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北京五柳後裔有多少人
擴展閱讀
廣州哪裡有車到樂從 2024-05-19 12:31:18
上海杭州烏鎮多少公里 2024-05-19 12:10:30
福州萬能膠哪裡有賣 2024-05-19 11:42:39

北京五柳後裔有多少人

發布時間: 2022-09-03 12:25:01

A. 陶村的文化旅遊

「西山下」位於村西的山腳下。山風穿過山上的古松林,給人以清新絕塵之感,而步入古建築群中,凝重豐厚的歷史令人不願走開。對全村古建築了如指掌的陶煥弘,自家老屋建於清光緒年間,坐西朝東,磚木結構,面積近千平方米,很有氣勢。最典型的是邊門上有橫批稱「五柳遺家」,中堂稱「五柳堂」,這既表明家風志向,又與陶淵明連上干係。陶煥弘就是陶淵明第57代後裔。或許陶家為崇尚「採菊東籬下,悠然現南山」的境界,把「五柳堂」改成了「愛菊堂」,堂內3代後裔子孫近50人。另一座建於清朝咸豐年間,場面宏大,中堂左右八隻牛腿分別雕有戲劇人物、風景、獅子和鹿等動物,中間各嵌刻一個字:福、祿、壽、喜、榮、華、富、貴。刀功利落精美,加上花窗壁畫,天井細石構圖,可以想像當年的豪華。假如這僅是建築上的顯示,那麼鄰近一幢同樣建於光緒年間的大屋中,存有的四首詩則可作為主人精神和生活的風景畫,其中有「鄉村四月閑人少,繞了蠶桑又扦田」、「紙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拋書午夢長;睡起莞然成獨笑,數風漠笛在滄浪」、「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桃花源是陶淵明筆下烏托邦式的世外小天地,古人明知虛境不可得,卻願其境長存可居,甚至不畏艱險,百般尋覓,哪怕撈到一鱗半爪的外景片段,也擬化成形,言之鑿鑿。而陶氏之後,更以陶淵明的英名和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氣節自豪。族譜之類也是往往萬山歸其一峰,千水溯於一源。陶村上畈心在清朝道光年間,建起了陶中祠堂(又稱陶氏東祠),面積達500多平方米,四合院式,部分兩層磚木結構,中堂大廳,方形石柱之上,鐫梁刻柱,花團錦簇,充滿富貴氣。聽老人介紹,話語總繞不開陶淵明,少不了桃花源。解放後這里曾辦過學校,現已辦成文化中心,大門口就是人來車往的街道,現代開放氣息濃重。離祠堂不遠還有陶隆俊和陶澤法等人家的老屋,分別建於清朝康熙年間和明末。前者廳堂長達近20米,廊道深深,牛腿上八仙人物雕刻得栩栩如生,檐口瓦有勾頭滴水,堪稱少見。後者大梁鏤刻又顯得更古樸一些,尤為稀罕的是牆壁上畫有戲曲故事,而其來歷卻有待專家考察。
陶村後山腳的古民居,建造上講究的是一個「精」字。鄒家宗祠的石柱刻字,戲台雕梁及其牛腿鏤鐫華美而細致。鄭岳文等家庭的前廳堂,門外鵝卵石鋪嵌地面和天井,圖案有菊花、荷花等。馬頭牆封檐用的是特製磚,有雌雄榫,檐下牆畫有蘭花和故事人物。堂中石柱兩兩對稱而雙雙浮刻花紋各自不同。所用隔壁的門扇窗框,無不拼花或用花板,人在其中彷彿被立體的古人物古動物古花卉包圍。這里的特色是前堂大門有防偷防盜石柱,用來加固大門閂;後堂還有許多科舉捷報單遺跡留於左右板壁上,其家族盛況環顧幾眼即可明了於心。
而陶村街路兩旁的幾幢古屋也與眾不同,除了建於明朝的樓柵斗拱及雲頭花飾雕刻之外,陶伯新家的老屋充滿剛烈刀劍之氣,突出一個「武」字。這幢房屋原由武進士陶建勛居住。陶建勛生於1870年,自幼愛武習藝,拜陶村武舉人鄭樹標為師,喜用大刀、劍、千斤石練武。清光緒二十年(1895)中武舉人,次年中武進士,欽點花翎侍衙,派乾清門行走侍衛。所以其居牆上有光緒皇帝的老師翁同龢贈送的條幅:「秀名滿江國,芳聲騰海隅。」柱子上有武進士親筆題寫的對聯:「書田菽粟皆真味,心地芝蘭有異香。」現存的遺物還有:武進士頭像、一對圈椅、一對茶幾、一張石床、三塊千斤練功石以及兩塊書有「欽默」字樣的背匾和一把寶劍。從中看出,陶淵明的後裔,不限於世代消極避世、灑脫悠逸地生活,也有「金剛怒目」式的人物。這些又可以從陶西宗祠一脈中就有23人進入仕途得到證明。「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用此真正的有所為、有所不為來解釋陶家祖先的志向和節操,應該是妥當的。
後記
曾經的繁榮與富有以及建築時代和風格,陶村古民居能與相鄰數十公里的俞源太極星象村媲美,只可惜現代建築的夾雜和缺少必要保護措施,與蘭溪的諸葛村或更遠的古代徽州民居建築相比,那遜色已不是一二了。正因此,去年仲秋全國政協副主席張思卿等人來陶村視察,提出要維護優秀古民居,傳承民族文化。 延福寺位於浙江省武義縣桃溪鎮福平山,由僧宗始建於後晉天福二年(937年),原名福田寺,宋紹熙年間(1190~1194)賜名延福寺。大殿於元延祐四年(1317年)重建,清康熙九年(1670)重建後殿觀音閣和兩廂。雍正八年(1730)至乾隆十三年(1748),多次修葺大殿,並增設天王殿和兩廊廂房,光緒三十一年(1905)重建後殿廂房。
現存的建築以中軸線排列為山門、天王殿、大殿、後殿和兩側廂房。殿間有長生池,殿後有石澗井。山門和觀音堂前有石獅拱門。為江南已發現的元代建築中最為久遠的珍品,殿方形,分五間,重檐歇山頂。殿內柱為棱形,側腳有防震功能。柱礎,一為雕飾寶相花的覆盆柱礎,上加石礩;一為礩形柱矗前檐柱與金柱之間用乳栿蜀柱,下端雕刻似鷹嘴。平梁與金柱之間加弓形月梁,起搭牽作用,此法開江南弓形梁之先聲。四周牆壁繪山水壁畫和行草書作品,多為明代佳作。山門、天王殿和觀音堂為清代建築,裝飾富麗堂皇。東廂房為明代建築。
殿內文物有宋寶祐二年(1254年)鑄造的大鐵鍾一口;後殿前有元代石獅一對,殿內有元泰定元年(1324年)劉演書寫的《重修延福寺記》石碑、明天順七年(1463年)陶孟端書寫的《延福寺重修記》石碑。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延福寺建築藝術的特色,引起國內外學者的重視。古建築學家梁思成曾前來考察,並在著文中多處記述延福寺的結構特色。上海同濟大學教授陳從周曾三次前來考察,1980年9月與1981年4月,日本橫濱大學博士關口欣也、南京工學院教授潘谷西等分別前來考察。此外,1978年3月2~3日,全國古陶瓷器研究會在延福寺召開。 武義桃花源峽谷漂流位於浙江省武義縣桃溪鎮陶村,順山勢而成,隱於崇山峻嶺深處。漂流全長4.5公里,上下落差108米,兩岸山高林密,在峽谷中穿行,時而游龍逐浪,時而平緩愜意,時而萬馬奔騰恩,時而跌宕起伏,沿途欣賞著飛鳥穿梭。游魚戲水,四季常綠,山巒疊嶂的奇景,感受從高山玉帶奔流而下的刺激,穿越游龍峽,時光隧道1,情人谷,龍潭峽,驚濤峽,將軍峽,林蔭大道,飛瀑峽,等幻境景點,盡情感受旋轉,飛躍,馳騁,尖叫,血脈噴張的激情旅程,讓身心得到最好的放鬆和享受。。
武義桃花源峽谷漂流景區距武義縣城30公里,距離省道300米,路面平坦寬敞,交通便捷,是情侶約會,朋友小聚,家人共享,野外拓展的理想場所。 據傳,迎大蠟燭源自陶村的百年古殿「鎮善堂」。鎮善堂,也稱後殿,始建於明末清初,距今已有三四百年的歷史,是善男信女祈求神靈賜福,保一方風調雨順安居樂業的聖殿,也是陶村每年馬燈會、龍頭會、大蠟燭會等民間組織碰頭議事與聚會的地方。據村裡的老人回憶,鎮善堂原址坐落在群山環抱之中,四周古木參天,背倚後龍亭,亭如華蓋;面朝溪水,亮若一灣明鏡,鍾靈毓秀,風水極佳,人氣極旺,常年香火鼎盛。鎮善堂前後兩部分,總共十五間房,裡面供奉著彌勒佛、觀音菩薩和文武曲星等10餘尊神佛之像。
1942年8月23日,侵犯陶村的日寇一把火燒毀了後殿古建築及通惠橋,大蠟燭無宗地,被迫中止。直到2002年才復興,且規模空前。這年正月十四日,四百餘人分二路縱隊排成300多米長的游藝隊伍。疊完八仙,從中心廣場出發,整整三個多小時,游經主要街道和路巷,許多人家擺設香案迎接。節日氣氛四處洋溢,民眾同樂的熱鬧場面,盛況空前。此後活動延續至今。
內容主要有:疊八仙、祭祀,游藝道具有大蠟燭、旌旗、蓋傘屏扇、神像閣、大燈籠、樂隊等等。應該說有所創新,也有所發展,如工藝的製作、機械的、人員的安排,乃至吹打樂曲的變化。這項活動靠的是群策群力,和民眾內在的凝聚力與對鄉土節日文化的執著需求,並非外力所迫而勉它既有歷史的根源,又有傳承與發展的成因。
2007年「迎大蠟燭」被浙江省政府批准為全省民俗類三十五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之一.. 守歲通宵、莫放笙歌散。所謂「浪街」,其實是武義縣桃溪鎮陶村除夕之夜的一項頗有特色的民俗活動。
在陶村,每年除夕和元宵之夜,當熱熱鬧鬧的放花炮、迎花燈、舞龍等喜慶活動進入尾聲時,民間樂手們便集結而行,演奏著幽雅的樂曲,穿行於大街小巷,當地人稱之為「浪街」。據當地民間樂社《五音社》老藝人回憶,約在清朝末年,「浪街」即已在陶村盛行。
