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老北京人怎麼叫麻雀
擴展閱讀
廈門熱軋冷拉扁鋼哪裡買 2025-07-22 18:28:30
左鄰右院火鍋杭州多少店 2025-07-22 18:17:12
浙江杭州有什麼小吃 2025-07-22 18:16:01

老北京人怎麼叫麻雀

發布時間: 2022-09-21 03:47:19

⑴ 老北京鳥蟲俗名趣談散文

老北京話帶兒音,在清代稱為「京片兒」或「官話」,在清代以前的明代官話應是安徽語音,又如宋代官話是河南語音,皆與皇帝的籍貫有關系。但北京又是五朝古都,語言融合了契丹、女真、蒙、滿等民族的語言(如蒙語「胡同」、滿語「薩其馬」等),進而創造了極具特色的方言。及至融合了其他地域的語言,如延慶方言中有大量的山西方言等等。北京方言成為普通話的基礎語音。以北京方言寫成的小說《紅樓夢》、《兒女英雄傳》,包括老舍先生的小說,其語言特色極其鮮明、生動。金受申先生編寫的《北京話語匯》為我們留下北京方言的詞典,功不可沒。但這部詞典很多老北京話沒有收錄,如鳥蟲俗名。

老北京人對鳥蟲有極其獨特的稱謂,我童年即耳熟能詳,不妨考出以博一粲。北京常見最多的鳥是麻雀,北京人稱之為「老家兒雀兒」(音「巧」)或「老家賊」,所以北京北新橋南有條石雀胡同,讀音也要讀成「石雀(音『巧』)兒胡同」,而且要加兒音。所謂「賊」者,大概是因其機警,不易捕捉,而即便捕到也養不活。麻雀「氣性兒」大,抓到後往往不食而死。但也有例外,我少年時,家父曾揀到樹上掉落的麻雀幼鳥,精心哺育,後來竟然來去自由,每天放飛,自己回到籠中。是否幼鳥「氣性兒」不強烈,則不得而知。貓頭鷹過去在北京也很常見,在北京方言中被呼為「夜貓子」、「大眼兒賊」,很生動地概括了貓頭鷹的習性和特徵。老北京過去有一句歇後語,叫「夜貓子進宅——無事不來」,其實貓頭鷹是益鳥。但北京門頭溝齋堂方言卻將貓頭鷹稱之為「呱呱鳥」,大概因其叫聲而起名。

北京人將烏鴉稱之為「老鴰」,過去也被視為不祥之物。北京常見的益鳥是啄木鳥,老北京人呼之為「奔得兒木」這也是因其啄木之聲。門頭溝齋堂方言則稱其為「笨叨木」或「笨笨叨叨」,是取其啄樹動作和鳴叫之聲。

同樣取其形而名的則有「長脖兒老等」,北京過去二環路以外護城河、溝渠塘池極多,常見這種水鳥在水中呆立一動不動的有趣形象,守株待兔立等魚類游近捕食。少年時代一直不知它的學名,有一次去南海子麋鹿苑,看到水中有一隻我少年時代就熟悉的「長脖兒老等」,異常驚喜,同行的一位動物保護專家說它的'學名就是「蒼鷺」。

但有的鳥名就令人費解。例如仙鶴,老北京方言叫「仙毫」,老北京過去有歌謠挖苦一毛不拔的人:「鐵公雞,瓷仙毫,玻璃耗子(老鼠)琉璃貓」。再有「老西兒」,一種大約是八哥類的鳥,可飼養、喜食葵花籽,但不會學人語。「老西兒」不是形容山西人的俗稱嗎?為何冠以鳥名,殊為不解。

老北京將四種動物統稱為「老仙兒」或「大仙兒」,那就是黃鼠狼、狐狸、刺蝟、蛇,過去北京胡同兒里除狐狸外是常見動物,北京蛇無毒,也稱「長蟲」,多以鼠類為食,所以今天多列為保護動物。據說它們有靈性,沾仙氣兒,不能傷害。傷害了就會「附體」,過去有很多活靈活現的故事。今天北京胡同兒里只有黃鼠狼偶然能見。老鼠叫「耗子」,老北京人小時候都會說:「小耗子,上燈台,上了燈台下不來……」

北京過去常見的蝙蝠,俗稱「燕末兒虎兒」,是何意亦令人百思不解。河湖泥里竄來竄去的一種小魚叫「爬虎」,鯽魚稱之為「鯽瓜子」,一種細長的小魚叫「白條兒」,大約是因其色淺而形長。青蛙叫「蛤蟆」,蟾蜍叫「癩蛤蟆」,也叫「疥堵」,不知何意只能用兩個音替代。它們的幼蟲則叫「蛤蟆骨朵兒」。螞蟥稱之為「螞鱉」,我想螞蟥的形體並非像甲魚(鱉),何以稱「鱉」?過去老北京房子多為磚地,有一種蟲名為「土鱉」,極像縮微版的甲魚,可入葯。還有一種有翅膀的「飛土鱉」,於今樓房林立,這種地蟲早已無影無蹤。至於蟋蟀,老北京叫「蛐蛐兒」,如今也是罕見之物,隨之消失的還有「撈咪」、「棺材板兒」、「金鍾兒」、「油葫蘆」等等,北京平房過去有灶台,後來是煤爐,有一種很小的蟋蟀叫「灶火(『火』讀第四聲)螞子」,就在這里生存。現在沒有了灶台、煤爐,它們只有滅絕。還有壁虎,這種專食蚊子的益蟲,現在也很難一見,老北京人管它叫「蠍了虎子」。

北京現在還能見到的只有蟬、蜻蜓等昆蟲,蟬叫「季鳥兒」,還有一種綠色的小蟬,叫「伏天兒」,因為它的叫聲聽起來像不停的鼓噪「伏天兒、伏天兒……」,蜻蜓叫「老琉璃」,是因為其黃色的身軀像北京宮殿廟宇上的琉璃瓦嗎?蜻蜓還有若干種類,「紅秦椒」、「膏葯」、通體翠綠的「撈仔兒」……相信老北京人想起童年的樂趣時,提到這些名字會有親切之感吧?我少年時夏季的北京,蜻蜓翻飛之季,滿胡同兒都是稚嫩的合唱:「老琉璃,飛過來……」

令人回憶的還有很多,那些遙遠而又生動的昆蟲的名字:「撲棱蛾子」、「錢串子」(蚰蜒)、「小咬兒」、「天牛兒」、「刀鐮」(螳螂,北郊稱刀螂)、「屎殼郎」、「蝲蝲蛄」(螻蛄)、「臭大姐」、「洋蝲子」、「花大姐」(瓢蟲)、「蟈蟈兒」、「弔死鬼兒」……可惜,有的已經永遠在視野里消失了。

