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北京的土地是怎麼來的
擴展閱讀
深圳企業如何變更名稱 2025-07-13 22:46:22
福州倉山區上岐村在哪裡 2025-07-13 22:06:58

北京的土地是怎麼來的

發布時間: 2022-08-30 08:33:53

A. 潮北河東面五十米土地怎麼是北京土地

朝偉和東面50米的土地應該屬於北京,因為以潮白河為界,這邊才是天津

B. 北京古代的城牆怎麼在地底下土哪來的

地質變化,例如地震,洪水之類的
古代的城牆從材質上來說,主要是土和磚石,當然也有石頭,木頭,蘆葦稻草(是的,你沒看錯)
較遠的歷史上的城牆一般都是土夯制而成,比較有代表性的例如秦長城(也有用條石的),周朝各諸侯國的城牆,統萬城(這個很猛,據說土城牆錐子砸不進去...),具體操作方法嘛...夯土你們都見過的,但是古時候可沒有現代化的機械,都是人力,而且土的質地比較鬆散,所以土城牆一般都非常厚,非常厚(實地看過鄭國都城城牆,像大壩一樣),而且是那種很明顯的梯形,沒有一般的磚石城牆的梯形陡(所以電視劇春秋戰國上演的攻城看起來蠻搞笑的)。
而年代近一些的朝代城牆一般是磚石的,比如明長城,明南京城(以前叫建業那會也叫石頭城,依山而建,城基使用的是石頭),磚石結構的就比較簡單了,磚頭燒制好了,使用石灰粘合(傳說是糯米汁和石灰),城磚燒制是固定的作坊。

C. 北京的地名是怎麼形成的,比如雙榆樹等等!多舉例說些,謝謝大俠!

1天橋
原來的天橋是有橋的,位於天壇西北,南北向跨過龍須溝。明朝在此建有漢白玉單孔高拱橋,以通"御路"。皇帝又稱為天子,天子所走之橋,故叫天橋。

2大柵欄
大柵欄街原稱廊房四條,距今已有近500年的歷史。清乾隆年間,於街道兩端入口處安置鐵制柵欄,故有大柵欄之稱,並沿習下來,成為街名。

3大北窯
出東便門,東北方向離城3里,地勢廣闊,土質細膩,向來燒得好磚。多年以來,磚窯密集。其中最大的是在北邊的一座大窯,煙囪高聳,遠遠就能看到。所以遠近居民到此都以大窯為標記物。久而久之,此地就叫"大北窯"。

4亮馬河
東直門外有條小河,遠來客商的馬車隊來到這里,經常在河裡給風塵僕僕的馬匹洗涮,洗完的馬匹就在河岸上晾乾身體,故名"晾馬河",時間長了,就叫成"亮馬河"了。

5黃庄
位於中關村南一站地。原為"皇莊",意為皇家的莊田。明代土地分為官田和民田。皇室的皇莊、官莊、太監庄遍於京郊,盡占豐碩之地。北京的皇莊源於明太祖洪武23年1390),始於永樂初年,武宗即位僅一月,就增設皇莊7處,就包括此處。嘉靖初年,皇莊廢除,但性質相盡的官莊保留到明末。

6保福寺
位於中關村東一站地。退了休的太監在此集資修建此寺,取福壽之意。

7五棵松
原為清提督劭英之墓。墓內有五棵古松樹,周邊荒涼,當地人便以此松樹為地標,稱該地方為"五棵松"。1966年修建一線地鐵,原松樹死掉。現在,在五棵松地鐵站西北出口處仍種有五棵松樹,以符其名。

