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共一大時陳獨秀因為什麼事無法脫身來上海
這方面的爭論更是多樣,原因也是眾說紛紜。
1936年,陳潭秋在《回憶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中說:「陳獨秀未出席第一次代表大會。那時他在陳炯明手下做廣東教育廳長。」這是我們看到的最早的關於陳獨秀沒出席中共成立大會原因的說法。後來有人則籠統地說:「陳獨秀這時正在廣東,他沒有參加黨的第一次代表大會」;有的說:「陳獨秀當時在廣東孫中山政府里負責教育委員會工作,沒有參加這次大會。」這些說法顯然都源於陳潭秋。
與陳獨秀關系十分密切的包惠僧回憶參加中共」一大」時的情況說:「有一天,陳獨秀召集我們在譚植棠家開會,說接到上海李漢俊的來信,信上說第三國際和赤色職工國際派了兩個代表到上海,要召開中國共產黨的發起會,要陳獨秀回上海……陳獨秀說第一他不能去,至少現在不能去,因為他兼大學預科校長,正在爭取一筆款子修建校舍,他一走款子就不好辦了。第二可以派陳公博和包惠僧兩個人去出席會議……陳獨秀年長,我們又都是他的學生,他說了以後大家就沒有什麼好講的了,同意了他的意見。有人說陳獨秀是家長作風,當時是有一點。」
這段回憶錄對說明陳獨秀沒參加中共「一大」原因比較詳細具體,一直被作為陳未出席中共一大的權威史料。它有三層意思:一是中國共產黨成立大會是第三國際和赤色職工國際的代表要召開的;二是陳獨秀為爭取一筆修建校舍款,不能去參加大會,而派別人去;三是陳獨秀有家長作風。
實際上,陳獨秀此時的想法,首先是對外國人要召開中國共產黨成立大會、有包辦傾向的做法有意見,進行抵制,不去參加大會。陳獨秀認為:第三國際的馬林建議召開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大會,本應先向陳獨秀建議,然後由陳獨秀出山統一籌辦,召集成立大會才合乎情理,這也合乎陳獨秀個人的性情。
這是因為:其一,陳獨秀在「五四」前已成為影響—代人新文化運動的主將。在反帝反封建的「五四」運動中,陳獨秀是「總司令」,其思想地位與影響力得到社會各界的承認,尤其是年輕知識分子的推戴。「五四」運動後,他又成為學習、研究、宣傳馬列主義、十月革命經驗的先驅,成為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知識分子的領袖,「思想界的明星」。1920年夏天,在共產國際代表的幫助下,陳獨秀首先和—些馬克思主義者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共產黨組織,即中共上海發起組,並任書記。他還為在我國建立一個以列寧為領袖的布爾什維克式的中國共產黨而奔波、聯絡,1920年底,陳獨秀去廣東任教育委員會負責人。第二年春天,由李達任上海共產黨發起組的代理書記。陳獨秀到廣州後,重新組建了廣州早期共產黨組織,北京、武漢、長沙、濟南等地的早期共產黨組織,也都是陳獨秀親自聯系,或派人去幫助建立起來的。這樣,陳獨秀已成為全國各個早期共產黨組織實際上的公認的領袖。
其二,1920年底,陳獨秀雖然離開了上海,但和中共上海共產黨發起組書信往來頻繁,關系密切,還對中共上海發起組起著實際的領導作用。
其三,陳獨秀在1920年11月,草擬了《中國共產黨宣言》,第二年2月,他又草擬了中國共產黨黨章,並把黨章寄到上海共產黨發起組。這說明陳獨秀等對建立全國性的統一的中國共產黨,已有了比較完備的沒想。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的條件已經成熟。他和各地早期的共產黨組織的負責人一旦商定合適的時間和地點,他就會親自到會組織召開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大會。李達回憶說:在「一大」期間,有的代表稱陳獨秀是「我們的領袖」。代表們對陳獨秀沒來參加大會深表惋惜。
由於馬林不先向陳獨秀建議,事後也不徵得陳獨秀同意,李漢俊就突如其來地叫他去上海參加中共成立大會,陳當然有意見。共產國際代表對召開中國共產黨成立大會的包辦傾向.是陳獨秀沒出席這次大會的—個最根本的原因。
