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北京城建設多少年
擴展閱讀
廈門827多久一班車 2025-05-12 13:11:04
福州食鼎記在哪裡買 2025-05-12 13:03:11

北京城建設多少年

發布時間: 2022-06-18 05:47:57

㈠ 北京有多少年的建成歷史

北京最早見於文獻的名稱叫做薊。公元前十一世紀時,薊國是統治中國北方的西周王朝的一個分封國。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中期,位於薊國西南面的另一個封國燕,吞沒了薊,並遷都於薊城。從這時起,直到公元前226年燕國被強大的秦國所滅,薊城一直是燕的都城。據考古學家考證,當年的薊城就在現北京城區的西南部。
公元938年,薊城成為遼的陪都。遼是崛起於中國東北方的少數民族契丹人建立的。因為薊位於它所轄的疆域的南部,所以改稱南京,又叫燕京。一個多世紀以後,另一個少數民族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將遼滅亡,並於1153年遷都燕京,改名中都。1214年,金朝因受到新興的蒙古族軍隊的進攻,被迫遷都汴京(今河南開封),第二年蒙古鐵騎入佔中都。1267年,蒙古族首領忽必烈下令在中都城的東北郊築建新城。四年後這位首領即在興建中的都城內登上皇帝的寶座,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元朝。1276年新城全部建成,這便是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游記中稱之為"世界莫能與比"的元大都。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後,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並將准備都城遷於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從此,北京取代了長安、洛陽、汴梁等古都的地位,成為中國的政治中心,並延續到明、清兩代。1911年10月10日,中國爆發了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第二年二月清帝被迫宣告退位。至此,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潰亡,北京作為帝都的歷史到此結束。
在此後的30多年裡,北京歷經苦難:先是連年不斷的軍閥戰爭,使當年的帝都變得衰微破敗;1937年日本侵略軍侵入,古城在血與火中苦熬了8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政府接管這座城市。苦難、屈辱、血淚,終於使人民起而抗爭。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北京成為新生的共和國的首都,古城的歷史揭開了新的一頁。一座城市的歷史就是一個國家的歷史。作為幾代帝都和今日中國首都的北京是中國歷史和現狀的縮影。北京是古老的,但同時又是一座煥發美麗青春的古城,北京正以一個雄偉、奇麗、新鮮、現代化的姿態出現在世界上

㈡ 北京建成多少年歷史

3000多年前,在今西南郊永定河渡口附近有個城鎮叫薊城,成為周封燕國都城,薊便是北京最早的名稱。唐時為幽州。契丹人成立了遼,在此建立南方都城,稱為「南京」,後又改為「燕京」,至今人們仍用燕京稱北京。金滅遼,1153年在此正式建都,名叫中都,成為中國北方地區政治中心,中都在今廣安門一帶,宮殿豪華,街市整齊。1271年蒙古族統一中國,改中都為大都,蒙古人稱「汗八里克」意為「可汗之城」,這時北京才上升為全國政治中心,大都城以今北海公園為中心,規模宏大、布局嚴整,是北京城區內城的前身。馬可·波羅在其游記中曾對大都作過引人入勝的描述。明初改為北平,意為平定北方,永樂年間稱北平為北京,1403年定都於此,這是歷史上「北京」名字第一次出現,作為首都應稱京師,明、清時期,一直以京師稱之。民國時期又稱北平,1949年再次改為北京,並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

北京城被稱為六朝古都,可久遠的燕國對於現在來說可以說是無跡可尋,可北京卻是中國歷史上最後期的五個朝代建都之地,這五朝指的是遼(公元916——1125年)、金(公元1115——1234年)、元(公元1279——1368年)、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當初遼時,只把北京作為陪都,北京只不過是遼代「五京」之二,而真正在這里建成中央都城的,不始於遼而是始於金。據《金史·海陵紀》記載說燕京就是北京在當時的名稱,金建都之後改稱中都。當時為公元1153年4月21日,即正式將燕京定為首都。

歷朝歷代都將北京視為重鎮加以治理和保護,並不斷改變著它的名稱。有人統計過,北京城的各種名稱達六十多個。

就大家熟悉和史書中常見的說,北京地區上古時稱幽陵,夏朝時稱冀州,周朝時稱薊,春秋戰國時是燕國的都城,故稱燕京。秦置廣陽、漁陽,西漢設幽州,東漢為廣陽、薊縣,北魏稱燕都,隋改涿郡,京杭大運河的北端就從這里開始。唐改稱范陽,安史之亂時,安祿山就是從范陽起兵的。唐以後又一度稱幽州。遼建都在上京,把這里作為陪都稱幽都,也稱南京,因此地在上京之南。金朝建都於此,稱中都,並對其進行了擴建。這是北京八百餘年建都史的開始。

