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北京古原人外貌像什麼

北京古原人外貌像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7-13 03:19:54

Ⅰ 北京人外貌特徵

  • 北京人的顴骨高突。平均腦量均為1043毫升。

  • 身材粗短,男性平均身高為162厘米,女性平均身高為152厘米。

  • 面部較現代人稍短,而向前伸出,前額低平,鼻子寬扁,眼眶上緣有兩個互相連接的粗大眉骨,嘴部前伸,牙齒粗大,上下顎骨向前突出,沒有下頦。

  • 北京人是生活在遠古北京周口店,屬於直立人,會使用天然火,打制工具,人類第一次取得了支配一種自然力的能力。1929年,在北京周口店的山洞裡,中國考古工作者發現了一個完整的遠古人類頭蓋骨化石,這就是名震世界的北京人。他們生活在距今約70萬年至20萬年,還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徵,但手腳分工明顯,能打制和使用工具,會使用天然火。森林茂密,野草叢生,猛獸出沒。北京人將石塊敲打成粗糙的石器,把樹枝砍成木棒,憑著極原始的工具同大自然進行艱難的斗爭。在這樣險惡的環境里,只靠單個人的力量,無法生活下去。因此,他們往往幾十個人在一起,共同勞動,共同分享勞動果實,過著群居生活。這就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會。

Ⅱ 古代北京人的外貌特徵

中國的山頂洞人

中國的山頂洞人是晚期智人的主要代表。猿人向人類演變的最後一個階段是晚期智人階段,這時,猿人的各方面特徵已經基本上接近於現代人。晚期智人主要代表有生活在三四萬年前的法國克羅馬人和生活在距今大約二萬年前的中國山頂洞人。前者發現於法國多爾多涅省的克羅馬山洞,後者發現於北京市周口店龍骨山的山頂洞。

山頂洞人遺址發現於1930年,位置正好在北京人遺址的頂部,該遺址於1933-1934年由著名考古學家斐文中先生主持進行發掘。山頂洞遺址分為洞口、上室、下室和下窨四部分。洞口面北,高約4米,洞口下部寬大約5米。進得洞去,會發現洞的東部有一個南北寬約8米,東西長約14米的地方,稱為上室。上室的地面上有一堆灰燼,底部的石鍾乳層面和洞壁的一部分有被燒過的痕跡,很顯然,這里是山頂洞人居住的地方。考古學家們在上室的地面土層中發現了嬰兒的頭骨碎片、骨針、裝飾品和少量的石器。洞的西部比較低,稱為下室,人們在這里發現了三具完整的人頭骨和一些軀干骨,人骨的周圍有一些赤鐵礦的粉末以及一些隨葬品,這里是墓地。在下室的深處,有一條南北長3米、東西寬大約只有1米的裂隙,這就是下窨,這里有許多完整的動物骨架。山頂洞的人類化古代代表8個人,從頭骨縫的癒合程度和牙齒的生長情況來看,這8個人中有5個成年人,其中有男有女以及老人,1個十幾歲的少年,1個5歲的兒童和1個嬰兒。山頂洞人的體質已經有很大進步,頭骨的最寬處在頂結節附近,牙齒較小,齒冠較高,下頜前內曲極為明顯,下頦突出,腦量已經達到1300-1500毫升。山頂洞人的體胳特徵和現代人極為相似,男子身高1.74米左右,女子身高1.59米左右。根據種種特徵,古人類學家們推測,山頂洞人應該屬於原始蒙古人種,但個體之間又存在一些差別,可能是當時蒙古人種正在形成之中。人們在山頂洞遺址發現的石器工具不多,而且也不具代表性。骨角器比較多,有些是工具,骨針是發現的最有代表性的器具,針身保存完好,只有針孔處殘缺,骨針刮磨得很光滑,針孔是用小而細銳的尖狀物挖成的,這是中國最早發現的舊石器時代的縫紉工具。人們還發現了許多原始裝飾品,如穿孔的獸牙、海蚶殼、小石珠、小石鯇魚眼上骨和刻溝的骨管等。山頂洞人還知道用赤鐵礦的粉末染色,使裝飾品更加鮮艷美觀。鑽孔、磨製和染色技術都是前一時期沒有的,這些新技術的運用說明人類生產能力的提高,也是生活內容更加豐富。有人認為,山頂洞人將死者埋葬在洞內,以及在屍體周圍灑上赤鐵礦粉末,意味著山頂洞人可能已經有了原始的宗教信仰。此外,遺址中還出土了大量動物骨化石。