當然,陳獨秀不去參加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大會,也有思想、工作作風方面的原因。陳獨秀當時剛過40歲,血氣正盛,性格倔強,又有家長作風。這是公認的。包惠僧認為陳獨秀有家長作風.「不怕得罪人.辦事不遷就」。林伯渠與陳獨秀共事較久,「深知其倔強個性」。博古說,因為陳獨秀的個性很強,自己的黨齡太淺,就不敢輕易找陳談問題。
毛澤東生前也講過陳獨秀有家長作風。他不隨波逐流,自己認為正確的,就決心幹下去,不怕別人反對自己,也不顧自己的名利。陳獨秀花費了巨大心血,真誠而熱切地,籌建中國共產黨,最後由兩個外國人主持領導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大會,個性倔強的陳獨秀以為自己的人格尊嚴無端地受到極大損害,接受不了,是順理成章的。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馬林包辦中共成立大會的錯誤傾向的強烈抵制。陳獨秀以爭取—筆修建校舍款為由不出席中共「一大」,實為借故抵制馬林包辦傾向的—種行動。共產國際代表馬林要中共上海發起組的代理書記組織召開正式成立中國共產黨的大會,中共上海發起組的代理書記已經接受了,陳獨秀不好完全拒絕,也不好再改變召開大會的日期,但自己又有意見,他只好借故進行抵制,不去參加大會。而他仍叫陳公博、包惠僧去參加中國共產黨成立大會,這是一種有限度的抵制包辦傾向的行動。這也是陳獨秀顧全大局的表現。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以後,包惠僧奉命到廣州接陳獨秀去上海任書記,在廣州,包惠僧向陳獨秀談到上海的情況,陳說他「不完全同意馬林的意見」。陳獨秀和包惠僧在回上海的船上,包談到馬林在「一大」上的即席講話,陳對馬林所說的中國共產黨從成立起就是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是反感的」。陳到上海後,與馬林進行了多次交談,「還是談不攏」。當時,「陳獨秀對大家說,我們不能靠馬林,要靠中國人自己組織黨,中國革命靠中國人自己,要一面工作。一面革命」。由此可以看出,陳獨秀這時的思想,與不出席馬林等確定的中國共產黨成立大會時的思想是相通的仍沒有多大改變
❷ 1921.7.23 中共一大上陳獨秀和李大釗為什麼缺席教科書說:因故未能到場。他倆幹嘛去了
兩人被特務跟蹤了,為了保證會議正常進行,所以未能到場。
❸ 陳獨秀在後期犯了什麼錯誤為什麼下了
陳獨秀犯了右傾機會主義錯誤。
大革命後期,陳獨秀的右傾思想發展成為右傾機會主義,放棄對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和中等資產階級的領導權,尤其是放棄對武裝力量的領導權,對國民黨右派的進攻採取妥協投降的政策。
1927年大革命遭到失敗,除了來自共產國際指導上的原因,他的右傾錯誤也是重要的原因。因此,1927年7月中旬,中央政治局改組,他離開中央領導崗位。
盡管如此,陳獨秀仍然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發起人和旗幟,中國文化啟蒙運動的先驅,五四運動的總司令,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行者,中國共產黨創始人和早期領導人之一。
(3)陳獨秀為什麼不去北京擴展閱讀
陳獨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慶同,官名乾生,字仲甫,號實庵,安徽懷寧(今安慶)人。中國近現代史上偉大的愛國者、偉大的革命家與改革家、偉大的民主主義者、偉大的啟蒙思想家。
他是新文化運動的發起者,是20世紀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的倡導者,是五四運動的總司令,是五四運動的思想指導者,是馬克思主義的積極傳播者,是中國共產黨最重要的創始人。是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最主要的領導人,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第一個深刻總結、反思蘇聯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經驗、教訓的人。
