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北京古風茶具有哪些

北京古風茶具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2-07-14 08:31:43

北京哪裡賣的紫砂壺最好

(1)用紫砂壺泡茶,茶香濃郁持久。紫砂壺嘴小、蓋嚴,壺的內壁較粗糙,能有效地防止香氣過早散失。長久使用的紫砂茶壺,內壁掛上一層棕紅色茶垢,使用時間越長,茶垢積在內壁上越多,故沖泡茶葉後茶湯越加醇郁芳馨。長期使用的紫砂茶壺,即使不放茶,只倒入開水,仍茶香誘人,這是一般茶具所做不到的,產地唯一直銷上海東漢陽路二百七拾一號詹記官方認證(2)紫砂茶壺里外都不施釉,保持微小的氣孔,透氣性能好,但又不透水,並具有較強的吸附力,這是一般茶壺所不能比擬的。它能保持茶葉中芳香油遇熱揮發而形成馨香,提高茶湯的晚期酸度,起到收斂和殺菌作用。故能稍微延緩茶水的霉敗變餿,所謂「盛暑越宿不餿」,道理就在這里。
(3)紫砂壺泡茶,保溫時間長。由於壺壁內部存在著許多小氣泡,氣泡里又充滿著不流動的空氣,空氣是熱的不良導體,故紫砂壺有較好的保溫性能。
(4)用紫砂壺泡茶,提攜撫握不易炙手。紫砂壺線膨脹系數比瓷壺略高,而且沒有釉,就不存在坯釉應力的問題;燒成以後的紫砂壺,玻璃極少,有足以克服冷熱溫度差所產生的急變能力,故具有緩慢的傳熱性。紫砂茶壺適應冷熱急變的能力極佳,即使在上網路的高溫中蒸煮後,迅速投到零下的冰雪中,也不會爆裂。因此,用紫砂壺泡茶,提攜撫握不易炙手;寒冬臘月,用沸水泡茶,也不必擔心裂開,甚至置於文火上燒燉,也無炸裂之虞。

Ⅱ 北京買茶具哪裡比較正宗

在菜市口這,北京茶莊一條街,這邊一條街全部都是 茶莊,你可以來轉轉,剛陪姐妹和他爸爸去 中茶茗品 買了一套茶具 很精緻

Ⅲ 古代的茶具有哪些

現代人所說的「茶具」。主要指茶壺、茶杯、茶勺等這類飲茶器具。事實上現代茶具的種類是屈指可數的。但是古代「茶具」的概念似乎指更大的范圍。按唐文學家皮日休《茶具十詠》中所列出的茶具種類有「茶塢、茶人、茶筍、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甌、煮茶。」其中「茶塢」是指種茶的凹地。「茶人」指採茶者,如《茶經》說:「茶人負以(茶具)採茶也。」
唐以來主要變化較大的飲茶茶具有:茶壺、茶盞(杯)和茶碗。

