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早期共產黨組織出版的通俗工人讀物有哪些
2010年1月自學考試《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真題多項選擇題第4題
中國早期共產黨組織出版的通俗工人讀物有()
A.《勞動界》
B.《勞動者》
C.《勞動音》
D.《勞動與婦女》
正確答案:ABCD
自考365網校答案解析:ABCD均是各地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建立後創辦的面對工人的通俗刊物。A在上海,BD在北京在廣東,C在北京。
Ⅱ 中國最早的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團體是
100年前的1920年3月,在五四運動的主陣地北京大學,成立了中國第一個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團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研究會的成立,對於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推動建立中國共產黨的早期組織乃至成立中國共產黨都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在李大釗的帶領和影響下,1920年3月31日,鄧中夏、羅章龍、劉仁靜、高君宇等19人在北京大學組織成立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研究會在成立之初沒有公開開展活動,實際運轉一年後,經報蔡元培校長同意,於1921年11月17日在《北京大學日刊》上刊登成立啟事,對外正式公開活動。啟事刊出後,全校為之震動。
(2)北京共產黨早期組織創辦工人刊物是什麼刊物擴展閱讀
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成立之初,設立了一個小型圖書室,取名「亢慕義齋」(德文「共產主義」Kommunismus的諧音),也即「共產主義小室」之意,專門存放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經多方努力和籌措,至1922年12月,「亢慕義齋」收藏有數百部中、英、德、俄文的馬克思主義著作,可以說是中國最早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圖書館,其所藏圖書對毛澤東等人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起到關鍵作用。
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的成立,為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立乃至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作了思想上、組織上的必要准備,是中國共產黨誕生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助推器。
Ⅲ 中共十一大前,共產主義小組創辦的工人刊物是什麼
工人周刊
Ⅳ 中國共產黨成立前的早期組織創辦的宣傳刊物有哪些
新青年。是陳獨秀創辦的,應該只有這個最著名吧
Ⅳ 勞動午報的發展歷程
在早期工人運動中誕生
●《勞動午報》的歷史可追溯到1921年7月底由北京黨組織在北京創刊的《工人周刊》;而《工會博覽》的歷史可追溯到1920年11月7日,北京黨組織創辦的《勞動音》周刊。
早期創辦工人刊物的主要任務,就是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喚起工人的覺醒。
從現存的工運史料上追根溯源,《勞動音》周刊(雜志)是現在《工會博覽》雜志的前身。
1920年,李大釗、鄧中夏、羅章龍等革命先驅一起於同年11月7日在北京創辦了《勞動音》周刊(雜志),這是北京地區最早的傳播共產主義思想的工人雜志。1920年12月初,《勞動音》周刊遭北洋政府查禁、停刊。
從工人報刊發展歷史和相關規定看,無論從主辦單位的性質、刊物的辦刊宗旨、發行對象、所在地等都決定了《工會博覽》可溯源於早期的《勞動音》周刊(雜志)。
北京共產黨小組成立後,非常重視報刊在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中的作用。1921年7月李大釗同志領導的北京黨組織又創辦了我國早期的重要工人報紙——《工人周刊》。1922年8月,《工人周刊》便成為了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的機關報。1924年2月,改為中華全國鐵路總工會的機關報。該報1926年底被軍閥政府查封。
從這段歷史淵源來考察,《工人周刊》(報紙)可以說是現在《勞動午報》的前身。
為了進一步發揮媒體的宣傳作用,發動和組織工人、指導工人斗爭,在李大釗、趙世炎等親自倡導下,積極籌劃新的工人刊物的創辦工作。1925年6月15日,由中共北方黨組織主辦的《北京工人》周刊(雜志)在北京創刊,擔任中共北方區執委會組織部長兼職委會書記的陳為人任主編。工運學家認為,《北京工人》周刊與《勞動音》周刊是一脈相承的。
在新中國成立後成長
●1950年5月1日,在中共北京市委領導下,北京市總工會重新創辦了《北京工人》雜志(也可視為1925年《北京工人》雜志的復刊);1967年4月20日,北京市工代會又創辦了《北京工人報》。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新聞出版業發展迅速。1950年2月,北京市總工會宣告成立,《北京工人》、《北京工運》、《工會工作》等市總工會的刊物相繼創刊。
