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北京市的地形和地勢各有什麼特點
西北高,東南低。
北京西北部為山地,東南部為平原。平原自西北向東南緩緩傾斜,高度逐漸降低;山地有東西走向的燕山和南北走向的太行山。
西部為西山屬太行山脈;北部和東北部為軍都山屬燕山山脈。最高的山峰為京西門頭溝區的東靈山。最低的地面為通州區東南邊界。
北京位於東經115.7°—117.4°,北緯39.4°—41.6°,中心位於北緯39°54′20″,東經116°25′29″,總面積16410.54平方千米。位於華北平原北部,毗鄰渤海灣,上靠遼東半島,下臨山東半島。
北京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部、北部和東北部三面環山,東南部是一片緩緩向渤海傾斜的平原。境內流經的主要河流有:永定河、潮白河、北運河、拒馬河等。
多由西北部山地發源,穿過崇山峻嶺,向東南蜿蜒流經平原地區,最後分別匯入渤海。北京的氣候為典型的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春、秋短促。
❷ 北京的地形是什麼樣的
北京中心位於北緯39度54分,東經116度23分。位於華北平原西北邊緣。北京與天津相鄰,並與天津一起被河北省環繞。北京的西、北和東北,群山環繞,東南是緩緩向渤海傾斜的北京平原。北京平原的海拔高度在20-60米,山地一般海拔1000-1500米,與河北交界的東靈山海拔2309米,為北京市最高峰。境內貫穿五大河,主要是東部的潮白河、北運河,西部的永定河和拒馬河。北京的地勢是西北高、東南低。西部是太行山山脈余脈的西山,北部是燕山山脈的軍都山,兩山在南口關溝相交,形成一個向東南展開的半圓形大山彎,人們稱之為「北京彎」,它所圍繞的小平原即為北京小平原。綜觀北京地形,依山襟海,形勢雄偉。誠如古人所言:「幽州之地,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濟,誠天府之國」。
城市面積
北京全市土地面積16411平方公里。其中平原面積6339平方公里,佔38.6%。山區面積10072平方公里,佔61.4%。城區面積87.1平方公里。
地質構造
北京市在地質構造上正處於華北地區中部——燕山沉降帶的西部。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中,既經過大幅度的下降,接受巨厚的沉積;又產生過劇烈的造山運動。特別是中生代,以燕山運動為主的造山運動,構成了北京地區地質構造骨架和地貌的雛形。伴隨著地殼運動的發展,褶皺變形和斷裂發育廣泛,岩漿活動也很頻繁。北京地區的斷裂構造在北部山區主要有:懷柔縣長哨營至密雲縣的古北口斷裂帶,在市界內東西長33公里,寬8公里;密雲縣沙廠至牆子路精被斷裂帶,市界內長約30公里,寬約20公里,破碎帶最寬達200~300米;官廳山峽地區有門頭溝區燕家台至沿河城斷裂帶和東靈山斷層,長數十公里。平原地區凹陷隆起的邊緣,都為大斷裂所控制,如黃庄——高麗營斷裂,永樂店——馬房斷裂。這些大斷層之間往往分布著許多較小的斷裂破碎帶。活動大斷裂帶的拐彎、分叉、兩端和交匯部位,以及有斷陷盆地的地方容易產生地震。北京地區的主要活動斷裂帶有:平谷至三河斷裂帶;石景山區八寶山至順義區高麗營斷裂帶;河北省懷來縣至延慶斷裂帶;昌平區南口至朝陽區孫河斷裂帶。在這些地帶,歷史上都曾發生過較大的地震,是活動較強烈的地帶。
北京地區的岩性條件比較復雜,各類岩石(土)均有出露,大體上可劃分為鬆散堆積物和堅硬岩石(基岩)兩大類。鬆散堆積物主要分布在山前平原區,其厚度從山前數米向東南逐漸加厚至數百米,主要為各類壤上、砂壤土、砂、卵礫石。堅硬岩石多出露在山區,主要有岩漿岩類(又稱火成岩)、變質岩類、沉積岩類。