哦,「水妞兒」(蝸牛)還能見到,為什麼叫「水妞兒」呢?是它的樣子像梳著兩個犄角辮的小女孩兒嗎?過去雨後水妞兒會爬滿牆,小孩子們會齊聲高唱:「水妞兒,水妞兒,先出來犄角兒後出頭兒……」

⑵ 你們老家用方言怎麼說麻雀

天津叫家雀qiao,鐵qiao,老家賊。饞嘴貓們愛吃油炸的,燒烤的,醬煮的。我從來不吃。記得那是63年,我們幾個萬人嫌的熊孩子竟然爬上了扶輪小學的教學樓,揭瓦掏鳥窩。我掏了一窩5個沒毛的小鳥,都餓壞了,張著黃嘴等吃。於是,那段時間除了上學,我的唯一工作就是養鳥。我的枕巾成了鳥窩,掏耳勺成了飯勺,不僅喂小米,還要捉小蟲。長毛了,會飛了。每天我一放學,他們就圍在我身邊。悲劇發生了,不小心我自己踩死了一隻小鳥,疼的我直哭。後來,媽媽說,這鳥是不能放籠里的,這老家賊會氣死的,那大鳥會在籠子里撞死。於是我在窗檯上,院里罩棚上放了兩個鐵盤在,給它們放吃的,我還會爬上柳樹欣賞罩棚上的小鳥在嬉戲。我一吹口哨,就有幾只鳥飛過來,爭搶我手中的蟲子。他們回歸自然了。現在每當我在陽台上澆花,就會同時抓一把小米高粱放在鐵盤子里,小鳥,吃完了,花喜鵲又來了。我敞開了玻璃門,讓它們進來參觀。

我老家是江蘇最北徐州東70公里的。我們那裡叫麻雀為老jia(第四聲)子,稱呼男人生殖器為老jia(第二聲)子。

1965年,我上小學五年級,一天下午放學以後,兩個六年級的女同學來我們班檢查衛生,她們是學校值勤組的。最後一節課以後,班裡值日生要負責打掃教室內外的衛生。這兩個同學看了教室裡面,又看外面,她們一邊看,一邊往大本子上寫,如果地面上有紙屑、樹葉、石頭等等東西是要被扣分的。剛剛掃過地的同學,靜靜地目視著她們。為了打破尷尬,我跟這兩位同學開了一個玩笑,本來跟她們也是很熟,我也是學校值勤組的,只不過不是那一天。我指著教室前的地面說:「剛才還有兩只老jia(第四聲)子落在那兒,飛走了!」那兩個同學好像臉紅了紅,沒有說什麼,就走了。過了一會兒,班主任老師過來找我了,說:「你剛才說什麼難聽話了?她們兩個女同學告狀到校長那兒,說你罵她們。」我趕緊跟老師解釋:「我是開玩笑的,真的有兩個老jia(第四聲)子飛走了啊!」後來老師跟她們做了解釋,事情方才沒有繼續發酵。

那時候的麻雀真是太多了。我們那裡都是茅草屋、土牆,最適合麻雀生存了,麻雀在屋檐下打洞、生蛋、孵幼雛,一天到晚,嘰嘰喳喳的,家裡曬的糧食,地里成熟的莊稼,很多被它們偷吃。聽老師說,一隻麻雀一年能吃幾十斤糧食,麻雀是四害之一。吃大食堂那陣子,經常看到鄉親們到處捉麻雀。我們小夥伴,有時候幾個人一起把生產隊的耙搬來,耙齒朝外,靠在牆上,到屋檐下摸麻雀幼崽。那幼崽有的沒有毛,我們叫它肉吧唧,有的快要出飛了,嘴角有一層黃黃的東西,我們叫它黃口。

最難忘的是1970前後的一個夏天,我們中學里有很多非常高大的楊樹,那楊樹周邊村子沒有,我們有時候在幾里外的岠山上看到地面上一大片楊樹林就是我們中學校。黃昏時,人們可以看到麻雀鋪天蓋地般的從遠處飛到學校楊樹上休息,早晨,還是鋪天蓋地般的麻雀飛向四周高粱地。有一天晚上,突然下了一場疾風暴雨和冰雹,第二天,樹下滿地都是被砸死的麻雀。老百姓沒有誰想起來吃麻雀的。聽說供銷社食堂過來撿了幾麻袋,弄給職工吃了。

如今,麻雀也是稀有的鳥了。偶爾能夠見到,但是不多。現在已經沒有那種土牆茅草屋,不知道這些麻雀是怎麼生存,怎麼繁衍後代的?

問到麻雀的方言叫什麼?勾起我童年的回憶。

老家是魯西北齊河縣,俺那裡管麻雀叫小蟲。在我童年的時候依在奶奶懷里聽著奶奶的童瑤:小小蟲,抖抖毛,上南山,割荊條。割荊條,編大籃,編大籃,賣大錢……。

爺爺用草篩子扣過來用一根筷子支起一邊拴上繩,裡面撒上把穀子,貪吃的小小蟲一蹦三跳的進去吃爺爺猛一拉繩,哈哈,讓你再跑……。

六十多年過去了。

遠在天堂的爺爺奶奶?

你們還好嗎?

七十歲的孫子,又想念你們了。

清明節又快到了,

我要去給你們上墳……。

俺們老家,叫「家巧兒」。

這是一群生命力極強的群體小生靈。

小時候那時除四害,裡面就有麻雀(家巧兒)。

它們始終圍繞人類而生存,但並不能證明它們比人類 歷史 短。

麻雀的嘰嘰喳喳,應該伴隨了好多同學的童年。

它們也許集聚在一棵樹上嘰嘰喳喳聊天的同時,往下也拋撒了無數便便,但即便如此人們也有了太多寬容。

現在的「家巧兒」,真的越來越不怕人了:當你騎車到它們跟前兒時,那群集體覓食的家巧兒才臨時躲到稍微遠點。

這,是一種進步:人類再擴張,如果連一個家巧兒都容不下,希望何在?