❹ 新文化運動領袖陳獨秀為什麼會被逼離開北大
陳獨秀執掌北大文科學長的兩年裡,鋒芒畢露,結怨頗多。他在文科學長任中廢止年功加俸、每年更換聘約的改革舉措觸碰了部分教師的切身利益,使得其在教師隊伍中的口碑、聲望一落千丈。加之《新青年》言辭過激,深受北洋政府仇恨,一時間流言四起。1919年3月,一個「陳獨秀在北京八大胡同與一學生同爭一妓」的流言,讓陳獨秀遭到北大師生及國會議員的痛詈,改寫了以後的道路。在眾人的壓力之下,蔡元培於4月8日主持召開文理兩科教授會主任會議,宣布廢除學長制,成立由各科教授會主任組成的教務處,由教務長替代學長,陳獨秀實際上被溫和地卸下文科學長一職,體面下課,黯然離開北大。
❺ 為什麼黨的主要創始人陳獨秀,李大釗都沒有參加一大
1921年黨的一大召開時,陳獨秀是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是五四運動的「總司令」,也是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的負責人。因此,共產國際代表特意指示要陳獨秀本人和廣州代表一起出席黨的一大。但因陳獨秀當時在廣東政府任教育委員會委員長,政務纏身,不便離開。於是,他在廣州黨員會上便提名由陳公博和包惠僧出席一大會議。包惠僧曾回憶說:「有一天,陳獨秀召集我們開會,說接到上海李漢俊的來信,信上說第三國際和赤色職工國際派了兩個代表到上海,要召開中國共產黨的發起會,要陳獨秀回上海,請廣州支部派兩個人出席會議,還寄來了200元路費。陳獨秀說第一他不能去,至少現在不能去,因為他兼大學預科校長,正在爭取一筆款子修建校舍,他一走開款子的事就不好辦了。第二可以派陳公博和包惠僧兩個人去出席會議。」陳獨秀雖然沒有參加會議,但他向大會提出關於組織與政策的4點書面意見,委託陳公博帶到了大會。
李大釗當時除了擔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教授外,還兼北京國立大專院校教職員代表聯席會議主席,時值學年終結期間,公務繁忙,無法親自前往上海出席會議。這樣,北京早期黨組織就開會推舉了張國燾和劉仁靜去出席一大會議。張國燾回憶說:「上海北京
和廣州各地同志們互相函商的結果,決定於六月中旬在上海舉行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根據這個決定,北京支部應派兩個代表參加。各地同志都盼望李大釗先生能親自出席,但他因為正值北大學年終結期間,校務紛繁,不能抽身前往。結果便由我和劉仁靜代表北京支部出席大會。」
總之,一大代表回憶中所說陳獨秀和李大釗未能出席這次會議,都是因職務所在公務繁忙所致。
❻ 陳獨秀,李大釗為什麼缺席中國共產黨一大
1921年黨的一大召開,作為黨的主要創始人陳獨秀和李大釗都沒有出席這次重要會議,這是為什麼呢?
一大代表回憶中所說陳獨秀和李大釗未能出席這次會議,都是因職務所在公務繁忙所致。因陳獨秀當時在廣東政府任教育委員會委員長,政務纏身,不便離開。李大釗當時除了擔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教授外,還兼北京國立大專院校教職員代表聯席會議主席,時值學年終結期間,公務繁忙,無法親自前往上海出席會議。
❼ 中共一大時陳獨秀和李大釗各因為什麼事而沒有參加
陳獨秀、李大釗沒有參加中共「一大」,是歷史上的一些偶然因素造成的。當時陳獨秀擔任廣東政府教育委員會委員長,又兼任大學預科校長,正在爭取一筆巨款修建校舍,如果他離開廣州,這筆款子就會落空,所以未能出席「一大」。而李大釗當年擔任北京八校
的教職員聯誼會議主席,正在領導索薪斗爭和暑期會務,也不能離開北京。他們雖然沒有參加中共「一大」,但不影響他們作為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的歷史地位。
❽ 陳獨秀是什麼人
陳獨秀是安徽懷寧(今安慶)人。
陳獨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慶同,官名乾生,字仲甫,號實庵,安徽懷寧(今安慶)人,中國近現代史上偉大的愛國者、革命家、改革家、啟蒙思想家、民主主義者。