Ⅳ 古代著名茶碗、茶器有哪些

茶碗,顧名思義,喝茶的碗也。這是茶道具中品種最多、價值最高、最為考究的一種,甚至被作為所有茶道具的代稱。茶碗是陶制的,因此直接體現了日本陶器工藝的最高成就,非常著名的"樂窯"、"織部窯"、"志野窯"出產的茶碗,就是在名茶人的直接指導下,由能工巧匠生產出來的極品和物茶碗。除了和物茶碗外,茶碗的另外兩個重要來源是中國的天目山建安窯和高麗國。前者被稱為"天目茶碗",是茶道中最早使用的茶碗,十分名貴,但隨著利休等人逐漸將茶道引向樸拙自然,天目茶碗不再流行,現在已經極少使用,價值卻與日俱增。而高麗茶碗實際上就是高麗民間的飯碗,十分簡單粗糙,但在利休等大茶人眼裡,卻恰好體現茶道的本質,因此被大量的使用。高麗茶碗的代表是井戶茶碗。
早在《茶經》中, 陸羽便精心設計了適於烹茶、品飲的二十四器。
1、風爐:為生火煮茶之用,以中國道家五行思想與儒家為國 勵志精神而設計,以鍛鐵鑄之,或燒制泥爐代用。其具體設計思 想見後章茶道部分。
2、笤:以竹絲編織,方形,用以採茶。不僅要方便,而且編 制美觀,這是由於古人常自采自製自食而特意設置。
3.炭撾:六棱鐵器,長一尺,用以碎炭。
4、火夾:用以夾炭入爐。
5、釜:用以煮水烹茶,似今日本茶釜。多以鐵為之,唐代亦有釜瓷石釜,富家有銀釜。
6.交床:以木製,用以置放茶釜。
7.紙囊:茶炙熱後儲存其中,不使泄其香。
8、碾、拂末:前者碾茶,後者將茶拂清。
9.羅合,羅是篩茶的,合是貯茶的。
10.則:有如現在的湯匙形,量茶之多少。
11.水方:用以貯生水。
12、漉水囊:用以過濾煮茶之水,有銅制、木製、竹製。
13.瓢:杓水用,有用木製。
14.竹莢:煮茶時環擊湯心,以發茶性。
15.鹺簋、揭:唐代煮茶加鹽去苦增甜,前者貯鹽花,後者 杓鹽花。 16.熟盂:用以貯熱水。唐人煮茶講究三沸,一沸後加入茶 直接煮,二拂時出現泡沫,杓出盛在熟盂之中,三沸將盂中之熟 水再入釜中,稱之謂『救沸」、 「育華」。
17.碗:是品茗的工具,唐代尚越瓷,此外還有鼎州瓷、婺 州瓷、岳州瓷、壽州瓷、洪州瓷。以越瓷為上品。唐代茶碗高 足、偏身。
18.畚:用以貯碗。
19、扎:洗刷器物用,類似現在的炊帚。
20、滌方:用以貯水洗具。
21.渣方:匯聚各種沉渣。
22.巾,用以擦拭器具。
23.具列:用以陳列茶器,類似現代酒架。
24.都籃:飲茶完畢,收貯所有茶具,以備用現在人的觀點來看,飲一杯茶有這么多復雜的器具似乎難 以理解。但在古代人說,則是完成一定禮儀,使飲茶至好至精的 必然過程。用器的過程,也是享受制湯、造華的過程。其實,現 代烹飪所用器具較陸羽二十四器更為復雜,只不過廚師作,客人 吃,不知其中艱辛而已。中國古代茶人,用這樣細膩的描述體味 自煎自食的樂趣,也從中表現實踐精神。陸羽當時便說明,所謂「二十四器必備」,是指正式茶宴,至於三五友人,偶爾以茶自 娛,可據情簡化。
宋代不再直接煮茶,而用點茶法,因而器具亦隨之變化。宋 代茶藝,處處體現了理學的影響,連器具亦不例外,如烘茶的焙 籠叫「韋鴻臚」,自漢以來,鴻臚司掌朝廷禮儀,茶籠以此為 名,禮儀的含義便在其中了。碎茶的木槌稱為「木侍制」;茶碾 叫作「金法曹」,羅合稱作「羅樞密」,茶磨稱「石轉運」,連 擦拭器具的手巾都起了個高雅的官銜,叫作「司職方」。且不論 這些名稱所表達的禮制規范是保守還是進步,其中的文化內涵則 一目瞭然。可見,中國古代茶具不是為繁復而繁復,主要是表達 一定思想觀念。宋代全套茶具以「茶亞聖」盧仝名字命名,叫作 「大玉川先生」。足見,僅以使用價值來理解古代茶器是難得要旨 的。今人參觀日本茶道表演,看見方巾、水方、小刷子等一堆器 物,而不知其義。不用說現代中國人,即便日本茶道師,使用這 些器物也不一定盡知其中含義。因此只能從文化觀念上,才可 能作出合理的解釋。
明清廢團茶,散茶大興,烹煮過程簡單化,甚至直接用沖泡法,因而烹茶器皿亦隨之簡化。但簡化不等於粗製濫造,尤其對壺與碗的要求,更為精美、別致,出現各種新奇造型。由於中國瓷 器到明代有一個高度發展,壺具不但造型美,花色、質地、釉 彩、窯品高下也更為講究,茶器向簡而精的方向發展。壺、碗歷 代皆出現珍品,如明代宜德寶石紅、青花、成化青花、鬥彩等皆 為上乘茶具。壺的造型也千姿百態。有提梁式、把手式、長身、 扁身等各種形狀。圖案則以花鳥居多。人物山水也各呈異彩。我國唐代茶碗重古樸,而宋代由於鬥茶的出現,以茶花沫餑較品質高 低,需要碗色與茶色和諧或形成鮮明對比,所以重瓷器色澤,而 明清以後,茶之種類日益增多,茶湯色澤不一,壺重便利、典稚或 樸拙、奇巧,碗則爭妍鬥彩,百花齊放。所以,僅明清壺碗組成 一個大型展覽亦並不費難。
清代京師,則自有獨特的高雅茶具。老北京大家貴族、宮室 皇廷,乃至以後許多高檔茶館,皆重蓋碗茶。此種茶杯一式三 件,下有托,中有碗,上置蓋。蓋碗茶又稱「三才碗」。三才 者,天、地、人也。茶蓋在上,謂之「天」,茶托在下,謂之 「地」,茶碗居中,是為「人」。一副茶具便寄寓一個小天地, 小宇宙,包含古代哲人「天蓋之,地載之,人育之」的道理。
蓋碗茶源於何時,至今無定論。茶托又稱「茶船」,民間相 傳為唐代西川節度使崔寧之女所造,始為木托,後以漆制,始稱 茶船。但從目前考古發掘來看,茶托的出現肯定更早,所以崔寧 之女創茶船之說也只能作故事傳說來看。益碗茶具有許多花樣, 常繪山水花鳥,多出名人手筆。碗內又繪避火圖。有的連同茶托 為十二式;也有的十二碗加十二托,為二十四式,以備茶會之 用。清化茶托花樣繁多,有圓形、荷葉形、元寶形等等。北京氣 候高寒,茶具以保溫為要,所以蓋碗茶具一時風行,此風一起,影 響各地。尤其是四川等地,大街小巷,處處茶館皆備蓋碗茶,至 今特色不減。
明清以後,茶具不僅為實用,而且成為十分典雅的工藝品, 許多家庭喜歡擺一套精美茶具,有客來沏一壺好茶,列杯分茗,既是親朋情誼,又是藝術品的陳列欣賞。中國人茶藝觀點可以說已 深入千家萬戶。
中國瓷器向來知名世界,飲中國茶,又用中國茶具方為完 美。茶與茶具結合,推動了中國茶文化向外擴展。自明以來,我 國出口貿易中茶與瓷器皆為大宗,近代更是如此。直至現代,中 國茶具仍為世界各國所寶愛。今之東南亞國家,明明是自己燒制 的茶具,卻以「中國瓷器」相標榜,以抬高身價。小小茶具對推 動中外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 來日。