我的老家在豫東農村,用老家的方言說麻雀不叫麻雀,叫「小小中」。即使現在,老家的人們還是叫麻雀叫做「小小中」。

小小中喜歡在房屋的屋檐下,或者屋山的牆洞裡面做窩孵育小鳥。

在老家小的時候,農村裡沒有什麼 娛樂 項目,膽大的小男孩掏小小中窩則成了他們最大的樂趣。

他們看到有小小中嘴裡叨著小蟲子飛到房屋高處的牆洞裡面,或者聽到房屋高處的牆洞裡面有小小中的叫聲,確定了小小中窩的位置後,藉助梯子爬到牆上,一隻手抓住房屋能夠抓住的地方,防止跌落下來,另一隻手伸進牆洞裡面掏小小中。有時一個窩裡面能夠掏出來四、五隻黃嘴叉、身上還沒有長滿羽毛的雛鳥,裝進褲兜裡面,小心翼翼地下到地面,與在下面等待的小夥伴們分。

掏出來的小小中雛鳥很難養活,不管你是喂小米,或者從地裡面逮小螞蚱喂它,它總是搖擺著頭躲避著喂到它嘴邊的食物,拒絕吃食,十有八九都是眼看著它餓死。老年人說,小小中的氣性大,人捉住它它就寧死也不吃食。

也有能夠從小喂大的,喂大後非常粘人,無論你走到哪裡,它都會站在你的肩膀上、手指上,不離不棄。即使它飛走一會兒,只要主人吹聲口哨,它就會從你看不見的地方飛到你的身上。可能小鳥依人這個成語就是這么來的吧。這也是小夥伴們樂此不疲地冒著危險去掏小小中的緣故吧。

那時家長知道掏小小中了,也會暴打一頓孩子。打孩子的原因並不是小小中是咱們國家的保護鳥類,那時候家長和孩子們也不懂這些。主要原因還是怕孩子爬高上低不安全,從高處摔下來發生意外。

現在的孩子們有手機玩、有電視看,家長也有能力給孩子買書籍和玩具了,也知道小小中是益鳥,吃莊稼的害蟲,也有了保護人類的朋友——各種動物的意識了,再也看不到有人去掏小小中窩了。

不過,前幾年,就在文明的包頭市,我的鄰居有兩個人,用粘網到郊區的樹林裡面粘麻雀。我親眼看見他們用編織袋裝著他們粘到的麻雀,在他們家裡面一隻只地從編織袋裡面掏出麻雀,用力摔到地上,摔死後拔毛、開膛,清洗干凈後裹上麵糊油炸著吃。

後來,粘麻雀吃的那個鄰居的愛人,一個人在家的時候突然得了腦出血,經醫院醫生搶救後,留下了後遺症,至今走路都需要她男人攙扶著她,走起路來一條腿畫弧,一顛一顛的,一隻手也不聽使喚了。從此以後,再也沒有看到過這位鄰居再出去用粘網粘麻雀了。

任何鳥兒都是人類的好朋友,和我們人類一樣,都是一條生命,都有在這個地球上生存的權力,我們應該愛護它們,保護它們,不要傷害它們。因為,保護鳥類和動物就是保護我們人類自己。

請愛護我們的家園,保護我們的地球。

麻雀是學名,我們老家在河北滄州,管麻雀叫「家雀兒」,「家賊」,「老家賊」。

麻雀和燕子是北方最「親民」的鳥類。燕子在居家堂屋的樑上壘巢,麻雀在房子都屋檐下絮窩,都是好鄰居。

說到麻雀,不得不提它們在一次「運動」中遭受到的傷害。應該是56年,麻雀和老鼠,蚊子,蒼蠅劃規「四害」,面臨滅族之災。

那時我在上初中,都有滅四害的任務。放學回家,拍死蒼蠅要放到小瓶子里交到學校。有誰能交上一根老鼠尾巴就是滅四害的英雄。城市麻雀不多見,也不好捉,沒有交麻雀的。

這一年的秋天,天津全市開展消滅麻雀的統一行動,我們學生都分配到街道,參加「轟麻雀」行動。三人一組,進入「轟麻雀」制高點,看到有麻雀飛就敲鑼,敲破 臉噴,搖旗吶喊,不讓麻 雀落地休息,據說麻雀能累得吐血而死。

從上午8點開始,到下午5點結束,我們也看見幾只麻雀驚慌飛過,沒有撿到一隻死麻雀。

又過了兩年,有專家給麻雀「平反」,說麻雀春天吃禍害莊稼的害蟲。和秋天吃谷穗比是功大於過,麻雀的「壞份子」的帽子摘 了。

你好!飛火流星為你解答。

你問我「你們老家用方言怎麼說麻雀?」是吧?如果我反問你「你知道『老家』的意思是什麼嗎?」,你肯定會感到一片茫然吧!茫然之餘,也許你會告訴我:老家?不就是指人的原生地或者是居住地嗎!如果真是這樣的話,不好意思。你錯了,你真的錯了!因為,「老家」在我們老家說的就是那個麻雀無疑呀!

麻雀是雀科麻雀屬27種小型鳥類的統稱,除極寒冷的南北極和高山荒漠,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其中5種分布在中國境內,分別是樹麻雀、山麻雀、家麻雀、黑胸麻雀和黑頂麻雀。

麻雀一般上體呈棕黑色斑雜狀,初級飛羽9枚,外側飛羽的淡色羽緣(第1枚除外)在羽基和近端處形稍擴大,互相駢綴,略成兩道橫斑狀,在飛翔時尤見明顯。嘴短粗而強壯,呈圓錐狀,嘴峰稍曲。除樹麻雀外,雌雄異色。

流星老家常見的麻雀屬於家麻雀,體長15㎝,頂冠及尾上覆羽灰色,耳無黑色斑塊,喉及上胸的黑色較多,尾無叉,胸色較淡,上背兩側對稱具披褐黃色縱紋。雌鳥色淡,具油色長眉紋、深色寬眼紋。性極活潑,膽大易近人,警惕性高,營巢於屋檐、牆洞、瓦縫等處。

中國的幅員遼闊,地方方言也是豐富多彩的。就像我們這里,把麻雀叫成「老家」是不是很有意思呢?你們哪裡在方言上習慣把麻雀叫什麼?快來留言說說吧!