元朝時稱大都,這時的北京城已是一個相當繁華的大都市了。馬可�6�1波羅在他的游記中曾對大都做過詳細描述。北京作為全國的政治中心也由此開始。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將首都定在南京。後朱棣從他侄兒手中奪得政權後,將首都遷到這里,故稱北京。明朝時,還一度稱北京為京師。清朝也建都北京,並沿用了明朝的名稱。民國建立之後仍稱北京。1928年改稱北平。北平這一名稱是國民黨四大家族之一的陳立夫提議改用的。

北伐戰爭後,陳立夫曾在南京辦了一份《京報》。這份民間報紙很敢說話,銷路很好,其銷出的份數比《中央日報》還多。有一天,陳立夫忽然想到首都既決定在南京,北京這一名稱應更改,以免殘余軍閥再圖在那裡起野心設政府。於是,他讓《京報》羅時實執筆,寫下了《正名之重要》一文。國民政府採納了陳立夫的建議。

北京市共有18 個區縣,現在的區域劃分和名稱大多是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幾經調整後而確定的。談及各區縣名稱的由來,多有掌故。

四個城區的名稱是以各自所處的地理位置而得名。

東城區: 位於明清時北京內城的東半部,大部分地區在東直門以內,1958年設區時得名「東城區」;

西城區: 位於內城的西半部,大部分地區在西直門以內,1958年設區時得名「西城區」;

崇文區: 位於外城的東半部,在崇文門之外,1952年設區時得名「崇文區」;

宣武區: 位於外城的西半部,在宣武門之外,1952年設區時得名「宣武區」。

四個城近郊區的得名各有掌故。

海淀區: 早在400多年前的明代已是一片水草茂盛的沼澤之地,並有人定居,被稱為「海店」或「海淀」,「淀」是指水聚積之處。以後這一帶逐漸形成集鎮,故名「海淀鎮」,1952年設區時因鎮而得名。

朝陽區: 解放初期叫東郊區,1958年改名為朝陽區,其得名源於地處朝陽門外之東。

豐台區: 在金朝時就出現別墅群,名曰「遠風台」。明朝時此處已出現村落,名曰「風台村」。另說金代都城有豐宜門,門外設拜郊台,豐台之名即取自豐宜門之「豐」,拜郊台之「台」,清朝稱「豐台鎮」,1952年設區時因鎮名而得。

石景山區: 因境內有一座海拔171.7米的石景山,1952年設區時因山而得名。十個遠郊區縣原屬河北省,從1956年至1958年劃歸北京市,1960年開始重新定名,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除密雲、延慶兩縣外,其他八個「縣」逐步改為「區」。

通州區: 在金代時設州,是運河北端的終點,取「運河漕運通暢周濟」之意,漕運不能堵塞,所以叫通州。

順義區: 因隋朝文帝開皇年間突厥率領八部歸附(順從),朝廷將其安置之地命名為「順州」。另有一說是順義的「順」是根據地理形勢(地貌)而得名的,順義縣城「地位高亢」,像一座磨盤,四周為平坦的田地,磨盤之上亦為平坦的田地,「四去皆然,順以此得名」。

平谷區: 因其地形三面環山,中間是平原而得名。自漢高祖十二年便已建立平谷縣,是北京區縣中最古老的名稱之一。

懷柔區: 出自《詩經·周頌·時邁》中的「懷柔百神」,意思是招來安撫。唐太宗貞觀年間開始設立懷柔縣。

房山區: 在金定都後,於大房(防)山建陵寢,後置「萬寧縣」,再後以奉祀先陵,改「奉先縣」。元世祖年間以境內的大房山(也稱房山)改奉先縣為房山縣。

門頭溝區: 原名京西礦區,1958年設區時,因圈門至風口鞍這條溝叫門頭溝,故因溝得名。

大興區: 在金代設大興府,意思是宏大而興盛。元忽必烈把大興府的治所遷到今天的東城區大興胡同。清時北京城以中軸線為界,東城及東郊屬大興縣。

昌平區: 於西漢時在此設昌平縣,名稱來自漢代的昌平侯,為昌盛平安之意。據《昌平山水記》所記:「漢齊悼惠王子印以昌平侯立為膠西王,縣名始見於此。」說明昌平的地名來自漢代貴族的封爵。