Ⅳ 哪些茶具有哪些特色

【玻璃茶具】

在現代,玻璃器皿有較大的發展。玻璃質地透明,光澤奪目。外形可塑性大,形態各異,用途廣泛,玻璃杯泡茶,茶湯的鮮艷色澤,茶葉的細嫩柔軟,茶葉在整個沖泡過程中的上下穿動,葉片的逐漸舒展 等,可以一覽無余,可說是一種動態的藝術欣賞。特 別是沖泡各類名茶,茶具晶瑩剔透。杯中輕霧縹緲,澄清碧綠,芽葉朵朵,亭亭玉立,觀之賞心悅目,別有風趣。而且玻璃杯價廉物美,深受廣大消費者的歡迎。

玻璃器具的缺點是容易破碎,比陶瓷燙手。

【搪瓷茶具】

搪瓷茶具以堅固耐用,圖案清新,輕便耐腐蝕而著稱。它起源於古代埃及,以後傳入歐洲。但現在使用的鑄鐵搪瓷始於19世紀初的德國與奧地利。搪瓷工藝傳入我國,大約是在元代。

明代景泰年間(公元1450-1456年), 我國創制了琺琅鑲嵌工藝品景泰藍茶具,清代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 景泰藍從宮廷流向民間,這可以說是我國搪瓷工業的肇始。

我國真正開始生產搪瓷茶具,是本世紀初的事,至今已有70多年的歷史。在眾多的搪瓷茶具中,潔白、細膩、光亮,可與瓷器媲美的仿瓷茶杯;飾有網眼或彩色加網眼,且層次清晰,有較強藝術感的網眼花茶杯;式樣輕巧,造型獨特的鼓形茶杯和蝶形茶杯;能起保溫作用,且攜帶方便的保溫茶杯,以及可作放置茶壺、茶杯用的加彩搪瓷茶盤,受到不少茶人的歡迎。但搪瓷茶具傳熱快,易燙手,放在茶幾上,會燙壞桌面,加之「身價」較低,所以,使用時受到一定限制,一般不作居家待客之用。

【陶土茶具】

陶土器具是新石器時代的重要發明。最初是粗糙的土陶,然後逐步演變為比較堅實的硬陶,再發展 為表面敷釉的釉陶。宜興古代制陶頗為發達,在商周 時期,就出現了幾何印紋硬陶。秦漢時期,已有釉陶的燒制。

陶器中的佼佼者首推宜興紫砂茶具,早在北宋 初期就已經崛起,成為別樹一幟的優秀茶具,明代大為流行。紫砂壺和一般陶器不同,其里外都不敷釉, 採用當地的紫泥、紅泥、團山泥摶制焙燒而成。由於 成陶火溫較高,燒結密緻,胎質細膩,既不滲漏,又有肉眼看不見的氣孔,經久使用,還能汲附茶汁,蘊蓄茶味;且傳熱不快,不致燙手;若熱天盛茶,不易酸餿;即使冷熱劇變,也不會破裂;如有必要,甚至還問直接放在爐灶上煨燉。紫砂茶具還具有造型簡練大 方,色調淳樸古雅的特點,外形有似竹節、蓮藕、松段和仿商周古銅器形狀的。《桃溪客語》說「陽羨(即宜 興)瓷壺自明季始盛,上者與金玉等價。」可見其名貴。明文震享《長物志》記載:「壺以砂者為上,蓋既不 奪香,又無熟湯氣。」

明代嘉靖、萬曆年間,先後山現了兩位卓越的紫砂工藝大師——龔春(供春)和他的徒弟時大彬。龔 寺幼年曾為進士吳頤山的書僮,他天資聰慧,虛心好學,隨主人陪讀於宜興金沙寺,閑時常幫寺里老和尚摶坯制壺。傳說寺院里有銀杏參天,盤根錯節,樹瘤多姿。他朝夕觀賞.乃摹擬樹瘤,捏制樹瘤壺,造型獨特,生動異常。老和尚見了拍案叫絕,便把平生制壺 技藝傾囊相授,使他最終成為著名制壺大師。供春的製品被稱為「供春壺」,造型新穎精巧,質地薄而堅實,被譽為「供春之壺,勝如金玉」。「栗色暗暗,如古金石;敦龐用心,怎稱神明」。時大彬的作品,突破了 師傅傳授的格局而多作小壺,點綴在精舍幾案之上,更加符合飲茶品茗的趣味。因此當時就有十分推崇的詩句:「千奇萬狀信手出」,「宮中艷說大彬壺」。清代紫砂茶具,在前人的基礎上更有發展。其中以清初陳鳴遠和嘉慶年間楊彭年製作的茶壺尤其馳名於 世。陳鳴遠製作的茶壺,線條清晰,輪廓明顯,壺蓋有行書「鳴遠」印章,至今被視為珍藏。楊彭年的製品, 雅緻玲瓏,不用模子,隨手捏成,天衣無縫,被人推為「當世傑作」。當時江蘇溧陽知縣陳曼生,癖好茶壺,工於詩文、書畫、篆刻,特意到宜興和楊彭年配合制壺。陳曼生設計,楊彭年製作,再由陳氏鐫刻書畫。其 作品世稱「曼生壺」。一直為鑒賞家們所珍藏。清代宜 興紫砂壺壺形和裝飾變化多端,千姿百態,在國內外 均受歡迎,當時我國閩南、潮州一帶煮泡工夫茶使用的小茶壺,幾乎全為宜興紫砂器具,17世紀,中國的 茶葉和紫砂壺同時由海船傳到西方,西方人稱之為「紅色瓷器」。早在15世紀,日本人來到中國學會了制壺技術,他們所仿製的壺,至今仍為日本人民視為珍品。