8公主墳
主墳位於復興門外大街街心花園的蒼松翠柏之中,據史料記載,該墳埋葬的並非真正的公主,而是順治皇帝母親的義女-孔四貞。她被稱為公主,並予厚葬,是有其歷史原因的。他孔四貞的父親叫孔有德,漢族,遼陽人,在明末清初不是一般人物。孔有德原為明朝將領,天啟五年,清太宗興兵伐明,為了招賢納士,發布了一份帶有收買性質的詔文。孔有德看到明朝的沒落腐敗,於是投降了清廷。清兵入關後,率兵馳騁疆場,足跡遍布大江南北,竭力效忠清王朝,立下了赫赫戰功,順治皇帝視他為開國良將,曾多次給予重賞與表彰。順治九年。孔有德率部南征柳州,與明朝將領李定國交戰失敗,最後於桂林和他兩位夫人一起自殺身亡。父母陣亡後,年幼的孔四貞回到北京。順治皇帝的母親孝庄皇後將此功臣之女認定為自己的義女,把她留在宮中撫養,讓她分享榮譽,並封她為和碩公主。孔四貞自幼生長在軍營中,善騎射,通武藝,長大後嫁給內務大臣孫延齡為妻。後來,清王朝特賜孔四貞繼承其父"定南王"的王位,並令孫延齡同其妻往廣西節制軍務。孫到廣西後縱兵驕橫,並投靠吳三桂背叛清廷。孔四貞堅決反對孫、吳的叛逆行為,毅然率兵進行討伐。孔四貞智勇雙全,很快就平息了雲南的叛亂,為清王朝的安定局勢立下了一大功勞。平定雲南叛亂後,康熙帝召她回京,並為她賜封王爵,成為清朝的一代女王。孔四貞逝世後,清廷以隆重的葬禮相待,將她埋葬於此,並稱之為"公主墳"。

一尺大街上原有6座店鋪,
路北3家都是刻字店,路南3家是酒館、鐵匠鋪和理發店

一尺胡同:《燕都叢考》載,1931年時,在天壇北邊的蘇家坡胡同西邊,有個一尺胡同。此胡同名稱今已不存。
二龍路舊稱「二龍坑」,靠近元代郭守敬開掘的引水工程金水河,曾有積水形成的兩個大水坑而得名。民國時期將大坑填平,改稱二龍路。

崇文區的三里河,在珠市口東大街,這里原來有條河,因距正陽門三里而得名。
四川營胡同在宣武門外騾馬市大街北側,因明末四川女將秦良玉奉命率軍進京勤王時曾駐扎此處而得名。

西四塊玉胡同在天壇東門外體育館路南側,相傳因明初建造天壇時遺留有四塊巨大的漢白玉石料而得名。

四環胡同:在德勝門內大街西側,以胡同呈「口」字形而得名。
五塔寺村在動物園後身的長河北岸,其村口就在紫竹院公園門前的中關村南大街橋東側。因建在這里的明代真覺寺中有五座塔而得名。

七井胡同,在南橫西街路北,胡同內有幾家相當氣派的老宅院。

七賢巷在魯迅博物館後身的宮門口五條胡同內,不足百米長的巷子內只有1號至7號七個小院

七聖路:在北三環路太陽宮橋南側,因舊有七聖廟而得名
什剎海又稱十剎海,是京城著名的風景區,但其名稱含義迄今沒有定論。

西什庫大街,在西安門大街路北,因曾有10座皇家倉庫而得名。

十里河:在東三環南路,因距左安門十里而得名。
百花深處,在新街口南大街路東,堪稱北京最為優雅的一處地名。

千竿胡同:在什剎海前海西街,舊稱箭桿胡同。

萬明路,在宣武區永安路北側,因曾有明代古廟萬明寺而得名

D. 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是從陸地上來的嗎

應該是從水上來的

E. 北京古都的歷史簡介

北京是我們偉大的社會主義祖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北京的歷史悠久。20世紀20年代,古生物學家和古人類學家根據中葯店裡收購「龍骨」提供的線索,在北京市西南房山區的周口店,發現了「北京人」及其遺址。經研究,北京人生活在距今70萬一2()萬年以前。北京的建城歷史也已經達到了3040年。20世紀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北京房山區琉璃河董家林等地發現了一處規模宏大、內涵豐富的商周遺址。遺址內出土了幾件帶銘文的青銅禮器。研究銘文,並結合文獻,再考以周武王伐封時有慧星出現,初步確定周武王分封召公於燕在公元前1045年;燕國之都就在北京境內。從公元前1045年到1995年,北京建都的歷史已達3040年。



北京由最初的一個居民點,發展到全國的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北京不但在現今的改革開放中佔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封建社會後期都城建設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同時在世界史上,也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每個熱愛北京的人,自然而然地都希望了解它那悠久的歷史.關心北京的過去。我們在這里就從都城的興衰出發,來介紹北京歷史、傳統和文化。



北京位於華北平原的北部,它的西、北、東三面環山.北京西部有西山,屬太行山脈的余支;北面有軍都山,屬燕山山脈的一支。北京三面都環著,那麼另外一面呢?另外一面在南,它向著平坦開闊的華北平原 北京三面環山,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是兩道山系像天然屏障,護翼著北京,可以防禦來自北方的威脅。壞處是三面都環山,交通很不方便,古代居民只能通過兩個關口—南口和古北口,才能實現南北交通。