1950年5月1日,在中共北京市委領導下,北京市總工會創辦了《北京工人》雜志(也可視為1925年《北京工人》雜志的復刊),半月一期,32開本。雜志稿件按重要性分別由鄧拓(原市委宣傳部長)、廖沫沙(原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等審閱。具體領導工作由時任市總工會宣教部部長的祖田工擔任,下設編輯部。
一批工人作家的成長與《北京工人》雜志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老舍、周立波、田間、袁水拍等作家和學者都為雜志撰過稿並為雜志的通訊員隊伍授課。曾任全國文聯黨組書記的高占祥、已故詩人李學鰲以及後來調入北京日報社的幾名記者都曾是《北京工人》的通訊員。
1951年1月,因工作人員全部投入「三反」、「五反」運動,雜志停刊,共出版發行了36期。
1967年4月20日,北京市工代會又創辦了《北京工人報》(也視為《北京工人》雜志的復刊,從雜志形式變成了報紙形式)。《北京工人報》期發行量達到了8.5萬份,1972年5月30日停刊。1967年,《北京工人報》在報道「毛澤東思想的光輝照亮了安源工人運動」展覽時將劉春華的作品作為題圖率先發表。之後,《人民日報》和《解放軍報》等都相繼刊發了這幅作品的彩色照片。
在改革開放後發展
●1984年10月,《北京工人》雜志再次復刊,2001年1月《北京工人》雜志更名為《工會博覽》雜志;1993年1月《北京工人報》復刊,2000年12月《北京工人報》改名為《勞動午報》。
改革開放後,市總工會黨組請示市委批准,《北京工人》雜志於1984年10月再次復刊。開始為雙月刊,1986年1月改為月刊。時任市委副書記的徐惟誠寫了《祝〈北京工人〉創刊》的《代發刊詞》。1984年12月,時任全國人大委員長的彭真同志為《北京工人》雜志題詞:「祝《北京工人》成為職工群眾大家看、大家辦的首都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的鼓舞者、喉舌和鏡子。」
1992年末,市總工會決定在繼續辦好《北京工人》雜志的同時,創辦《北京工人報》。《北京工人報》是面向首都廣大職工群眾和工會工作者的政治性綜合性報紙,於1993年1月1日復刊,向全國發行。1999年1月5日,報紙開辟了《職工熱線》專欄,備受社會歡迎。
根據市場經濟發展需要,2000年12月《北京工人報》更名為《勞動午報》,同年底,《北京工人》更名為《工會博覽》。
更名後的《工會博覽》半月刊,改為32開本,內容也進行了大調整,作為以工會工作為主要內容的專業性刊物,發行量一路上升,2005年,工會博覽雜志社提出了二次創業,現在的《工會博覽》已成為北京市級發行量最大的綜合性雜志之一。現為旬刊,每月出版三期。被中國工人報刊協會評為優秀期刊、被市新聞出版局評為一級期刊。
更名後的《勞動午報》,進行了一系列的擴版,由原來黑白對開版改為彩色四開版。那句「早也報、晚也報,又新又全看午報;喜也報、憂也報,維護權益看午報」的廣告語被廣為流傳,也被市場所接受。「維權110」已成為有鮮明特色的拳頭版面。
2009年,勞動午報社領導充分認識到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在加強鞏固繼續辦好雜志的同時,對《勞動午報》定位和發展進行了調整,決心將《勞動午報》辦成「工會滿意、職工愛看、企業歡迎、社會需要」的高品位的工會機關報。
在改革開放中發展壯大的勞動午報社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為了適應工會新聞宣傳事業發展的需要,1984年10月,《北京工人》雜志復刊,2001年1月更名為《工會博覽
一報一刊,正在以准確的定位,敏銳的思維,超前的意識,服務的理念,豐富的資訊,時尚的設計,努力擴大報刊的社會知名度,樹立美譽度,增加發行量,做到以先進的文化啟迪社會、以正確的理念引導職工,把先進的經驗和准確的信息傳播給讀者,努力將報社打造成為「工會、職工、企業、社會」四位一體的立體新聞宣傳網路。報社正在不斷擴大在首都的覆蓋面,努力做到有職工的地方就有《勞動午報》,有工會的組織就有《工會博覽》。
今天,勞動午報社新的領導班子集體在市總的領導下,正站在時代的前沿,緊跟時代的步伐,帶領報社全體員工,同心同德,將革命先烈的未竟事業繼承下去,發揚光大,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和諧社會盡自己全部的力量。
Ⅵ 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是怎麼樣的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國際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的勢力侵入中國,中國的社會結構由封建社會逐步演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中國人民為了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統治進行了英勇不屈的斗爭,其中主要的是太平天國農民戰爭和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但都相繼失敗了。歷史證明,中國的農民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由於他們的歷史局限性和階級局限性,都不能領導民主革命取得勝利。
隨著帝國主義的入侵和現代工業的發展,中國產生了無產階級,而且在不斷發展壯大,到1919年產業工人已經發展到200萬人左右。
無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奠定了階級基礎。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使中國的先進分子找到了救國救民的真理。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礎。