名手所作紫砂壺造型精美,色澤古樸,光彩奪目,成為美術作品。過去有人說,一兩重的紫砂茶具,價值一二十金,能使土與黃金爭價。明代張岱《陶庵夢憶》中說:宜興罐以龔春為上,一砂罐,直躋商彝周鼎之列而毫無愧色。名貴可想而知。

近年來,紫砂茶具有了更大發展,新品種不斷涌現,如專為日本消費者設計的藝術茶具,稱為「橫把壺」,按照日本人的愛好,在壺面上到寫精美書法的佛經文字,成為日本消費者的品茗佳具。 目前紫砂茶具品種已由原來的四五十種增加到 六百多種。例如,紫砂雙層保溫杯,就是深受群眾歡 迎的新產品。由於紫砂泥質地細膩柔韌,可塑性強,滲透性好,所以燒成的雙層保溫杯,用以泡茶,具有 色香味皆蘊,夏天不易變餿的特性。這種杯容量為250毫升,因是雙層結構,開水入杯不燙手,傳熱慢,保溫時間長。造型多種多樣,有瓜輪型的、蝶紋型的,還有梅花型、鵝蛋型、流線型等。藝人們採用傳統的 篆刻手法,把繪畫和正、草、隸、籠、篆各種裝飾手法施用在紫砂陶器上,使之成為觀賞和實用巧妙結合的產品。

紫砂壺的創作者,相傳是明代宜興金砂寺一個不著名的寺僧,他選紫砂細泥捏成圓形坯胎,加上 嘴、柄、蓋,放在窯中燒成。有一把失蓋的樹癭壺,造 型精闢,現存北京歷史博物館,足供春唯一的傳品,但也有人疑為贗品。自明代供春(龔春)模仿老銀杏樹癭製成「供春壺」而聞名後,相繼出現的制壺大師 有明萬曆的董翰、趙梁、文暢、時朋「四大名家」,後有時大彬、李仲芳、徐友泉「三大妙手」,清代有陳鳴遠、楊彭年、楊風年兄妹和邵大亨、黃玉麟、程壽珍、俞國良等。近代有顧景舟、朱可心、蔣蓉等人,顧景舟近作 提璧壺和漢雲壺,系出國禮品。青年藝人也是人材輩出。

紫砂茶具式樣繁多,所謂「方非—式,圓不一相」。在紫砂壺上雕刻花鳥、山水和各體書法,始自晚 明而盛於清嘉慶以後,並逐漸成為紫砂工藝中所獨 具的藝術裝飾。不少著名的詩人、藝術家曾在紫砂壺 上親筆題詩刻字。《砂壺圖考》曾記鄭板橋自製一壺, 親筆刻詩雲:「嘴尖肚大耳偏高,才免飢寒便自豪。量小不堪容大物,兩三寸水起波濤」。

評價一套茶具,首先應考慮它的實用價值。一套茶具只有具備了容積和重量的比例恰當,壺把的提用方便,壺蓋的周圍合縫,壺嘴的出水流暢,色地和圖案的脫俗和諧,整套茶具的美觀和實用得到融洽 的結合,才能算做一套完美的茶具。宜興茶具使有這些特點。

紫砂茶具不僅為我國人民所喜愛,而且也為海 外一些國家的人民所珍重。早在15世紀,日本、葡萄牙、荷蘭、德國、英國的陶瓷工人就先後把中國的紫 砂壺作為標本加以仿造。18世紀初,德國人約·佛 ·包特格爾,不僅製成了紫砂陶,而且 在1908年還寫了一篇題為《硃砂瓷》的論文。本世紀初,紫砂陶曾在巴拿馬、倫敦、巴黎的博覽會上展出, 並在1932年的芝加哥博覽會上獲獎,為中國陶瓷史 增添了光彩。

【金屬茶具】
金屬用具是指由金、銀、銅、鐵、錫等金屬材料製作而成的器具。它是我國最古老的日用器具之一,早在公元前18世紀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的1500年間,青銅器就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先人用青銅製作盤、盛水,製作爵、尊盛酒,這些青銅器皿自然也可用來盛茶。
自秦漢至六朝,茶葉作為飲料已漸成風尚,茶具也逐漸從與其它飲具共享中分離出來。大約到南北朝時,我國出現了包括飲茶器皿在內的金屬器具。到隋唐時,金屬器具的製作達到高峰。
本世紀80年代中期,陝西扶風法門寺出土的一套由唐僖宗供奉的鎏金茶具,可謂是金屬茶具中罕見的稀世珍寶。但從宋代開始,古人對金屬茶具褒貶不一。元代以後,特別是從明代開始, 隨著茶類的創新,飲茶方法的改變,以及陶瓷茶具的興起,才使金屬茶具逐漸消失,尤其是用錫、鐵、鉛等金屬製作的茶具,用它們來煮水泡茶,被認為會使「茶味走樣」,以致很少有人使用。但用金屬製成貯茶器具,如錫瓶、錫罐等,卻屢見不鮮。這是因為金屬貯茶器具的密閉性要比紙、竹、木、瓷、陶等好,具有較好的防潮、避旋旋光性能,這樣更有利於散茶的保藏。因此,用錫製作的貯茶器具,至今仍流行於世。
精美茶具裝點空間
對許多人來說,茶與咖啡不只是簡單的解渴飲料,它更是生活中一個美麗的銜接。注重居室生活品位的人們,對咖啡杯和各種茶具的收藏也是另一種裝點空間的方法。 一般而言,杯器可因不同的用途而有不同的款式。如義大利的專用咖啡杯較為小巧,杯口亦較窄,這樣才能留存濃醇的咖啡口感。而紅茶杯的杯緣較寬,以使茶葉有舒展的空間,同時也能觀賞茶葉舒展的美感。一般的咖啡杯容量約在200-230毫升之間,而歐美家庭用早餐的咖啡、牛奶杯,形如馬克杯,容量較大些。咖啡杯的內壁最好選擇簡單的淡色系,杯子才能映襯出咖啡的色澤。 杯器的材質可分為陶及瓷,兩者保溫效果相差不多,市場上的骨瓷杯則含有動物的骨灰,保溫效果極好,但一般家庭很少使用。 用杯器裝點居室,不僅可將杯子單擺在餐桌、茶幾上,成套地擺放在透明的櫥櫃里,或是幾組不同的杯器結合使用,利用不同的色彩與質感對比,再搭配新鮮的水果,嬌艷的鮮花、絢麗的檯布,讓你有個品茶、喝咖啡的好心情。

