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北京人打招呼有什麼講究
擴展閱讀
廣州新冠病例多少 2025-07-30 21:57:57
杭州專業控煙室怎麼選 2025-07-30 21:51:42
福州豬大腸哪裡批發 2025-07-30 21:28:26

北京人打招呼有什麼講究

發布時間: 2022-08-02 08:12:23

① 中國人見面打招呼方式

1、作揖禮。
作揖禮是華人中最流行的見面禮。 作揖禮主要適用於過年時舉行團拜活動,向和輩祝壽,向友人恭吉喜結婚、生子、晉升、喬遷,向親朋好友表示無比感謝,以及與海外華人初次見面時表示久仰之意。
2、鞠躬禮。
鞠躬禮目前在國內主要適用於向長者表示敬重、向他人表示感謝、領獎或講演之後、演員謝幕、舉行婚禮或參加追悼會等活動。鞠躬的次數,可視具體情況而定。惟有追悼活動才用三鞠躬,胡在喜慶的場合,鞠躬次數不可為三。
3、合十禮。
合十禮,亦稱合掌禮,即雙手十指相合為禮。具體做法是雙掌十指在胸前相對合,五手掌並攏向上,掌尖與鼻尖基本持平,手掌向外側傾斜,雙腿立直站立,中身微欠,低頭。可以口頌祝詞或問候對方,亦可面含水量微笑。

② 在北京打招呼見面第一句話說什麼

你丫還活著哪!
哈哈,北京土著大概會這么說,不過現在北京人也基本都是中國各地的人了,還有好多外國人,如果兩個陌生人打招呼肯定是「你好!」。如果是一個單位的同事一般是「早」。 如果是和外國人打招呼就是「hello!」

③ 北京人的規矩是什麼

老北京的禁忌..?

多了去了,比如給客人敬茶後不能把茶壺嘴對著客人,上菜必須要雙數,去別人家做客必須要主動跟人家打招呼,走的時候做主人的要送到門口,不能拿一根火柴點3支煙...