新文化運動發起者,20世紀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倡導者,五四運動總司令、思想指導者,中國共產黨主要創始人、第一代領導集體主要領導人。
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第一個深刻總結、反思蘇聯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經驗、教訓的人。1920年初,成立共產黨早期組織,並發起成立中國共產黨。
1921年7月,在中共一大被選為中央局書記,後任中央局執行委員會委員長(二、三大)、中央總書記(四、五大)等職務,並任第一至五屆中央委員。1927年7月離開中央。
1929年11月,因中東路事件發表不同意見而被開除黨籍。1931年5月,被推選為中國托派組織的中央書記。1932年10月被國民政府逮捕,判刑後囚禁於南京,於1937年8月出獄。
1942年5月,在四川江津(今重慶市江津區)逝世。主要著作有《獨秀文存》、《陳獨秀文章選編》、《陳獨秀思想論稿》、《陳獨秀著作選編》等。
(8)陳獨秀為什麼不去北京擴展閱讀:
創辦《新青年》雜志馳名天下:
陳獨秀36歲那年,他最精彩的的人生在上海掀開大幕。1915年6月中旬,陳獨秀結束了在日本的留學生活,乘坐輪船到達上海。他回到法租界嵩山路南口吉誼里21號。
和闊別一年的妻子高君曼以及兒女住在一起。他開始籌辦《青年》雜志,找到上海亞東圖書館創辦人汪孟鄒,希望他擔當雜志發行人。
汪孟鄒為難地說,他已經承擔了幾家雜志發行,無力承擔新雜志的發行;。推薦了群益書社的兄弟老闆陳子沛、陳子壽。
「好, 那就去試試看吧。」陳獨秀充滿希望。第二天,陳獨秀與汪孟鄒來到群益書社拜訪陳氏兄弟。最終,陳氏兄弟答應承擔新雜志的發行。
經過幾個月的日夜奮斗,1915年9月15日,《青年》雜志在法租界環龍路老漁陽里2號(今南昌路100弄2號) 陳獨秀的住處誕生,陳獨秀擔任主編和主筆。
陳獨秀發表了創刊詞《敬告青年》,號召青年們戰勝惡社會,解放思想,與舊傳統、舊思想決裂。《青年》雜志剛出版,頭疼的事就來了,群益書社接到上海基督教青年會的來信。
指責《青年》雜志和他們的周報《上海青年》名字相似,要求盡早更名。陳氏兄弟為了避免麻煩,建議雜志改名。陳獨秀從第二卷開始,將《青年》雜志更名為《新青年》。
《新青年》受到熱烈歡迎,陳獨秀也一鳴驚人。1916年年底,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邀請陳獨秀出任北大文科學長,陳獨秀不願受聘,他要在上海辦《新青年》。
蔡元培盛情相邀,並提議《新青年》編輯部搬到北大,陳獨秀這才勉強接受。1917年,《新青年》編輯部遷到北京。1919年6月11日,陳獨秀因散發傳單遭到拘捕,9月獲釋。
1920年2月,陳獨秀離京返滬,仍然居住在法租界環龍路老漁陽里2號石庫門里。這下,老漁陽里2號又熱鬧起來,廂房是遷回上海的《新青年》編輯部。
陳獨秀總是在底層客廳坐在皮面靠背搖椅上,會見老朋友李漢俊、陳望道、沈雁冰、邵力子等;他也與來訪青年交談,後來青年來的越來越多,他被迫在客廳掛上小黑板。
上面寫著「會客談話以15分鍾為限」。《新青年》在全國產生重大影響,它發出一聲聲驚雷:大力宣傳「德先生」(democracy)和「賽先生」(science)。
號召青年反對舊道德、舊文化,提倡新道德、新文化;舉起「文學革命」大旗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提倡新文學,成為全國新文化運動的中心。
魯迅的短篇小說《狂人日記》也是在《新青年》雜志上發表的……《新青年》發行量扶搖直上,創刊時1000份;僅僅創刊兩年,發行量達到1萬五六千份,以後與日俱增,成為知識階層的必讀。
《新青年》主編陳獨秀也馳名天下,成為千千萬萬青年的偶像。陳獨秀還做了一件影響中國的大事:創辦中國共產黨。
1920年4月,三位俄國人來到老漁陽里2號,他們是維經斯基(中文名吳廷康)和夫人庫茨涅佐娃、翻譯俄藉華人楊明齋。維經斯基向陳獨秀提交了李大釗的介紹信。
陳獨秀看了信激動地說:「我和李大釗多次談論過在中國建立布爾什維克的政黨,這次吳先生和楊先生來華,我們求之不得。」
事後,維經斯基向共產國際報告:陳獨秀是「當地一位享有很高聲望和有很大影響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