Ⅵ 北京去哪裡買茶具比較好

北京去馬連道茶葉城二層,很多商戶買茶具,馬連道茶城位於北京市西城區,是北京一商集團公司投資建成的現代化、多功能綜合商業設施,建築面積6.8萬平方米。北京馬連道茶城坐落在「京城茶葉第一街」的中心位置,是規模經營的大型茶葉市場。這里雲集著來自全國十幾個省市的300餘家茶商,年銷售近3億元。除茶葉經營外,還經營茶具、茶工藝品、茶道和茶文化傳播等。獨具特色的經營和規范化的管理,使其在短短三年就在全國具有了很強的輻射力和影響力。並多次被北京市和宣武區授予「重合同守信用單位」「文明單位」等榮譽稱號。作為北京特色,馬連道正瞄著國際化特色商業街的目標邁進。 奧運將至,馬連道整體形象也將有進一步的提升。區政府將在對發展馬連道茶文化創意產業進行可行性研究的基礎上,以茶文化創意產業推動馬連道的產業升級和品牌建設。通過引入茶葉拍賣和大宗交易等交易制度,迅速提升茶產業,推動茶葉貿易,規范拍賣制度及相關貿易規則,將馬連道建設成全國茶行業龍頭市場和國際茶葉交易中心,此外也會加強茶葉市場誠信體系建設。

Ⅶ 老北京的茶文化

老北京茶文化

茶道在中國已有千年以上的歷史,向來以「品茶」和「飲茶」分為不同的「茶道」。陸羽作《茶經》, 即談的是品茶。換句話說,即是欣賞茶的味道、水的佳劣、茶具的好壞(日本人最重此點),以為消遣時光的風雅之舉。善於品茶,要講究五個方面:第一須備有許多茶壺茶杯。壺如酒壺,杯如酒杯,只求嘗試其味,藉以觀賞環境物事的,如清風、明月、松吟、竹韻、梅開、雪霽……並不在求解渴,所以茶具宜小。第二須講蓄水。什麼是惠山泉水,哪個是揚子江心水,還有初次雪水,梅花上雪水,三伏雨水……何種須現汲現飲,何種須蓄之隔年,何種須埋藏地下,何種必須搖動,何種切忌搖動,都有一定的道理。第三須講茶葉。何謂 「旗」,何謂「槍」,何種須「明前」,何種須「雨前」,何地產名茶,都蓄之在心,藏之在篋,遇有哪種環境,應以哪種水烹哪種茶,都是一毫不爽的。至於所謂 「紅綠花茶」,「西湖龍井」之類,只是平庸的俗品,尤以「茉莉雙窨」,是被品茶者嗤之以鼻的。第四須講烹茶煮水的工夫。何種火候一絲不許稍差。大致是:「 一煮如蟹眼」,指其水面生泡而言,「二煮如松濤」,指其水沸之聲而言。水不及沸不能飲,太沸失其水味、敗其茶香,亦不能飲。至於哪種水用哪種柴來燒,也是有相當研究的。第五須講品茶的功夫。茶初品嘗,即知其為某種茶葉,再則閉目仔細品嘗,即知其水質高下,且以名茶賞名景,然後茶道尚矣!

至於飲茶者流,乃吾輩忙人解渴之謂也。尤以北方君子,茶具不厭其大,壺盛十斗,碗可盛飯,煮水必令大沸,提壺澆地聽其聲有「噗」音,方認為是開水。茶葉則求其有色、味苦,稍進焉者,不過求其有鮮茉莉花而已。如在夏日能飲龍井,已為大佳,謂之:「能敗火」。更有以龍井茶加茉莉花者,以「龍睛魚」之名加之,謂之「花紅龍井」,是真天下之大噱頭也。至於沏茶功夫,以極沸之水烹茶猶恐不及,必高舉水壺直注茶葉,謂不如是則茶葉不開。既而斟入碗中,視其色淡如也,又必傾入壺中,謂之「砸一砸」。更有專飲「高碎」、「高末」者流,即喝不起茶葉,喝生碎茶葉和茶葉末。有的人還有一種論調,吃不必適口而必充腸之食,必需要釅茶,將「高碎」置於壺,蔗糖置於碗,循序飲之,謂之「能消食」。