中生代燕山運動形成了北京地區的基本地形骨架:西部山地、北部山地和東南平原三大地貌單元。山地約佔全市面積的62%,平原約佔38%。地貌類型主要有中山、低山、丘陵、平原、山間盆地等。已探明儲量礦產的有40餘種,以煤、鐵、石灰石等最為豐富,其次為大理石、硅石、花崗石及銅、鋅、鉛、金、銀等有色金屬。北京有大小河流200餘條,主要有永定河、潮白河、北運河、拒馬河、泃錯河五大河流,多屬海河水系,大多發源於西北山地或蒙古高原,向東南蜿蜒於平原之上,匯入海河後注入渤海。水資源較貧乏,主要來源於地表徑流和地下水,總量約有42億立方米。有官廳水庫、密雲水庫、懷柔水庫、海子水庫等水利設施。土壤一般呈垂直地帶性分布,自高而下為山地草甸土——山地棕壤——山地褐土;平原土壤呈水平性分布,由山麓至平原依次為褐土——碳酸鹽褐土、潮土和沼澤化土;局部低窪地區有鹽土,近郊分布有水稻土和菜園土。植物種類異常繁多,以菌、禾本、豆、薔薇等科為優勢種。原始森林植被為北溫帶落葉闊葉林,已破壞無存。林地主要為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以松櫟林、楊樺林、雜木林及灌叢等群落和果林、經濟林為主。野生動物有獸類40種,鳥類200種,爬行動物16種,兩棲動物7種,魚類65種。
❸ 一萬年前的北京地貌
支持北京當時距海近的觀點!
主要是海河等在渤海附近入海的河流的原因!
單獨就海河來說!
海河是一條大河,它的水會帶走許多上游的泥沙!
這些泥沙在海河入海口附近沉積下來!
這樣日積月累就會成為新的陸地!
所以說一萬年前的北京距離渤海比現在要近的多!
❹ 北京一萬年前的地貌是什麼樣的
1萬年前的北京的樣子和現在肯定不一樣,山應該比現在高,平原地區還是淺海,後來隨著外力作用風化侵蝕,西、北、東北方向的山慢慢被削平,泥沙被流水搬運到東南部的低地,沉積下來,慢慢把海填平,形成平原,初期的平原是大沼澤,至少在戰國時期,沼澤地的面積還是非常廣闊。後來隨著泥沙沉積量越來越大,地表水慢慢排干,才變成現在的樣子。 至於造山運動,那是在地質時期發生的事情,最後的造山運動燕山運動結束的時間白堊紀末期距今也有1億年了,從那時起,北京地區三面環山的基本地形構架已經形成,再沒有變過。 很遠啊 因為一萬年前亞歐大陸的東部更高, 而西部更低,所以水是往西流的。因此東部不可能成為海洋啊,而西部成為海洋,因此北京離海洋遠啊,到了一萬年之後,亞歐大陸發生了地殼的運動。因此變成了東部更低,因而東部形成了海洋。到了這時北京離海就近了啊。
❺ 北京市的地形地勢特點,氣候,環境問題是什麼
位置境域
北京位於東經115.7°—117.4°,北緯39.4°—41.6°,中心位於北緯39°54′20″,東經116°25′29″,總面積16410.54平方千米。位於華北平原北部,毗鄰渤海灣,上靠遼東半島,下臨山東半島。
北京與天津相鄰,並與天津一起被河北省環繞。[7]
地形地貌
北京市山區面積10200平方千米,約占總面積的62%,平原區面積為6200平方千米,約占總面積的38%。北
北京的地形和河流
京的地形西北高,東南低。北京市平均海拔43.5米。北京平原的海拔高度在20~60米,山地一般海拔1000~1500米。[8]
北京西部為西山屬太行山脈;北部和東北部為軍都山屬燕山山脈。最高的山峰為京西門頭溝區的東靈山,海拔2303米。最低的地面為通州區東南邊界。兩山在南口關溝相交,形成一個向東南展開的半圓形大山彎,人們稱之為「北京彎」,它所圍繞的小平原即為北京小平原。誠如古人所言:「幽州之地,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濟,誠天府之國」。[7]
氣候環境
北京的氣候為典型的北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春、秋短促。全年無霜期180~200天,西部山區較短。2007年平均降雨量483.9毫米,為華北地區降雨最多的地區之一。降水季節分配很不均勻,全年降水的80%集中在夏季6、7、8三個月,7、8月有大雨。