Ⅲ 遠古北京人的面部特徵

古猿過渡到猿人的第一步:到樹下來生活
(一)
我們知道,作為人和現代類人猿的共同祖先的某一類古猿,例如埃及古猿或者其他晚期古猿,是森林動物,一般居住在樹上。而猿人不是森林動物,他們在面上生活。
現在要問:什麼因素使森林裡的古猿變成猿人呢?森林裡的古猿發展成猿人大抵經過哪
些步驟呢?
首先,這種古猿必須離開森林,到地面上來生活。以後才逐漸發展成能夠直立行走的古猿。這種直立行走的古猿開始只能主要使用天然的物體作為工具,以後才逐漸發展成能夠製造工具的猿人——早期猿人。
在這里,重要的問題是:森林裡的某種古猿怎樣演變成直立行走的古猿。
這主要是由於生活方式的改變,就是由樹上的生活方式轉變成地面上的生活方式。
(二)
什麼因素會使森林裡的古猿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呢?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呢?
一般認為這跟地理變遷相聯系,跟環境變化相聯系。我們知道,氣候會發生變化,引起大片森林的逐漸消失。我們也知道,地殼的表面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時常在變動的。低的地方會逐漸變成高的地方,高的地方會逐漸變成低的地方;海會變成陸,陸會變成海。我國古代的人們所說的「滄海桑田」,就是這回事。在這海陸變遷過程中,氣候也可以發生變遷。
地理和氣候的變遷必然要影響到有關的植物和動物的生活。
知道了這個道理以後,我們就可以根據已知的事實來談一談猿人的起源了。
猿人究竟起源在什麼地方,現在還沒有定論。非洲和亞洲都是可能的地方。現在已知的材料,表明非洲東部是猿人的一個重要發源地。亞洲南部包括我國的西南地區可能是猿人的另一個發祥地。
從距今5億年前開始,我國的西藏和它的周圍地區一直是一片汪洋。到了距今6000萬年前,這塊地方才逐漸上升,變成陸地。以後又進一步隆起變成高山。1966年,我國科學工作者在海拔4800米的高山地區發現了一種生活在海里的海生爬行動物化石——喜馬拉雅魚龍,有力地證明了那裡曾經是一片海洋。
地勢的變遷不是孤立的事件。跟這相聯系的是氣候的變遷和生物的演變。在地勢的變遷中,原來溫暖的地方可以逐漸變成寒冷的地方,寒冷的地方可以逐漸變成溫暖的地方。原來潮濕的地方可以逐漸變成乾燥的地方,乾燥的地方可以逐漸變成潮濕的地方。
大約在一二千萬年以前,喜馬拉雅山一帶本來是比較低窪的地方,那裡有溫暖的氣
候,有茂密的森林。後來那裡的陸地緩慢地隆起,終於變成了世界上最高的地方。
地勢升高以後,氣候也跟著發生變化。原來溫暖潮濕的氣候逐漸變得乾燥而且寒冷。
這必然會引起熱帶森林的逐漸消滅。
在其他某些適宜的地區,特別是非洲南部和東部,由於自然條件的變化,主要是氣候的變遷,由比較潮濕的適宜於森林生長的氣候,逐漸變成比較乾燥的不適宜於森林生長的氣候,這必然會引起森林的消失。
(三)
當然,森林的消失是一個長時期的歷史過程。在那裡,變化是逐漸發生的。
什麼樣的變化呢?
一般講來,這是草原代替森林的變化,也是草原和森林的斗爭過程。這也是比較能
耐乾旱的植物代替不能耐乾旱的植物的過程。
於是,茂盛的熱帶森林逐漸減少,本來是連綿不斷的大森林逐漸變成了樹林的島嶼,東一簇,西一簇。
於是,逐漸出現了開闊的地面。這是說,草原逐漸代替了森林。
本來生活在林子里的動物呢?
在氣候逐漸發生變化、熱帶森林逐漸消失的過程中,生活在那裡的動物,大概發生了這樣的變化:有的被迫逐漸向南方遷移,或者向有熱帶森林的地方遷移,有的仍舊留在原來的地方生活。
留下來的動物,依靠遺傳的變異,在長時期的歷史過程中,逐漸在身體構造上和生理上發生了變化。變得好的,能夠適應新環境的,繼續生活下去,並且得到了發展,演變成新的種類。變得不好的,不能適應新環境的,就逐漸被淘汰掉了。這就是達爾文所
說的自然選擇的道理。
生活在那裡的古猿呢?它們會怎樣呢?
(四)
生活在那裡的古猿——森林裡的古猿,也大抵發生了這樣的變化:有的轉向南方,或者去尋找新的森林,仍舊過著熱帶森林或亞熱帶森林的生活;有的留在原來的地方,逐漸過著地面上的生活。
這就是說,某種森林裡的古猿的後代逐漸分成了幾支,或者至少分成了兩支,朝著不同的方向發展。
一支是現代類人猿的方向。這一支堅持在熱帶森林裡生活,繼續做森林動物。在進化過程中,它們的牙齒,特別是犬齒,更加發達起來,繼續用來做有效的防禦和攻擊的武器。在這過程中,它們的頜骨和眉嵴更加突出。這樣,它們的頭部就逐漸發展成現代類人猿的樣子。同時,由於樹上生活的需要,前肢繼續發展起來,終於變得比後肢長些。這就成了現代類人猿的四肢。
另一支是人類的方向。這一支的出發點可能是拉瑪古猿一類的動物。它們逐漸適應於開闊地面上的生活。它們逐漸演變,變成原始類型的南方古猿那樣的一類動物。從現在的化石材料看來,南方古猿的原始類型已經習慣於地面上的生活,能夠直立行走,它們能夠利用天然的「工具」,還不能自己製造石器的工具。從原始類型的南方古猿進一步演變,變成進步類型的南方古猿,能夠製造非常原始的石器工具,這就已經是早期猿人了。在從古猿經過原始類型的南方古猿到早期猿人的演變過程中,必然地引起了手和腳的進一步分工,出現人的手和腳。
也在這過程中,由於生活上的變化,它們逐漸少用頜部和牙齒做武器。於是,在歷史過程中,它們的頜部逐漸短縮,牙齒特別是犬齒逐漸縮小,腦量逐漸增大。這樣,它們的頭部就逐漸發展成為人的樣子。
(五)
現在要問:人類的方向是怎樣發展起來的?這也就是說:在地理和氣候的變遷過程中,沒有遷移到森林裡去的古猿怎樣過日子呢?或者說,生活在開闊地面上的古猿怎樣對付新的環境呢?
古猿大概跟現代的類人猿一樣,過的是群的生活。群起初可能不很大,但是至少是三五成群的。
它們主要的食物本來是果實、嫩葉和一些可吃的植物根,特別是塊根。它們有時也吃些小動物或鳥蛋。現在由於氣候的逐漸改變,樹木逐漸稀少了。於是可吃的果實逐漸地、不知不覺地變得越來越少了。為了維持生活,它們就得經常到地面上來尋食,挖可吃的根,找可吃的蟲子,甚至比較經常地捕捉小動物吃。