杜審言詩里說:「故節當歌手,新年把燭迎」,除夕之夜,聽多了花炮聲喧鬧聲之時,忽然傳來清麗的竹笛聲、婉轉的弦樂聲、抑揚頓挫的竹梆聲、清脆的碰鈴聲……你是否會傾耳聆聽呢?
陶村的浪街,以笛子主奏(正吹)、二胡、三弦等絲弦樂器伴和,板鼓、扁鼓、竹梆、碰鈴壓板擊板,小鑼、蘇鑼、次鈸結合旋律作點綴性輕敲,速度舒緩,曲調文靜幽雅、柔和細膩。演奏者少則三五人,多則十餘人。演奏者大多著長袍、禮帽,一人高挑紗燈(早年用松明火把)在前引路,一人肩挑鑼鼓擔供樂手敲打,鼓板先生指揮,絲竹彈撥隨後,左右兩邊有大燈籠相伴而行。夜闌人靜,樂曲優揚,穿街而行,樂音繞街……
據當地老藝人回憶,浪街在陶村流傳至少已有百多年。早年間,陶村開明士紳徐鳳鰲與陶雲芳創辦陶村崑腔坐唱班。徐鳳鰲少年時曾在叔伯開辦的崑腔坐唱班學藝,工大花臉,亦擅吹彈;陶雲芳鍾愛崑曲,擅長吹笛。徐鳳鰲、陶雲芳兩人志趣相投,於1909年前後創辦了崑曲坐唱班,常應邀為村人喜慶演奏。陶雲芳還與弟弟陶舍昌及兒子等人組織過時調坐唱班,足跡遍及本地和周邊鄉村以至溯江而上到杭州演唱。當時當地民俗,大年三十夜是坐夜守歲,下半夜大多冷冷清清。不甘寂寞的樂手們便商議決定在村裡的大街小巷上浪走一番,給平靜的除夕之夜,給坐夜守歲的鄉親們送上清婉幽雅的音樂——這便是最早的浪街了。
「五音社」的老藝人說,上世紀70年代,當地藝人陶岳宣將樂曲工尺譜譯成簡譜進行傳授。《浪街曲》原是由曲調風格近似崑曲的十首曲牌聯套而成,由於年代久遠,如今只留下《文路》、《插花飲酒》、《小令》三首曲牌。然而,就是這不多的曲子,給當地百姓的春節,帶去了喜慶、帶去了祝福…… 陶村共有六座宗祠,同處一村,蔚為大觀,在縣內村落中也是十分罕見的,形成了一種強烈的「祠堂文化」。其中陶姓3處,鄒、徐、鄭各1處。陶村上畈心在清朝道光年間,建起了陶氏祠堂(又稱陶氏東祠)為中心祠堂,坐西朝東,面積達500多平方米,部分兩層磚木結構。中堂大廳,方形石柱之上,鐫梁刻柱,花團錦簇,充滿富貴氣。西山下和下畈心祠堂為西陶祠堂。鄒、鄭祠堂建在後山腳片,兩座祠堂門對門,兩祠僅隔約30米。徐氏宗祠坐落於徐家地段內,坐北朝南。六座宗祠建築都為四合院,並建有既與門廳後檐相連又相對獨立於門廳的戲台,牛腿挑檐,飛檐翹角。後廳明間採用台梁式構架,柱子多為截面方形抹角的石柱,前廳後檐、後廳及廂廊前檐普遍施牛腿托挑檐檁。硬山兩坡頂,粉牆黛瓦,五花山牆,外牆檐下繪有壁畫。
在中國古代,皇族有太廟,百姓有祠堂。祠堂的歷史源遠流長,最早的建於唐宋時期。到明代嘉靖年間,「明世宗采大學士夏言議,許民間皆得聯宗立廟」,允許庶民建宗祠,老百姓有了專門祭祖的地方。到了清代,宗祠大量出現,清雍正皇帝在《聖諭廣訓》中說:「立家廟以蔫蒸嘗,設家塾以課子弟,置義田以贍貧乏,修族譜以聯疏遠。」家廟即祠堂,設家塾、置義田、修族譜等宗族大事,往往通過祠堂議事來完成,陶村的中心祠堂自民國時辦學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供本村和外村的子弟讀書求知識。
家譜,又稱族譜、家乘、祖譜等。是記載各個姓氏家族子孫世系傳承之書,具有區分家族成員血緣關系親疏遠近的功用,是中國封建宗法制度的產物。隨著歷史的發展,家譜由官修變為私修,所錄內容不斷豐富,其功用也不斷增加和變化。如今,家譜同各姓氏的郡、堂號一樣,不僅為區別姓氏源流,作為數典認祖、研究歷史、地理、社會、民俗的參考資料,它還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族譜是中國特有的文化遺產,在漢族有悠久的歷史,後來在民族融合中。逐漸在各民族中開始出現族譜。族譜是中華民族的三大文獻(國史,地誌,族譜)之一,屬珍貴的人文資料,對於歷史學、民俗學、人口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獨特功能。
桃溪陶氏溯源
陶澍曰:「尋陶之得氏,實源於濟陰,所謂陶丘者,帝堯初封於陶,其後子孫居焉。」以技為氏、以官為氏是錯誤的;以邑為氏,查無陶氏;以名為氏,以地為氏,陶叔、陶邱後亦為陶氏;以族為氏即以國為氏,陶唐氏帝堯是為大宗,而今之陶氏,實始於漢開封侯陶舍,望出丹陽、潯陽。
陶氏之族,出自濟陰,居於平陽,今郡望皆雲丹陽、潯陽。唐之姓氏書中,皆不載丹陽,而《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譜》中又列青州樂安郡,注為陶唐氏之後。唐末有陶英,因忤朱溫而避禍遷居廣西昭州(今平樂),從此只見丹陽、潯陽二望。絳州至明時尚有陶琰一支大族。
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陶舍自濟陰從漢王,後以功封開封侯,子陶青襲爵,漢文帝時任御史大夫、丞相,參與平定吳楚七國之亂。裔孫陶睢,於元鼎五年(前112年)以酹金失侯。漢宣帝元康四年(前62年)始詔復家。
陶青9世孫陶敦,京縣(今河南滎陽市東南)人,於漢安帝永初四年(110年)被徵召,後為少府。順帝即位,陶敦以翊戴功為司空。一年後以捲入黨爭而免官。陶敦為避禍舉族南遷至丹陽,卒葬當塗縣東。從此陶氏宗族居於吳,晉時盛於丹陽。
又據陶翊《本起錄》:陶弘景13世祖陶超,漢末渡江,始居丹陽。《當塗縣志》雲:漢征君陶超墓在小朝山邊。陶弘景8世祖陶基,吳時為交州刺史,子陶璜,於晉時仍為交州牧,開發越南中、北部起了巨大作用,璜封宛陵侯。子威、淑。威子綏,四世五牧交州達80年,恩威並孚。後柳宗元有銘曰:「漢光中興,馬援雄絕域之志;晉武一統,陶璜布希俗之恩。恩隨德成,功與時並。」
陶謙為陶基從父,《後漢書》與《三國志》均有傳。謙父為餘姚長,已遷居丹陽。陶謙與陶敦之關系史書不載,而各族家譜皆雲陶謙為陶敦之孫,如果這樣,陶敦又是陶超孫輩。
陶敦之孫陶同,在吳孫亮時,因職守而徙居鄱陽,其子陶丹徙居潯陽,丹妾湛氏,剪發待賓,其子即晉大司馬、長沙桓公陶侃。魏時仍居鄱陽(今都昌蘇山、左里間),陶侃子孫遍布鄱陽湖四周,是為潯陽之望。
陶侃第七子陶茂,茂子敏,配孟嘉之女,敏子晉陶淵明一代詩宗,承漢魏,開唐宋,三史列傳,千古一人。元配陳氏,生子儼、俟、份,繼配翟氏,子佚、佟。
《陶茂麟家譜》是陶氏最早的家譜,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江州從事贊皇李慶孫所作舊序載於《昌邑陶氏族譜》中,把世繫上接陶淵明長子陶儼。(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亦載此世系,但雲淵明生族人熙之)昌邑譜以陶侃祖陶同為1世祖,陶儼為7世祖居鄱陽馬鞍山,陶茂麟為18世,其子19世慶元遷星子長崗,23世整遷馬瀝,24世陶詮於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年)遷居新建昌邑陶家林,遂世代居之。34世為陶叔量,與文天祥同榜進士。其子孫分居會門、良門、東門、西門等地形成巨族。43世陶語,二子秉思、秉念遷居都昌之周溪、和合、西源。整兄陶鑒乃居長崗窯林,鑒裔述之(29世)遷進賢平塘,述堯遷南城。鑒裔又徙居南昌之石樑、瑤溪。
淵明三子陶份居都昌,遷湘城日就鄉、陽城(即吉水)、奉新及撫州金溪。
浙江之陶起自泰順,譜仍接茂麟家譜,但上接陶淵明第三子份。至處寂子陶褒因避武氏之難,寄居婺州蘭溪。褒7世孫泰,泰子戩、喬。喬登唐穆宗長慶辛丑(821年)進士,為避權奸之害,棄官而遁入瑞安白鶴溪口(泰順司前、溪口),復徙仙稔、下革。喬子永,永子歸、史。史於後梁龍德元年(921年)徙居桂峰、葛,散居於司前池村葛、下洪、碑排、大安等地。其族有遷福建拓榮、霞浦、泉州及安徽淮南者。
台臨陶氏出於陶侃21世孫陶儒(字述之,號柴桑),唐天二年(905年)進士,為嚴州太守,徙台州太守,因世亂而家於臨海長潭。子溫、良。陶溫遷縉雲陶灘、筠川。良12世裔孫應吉遷會稽,16世陶凱弟誼遷天台,又遷仙居、永康。陶溫17世孫陶尊遷武義。浦陽陶氏,潯陽陶淵明裔孫陶弼之孫常修自臨海長潭遷縉雲筠川,常修孫公顯遷金華八詠門,公顯7世孫致和、致英、致祥遷浦陽通化鄉。
9世孫陶河之子陶持遷居六麗之桃溪為一世祖因遷易名為善字孝良緣父爵號六評事
桃溪東陶的陶氏在北宋政和年間(1111--1118)始祖六評事,名善,字孝良,由處州縉雲縣陶灘析派而來。《桃溪東祠陶氏譜》雲:「桃溪陶氏宣陽之世家也,其始祖六評事公,諱善,字孝良者,先由縉雲陶灘析派,因贅余相公(諱靜,字善卿,宋政和間歷仕太師兼總五軍都尉,典贈忠肅公)之女,由東床(即女婿)斯土,見山川景物之秀,土沃民淳,遂就居其地,名曰桃溪,是始遷為第一世祖。」陶善因其父親官「評事」,故以官稱名,余太師女為馱娘,生六子。
桃溪陶氏東祠
陶村上畈心在清朝道光年間,建起了陶氏祠堂(又稱陶氏東祠)為中心祠堂,坐西朝東,面積達500多平方米,部分兩層磚木結構。中堂大廳,方形石柱之上,鐫梁刻柱,花團錦簇,充滿富貴氣。祠堂前半部分現已建成服裝大樓出租,陶氏東祠名下現共計有1200餘人。 大事件:
1.參股成立武義五柳旅遊休閑用品有限公司購回大樓產權,繼續出租。
2.2012年又捐資20餘萬元委託金華天下譜局重修族譜。預計重陽節前出版。