北京的南面,向著平坦廣闊的華北平原,這是北京得天獨厚的地方。由於交通便利,人們可以通過這一面,向中原汲取大量的先進文化;通過這一面,北京古都可以得到源源不斷的物資補充。


北京的山系是這樣,那麼它的水系又是怎樣的呢?北京境內共有4條稍大的河流,它們是:水定河、潮白河、北運河和拒馬河,永定河是北京境內最大的河流,它發源於北京西南部的崇山峻嶺,流過北京,然後東南經天津匯入海河。潮白河是北京東部的一條小河.它對於灌溉北京的農田起著重大作用。北運河是後來修建的一條人工河.它在北京作為都城時,為溥運糧草出過大力。



除此之外,北京的土地肥沃、平坦,很適宜於農業生產;北京的雨水充足,年平均降雨量達到了640毫米,其中70%都集中在特別需要雨水的夏季,這對植物生長很有利。


北京的地理條件,對於建立都城來說是很理想的:北面有屏障,便於防禦,無慮城市受到北方政權的騷擾;南面是平原,可以得到大量來自中原的物資補充;境內多河流,地又平阜,雨水又足,對農業發展很有保證。



北京最初作為一座都城,大概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或者更早一些。西周初年,北京這里有兩個封國:一個名叫薊國;一個名叫燕國。燕國吞並了薊國,將國都從燕搬到了薊,從此薊就成為燕國的都城。薊城的相對位置,大概就在現今的北京市廣安門一帶。近些年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琉璃河隊與北京市的考古工作者,在此附近發現了相當於西周時期的大型遺址,出土了包括克操、伯矩A和董鼎在內的珍貴青銅禮器。通過這些青銅禮器上的銘文,我們知道:文獻記載是正確的,這里就是西周初年燕國的都城所在地。克罄上的銘文有43字,大意是:周武王說,太保啊(音shi,指召公),我們剛剛舉行過盟誓,也舉行過獻酒的儀式,您還請我吃了豐盛的宴席,現在我要回報您的盛情了,任命您的兒子克到燕國去做侯,並賞給他六個部族的奴隸。克到燕之後,接管了當地的機構和土地,遂作此寶器。



周初的燕國都城薊是什麼樣子,文獻沒有記載,也沒有發現相應的古ft城址,詳情我們現在無法知道。據文獻記載,到了戰國前後,薊城城內己經有規模宏大的宮殿,比如元英宮、歷時宮、宗廟、大宅等。近年考古發現的燕國青銅禮器是極為精美的.說明了燕國經濟文化發展的程度。

F. 北京土地流標的真相是什麼原因

其實很簡單,就3個原因!

1:資金緊張,信託融資難度越來越大,大額度的信託難,監管嚴格。地塊起價63.27億過高。

從貨值角度看,還建部分合計113395平米,建安成本按照規定為6.23億。拿地成本接近70億。

進一步影響了地下的潛在貨值。

G. 南宋、北宋,就是整個宋朝的版圖裡面有北京嗎

沒有,現在的北京是遼國南京,兩宋時期,遼金宋都是多個京城,遼國有五京,上京臨潢府,是為首都,餘下中京大定府,東京遼陽府,西京大同府,南京析津府,南京析津府就是現在的北京,宋朝末年,曾經和金國聯合滅遼,短暫佔領過南京城。旋即靖康之變被金軍佔領,後來傳到金朝第四代皇帝海陵王的時候,在此建都,是為金中都。後來傳到金朝第八代皇帝完顏永濟的時候,被蒙古人攻破烏沙堡,馬踏野狐嶺,中都陷落,後為元大都,公元1368年,明太祖在應天(今南京)建國,拍徐達北伐,佔領元大都,改名北平,後明太祖靖難之役後,從南京遷都北平,改北平為順天府,是為北京,北京的名字在永樂皇帝遷都以後才正式形成。在古代,京是個很重要的名詞,除非是首都,否則不能隨便叫京,而且京不是當地的地名,而是作為一個首都的稱呼,比如說明清時期,北京的行政名稱是順天府,歸順天知府管轄,南京是應天府,歸應天知府衙門管轄。北宋也有四個京城,分別是東京汴梁府(開封),西京河南府(洛陽),南京應天府(商丘),北京大名府(河北大名)
純手打,望採納