過去,用樹枝去挖挖植物的塊根做食物,本來是一種偶然的動作。現在,由於環境的變化,由於生活的需要,逐漸地變成經常的動作了。
過去,用石頭去敲破堅硬的果實本來是一種偶然的動作。現在,由於生活的需要,用石頭去敲破硬的東西,包括動物的頭骨在內,逐漸地變成經常的動作了。
這樣,在時間的流逝中,在生活需要的逼迫下,它們在樹下活動的時間逐漸地長起來了。就這樣,逐漸地,它們跟森林生活告別了。
可以這么說,飢餓把它們趕下樹來。
(六)
到樹下來生活,到地面上來生活,這對於古猿的習性是一種巨大的變化。
在地面上,它們過的是新的生活。在那裡,它們會有更多的敵人。另一方面,在那裡,它們會有新的食物。於是,它們要經常用「手」去尋找食物和對付敵人。
這樣,前肢就不能像以前那樣經常作為行走的器官,而應該逐漸作為尋食和御敵的器官了。這是一種萌芽狀態的「勞動」器官。
我們知道,它們是完全能夠這樣做的。這是因為本來它們的前後肢已經有了初步的
分工,它們已經有了能夠握物的「手」了。
還有,它們本來也已經能夠勉強直立行走。現在,在新的環境中,在新的需要下,它們的前後肢會進一步分工:前肢向手的方向發展,後肢逐漸專門做行走的器官。這樣的分化顯然對人類祖先的生存有利。
這就是說,到樹下來生活,在新的需要下,它們逐漸變成直立行走的動物。於是手得到了解放。它們不再是四隻腳或四隻手的動物了。
這就標志著勞動器官的出現。
所以恩格斯認為從樹上到地面上來直立行走,是類人猿向人類發展中的有決定意義的一步。他說:「這些猿類,大概首先由於它們的生活方式的影響,使手在攀援的時候從事跟腳不同的活動,因而在平地上行走的時候就開始擺脫用手幫助的習慣,漸漸直立行走。這就完成了從猿轉變到人的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
這樣,直立行走的新型動物終於一步步登上舞台了!
(七)
以前,它們在地面上碰到猛獸,常常要爬到樹上去。現在,它們漸漸不這樣做了。
猛獸來了,它們有的手執樹枝,有的手拿石頭,大呼大喊,揮舞樹枝,拋擲石頭,就可以把猛獸趕跑了。
這樣,它們用手,用天然的「工具」,用智慧,用集體的力量,逐漸地戰勝了猛獸。
從此,它們的生活比較自由了:它們有了更大的活動范圍,更大的生存空間。
從此,它們經常地、集體地從一座小林子走到另一座小林子。起初是蹣跚地走著,以後就能夠稍稍挺直身子,昂著頭走路了。
這樣,由於挺起胸膛,它們能夠看得更遠,更容易發現遠處的敵人和食物了。
這當然是一個緩慢的演變過程。但是那時候,它們有的是時間啊。
茂盛的大森林要變成稀稀疏疏的小林子是一個漫長的緩慢的過程。
在這過程里,人類的祖先逐漸學會了昂起頭走路,學會了用手使用天然的「工具」,或者製造一些粗糙的「工具」。它們學習的能力提高了。
這時候,它們是人還是一般動物呢?
這是一種過渡性的生物,是從森林裡的古猿過渡到猿人的橋梁。原始類型的南方古猿,屬於這一類。它們還不能製造石器的勞動工具。
恩格斯曾經把人的起源分成兩個階段:一是「正在形成中的人」,一是「完全形成的人」。①列寧(1870—1924)也提出過「本能的人」和「自覺的人」,說「本能的人……沒有把自己同自然界區分開來,自覺的人卻區分開來了」。②現在看來,「正在形成中的人」可能相當於「本能的人」,它們的智力還不夠發達,或者它們的手和腦的合作還不夠好,它們只能利用天然「工具」,還不會用石塊製造工具。它們是屬於過渡性的生物。
總之,在從猿到人的進化過程中,存在一些過渡類型不僅是完全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一次變化就使一種生物變成另一種生物,這在生物進化中是罕見的事。
猿人的出現
(一)
首先出現的是早期猿人,可能分布在若乾地區。這包括一部分能夠製造工具的進步類型的南方古猿,也可能包括在我國雲南發現的元謀猿人。
關於早期猿人的生活年代,現在還沒有統一的意見,因為材料還不充分。一個意見認為他們大約從距今三四百萬年前開始,到一百多萬年前消失。
早期猿人的主要特徵是:直立行走,能夠製造粗糙的石器,腦子比較小,最大的可以達到800立方厘米,比晚期猿人的腦子小一些。
從所發現的材料看來,早期猿人可能已經是獵人了。他們主要依靠集體的力量過日子。他們會合作捕捉比較大的動物例如鹿和羊之類來吃。
(二)
早期猿人的進一步發展,就是晚期猿人。對晚期猿人的生活,我們了解得多一些。
從1921年起,在北京附近周口店地方的一座名叫龍骨山的山上,陸續發現了不少古人類化石。特別是1929年12月2日,發掘到第一個頭蓋骨,它很像人的頭蓋骨。經過研究,知道這是猿人的頭蓋骨。這種猿人定名叫中國猿人或北京猿人。在分類學上叫直立人。
但是,解放以前所發現的北京猿人化石材料,特別是其中5個完整的頭蓋骨,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的時候,被弄得下落不明了。解放以後,在黨的領導下,經過我國科學工作者的努力,又在那裡發掘到許多北京猿人的材料。特別是在1966年,又挖掘出一個頭蓋骨。
北京猿人居住的是天然的山洞,這地方現在是北京市的遠郊區,是一片山谷。半山上有洞穴,可惜已經大半傾倒了。我國科學工作者從這掩埋的山洞裡發掘到了非常豐富的猿人化石材料。
什麼樣的化石材料呢?
有猿人本身的化石,有猿人的勞動工具,有猿人的生活遺跡,有動物的化石。
就猿人本身的化石來說,有頭蓋骨、下頜骨、牙齒、四肢骨等,一共大約包括了40個北京猿人。其中有男的,有女的;有老的,有少的。
就猿人的勞動工具來說,那裡有幾萬件粗糙的石器。此外,還有一些可能當工具使用的骨片和鹿角。這些石器已經有幾種比較固定的型式,例如砍砸器、尖狀器、刮削器。人們有根據認為,這些都是北京猿人在生活需要中創造出來的。
就猿人的生活遺跡來說,還有一個重要的發現:山洞裡有很厚的灰燼層。其中有一個灰燼層達6米厚。在灰燼層裡面還發現有重要的東西:那裡含有被燒過的骨、角和石頭,又有一些燒焦了的木炭。
這說明了什麼呢?
這充分說明了北京猿人能夠用火。
能夠用火,這在人類進化中是另一件大事。