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幹部上的准備。
1920年初,李大釗、陳獨秀等開始了建黨的探索和醞釀。4月,俄共(布)西伯利亞局派維經斯基等一行來華,了解中國情況,考察能否在上海建立共產國際東亞書記處。他們先在北京會見了李大釗,後由李大釗介紹到上海會見陳獨秀,共同商談討論了建黨問題,促進了中國共產黨的創立。
從5月開始,陳獨秀邀約李漢俊、李達、俞秀松等人多次商談建黨的問題。8月,陳獨秀在上海成立了中國共產黨的發起組。10月,李大釗在北京建立了共產主義小組。
接著,在湖南、湖北、山東、廣東等地相繼建立了黨的早期組織,同時在法國和日本也由留學生中的先進分子組成了黨的早期組織。這些組織當時叫法不一,有的叫共產黨,有的則稱共產黨小組或支部,由於它們性質相同,因此,後來統稱它們為各地共產主義小組。
各地共產主義小組建立以後,開展了多方面的革命活動。為了廣泛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統一建黨思想,1920年9月,上海發起組把《新青年》雜志(從八卷一號開始)改為黨的公開刊物;同年11月,又創辦了《共產黨》月刊,在全國主要城市秘密發行,這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個黨刊。
新青年出版社還翻譯出版了《共產黨宣言》、《國家與革命》等馬克思列寧主義經典著作,以及多種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通俗小冊子。
各地共產主義小組又創辦了一批面向工人的通俗刊物,在上海有《勞動界》,北京有《勞動音》和《工人月刊》,濟南有《濟南勞動月刊》,廣州有《勞動者》等,對工人進行階級意識的啟蒙教育。在此基礎上,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積極深入工人群眾,舉辦工人夜校,建立工會組織。
各地還建立了社會主義青年團,發展了一批團員,青年團成為黨的有力助手和後備軍。
1921年3月,在俄共遠東局和共產國際的建議和支持下,召開了各共產主義小組的代表會議,發表了關於黨的宗旨和原則的宣言,並制定了臨時性的綱領,確立了黨的工作機構和工作計劃,表明了黨組織對社會主義青年團、工會、行會、文化教育團體和軍隊的態度。這次會議為黨的成立作了必要的准備。
維經斯基回國不久,1921年6月,共產國際派馬林等到上海。他們建議召開黨的全國代表大會,正式成立中國共產黨。
上海黨的發起組在李達的主持下進行了全國代表大會的籌備工作,並向各地黨的組織寫信發出通知,要求各地選派兩名代表出席大會。來自北京、漢口、廣州、長沙、濟南和日本的各地代表7月23日全部到達上海。
1921年7月23日—31日,在上海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召開。
因突遭法國巡捕搜查,會議被迫休會。7月底,中共一大代表毛澤東、董必武、陳潭秋、王盡美、鄧恩銘、李達等,由李達夫人王會悟做向導,從上海乘火車轉移到嘉興,再從獅子匯渡口登上渡船到湖心島,最後轉登王會悟預訂的遊船,並在遊船中庄嚴宣告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在船上,中共一大通過了黨的第一個綱領和決議,正式宣告中國共產黨庄嚴誕生。
綱領規定:黨的名稱是「中國共產黨」;黨的性質是無產階級政黨;黨的奮斗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廢除資本所有制,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黨的基本任務是從事工人運動的各項活動,加強對工會和工人運動的研究與領導。
大會選舉產生黨的領導機構——中央局,陳獨秀為書記,張國燾負責組織,李達負責宣傳。
黨的一大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從此,中國誕生了完全新式的、以共產主義為目的、以馬列主義為行動指南的、統一的工人階級政黨。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給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正如毛澤東所說的那樣,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一個開天闢地的大事變。中國共產黨成立後,中國革命的面目就為之一新了。
組織架構和目標
中國共產黨的組織架構主要基於民主集中制,主張應共同維護已獲得共識的政策。中國共產黨最高機構是全國代表大會,每5年召開一次。中央委員會作為全國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的核心權力機構,通常1年召開1次會議。
因此,多數職權和日常工作都由中央政治局和其常務委員會掌握。中央主要負責人自1993年開始會同時擔任負責黨內和民間事務的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負責軍事事務的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和具外交禮儀性質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而其能有效掌握三個職位時常被外界稱作最高領導人。
國家總書記自2012年11月的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至今擔中共中央總書記成為中共最高領導人。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中國共產黨共有9191.4萬名黨員、基層黨組織則有468.1萬個,其中大專及以上學歷佔49.6%,女性佔27.2%,少數民族佔7.3%。
中國共產黨始終宣稱其理想與目標是共產主義,並將自身視為代表工人階級領導工農聯盟和統一戰線的政黨。