這個問題問的挺有趣的,不僅勾起了很多人的回憶,也勾起了當年很多人追捧麻雀的熱潮。

我們老家很多人當時對麻雀有獨有的愛好,說起叫什麼,我們老家用方言叫:「本知」。

這是我們老家獨有方言,也是東鄉語,很多人看的話不會太懂。

老家當時很多人製造鳥籠,並且是自己製造,還要用錄音帶改變鳥的鳴叫聲,使其動聽悅耳。常常用一個錄音機,在鳥籠蓋上一層布,每天用錄音機放著清脆的鳥叫聲,要是鳥聲成功轉換過來了,一家傳十家,誰誰誰的鳥叫聲叫的好。

而且老家那會當時興起的是,早晨要聽到清脆的鳥叫聲,而且叫的越響亮越長為美。

還有一種是鳥季的時候,很多人用鳥籠再次捉鳥,鳥籠較大,下面是自己家的麻雀,上面是兩個翻蓋式的小鳥籠,只要麻雀進去吃食物,落在那根竹子上,蓋子自動會合上,因此這種捕麻雀的方式也是一種享受和樂趣。

你的老家呢?有什麼可以讓人知道的興起麻雀熱潮,歡迎與我分享。

如果喜歡我說的,麻煩你分享關注一下(謝謝)。

我們當地農村人一直把麻雀叫作「小蟲」,可究竟是」小蟲」還是「小寸」呢,誰也說不清,反正就這么叫著一直至今。

我們這地方」小蟲」特別的多,經常幾十、幾百個成群,有些莊稼剛熟時就能讓它們扇光,破壞性相當強。在我小時候,麻雀一直與老鼠、蒼蠅、蚊子同行,被定為「四害」,人人喊打。小時有人這樣講過,我今仍然記得深刻:「老鼠奸麻雀壞,蒼蠅蚊子象右派,吸人血招病害,偷人幸福搞破壞。全國人民要奮起,積極行動除「四害」。那時在農村,除」四害」運動搞的轟轟烈烈,大躍進時有的鄉村,曾四處敲鑼驚擾追趕麻雀,說那樣可累死」小蟲」。

後來也不知哪年哪月,麻雀也正式平反,又變成了益蟲,還真要感謝專家,經過認真研究刻苦鑽研一致決定,麻雀可吃食多種病蟲害,是保護動物之一。看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形勢的改變,一切皆有可能。

沒拍下麻雀照片,喜鵲頂上。哈哈哈

我是河北的,我們老家用方言叫麻雀一「大家」。小時候一直追問媽媽,為什麼麻雀,我們卻叫它「大家」媽媽笑著說這是我們這地方的方言,老人說因為麻雀特別多,它們搭的一個個的窩,就像一個小房子,它們捕食喂養小麻雀就像做媽媽的照顧小孩子一樣細心,它們生活就像人類一大家子人生活一樣!所以叫它們「大家」,同吋告訴我們要愛護鳥獸,它們是我們自然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我要告訴您,我們老家用方言叫麻雀一「大家」,不知道你們哪怎麼稱呼?!歡迎參與,共同學習!

⑶ 紅樓弱女-嬌弱巧姐

《紅樓夢》中真正個性比較柔弱的女子,其實並不多見。如果一定要在香菱、尤二、迎春之外再找出一個的話,可能要算是巧姐。

巧姐雖然也是十二釵正冊中的人物,但在雪芹原著的前80回中,都還只是個孩子,甚至連句台詞都沒有,並沒有什麼依據可以說明她的個性特徵。所以,這篇文章更多是我自己的推測,只能代表我個人的主觀意見。

巧姐是王熙鳳的女兒,也是她唯一的孩子。王熙鳳這個人,用賈母的話來形容,就是「霸王」 一樣的人。她是賈母長子的兒媳婦,公公是世襲的榮國公,娘家也是京城知名的富有官宦人家, 民間傳說「東海缺少白玉床,龍王來請金陵王」。特殊的生存環境造就了出類拔萃的王熙鳳。她聰明漂亮,潑辣能幹,善於逢迎又工於心計,在賈家大權獨攬,春風得意。她是個性格復雜的人,熱心起來可以做個孝順周到的孫媳婦或是體貼風趣的大姐姐,厲害起來又是個精明強幹人人敬畏的管家婆,貪婪狠毒起來又是個毫不留情心狠手辣的母夜叉。她平生一無所懼,敢做敢為,也不相信什麼陰司報應,對自己的敵人從來都抱著趕盡殺絕的主張,從來沒有想過要為子孫後代積德。但是這么個厲害人物也有遺憾,就是沒有兒子。她雖然在賈家很得寵,但是沒有兒子的女人在舊社會可能意味著最終會失去地位甚至財產繼承權。而有了兒子才有後半生的保障。比如李紈,雖然青年守寡,可是因為有了兒子賈蘭,照樣有好日子過,雖然不幹什麼活,卻能拿最高的工資,還處處受人敬重。

鳳姐結婚幾年,一直對自己的好色丈夫控制很嚴,生怕他跟別的女人生出兒子來搶占自己的地位,為此不惜把自己的丫環平兒給他作妾以收買其心,並且害死他的寵妾尤二姐。但是,很不幸,她和平兒都沒能生出兒子。隨著唯一一個兒子的流產,她的健康也每況愈下,生兒子是越來越不可能了。於是,很自然地,她把自己僅有的女兒當作了畢生的希望。

常言道:「虎毒不食子」 。鳳姐雖然潑辣狠毒,但對自己的獨生女兒還是非常疼愛的。越是能乾的家長往往越是捨不得讓自己的孩子受累、受委屈,倒是窩囊無能的家長養出的孩子成熟得更加迅速,也更加獨立能幹,所以能幹與不能乾的特性總是隔代遺傳。鳳姐撫養巧姐肯定也是非常的溺愛嬌慣。這個城府極深、心力交瘁的女強人可能只有在面對女兒的時候才會有真正發自內心的柔情。女兒是她那顆如同鐵石般冷酷強硬的芳心上最柔軟最溫暖的地方。

然而巧姐並不是個讓人省心的孩子。書中大部分出場時的巧姐都是生病的狀態,不是出水痘就是感冒傷風,身體是嬌弱得很。鳳姐為她非常擔心,畢竟這是她唯一的孩子,要是再活不長,她可就真是一點指望也沒有了。她不但擔心女兒的身體,也擔心她的前途。巧姐出生的日期是陰歷七月初七。中國人認為「七」 是個不大好的數字。陰歷七月初七是「乞巧節」 ,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民間認為這個日子陰氣很重,因為所有喜鵲都上天搭橋去了,所以人間無喜氣。這天出生的孩子多半長大後也是憂多喜少。所以鳳姐也為自己的女兒擔憂。

當劉姥姥游完大觀園後,鳳姐抱著生病的女兒,開始跟她探討起了女兒的命運。鳳姐希望劉姥姥給久未取名的女兒起個好名字,一來可以借劉姥姥的壽,二來因為老劉是窮人,舊社會的人都相信窮人起名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劉姥姥雖然只是個農婦,卻生來有些見識。有時表現得象個「三八」 ,有時卻又有點「半仙」 的風度,是個懷才不露、大智若愚的高人。她問清了孩子的生日後,決定給她取名為巧姐,說這是個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劉姥姥還向鳳姐保證說,這個名字可以使這孩子長大後逢凶化吉、遇難呈祥,都從這「巧」字上來。