④ 中國人見面打招呼方式

中國人見面打招呼的方式是以寒暄為主,例如你吃了沒有,你去哪裡,你干什麼去為主。

⑤ 北京的風俗文化有哪些

北京是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古都,經過遼契丹族、金女真族、元蒙古族、明漢族、清滿族的統治。不同的文化形態和生活方式經過千百年的發展變化,繁衍出了許多傳統習俗,具有鮮明的傳承性、地域性、群眾性和時效性,這些習俗是北京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北京三大節的節日習俗
(一)春節
自古以來,新一年的第一天要過「春節」。「春節」也叫「元旦」、「元辰」、「元日」等,在中國一直把農歷新年的第一天稱為「元旦』』並沿襲下來。辛亥革命之後廢除舊歷採用公歷,以公元紀年1月1日為「元旦」,為了與農歷的新年有所區別,此後就不再稱「春節」為「元旦"了。在民間,人們習慣稱過春節為「過年」。每到農歷十二月間,北京民間「年」的氣氛就越來越濃了,按傳統習俗,一般都從「臘八」開始,一直延續到元宵節後。
1.臘八
臘月初八,傳說這天為佛祖成佛之日,有熬臘八粥的習俗。北京民間,人們多在天亮之前即熬好一鍋臘八粥,講究一些的人家,臘八粥除米、豆之外,還放一些棗、栗子和桂元肉等等。粥熬好之後,除全家食用外,往往街坊鄰居也互相饋贈。臘八這天,除民間遍食臘八粥外,舊時北京各大寺廟,像雍和宮等,都用大鍋熬粥,然後分送給那些捐錢的施主。每碗粥中插一小黃紙旗,書明某廟所贈,施主接到粥後,以銀兩「回敬」。當時各大廟利用臘八粥也可增加一筆收入。
2.祭灶
舊時臘月二十三日,北京有祭灶的習俗,宮廷用黃羊祭灶,民間祭灶則用糖瓜、關東糖等供品祭灶王爺,用清水草料祀灶君之馬。祭完之後,將灶君神像揭下,與紙元寶等一並焚燒。每逢此日,鞭炮極多,俗稱過小年。
3.掃塵
春節前的大掃除,老北京也叫「掃房」。古時候,這叫「掃年」,它是由驅病祛邪的一種宗教儀式演變來的。這掃房裡麵包含著兩層意思:一是乾乾凈凈,為迎接各位神仙在除夕之夜降臨人間做好准備;二是通過掃房,掃除家裡的穢氣、晦氣和窮氣。
4.守歲
傳說,年三十晚上到初一大清早,諸神要下界來考察人間的善惡,這些神裡面有財神爺、土地爺等。臘月二十三「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的灶王爺也在此時回到人間,繼續做他的「一家之主」。這時候,人們都要恭恭敬敬,謹慎行事,還要燒香磕頭,請諸位神仙在新的一年裡多多關照。
年三十晚上,是老北京人最有滋味的一段時光。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團圓飯,享用一年中最為豐盛的吃食。年三十晚上這頓飯,人要齊,席間還要多說吉祥話兒,預示以後的日子和和美美,團團圓圓。
按老北京的習慣,年三十晚上不睡覺,大家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叫「熬夜」、「守歲」。「守歲」有兩重意義:對歲數大的人來說,在除夕之夜守歲有珍惜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則是為了給父母延壽。
5.拜年
大年初一,熟人見面頭一句:「您過年好!」這是北京人過春節時喜用的拜年語。拜年的形式大至可分為四類:一是「走親戚」。初一必須給岳父母拜年,且須帶禮物。進門後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輩們依次跪拜。可以留下吃飯、玩耍。二是禮節性的拜年。如給同事、朋友拜年,進屋門向佛像三叩首,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暄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三是感謝性的拜年。凡一年來有欠人家情的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感謝。四是串門式的拜年。對於左鄰右舍的街坊,平時沒有多少來往,到了年禧,來到院里,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喜發財」、「一順百順」,或進屋坐一會兒,無須過多禮節。拜年的時限可以延長到正月十五燈節左右。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禮,日後補禮的,謂之「拜晚年」。
6.廟會
在老北京的年俗中,逛廟會是其中一大項,從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北京的各大廟會時間長短不一。當年和平門外的廠甸廟會,朝陽門外的東岳廟廟會,西便門外的白雲觀廟會,廣安門外的五顯財神廟廟會,再早時鬧市口的城隍廟廟會都是很有京城過年特色的大廟會。近年來北京人在過年時仍保留了逛廟會的習俗,只不過已變成了逛地壇廟會,龍潭廟會以及各種新派廟會,如石景山游樂園洋廟會、朝陽公園綜合廟會等。
廠甸廟會:廠甸是指琉璃廠附近的一條胡同,是北京一條古老的文化街。每年正月初一至十六在琉璃廠及廠甸搭棚列肆,成為過大年萬商歇市期間的集市所在,俗稱「廠甸廟會」,又稱「逛廠甸」。廠甸廟會的范圍是以海王屯公園為中心,東至火神廟,西至西琉璃廠,南至沙土園,北至西河沿。正月里廠甸廟會是北京最熱鬧的地方。林立的攤點上,堆滿了大家喜歡但平時又難以見到的各種玩具,各種風味小吃、特色食品,還有各種舊書、舊畫、古董、珍寶……凡是去了的人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東西。逛廠甸,是老北京人過年時最大的樂趣。
