」,當所泡茶葉不具有觀賞價值時,可以選擇瓷壺或紫砂壺、蓋碗泡茶。如忽略賞茶舞步驟,所有茶都可以用壺沖泡。
壺泡時應依茶葉的類型和特點調整沖泡細節,如綠茶應掌握水溫,沖泡白茶應適度延長泡茶時間,功夫茶講究淋壺和巡、點的分茶方式等,黑茶類沖泡注意水溫要高等。
下面操作為壺泡熟普洱茶。
①備具:准備茶壺、茶杯、茶葉罐、茶匙、隨手泡、茶巾、水方。
9品飲
⑨ 品茶的六道工具是什麼
工具:茶壺、隨手泡、茶盤、茶托、茶池(茶海)、茶洗、茶杯(品茗杯、功道杯、聞香杯)、茶針、茶勺、茶夾
茶壺(紫砂壺),是泡茶的咯;隨手泡,是煮水的;茶盤,是沏茶時用來放茶杯的。茶托,是客人面前用來放茶杯的;茶池,是放在茶盤下面用來放洗杯的廢水;茶洗,是一個大碗,用來洗茶杯的;品茗杯,是用來喝茶用的;功道杯,是在斟茶前,要把茶水從茶壺倒入公道杯,之後才倒入品茗杯的。聞香杯,是用來暖手和聞茶香的;茶針,用來通壺嘴;茶勺,是用來裝茶葉的;茶夾,就是用來夾住茶杯,進行洗茶杯等工作。
步驟:溫壺,燙杯,裝茶,高沖,蓋沫,淋頂,洗茶,洗杯,分杯,低斟,奉茶、聞香、品茗。
首先點火煮水,將沸水傾入紫砂壺、公道杯、聞香杯、品茗杯中,潔具提溫。
將茶葉放入茶壺中,多少以占其容積之七分為宜。——「烏龍入宮」
沸水沖入茶壺中,「高山流水」,即高處直接沖入,使開水有力地沖擊茶葉,之後蓋沫(將溢出壺頂的泡沫颳去)——「春風拂面」。
蓋好壺蓋,以沸水淋於壺上。即對茶壺進行淋頂。——「重洗仙顏」
第一壺茶為洗茶——「若琛出浴」,不喝,沸水倒入壺中,迅速倒出。
以初沏之茶澆沖杯子。稱:洗杯。
第二壺茶,就可以准備斟茶了。「玉液回壺」——將壺中茶倒入公道杯,為使每個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
用茶夾將聞香杯、品茗杯分組,放於茶盤。
將茶分別倒入聞香杯,茶斟七分滿。茶水亦應合好斟完,剩下之餘津還需一點一抬頭地依次點入四杯之中。此過程稱為「關公巡城」和「韓信點兵」。四個杯中茶的量,色須均勻相同,方為上等功夫。
主人將斟畢的茶,雙手依長幼次策奉於客前,先敬首席,然後左右佳賓,自己最末。
將茶倒入品茗杯(將品茗杯扣在聞香杯上,一指扣品茗杯,兩指夾聞香杯,向內翻轉。),輕嗅聞香杯中的余香。
最後,就可以品茗了,用三指取品茗杯(大指和二指捏杯兩端,中指托杯底),分三口輕啜慢飲。——「三龍護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