這也是<紅樓夢>中頗為溫馨的一幕:兩個年齡閱歷和社會地位截然不同的女人共同為一個註定命運多蹇的小女孩籌劃,希圖改善她的前途。每次讀到這里,都讓我想起了<睡美人>的童話故事。二者情節非常神似。<睡美人>中的公主也是在襁褓中就遭受邪惡仙女的詛咒------將在16歲時被紡針刺死。其後一位善良的仙女挺身相助,她雖然無法打破邪惡仙女的魔法,但可以加以改善,就是把被刺而死改成長久催眠,直到有愛情的力量將她喚醒。劉姥姥就象那個好心的仙女,後來她也真的象那仙女幫助公主一樣幫助和保護了巧姐,她才是巧姐命中的救星。

從判詞來看,巧姐後來的確是遇到了難處。賈府敗落,母親病死「獄神廟」 。父親可能是入獄,也可能是死了。她被「愛銀錢忘骨肉的狠舅奸兄」( 也許是王仁和賈蓉) 賣入青樓,淪為娼妓。巧姐本來就體弱多病嬌生慣養,一旦從錦綉叢中跌落塵埃,早就是又悲又怕,精神幾乎崩潰,哪裡還能想辦法跟命運抗爭呢?基本上已經處於「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的狀態了。可是因為機緣巧合,遇到了劉姥姥。劉姥姥因為以前得到過鳳姐和賈府的周濟,決定滴水之恩要以湧泉相報。所以不惜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搭救巧姐,終於替她贖了身。贖身後的巧姐無家可歸,劉姥姥又收留她,並不嫌棄她的青樓經歷,忍辱含垢,把她許配給自己唯一的外孫板兒為妻。

板兒也是很早就已出現的人物,劉姥姥每次去賈府「打抽豐」 都帶著他。曹公對他的描寫也很客觀,就是個活潑好動卻又沒見過什麼世面的農家孩子。在游大觀園的時候,他終於膽子大了些,也敢玩鬧調皮了。當時年幼的巧姐看中了他手裡的佛手,於是把自己正在玩的柚子換給他玩,得到了佛手。這似乎也是一種類似於信物的交換,雖是彼此無意,卻暗示了多年後的一段「巧」 姻緣。可笑劉姥姥第一次進榮國府時,為了跟鳳姐套近乎,提到板兒時說「你侄兒」如何如何,結果被周瑞家的埋怨她不會說話,說「蓉大爺才是她的正經侄兒呢,哪裡又跑出這么一個侄兒來了?」 周瑞家的說的也有道理,板兒算不得鳳姐的侄兒,該稱作「女婿」才對!劉姥姥雖然是個精明能乾的人,她的女兒女婿倒很平庸,看來她的才智只好隔代遺傳給外孫輩了。想必這板兒長大後也是個精明強干又善良正直的人,說不定在搶救巧姐的艱難歷程中也表現出了智勇雙全的一面。巧姐跟了他,在這茫茫亂世中也算有了個好依靠。後來也終於過上了男耕女織的平靜生活。

巧姐的故事實際就是個中國版的現實主義《睡美人》故事。我小時候看這篇童話總覺得泄氣,因為睡美人實在是太無能了。她對於自己的命運沒有絲毫的把握能力,當其他人為她的命運忙碌時,她所能做的就只有睡覺,連看著別人忙活都不行。只等一覺起來,一切都完美絕倫,哪裡知道別人為她付出的努力。巧姐似乎也算是個「睡美人」 ,她從小在肉體上和精神上都是嬌生慣養的,以為這世上只有甜言蜜語、華衣美食。一旦風雨襲來,她就一點自救能力也沒有了,完全嚇傻了,連自殺的勇氣也失去了。可能除了哭著思念母親和過去的好日子,其他的事情她多半是無能為力的。以她這樣的個性,本來是肯定要就此沉淪到死。可是她很幸運,憑著母親生前偶然積下的「陰功」 ,得到了劉姥姥的救助,得以超脫苦海。也許是她母親的靈魂在保佑她吧?

巧姐只是個嬌小姐,她沒做過什麼惡事,也沒做過什麼善事,可以說,是個無辜也無能的人,但與其他紅樓弱女相比,她又是個無比幸運的人。 一生做過無數狠事的王熙鳳卻也行過善事。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她獨自承擔了所有的惡報,把這唯一的一點善報留給了自己的心肝寶貝。我為巧姐的好運慶幸,為劉姥姥的俠義贊嘆,同時,也為鳳姐那顆母愛的心而感動。

巧姐被她的母親撫養成了一個從身心到能力都無比嬌弱的千金小姐。曹雪芹給人物起名字多有深意, 有人認為巧姐長大一定也是個巧姑娘, 俏姑娘, 但我覺得除此之外還有別的意思。老北京人管麻雀叫做「家雀兒」,此處的「雀」字發「巧」的音。十二金釵是兩兩成對,每一對釵的個性卻又多是相反的。鳳姐與巧姐這對母女恰是一對。王熙鳳一生才智過人,堪稱人中龍鳳,而她生的女兒卻是「不肖」的很,在才乾和個性上都不很出眾,平凡膽怯如梁間燕雀。可是才大心高、羽毛鮮麗的鳳凰往往最先成為獵人的目標,強極則辱生,所以作為人中龍鳳的鳳姐也是在機關算盡後反而枉送了性命。她曾在討好賈母時表示,不相信象自己這樣聰明的人會短命,這也是世上所有天分非凡的人固有的一種自信吧?然而巧者勞而智者憂,槍打出頭鳥,也是自然規律。可能直到她臨死時才會真正悟出這些道理,那時的她也一定希望自己的女兒不要象自己這樣聰明,而能夠平凡輕松地生活吧?

蘇東坡曾寫過一首「洗兒詩」:「世人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但願生兒愚且魯,無災無病到公卿。」這首詩應該也是鳳姐的心聲,

想來她的心願應該是實現了。巧姐正是一隻平凡的小小雀兒,缺乏才幹個性,更沒有野心和妄想,在家族敗落後,飛入尋常百姓家,在朴實善良的劉姥姥和板兒的呵護下,安然渡過一生。人家說「傻人有傻福」,還真是不錯。巧姐是十二釵中資質最平凡的一個,卻又是最幸運的一個。據說上帝關上你的門,則必定會給你打開一扇窗子,所以人生的得與失也真不是能簡單判定的啊!