B. 五柳先生傳的課下注釋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1〕,亦不詳其姓字〔2〕。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3〕。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4〕;每有會意〔5〕,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6〕,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7〕,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8〕,不蔽風日,短褐穿結〔9〕,簞瓢屢空〔10〕,晏如也〔11〕。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曰〔12〕:黔婁之妻有言〔13〕:「不戚戚於貧賤〔14〕,不汲汲於富貴〔15〕。」極其言茲若人之儔乎〔16〕?酣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17〕?葛天氏之民歟?

——選自中華書局排印本《陶淵明集》

這位先生不知道是什麼地方人,也弄不清他的姓名。他的住宅旁邊植有五棵柳樹,因此就用「五柳」作為他的別號了。五柳先生安閑沉靜,不好言談,也不羨慕榮華利祿。喜歡讀書,但不執著於對一字一句的瑣細解釋;每當讀書有所領悟的時候,就會高興得忘了吃飯。生性嗜好喝酒,但因為家貧就不能經常得到。親朋好友知道他這種境況,有時備酒招待他。他前去飲酒時總是開懷暢飲,直到大醉方休;醉後就向主人告辭,從不以去留為意。他的住室四壁空空盪盪,破舊得連風和太陽都無法遮擋,穿的粗布短衣打滿了補釘,飲食簡陋而且經常短缺,而他卻能安然自得。常常以寫詩作文章當娛樂,抒發自己的志趣。他能夠忘掉世俗的得失,只願這樣度過自己的一生。
贊曰:黔婁的妻子曾經這樣述說自己的丈夫:「不因為處境貧困而終日憂心忡忡,不為了追求富貴而到處奔走鑽營。」推究她所說的話,五柳先生不就是黔婁那樣的人物嗎?飲酒賦詩,滿足自己的志趣,這不是成了生活在無懷氏、葛天氏時代里的人了嗎?
(徐鵬)

【注釋】
〔1〕何許人:何處人。也可解作何等樣人。〔2〕姓字:姓名。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後另立別名稱字。〔3〕號:古人除名、字之外,還有別號。〔4〕不求甚解:指對所讀的書只求理解精神,不執著於對一字一句的解釋。〔5〕有會意:指對書中的意義有所體會。〔6〕如此:指上文所說的「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7〕造:去、到。〔8〕環堵(dǔ賭):房屋四壁。堵,牆壁。〔9〕短褐:粗布短衣,穿結:指衣服破爛。穿,破。結,縫補。〔10〕簞(dān丹):盛飯的圓形竹器。瓢(piáo嫖):舀水的葫蘆。〔11〕晏如:安然自得。〔12〕贊:古人常用於傳記體文章的結尾處,表示作傳人對被傳人的評論。〔13〕黔(qián前)婁:春秋時魯國人,無意仕進,屢次辭去諸侯聘請。他死後,曾子前去吊喪,黔婁的妻子稱贊黔婁「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於貧賤,不忻忻於富貴。求仁而得仁,求義而得義。」〔14〕戚戚:憂慮的樣子。〔15〕汲汲:極力營求的樣子。〔16〕極其言:推究她所說的話。茲:此。指五柳先生。
作者簡介
陶淵明(約365-427),又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因宅邊曾有五棵柳樹,又自號五柳先生,死後其好友暗贈謚號靖節先生,潯陽人(一說宜豐人)。東晉著名文學家,田園詩人,辭賦家,散文家,漢族(歷史學家陳寅恪曾考證陶為奚族人,但其證據略顯薄弱)。(《宋書》隱逸傳雲:「陶潛字淵明,或雲淵明字元亮,潯陽柴桑人也。」)因宅邊種植五棵柳樹所以號五柳先生(未得到證實),謚稱靖節居士,宜豐縣澄塘鎮秀溪村人。宋代地理總志《太平寰宇記》有陶淵明"始家宜豐"的記載。宜豐舊《圖經》亦有此說。他出生於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東晉的元勛重臣,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作過武昌太守。父親早死,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陶淵明29歲徙家柴桑,出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後任彭澤縣令。因不事權貴,棄官隱居栗里(今星子縣境內)。52歲時偕少子陶佟回歸宜豐故里,四年後返潯陽,逝於柴桑。陶佟留居故里。今澄塘鎮秀溪、故村等處陶姓人皆為陶佟之後裔。歷代方誌載宜豐境內有南山、柳齋、菊軒、東籬、洗墨池、藏書礅、故里橋、靖節橋、我公橋、舒嘯台、賦詩灣、顧淵石、醉卧石、淵明洞、讀書堂、靖節祠等陶淵明遣跡及其紀念建築。
詞語解釋
〔1〕何許:何處,哪裡。
〔2〕不詳:不知道。詳,詳細地知道。
〔3〕因以為號焉:就以此為號。因,因此;以為,以之為。焉,語氣助詞,相當與「矣」。號,別號。
〔4) 榮利:榮譽,利祿。
〔5〕不求甚解:指對所讀的書只求理解含義,不執著於對一字一句的解釋。甚:過分的。
〔6〕會意:指對書中的意義有所領會。
(7)性:人的本性。
(8)嗜:愛好,喜歡。
(9)親舊:親戚朋友。親,親戚。舊,這里指舊交、舊友,老朋友。
(10) 如此:指上文所說的「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
(11)或:有時。
(12)置酒:准備酒。
(13)招之:邀請他。
(14)造飲輒盡:去喝酒就喝個盡興。造,往、到,到……去。輒,就;盡,指喝完。
〔15〕期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期,期望,希望。
(16)既:既然
〔17〕曾不吝情去留:意思是五柳先生態度率真,來了就喝酒,喝完就走。曾不,竟不。曾,用在「不」前,加強否定預期。吝情,捨不得。去留,意思是去,離開。
〔18〕環堵(dǔ)蕭然:簡陋的居室里空空盪盪。環堵,周圍都是土牆,形容居室簡陋。蕭然:冷落、空曠的樣子。
〔19〕短褐(hè)穿結:粗布短衣上打上了補丁。短褐,用粗麻布衣做成的短上衣。穿結,指衣服上有洞和補丁。
(20)晏(yàn)如:安然自樂的樣子。晏,平靜,安逸。如,形容詞詞尾,相當於「然」。
(21)簞(dān)瓢屢空:形容貧困,難以吃飽。簞,古代盛飯用的圓形竹器。瓢,飲水用具。屢空,經常是空的。
〔22〕自娛:使自己歡娛。
(23) 忘懷:不放在心上,忘記。
(24)自終:自己過完一生。終,終了,結束。
(25)贊:古人常用於傳記體文章的結尾處,表示作傳人對傳主的評論。
〔26〕黔(qián前)婁:春秋時魯國人,無意仕進,屢次辭去諸侯聘請。他死後,曾子前去吊喪,黔婁的妻子稱贊黔婁「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於貧賤,不忻忻於富貴。求仁而得仁,求義而得義。」
〔27〕戚戚:憂慮的樣子。
〔28〕汲汲:心情急切的樣子。
〔29〕極其言:推究她所說的話。茲:此。指五柳先生。若人 。
(30) 極:推究。
(31)茲:代詞,此,指五柳先生。
(32)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
(33)儔:類。
(34) 銜觴:口銜酒杯,指飲酒。觴,酒杯
(35)以樂其志:來使自己的情志得到歡樂。樂,使……快樂。志,心意,志向。
語言現象
古今異義:
會意:古:指對書中的內容有所領會 舊:古:舊交,舊友
今:指領會別人沒有明確指出的意思 今:過去的,過時的
一詞多義:
以:1、因以為號焉 翻譯為介詞,把、用
2、以此自終 翻譯為憑借或連詞,不翻譯
之:1、或置酒而招之 翻譯為代詞,他
2、葛天氏之民歟 翻譯為助詞,的
言:1、閑靜少言 翻譯為說,說話
2、黔婁之妻有言 翻譯為言語,話
如:1、晏如也 翻譯為......的樣子
2、親舊知其如此 翻譯為像
詞類活用:
詳:形容詞用作動詞,知道。 親舊:沒有活用(原為形容詞用作動詞,為錯解,此為正解,請多多包涵),親戚朋友。
以「樂」其志,樂:名詞(快樂)用作動詞(使……快樂)
通假字:
曾不恡(lìn)情去留,「恡」與「吝」是通假字,「吝情」可以解釋為:掛心 在意