延慶縣: 早在戰國時期就設立了縣,名「居庸」。元仁宗年間更名為龍慶州,明永樂年間設隆慶州,明穆宗朱載垕登基後改年號隆慶,由於避諱而改名為延慶州,民國年間改為延慶縣。

密雲縣: 於春秋時在此建漁陽郡,東魏時因臨近密雲山(今河北省豐寧縣境內的雲霧山),得名「密雲郡」,以後曾被稱為「檀州」、「密雲縣」等。

㈢ 北京建城多少年了

據歷史記載:
「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於北燕」
(《史記?燕召公世家》);
「武王追思先聖王……於是封功臣謀士……封召公爽於燕「(
召公爽,是於周武王十一年,即公元前1045年,被分封為燕國諸侯的,距今有3052年
北京作為統一王朝的都城從元朝起,1271年
,距今737年

㈣ 北京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北京建城史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後,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並將准備都城遷於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
北京有多少年的歷史如果從地理概念來看的話就N久了,戰國時就是一個區域了,差不多3000多年.
北京有多少年的歷史,北京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大致算起來有二十多個別稱。
北京,是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有長達三千多年的建城史,一千多年的建都史,文物古跡浩若煙海,歷史遺存舉目皆是。從某種意義上說,北京城本身就是一個大博物館。

㈤ 北京城建於什麼時期

B
1399年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於1402年奪得帝位,於1403年改北平為北京。1406年(永樂四年),開始籌劃遷都北京,並在燕王府基址上營建西內。次年西內落成。1409年在昌平天壽山營建壽陵。1416年(永樂十四年)起,開始摹仿南京皇宮營建北京宮殿。1420年,建成紫禁城宮殿、太廟、太社稷、萬歲山、太液池、十王府、皇太孫府、五府六部衙門、鍾鼓樓,同時將南城牆南移0.8公里,以修建皇城。1421年(永樂十九年)正式遷都北京。此後又在北京南郊修建了天地壇和山川先農壇。
1436年至1445年,明英宗又對北京城進行了第二次增建,主要工程包括:將城牆內側用磚包砌;開挖太液池南海;建九門城樓、瓮城和箭樓;城池四角建角樓;城門外各立牌坊一座;護城河上的木橋全部改為石橋,橋下設水閘,河岸用磚石建造駁岸。整修之後的京城周長45里,形成了極其堅固的城防體系。在京城遠郊建設了皇陵以及昌平城、拱極城和內長城等防禦設施。
目前北京城池遺存的只有正陽門城樓、箭樓,德勝門箭樓,東南角樓,內城護城河北段,以及北京站和西便門兩處城牆殘余,另外永定門被重建。

北京城池分四重,即外城、內城、皇城、宮城。城各有門,有「內九外七皇城四」之說。

除了中國現在的首都北京外,歷史上還有很多地方都曾經被稱為北京:

西晉時的洛陽
十六國時的統萬城(內蒙古烏審旗白城子)

北魏時的平城(山西大同)

唐朝的太原府
北宋時的大名府
金朝的臨潢府(內蒙古巴林左旗)