⑷ 家雀追人寓意什麼

鴉鵲追人,意思就是趕巧吧

周銘彝簡介的開篇提到了老人小時候養麻雀,麻雀老北京人叫「家雀兒」,喜歡養鳥的人,有很多人都是從養小麻雀開始喜歡上養鳥的。
成年的麻雀野性很大,北京人叫「老家賊」,但是從小的時候養大的麻雀卻很聽人擺布,可以叫遠的。原來隆福寺有個老人,他養的麻雀是黑色的,據說是在盜毛的時候只喂玉米豆吃,就可以讓它毛色變黑。
以前平房多,房檐屋頂經常有麻雀做窩,麻雀做窩經常具有毀壞性,一到雨季做窩的地方經常會漏雨,所以一般人家會趕走做窩的麻雀,小孩子就可以趁機幫大人解決家裡的這項實際問題,把小鳥掏出來,自己養著玩,不花一分錢,還是個很好的娛樂。
小麻雀還是很好養的,只要喂飽了,一般都會茁壯成長。在我腦海里,總記得我家那隻大麻雀。那是76年地震前養的一隻麻雀,在我家時間最長,與我家人的感情也最深。我總會浮現起它從地上飛到我坐的竹車把手上面,然後一蹦,蹦到離車不到半米遠的條案上,一蹦一蹦的走道黑漆靛頦籠子左邊安食抹的位置,雙腳扒住籠條,把頭探進籠子,開始吃那隻紅點頦的食,吃幾口,把頭從兩根籠條之間抽回來,飛到別的地方玩去了。因為吃的是顛頦食,所以這只麻雀的毛色油亮,棕中透黑。它在我家是最自由的,因為從小在我家長大,所以從來不用籠子,它可以自由自在的在屋裡游戲,否則也就不會吃顛頦食,把自己養的膘肥體壯的。不過它也是最乖的,每次姥姥買菜從外面歸來,它一聽到屋門有響動,馬上就會徑直飛到門口,迎接主人,但是他絕對不會趁門大開的時候飛出屋子,所以每次我姥姥提起那隻鳥,都會很滿意的說到這一點,「那鳥就是通人性,太聽話了,開門都不往外飛」。 但是地震時候不幸的是被我母親給它洗澡的時候洗死了。自這之後,我家也就不養麻雀了。也許是大家都太傷心了,也許是沒找到比它更好的,更聽話的,總之是不養麻雀了。
又過了六年,我已經是個2年級的小學生了,那年暑假,一天上午我正蹲在陽台看姥爺喂鳥,忽然老人站起身,拔腿就往樓下跑,我也不知怎麼回事,就是覺得有意思,跟著大人瞎跑吧。我們一前一後跑下樓,老人出樓門徑直往西跑,印象里有個老頭還喊了句什麼,姥爺大喊一聲「一邊去」,就拐彎往北了。說時遲那時快,姥爺抬右腿探左臂脫下右腳的拖鞋,用力往前面地上拍了過去,老人急速跑過去彎腰把小麻雀活擒在手。這時我才明白,原來我們在追一隻小麻雀。老人直起身右手拇指壓住麻雀脖子,讓它胸脯向上,用力朝胸部吹了一口氣,「嗨!大滿毛。走,回家」我們帶著勝利的喜悅回家了。
大滿毛是怎麼回事呢?像麻雀、紅子、黃雀這類鳥看公母,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看胸部的絨毛。有句口訣「滿毛公,稀毛母,沒毛老太太」。鳥的胸部正中有根主幹似的骨頭,一般稱為龍骨,龍骨兩側如果把長毛吹開,看到龍骨兩側的紫色皮膚上面如果絨毛很多,那就肯定是公鳥,如果是稀稀拉拉只有幾根,那就是母的,要是光溜溜一根沒有,好了,那它就是只老年的母鳥。一般訓養的鳥,叫「練玩意的鳥」通常要選公鳥,一來聰明,二來發情期容易度過,不至於反性,飛走。
這只鳥到了我家經過訓練,也很聽話,姥爺坐在床邊的椅子上喝酒,一伸手,他就會飛到手上,陰雨天,我們就在家訓鳥,也很開心。但是這鳥一般時候在籠子裡面,不像原來那隻在屋子裡面散養,家裡有人,主要是姥爺在家就把它放出來,晚上關進籠子。就這樣一直養到轉過年的寒假,一個休息日,全家人都在家,早晨收拾屋子的時候,這鳥剛放出籠子,就像找到了逃跑的機會一樣,從屋裡直著飛到了陽台,路上還由於飛得過高,碰到了門框,但還是頭也不回的往前飛,終於它回到了大自然,那幾天我一直很傷心。

⑸ 你們老家用方言怎麼說麻雀

我老家在湖口縣城的一個鄉下。我們那管麻雀叫麻ding de。

老家以前麻雀可老多了。麻雀多了也頭疼,小時候為這個麻雀,我可是吃了不少的苦頭,挨過不少的打。

那時候家裡剛收的水稻,就會攤擺在家門口用竹子編的筐裡面曬干。

那時候的麻雀多的是煩人。冷不丁的趁你沒注意,就成群結隊的跑來偷吃。

那時候的糧食金貴,自己都省著吃,哪有許多的給麻雀它們吃。所以那時候我和麻雀就成了冤家死對頭。

麻雀雖小,卻是古怪精靈。有時候你剛抬屁股,他就撲凌凌的一下飛走,等你沒留意,它們又偷摸摸的轉個彎遛回來吃。

可惡的麻雀,有時候不但偷吃,還大張旗鼓的拉泡屎在你的穀子里,讓你哭笑不得。

小時候頑皮,摸魚捉蝦網蟬總也不會少了我。所以每每老娘她們前腳出門幹活,我也後腳偷偷溜出門玩去了。剩下的就是麻雀肆無忌憚的貪吃穀子。

所以那個恨啊,簡單是恨麻雀之入骨。那時候,鄉下的柴房還是茅草蓋的多,茅草往往也就成了麻雀安家之地。等到晚上,我就搬個梯子,直搗它們的老巢。一摸一老串,吱吱吱的叫,拿個籠子罩了拿回家。有時候,順帶還摸出幾枚鳥蛋。