老北京人把玩具叫耍貨。廠甸廟會是賣耍貨的大世界。大大小小的耍貨攤兒一個緊挨著一個,擺滿海王邨公園周圍。廠甸的耍貨,有多達百餘種:面人、泥人、錫制刀槍、竹木刀槍、蠟鴨子、泥嫁妝、絹花、毛猴、泥哨、紙翻花、鐵絲變花、花臉、風車……所有耍貨精巧新穎且價格便宜,非常誘人。
廠甸廟會還是個博覽會,各類商品有大致的分區。古玩攤多設在東琉璃廠街路北的火神廟、海王郵公園和靠近虎坊橋的南新華街路西。其中,火神廟的攤位整齊、貨色較好,海王郵公園中的稍差一些,而南新華街路西的地攤,就差遠了,沒有貨架,只是平地擺攤。貨色也有不同,火神廟中多為金銀飾品、珠寶玉器、瑪瑙鑽石等;海王郵里多為瓷器、銅器、木器等攤位。新華街的地攤,都是些劣等貨色,什麼都有,價格低廉。說得更准確一點,火神廟中的是珍寶攤,海王邨里的是古玩攤,新華街路邊的是破爛攤。
7.元宵節
我國民間都有吃元宵(南方稱湯圓、湯團)的傳統習俗。元宵作為農歷正月十五的節慶食品,傳說最早始於春秋末期。據說楚昭王復國泛舟江上,見江面上漂有一物,色白微黃,舟人撈起獻給昭王,食之甜美。昭王令人以山楂為餡仿製,以慶祝家國團圓,其時正值農歷正月十五,便流傳至今。
元宵節的又一民俗是猜燈謎。古時人們把寫在彩燈上的謎語叫燈虎,比喻其深奧,不易被人猜中,好似射虎那麼難,故猜燈謎又叫「射燈虎」。燈謎是我國獨有的富有民族特色的一種文藝形式,生動活潑,饒有風趣。燈謎以謎語為基礎,啟發智慧,融匯知識。尤其是元宵節期間,猜燈謎最盛。
(二)端午節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五月節、夏節。
北京的百姓在五月端午(初五)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是櫻桃、黑白二色的桑葚、棕子以及雄黃酒及艾子葉。櫻桃、桑葚、棕子可以隨便吃,雄黃酒因為泡有雄黃,不能開懷暢飲,但也必沾一沾唇才可以。不但要沾唇,還要用手蘸上雄黃酒在小孩的腦門上寫一個「王」字。此外,還須把雄黃酒抹在孩子的耳、鼻、肚臍等處,說是抹了它,一年之間「五毒」(蛇、刺蝟、蜈蚣、蠍子、癩蛤蟆)不敢「鑽空而入」。另外,還得在住人的房門西側插上菖蒲棒,門上方中央貼上蛇、蜈蚣、蛤蟆或老虎圖案的紅色剪紙。另外,還可在小孩子的衣襟上掛一串用綵綢製成的小櫻桃、小桑葚、小菖蒲、小老虎之類的飾物,作為點綴。
(三)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中秋節。按歷法解釋是:農歷八月居秋天(秋季為七、八、九三個月)之中;八月十五日又在八月的中間,所以叫中秋節。中秋之夜,月亮最亮、最圓,月色也最皎美。中國人把月圓看做是團圓的象徵,因而也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中秋節之所以成為佳節,還在於對月亮有種種美麗的神話傳說,其中最著名的是「嫦娥奔月」。中秋節最盛行的吉祥物是兔爺。
中秋之夜,千家萬戶於庭院中對月設下香案,擺滿了時鮮瓜果,諸如西瓜、蘋果、葡萄、棗、梨、栗子等,還有熟食毛豆、五香花生、芋頭之類。全家人還在香爐上插一枝生毛豆,代表月中的桂樹。一切布置停當之後,全家人輪流向月亮朝拜。所謂祭月,是向月宮里的嫦娥遙拜。嫦娥是女性,月亮又屬太陰,所以中秋主祭一般是婦女。
明清兩代皇帝每年都舉行祭月活動,其中數清朝慈禧太後的祭月規模最大。中秋之夜滿朝文武、宮女簇擁著慈禧太後在頤和園排雲殿舉行祭月大典。供品除精選月餅、七節藕和各種果品外,還特製直徑達數尺的「月華」(帝後嫌「餅」與「病」音相近,便定在宮中稱月餅為月華)。月華上印有廣寒宮、桂樹、嫦娥等圖案。祭品中還有大西瓜,由御膳房名廚操刀,把瓜切成數瓣,瓣瓣綻開,而瓣底仍與瓜蒂相連不斷,形如一朵開放的大蓮花,稱作「蓮花團圓瓜」,再置於蓮花形狀的大銅盤里,擺上供桌祭月華,並把大月華切成小塊,連同團圓瓜分賜妃嬪、太監、親近侍女。然後帝後與眾人分乘龍舟、遊船,在昆明湖盪舟。船上配有美味佳餚,名為「泛舟賜宴」。是時,湖水上空焰火飛舞,湖面又燃放蓮花燈,氣氛甚為熱烈。坐落在北京阜成門外的月壇,是明嘉靖九年(1530)建的帝王祭月場所。
二、北京人的歲時習俗
京城百姓的生活是隨時令的變化而變的。一年四季、十二個月、二十四節氣、三十六旬、七十二候、三百六十五天,在飲食、節日、宗教活動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譜兒。無論是祝福賀喜、娛樂游戲、走親訪友、日常生活都有不同的講究和習俗。各種歲時習俗的活動不僅熱鬧喜慶,而且富於樂趣,充分體現出京城百姓好熱鬧的心態。考試大編輯整理
(一)咬春
立春。俗稱打春,是北京人很講究的一項重要風俗。立春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首,有「一年之計在於春」的說法。從官府到民間都重視立春這個節氣。據《明宮史》上記載:「立春前一日,順天府官員至東直門外一里春場迎春。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加署,引春牛擊之,日打春。」民間婦女在立春那天都買蘿卜吃,謂之「咬春」。立春各家講究吃春餅,烙春餅與烙普通餅不一樣,春餅要薄而且還能揭開,又稱「薄餅」。吃春餅講究菜多,過去北京豬肉鋪都賣熟肉「盒子菜」。盒子菜中有驢肉、熏肚、熏肋頭、醬口條、醬小肚等。