還有一種介於品茶與飲茶之間的,若說是品茶,又蠢然無高雅思想,黯然無欣賞情緒。若說是欽茶,而其大前提並不為解渴,而且對於茶葉的佳劣,辨別得非常清楚,認識得非常明確,尤其是價錢更了如指掌,這就是茶葉鋪的掌櫃或大夥計。

每逢茶莊有新的茶樣到來,必於櫃台上羅列許多飯碗,碗中放茶葉貨樣少許,每碗旁並放與碗中相同的茶樣於紙上,以資對照與識別。然後向碗中注沸水,俟茶葉泡開,茶色泡透,凡本櫃自認為能辨別佳劣的人物,都負手踱至櫃前,俯身就碗,仔細品嘗。舌吸唇擊,嘖嘖有聲。其譜兒大者又多吸而唾於地上,謂之 「嘗貨樣」。大鋪嘗貨樣多在後櫃,小鋪多在前櫃,實在是有意在顧主面前炫耀一番。

茶葉庄

北京茶行,十之九皆為安徽人,所謂「茶葉某家」的便是,有名者為:吳家、汪家、方家、羅家、胡家、程家凡姓,而安徽人中尤以歙縣為主,所以北京的歙縣義地便由茶葉吳家負責典守。外省外縣人極難經營茶行,即使有人開茶店,亦須請皖歙人幫忙,如慶隆茶莊就是由皖人相助而由河北安次縣人開的。近年更有山西人在京經營茶店的,以前是海味店代營茶葉,後又改為茶店代營海味,一切采辦、嘗樣、主持全是山西人。因安徽為產茶名區,歙縣附近尤盛,所以歙人多業茶。北京的大茶店在茶山附近設「坐莊」采辦新茶,也有包一角茶山的。小一點的茶店在天津坐莊,更小一點的便向津方茶行批購。天津是北方幾省最大的茶葉集散地。到茶山坐莊的人一定要懂得各色茶葉的好壞,價值的漲落,在京銷售情形,以定采辦數目。更需與茶山廝熟,道途通曉,周轉資金靈活。每年要往來京皖或京津,所以皖歙人業此最宜。

茶葉的種類

北京人常喝的茶葉可分為六大類:

(一)茉莉香茶 包括所有經過茉莉花窨焙的香片茶。其中細目不下二三十種,以「蒙山雲霧」、「蒙山仙品」為最佳,以次有「黃山鳳眉」、「黃山仙霧」、「雙窨梅蕊」、「雙窖茗芽」、「老竹大方」、「鐵葉大方」等,此類香片茶有的也曾充貢品,由兩淮鹽運使呈進,以黃山所產為主。至於此類四個字的雅名,只是茶店對顧客的介紹,實際內行另有簡名。即購者也只說要多少錢一斤的龍井或香片,沒有呼名的。

(二)珠蘭清茶 茶經窖制則失茶味,但不經窨制又只覺苦澀,而珠蘭茶可緩其沖。此類茶葉另銷一部分嗜愛者,並非普通人的喜好。珠蘭茶在茶店呼為 「蘭窖」,有「蘭窖岩頂」、「蘭窨娥眉」、「蘭窖寶珠」等,有一二十種名稱。京人通稱為「蓮蕊」,寫於茶館茶牌上的,只是珠蘭茶中的一種名稱。珠蘭茶顏色清淡而非龍井,亦非素茶,非靜心人不能辨其妙點。

(三)武夷紅茶 紅茶為熟茶的一種,冬天飲之能祛寒暖腹。此種茶向為舊京人所不喜歡,一般家庭中極為少見。自歐風東漸,跳舞廳、咖啡館里都有了紅茶,西餐館用紅茶代替咖啡,有時還加牛奶、砂糖,於是紅茶大走「紅運」,茶食店中有了紅茶,新家庭中也預備下紅茶,但早茶晚酒之士是不屑問津的。紅茶以 「鐵觀音」、「上下岩茶」為最佳,以次有「龍須」、「白毫」、「紅壽」、「九曲君眉」、「桂花紅眉」、「大紅袍」、「紅雨淋」,名色佳雋,更有做成茶團或茶束成對計價的,如「水鮮龍團」、「武夷龍須」等。

(四)龍井綠茶 茶店以「紅綠花茶」四字為號召,紅即紅茶,綠則指龍井及六安素茶。

龍井茶自以西湖龍井所產得名,但龍井地大不過一頃,能有多少茶樹?即西湖近處亦不見得能喝著真龍井,何況遠隔數千里,幾元錢就能買一斤呢!茶店將龍井叫做「龍茶」,倒實際一些。按等級分,最好的是「超等龍茶」,其次才是「西湖龍井」、「明前貢龍」、「春分貢龍」等。綠茶尚有「洞庭碧螺」、「四望攀針」、「六安梅片」、「六安針晃」、「六安春茶」等,最次的是「大廣了」。

(五)各種花茶 茶店中花茶以菊花為正宗,有「貢菊」、「黃菊」、「白菊」等,統名之為茶菊,和葯店所售有粗細之別。此外「霍山石斛」也列入花茶之中,但價值高昂,多有不預備的。花茶還有「枸櫞茶」、「野薔薇茶」、「桑頂茶」、「桑芽茶」、「苦丁茶」、「玫瑰花」、「安化貢尖」等類。至於窖茶中的茉莉花、珠蘭花,也叫花茶。近年蘇州首以「玳玳花」入茶,漸傳北方,玳玳花已成今日茶店中必有品了。