就動物的化石來說,在北京猿人的洞穴里所發現的動物種類有腫骨鹿、斑鹿、劍齒虎、野豬、老鼠、馬、鬛狗、羚羊、水牛、獼猴、鴕鳥等,不下100種。
最值得注意的是腫骨鹿和斑鹿的化石特別多,各有2000多個個體。老鼠的骨化石也很多,並且這些骨頭有燒過的痕跡。想來北京猿人是吃這些動物的。這表示北京猿人是獵人,善於打獵。有理由認為,在北京猿人的食物單里,肉類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從地層的研究知道,北京猿人生活的年代大約在距今50萬年前,或許還要早一些。
1963年和1964年發現的藍田猿人化石,有頭蓋骨、上下頜骨和牙齒等,基本上和北京猿人相同,只是頭蓋骨比北京猿人厚一些。
從地層的研究知道,藍田猿人生活的年代比北京猿人更早,可能在距今80萬年前。
(三)
現在要問:晚期猿人在自然界里的位置怎樣呢?是人的成分多還是猿的成分多呢?
讓所發現的材料來回答這個問題吧。
從發現的材料知道,北京猿人的額部低平,腦殼比較粗厚,眉嵴相當突出,唇部向前伸,沒有下頦。這些是近似類人猿的特徵。
另一方面,北京猿人的腦量相當發達,平均有1000立方厘米,比南方古猿大約大了一倍。他們的四肢骨跟現代人的基本相似。這表示他們能夠很好地直立行走。科學上在一開始研究他們的時候,就把他們在分類上叫做「直立人」,就是根據這一點。只是後來才知道,其實比他們早的南方古猿也已經能夠直立了。北京猿人又有許多石器和一些骨器,又能夠用火。這表明他們能夠勞動。這些完全屬於人的特徵。
這就是說,北京猿人雖然在身體結構上還有一些類人猿的性質,但是他們已經比早期猿人更接近現代人,具備了更多的人的性質。
因此,北京猿人已經不僅不再是猿——一般的動物,而是人,而且是比早期猿人更進步的一種人。他們是從早期猿人過渡到現代人的一個重要階段的代表。
還有一件值得指出的事實:北京猿人具有現代蒙古人種的一些特徵。例如北京猿人的面部比較短,鼻骨比較寬,顴骨很高而且向前突出,門齒呈鏟形等。
因此,從地理分布講,從形態特徵講,有理由相信北京猿人就是現代蒙古人種的祖先。
(四)
前些年,我國科學工作者又在北京猿人的研究中,發現了一件有意義的事。他們比較了北京猿人和現代人的肢骨和頭骨,發現北京猿人的手腳,尤其是手比較進步,但是頭部還比較原始。換句話說,北京猿人是這樣一種動物,他具有一個跟現代人基本相同的身子,卻配上一個在某些方面還近似類人猿的腦袋。
怎樣解釋這個事實呢?
一個合理的解釋是:勞動器官(手)比思想器官(腦)先發達。這就是說,手足分化、手的發展先於腦的發展。這同樣表明,勞動在人類的起源和進化中起主導的推動作用。
這個進化過程可以大略表示如下:
直立行走→手作為勞動器官的出現→人的腦
這就支持了恩格斯的理論:在勞動的影響下,古猿逐漸發展成人。
(五)
應該指出,晚期猿人的化石也在世界的其他地方發現過。例如,在印度尼西亞,人們發現了爪哇猿人。在德國,人們發現了海德爾堡猿人。在非洲,人們發現了毛里坦猿人(也叫阿特拉猿人)和舍利猿人。這些猿人的性質,都是跟北京猿人很相近的。
這樣看來,過去在遠古時代,晚期猿人由於他們生活能力的提高,曾經生活在世界的許多地方,分布很廣。
分布很廣,這就表明這個生物類型在發展中。
看來勞動已經賦予猿人以特殊的能力,使他們能夠生活在一般靈長類所習慣生活的地區以外。生物學的研究告訴我們,一般的靈長類,如猿、猴之類,主要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的地方。
(六)
可笑的是人們還「發現」了一個假的猿人化石,那就是在英國「發現」的所謂「辟爾唐人」,也叫「曙人」。
經過是這樣的:1911年,在英國辟爾唐地方,工人們在採掘石子的時候,發現了幾塊人類頭骨的化石,就交給一個做律師的地主,名叫陶遜(1886—1938)。後來據說陶遜自己也發現了一塊下頜骨。他就把這些材料一起交給一位專家去研究。專家研究以後,認為這是一種猿人,理由是他的下頜骨不是人的,是屬於類人猿的,而頭骨卻是現代人的類型。
於是,人們開始相信,英國以前也有猿人住過,而「發現」猿人的是陶遜。
這樣,陶遜就自然地出了名。
盡管這樣,當時仍然有一些人抱著懷疑的態度。他們認為那頭骨是智人的頭骨,那下頜骨是古猿的下頜骨,兩者並不屬於同一個體。
1953年,英國有3位學者應用新的科學方法,分析了「辟爾唐人」的化石標本,結果發現那個下頜骨不是人的,也不是古猿的,而是現代類人猿黑猩猩的。
於是,人們才明白過來,知道過去受了騙。原來這是陶遜所布置的一個可恥的騙局。
騙術揭露出來了:原來是陶遜拿了黑猩猩的一塊下頜骨,用一種叫做重鉻酸鉀的化學品把它染成棕紅的顏色,顯得古老,來冒充化石。
科學界被他欺騙了整整41年。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可恥的欺騙呢?這不是跟資產階級的個人主義、名利思想相聯系的嗎?
某些資本主義國家的學者,在資產階級世界觀的支配下,為了追求個人「名譽」,是會在科學的幌子下,在追求真理的煙幕下,干一些不可告人的勾當的。
毛澤東同志指出:「科學家是老實人。」①真正的科學工作是實事求是的工作,是老老實實的工作,跟資產階級的名利思想毫無相同之處。
①《毛澤東選集》第3卷,1953年第2版,第824頁。
因此,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裡,我們黨要求所有科學工作者,要按照黨的教導,認真改造世界觀,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使科學工作能夠真正為人民服務。
石器的製造
(一)
人類的祖先是怎樣開始真正的勞動的呢?是怎樣製造出第一件石器的呢?
從偶然使用天然「工具」到經常使用天然「工具」,從經常使用天然「工具」到製造工具,這些都是漫長的過程。
人類的祖先,在新的環境里,為了生存,得使用天然「工具」去尋食,去御敵。這樣,就開始經常地使用天然「工具」了。不消說,它們也會偶然製造一些「工具」。南方古猿中的原始類型,也就是不能經常自覺地製造工具的類型,就是這一進化階段的代表。