北京太陽輻射量全年平均為112~136千卡/厘米。兩個高值區分別分布在延慶盆地及密雲縣西北部至懷柔東部一帶,年輻射量均在135千卡/厘米以上;低值區位於房山區的霞雲嶺附近,年輻射量為112千卡/厘米。北京年平均日照時數在2000~2800小時之間。最大值在延慶縣和古北口,為2800小時以上,最小值分布在霞雲嶺,日照為2063小時。夏季正當雨季,日照時數減少,月日照在230小時左右;秋季日照時數雖沒有春季多,但比夏季要多,月日照230~245小時;冬季是一年中日照時數最少季節,月日照不足200小時,一般在170~190小時。[7]
自然資源
編輯
水資源
北京天然河道自西向東貫穿五大水系:拒馬河水系、永定河水系、北運河水系、潮白河水系和薊運河水系。多由西北部山地發源,向東南蜿蜒流經平原地區,最後分別在海河匯入渤海(薊運河除外)。
北京沒有天然湖泊。北京市有水庫85座,其中大型水庫有密雲水庫、官廳水庫、懷柔水庫、海子水庫。
北京市地下水多年平均補給量約為29.21億立方米,平均年可開采量約24~25億立方米。一次性天然水資源年平均總量為55.21億立方米。
2013年北京市總用水量35.3億立方米,比2012年增長1.4%。其中,生活用水14.5億立方米,增長4.3%;工業用水5.6億立方米,下降3.4%;農業用水12億立方米,下降3.2%。[10]
礦產資源
2013年北京已發現的礦種共67種,礦床、礦點產地476處,列入國家儲量表的礦種44種,其中:能源礦產2種;黑色金屬礦產4種,有色金屬、貴金屬及分散元素礦產11種;冶金輔助原料非金屬礦產7種;化工原料非金屬礦產5種;建材及其他非金屬礦產15種。共有產地300處,其中黑色金屬產地49處,有色金屬產地35處,冶金輔助原料非金屬產地43處,化工原料非金屬產地68處,建材及其他非金屬產地75處,煤炭產地30處。[10]
植物資源
北京市地帶性植被類型是暖溫帶落葉闊葉林並間有溫性針葉林的分布。
大部分平原地區已成為農田和城鎮,只在河岸兩旁局部窪地發育著以蘆葦、香蒲、慈菇等為主的窪生植被,但多數窪地已被開辟為魚塘,在擱荒地及田埂、路旁多雜草;湖泊,水塘中發育著沉水和浮葉的水生植被。
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帶表性的植被類型是栓皮櫟林、櫟林、油松林和側柏林。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森林覆蓋率增大,其下部以遼東櫟林為主,海拔1000米至1800~2000米,樺樹增多,在森林群落破壞嚴重的地段,為二色胡枝子、榛屬、綉線菊屬占優勢的灌叢。海拔1800~1900米以上的山頂生長著山地雜類草草甸。[10]
動物資源
北京地區的動物區系有屬於蒙新區東部草原、長白山地、松遼平原的區系成分,也有東洋界季風區、長江南北的動物區系成分,故北京的動物區系有由古北界向東洋界過渡的動物區系特徵。截至2009年,此動物區系中有獸類約40種,鳥類約220種,爬行動物16種,兩棲動物7種,魚類60種。[10]
❻ 北京的地勢,地形,氣候有何特點
一,北京位於東經115.7°—117.4°,北緯39.4°—41.6°,中心位於北緯39°54′20″,東經116°25′29″,總面積16410.54平方千米。北京位於華北平原北部,背靠燕山,毗鄰天津市和河北省。北京的氣候為典型的北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
二,地形地貌
北京市山區面積10200平方千米,約占總面積的62%,平原區面積為6200平方千米,約占總面積的38%。北京的地形西北高,東南低。北京市平均海拔43.5米。北京平原的海拔高度在20~60米,山地一般海拔1000~1500米。