正月十九日是燕九節,也稱宴九、筵九、煙九、淹九等多種名稱。燕九節又稱白雲觀會神仙,是明清時期北京全城的一個盛大風俗活動,白雲觀是這個活動的中心。正月十九日是邱祖的誕辰,此日也稱為燕九節。
(二)龍抬頭
二月二龍抬頭。北京農歷二月的風俗主要是與太陽和龍有關,因為去冬的嚴寒已經過去,太陽升高了給人們帶來了溫暖,又因為春天來了,農業開始忙起來,種莊稼需要陽光和水,所以,祭祀太陽和龍。北京南城,左安門內有座太陽宮是清順治初年所建。宮內塑太陽神像,每年二月初二開廟。開廟時居民都往祭太陽,香客絡繹不絕。在祭太陽神時,北京居民都做太陽糕而供,「太陽糕」有「太陽高」的意思。二月仲春,節氣臨近春分,太陽一天比一天升得高,氣候越來越暖和,此時有祈禱太陽神日日高掛之意。清朝內廷在這天也用太陽糕在慈寧宮花園祭祀太陽神。北京城郊以農為業的人在二月初,每家都在大門外撒些草木灰,進門又在屋內和廚房等處及水缸四周撒草木灰。這樣做說是引龍回來。城裡人用黍水面、麥米做成棗糕放人熱油鍋煎熟而吃,說是「熏蟲」。過去,二月初二還是娘家接已出聘姑娘回娘家的日子。
(三)清明節
清明節大多在農歷三月份,在這一天,人們都要祭祀先祖亡人,有的人家去自家塋地掃墓,有的則在家中燒「包袱」遙祭而已。包袱是個約有尺許的白紙大口袋,上寫先人的名字及敬祭者,內裝紙錢和金、銀元寶等冥器。每至清明節,草木叢生,郊遊踏青是北京人多年來的風俗。清明節的前一天是寒食節,要禁火三天,吃冷食。寒食節是人們為了懷念春秋戰國時晉國的介子推不圖賞賜被火燒死在綿山上的事而形成的節日。
(四)蟠桃宮
北京農歷三月的又一風俗是三月三逛蟠桃宮。蟠桃宮位於崇文門外迤東河沿南岸。據史書記載,蟠桃宮原名太平宮,創建於明代。廟不大,前後只有兩個院落,山門橫匾上書「護國太平蟠桃宮」,左側大牆上寫「蟠桃」,右側大牆寫「聖會」四個綠琉璃大字。山門里正殿四壁牆上塑著一座鏊山,彩塑的群仙從四面八方擁向鏊山來赴三月初三的蟠桃聖會。規模宏偉,人物眾多,塑工精細,是該廟中泥塑藝術的精品。蟠桃宮廟內除王母娘娘殿外還有子孫娘娘、眼光娘娘和呂祖殿等。蟠桃宮雖是個小廟,但在北京人人皆知。該廟每年農歷三月初一至初三開廟三天。初三是王母誕辰,香客和逛廟的老幼、男女人群如梭。
從崇文門外往東,沿護城河南岸至廟門,小販的貨攤、賣茶水的席棚以及耍把式、變戲法、摔跤等賣藝娛戲場子一個緊連一個,熱鬧非常。
(五)妙峰山廟會
妙峰山在北京城西北門頭溝區,山有五峰,中峰日「金頂」,建有「天仙聖母碧霞元君廟」。每年農歷四月初一至十五開廟,朝山進香者絡繹不絕,香火極盛,形成著名的妙峰山廟會。20世紀20年代以後,北京大學等高等學府的學者赴西山妙峰山等地進行民間習俗文化調查,被後來學術界認為是中國民俗學調查研究的開端。
(六)丫髻山廟會
舊時每年四月初一至二十,丫髻山都有為期20天的廟會。當年清室照例派員前往致祭。北京城裡許多達官顯貴,翎頂輝煌,乘坐肩輿,絡繹於途。周圍數百里的善男信女為了求祥祈福、求醫得子,長途跋涉,不辭勞苦來此朝頂進香。一些民間香會也來獻藝謝神,開路、中幡、五虎少林棍、高蹺、龍燈、獅子,邊走邊練。有的抬著「真靈」、「有求必應」、「保我赤子」等大匾去掛匾還願。到了晚間,山上還有「善人燈會」,以小燈排成「碧霞元君」四字,以給香客照明。
(七)暑伏
農歷六月初天氣雖然已經很熱,但並不潮濕,適合晾曬衣服和書籍。所以北京有六月六「抖晾衣服書籍」的風俗。過去每年六月初六,各家各戶都將箱櫃中的衣物取出在院中通風地方著太陽晾曬,讀書人將書籍也搬出來讓風吹吹,防蟲蛀。六月,什剎海荷花盛開,天氣又炎熱,每天午後,北京農工商各界都會於什剎海乘涼觀賞荷花。前海北岸有茶棚、書館、戲棚和賣冷飲的貨攤,會賢堂大飯庄、烤肉季飯鋪也在這一帶。岸邊滿垂柳,海中荷花綻,風光倚美景,納涼之勝地。所以,每年六月逛什剎海是北京人的風俗。
(八)七夕
農歷七月里有「七夕」和七月十五放河燈的風俗。七月七日夜叫「七夕」,是北京民間婦女的一大節日。據神話傳說,牛郎和織女因犯了天條,被隔於天河的兩邊,只有每年的七月七日夜才能通過鵲橋相會。所以多少年來,每逢七月初七,北京沒出嫁的姑娘都將一枚小鋼針投入水碗中,使其浮於水面,在陽光下觀看碗底的針影,用此法以卜巧拙,俗稱「丟針兒」。婦女們還湊到葡萄架或藤蘿架下,聽牛郎織女說悄悄話。七月十五是傳統的中元節,在此節日里除各家祭掃墳塋、祭奠祖先外,在七月十五傍晚後,兒童以燃點荷花燈為樂。北海、護城河、通惠河上放河燈是七月十五一項很有樂趣的風俗。
(九)重陽
農歷九月初九是重陽節。在這一天有郊遊登高、飲菊花酒、吃重陽花糕、插茱萸(yu)等習俗。永定門外的燕墩、西便門外的天寧寺塔、城南的陶然亭、城北的薊門煙樹以及西山八大處等地都是當年文人雅士登高觀景、飲酒賦詩、烤肉分糕、共度重陽佳節的場所。重陽節期間,正是菊花盛開之際,富貴人家常在這一天將許多盆菊花放在庭院中,擺成一座花山,邀請親朋好友前來觀賞,在護國寺、隆福寺的花廠、天寧寺的花肆都有菊花展銷會。重陽節時吃的花糕是用江米、黃米、小棗製作的,此外還有各種糕點:如滿族的薩其馬、漢族的芙蓉糕以及各式蛋糕應季上市。「糕」與「高」同音,所以在重陽節這一天要吃糕。
(十)冬至