陶 淵 明 簡 介
陶淵明(約365—427),又名潛,字元亮,一字淵明。自號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潛,卒後親友私謚靖節。潯陽柴桑人(今九江市)人,東晉詩人、辭賦家、散文家。
陶淵明出身於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作過太守
年幼時,家庭衰微,八歲喪父,十二歲母病逝,與母妹三人度日。孤兒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裡生活。孟嘉是當代名士,「行不苟合,年無誇矜,未嘗有喜慍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亂;至於忘懷得意,傍若無人。」(《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淵明「存心處世,頗多追仿其外祖輩者。」(逮欽立語)日後,他的個性、修養,都很有外祖父的遺風。外祖父家裡藏書多,給他提供了閱讀古籍和了解歷史的條件,在學者以《庄》《老》為宗而黜《六經》的兩晉時代,他不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樣學了《老子》《莊子》,而且還學了儒家的《六經》和文、史以及神話之類的「異書」。時代思潮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愛丘山」的兩種不同的志趣。
陶淵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懷著「大濟蒼生」的願望,任江州祭酒。當時門閥制度森嚴,他出身庶族,受人輕視,感到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晉書陶潛傳》)他辭職回家後,州里又來召他作主簿,他也辭謝了。安帝隆安四年(400),他到荊州,投入桓玄門下作屬吏。這時,桓玄正控制著長江中上游,窺伺著篡奪東晉政權的時機,他當然不肯與桓玄同流,做這個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詩中寫道:「如何舍此去,遙遙至西荊。」(《 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塗口》)對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久游戀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於規林二首》)對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發出了深長的嘆息。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喪辭職回家。元興元年(402年)正月,桓玄舉兵與朝廷對抗,攻入建康,奪取東晉軍政大權。元興二年,桓玄在建康公開篡奪了帝位,改國為楚,把安帝幽禁在潯陽。他在家鄉躬耕自資,閉戶高吟:「寢跡衡門下,邈與世相絕。顧盼莫誰知,荊扉晝常閉。「表示對桓玄稱帝之事,不屑一談。元興三年,建軍武將軍、下邳太守劉裕聯合劉毅、何無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蘇鎮江)起兵討桓平叛。桓玄兵敗西走,把幽禁在潯陽的安帝帶到江陵。他離家投入劉裕幕下任鎮軍參軍。(一說陶淵明是在劉裕攻下建康後投入其幕下)。當劉裕討伐桓玄率兵東下時,他仿效田疇效忠東漢王朝喬裝馳驅的故事,喬裝私行,冒險到達建康,把桓玄挾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馳報劉裕,實現了他對篡奪者撫爭的意願。他高興極了,寫詩明志:「四十無聞,斯不足畏,脂我名車,策我名驥。千里雖遙,孰敢不至!」(《榮木》第四章)劉裕打入建康後,作風也頗有不平凡的地方,東晉王朝的政治長期以來存在「百司廢弛」的積重難返的腐化現象。經過劉裕的「以身范物」(以身作則),先以威禁(預先下威嚴的禁令)的整頓,「內外百官,皆肅然奉職,風俗頓改「。其性格、才幹、功績,頗有與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對他產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劉裕為了剪除異己,殺害了討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無罪的王愉父子。並且憑著私情,把眾人認為應該殺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謚任為錄尚書事領揚州刺史這樣的重要的官職。這些黑暗現象,使他感到失望。在《始作鎮軍參軍經曲經阿曲伯》這首詩中寫道:「目倦山川異,心念山澤居」「聊且憑化遷,終返班生廬」。緊接著就辭職隱居,於義熙元年(405年)轉入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部任建威參軍。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劉敬宣上表辭職。劉敬宣離職後,他也隨著去職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紹他任彭澤縣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潯陽郡派遣郵至,屬吏說:「當束帶迎之。」他嘆道:「我豈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幾折腰。」遂授印去職。陶淵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辭彭澤縣令結束。這十三年,是他為實現「大濟蒼生」的理想抱負而不斷嘗試、不斷失望、終至絕望的十三年。最後、賦《歸去來兮辭》,表明與上層統治階級決裂,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決心。
陶淵明辭官歸里,過著「躬耕自資」的生活。夫人翟氏,與他志同道合,安貧樂賤,「夫耕於前,妻鋤於後」,共同勞動,維持生活,與勞動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關。歸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滿堂前。」淵明愛菊,宅邊遍植菊花。「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從雜詩》)至今膾炙人口。他性嗜酒,飲必醉。朋友來訪,無論貴賤,只要家中有酒,必與同飲。他先醉。便對客人說:「我醉欲眠卿可去。」義熙四年,住地上京(今星子縣城西城玉京山麓)失火,遷至栗里(今星子溫泉栗里陶村),生活較為困難。如逢豐收,還可以「歡會酌春酒,摘我園中蔬」。如遇災年,則「夏日抱長飢,寒夜列被眠」。義熙末年,有一個老農清晨叩門,帶酒與他同飲,勸他出仕:「襤褸屋檐下,未足為高棲。一世皆尚同(是非不分),願君汩其泥(指同流合污)。」他回答:「深感老父言,稟氣寡所諧。纖轡(回車)誠可學,違已詎非迷?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飲酒》)用「和而不同」的語氣,謝絕了老農的勸告。他的晚年,生活愈來愈貧困,有的朋友主動送錢周濟他。有時,他也不免上門請求借貸。他的老朋友顏延之,於劉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經過潯陽,每天都到他家飲酒。臨走時,留下兩萬錢,他全部送到酒家,陸續飲酒。不過,他之求貸或接受周濟,是有原則的。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濟親自到他家訪問。這時,他又病又餓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濟勸他:「賢者在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至。今子(你)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說:「潛也何敢望賢,志不及也。」檀道濟饋以梁肉,被他揮而去之。他辭官回鄉二十二年一直過著貧困的田園生活,而固窮守節的志趣,老而益堅。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還清醒的時候,給自己寫了《輓歌詩》三首,在第三首詩中末兩句說:「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表明他對死亡看得那樣平淡自然。
陶淵明是漢魏南北朝800年間最傑出的詩人。陶詩今存125首,多為五言詩。從內容上可分為飲酒詩、詠懷詩和田園詩三大類。
陶淵明現存文章有辭賦3篇、韻文5篇、散文4篇,共計12篇。辭賦中的《閑情賦》是仿張衡《定情賦》和蔡邕《靜情賦》而作。內容是鋪寫對愛情的夢幻,沒有什麼意義。《感士不遇賦》是仿董仲舒《士不遇賦》和司馬遷《悲士不遇賦》而作,內容是抒發門閥制度下有志難騁的滿腔憤懣;《歸去來兮辭》是陶淵明辭官歸隱之際與上流社會公開決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絕大篇幅寫了他脫離官場的無限喜悅,想像歸隱田園後的無限樂趣,表現了作者對大自然和隱居生活的嚮往和熱愛。文章將敘事、議論、抒情巧妙地融為一體、創造出生動自然、引人入勝的藝術境界;語言自然朴實,洗盡鉛華,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韻文有《扇上畫贊》、《讀史述》九章、《祭程氏妹文》、《祭從弟敬遠文》、《自祭文》;散文有《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又稱《孟嘉別傳》,是為外祖孟嘉寫的傳記;此外還有《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與子儼等疏》等。總的來說,陶文數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詩。
陶淵明的作品感情真摯,樸素自然,有時流露出逃避現實,樂天知命的老莊思想,有「田園詩人」之稱。
主要內容
本文在寫作上的最大特點是多用否定句。
總結「不」(否定句)的作用:
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與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對高潔志趣和人格的堅持,不僅讓讀者對他的與眾不
同擊節嘆賞,也使文章筆墨精粹而筆調詼諧,讀來生動活潑,引人入勝。
概括第一、二段的內容,體會朗讀語調的輕微變化
第一段:寫五柳先生的生活(包括性格、志趣等)
——描寫、陳述——舒緩陳述的語調
第二段:贊語(對五柳先生精神風貌)
——評論——贊嘆抒情的語調
總體概括
五柳先生:
性格:閑靜少言 ,不慕榮利
志趣
讀書:環堵蕭然, 晏如也
飲酒:性嗜酒,期在必醉
寫文章:常著文章自娛
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貧樂道
1、「五柳先生」的字型大小來源於宅邊有五柳樹
2、「五柳先生」最突出的性格特徵是閑靜少言,不慕榮利
3、「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好讀書.性嗜酒.常著文章
4、「五柳先生」的生活境況是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
「不」字為一篇眼目
——九「不」
「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淡泊寧靜
「不慕榮利」恬淡自足
「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恬淡自足
「不求甚解」胸襟開闊,意存高遠
「家貧不能常得」開朗樂觀
「不蔽風日」開朗樂觀
「曾不吝情去留」耿直率真

還希望能得最佳~\(≥▽≤)/~啦啦啦

C. 劉伯溫的後代有什麼

劉伯溫的後代有長子劉璉、次子劉璟、長孫劉廌、十一世孫劉世延、劉孔昭等,介紹如下:

1、劉璉,劉基長子,生於1348年(元順帝至正八年),1377年(明洪武十年),與胡惟庸的黨人起沖突,被脅迫墮井而死。

2、劉璟,劉基次子,生於1350年(元順帝至正十年),少年通經,才學過人,明太祖念基,每歲召璟同章溢子允載、葉琛子永道、胡深子伯機入見便殿,燕語如家人。後因對明成祖直言:「殿下百世後,逃不得一篡字。」被捕入獄,在獄中自縊。