其中《中國共產黨章程》指出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國家總書記同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意識形態,並將中國共產黨表述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
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社會。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中國共產黨
Ⅶ 中國早期共產黨組織成立後出版的工人通俗刊物包括
選A
。上海共產主義小組將《新青年》改為自己的機關刊物,隨後又創辦了半公開的刊物《共產黨》和通俗刊物《勞動界》
所以選擇A,最佳回答送我
Ⅷ 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為中國革命都做了些什麼
1、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
從1920年9月起,《新青年》成為上海共產黨組織的機關刊物,公開宣傳馬克思主義。11月,上海黨組織創辦半公開的《共產黨》月刊,介紹共產黨的基本知識以及共產國際和各國共產黨的狀況等。
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成員還利用公開發行的報刊如上海的《民國日報》副刊《覺悟》、湖北的《武漢星期評論》、濟南的《勵新》半月刊、廣東的《群報》等,宣傳馬克思主義。
2、同反馬克思主義思潮展開論戰
為了擴大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陣地,共產黨早期組織的成員同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流派進行了斗爭。馬克思主義者指出,必須用革命手段奪取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才能保護勞動者的利益,最終消滅階級和階級差別,從而使國家消亡。
3、在工人中進行宣傳和組織工作
為了向工人宣傳馬克思主義,啟發他們的階級覺悟,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創辦了一批通俗的專門供工人閱讀的刊物,如上海有《勞動界》、北京有《勞動音》和《工人周刊》、廣州有《勞動者》、濟南有《濟南勞動月刊》。
4、成立社會主義青年團組織
各地青年團組織團員學習馬克思主義,參加實際斗爭,為黨造就了一批後備力量。這些組織後來因成分復雜、意見不統一而在一段時間內停止了活動。
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立後所進行的這些活動,有力地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進一步傳播及其同中國工人運動的進一步結合,一批工人階級的先進分子在這個過程中成長起來。這樣,在中國建立全國統一的共產黨的條件就基本具備了。
共產黨早期組織
一些共產黨早期組織還利用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等團體,組織進步青年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研究中國的實際問題,為黨造就最初的骨幹。
共產黨早期組織的成員還駁斥了以第二國際為代表的修正主義。馬克思修正派學說所主張的,是「與虎謀皮,為虎所噬,還要來替虎噬人的方法,應當當作前車之鑒」。
Ⅸ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及新中國成立的曲折
1921年7月誕生的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是近代中國社會發展和革命發展的必然結果。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逐漸由封建社會演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11年,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結束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中華民國,實現了二十世紀中國的第一次歷史性巨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辛亥革命後至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隨著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和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工人的罷工斗爭也有較大發展。中國無產階級的成長壯大,為中國共產黨的產生奠定了階級基礎。
自1915年起,以陳獨秀、李大釗為代表的中國先進的民主主義者,發動了一場以民主和科學為旗幟,向封建主義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宣戰的新文化運動,在中國社會上掀起一股空前的生氣勃勃的思想解放的潮流,沖開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閘門,為適合中國社會需要的新思潮的傳播開辟了道路。