農歷十一月又叫冬月,因為二十四節氣的「冬至"常在此月,故叫冬月或冬至月。明清時期,每逢冬至皇帝要去天壇祭天,百官向皇帝朝賀。冬至這一天白晝最短,以後白晝一天比一天長,古代有「冬至陽生」的說法。《史記.律書》雲:「氣始於冬至,周而復生。」就是說,冬至是節氣的開始。民間在冬至時沒有什麼重要的活動,風俗是家家吃餛飩,所以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順口溜。從冬至起,就「數九」了。北京人給「九」編的順口溜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三、傳統的見面禮節
(一)頓首
頓首是古代跪拜禮的一種,是地位相等或平輩間相見的一般禮節。首先是叩頭,將額頭觸於地即抬起,故名。頓首上古即有流行,現已淘汰。此禮節常見於書信敬語。舊時寫信,一般開頭即用「錐偈住保�饢�白X向您問好、致敬」。亦有以「頓首」為落款者。
(二)鞠躬
兩腳並攏,兩手下垂於大腿兩側,彎曲上身以示敬意。現在某些集會及祭掃亡靈的場合仍然常見。有些老年知識分子亦作見面或道別之禮。
(三)作揖
拱手的俗稱。後世因拱手常伴以屈身,故亦稱弓身拱手為作揖。
(四)寒喧
寒暄又作「暄寒」、「暄涼」,見面時問候起居寒暖的客套話。舊時多在拱手之同時道「久仰久仰」或「幸會幸會」,然後是詢問其家人康泰否。初次見面還有「請教台甫」、「敢問貴庚、貴府」等一大套繁文縟節。
(五)請教姓名
初次與人見面的禮節,即請問對方姓氏、表字。古人除姓名外多有字、號,與人交往以直呼其名為失禮,故初交時多問字型大小而忌問名。今人一般只有姓名而無字型大小,與人初交亦忌問名,多詢問對方姓氏,且冠一「貴」字於前。如:「您貴姓?」答時將貴字免去:「免貴,姓張。」
四、北京人生活中的禁忌
禁忌在舊時北京人的生活中是常見的。禁忌是在漫長的社會生活中積淀而成,它是典型的民俗文化。今天,我們有必要站在一個新的視點和高度,用一種現代生活、人文禮儀的揚棄思想分析對待,發揚我國禮儀之邦的優良傳統。
在京城百姓的El常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禁忌,它們以宗教、人倫等面目出現,如婚姻禁忌、生育禁忌、生產禁忌、物質禁忌、語言禁忌、節日禁忌、名字禁忌等。對待禁忌我們要認識到它只是一種風俗文化的現象,既要看到它的愚昧、迷信對人們行為消極影響的一面;也要看到它在人們行為規范中強調自我調節、自我約束和符合人們生活需要的一面。
1.交往禁忌
交往禁忌是指為人處事、待人接物方面的禁忌。待客方面以尊重客人為基本原則,給客人倒完茶後,將茶壺放在桌子上,壺嘴不能對著客人,因為「壺嘴」諧「虎嘴」音。遞煙、酒、茶都要雙手,忌單手;要主動給客人點煙,點煙時忌用一根火柴連點三支煙。酒以敬客多次為榮,忌自飲不敬客。客人進門的第一頓飯忌吃水餃,因為水餃是送行的食品,俗稱「滾蛋包」。宴客席間主人要始終陪坐,忌諱提前離席。吃飯未完忌諱將空碗空碟收走,忌諱抹桌掃地,以為這是「驅客」之舉。宴客時忌子女上桌共餐,尤其忌媳婦、女兒,否則認為待客不誠、不敬。待客菜餚一般忌單數,喜用雙數,取意「好事成雙」。
到別人家做客以尊重主人為原則。走進主人家,客人要主動向主人打招呼。北京普遍的習俗是客人應當向主婦打招呼,否則,認為無禮貌,輕視主人。
交往中人們常常互相饋贈禮物,有些禮物含有一定的象徵意義,所以贈物中也存在一些禁忌。如忌以傘、鞋、鍾等送人。「傘、鞋、鍾」分別與「散、邪、終」諧音。
有「散夥、送邪、終結」等意,特別不能給老年人送鍾。
若借別人家的葯鍋不能主動還,要等人家來要,以避送病之說。若一定要還,需在鍋中放些米,並對人家說:「我給您送米來了。」也可在鍋中放些小錢以壓鍋。
2.語言禁忌
語言禁忌是很富有地方方言或社會方言特色的語言風俗現象。禁忌的原則,大體是出於吉凶、禮教、功利、榮辱等諸種考慮。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會忌諱聽到凶語的,惟恐這些字眼會招致凶禍的真正來臨。然而在人際交往中,經常要表達不祥的內容,便另用一些褒義或中性詞來代替。考\試大收集整理\用反義語來替換不吉的詞語,謂「討口彩」,此法在禁忌語中極普遍。戲院里的太平門,原意為萬一發生了火災好讓觀眾逃走,說「太平」乃失火事故之反義。用假託文來代替,如古代漢語稱帝王之死為「晏駕」,意即他不出朝了。佛教僧尼之死為「圓寂」,意即他們完全沉浸於念經中去了。
3.住宅禁忌
北京人在選擇住宅、建造住宅和構築住宅環境時,有許多禁忌和講究是必須顧及到的。「有錢不住東南房,冬不暖,夏不涼。」這是最起碼的選擇住宅方位的條件。除此之外,數字、位置、高矮、周圍植物都是很重要的。首先院門一定要開在八卦的巽位,若不可能開在巽位的話,也應在正對大街門處放置「石敢當」鎮之。住房從方位看,北房是最好的。從數字看,蓋房一般多取單數,單數為陽。要避免「四六間」。「四六不成材」。從高度看,北房的房基最高,其次是東西廂房,南房最低。院里的地面一定比胡同的地面高,禁忌人門「跳坑」。院里種植的花草樹木也有禁忌,「桑松柏梨槐,不進王府宅」。其實不僅不進王府宅,就是一般老百姓的院子也不能進。因為「桑」與「喪」諧音;「梨」與「離」諧音,松柏是多種於墳地的樹木,槐樹也只能種於後花園里。在老北京民間宅院前後或院中、屋內,常有鎮物以保護風水,驅妖避邪。如泰山石敢當、八卦太極圖、門前照妖鏡、山海紋鎮石等等。
4.行業禁忌
醫院、葯店等行業的經營者,送客時忌諱說「再來坐」、「歡迎再來」之類的話。否則顧客以為是在詛咒人家「再得病",就事與願違了。
店中不論有沒有顧客,伙計都不得朝里坐,背對店門則意味生意不順,此為店家大忌。今日店員背對店門仍被視為對顧客的不禮貌行為。