3、劉廌,字士端、號約齋,又號閑閑子,浙江青田人,是明代劉伯溫的長孫,參政公劉璉的長子,世襲誠意伯、光祿大夫,職官正一品。

4、劉世延,是誠意伯劉基十一世孫,誠意伯劉瑜孫,屬於青田人。

5、劉孔昭,明浙江青田人,號復陽。劉基後裔,襲封誠意伯。崇禎十七年(1644)任武操江。明亡,在南京擁立福王,與馬士英,阮大鋮朋比,權傾一時。清兵入南京,逃出海,舉兵抗清。順治十一年隨張名振攻入鎮江。遇風浪,死於海上。

D. 愛新覺羅家族現在都有哪些人

如今愛新覺羅氏大致有30—40萬人!!!!!!!!!!!!!!!!
愛新覺羅家族的分布

16世紀80年代,愛新覺羅氏還只是一個人數很少的家族,包括努爾哈赤的六祖以及他們22個兒子所組成的家庭。

自努爾哈赤建立後金起,到末代皇帝溥儀清朝滅亡止,後金、清朝一共存在296年,經歷了11代12位皇帝。在這近3個世紀中,後金、清朝的皇帝,擁有眾多的後妃,他們的子孫也擁有遠超過常人妻室的妃妾,加上中國崇尚多子多孫的古老傳統習俗,因而愛新覺羅家族子孫繁衍十分迅速。

有的學者認為,清朝入關前,在第2代皇太極時期,皇族成員約有100人;到第3代順治時期,皇族成員是419人;到第4代康熙時期,皇族成員約有490人;到第5代雍正時期,皇族成員已超過1000人;到第7代嘉慶時期,皇族已近4700人;清朝滅亡以後,到20世紀30年代,皇族後裔已達2萬人。1936出版的《愛新覺羅宗譜》,收集了這個家族幾百年來的世襲繁衍材料。自16世紀80年代至20世紀30年代,努爾哈赤這一支系的後裔,僅男性就有近3.4萬多人,整個宗室的後裔有4.6萬多人,還有覺羅系統的後裔計3.4萬多人,合計有8萬多人,而這還僅僅是男性。如按皇子與皇女的比例來計算的話,那麼,愛新覺羅家族在3個多世紀中,宗室的後裔有 8萬多人,覺羅的後裔有近6萬人,整個愛新覺羅家族計有後裔近14萬人。不難看出,這近300年的時間,愛新覺羅家族,是處於一個擁有特權的時期,子孫繁衍的速度是很快的。

從20世紀30年代以來的近70年間,愛新覺羅家族流散各地,皇族身分已成了歷史,政府行為的修譜已無可能,純正的血統已無保障,婚姻狀況也日趨復雜,幾乎沒有任何家譜問世,家族人口的統計已很困難。

不過,一種趨勢是很明顯的,愛新覺羅氏的人口,仍然還在不斷膨脹,血緣關系也由近及遠,逐漸形成眾多分支。據估計,如今愛新覺羅氏大致有30—40萬人。 如~愛新覺羅·紫薇 愛新覺羅 ·州迪和
其實到清朝最後的三代皇帝,由於近親結婚,幾乎是沒有子女,有也是早早夭折.所以現在估計子孫很少.
愛新覺羅,這個姓,後來也有了簡化,有的改為"趙",有的為"羅"等等,很多.

清皇族後裔在全國分布廣泛,其生活狀態多種多樣,對待「愛新覺羅」姓氏的態度也各不相同。
不願提皇族身份

62歲的崇文區副區長金毓嶂是醇親王載灃的長孫。他說 「我們家的人都不姓愛新覺羅,都什麼年代了,姓那個有點兒古怪。」

醇親王載灃的11個孩子中4個是男孩,除末代皇帝
溥儀外,還有溥傑、溥供和溥任。溥儀無後,溥供3歲早夭,溥傑只生有兩個女兒,溥任的長子就是金毓嶂。溥任的次子金毓峑在北京某大學任環境與能源工程學院的副院長,三子金毓嵐是朝陽區和平街第一中學的高級語文教師,還是一位古玩收藏家。

對於家族中出了兩個皇帝,金毓嶂說,這是歷史的選擇,他的家族對此很不情願,也很不勝任。「因此我們沒有必要總是提起皇族身份。」金毓嶂說。

為愛新覺羅姓氏自豪

在身份證上,這位45歲的女畫家名叫毓紫薇,愛新覺羅·毓崌是她的正式名字。姓氏的恢復對她的事業有所幫助。「畫會好賣一些,」她說,「人家一看,『愛新覺羅』,就認你的畫。」毓紫薇說,自己的畫是「有行無市」,大多賣給了朋友。

毓紫薇是崌親王奕

訁宗的第4代孫女,奕訁宗

是道光五子,即金毓嶂的曾祖父——第一代醇親王的哥哥。「從心底里,我對愛新覺羅這個姓氏感到自豪,」她說,「因為我們這個家族裡出了康熙、乾隆這樣的好皇上。」

難以概括的群體

關於「愛新覺羅」的姓氏,在前北京市民委副

主任趙書看來,「正支的皇族後裔很少自己冠以愛新覺羅氏,旁支的就喜歡這么叫,尤其是在書畫界。」他給這種現象起了個名字,叫作「時代功利性」。

在沈陽,60歲的德崇開了一家「愛新覺羅·德崇文化商行」,專門經銷清代傳統的文化工藝品。如果你叫他「德崇」,他會嗓音洪亮地糾正你:「我是愛新覺羅·溥旻!」不過,他的家譜中的貴族血統要追溯到努爾哈赤才可見到。

對比幾個歷史階段皇室後裔或低調或高調的行為方式,北京市滿學會會長閻崇年認為,辛亥革命後,皇族後裔紛紛改姓,建國後的一段時間里又強調階級劃分,因此皇室後裔對「愛新覺羅」姓氏比較忌諱;現在他們以家族為自豪,恰好說明社會心態的寬容與進步

E. 五柳先生傳的背景資料

《五柳先生傳》作者 陶淵明

簡介
陶淵明(約365-427),名潛,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死後其好友暗贈謚號靖節先生,潯陽人(一說宜豐人)。東晉著名文學家,田園詩人,辭賦家,散文家,漢族(歷史學家陳寅恪曾考證陶為奚族人,但其證據略顯薄弱)。(《宋書》隱逸傳雲:「陶潛字淵明,或雲淵明字元亮,潯陽柴桑人也。」)因宅邊種植五棵柳樹所以號五柳先生(未得到證實),謚稱靖節居士,宜豐縣澄塘鎮秀溪村人。宋代地理總志《太平寰宇記》有陶淵明"始家宜豐"的記載。宜豐舊《圖經》亦有此說。他出生於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東晉的元勛重臣,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作過武昌太守。父親早死,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陶淵明29歲徙家柴桑,出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後任彭澤縣令。因不事權貴,棄官隱居栗里(今星子縣境內)。52歲時偕少子陶佟回歸宜豐故里,四年後返潯陽,逝於柴桑。陶佟留居故里。今澄塘鎮秀溪、故村等處陶姓人皆為陶佟之後裔。歷代方誌載宜豐境內有南山、柳齋、菊軒、東籬、洗墨池、藏書礅、故里橋、靖節橋、我公橋、舒嘯台、賦詩灣、顧淵石、醉卧石、淵明洞、讀書堂、靖節祠等陶淵明遣跡及其紀念建築。

表達情感

本文是作者託言為五柳先生寫的傳記,實為自傳,沈約《宋書·隱逸傳》和蕭統的《陶淵明傳》都認為是「實錄」。文章從思想性格、愛好、生活狀況等方麵塑造了一位獨立於世俗之外的隱士形象,贊美了他安貧樂道的精神。表達了作者不慕榮利,安貧樂道,清高不羈,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道德品質與節操。

寫作特點

本文在寫作上的最大特點是多用否定句,正如錢鍾書所說:「『不』字為一篇眼目。」「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氏」。錢先生說:「豈作自傳而並不曉己之姓名籍貫哉?正激於世之賣聲名、誇門第者而破除之爾。」(見「有關資料」《錢鍾書論〈五柳先生傳〉》)下文的「不慕榮利」「不求甚解」「家貧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風日」「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等,王夫之《思問錄》評論說:「言無者,激於言有者而破除之也。」正是因為世人有種種追名逐利、矯糅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與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對高潔志趣和人格的堅持,不僅讓讀者對他的與眾不同擊節嘆賞,也使文章筆墨精粹而筆調詼諧,讀來生動活潑,引人入勝。

寫作背景
本文取正史紀傳體的形式,重在表現生活情趣,帶有自敘情懷的特點。作者以簡潔的筆墨表達不同流俗的性格,塑造了一個清高灑脫、怡然自得、安貧樂道的形象。作者寫此篇時已是晚年,生活相當困苦窘迫,但作者絲毫不後悔自己選擇的歸隱生活,而是以古賢者顏回自況,表達了自己安貧樂道的情懷。

本文是作者託言為五柳先生寫的傳記,實為自傳,沈約《宋書·隱逸傳》和蕭統的《陶淵明傳》都認為是「實錄」。文章從思想性格、愛好、生活狀況等方麵塑造了一位獨立於世俗之外的隱士形象,贊美了他安貧樂道的精神。表達了作者不慕榮利,安貧樂道,清高不羈,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道德品質與節操。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127438771.html?fr=rpy_push&fl=red
回答者: BuBu公主 | 四級 | 2009-12-4 20:12
陶淵明(365~427)晉宋時期文學家。一名潛,字元亮。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淵明出身於沒落的仕宦家庭。在家族中,他既欽敬曾祖陶侃的積極進取,又特別贊賞外祖孟嘉的沖淡自然。思想中融入了儒道兩種精神。前期(41歲以前),他渴望進取,渴望干一番事業,做過江州祭酒,劉裕幕下鎮軍參軍、彭澤令,起主導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於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時官時隱,舉棋不定。後期(41歲以後),陶淵明因時局動盪,仕途險惡,以及官場政治腐敗,門閥制度森嚴而對現實極端不滿,毅然辭官歸隱,與官場徹底決裂。
義熙四年,即歸隱後第二年,他家鄉遭焚,生活陷入極端貧困,但他安貧樂道;義熙末年,朝廷征他為官,元嘉三年,江州刺史檀道濟勸他出山,他守節不仕。這個時期起主導作用的顯然是·道·家·思·想。
他拒絕同劉裕的來政權合作,不滿黑暗的政治現實,同時由於他和農民接近,理解他們追求理想社會的願望。
寄託:他生活在東晉末期戰亂頻繁的環境里,長期隱居農村,對農村的現實有更深的了解,對人民的願望更有了切身體會,於是構想出他心中的理想社會――世外桃源。但是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當時的條件下這樣的理想社會是無法實現的。