麻雀是個急張飛,養不活的。所以要不放了,要不就是養死了。鳥蛋倒是煮熟成了口中的美味。這也總算是出了口氣,報了一箭之仇。

現在,麻雀見的可是不多了,有時候都很久見不到它們的身影。

所以很多時候,懷念小時候的日子。

我老家是江蘇最北徐州東70公里的。我們那裡叫麻雀為老jia(第四聲)子,稱呼男人生殖器為老jia(第二聲)子。

1965年,我上小學五年級,一天下午放學以後,兩個六年級的女同學來我們班檢查衛生,她們是學校值勤組的。最後一節課以後,班裡值日生要負責打掃教室內外的衛生。這兩個同學看了教室裡面,又看外面,她們一邊看,一邊往大本子上寫,如果地面上有紙屑、樹葉、石頭等等東西是要被扣分的。剛剛掃過地的同學,靜靜地目視著她們。為了打破尷尬,我跟這兩位同學開了一個玩笑,本來跟她們也是很熟,我也是學校值勤組的,只不過不是那一天。我指著教室前的地面說:「剛才還有兩只老jia(第四聲)子落在那兒,飛走了!」那兩個同學好像臉紅了紅,沒有說什麼,就走了。過了一會兒,班主任老師過來找我了,說:「你剛才說什麼難聽話了?她們兩個女同學告狀到校長那兒,說你罵她們。」我趕緊跟老師解釋:「我是開玩笑的,真的有兩個老jia(第四聲)子飛走了啊!」後來老師跟她們做了解釋,事情方才沒有繼續發酵。

那時候的麻雀真是太多了。我們那裡都是茅草屋、土牆,最適合麻雀生存了,麻雀在屋檐下打洞、生蛋、孵幼雛,一天到晚,嘰嘰喳喳的,家裡曬的糧食,地里成熟的莊稼,很多被它們偷吃。聽老師說,一隻麻雀一年能吃幾十斤糧食,麻雀是四害之一。吃大食堂那陣子,經常看到鄉親們到處捉麻雀。我們小夥伴,有時候幾個人一起把生產隊的耙搬來,耙齒朝外,靠在牆上,到屋檐下摸麻雀幼崽。那幼崽有的沒有毛,我們叫它肉吧唧,有的快要出飛了,嘴角有一層黃黃的東西,我們叫它黃口。

最難忘的是1970前後的一個夏天,我們中學里有很多非常高大的楊樹,那楊樹周邊村子沒有,我們有時候在幾里外的岠山上看到地面上一大片楊樹林就是我們中學校。黃昏時,人們可以看到麻雀鋪天蓋地般的從遠處飛到學校楊樹上休息,早晨,還是鋪天蓋地般的麻雀飛向四周高粱地。有一天晚上,突然下了一場疾風暴雨和冰雹,第二天,樹下滿地都是被砸死的麻雀。老百姓沒有誰想起來吃麻雀的。聽說供銷社食堂過來撿了幾麻袋,弄給職工吃了。

如今,麻雀也是稀有的鳥了。偶爾能夠見到,但是不多。現在已經沒有那種土牆茅草屋,不知道這些麻雀是怎麼生存,怎麼繁衍後代的?

俺們老家,叫「家巧兒」。

這是一群生命力極強的群體小生靈。

小時候那時除四害,裡面就有麻雀(家巧兒)。

它們始終圍繞人類而生存,但並不能證明它們比人類 歷史 短。

麻雀的嘰嘰喳喳,應該伴隨了好多同學的童年。

它們也許集聚在一棵樹上嘰嘰喳喳聊天的同時,往下也拋撒了無數便便,但即便如此人們也有了太多寬容。

現在的「家巧兒」,真的越來越不怕人了:當你騎車到它們跟前兒時,那群集體覓食的家巧兒才臨時躲到稍微遠點。

這,是一種進步:人類再擴張,如果連一個家巧兒都容不下,希望何在?

問到麻雀的方言叫什麼?勾起我童年的回憶。

老家是魯西北齊河縣,俺那裡管麻雀叫小蟲。在我童年的時候依在奶奶懷里聽著奶奶的童瑤:小小蟲,抖抖毛,上南山,割荊條。割荊條,編大籃,編大籃,賣大錢……。

爺爺用草篩子扣過來用一根筷子支起一邊拴上繩,裡面撒上把穀子,貪吃的小小蟲一蹦三跳的進去吃爺爺猛一拉繩,哈哈,讓你再跑……。

六十多年過去了。

遠在天堂的爺爺奶奶?

你們還好嗎?

七十歲的孫子,又想念你們了。

清明節又快到了,

我要去給你們上墳……。

我的老家在豫東農村,用老家的方言說麻雀不叫麻雀,叫「小小中」。即使現在,老家的人們還是叫麻雀叫做「小小中」。

小小中喜歡在房屋的屋檐下,或者屋山的牆洞裡面做窩孵育小鳥。

在老家小的時候,農村裡沒有什麼 娛樂 項目,膽大的小男孩掏小小中窩則成了他們最大的樂趣。

他們看到有小小中嘴裡叨著小蟲子飛到房屋高處的牆洞裡面,或者聽到房屋高處的牆洞裡面有小小中的叫聲,確定了小小中窩的位置後,藉助梯子爬到牆上,一隻手抓住房屋能夠抓住的地方,防止跌落下來,另一隻手伸進牆洞裡面掏小小中。有時一個窩裡面能夠掏出來四、五隻黃嘴叉、身上還沒有長滿羽毛的雛鳥,裝進褲兜裡面,小心翼翼地下到地面,與在下面等待的小夥伴們分。

掏出來的小小中雛鳥很難養活,不管你是喂小米,或者從地裡面逮小螞蚱喂它,它總是搖擺著頭躲避著喂到它嘴邊的食物,拒絕吃食,十有八九都是眼看著它餓死。老年人說,小小中的氣性大,人捉住它它就寧死也不吃食。

也有能夠從小喂大的,喂大後非常粘人,無論你走到哪裡,它都會站在你的肩膀上、手指上,不離不棄。即使它飛走一會兒,只要主人吹聲口哨,它就會從你看不見的地方飛到你的身上。可能小鳥依人這個成語就是這么來的吧。這也是小夥伴們樂此不疲地冒著危險去掏小小中的緣故吧。

那時家長知道掏小小中了,也會暴打一頓孩子。打孩子的原因並不是小小中是咱們國家的保護鳥類,那時候家長和孩子們也不懂這些。主要原因還是怕孩子爬高上低不安全,從高處摔下來發生意外。

現在的孩子們有手機玩、有電視看,家長也有能力給孩子買書籍和玩具了,也知道小小中是益鳥,吃莊稼的害蟲,也有了保護人類的朋友——各種動物的意識了,再也看不到有人去掏小小中窩了。