1917年,俄國爆發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開辟了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新時代。十月革命的勝利,為中國人民指出了光明的前途,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日益廣泛的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產生奠定了思想基礎。
1919年
5月4日 五四愛國運動在北京爆發。從本年初開始,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在法國巴黎召開「和平會議」。4月底,和會在英、美、法等帝國主義國家操縱下,悍然決定將戰前德國在中國山東攫取的一切權益轉交給日本。消息傳來,立即在中國人民中、首先在知識界和青年學生中激起強烈的憤慨。是日,北京13所大專學校學生3000餘人在天安門前集會,並舉行示威遊行,高呼「外爭主權,內除國賊」、「取消二十一條」、「還我青島」等口號,主張拒簽巴黎和約、懲辦北洋軍閥政府的親日派官僚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北洋軍閥政府出動軍警鎮壓,逮捕示威群眾32人。5月5日,北京學生宣布總罷課,並通電全國,各地學生紛紛罷課響應。在五四愛國運動中,陳獨秀、李大釗始終同進步社團和青年保持密切聯系,並在報刊上發表文章,及時指導和推動運動的發展。6月3日和4日,北洋軍閥政府連續逮捕大批上街演講的愛國學生,激起全國各界的義憤。從6月5日起,上海工人自動舉行聲援學生的罷工,數日內達到高潮。參加罷工的工人多達十餘萬人。同時,商人罷市,學生罷課,滬上出現「三罷」高潮,隨後,罷工浪潮迅速擴展到全國20多個省區、100多個城市。中國工人階級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參加反對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政府的政治斗爭,表明它開始以獨立的姿態登上政治舞台。五四愛國運動突破了學生、知識分子的狹小范圍,形成以工人為主力、有小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及其他市民群眾廣泛參加的全國規模的群眾反帝愛國運動。懾於群眾斗爭的巨大威力,北洋軍閥政府不得不於6月間釋放被捕學生,免除曹、章、陸的職務。6月28日 中國代表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簽字,五四愛國運動取得勝利。五四愛國運動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開端。五四愛國運動在思想上和幹部上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作了准備。
5月5日 北京《晨報》副刊在李大釗指導下開辟「馬克思研究」專欄。
5月 《新青年》六卷五號編成「馬克思研究」專號(實際出版時間在9月),李大釗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分兩期刊完),對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內容作了比較全面、系統的介紹,稱其為「世界改造原動的學說」。在此以前,1918年11月,李大釗發表《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章,熱情歌頌十月革命,指出馬克思主義必將在全世界取得勝利。李大釗是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傳播者,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陳獨秀、李達、李漢俊、陳望道、楊匏安等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也作出了重要貢獻。
7月14日 毛澤東主編的《湘江評論》在長沙創刊。該刊從第二期起連載毛澤東《民眾的大聯合》一文,闡發「民眾聯合的力量最強」的觀點,認為俄國十月革命就是依靠民眾大聯合的力量取得勝利的,「我們應該起而仿效」。
7月20日 胡適在《每周評論》第三十一號發表《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一文,否認馬克思主義對中國的適用性,反對社會革命,主張一點一滴的改良,由此引發了一場關於「問題」與「主義」的論爭。
8月17日 李大釗在《每周評論》第三十五號發表《再論問題與主義》,指出宣傳理想的主義與研究實際的問題「是交相為用的」、「是並行不悖的」,並明確表示:「布爾什維主義的流行,實在是世界文化上的一大變動。我們應該研究它,介紹它,把它的實象昭布在人類社會」。文章強調,中國的問題,「必須有一個根本的解決,才有把一個一個的具體問題都解決了的希望」。「問題」與「主義」之爭,實際上是一次中國需要不需要馬克思主義、需要不需要革命的爭論。這場爭論在當時引起相當強烈的反響,不少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的青年紛紛撰文支持李大釗的觀點,從而進一步擴大了馬克思主義的影響。
8月19日-21日 《南京學生聯合會日刊》連載張聞天的《社會問題》一文,該文文末介紹了《共產黨宣言》中的十條綱領。
9月16日 由周恩來、馬駿等發起組織的進步團體覺悟社在天津正式成立。
11月11日 自即日起,楊匏安在《廣東中華新報》分19次連載他的《馬克思主義》一文,對馬克思主義作了較為詳盡確切的闡述。
12月 王光祈在北京發起組織工讀互助團。其後,天津、上海、南京、武漢、廣州、長沙等地的一些進步青年也相繼興起工讀互助主義的實驗,他們按照「人人做工,人人讀書,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理想,成立工讀互助團一類的組織,過起「共產的生活」。然而,為時不長,這些組織就因遇到種種無法克服的困難而陸續解體。許多參加工讀互助團活動的青年開始認識到:「社會沒有根本改造之前,不能試驗新生活」。