在這過程中,可吃的植物性食物逐漸減少,特別是到了乾旱季節或者冬天,情形更加嚴重。人類的祖先逐漸更多地尋找肉類食物。
肉食是怎樣開始的呢?
過去,它們已經吃過一些小動物,比較大的動物的肉也偶然吃過。吃比較大的動物的肉可能是這樣學會的:獅子、老虎或者其他猛獸咬死了一隻野鹿,飽餐一頓之後,滿足地走開了。好奇的人類祖先,由於飢餓,會被殘屍引誘過來。
它們把野鹿的殘屍看了又看。有的竟然學著獅子或者老虎的樣,用嘴去咬鹿肉。
於是,它們發現鹿肉是可以吃的,又是可以充飢的,味道也不壞,特別在飢腸轆轆的時候。
吃比較大的動物的肉一開了頭,嘗到了甜頭,模仿的就逐漸多了。
從此,只要原野上出現一具死獸的殘屍,人類的祖先就會群集在它的周圍。
以後,人類的祖先也可能自己去打鹿吃,這可能是這樣進行的:它們三五成群合作圍撲一隻鹿,把它打死,然後分著吃。
於是,人類的祖先就不時用獸肉來補充素食的不足,過著艱難的生活。
可是,人類的祖先一開始肉食,並且越來越多地用肉來充飢,人類祖先的身體,特別是腦子,就可以得到比較好的養料。這是因為動物含的蛋白質比植物含的蛋白質更適合人體的營養啊。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從只吃植物轉變到同時也吃肉……是轉變到人的重要的一步。肉類食物幾乎是現成地包含著為身體新陳代謝所必需的最重要的材料;它縮短了消化過程以及身體內其他植物性的就是跟植物生活相適應的過程的時間,因此贏得了更多的時間、更多的材料和更多的精力來過真正動物的生活。這種在形成中的人離植物界越遠,他超出於動物界也就越高……既吃植物也吃肉的習慣,大大地促進了正在形成的人的體力和獨立性。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肉類食物對於腦髓的影響;腦髓因此得到了比過去多得多的為本身的營養和發展所必需的材料,因此它就能夠一代一代更迅速更完善地發展起來。」 ①《自然辯證法》第154~155頁。
就是這樣:人類的祖先起初常常追隨在野獸的後面,等著吃殘肉,像現在的若干猛禽那樣。
接著,它們逐漸學會用叫聲,用樹枝,用石頭,來嚇走那些野獸,從猛獸的嘴裡奪走食物。
以後,它們學會了自己合群去打野獸吃。
人類的祖先逐漸變得比以前聰明了。
(二)
起初,它們用自己的牙齒去咬取死獸身上的肉。後來它們偶然利用天然尖利的石塊去刮割獸肉,感到方便得多了。於是它們學會經常利用尖利的石塊來做工具了。
這樣,手裡的尖利的石塊,就起到牙齒的作用了。這就彷彿是牙齒長在手上似的,更好使用了:「牙齒」變得很長,很靈活了。
但是,天然的、尖利的石塊是會用壞的,也並不是到處可以找到的。
怎麼辦呢?
慢慢地,逐漸地,它們模仿用石頭去敲破堅果的辦法,用一塊石頭去敲碎另一塊石頭。只要敲打得好,就可以得到尖利的小石塊。
第一件勞動工具——石器,就這樣製造出來了。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因為在人類的起源中,這是一次決定性的質變、飛躍。
人類出現了!這就是早期猿人。
應該用「他們」去代替「它們」了。
當然,第一次自覺地製造出石器並不是容易的事。當中一定經過許多嘗試和失敗。但是,一旦能夠在所敲破的石頭中找到一些合適的工具,他們是會在已有的經驗上提高敲擊技術的。
同時,他們也還會從經驗中了解什麼性質的石頭適宜於製造工具,到什麼地方可以找到這種石頭。
不消說,製造出來的石器是很粗糙的,並且每一塊石器的形狀也不一樣,例如,在北京猿人的洞穴里所發現的石器就是這樣。南方古猿的石器更是這樣,更粗糙些。
這樣的石器叫做舊石器。以後經過上百萬年,人們才曉得進一步把石器磨光。那是新石器了。
早期猿人的石器就是舊石器的開始,這也是人類文化的開始。這屬於舊石器時代的早期。北京猿人的石器雖然有不少進步,也屬於舊石器。
(三)
最早的石器雖然很粗糙,但是這是生物和人類進化史中的新生事物。自覺地、經常地製造工具的工作一開始,人類祖先就有了一種其他一切動物所沒有的大本領了。
現在,他們不但會使用天然的「工具」,而且會製造若干類型的工具了。
這表示什麼意思呢?
這表示真正的勞動的開始。這是一個過程:從完全動物式的「勞動」,經過某些原始類型的南方古猿經常利用天然「工具」的「勞動」,逐漸過渡到某些進步類型的南方古猿和直立人製造工具的勞動。
所以恩格斯指出:「勞動是從製造工具開始的。」
在勞動史上,這是一個偉大的進步啊。
同時,在地球上展現了一部新的歷史——文化史。文化史是跟勞動工具的自覺製造分不開的。
(四)
獲得這一個偉大進步並且開始有文化的,不是一般動物,不是任何一種動物,而是猿人,就是早期猿人和晚期猿人。
現在,他們已經不是一般的動物了:他們在生活方面和身體構造方面已經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了。他們的生活逐漸以勞動作為基礎。他們的身體構造,由於勞動和直立行走的影響,得到了不小的改造:適宜於拿工具進行勞動的手發展了。在這過程中,大腦也相應地發達了,智力也提高了。於是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結合更好了。
可是,他們還只是人的開端。他們跟現代人有重大的區別。他們,例如早期猿人,在某些身體特徵方面還沒有脫離動物——類人猿的狀態:他們有低下的前額,有突出的眉嵴,有發達的頜骨和牙齒,這使唇部比較突出。北京猿人也基本上是這樣。
不能忘記,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啊。
火的利用
(一)
自從我國科學工作者在周口店北京猿人的洞穴里發現了厚厚的灰燼層以後,大家承認:至少是晚期猿人(直立人)一定會用火。
但是,猿人例如北京猿人怎樣學會用火呢?
這還是一個謎。
讓我們來猜猜這個有趣的謎吧。可以想到,天然的野火有時是會發生的。這種野火的發生有種種不同的原因:或者由於火山噴發,或者由於閃電燒著了樹木,或者由於潮濕的草堆發生自燃。