不過,前幾年,就在文明的包頭市,我的鄰居有兩個人,用粘網到郊區的樹林裡面粘麻雀。我親眼看見他們用編織袋裝著他們粘到的麻雀,在他們家裡面一隻只地從編織袋裡面掏出麻雀,用力摔到地上,摔死後拔毛、開膛,清洗干凈後裹上麵糊油炸著吃。

後來,粘麻雀吃的那個鄰居的愛人,一個人在家的時候突然得了腦出血,經醫院醫生搶救後,留下了後遺症,至今走路都需要她男人攙扶著她,走起路來一條腿畫弧,一顛一顛的,一隻手也不聽使喚了。從此以後,再也沒有看到過這位鄰居再出去用粘網粘麻雀了。

任何鳥兒都是人類的好朋友,和我們人類一樣,都是一條生命,都有在這個地球上生存的權力,我們應該愛護它們,保護它們,不要傷害它們。因為,保護鳥類和動物就是保護我們人類自己。

請愛護我們的家園,保護我們的地球。

我們當地農村人一直把麻雀叫作「小蟲」,可究竟是」小蟲」還是「小寸」呢,誰也說不清,反正就這么叫著一直至今。

我們這地方」小蟲」特別的多,經常幾十、幾百個成群,有些莊稼剛熟時就能讓它們扇光,破壞性相當強。在我小時候,麻雀一直與老鼠、蒼蠅、蚊子同行,被定為「四害」,人人喊打。小時有人這樣講過,我今仍然記得深刻:「老鼠奸麻雀壞,蒼蠅蚊子象右派,吸人血招病害,偷人幸福搞破壞。全國人民要奮起,積極行動除「四害」。那時在農村,除」四害」運動搞的轟轟烈烈,大躍進時有的鄉村,曾四處敲鑼驚擾追趕麻雀,說那樣可累死」小蟲」。

後來也不知哪年哪月,麻雀也正式平反,又變成了益蟲,還真要感謝專家,經過認真研究刻苦鑽研一致決定,麻雀可吃食多種病蟲害,是保護動物之一。看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形勢的改變,一切皆有可能。

沒拍下麻雀照片,喜鵲頂上。哈哈哈

我家是河北石家莊的我們這邊稱呼是「家雀/家巧」。

麻雀又叫樹麻雀是雀科雀屬的鳥類,俗名霍雀、瓦雀、琉雀、家雀、老家賊、只只、嘉賓、照夜、麻谷、南麻雀、禾雀、賓雀,亦叫北國鳥(個別地方方言又稱呼為:家雀、戶巴拉)。雌雄同色,顯著特徵為黑色喉部、白色臉頰上具黑斑、栗色頭部。喜群居,種群生命力極強。是中國最常見、分布最廣的鳥類,亞種分化極多,廣布於中國全境,也廣布於歐亞大陸。中國產5種麻雀,其中樹麻雀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麻雀,其他種類如山麻雀、家麻雀比樹麻雀少見,生活環境也有所區別。

我們江西贛北老家管麻雀叫麻鳥。

小時候麻雀很多,曬稻穀的時候用拴了繩子的小木棍支上竹匾,就是逮麻雀的陷阱。那會兒還沒有食雀肉壯陽的說法(廣東是吃禾花雀),純屬小兒無賴的 游戲 ,中招麻雀的最終命運是成了貧瘠童年的玩物。

麻雀多以昆蟲穀物為食(更多是捕食害蟲),在大集體時代的飢荒年月,不幸被列四害之一,慘遭滅頂之災。下葯、布網、噪音驅趕不使棲枝……除四害運動幾乎讓麻雀銷聲匿跡。

麻雀的生命力是旺盛的,運動過後若干年又日趨活躍,屋頭田間嘰嘰喳喳聲漸次不絕於耳。解決了溫飽的鄉民再也不慮麻雀爭食,由此人鳥相安無事。

時過境遷,如今返鄉江西老家,但見樓房林立,街市井然,車流不息,一片繁榮景象,和舊時那個窮鄉僻壤真有隔世之感。感慨之餘卻突然發現,那些司空見慣的鳥兒們不知何時消失了蹤影。不要說殺不絕的麻雀,燕子、烏鴉、喜鵲、八哥等喜歡逐人而居的鳥類,都恍惚從來沒出現過……雪泥鴻爪,或者從此只能在兒時記憶里留存。

光鮮熱鬧的新農村盛景背後,是大片撂荒的耕地,砍伐殆盡的山林,污染的河流溪渠……生態不斷惡化,鄉鄰因癌症去世的耳聞越來越多。人類的貪婪和急功近利,或者才是對這些生靈的終極殺戮,和非故意自戕。

但願鳥兒們的一去不返,是因為找到了新的棲息地。而世居於此的人們將何去何從?

春天來了,鳥鳴漸悄的故鄉讓人憂傷。

我是山西晉南黃河岸邊平陸縣的,我們這里把麻雀叫西蟲,我曾記得在我很小的時侯,大概是五十年代末期曾經把小麻雀列為四害清除過。原因可能是麻雀吃莊稼吧,我們小時侯還把麻雀逮住用泥巴裹住放到柴火上烤麻雀肉吃,麻雀肉不多,但吃著還挺香。再到後來麻雀就少多了。改革開放後,糧食獲得了大豐收,人們對於麻雀吃糧食就不那麼在乎了,麻雀就繁衍起來了,這時侯有些人就想吃野味,就用大網捕捉麻雀運到外地賣錢,後來,國家為了保護生態環境把麻雀也列入保護行列,才禁止了捕捉行為,麻雀才越來越多,現在每當早晨人們睡醒後總能聽到麻雀嘰嘰喳喳的叫聲,麻雀自由自在在尋找著自已的美餐。即使在城市裡,麻雀也會在人多的地方飛來飛去,麻雀與人類在和諧的生活著。

俺這里叫「家臣」。小時和鄰居大哥去打過,夏天的夜晚,它們一般都在大樹上過夜,用手電筒在下面照著,它們都不動,大哥便用彈弓順著光線打去,受到驚動後,它們才會撲棱著飛走,一晚上都會打到二三十隻。那時,俺家裡圈養了幾只雞,一些麻雀也會飛來找食吃。一次我弄了幾片「滅雀靈」,便把葯溶解泡了一把麥粒,放在雞籠外,很快有的麻雀吃了以後就像喝醉了,飛不起來了,我捉了以後便在它們身上繫上花花綠綠的布條,它們醒後一個個飛在空中煞是好看。不巧的是,一陣風把浸過葯的麥粒吹進雞籠內,讓下蛋的母雞吃了,結果雞也昏昏沉沉睡了一天一夜,我也挨了一頓胖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