(2)這一理想社會表現了作者對沒有剝削、 沒有戰爭,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的嚮往和憧憬,
對美好未來的追求,是一種美好的願望和寄託,所以無法實現。
如何評價陶淵明

作為身處晉末亂世的隱士,陶淵明晚年常與廬山中的釋道交往,這是可以想像得到的事,但要說他們之間在思想上志同道合,恐怕卻未必盡然。仔細地研讀過陶詩和了解詩人生平的人,都會知道陶淵明是個外表恬淡靜穆,而內心熱情濟世無神論者。他少年時曾胸懷大志,接受儒家思想,希望建功立業。但在出仕了一個時期以後,現實使他感到失望,他不願與當政的人同流合污,便選擇了一條退隱歸耕的道路。

這時他又受到老莊哲學的影響。因為他有過以往文人多不曾有過田園生活,並且親自參加了勞動,與勞動人民有了接觸,思想上不可避免地得到一些新的感受和啟發,因而在崇尚駢儷陳舊文風的晉代,能創造出有獨物風格的田園詩的新形式,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他從少年時的"猛志逸四海",到老年時的"猛志固常在",始終對世事沒有淡忘。他傳世的名篇《桃花源記》,正是他對如同上古原始時代的那種人們自食其力、友好相處、沒有種種現實中的紛擾與貧困的"怡然有餘樂"社會的憧憬。就是他的隱居與飲酒,放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加以分析,也含有對當時黑暗統治表示一定程度的不滿和反抗的意義在內。

當然,陶淵明畢竟是一個生活在一千多年前封建社會的士大夫,在他的思想和詩文中不可能不存在許多安貧樂命、及時行樂、避世消極的東西。但後世歷代的文學評論家和選家出於自己的階級偏愛,多著重欣賞和贊揚他這方面的特點,認為這才是陶詩的精華所在。

其實這是對陶詩的一種曲解。 陶淵明作為一代詩宗,他在生前和死後一段時間內,曾不為人所重視,後來又長期為人所歪曲和誤解。現在是到了應該對陶淵明其人其詩,給以正確而全面的評價和欣賞的時候了。

沈德潛在《說詩 語》中說:"晉人多放達,獨淵明有憂勤語,有自托語,有知足語,有悲憤語,有樂天安命語","

蘇東坡曾這樣評價陶淵明:"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去之為高。飢則扣門而乞食;飽則雞黍以迎客。古今賢之,貴其真也。"人貴真,詩亦貴真,詩真乃由人真而來,這就是陶詩具有經久不衰魅力的主要原因。

魯迅先生的話,「陶潛正因為並非『渾身是『靜穆』,所以他偉大』

梁啟超評價陶淵明時曾經說,「自然界是他愛戀的伴侶,常常對著他笑」。確如其言,陶在自然與哲理之間打開了一條通道,在生活的困苦與自然的旨趣之間達到了一種和解。連最平凡的農村生活景象在他的筆下也顯示出了一種無窮的意味深長的美。

F. 劉伯溫有後代嗎

劉伯溫有後代。

劉伯溫大名叫做劉基,1311年的7月1日在處州青田縣的南田鄉出生,是元末明初的軍事家、和文學家,同時也是明朝的開國元勛,在洪武三年的時候被封為了誠意伯,到了1375年劉伯溫去世,去世以後被追封為太師。

劉伯溫的一生當中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名叫劉璉,但是在劉伯溫死後不久因為和胡惟庸一黨的人發生沖突,最後被逼迫跳井而死。

劉伯溫的第二個兒子名叫劉璟,劉璟年少的時候深的朱元璋的喜歡,每當朱元璋想念劉伯溫的時候都會召見劉璟進宮,但最後因為說錯話得罪了朱元璋,被抓捕入獄,最終在獄中自殺。

(6)北京五柳後裔有多少人擴展閱讀:

至正二十年,劉伯溫被朱元璋請至應天,委任他為朱元璋的謀臣,在朱元璋的面前,劉伯溫敢大膽說話,大膽建議,他做事很是公正,從來不會情緒化。

為了更好的為朝廷服務,劉伯溫還推薦過許多有實力的官員。盡管朱元璋很服信任他,可他依舊不會推選自己的親戚朋友。

後來劉伯溫就告訴朱元璋,想要穩固自己的事例就要建立自己的稱號,後來統一了天下朱元璋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建立了大明這個稱號,在歷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

可誰都沒有想到,在統一了國家之後,朱元璋很惶恐劉伯溫在自己身邊,成為最大的威脅,一心想要殺死劉伯溫。

劉伯溫不僅在學術上留下了重要的思想理論,在軍事方面他還創作了一本名為《百戰奇謀》的兵書。

劉伯溫臨終前對自己的兩個兒子說道:並非為父不願將此書傳授於你二人,只因你們的才智皆不在此。

恐怕無法承受我這畢生心血凝結而成的絕學,如果要是勉強學習只怕你二人惹出禍害,倒不如讓你們過屬於自己的生活。

朱元璋見劉伯溫太厲害了,就找人把他給毒殺了。劉伯溫死的時候對家人說:我死之後,劉家將會走向沒落,要100年後才會再出人才。

後來劉伯溫的這句話果然應驗了,一直到劉家的第五代手裡才出現了一位大官,之前的都是窮困潦倒。

G. 五柳先生傳

五柳先生傳
求助編輯網路名片
五柳先生傳陶淵明名潛,字元亮,號五柳先生,本文實為他的自傳。《五柳先生傳》文中言「不」,其實正突出了作者與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對高潔志趣和人格的堅持,使得文章顯得與眾不同,讀來生動活潑,很好的表達了陶淵明平淡自然的境界。