Ⅳ 原古人類在外貌上有哪些變化

元謀人

我國目前已發現舊石器古人類遺跡三四百處,遍布祖國25個省、市。事實證明,我國是人類發源地之一。元謀人是1965年「五一」節在雲南元謀縣上那蚌村發現的。首先發現兩枚牙齒,以後在同一地層又發現石器和炭屑,證明他們是能製造工具和使用火的原始人類。1976年根據古地磁學方法測定,元謀人的生存年代為170±10萬年意思為一百七十萬年左右,差距最多不超過前後十萬年。發現的元謀人的兩顆牙齒,一為左上內側門齒,一為右上內側門齒,同屬於一個成年個體,可能是一青年男性。根據學者們研究判斷,元謀人牙齒的特徵,近似於現代蒙古人種。

南方古猿和從猿到人的轉變

現代人類學研究表明:現代猿類和現代人類有一個共同的祖先,那就是古猿。古人類學家們發現,最早的古猿化石,已發現的有埃及猿、森林古猿和臘瑪古猿等,大約生活於距今3500萬~1000萬年之間。這些古猿大小如貓,均棲息和攀援於林間,與人相去甚遠。前兩種屬於早期古猿,臘瑪古猿屬晚期古猿,是1932年在印度發現的。學者原先以為這類古猿已能直立行走,後來卻發現其頜骨呈V字形而不是弧形,這種性狀與其他古猿差不多,沒有什麼特別的不同之處,因而確定它仍然屬於猿科而非人科。大約在一二千萬年前,由於氣候等自然環境的變化,有些熱帶和亞熱帶森林逐漸稀疏,一部分古猿不得不成群地從樹上下到林間草地上生活。他們用前肢抓握樹枝,採集樹上的果實,挖掘地下的植物塊根,有時候它們也用石塊投擲野獸,並用後肢支撐身體。久而久之,古猿在這種萌芽狀態的勞動中,經過一代又一代的進化,前後肢日益分化,前肢不再支撐身體和行走,變成專門用作勞動和抓握的器官,演變成手和臂;而後肢也逐漸喪失了抓握的功能,成了支撐身體和行走的器官,成了腿和腳。這樣,漸漸地,他們開始能夠直立行走,由此邁出了從猿到人的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人類學家幾乎都同意,兩足行走成為區分人和猿的重要標志。由於兩足行走的形成不僅是一種重大的生物學上的改變,而且也是一種重大的適應性改變,它使上肢解放出來,以致有一天能用來操縱工具,因而具有進化的巨大潛能。例如,從生理上來說,直立使脊柱逐漸發展成S形彎曲,上半身的重心向後移、全身的重心向下移,保證了行走和活動的穩定性;直立使胸廓向兩側發展,胸腔擴大,使上肢的活動更加自如;直立也使得喉頭的聲道角變小,促使發音器官出現很大的進化;直立還使頭顱托置於脊柱上,促進腦的發育。所以所有兩足行走的猿都是「人」,根據這個標准,世界大多數人類學家都承認目前已知的人科的最早成員是南方古猿。1924年,學者們首次在南非的湯恩發現了南方古猿化石,以後在南非和東非各地均有發現,代表不同物種的個體標本至少有1 000個,其生活的年代大約在400萬到100萬年前。湯恩古猿的化石標本,包括一個小孩的不完整頭骨,即部分顱骨、面骨、下頜骨和腦殼。據研究,湯恩古猿小孩的頭骨仍有許多類似猿的性狀,如較小的腦子和向前突出的上、下頜骨;但它也具有一些人類的性狀,其上、下頜骨不如猿那麼向前突出,頰齒咬合面平,犬齒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枕骨大孔的位置。枕骨大孔是頭骨基底的開口,脊髓就是通過此孔進入脊柱的。在猿類,此孔在顱底相對靠後位置,而在人類則接近顱底中央,因為當人兩足行走時頭平衡於脊柱的中央,猿則不行。湯恩的南方古猿小孩的枕骨大孔位於中央,說明此小孩是兩足行走的。既然已能直立行走,其上肢就已被解放出來,因此他應能使用工具。但南方古猿的情況很復雜,一般認為可以把它們劃分成四個種:非洲種、粗壯種、鮑氏種和阿法種。其中非洲種、粗壯種和鮑氏種都於200萬~100萬年前滅絕,只有南方阿法種才能稱為人科的最早成員。南方的阿法種因為是20世紀70年代發現於衣索比亞阿法地區而得名,這個種的較早的一些化石經鉀—氬法測定為410萬~390萬年前之間,較晚的生活於375萬~300萬年前的一具古猿化石非常完整,但身高僅0.29米,年齡大約為19~21歲,因為是女性而被考古學家和人類學家稱為「露西」,本書中所選的南方古猿遺址正是「露西」的出土地。她身體結構極為像猿,臂長而腿短,腦容量大約400毫升,但盆骨似人而非猿,特別是股骨和膝關節吻合處有偏斜度,而不是猿的成直角的膝關節,說明她已能像人那樣直立行走。與此同時,在坦尚尼亞萊托利,發現了由兩人踩出的腳印,腳印大小分別為21.5和18.5厘米,兩腳跨度分別為47.2和38.7厘米,被認為是一男一女行走時留下的,其年代在距今380萬~360萬年之間,間接印證了上面的推測。但在以「露西」為代表的南方古猿阿法種生活的范圍內,至今沒有找到人工石器遺物,且其前庭器官的半規管狀態表明,南方古猿的行為方式還兼有兩足行走和棲息於樹上的四肢爬行的特點,因而只能說這一物種還處於從猿到人的過渡期。

早期猿人

人類學家根據猿向人演變過程中,體質的變化,把人類的早期時代分為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四個發展階段。從1964年起,人類學家就在坦尚尼亞的奧都威峽谷和肯亞的圖爾卡納湖畔,先後多次發現了大批石器和古人類化石並存的遺跡。它表明大約在250萬年前東非古人類已能製造工具而不僅是使用工具,因而進化到一個新的階段即「能人」(意思是有技能的人)階段,人類學家們把它們分別命名為肯亞1470號人和坦尚尼亞「能人」,同時,也把同一階段的人統稱為「能人」。在坦尚尼亞的考古發掘中,考古學家們發現了一塊長約2.5厘米的石片,被認為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工具,這個時期發現的石器還包括大量砍砸器、刮削器及各種多邊器,顯微觀察發現這些石片上有多種不同的擦痕,可能是割肉、砍樹、割草時留下的。那麼,製造工具在從猿到人的進化中意義何在?有人曾對黑猩猩進行教其製造石片的試驗,發現它在製造石片時「表現出創新的思維」,但卻不能重復最早的工具製造者曾經利用過的系統打石片技術,說明最早的工具製造者具有超過黑猩猩的認識能力。因為為了有效地進行工作,打制石片必須選擇一塊形狀合適的石頭,從正確的角度進行打擊,且打擊動作本身需要多次實踐,這就需要工具製造者有較高的心智能力。所以,生活於250萬年前的「能人」,其腦子大約比猿腦大50%。能人應是人屬的最早成員,但人類學家在研究了大量能人的標本後發現,並不是所有能人都完全用兩足行走,有的更多地依賴於兩足行走,而有的則較少地依賴於兩足行走,所以,有些學者認為,能人還不能算是完全形成的人。由於早期猿人化石都是出現於非洲,因此,有人認為人類的祖先可能來自非洲。