(六)普洱茶 昔盛今衰的普洱茶產自雲南的普洱,種類也不少,以「蠻松芽茶」為最佳,次為「蠻松普洱」。它的裝制與一般茶葉不同,裝成茶餅的名 「七星餅」,裝成茶磚的名「普洱茶磚」,裝成茶膏的有「普洱茶膏」,裝成茶團的,分大小兩種,大的重百兩,名「百兩普洱團」,小的可以零星稱用,名「普洱星團」。喝普洱茶必須熬煎,有時還要加薑片,為邊塞旅行的必備之品。

茶葉在產地採摘以後即經人工擇制。紅茶更須經過炒、曬、蒸等手續,茶的寒性全被滌凈。其他窨茶綠茶則稍經加工即直運各地,所謂雙窨是到銷地以後重加茉莉花窨蒸,花的數量要與茶成比例,過多過少皆不可。窖焙有一定時間,大約為一對時(二十四小時),至時開封。不及時味不佳,稍過時味亦變臭,即香極生臭之理。

北京的水

北京人喝茶,對於水雖不講究,而實亦顧及此點。早年北京沒洋井及自來水(北京第一個洋井,說者雖皆以耳聞目見為說,實仍以十二條西口劉家洋井為最早最佳,主人劉五,山東人,能畫馬,而隱於商販),普通井水,雖不是土井,是磚井,仍以苦水為最多,那時八旗軍家,四季發米,全是老米(俸米是白米),煮老米飯,應以使苦水為香越,所以苦水也為人所重視。做菜做湯,有時用甜水或「二性子」水,洗衣滌器澆花,則以二性子水為主,至於烹茶,才用甜水。夠不上甜水井,家道又貧寒的人家,也以二性子代甜水。早年北京井水,因汲浚不深,所以成為苦水,水苦澀有鹼性,昔年最多。二性子水較苦水稍佳,介於甜苦之間,井數較苦水井為少。甜水井最少,甜水井固然是汲淘深的緣故,實也因地當適有佳泉。筆者曾飲「上龍」井水,上龍為昔日有名甜水之一,尚不如洋井之深,然甘冽過之,可見為地有佳泉之故。

早年挑水的山東人,聚處為「井窩子」,能得一二性子水,已能發財,人家向備兩缸,一貯苦水,一貯二性子,中等人家,則另備一小壇,以貯甜水,大家則屏棄苦水不要。挑水的有專挑某種水的,有兼挑兩三種水的,其專挑甜水的,則為水夫中翹楚。以前宮中例用玉泉山水,其有茶癖的,或和黃龍包袱水車夫交友,或許以金錢,以期得偶然盜用少許御水,但仍須在預定地點相候,有時且要迎出城老遠的去。有的和玉泉山當差人員相識,可以取用一些。其各府第,自以水車每日向各甜水井拉水。「大甜水井」一處,每日可賣水費五十三兩整寶一個。那時北京有一俗諺是:「南城茶葉北城水」,所謂北城,蓋指安定門外而言。安定門外甜水甚多,當是地脈所關,以「上龍」「下龍」二處為最佳。二井相離,不足二百步,上龍在北,下龍在南,現在下龍已然填堙,屋宇無存,上龍仍由毛三兄支持開茶肆。安定門外下關北口外,地當小關之內,有甘水橋甜水井一處,此井由元明以來即有名,甘水橋尚是元代舊名,以明代為最熱鬧,文人墨客,常在此吃茶,久之百戲雜陳,幾成鬧市(明代公安派文人所游之地,至今仍有茶可吃者,只剩西直門外白石橋一處了)。到清代雖沒有以前的繁華,賣甜水是仍舊的,直至洋井盛行,此處立刻冰消了。安定門外角樓北土城邊還有一處「滿井」,水齊井口,俯身可飲,水更清甜,此地在明代也是文人常到的地方,也相當熱鬧,在清代卻寂寞無聞,也沒人在此取水。此井現在仍存,附近土地滋潤,清幽異常。前幾年曾和門人王永海三數人前往,自攜試驗化學用的汽油爐及茶具酒果,在此踏過青,難得並無主人相問,極有清趣的趣味。

茶 具

北京人雖不講究泡茶的水,也相當能分別水的佳劣的。北京人是喝茶,而不是品茶,所以茶具不能十分太小、太講究,但也有以喝茶為目標,而在小茶具、細瓷器上注意的。北京喝茶,茶壺也以小為目標,但既為喝茶,自以能蓄茶為主,所以能有暖套為佳。暖套例為藤編其外,內襯氈絮,以紅喀喇為里,居家行旅,無不相宜,只茶館中不預備此物。茶壺通以瓷質,老家庭也有用銅壺的,而皆說錫茶壺貯茶不敗味。商店中也有小號生鐵壺沏茶的,即馳名四遠的「山西黑小子 」,形作荸薺扁形,實為煮水之用。有一般似乎講究的,以用宜興紫砂壺為貴,宜興壺固佳,但難得精緻小品,且多偽制,泥味歷久不退。也有用銀壺的,此風近年始盛。晚清興一種磁鐵壺及一種茶壺蓋碗兩用的茶具,實皆宜於靠茶,講究者不用。前清茶具,有所謂「折盅蓋碗」者,蓋碗為一蓋一底,蓋小於底,在其中泡茶,量小適於細飲。且用蓋碗,稍顯外行,則不但斟不出茶來,反要灑落身上,有時還要摔掉。必須以大指中指卡住兩面碗邊,食指圈回,頂住碗蓋,蓋前方稍下沉,即能一絲不灑的斟出茶來。折盅為令茶速涼,乃待客及對付婦孺之需,是僕婢的專差。一般不肖子弟,在蓋碗中也要出花樣,外繪花卉山水人物、名人手筆,內繪避火圖兩幅,六碗為一桌,裝一錦匣。以六碗內圖相同的為下品,六碗備異共十二式的為中品,十二碗二十四式的為上中品,二十四碗四十八式為上上品。有一暴發戶財主,也要玩玩名瓷,便買了一套上上品四十八式的,後其家敗落,此物獨得善價,此公也不為無見了。