作品名稱: 《五柳先生傳》
創作年代: 晉代
文學體裁: 文言文
作者: 陶淵明

目錄

作者資料思想感情
作者介紹補充
原文
注釋
注音朗讀節奏
譯文
點評
重點句子
擴展
文言常識/課後練習/原文翻譯1.古今異義:
2.一詞多義:
3.重點虛詞
4.詞類活用:
5.特殊句式:
6.中考練習
3.原文翻譯
作者簡介
主要內容
總體概括
課文研討一、整體感知
二、問題研究
三、重點字詞解釋
四、難點
賞析
課外延伸作者資料思想感情
作者介紹補充
原文
注釋
注音 朗讀節奏
譯文
點評
重點句子
擴展
文言常識/課後練習/原文翻譯
1.古今異義: 2.一詞多義: 3.重點虛詞 4.詞類活用: 5.特殊句式: 6.中考練習3.原文翻譯作者簡介主要內容總體概括課文研討
一、整體感知 二、問題研究 三、重點字詞解釋 四、難點賞析課外延伸展開 編輯本段作者資料思想感情
作者故意隱去傳主的家世、生平事跡等一般傳記要素,而著重表現他的性格志趣與精神氣質,更加突出本文主旨。語言樸素洗練,看似平淡,實則蘊涵深刻。 本文作者在文中多處言「不」證實表明了自己與世俗的格格不入,體現了陶淵明的高潔志趣,表達了陶淵明平淡自然和安貧樂道的境界,以及對自己人格的堅持。
編輯本段作者介紹補充
陶淵明(約365——427) 字元亮,一說名潛,字淵明,自號「五柳先生」,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東晉文學家,著名詩人。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29歲出仕,在十餘年的時間里,幾番進退,仕隱不定。終因報復不得施展,又不肯降志辱身與士族階層同流合污,於是辭官歸隱,過上簡朴的農家生活。 陶淵明的作品,現存120多首詩,多為五言,如《飲酒》20首,《讀》13首,散文4篇,辭賦3篇,韻文5篇,又如《閑情賦》《感士不遇賦》《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記》等。他的詩歌多描繪淳樸、寧靜的田園生活,充滿了對污濁社會的厭惡和對純凈自然的熱愛。他是山水田園詩派的創始人。後人輯有《陶淵明集》《靖節先生集》。 陶淵明大約生於東晉哀帝興寧三年(365年),出身於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做過太守。是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 年幼時,家庭衰微,九歲喪父,與母妹三人度日。孤兒寡母,都在外祖父孟嘉家裡生活。孟嘉是當代名士,「行不苟合,年無誇矜,未嘗有喜慍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亂;至於忘懷得意,傍若無人。」——《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淵明 「存心處世,頗多追仿其外祖輩者。」——逮欽立語。日後,他的個性、修養,都很有外祖父的遺風。外祖父家裡藏書多,給他提供了閱讀古籍和了解歷史的條件,在學者以《庄》《老》為宗而黜《六經》的兩晉時代,他不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樣學了《老子》《莊子》,而且還學了儒家的《六經》和文、史以及神話之類的「異書」。時代思潮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愛丘山」的兩種不同的志趣。
編輯本段原文
先生不知何許(1)人也,亦(2)不詳(3)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4)。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hào)讀書,不求甚解(5);每有會意(6),便欣然忘食。性嗜(shì)(7)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8)知其如此,或(9)置酒而招之;造(10)飲輒(zhé)盡(11),期在必醉(12)。既醉而退,曾(céng)不吝(lìn)情(29)去留(13)。環堵蕭然(14),不蔽(bì)風日;短褐(hè)穿結(15),簞(dān)瓢(piáo)屢(lǚ)空(16),晏(yàn)如(17)也。常著文章自娛,頗(pō)(18)示己志。忘懷得失(19),以此自終(20)。 贊(21)曰:黔婁(22)(qián lóu)之妻有言:「不戚(qī)戚於貧賤,不汲(jí)汲於富貴。」(23)其言茲(zī)若人之儔(chóu)乎(24)?銜(xián)觴(shāng)賦詩(25),以樂(26)其志(27)。無懷氏(28).之民歟(yú)?葛天氏之民歟(yú)?
編輯本段注釋
⒈【何許】何處,哪裡。許,處所。 2.【亦】也。 3.【不詳】不知道。 詳,詳細地知道。 4.【因以為號焉】就以此為號。因,於是,因此。以,把,用。為,作為。以為,以之為(用這個作為)。焉,語氣助詞。 5.【不求甚解】這里指讀書只求領會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過分深究。甚,深入,過分。 6.【會意】指對書中的內容有所領會。會,體會,領會;今意指領會別人沒有明白的意思。 7.【嗜】特別喜歡,愛好。 8.【親舊】親戚朋友。親,親戚。舊,這里指舊交,舊友。 9.【或】有時。 10.【造】往,到。 11.【造飲輒(zhé)盡】去喝酒就喝個盡興。輒,就。 12.【期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期,期望。 13.【曾(zēng)不吝(lìn)情去留】竟沒有捨不得離開 (意思是五柳先生的態度率真,來了就喝酒,喝完就走)。 曾不,竟不。曾,用在「不」前,加強否定語氣。吝情,捨不得。去留,意思是去,離開。 14.【環堵蕭然】簡陋的居室里空空盪盪。環堵,周圍都是土牆,形容居室簡陋。蕭然,空寂的樣子。 15.【短褐(hè)穿結】粗布短衣上打了補丁。短褐,用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 穿結,指衣服上有洞和補丁。 16.【簞(dān)瓢(piáo)屢空】簞和瓢時常是空的(形容貧困,難以吃飽。)簞,古代盛飯用的圓形竹器。瓢,飲水用具。屢空,經常是空的。 17.【晏(yàn)如】安然自若的樣子。 晏:安然 如:……的樣子。 18.【頗】 稍稍。 19.【忘懷】忘記。 20.【自終】過完自己的一生。 21.【贊】傳記結尾的評論性文字。今義稱贊、贊美。本文中可直接翻譯為「贊」。 22.【黔(qián)婁】戰國時齊國的隱士。 23.【不戚(qī)戚於貧賤,不汲(jí)汲於富貴。】不為貧賤而憂愁,不熱衷於發財做官。戚戚,憂慮的樣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樣子。於,介詞,由於、因為,的意思。 24.【其言茲若人之儔(chóu)乎】這話大概說的是五柳先生一類的人吧?茲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儔,輩,同類。 25.【銜(xián)觴(shāng)賦詩】一邊喝酒一邊作詩。觴,酒杯。銜,拿著。 26.【以】連接詞。 27.【志】:志向。 28.【無懷氏】:跟下文的「葛天氏」都是傳說中的上古帝王。據說在那個時代,人民生活安樂,恬淡自足,社會風氣淳厚朴實。 29【吝情】:捨不得
編輯本段注音
嗜 shì 輒 zhé 吝 lìn 褐 hè 簞 dān 黔 qián 儔 chóu 觴 shāng 賦 fù 瓢 piáo 蔽bì屢 lǚ 晏yàn 戚 qī 茲 zī 歟 yú 汲 jí 頗 pō
朗讀節奏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簟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贊曰:黔婁之妻/有言:「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其言/茲若人之儔乎?銜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譯文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麼地方的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因為住宅旁邊植有五棵柳樹,於是就用「五柳」作為自己的別號了。五柳先生安閑沉靜,很少說話,也不羨慕榮華利祿。(五柳先生)喜歡讀書,但只求領會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過分深究;每當讀書有所領悟的時候,就會高興得忘了吃飯。(五柳先生)生性嗜好喝酒,但因為家裡貧窮就不能經常喝酒。親戚朋友知道他這種境況,有時擺了酒席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個盡興,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離開,從來不有意留下。簡陋的居室里空空盪盪,破舊得連風和太陽都無法遮擋,粗布短衣上打了補丁,飲食簡陋而且經常短缺,而他卻能安然自得。常常以寫詩作文章當娛樂,稍微抒發自己的志趣。他能夠忘掉世俗的得失,只願這樣過完自己的一生。 傳記結尾的評論性文字說,黔婁的妻子曾經說過:「不為貧賤而憂愁,不熱衷於發財做官。」這話大概說的是五柳先生一類的人吧?一邊喝酒一邊作詩,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快樂,他也許是無懷氏時期的人吧?也許是葛天氏時期的人吧?
編輯本段點評
這篇傳的寫法很特別。正式給人立傳,總要說這個人叫什麼名字,是什麼地方人。但陶淵明筆下的主人公,既不知其名姓,也不知其來歷,這就使人覺得高深莫測,有點「神龍見首不見尾」,富於傳奇色彩。因為他的宅邊有五棵柳樹,大家都叫他「五柳先生」,於是他也便把這作為自己的雅號。 本文贊語,用「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的話來贊揚五柳先生,說「其言茲若人之儔乎」,意謂大概這兩句話說的就是五柳先生這類人吧,也就是說五柳先生是黔婁一類人物。兩句話非常精煉地概括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特徵,使古今兩個人物相映生輝。下面「銜觴賦詩」幾句,用記述與抒情再補一筆,人物的精神面貌更加突出,像是在畫面上真的活動起來。雖然貧困,並不妨礙他心境的悠閑,飲酒賦詩,自有不可多得的樂趣。這幾句也和前面「傳」的部分相呼應。贊語以「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結束,說五柳先生雖生活在後世,但他的精神卻徜徉於上古帝王無懷氏、葛天氏的淳樸時代,則其為人行事之超然絕俗也就不足為怪了。兩句話用或然語氣表示肯定,尤為妙絕,使全篇神韻飄然而遠。屬於自傳。
編輯本段重點句子
1.表明隱者心境的句子:閑靜少言,不慕榮利。 2.精神愉悅的句子:好讀書,不求甚解; 3.率真放達的句子:①性嗜酒②期在必醉 4.自得其樂、淡泊名利的句子:①常著文章自娛②忘懷得失 5.表明志趣的句子: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6.五柳先生的性格特點:①不慕榮利②安貧樂道③率真自然
編輯本段擴展
1.宅邊有五柳樹 從「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歸園田居·其一》) 的詩句可知陶宅邊確實有柳樹。並且有5棵。 2.好讀書 陶淵明讀書是在完成耕種之後,從「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讀〈山海經〉》)可以看出。又常與友鄰討論,所以又寫道:「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移居》第一首) 3.性嗜酒 「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和郭主簿》),「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顏」(《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雜詩·其二》),「歡言酌春酒,摘我園中蔬」(《讀〈山海經〉》),真乃「篇篇有酒」,其嗜酒之甚可以想見。 4.簞瓢屢空 這是五柳先生以顏回自況,顏回簞瓢屢空而「不改其樂」,說明他安貧樂道。五柳先生亦當如此。陶淵明亦常「簞瓢屢空」,如「飢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乞食》),就是寫他由於乏食不得不外出借貸的情況。 5.黔(qián)婁 戰國時齊國人。魯恭公曾遣使者致禮,賜粟三千鍾,想聘他任宰相,他堅辭不受。齊王又派人送去黃金百斤,聘他為卿,他也不接受。死時衣不蔽體。其妻亦有賢德。「黔婁有言」,一本作「黔婁之妻有言」。陶淵明在《詠貧士》中曾寫道:「安貧守賤者,自古有黔婁。」 6。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黔婁先生死了,他的好友,孔子的高足曾參前往弔祭,看到黔婁停屍在破窗之下,身著舊長袍,墊著爛草席,用白布覆蓋著。由於這塊白布短小,蓋頭就露出腳來,蓋上腳就露出頭來。不禁為之心酸,就說:「把布斜過來蓋,就以蓋住黔婁先生的全身了。」不料,黔婁夫人卻答道:「斜之有餘,不若正之不足,先生生而不斜,死而斜之,這會違背先生的生前意願的。」曾參認為黔婁夫人說得很有道理,深感慚愧,於是哭得更為悲傷。並問黔婁妻說:「先生之終,何以為謚?」因為古人死後,總愛根據他一生的事跡,用一兩個宇加以概括,這就叫 「謚」。這種「謚」法,也不完全出於朝廷,一般有頭有臉的人,照樣可由親友或者家人贈謚,以慰死者在天之靈。曾參的問話剛結束,黔婁夫人立即回答:「以康為謚。」曾參大惑不解,問道:「先生在時,食不充飢,衣不遮體,死則手足不能覆蓋,棺旁也沒有祭祖酒肉,生不得其美,死不得其深,何樂於此而謚為康乎!」黔婁夫人正色道:「先生生前,魯國國君要任他為相,但他辭而不為;齊國國君欲聘為卿,他同樣辭而不受,這算是有餘貴吧!魯國國君曾賜很多米粟給他,齊國國君也屢次要予以報酬,他都辭而不受,這算是有餘富吧!他願與天地人間共甘苦,寧願做平民百姓;他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這些全是為了仁義,以康為謚,誰能說不合適呢!」曾參聽後,受到極大的感動連聲贊嘆說:「正因為有黔婁這樣的先生,才有像黔婁妻這樣的好夫人啊!」黔婁棄榮華富貴如敝履,與他的信仰有關。道家學派痛恨不平等的社會,鄙視富貴利祿。所以黔婁的行為並不荒誕,他反映了一種社會思潮:既然我不能拯救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那麼自己就遠離塵世,潔身一生。 本文已選入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的22課。