⑥ 問候禮儀的基本要點

一、問候的內容:

問候內容分為兩種,分別適用不同場合:

直接式:所謂直接式問候,就是直接以問好作為問候的主要內容。它適用於正式的交往場合,特別是在初次接觸的陌生商務及社交場合,如:「您好」、「大家好」、「早上好」等。

間接式:所謂間接式問候,就是以某些約定俗語成的問候語,或者在當時條件下可以引起的話題,主要適用於非正式、熟人之間的交往。比如:「最近過得怎樣」、「忙什麼呢」、「您去哪裡」等,來替代直接式問好。

二、問候的態度:

問候是敬意的.一種表現,態度上一定要注意:

主動:向她人問候時,要積極、主動。那同樣當別人首先問候自己之後,要立即予以回應,千萬不要擺出一幅高不可攀的樣子。

熱情:向她人問候時,要表現得熱情、友好、真誠。毫無表情,或者拉長苦瓜臉表情冷漠的問候不如不問候。

大 方:向她人問候時,主動、熱情的態度,必須表現得大方。矯揉造作、神態誇張,或者扭扭捏捏,反而會給人留下虛情假意的壞印象。而且一定要專注。問候的時 候,要面含笑意,與她人有正面的視覺交流,以做到眼到、口到、意到。不要在問候對方的時候,目光游離、東張西望,這樣會讓對方不知所措。

三、問候的次序:

在正式場合,問候一定要講究次序。

一對一的問候:一對一,兩人之間的問候,通常是「位低者先問候」。即身份較低者或年輕者首先問候身份較高者或年長者。

一對多的問候:如果同時遇到多人,特別在正式會面的時候。這時既可以籠統地加以問候,比如說「大家好」;也可以逐個加以問候。當一個人逐一問候多人時,既可以由「尊」而「卑」、由「長」而「幼」地依次而行,也可以由「近」而「遠」依次而行。

四、稱呼禮儀

稱呼對方時要遵循先上級後下級,先長輩後晚輩,先女士後男士,先疏後親的禮遇順序進行。

1、親緣性稱呼:爸爸、媽媽、叔叔、大爺、大哥、二姐、姑媽、舅舅、姨媽、表哥、表姐之類。這在家庭生活、親族聚會時候常用,按輩分身份稱呼,顯得親切溫馨。

2、職場性稱呼:與交往對象的職務、職稱等相稱,如「孫院長」、「林教授」、「鄭老師」、「陳經理」、「李博士」、「王醫生」之類,以示身份有別、尊敬有加,這是一種常見的稱呼。

3、姓名性稱呼:其一,連名帶姓稱呼(單字名的另當別論),顯得比較生硬,只在開會等少數場合使用。其二,只呼其姓,並在姓前加上「老、小」等前綴,如「老張」、「小黃」,比較尊敬隨和,也較常用;姓加後綴,如「王老」、「林公」之類則尊敬有加,只能對德高望重者。其三,只稱其名,比較親切,常用於長輩稱呼晚輩,在親友、同學、同事、鄰里之間使用。

4、泛稱性稱呼:對未知其姓名職務身份者,可用泛尊稱。在公司、服務行業對男士稱「先生」、未婚女性稱「小姐」、已婚女性稱「女士」;購物、問路等場合常用同志、師傅、老闆、服務員、小姐、小妹、小朋友之類的泛稱,也可用「大爺」、「大娘」、「大哥」、「大姐」、「叔叔」、「阿姨」之類帶親緣性的稱呼,顯得更為親切。

5、稱呼注意三因素:關系、場合、動聽。人際關系隨著場合變更而有所不同,稱呼也要相應改變。稱呼要讓對方感到動聽,覺得受到重視尊重,一般以「就高不就低」為好。

五、問候禮儀要注意什麼

兩人以上同行遇到熟人時,你應主動介紹一下這些人與你的關系,如這是我的同事 ,但沒必要一一介紹,然後應向同伴們介紹一下你的這位熟人,也只要說一下他(她)與你的關系即可,如這是我的鄰居。被介紹者應相互點頭致意。

如果男女兩人一同上街,遇到女士的熟朋友,女士可以不把男伴介紹給對方,男士在她倆寒暄時,要自覺地隔開一定距離等候,待女伴說完話後繼續一同走;女士對男伴的等候應表示感謝,且與人交談的時間不可太長,不應該讓同伴等很長時間。如果遇到男士的熟朋友,男士應該把女伴介紹給對方,這時女士應向對方點頭致意。如果是兩對夫婦或兩對情侶路遇,相互致意的順序應是:女士們首先互相致意,然後男士們分別向對方的妻子或女友致意,最後才是男士們互相致意。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受,就是在路上遇到不很熟悉的異性很覺尷尬,不打招呼顯得不禮貌,打招呼又不太好意思,或怕對方誤會。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一位女士偶然在路遇見不很熟悉的男士,理應點頭招呼,但不要顯得太熱情,亦不要用冷冰冰的面孔來點頭;一位男士偶然在路遇見不太相熟的女士,應首先打招呼,但表情不可過分殷勤。

見到很久不見的老朋友,不要大聲驚呼,也不要隔著幾條馬路或隔著人群就大聲呼喚,如果邊喊邊穿馬路,那就可能會有危險了。寒暄之後,如果還想多談一會兒,應該靠邊一些,避開擁擠的行人,不要站在來往人流中進行攀談。

總的來說,路上遇到熟人,談話時間不可過長。如果有很多話要說,可以找一個交談場所,或另約時間、地繼續交談。

⑦ 老北京日常口語有哪些

老北京日常口語如下:

1、遛兒早兒:早晨起來散步。例:早上出門見面時打招呼:「遛早兒去呀?」

2、歇著吧:休息之意,例:您歇著吧,我來。阻止之意。例:你歇著吧,別再給我鼓搗壞了。

3、抖機靈兒:顯示自己,特指輕浮表現,含貶意。例:你別在我這兒抖機靈了。例瞧,來了新領導,他又該抖機靈了。

4、搓火兒:生氣、憋氣。例:「今兒這事兒,真讓人搓火兒。」

5、逗悶子:開玩笑。例:「沒事兒別在這兒逗悶子。」

6、那主兒:「那」讀音nei。指那個人,含貶意。例:「那主兒脾氣可大呢,少招惹他。

⑧ 在北京,別人給你倒茶,為什麼要敲三下桌面

喝茶,敲桌子是很常見的事。

可以說,只要是三三兩兩的聚會,只要是有喝茶飲酒,每張桌子上就總會有人不時在敲桌子,一敲就敲好幾下。

初來咋到的人可能不了解,畢竟,這個動作看起來確實是很匪夷所思。但是,北京人對這一動作,可以說,早已經是習慣成自然了。

其實這是一種"叩指禮",但很多人並不知道,叩手指也是有很多講究的。

叩手禮=叩首禮?