同月 陳獨秀發表《〈新青年〉宣言》指出:帝國主義和資本主義「已經造了無窮的罪惡,現在是應該拋棄的了」。
1919年至1920年 中國形成一個空前規模的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熱潮。自1919年初到1920年底,共有近2000名勤工儉學生遠涉重洋,到達法國。他們一邊做工,一邊讀書,努力追求真理,尋求改造中國的途徑和方法。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中共早期建黨建團活動產生了重要影響,並造就了周恩來、趙世炎、蔡和森、李立三、陳毅、向警予、李富春、王若飛、陳延年、蔡暢、聶榮臻、李維漢、鄧小平等一大批中國革命的領導骨幹。
1920年
1月20日 周恩來等人主編的《覺悟》創刊號出版。
1月29日 天津學生數千人為檢查日貨被鎮壓事,到直隸省公署請願,又遭軍警殘酷鎮壓,周恩來等4人被捕。
2月 為擺脫北京政府的迫害,陳獨秀由李大釗護送秘密出京,在途中商討了籌建中國共產黨的有關事宜。其後,陳獨秀赴上海,李大釗回北京,兩人分別在南方和北方進行建黨的准備工作。
同月 由惲代英、林育南等創辦的利群書社在武昌正式成立。
3月 由李大釗、鄧中夏、高君宇等人秘密發起組織的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正式成立。這是中國最早的一個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團體。
同月 鄧中夏等開始組織北京大學平民教育講演團深入長辛店、通縣以及保定、石家莊等地的工廠、農村進行講演。
4月21日 陳獨秀在中國公學作《五四運動的精神是什麼》的演講,提出五四運動不同於過去愛國運動的「特有精神」,一是直接行動,二是犧牲的精神。
4月 經共產國際批准派出的俄共(布)黨員小組維經斯基一行到達中國,先後在北京和上海會見李大釗和陳獨秀,對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工作給予幫助。
5月1日 上海、北京、廣州等地首次舉行大規模的五一國際勞動節紀念活動。工人和知識分子共同集會,革命知識分子發表演說,宣傳馬克思主義,啟發工人的覺悟。《新青年》、《晨報》等多家報刊出版勞動節紀念專號。這次五一紀念活動是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一次較大規模的嘗試。
5月 陳獨秀、李漢俊、陳望道等在上海成立馬克思主義研究會,並以此為基礎,積極從事建黨工作。
6月 開灤五礦2萬多工人舉行總罷工,堅持一星期並取得勝利。上海土木工人、日資紗廠工人、蘇州機緞工人、漢陽鐵工廠工人也相繼舉行罷工。
7月6日-10日 旅法新民學會會員召開蒙達尼會議,討論改造中國與世界的方法。蔡和森主張激烈的革命,「組織共產黨,使無產階級專政,其主旨與方法多傾向於現在之俄」;蕭子升則主張溫和的革命,傾向於採用無政府主義的蒲魯東式的方法。會議決定將兩種主張寫信告訴毛澤東,徵求國內會員的意見。
7月19日-8月7日 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在莫斯科召開。大會通過的列寧關於《民族和殖民地問題提綱》和羅易的補充提綱,系統論述了民族和殖民地革命的理論,對後來中國共產黨制定民主革命綱領起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7月23日 李大釗開始給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范大學、中國大學等高校學生講授《唯物史觀》、《現代政治》、《社會主義和社會運動》等課程。
8月13日 是日和9月16日,蔡和森在法國兩次寫信給毛澤東,明確表示:「我以為先要組織黨——共產黨。因為它是革命運動的發動者、宣傳者、先鋒隊、作戰部。」毛澤東於12月1日和翌年1月21日兩次復信,「於和森的主張,表示深切的贊同」,並強調指出:「唯物史觀是吾黨哲學的根據。」
8月 中國第一個共產黨早期組織——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正式建立,成員最初有陳獨秀、李漢俊、俞秀松等,陳獨秀任書記。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立後,實際上成為各地建黨活動的聯絡中心,起著中國共產黨發起組的作用。
8月15日 上海早期黨組織主辦的《勞動界》周刊在上海創刊,陳獨秀任主編。該刊以啟發工人階級覺悟、促進工人階級團結、推動工人運動發展為宗旨,被譽為「我們工人的喉舌」、「救我們工人的明星」。
8月16日 天津覺悟社及北京少年中國學會等五個進步社團,在北京陶然亭召開座談會,決定成立名為「改造聯合」的組織。李大釗到會並作重要講話。
8月22日 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立,俞秀松任書記。
8月 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第一個中文全譯本由上海社會主義研究社出版。
9月1日 陳獨秀在《新青年》八卷一號發表長篇論文《談政治》,明確宣布:「我承認用革命的手段建設勞動階級(即生產階級)的國家,創造那禁止對內對外一切掠奪的政治法律,為現代社會第一需要。」《新青年》自本期起成為上海早期黨組織的機關刊物。
9月 上海早期黨組織創辦外國語學社,為輸送革命青年赴蘇俄學習作準備。
10月 由李大釗、張申府、張國燾3人發起,北京共產黨早期組織正式宣告成立,李大釗為負責人。羅章龍、劉仁靜、鄧中夏、高君宇、何孟雄、繆伯英、范鴻(吉右加力)、張太雷等先後加入,成員大多為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的骨幹。