編輯本段文言常識/課後練習/原文翻譯
1.古今異義:
1.每有會意 古:指對書中的內容有所領會 今:指領會別人沒有明白的意思 2.親舊知其如此 古:舊交,舊友 今:過去的,過時的 3.好讀書,不求甚解 古:讀書只求領會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過分深究 今:只求懂個大概,不求深刻了解(含貶義) 4.造飲輒盡 古:到,往 今:製造 5.或置酒而招之 古:有時 ; 有的人 今:或者 6. 因以為號焉 古: 以之為,把(它)當作 今:認為,作為/把,用 7.贊曰:黔(qián)婁之妻有言 古:常用於傳記體文章的結尾處,表示作傳人對傳主的評論。 今:誇獎,誇贊 8.頗示己志: 古:略微 今:很
2.一詞多義:
1.以:1、因以為號焉 【介詞,把、用 】 2、以此自終 【憑借或連詞,不翻譯】 2.之:1、或置酒而招之【代詞,他】 2、葛天氏之民歟 【助詞,的】 3.言:1、閑靜少言【說,說話】 2、黔婁之妻有言【言語,話】 4.如:1、晏如也 【......的樣子】 2、親舊知其如此 【像】 5.許:1、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處所、地方】 2、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 【表示約數,左右】 6.其:1、其言茲若人之儔乎【句首語氣詞,表推測】 2、親舊知其如此【代詞,他】 7.志:1、以樂其志【志趣,志向】 2、處處志之【標記】
3.重點虛詞
1 以 因以為號焉 "用",助詞 2 因 因以為號焉 表順承,"就" 3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也字表判斷 翻譯成 是
4.詞類活用:
1.亦不詳其姓字:形容詞用作動詞,詳細地知道。 2.親舊知其如此:形容詞用作名詞,親戚朋友。 3.性嗜酒:名詞用作動詞,喝酒
5.特殊句式:
1、省略句: 好讀書,不求甚解。(省略主語,應為五柳先生好讀書,不求甚解)譯文:先生喜歡讀書,但不刻意追求字句的解釋。 因以為號焉。(介詞「以」後省略賓語「之」,應為:因以之為號焉) 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缺少主語,應為「(先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譯文:先生生性喜歡喝酒,家中貧窮不能經常有酒喝。 ) 缺少主語: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因以為號。(省略「之」字,應為「因以(之)為號」。譯文:於是就把「五柳」作為號了。) 2、倒裝句: 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狀語「於貧賤」「於富貴」後置,應是:不於貧賤戚戚,不於富貴汲汲)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應為「不知先生何許人也」 譯文:這位先生不知道是什麼地方的人。) 以樂其志(應為:「以其志樂」 ) 3、疑問句: 無懷氏之民歟?(一般疑問式) 4、判斷句式: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也」表判斷。意思是: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麼地方的人) 5、流傳下來的成語: 不求甚解:原指讀書要領會精神實質,不必咬文嚼字。現多指只求懂得個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6.中考練習
一、閱讀《五柳先生傳》,完成文後各題: ①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②贊曰:黔婁之妻有言:「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其言茲若人之儔乎?銜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1、解釋下列加點的字:(3分) (1)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 (2)造飲輒盡,期在必醉( ) (3)其言茲若人之儔乎( ) 2、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 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2) 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 3、選出「之」字用法不同於其它三項的一項( ) A.茲若人之儔乎? B.或置酒而招之。 C.無懷氏之民歟? D.葛天氏之民歟? (2)下列句子翻譯有誤的一項是:( ) 4、文中哪些語句表現了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生活?刻畫了怎樣的人物形象?(5分) 5、你是否喜歡五柳先生?理由是什麼?(3分) 【參考答案】 1、(1)處所 (2)到,目 (3)同類,輩 2、(1)不為貧賤而憂愁,不熱衷於發財做官。 (2)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許多補丁,飯籃子和瓢里經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 3、B 4、性格:「閑靜少言,不慕榮利」點出了五柳先生的隱者心境。志趣:一是讀書,「好讀書,不求甚解」,展現了一個在讀書中得到精神愉悅的五柳先生;二是飲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個率真放達的五柳先生;三是寫文章,「常著文章自娛」、「忘懷得失」描述了一個自得其樂、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生活:「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描繪了一個安貧樂道的五柳先生。通過種種敘述,把一個雖處於貧困之中卻悠閑自適的隱士形象活靈活現地刻畫出來,贊美了他安貧樂道的精神。 5、喜歡。因為五柳先生是一個率真自然,安貧樂道,不慕榮利的人。 不喜歡。雖然五柳先生對當時混亂、丑惡的現實有清醒的認識,但他卻選擇了逃避,借酒消愁,安於現狀。 二、閱讀《五柳先生傳》,完成文後各題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此。常著文音自娛,頗示已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曰:黔婁之妻有言:「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其言茲若人之儔乎?銜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民歟? 1、解釋下面句中加點詞語(4分) (1)亦不詳其姓字(詳細) (2)每有會意(體會、領會) (3)期在必醉(期望) (4)其言茲若人之儔乎(輩、同類) 2、請用自己的語言把下面句子的意思表達出來。(2分) 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3、文章結尾提到「無懷氏之民」、「葛天氏之民」,表達了作者怎樣的願望?(2分) 4、根據文中提供的信息,用自己的語言以小傳的形式,向你的家人或同學簡要介紹五柳先生(含生活狀況、性格特點、志向情趣等方面)。(3分) 【參考答案】 1、(1)清楚 (2)體會、領會(3)期望(4)輩、同類 2、不憂心忡忡於貧賤,不熱衷於發財做官 3、希望人類社會返璞歸真,人們過上淳樸無爭、怡然自樂的生活 4、五柳先生因住宅旁有五棵柳樹而得號為「五柳」。他家境貧寒,不慕名利,安貧樂道,為人閑靜少語,一生喜歡讀書和喝酒,常寫文章自娛自樂。
編輯本段3.原文翻譯
不知道五柳先生是哪裡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字型大小。因為住宅旁邊有五棵柳樹,就以此為號。他閑適沉靜,很少說話,不貪圖榮華富貴。他喜歡讀書,只求領會書的大概意思,只求領會文章主旨,而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過分深究,每當他對書中意旨有所領會的時候,就高興得忘了吃飯。他特別喜歡喝酒,但家裡窮,經常沒有酒喝。親戚朋友知道他這種情況,有時擺了酒席請他喝。一喝酒就要喝得盡興,希望一定喝醉。他來了就喝酒,喝完就走,從不客氣。簡陋的居室里空空盪盪,不能遮擋狂風和烈日。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許多補丁,平時難以吃飽,可是他卻總是一副安然自若的樣子。常以寫文章自娛自樂,用文章顯示出自己的志趣。得失都不放在心上,用這樣的方式過完自己的一生。 評價說:「黔婁的妻子曾經說過:『不為貧賤而憂愁,不熱衷於發財做官。』這話大概說的是五柳先生一類的人吧? 喝酒作詩,以此來抒發自己的志向。這是上古無懷氏時候的百姓?還是遠古葛天氏統治下的百姓?
一、整體感知
本文是作者託言為五柳先生寫的傳記,實為自傳,沈約《宋書·隱逸傳》和蕭統的《陶淵明傳》都認為是「實錄」。從傳中寫五柳先生的志趣愛好及思想性格等來看,與陶淵明其他詩文中表現的性格相同,自傳說是可信的。文章從思想性格、愛好、生活狀況等方麵塑造了一位獨立於世俗之外的隱士形象,贊美了他安貧樂道的精神。 文章在講述了「五柳先生」這個名號的來歷之後,便以一句「閑靜少言,不慕榮利」點出了五柳先生的隱者心境。接著作者便開始講述自己在隱居生活中的樂趣:「好讀書,不求甚解」展現了一個在讀書中得到精神愉悅的五柳先生;「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個率真放達的五柳先生;「環堵蕭然」「晏如也」,描繪了一個安貧樂道的五柳先生;「常著文章自娛」「忘懷得失」描述了一個自得其樂、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這種種敘述,把一個雖處於貧困之中卻悠閑自適的隱士形象活靈活現地刻畫了出來。文末的贊中稱五柳先生好像是上古的無懷氏、葛天氏之民,是對他高潔人格的再度贊揚。 本文在寫作上的最大特點是多用否定句,正如錢鍾書所說:「『不』字為一篇眼目。」「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氏」。錢先生說:「豈作自傳而並不曉己之姓名籍貫哉?正激於世之賣聲名、誇門第者而破除之爾。」(見「有關資料」《錢鍾書論〈五柳先生傳〉》)下文的「不慕榮利」「不求甚解」「家貧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風日」「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等,王夫之《思問錄》評論說:「言無者,激於言有者而破除之也。」正是因為世人有種種追名逐利、矯糅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與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對高潔志趣和人格的堅持,不僅讓讀者對他的與眾不同擊節嘆賞,也使文章筆墨精粹而筆調詼諧,讀來生動活潑,引人入勝。
二、問題研究
1.文中哪些語句表現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畫了一個怎樣的形象? 「閑靜少言,不慕榮利」,點出了五柳先生的隱者心境。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讀書,二是飲酒,三是著文章。 通過這種種敘述,把一個雖然貧困,卻悠閑自適的隱士形象活靈活現地刻畫出來了。 2.陶淵明「好讀書」,為什麼「不求甚解」呢? 這與他「不慕榮利」有關。他讀書的目的,是一種求知的滿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3.「贊」語中哪句話和傳文中「不慕榮利」一句相照應?談談你對五柳先生「不慕榮利」的看法? 與「不慕榮利」相照應的句子是「不汲汲於富貴」。 對「不慕榮利」的看法,學生可以各抒己見,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統一答案。
三、重點字詞解釋
1.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指對書中的意旨有獨到的體會。會,體會、領會。意,指書中的旨意。) 2.造飲輒盡,期在必醉。(輒,就。期,期望。) 3.環堵蕭然,不蔽風日。(冷清的樣子,說明作者居住環境的簡陋。) 4.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安然自若的樣子。) 5.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戚戚,憂愁的樣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樣子。)
參考資料:http://..com/q?word=%CE%E5%C1%F8%CF%C8%C9%FA%B4%AB&lm=0&fr=search&ct=17&pn=0&tn=ikaslist&rn=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