關於茶碗,普通都是瓷碗,而舊稱為茶盅的緣故,一則物小,二則完全沒把似酒盅,其岔沿豆綠色、茶葉末色、芝麻色的,人則稱為茶碗。近年托茶碗的有茶碟,早年則有「茶托」、「茶船」,全為錫質,也有銅質。其圓形中央有一放碗足小圈的,或荷葉邊的,名為茶托;其為元寶形、兩頭高高翹起的,名為茶船。

北京泡茶,通稱為沏茶,以先放茶葉後注水為沏,先注水後放茶葉為泡,北京則無論用茶壺或蓋碗,皆用沏的方式。其專愛喝釅茶的,先將沏成的茶,喝過幾遍,然後傾入砂壺中,上火熬煮,則茶的苦味黃色盡出,謂之「熬茶」。熬茶適用於山茶,所用砂壺,價值最廉,通稱為「砂包」,為中產以上所不睬、富貴人家所不識,而頗利於茶味,鄉間野茶館常用砂包為客沏茶,冬夏皆宜。和熬茶差不多的,有所謂靠茶,靠茶即將茶壺置於火傍,使其常溫,時久也靠出茶色來。熬茶可以用武火,靠茶不但用文火,簡直不必見火,只借火熱便可。

偽 茶

北京西山附近一帶,有山中人扛荷席簍荊筐,內實所謂山茶,脫售於當地。村民因其價廉,爭相購飲。後京茶莊以山茶羼入真茶劣品中,是為偽茶。山茶產於京西翠微西北山套中,過上方山往南便逐漸少了。山茶的原料最初以紫荊為主(紫荊,北京人稱為「荊條」,山裡人稱為「荊蒿」),采其嫩芽曬干,不需蒸焙即可出山售賣。喝山茶的,必須用砂包熬著喝,越靠茶葉越濃,尤以冬日喝山茶更為深厚有趣。

初期的紫荊芽茶尚稱不惡,後以銷售發達,飲者漸多,遂將已成小葉的紫荊大芽加入,且多加荊枝,以壓分量,但仍不失原味。再後乃有雜質加入,但山中人不採夏日長葉,亦不採秋後小葉,只採春日嫩芽,因紫荊花芽雖可代茶,而紫荊則頗有毒質,偶有不慎,與肉類同食,即易致死。西山龍泉塢一帶,產杏頗多,山中人每於冬末春初,拾取隔年陳杏,用以泡茶,絕無酸味,而有一縷清香氣息,飲之令人心遠。拾此干杏,又必須經過雪壓,方能有味,於是拾得售賣,人以「踏雪尋梅」稱之。我與翁偶虹兄於民十五在小樓流連時,日以此物加茗中飲之,想偶虹尚能記及罷!山茶雜質中,以「剪子股」草、「酸不溜」草、「苣蕒菜」為三大原料,其他樹葉是絕不加入的。後城裡人見山茶可以混充茶內以求厚利,始而收買山茶,選凈粗枝,批售茶行,頗能魚目混珠。後乃廣收「嫩酸棗葉」,繼則一切嫩棗葉皆可,再則嫩柳葉亦可加入,經過炮製,反成為中等以上的茶葉,是為高等偽茶了。

此種假茶的製法是:將採得的芽葉洗凈曬成半干,然後上籠屜用火蒸,至二分熟。傾出再曬,至半干再蒸,每蒸曬一次,熟的成分即加一分,七蒸七曬芽葉已成稀爛,觸手欲碎,所謂「爛成軟鼻涕」程度,傾在席上陰至九分干,以手搓成茶葉卷,置於瓷罐中悶放。悶置愈久,茶味愈佳。此種用酸棗芽、棗芽、柳芽所制的偽茶,亦以此順序排成等級,成為「龍井綠茶」或介於茉莉窨茶和綠茶之間的大方茶,外行人絕喝不出邪味,其茶品亦可列在中等之間。不過真正講究名譽的大茶店是不肯以此損壞名譽的。

近年西山下畫眉山一帶村民,亦覺紫荊山茶只適於冬日,夏日應飲龍井茶以清心火,於是也仿效制棗芽的「伏地龍井茶」。但自製柳葉茶的很少,這是不肯自欺而已。伏地綠茶暢行以後,於是又設法制窖茶,便采剪子股、酸不溜、苣蕒菜諸草葉,加以焙制。

偽制大路貨的粗茶,更有采嫩榆樹葉、嫩椿樹葉的。榆樹葉沒有特殊味,椿葉有臭味,需經加工處理。京西齋堂以西群山中,制偽茶者以其物易得,遂將嫩椿葉採取後,反復蒸曬至六七次,除去青氣臭味,再潑上大量的姜黃水。沏出茶來,色作濃赤者,味苦如大黃,以售下級飲客。

窖真茶向在產花區的豐台諸村,制偽茶的原在廣安門內,後因偽茶也需窖制,移到窨真茶的豐台附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