北京西部為西山屬太行山脈;北部和東北部為軍都山屬燕山山脈。最高的山峰為京西門頭溝區的東靈山,海拔2303米。最低的地面為通州區東南邊界。兩山在南口關溝相交,形成一個向東南展開的半圓形大山彎,人們稱之為「北京彎」,它所圍繞的小平原即為北京小平原。誠如古人所言:「幽州之地,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濟,誠天府之國」。
三,氣候環境
北京的氣候為典型的北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春、秋短促。全年無霜期180~200天,西部山區較短。2007年平均降雨量483.9毫米,為華北地區降雨最多的地區之一。降水季節分配很不均勻,全年降水的80%集中在夏季6、7、8三個月,7、8月有大雨。
北京太陽輻射量全年平均為112~136千卡/厘米。兩個高值區分別分布在延慶盆地及密雲縣西北部至懷柔東部一帶,年輻射量均在135千卡/厘米以上;低值區位於房山區的霞雲嶺附近,年輻射量為112千卡/厘米。北京年平均日照時數在2000~2800小時之間。最大值在延慶縣和古北口,為2800小時以上,最小值分布在霞雲嶺,日照為2063小時。夏季正當雨季,日照時數減少,月日照在230小時左右;秋季日照時數雖沒有春季多,但比夏季要多,月日照230~245小時;冬季是一年中日照時數最少季節,月日照不足200小時,一般在170~190小時。
❼ 北京地貌有何特徵
因砂岩發育形成的地貌。因砂岩的礦物成分、硬度和膠結程度的不同,發育的地貌也不相同。石英砂岩或由硅質膠結的砂岩,抗風化和侵蝕作用強,常形成相對高起的山嶺;膠結不堅實的粗砂岩、長石砂岩則常成丘陵或盆地。如湖南和江西中部的紅砂岩丘陵,安徽南部、浙江西部的紅砂岩盆地,彼此串通相聯,內部廣泛分布砂岩緩丘。中國主要有三大砂岩地貌,即丹霞山地貌、張家界地貌和嶂石岩地貌。
❽ 北京的地形是什麼
西北高,東南低。
北京位於華北平原的西北端,東經115°20′至117°30′,北緯39°28′至41°05′之間,地處海河流域中部,東距渤海約150公里。
全市總面積16400平方公里,山區面積10200平方公里,約占總面積的62%,平原區面積為6200平方公里,約占總面積的38%。北京的地形西北高,東南低。西部為西山屬太行山脈;北部和東北部為軍都山屬燕山山脈。最高的山峰為京西門頭溝區的東靈山。最低的地面為通州區東南邊界。
北京地區降雨特點
(1)降水變率大。
北京市降水年內分配不均和年際變化很大。據統計,北京市多年平均降雨585毫米,汛期(6月~9月)雨量約佔全年降水量的85%,汛期降水又常集中在7月下旬和8月上旬的幾場大暴雨,極易形成洪澇災害。而春、冬等季降水量少,常常出現乾旱。旱澇交替發生。在年際之間,年降水量(或汛期降水量)變化幅度較大,如1869年降水量為242mm,1959年降水量1406mm,相差4.8倍。
(2)暴雨強度大,次數頻繁
根據1949年以來的暴雨資料統計,24小時雨量大於或等於50毫米的暴雨平均每年出現5次,最少年份出現2次,最多的年份達15次。
暴雨不僅頻繁,而且強度很大,最大1小時雨量可達150毫米,1小時雨量超過100毫米的暴雨非常平常。近年城市極端暴雨天氣多發。據統計,2004年以來小時雨量大於70毫米的降雨共發生88次。
(3)降水分布不均。
北京地區暴雨中心多發區沿燕山、西山的山前迎風帶分布,年降水量在650mm~700mm以上,其中棗樹林、漫水河等地是特大暴雨發生地。由此向山前和山後逐漸遞減到500mm左右。北京地區歷史上的著名大暴雨,其中心位置、強度、雨區籠罩范圍等都不一樣,暴雨中心地區常形成嚴重洪澇災害,而雨區邊緣地帶因降水量較少,災害較輕,甚至因長期無雨發生乾旱。這充分表明降水的地區差異導致水旱災害地區分布的不同。
以上內容來源網路-北京
❾ 北京的地形特點
西北高,東南低。
北京西北部為山地,東南部為平原。平原自西北向東南緩緩傾斜,高度逐漸降低;山地有東西走向的燕山和南北走向的太行山。