H. 北京土地資源利用現狀如何其特點、利用手段、經濟利益是什麼,請舉例說明

北京的西北部,北部,東北部,多山地,且為北京水源供給地,農業佔有率不多,多為山間種植果樹,平原種植農作物。
北京的西南部,南部,東南部,東部,有農業,但隨著經濟發展,多數農民已經不靠農業。
隨著城市擴大化,未來20年裡,北京農業用地會很少,取代的是現在作為郊區農業地區的新型衛星城。

I. 北京是怎麼來的

北京(Beijing City)——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 北京,市名,簡稱京,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駐地,郵政編碼:100000。中央四個直轄市之一,是全國政治和科學文化的中心,也是國內國際交往的中心之一,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和古都之一,亞歐大陸最大的交通樞紐。 其中心位於北緯39度54分,東經116度23分。雄踞華北大平原北端。北京的西、北和東北,群山環繞,東南是緩緩向渤海傾斜的大平原。北京平原的海拔高度在20-60米,山地一般海拔1000-1500米,與河北交界的東靈山海拔2303米,為北京市最高峰。境內貫穿五大河,主要是東部的潮白河、北運河,西部的永定河和拒馬河。北京的地勢是西北高、東南低。西部是太行山余脈的西山,北部是燕山山脈的軍都山,兩山在南口關溝相交,形成一個向東南展開的半圓形大山彎,人們稱之為「北京彎」,它所圍繞的小平原即為北京小平原。綜觀北京地形,依山襟海,形勢雄偉。誠如古人所言:「幽州之地,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濟,誠天府之國」。 北京全市土地面積16410平方公里。其中平原面積6338平方公里,佔38.6%。山區面積10072平方公里,佔61.4%。城區面積87.1平方公里。 北京是世界歷史文化名城和古都之一。早在七十萬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區就出現了原始人群部落「北京人」。而北京建城也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最初見於記載的名字為「薊」。公元前1045年北京成為薊、燕等諸侯國的都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以來,北京一直是中國北方重鎮和地方中心;自公元938年以來,北京又先後成為遼陪都、金上都、元大都、明清國都。1949年10月1日正式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 北京具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對外開放的旅遊景點達200多處,有世界上最大的皇宮紫禁城、祭天神廟天壇、皇家花園北海、皇家園林頤和園,還有八達嶺、慕田峪、司馬台長城以及世界上最大的四合院恭王府等各勝古跡。全市共有文物古跡7309項,其中國家文物保護單位42個,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22個。北京的市樹為國槐和側柏,市花為月季和菊花。另外,北京出產的象牙雕刻、玉器雕刻、景泰藍、地毯等傳統手工藝品馳譽世界。 地質地貌 北京市在地質構造上正處於華北地區中部——燕山沉降帶的西部。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中,既經過大幅度的下降,接受巨厚的沉積;又產生過劇烈的造山運動。特別是中生代,以燕山運動為主的造山運動,構成了北京地區地質構造骨架和地貌的雛形。伴隨著地殼運動的發展,褶皺變形和斷裂發育廣泛,岩漿活動也很頻繁。北京地區的斷裂構造在北部山區主要有:懷柔縣長哨營至密雲縣古北口斷裂帶,在市界內東西長33公里,寬8公里;密雲縣沙廠至牆子路精被斷裂帶,市界內長約30公里,寬約20公里,破碎帶最寬達200-300米;官廳山峽地區有門頭溝區燕家台至沿河城斷裂帶和東靈山斷層,長數十公里。平原地區凹陷隆起的邊緣,都為大斷裂所控制,如黃庄一高麗營斷裂,永樂店——馬房斷裂。這些大斷層之間往往分布著許多較小的斷裂破碎帶。活動大斷裂帶的拐彎、分叉、兩端和交匯部位,以及有斷陷盆地的地方容易產生地震。 北京地區的主要活動斷裂帶有:平谷至三河斷裂帶;石景山區八寶山至順義縣高麗營斷裂帶;河北省懷來縣至延慶斷裂帶;昌平縣南口至朝陽區孫河斷裂帶。在這些地帶,歷史上都曾發生過較大的地震,是活動較強烈的地帶。 北京地區的岩性條件比較復雜,各類岩石(土)均有出露,大體上可劃分為鬆散堆積物和堅硬岩石(基岩)兩大類。 鬆散堆積物主要分布在山前平原區,其厚度從山前數米向東南逐漸加厚至數百米,主要為各類壤上、砂壤土、砂、卵礫石。堅硬岩石多出露在山區,主要有岩漿岩類(又稱火成岩)、變質岩類、沉積岩類。 氣候特點 北京的氣候為典型的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春、秋短促。年平均氣溫10~12攝氏度,1月-7~-4攝氏度,7月25~26攝氏度。極端最低-27.4攝氏度,極端最高42攝氏度以上。全年無霜期180~200天,西部山區較短。年平均降雨量600多毫米,為華北地區降雨最多的地區之一,山前迎風坡可達700毫米以上。降水季節分配很不均勻,全年降水的75%集中在夏季,7、8月常有暴雨。 