知道叩指禮,那你知道叩手禮,叩首禮嗎?

其實,它們都是叩指禮的別稱,是茶客向主人表達謝意的一種禮儀。

以前一直搞不懂該怎麼敲,敲幾下的小夥伴,一定要轉給其它人,2018大家一起知書達禮,共同成長吧。

⑨ 各國的見面打招呼方式是怎樣的

印度80%的人都信仰印度教,這與印度人的信仰與宗教文化有著很淵源的關系。「合十」是佛家最常用的禮節,合十亦稱「合掌」。其形狀是兩手當胸、十指相合,合十為禮,以示敬意。

「合十」對佛教弟子而言,是最熟悉不過的招呼方式,合十的動作,不僅可以達到收攝內心的作用,也給人一種謙和的印象,因此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禮節之一。那年北京鬧「薩斯」,「合十」一度成為部分北京市民見面打招呼的方式,因為避免了手的相互接觸。

「合十」並非佛教所創,它是古印度的一種禮法,佛教是沿用這種禮法,後來逐漸成為佛教的專用禮節。印度人認為右手為神聖之手,左手為不凈之手,故有分別使用兩手之習慣;然若兩手合而為一,則為人類神聖面與不凈面的合一,故藉合掌來表現人毫無掩飾,最為真實的本來面目。

「合十」禮佛的來源,廣見於諸經論中,《觀音義疏》卷上載,我國以拱手為恭,印度以合掌為敬。合掌除表示衷心敬意外,亦表示返本還源,入於非權非實,事理契合之意。又《大唐西域記》卷二載,印度之禮法共有九等,合掌為其中之第四位。

除了遇到人可以合十表示問候、打招呼之外,我們經過法師身旁、或穿越大殿佛前,也可以「合十」的姿態,稍稍欠身經過,表示自己的禮貌與尊重。此外,佛教弟子在寫信時,用「某某人『合十』」作為信末署名,也是一種表達謙遜、恭謹心意的方法。還有,當我們聆聽長者大德說話時,也可以雙手合十表示恭敬。如果談話的時間較長。則可以把手放在腹前。改成操手(放掌)姿勢,這樣也能讓人攝心,不會散漫沒精神。

一些心理學家注意到,當人們感到緊張、焦慮或心浮氣躁時,合十可以讓人馬上平和、安定並且集中注意力。這個把雙手合掌放在胸前的動作,看似簡單,但是對平穩情緒卻很有效。

「合十」或「問訊」,雖然是佛教弟子常用的生活禮儀,但是透過肢體的動作,最終是可以讓我們達到端正儀容的目的,也是為了讓心沉穩、安定,達到向內收心的效果。讓自在、寧靜的身心狀態,與佛教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我們除了在大殿向佛菩薩頂禮,可以用問訊或禮佛的姿勢表達心意之外,平日在正式場合見到師父或長者大德,也可以五體投地行跪拜禮;但如果師父正在行走,或在吃飯、講話、演說時,則可以用合十的方式代替,同樣能表達虔誠的心意。