爪哇人、北京人

爪哇人和北京人都是晚期猿人。隨著人類體質的進一步發展,大約在150萬年前至50萬年前,能人便已演化為「直立人」即晚期猿人,其主要特點是完全用兩足行走。直立人有兩個著名代表:一是「爪哇人」,1891年由荷蘭醫生尤金·杜布瓦發現於中爪哇附近,是一個類似猿的人類頭骨;本課所選的《爪哇人頭像》是一幅復原圖。二是周口店的「北京人」,從1928年起由加拿大解剖學家D.布萊克和中國考古學家裴文中先後發現於周口店一洞穴中,是一顆人類的牙齒和頭蓋骨。此後,這類晚期猿人化石,也相繼發現於肯亞的圖卡納湖東岸,以及亞、非、歐許多地方。「手斧」是晚期猿人文化的代表作品,可以說是製造工具的工具,為了製造它,石器製造者心中應有一個想製造的石器的形狀,有意識地將這種形狀施加於他們利用的原材料上。因此,晚期猿人在思維和語言上比能人均大為進步,因為技術的繼承是離不開教育的。所以爪哇人的腦容量約為900毫升,北京人的腦容量平均為1 043毫升,大大超過南方古猿和早期猿人。除了手斧而外,晚期猿人進化發展的另一大突破是火的使用,它首先發現於周口店北京猿人居住的山頂洞。由於有了火,人類不僅可以禦寒,而且可以煮食、自衛和狩獵。所以,在晚期猿人形成後,不僅人類的分布區域擴大到亞、非、歐各洲,而且人類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食物的來源也更豐富多樣了。但無論是「爪哇猿人」還是周口店的「北京猿人」,都還兼有猿和人的兩重性,並未完全脫離動物的范疇,食人習慣的保留,實行「族內婚」制,就是其重要表現。因此,人類學家也把晚期猿人稱為「直立猿人」。這一階段的猿人還有在德國海德堡發現的「海德堡人」。

尼安德特人、丁村人和克羅馬農人

尼安德特人、丁村人和克羅馬農人都屬於早期智人,過去也曾經稱為古人。大約20萬至10萬年前,人類的進化達到新的水平。在這一階段,人類的腦容量已經達到1 400~1 500毫升左右,與現代人相差無幾,因而考古學家和人類學家把這一階段的人類稱為「智人」。智人的早期代表是1856年發現於德國杜塞爾多夫的尼安德特人,其腦容量為1 400毫升,而晚期代表則是1868年發現於法國維澤爾河流域的克羅馬農人,其腦容量已增加到1 600毫升。考古資料表明,此時人類不僅能製造工具,而且工具的專業化更為明顯,並且有了地區性差異,如莫斯特文化中的標槍頭是專門用作投擲的,還有用處不同的單邊刮削器、鋸齒狀石片和尖狀器等等。此外,在智人階段,原始群開始向人類社會過渡。格林·艾薩克1977年在主持庫彼·弗拉50號地點的發掘時就注意到,該地點內一塊約200平方米的地面就有1 405件石器和2 100塊獸骨,較該地點內其餘居住區域密集10倍以上,說明當時能人已經集中和長期居住於此,該地因而被稱為「家庭基地」。考古學家在發掘法國尼斯附近特拉阿馬一個30萬年前的遺址時,發現了一系列橢圓形的由中柱支撐的棚屋,一些棚屋中有火塘,周圍有大量野牛、牡鹿和其他動物的骨骼,說明它是原始人的一個季節性營地,由同一個狩獵採集群體占據。而在各地尼安德特人遺址中,也發現了臨時由帳篷組成的營地,以及大量單人和合葬的墓地,同時還發現一個排列著石頭的長方形淺坑中至少包含著20個洞熊的頭骨,旁邊還有一具完整的熊骨架的遺址。所有這些都表明,在智人中已有了氏族生活和制度的萌芽,而崇拜不同對象的宗教已開始成為氏族存在的精神紐帶。現代智人、氏族制度和圖騰是三位一體同時發生的,尼安德特人中氏族制萌芽的事實表明,人類的進化已達到智人的邊緣。而我們知道,在克羅馬農人遺址中,不僅腦容量達到1 600毫升水平,而且在體質結構上與現代人無異,還發現了很高水準的洞穴壁畫。他們已是完全形成的人,是無疑的了。中國的丁村人也屬於早期智人。丁村人遺址發現於1954年,位於山西省襄汾縣的丁村及其周圍地區,由著名古人類學家、北京人的發現者之一賈蘭坡院士主持發掘。丁村人遺址共發現了三枚古人類牙齒化石,據研究可能是出自一名十二三歲的少年。此外還發現了大量石器,共有兩千多件,其中只有不到7%的石器有人工加工的痕跡。石器種類很多,有手斧、石球和砍斫器等,其中,最有特色的是一種三梭大尖狀器,後被考古學界稱為「丁村尖狀器」。