北京位於華北平原西北邊緣,市中心位於北緯39度,東經116度,四周被河北省圍著,東南和天津市相接。全市面積一萬六千多平方公里,轄12區6縣,人口1100餘萬。北京為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春、秋短促,年平均氣溫10-12攝氏度。 地方名考證 北京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大致算起來有二十多個別稱。 薊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克商以後,封帝堯之後於薊,封召公]於燕。另說周以前就有燕國,後燕並薊,以薊城為國都,這就是現在北京的前身。秦滅燕之後,設置薊縣,故址在今北京城。 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見於《尚書·舜典》:「燕曰幽州。」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以後在一些古籍中多用其為北京的別稱,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曾出版過一種北京文史的刊物,其名就叫《燕都》。 日下始見於《晉書》,潁川距晉國都洛陽極近,故稱日下。後來唐朝詩人王勃作《滕王閣序》時有「望長安於日下,指吳會於雲間」之句,即運用於此典故,此後便以「日下」為國都的代稱。作為北京的代名詞來用的有清人朱彝尊的《日下舊聞》和乾隆年間成書的《日下舊聞考》等。 幽都唐代曾設置幽都縣,遼時也曾設置過幽都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燕京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自稱燕帝,以范陽為燕京。安史之亂平定後,罷燕京。後來北京的正式命名雖屢有變動,而燕京這個名稱卻廣泛使用。近百年來,「燕京」是北京最常用的一個別稱,甚至一些企業的名稱、產品的命名也多用這兩個字。 春明起源於唐代,唐朝首都長安的正門(東門)名為春明門,古人認為東方主春,於是後人遂以「春明」作為首都的別稱,北京成為國都後,也曾被稱為「春明」。清人孫承澤著有《春明夢余錄》,蓋其意即此。 京城唐天寶元年(742年)以前,稱首都長安為京城,以後京城就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後,也多將其稱為京城,時至今日也是人們稱呼北京最常用的代名詞。南京遼會同元年(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部)。 燕山北宋宣和四年(1123年),宋、金聯合伐遼,攻佔燕京。宋、金議和後,燕京回歸北宋,建燕山府(因臨近燕山腳下),故燕京又稱燕山。 中都宋宣和六年(1125年),金人南侵,佔領宋的燕山府。金貞元元年(1153年)金人遷都燕京,改稱中都,所治均在今天北京西南一帶。 大興金在將燕京改為中都的同時,設大興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東南部,包括今東城區、崇文區、朝陽區及大興區的東部。 大都元代以金的離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新城,至元九年(1272年)改稱大都,俗稱元大都。 汗八里元時蒙古人稱大都為汗八里,蒙語的意思為「汗城」,即可汗所居之處。所以元朝定都北京後也被稱為汗八里,馬可·波羅在他著的游記中就稱大都(北京)為汗八里。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掉元朝後,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將元大都改稱北平。 北京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後,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並將准備都城遷於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 京師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京師一詞最早見於《詩經·大雅·公劉》:「京師之野,於時處處。」後世遂稱國都為京師。還有一種說法,陝西鳳翔有山曰京,有水曰師,因周文王和武王在此建都,故統名為京師,以後便將京師當成國都的代稱,北京被稱為國都後,也曾被稱為京師。 宛平這是老北京人對北京的泛稱,其實不準確,明清的宛平縣治區只是今天北京的一部分,大致方位是現在的北京西南部,包括今西城區、宣武區、海淀區的一部分以及石景山區、門頭溝區和大興區的西部。 京兆民國二年(1913年)廢順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隸中央,其范圍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區,民國十七年廢京兆地方,改北京為北平。 北京歷史上除了用過上述名稱外,還有秦漢之時,北京曾是廣陽郡的治所;隋大業年間,曾是涿郡的治所;唐天寶年間,曾是范陽郡的治所;遼代時曾是析津府的治所;明清之時,曾是順天府的治所,於是廣陽、涿郡、范陽、析津和順天府也成了北京的別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