合掌看似簡單,實表深廣的佛法。正如佛經之語深,一句話乃至一個字,可能有無量的含義和境界。宇宙一大天地,人體一小天地,人是宇宙的縮影,一切佛菩薩皆從人身修成。所以,合掌也含藏宇宙萬法。我們不能淺看合掌之禮。
一、合者,和也,代表和平、友好、團結合作。手握拳或手拿武器,表示爭斗。雙手抬起,示赤手空掌,即無爭斗之意。又因一隻手也可傷人,現兩掌相合,則全無傷他之意。十指合於一處。表示十方力量的凝聚、團結。又,十指合於心口,表示誠心誠意,所謂「十指連心」。再者,平時十指散亂,代表散亂的妄心,現合於一處,代表一心。佛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又說:「一心不亂」、「一心皈依」。
二、合掌時,要掌背微躬,掌心略彎,這樣,兩掌之間形成空洞,表示真空之理,意即我們要悟入空性。合掌也是法印的一種,若緊閉掌心而不留空隙,則淪為外道,來生則生於無佛之地,不聞三寶之名。
三、合掌於心口處,兩掌豎直,表示豎窮三際,指時間;而掌背略鼓,向橫向發展,表示橫遍十方,指空間。這樣,宇宙融為一體,萬法歸於一心。佛菩薩能於念頃住無量億劫,又能於念頃游步三界及遍游一切佛土,正說明佛菩薩於時空能運用自如,隨心所欲。
四、凡夫不遇佛法,被假象所惑,心時時向外攀緣,不能反歸自性。手有向外抓握器物的功用,代表「攀緣」。殺、盜、淫、酒皆賴於手。凡夫什麼都想抓,抓名抓利抓權,越多越好,這是「貪」。又,手要傷人壞物,這是「嗔」。還有,手會胡亂地傷人壞物,這是「痴」。現在,雙手相合,而且是掌心相合,非掌背相合(抓東西用掌心),代表止住雙手的妄動,收斂放逸的身心,就是息滅「貪、嗔、痴」也。又掌背為外,代表外境六塵;掌心為內,代表覺心菩提,合掌則代表背塵合覺,為修行解脫之路。而成就佛果,則改合為開,所以佛像掌心向前時,表示放光接引,普渡眾生。
五、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唯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妄想即是分別,以左右手代表。執著即是堅持分別,有我執與法執,也用左右手代表。左右之相是假名,是虛妄。合而為一,無有左右,卻亦左亦右,於相離相,平等一如。妄想執著既除,如來德相便顯現。
六、合掌又稱合十。十指相合,手心相對,且合於心口,表示十法界歸於一心,下至地獄法界,上至佛法界,皆唯心所造,從心而顯。
七、十指代表十方,合十於心口,既表眾生平等,又表攝取十方眾生歸於佛道,施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普渡,又十方也代表十方佛國,合十於心口,表示以恭敬心供養十方佛菩薩,並攝取十方佛國的功德,庄嚴自心,成就善根。
八、佛子見面,合掌稱一聲「阿彌陀佛」,即是歸於彌陀一乘願海(合二為一),不退成佛。又表十方佛國,同贊阿彌陀佛,同宣凈土法門(合十方為一)。
九、合十於心口,表示我們的心要修十波羅蜜才可成佛,即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方便、願、力、智波羅蜜等十種。又華嚴十玄門、普賢十願王,都表圓滿之義。所以,雙手合十,即表示能圓成佛果。
十、本師釋尊,左面有目鍵連,神通第一。神通顯示智慧善巧,通達無礙。只有解了世出世法,才能自在,故表「解」。右邊有舍利弗,智慧第一,智慧由戒、定而生,有智慧又能擇善而行,故表「行」。左右相合,即表「解行合一」。又,文殊、普賢是釋迎如來之二脅士,文殊是諸佛之師,表「信、解」,居左;普賢是一切如來長子,以十大願王表「行」,居右。此亦表示解行合一,福慧雙修。同樣,阿彌陀佛左脅持為觀音,三十二應,普門示現,表智慧善巧、通達無礙,屬「解」;右為大勢至,「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屬「行」。左右相合,還是「解行合一」。左手多靜,主「解」,右手多動,主「行」。所以,合掌即表示解行合一。這樣,才能成就無上菩提。行而不解,易盲修瞎練,增長邪見。解而不行,增長無明,如紙上畫餅。《金剛經》謂:「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無相」是解,「修一切善法」是行,證「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佛果。
十一、左手多靜,代表「自覺」。右手多動,代表「覺他」。自覺而不覺他,只證小乘極果。要覺他而不自覺,恐無能為力,引人入邪路。合二為一,方是菩薩行者,才能趣於覺行圓滿,成就無上菩提。
十二、左右手分別代表願和行。有大願而無大行,便成空願、虛願。無大願而行,則行恐不真而盲目,不得大果。二者相合,以願啟行,以行證願,才能圓成大願。
十三、合二為一,代表「法法平等,無有高下」。所以,禪凈不二,凈密不二,方法不同,本質相同,目的相同。貴在一門深入,一修一切修。
十四、左右合為一體,代表不二之理。煩惱與菩提不二,自行與化他不二,自佛與他佛不二,性與相不二,
十五,左右相合位於中位(胸口),代表從容中道,不落兩邊,不住斷常,不著空有。
十六、一切物品供養佛像,主要都是用來啟示我們如何修持的。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普賢菩薩在十大願王中,說了七種真正的法供養。在聖像前誠心地合掌,仰慕佛德,依佛知見而行,才是上等供養。所謂「合掌以為華,身為供養具。善心真實香,贊嘆香雲布」。身體就像一個盤子,而雙手合掌就是盤子里的一朵花。由此而知,合掌又代表「含苞待放」,指因地修行。花開結果,即是菩提。
合十的〖動作解說〗:
1.輕輕合起雙掌,手指並攏,手肘自然彎曲,置於胸前約呈四十五度。
2.合雙掌時,雙眼下垂目光注視合掌的指尖,能夠凝聚心神,排除妄念。
3.盡量放鬆,讓氣息往下沉,以達到逐漸安定的作用。

對於金剛乘而言,則賦予「合十」更多的內涵。如我們可以觀想將左右兩手看作是金剛界與胎藏界,或者代表智慧與方便、或者代表禪定與智慧等,或將十指觀想為十波羅蜜等。

此外,《大日經疏》卷十三,舉出十二合掌與四種拳之說,共為各種印契(手印)之印母;十二合掌即:
(1)堅實心合掌∶兩手掌相合,十指齊等合在一起,指端自然稍離。
(2)虛心合掌∶又稱空心合掌,略如堅實心合掌,惟兩掌內稍成虛圓狀。
(3)未敷蓮合掌∶又稱未敷蓮華合掌。略如虛心合掌,而掌內之空間更大,稍成穹隆狀。
(4)初割蓮合掌∶兩手相合,食指、中指、無名指略為散開。
(5)顯露合掌∶兩手相並向上,掌側面相著。
(6)持水合掌∶兩掌同時上仰,十指指端稍曲相合,如掬水狀。
(7)歸命合掌∶即『金剛合掌』,此亦為通常所說之合掌。即兩掌相合,十指指頭相叉,右手手指在左手之上。
(8)反叉合掌∶兩掌掌背相合,右手在左手之上,十指頭相絞,右手手指在左手之上。
(9)反背互相著合掌∶仰右手,覆左手,右手疊在左手上。
(10)橫拄指合掌∶二手掌相仰,二中指指頭相接仰,余指散仰。
(11)覆手向下合掌∶二手掌並覆,二中指指頭相接,二拇指相合。
(12)覆手合掌∶兩手掌雙覆,二拇指相並,十指頭皆向外。

嚴格說來,十二合掌中的顯露合掌、反叉合掌實非合掌。然或因兩掌相接,故亦名之為合掌。又,其中最常用的是歸命合掌、虛心合掌、未敷蓮合掌。
不是原創 評論(42)|贊同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