山頂洞人

中國的山頂洞人是晚期智人的主要代表。猿人向人類演變的最後一個階段是晚期智人階段,這時,猿人的各方面特徵已經基本上接近於現代人。晚期智人主要代表有生活在三四萬年前的法國克羅馬農人和生活在距今大約兩萬年前的中國山頂洞人。前者發現於法國多爾多涅省的克羅馬山洞,後者發現於北京市周口店龍骨山的山頂洞。山頂洞人遺址發現於1930年,位置正好在北京人遺址的頂部,該遺址於1933~1934年由著名考古學家斐文中先生主持進行發掘。山頂洞遺址分為洞口、上室、下室和下窨四部分。洞口面北,高約4米,洞口下部寬大約5米。進得洞去,會發現洞的東部有一個南北寬約8米,東西長約14米的地方,稱為上室。上室的地面上有一堆灰燼,底部的石鍾乳層面和洞壁的一部分有被燒過的痕跡,很顯然,這里是山頂洞人居住的地方。考古學家們在上室的地面土層中發現了嬰兒的頭骨碎片、骨針、裝飾品和少量的石器。洞的西部比較低,稱為下室,人們在這里發現了三具完整的人頭骨和一些軀干骨,人骨的周圍有一些赤鐵礦的粉末以及一些隨葬品,這里是墓地。在下室的深處,有一條南北長3米、東西寬大約只有1米的裂隙,這就是下窨,這里有許多完整的動物骨架。山頂洞的人類化古代代表8個人,從頭骨縫的癒合程度和牙齒的生長情況來看,這8個人中有5個成年人,其中有男有女以及老人,1個十幾歲的少年,1個5歲的兒童和1個嬰兒。山頂洞人的體質已經有很大進步,頭骨的最寬處在頂結節附近,牙齒較小,齒冠較高,下頜前內曲極為明顯,下頦突出,腦量已經達到1 300~1 500毫升。本課教材中選用了一幅山頂洞的頭像復原圖。山頂洞人的體格特徵和現代人極為相似,男子身高1.74米左右,女子身高1.59米左右。根據種種特徵,古人類學家們推測,山頂洞人應該屬於原始蒙古人種,但個體之間又存在一些差別,可能是當時蒙古人種正在形成之中。人們在山頂洞遺址發現的石器工具不多,而且也不具代表性。骨角器比較多,有些是工具,骨針是發現的最有代表性的器具,針身保存完好,只有針孔處殘缺,骨針刮磨得很光滑,針孔是用小而細銳的尖狀物挖成的,這是中國最早發現的舊石器時代的縫紉工具。人們還發現了許多原始裝飾品,如穿孔的獸牙、海蚶殼、小石珠、小石鯇魚眼上骨和刻溝的骨管等。山頂洞人還知道用赤鐵礦的粉末染色,使裝飾品更加鮮艷美觀。鑽孔、磨製和染色技術都是前一時期沒有的,這些新技術的運用說明人類生產能力的提高,也使生活內容更加豐富。有人認為,山頂洞人將死者埋葬在洞內,以及在屍體周圍撒上赤鐵礦粉末,意味著山頂洞人可能已經有了原始的宗教信仰。此外,遺址中還出土了大量動物骨化石。

人種的出現

考古發現,晚期猿人時期,亞歐大陸各地已經出現了猿人的足跡。猿人大約在5萬年前開始移民大洋洲,約2萬至1.4萬年前進入美洲。由於混血和地球各區域地理條件差別造成的巨大影響,人類經遺傳而造成的膚色、毛發、鼻唇等也極不相同,終於形成黃、白、黑三大人種,即蒙古利亞人種、歐羅巴人種和尼格羅人種。但這只是外貌特徵的差異,各人種均可通婚而在體質和智力上並無優劣之分,它說明人種的劃分是人類起源後,在遷徙過程中隨著環境的變化逐步形成的。一般認為,現代人種出現於晚期智人階段。黃種人主要生活於亞洲大陸和美洲,白種人主要生活於歐洲大陸,黑種人起源於撒哈拉沙漠以南。今天,各人種混居現象越來越普遍,但其主要集中區域並沒改變。

現代人類來自何方

一般來說,人類出現的標志是直立行走,古人類出現的時間,有些人認為應該在距今大約500萬年到700萬年之間,雖然這一結論目前有些爭論,但至少也在400萬年左右是毫無疑問的。20世紀以來,考古學家和古人類學家們在非洲、亞洲、歐洲等世界上許多地方都發現了古人類化石或古人類使用過的工具遺跡。例如,1965年中國元謀發現的170萬年前的人類遺骨化石;1974年在衣索比亞的哈達爾河谷發現的南方古猿「露西」遺骨化石,被確定至少在距今300萬年以上,等等。所有證據都表明人類的起源有多個源頭。人類早期的進化非常緩慢,經過了大約數百萬年的進化,在大約20萬年前,人類才進化為早期智人,在大約10萬年前,人類進化為晚期智人,現代人屬於晚期智人。很顯然在這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並不是所有的古人類都能進化為晚期智人也就是現代人。那麼今天散布在世界各地的現代人又來自何方呢?是來自同一個地方,還是由當地古人類進化而來的,還是有其他原因?這是人類學家們長期研究的一個問題。現在很多人都認為世界上所有的現代人都是來自非洲大陸,大約在20萬年前,由於自然、生態的巨大變化 ,東非肯亞一帶的黑人俾格米人開始走出非洲,大約在10萬年前,他們到達了現在的中東一帶,然後散布到亞洲各地,大約到6萬年前,他們到達了今天的美洲和澳洲,逐漸取代了世界各地原來的直立人,演化為全世界各地現代人的共同祖先。1999年,美國得克薩斯州大學人類遺傳學中心的科學家和中國科學家聯合撰文指出,通行的基因研究證明,中國的智人也就是亞洲的黃種人的祖先也是來自非洲的黑人,大約在4萬年到6萬年前,非洲的現代人來到中國南部,逐漸取代了亞洲大陸上的古人。但是,也有一些學者反對人類共有非洲祖先的觀點。例如,有中國學者認為中國的現代人起源於中國的早期智人,他們認為中國各地發現的古人類化石證明,從北京猿人為代表的直立人到現代中國人,中間從來沒有間斷過,只不過是附帶有少量的雜交。

Ⅳ 說一說北京人和山頂洞人這兩種遠古人類在外貌上有哪些變化呢

北京人前額低平,眉脊骨粗壯,吻部前伸,沒有明顯的下頜。山頂洞人則跟現代人差不多了。

Ⅵ 原始人長什麼樣

這得看什麼時期的原始人了。早期原始人,也就是十幾萬年之前的原始人模樣介於現代人與猿之間,嘴巴有些突出,鼻樑塌,毛發重。但是到了幾萬年前,原始人與現代人的外觀相差就不多了。其實現代非洲與南美洲還有些原始人部落,他們的長相外觀與我們沒什麼不同,只是過著原始生活方式,他們的社會結構也是原始社會方式。

Ⅶ 元謀人與北京人的體貌特徵是什麼

  1. 元謀人 體貌特徵:

  2. 從化石產地出土的兩個牙齒得知,此為同一個體的上中門齒,石化程度很深,並陳顯淺灰白色,其形體粗壯碩大,磨蝕程度不高,切緣剛露出齒質,可能屬於青年男性個體,這兩顆牙齒的特徵是齒冠基部腫厚,底結節發達,呈圓丘狀突起,有發達的指狀突,舌面有鏟形舌窩。

  3. 北京人 體貌特徵:

  4. 顱蓋低平,前額後傾,頭骨最寬處位置偏低,眶上圓枕於額鱗之間出現明顯寬溝,頭骨有矢狀脊,鼻骨較寬,屬闊鼻型並接近特闊鼻型,顴骨很高,顴面前突且教垂直,吻部略向前突出而沒有下頜,下頜骨有下頜圓枕,牙齒粗壯,門齒鏟形,平均腦容量約1075毫升,屬直立人范疇。上肢骨短於下肢骨,與現代人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