本年秋,董必武、陳潭秋、劉伯垂、張國恩、包惠僧等在武昌秘密召開會議,正式成立武漢共產黨早期組織,推選包惠僧為書記;施存統和周佛海建立旅日共產黨早期組織,施存統為負責人。秋冬之際,毛澤東、何叔衡等以新民學會骨幹為核心,秘密組建長沙共產黨早期組織。年底至1921年初,王盡美、鄧恩銘等建立濟南共產黨早期組織。1921年春,在與無政府主義者組織的「共產黨」分道揚鑣後,陳獨秀等重新組建的廣州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立,成員有譚平山、陳公博、譚植棠等,陳獨秀、譚平山先後任書記。同時,旅法共產黨早期組織在巴黎成立,成員有張申府、趙世炎、陳公培、劉清揚、周恩來,張申府為負責人。這些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名稱不一,有的叫「共產黨」,有的叫「共產黨支部」或「共產黨小組」,它們都是組成統一的中國共產黨的地方組織,後來被通稱為「共產主義小組」。
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立後,有組織、有計劃地擴大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和宣傳,批判各種反馬克思主義思潮,發起建立社會主義青年團,創辦工人刊物,開辦工人學校,領導工人成立工會,開展工人運動,進一步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工人運動的結合。這樣,正式成立中國共產黨的條件就基本具備了。
11月7日 上海早期黨組織的理論性機關刊物《共產黨》月刊在滬創刊,李達任主編。該刊旗幟鮮明地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建黨學說,闡明共產黨人的基本政治主張,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建作出了重要貢獻。
同日 北京共產黨早期組織創辦的《勞動音》周刊出版,鄧中夏擔任主編。
11月21日 上海機器工會召開成立大會,孫中山、陳獨秀到會並發表演說。上海機器工會是在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領導下建立的第一個工會組織。
11月25日 毛澤東分別致書羅章龍、向警予等人,提出要有一種為大家共同信守的「主義」,認為「『主義』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趨附」。
11月 上海早期黨組織起草《中國共產黨宣言》,闡明中國共產主義者關於創建共產主義新社會的理想,提出消滅私有制,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廢除舊的國家機器,最終消滅階級的主張。《宣言》強調,無產階級要創立新社會,就要團結起來,開展階級斗爭,「用強力打倒資本家的國家」,鏟除資本制度;就要「組織一個革命的無產階級政黨——共產黨」,領導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並「用革命的辦法造出許多共產主義的建設法」。
同月 張東蓀自本月起陸續發表《由內地旅行而得之又一教訓》、《現在與將來》等文章,反對在中國實行社會主義,其觀點得到梁啟超的支持。他們認為:中國經濟落後,「缺少真正的勞動者」,「絕對不能建設勞動階級的國家」。他們斷言救中國只有一條路,就是用資本主義的方法來發展實業。由此引發一場關於社會主義是否適合中國國情的爭論。
12月1日 陳獨秀將他與張東蓀等人的通信及有關文章編輯成《關於社會主義討論》的長文,發表在《新青年》上,關於社會主義的爭論由此全面展開。陳獨秀、李大釗、李達、蔡和森、施存統、何孟雄等紛紛撰文,對張東蓀、梁啟超鼓吹資產階級改良主義、反對社會革命、反對在中國實行社會主義的觀點,進行了比較系統的批判,闡明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指出中國社會黑暗到了極點,「除了勞動者聯合起來,組織革命團體,改變生產制度,是無法挽救的」。
在此前後,馬克思主義者還開展了批判無政府主義思想的斗爭。針對無政府主義者否定一切國家、反對暴力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錯誤觀點,他們闡明無產階級領導人民群眾進行革命斗爭,用暴力奪取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論證無產階級國家同剝削階級國家的本質區別。馬克思主義者還駁斥了無政府主義者主張「絕對自由」的謬論。經過這次思想上的批判,許多受無政府主義思想影響的青年拋棄這種錯誤思想,轉而接受馬克思主義。
12月 上海早期黨組織領導的印刷工會成立,會員達1300餘人。
1921年
1月1日 鄧中夏等主持創辦的長辛店勞動補習學校正式開學。
1月1日-3日 在長沙的新民學會會員召開新年大會,討論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法。毛澤東在會上指出: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是補苴罅漏的政策,不成辦法;社會民主主義的議會道路是保護有產階級的;無政府主義的主張是永世都做不到的;「激烈方法的共產主義,即所謂勞農主義,用階級專政的方法,是可以預計效果的,故最宜採用。」
2月11日 蔡和森在法國致信陳獨秀,表示「和森為極端馬克思派,極端主張唯物史觀、階級斗爭、無產階級專政」。信中批判了無政府主義和基爾特社會主義,詳細論證了中國爆發無產階級革命、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
3月6日 中華海員工業聯合總會在香港成立。這是中國海員的第一個真正工會組織。
3月 李大釗(署名S·C)在《曙光》第二卷第二期發表《團體的訓練與革新的事業》,公開呼籲中國共產主義者盡快建立自己的政黨。
5月1日 在北京早期黨組織的領導下,長辛店工人舉行五一勞動節紀念大會和慶祝遊行,宣布成立長辛店工會(後更名為「長辛店鐵路工人俱樂部」)。同日,上海、長沙、漢口、廣州等地也舉行了紀念五一勞動節的活動。