明朝初年的開封府

現北京在元代被稱為大都。

㈥ 北京市歷時多少年建成

北京市是一個歷史名城,經歷了600多年建設建成的。

㈦ 北京建城有多少年拉

北京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大致算起來有二十多個別稱。
薊,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克商以後,封帝堯之後於薊,封召公於燕。另說周以前就有燕國,後燕並薊,以薊城為國都,這就是現在北京的前身。秦滅燕之後,設置薊縣,故址在今北京城。
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見於《尚書•舜典》:「燕曰幽州。」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以後在一些古籍中多用其為北京的別稱,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曾出版過一種北京文史的刊物,其名就叫《燕都》。
日下始見於《晉書》,潁川距晉國都洛陽極近,故稱日下。後來唐朝詩人王勃作《滕王閣序》時有「望長安於日下,指吳會於雲間」之句,即運用於此典故,此後便以「日下」為國都的代稱。作為北京的代名詞來用的有清人朱彝尊的《日下舊聞》和乾隆年間成書的《日下舊聞考》等。
幽都,唐代曾設置幽都縣,遼時也曾設置過幽都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燕京,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自稱燕帝,以范陽為燕京。安史之亂平定後,罷燕京。後來北京的正式命名雖屢有變動,而燕京這個名稱卻廣泛使用。近百年來,「燕京」是北京最常用的一個別稱,甚至一些企業的名稱、產品的命名也多用這兩個字。
春明起源於唐代,唐朝首都長安的正門(東門)名為春明門,古人認為東方主春,於是後人遂以「春明」作為首都的別稱,北京成為國都後,也曾被稱為「春明」。清人孫承澤著有《春明夢余錄》,蓋其意即此。
京城,唐天寶元年(742年)以前,稱首都長安為京城,以後京城就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後,也多將其稱為京城,時至今日也是人們稱呼北京最常用的代名詞。
南京,遼會同元年(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部)。
燕山,北宋宣和四年(1123年),宋、金聯合伐遼,攻佔燕京。宋、金議和後,燕京回歸北宋,建燕山府(因臨近燕山腳下),故燕京又稱燕山。
中都,宋宣和六年(1125年),金人南侵,佔領宋的燕山府。金貞元元年(1153年)金人遷都燕京,改稱中都,所治均在今天北京西南一帶。
大興,金在將燕京改為中都的同時,設大興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東南部,包括今東城區、崇文區、朝陽區及大興區的東部。
大都,元代以金的離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新城,至元九年(1272年)改稱大都,俗稱元大都。
汗八里,元時蒙古人稱大都為汗八里,蒙語的意思為「汗城」,即可汗所居之處。所以元朝定都北京後也被稱為汗八里,馬可•波羅在他著的游記中就稱大都(北京)為汗八里。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掉元朝後,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將元大都改稱北平。
北京,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後,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並將准備都城遷於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
京師,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京師一詞最早見於《詩經•大雅•公劉》:「京師之野,於時處處。」後世遂稱國都為京師。還有一種說法,陝西鳳翔有山曰京,有水曰師,因周文王和武王在此建都,故統名為京師,以後便將京師當成國都的代稱,北京被稱為國都後,也曾被稱為京師。
宛平,這是老北京人對北京的泛稱,其實不準確,明清的宛平縣治區只是今天北京的一部分,大致方位是現在的北京西南部,包括今西城區、宣武區、海淀區的一部分以及石景山區、門頭溝區和大興區的西部。
京兆,民國二年(1913年)廢順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隸中央,其范圍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區,民國十七年廢京兆地方,改北京為北平。
北京歷史上除了用過上述名稱外,還有秦漢之時,北京曾是廣陽郡的治所;隋大業年間,曾是涿郡的治所;唐天寶年間,曾是范陽郡的治所;遼代時曾是析津府的治所;明、清之時,曾是順天府的治所,於是廣陽、涿郡、范陽、析津和順天府也成了北京的別稱。

㈧ 北京三千餘年的建城史被證實,關於北京這座城市你了解多少

北京三千餘年的建城史被證實,關於北京這座城市你了解多少?

悠悠燕趙地,千年北京城。上天絕不是偶然地把歷史的大舞台擺放在這里,她必是人傑地靈,鍾靈毓秀。從此這里上演著皇權爭霸。800年前元世祖忽必烈命漢人劉秉忠建設元大都開始,這里儼然拉開了世界中心的序曲。強大的大元帝國從這里發出著指令,左右著世界的進程。百年後隨著帝國的腐朽沒落,大明王朝的興起,強大的蒙古人被趕回了漠北老家。而又200多年過去,風水輪流轉,東北的女真人又揮兵入關,建立了大清王朝。又一個200多年,大清王朝也同樣灰飛煙滅。從此中國歷史結束了王朝時代。

㈨ 中國的北京市有多少年的建城史和多少年的建都史

北京是有三千年歷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800多年的建都史。

建城史的來源:

燕都: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滅商以後,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

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見於《尚書·舜典》:「燕曰幽州。」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建都史的來源:

元朝:大蒙古國成吉思汗麾下大將木華黎於嘉定八年(1215年)攻下北京,遂設置燕京路大興府。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年)改稱中都路大興府。至元九年(1272年),中都大興府正式改名為大都路,也就是元大都。


(9)北京城建設多少年擴展閱讀:

名稱由來

北京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大致算起來有二十多個別稱。

燕都,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滅商以後,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

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見於《尚書·舜典》:「燕曰幽州。」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京城,京城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後,也多將其稱為京城。

南京,遼太宗會同元年(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

大都,元代以金的離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新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改稱大都,俗稱元大都。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掉元朝後,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將元大都改稱北平。

北京,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後,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並准備遷都城於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

京師,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

京兆,民國二年(1913年)廢順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隸中央,其范圍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區,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京兆地方,改北京為北平。

㈩ 北京城什麼時候建立的

自中國金朝起,第一次成為古代中國的都城(1153年),是為北京建都之始,2010年是北京建都857周年。金朝時的北京稱為中都,人口超過一百萬。金中都為元、明、清三代的北京城的建設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