西部為西山屬太行山脈;北部和東北部為軍都山屬燕山山脈。最高的山峰為京西門頭溝區的東靈山。最低的地面為通州區東南邊界。
(9)北京地貌有哪些重大變化擴展閱讀:
北京位於東經115.7°—117.4°,北緯39.4°—41.6°,中心位於北緯39°54′20″,東經116°25′29″,總面積16410.54平方千米。位於華北平原北部,毗鄰渤海灣,上靠遼東半島,下臨山東半島。
北京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部、北部和東北部三面環山,東南部是一片緩緩向渤海傾斜的平原。境內流經的主要河流有:永定河、潮白河、北運河、拒馬河等。
多由西北部山地發源,穿過崇山峻嶺,向東南蜿蜒流經平原地區,最後分別匯入渤海。北京的氣候為典型的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春、秋短促。
❿ 概括北京的地形特徵及氣候類型,河流 河流包括 流向和流量 概括 謝謝
北京市中心位於北緯39度,東經116度。北京位於華北大平原的北端,再往北就是陰山山脈,往南則是一望無際的平原。應該說北京的地形是平原和山脈的交匯處。
地理地貌:雄踞華北大平原北端。北京的西、北和東北,群山環繞,東南是緩緩向渤海傾斜的大平原。北京平原的海拔高度在20~60米,山地一般海拔1000~1500米,與河北交界的東靈山海拔2303米,為北京市最高峰。境內貫穿五大河,主要是東部的潮白河、北運河,西部的永定河和拒馬河。北京的地勢是西北高、東南低。西部是太行山余脈的西山,北部是燕山山脈的軍都山,兩山在南口關溝相交,形成一個向東南展開的半圓形大山彎,人們稱之為「北京彎」,它所圍繞的小平原即為北京小平原。綜觀北京地形,依山襟海,形勢雄偉。誠如古人所言:「幽州之地,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濟,誠天府之國」。
北京氣候特點:1.降水集中且降水強度大。 2.降水量空間分布不均勻。3.山前平原增溫顯著。 4.風向日變化顯著。5.四季分明,冬季最長,夏季次之,春、秋短促。『
北京的河
北京包括永定河、潮白河、北運河幾條大河流共有大小河流80多條,許多小河現在有其名無其河,有些河、名全無。
北京地區的主要河流有屬於海河水系的永定河、潮白河、北運河、拒馬河和屬於薊運河水系的泃河。這些河流都發源於西北山地,乃至蒙古高原。它們在穿過崇山俊嶺之後,便流向東南,蜿蜒於平原之上。其中泃河、永定河分別經薊運河、潮白新河、永定新河直接入海,拒馬河、北運河都匯入海河注入渤海。
永定河斜貫北京西南部,是最大的過境河流。由於受上游降水季節分配不均勻的影響,其流量極不穩定,加之上游經黃土區,河水含沙量較多,平原地區的河道不斷發生淤決,遷徙無定,歷史上曾有"小黃河"之稱和"無定河"的別名。直至50年代修築了官廳水庫之後,才改變了永定河的水文特徵。
潮白河是北京地區的第二條大河,其上游分為潮河、白河兩支流。兩河在密雲縣的河槽村附近匯合以後,始稱潮白河。它也是一條經常淤、決、徙的河流。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在密雲縣中部的燕落盆地建成了密雲水庫。
北運河流經北京北部和東部地區。其上游為溫榆河,源於軍都山南麓,自西北而東南,至通縣與通惠河相匯合後始稱北運河。北運河是7世紀初隋朝開鑿的南北大運河的最北段。北京城近郊區的河流,如北面的清河、南面的涼水河等幾乎全注入北運河,是北京最主要的排水河道。
【如果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希望你能好評或者採納!謝謝{右上角採納或者
正下方好評} 如果有其他問題請不要追問。另外提問,圖片多了占屏幕空間。不好答題。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