6月3日 共產國際代表馬林抵達上海,與上海早期黨組織成員李達、李漢俊取得聯系。經過幾次交談,他們一致認為,正式成立中國共產黨的條件已經成熟,應盡快召開黨的全國代表大會。李達、李漢俊同陳獨秀、李大釗進行聯系後,決定在上海召開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隨即寫信通知各地黨組織派代表出席。
7月23日至8月初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在嘉興閉幕。出席大會的有國內各地及旅日早期黨組織的代表李達、李漢俊、董必武、陳潭秋、毛澤東、何叔衡、王盡美、鄧恩銘、張國燾、劉仁靜、陳公博、周佛海,還有陳獨秀指定的代表包惠僧,他們代表著全國50多名黨員。大會由張國燾主持,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和尼克爾斯基出席大會,並熱情致詞。大會的中心任務是討論正式成立中國共產黨的問題。7月30日晚,會場突然遭到暗探的偵察和法租界巡捕的搜查,被迫休會。8月初,代表們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的一艘遊船上舉行最後一次會議,完成了大會的全部議程。大會討論並通過了中國共產黨黨綱,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規定黨的綱領是:革命軍隊必須與無產階級一起推翻資本家階級的政權;承認無產階級專政,直到階級斗爭結束,即直到消滅社會的階級區分;消滅資本家私有制,沒收機器、土地、廠房和半成品等生產資料,歸社會公有;聯合第三國際。黨綱明確提出,把工人、農民和士兵組織起來,承認黨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實行社會革命。黨綱還包含屬於黨章性質的一些條文,規定了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原則和黨的紀律。大會還通過了《關於當前實際工作的決議》,確定黨成立後的中心任務是領導工人運動,並對開展工人運動的組織和宣傳等工作,作了具體規定。大會選舉陳獨秀、張國燾、李達組成中央局,陳獨秀任書記,張國燾負責組織工作,李達負責宣傳工作。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正式宣告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中國有了共產黨,這是開天闢地的大事變,是革命史上劃時代的里程碑。從此,在古老落後的中國出現了完全新式的、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行動指南的、以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為奮斗目標的統一的無產階級政黨。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有了可以信賴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中國革命有了堅強的領導核心。作為中國無產階級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從誕生時起就是走在中國社會發展前列的先進政黨,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滿懷信心地以改造中國為己任,領導中國人民為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開始了不屈不撓、艱苦卓絕的斗爭歷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目就煥然一新了。
Ⅹ 中共成立之前的八個共產主義小組以及代表是什麼
1920年10月,由李大釗、張申府、張國燾3人發起成立北京共產黨早期組織,李大釗為負責人。羅章龍、劉仁靜、鄧中夏、高君宇、何孟雄、繆伯英、范鴻劼、張太雷等先後加入,成員大多為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的骨幹。
1920年秋,董必武、陳潭秋、包惠僧等在武昌秘密召開會議,正式成立武漢共產黨早期組織,推選包惠僧為書記。
1920年秋,施存統、周佛海等在日本東京建立旅日共產黨早期組織,施存統為負責人。
1920年秋冬之際,毛澤東、何叔衡等在長沙,以新民學會骨幹為核心秘密組建共產黨早期組織。
1920年底至1921年初,王盡美、鄧恩銘等在濟南建立共產黨早期組織。
1921年春,在與無政府主義者組織的「共產黨」分道揚鑣後,陳獨秀等重新組建廣州共產黨早期組織,成員有譚平山、陳公博、譚植棠等,陳獨秀、譚平山先後任書記。
1921年,張申府、周恩來、趙世炎、劉清揚等在法國巴黎也建立了由留學生中先進分子組成的共產黨早期組織,張申府為負責人。
(10)北京共產黨早期組織創辦工人刊物是什麼刊物擴展閱讀
這些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名稱不一,有的叫「共產黨」,有的叫「共產黨支部」或「共產黨小組」,它們的性質相同,都是組成統一的中國共產黨的地方組織,後來被通稱為「共產主義小組」。
各地共產主義小組成立後,有組織、有計劃地擴大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和宣傳,批判各種反馬克思主義思潮,發起建立社會主義青年團,創辦工人刊物,開辦工人學校,領導工人成立工會,開展工人運動,進一步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工人運動的結合。這樣,正式成立中國共產黨的條件就基本具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