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北京天寧寺是什麼朝代建設的
擴展閱讀
北京大興哪裡買菜便宜 2025-07-13 15:09:50

北京天寧寺是什麼朝代建設的

發布時間: 2022-11-22 12:31:22

㈠ 我國在什麼朝代有塔

1.2 塔的出現
古代印度的佛教建築塔在東漢時期隨佛教傳入中國,之後迅速與中國本土的樓閣相結合,形成中國的樓閣式塔。後由於木結構易腐爛,易燃燒,又按照樓閣式塔的形式,演化出了密檐式塔。在漫長的歷史中曾被人們譯為「窣堵坡(Stupa,梵文)」「浮圖(Buddha,梵文)」「塔婆(Thupo,巴利文)」等,亦被意譯為「方墳」「圓冢」。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廣泛傳播,直到隋唐時,翻譯家才創造出了「塔」字,作為統一的譯名,沿用至今。後世的塔在中國化的過程中,也為道家所用。另一方面,逐漸脫離了宗教而走向世俗,衍生出了觀景塔、水風塔、文昌塔等等不同作用和目的塔。
三國之際,丹陽人笮融「大起浮圖,上累金盤,下為重樓」,是中國造塔的最早記載,所造的塔當為樓閣式。三國時代的吳國於建業(今江蘇南京)開始造塔,開創了江南造塔之先。這兩個時期沒有塔的建築物保存至今,有跡可循的是一些漢代畫像石上塔的形象,有「窣堵坡」的形制。此外,在新疆喀什附近的漢諾依城有座土塔,現已風化嚴重,但可能是漢末的遺物。

1.3南北朝的塔
南北朝時期佛教有了很大的發展,這一時期建造了很多的石窟和寺塔,在雲岡、敦煌石窟中都可見到那個時期塔的造型。現存塔最早的實物是北魏天安元年(466年)的小石塔,原來在山西朔縣崇福寺內,後在抗日戰爭中被日軍盜去日本。此外雲崗石窟中也有很多樓閣式塔的造型。河南嵩山嵩岳寺塔是保存至今的最早的一座磚塔。這一時期主要發展了樓閣式和密檐式塔,建材則是磚、木、石並重。
1.4隋唐的塔
隋代雖然很短,但佛教盛行,隋文帝楊堅為其母祝壽分三年在全國各州建塔約100多座。專家研究表明,所建都是木塔,已全部毀於兵火。現存的隋塔僅有山東歷城四門塔。
唐朝的塔有了很大的發展,保存下來的唐塔約有百餘座之多,集中於中原、關中、山西、北京等地。唐塔由於早期建塔的仿木結構,平面多是方形,內部多是空筒式結構,形式多為樓閣式和密檐式,與後來的塔不同的是,唐塔多不設基座,它身上也不做大片的雕刻與彩繪。南詔國統領西南屬地時大興佛教,建寺造塔風行一時,此後一千多年寺院盡毀,僅剩昆明、大理的一些塔。南詔時代的塔與中原文化結合緊密,與唐塔的形制很接近。同期渤海國的塔也都具有中原、關中地區地區唐塔的特點。
唐朝以後的五代時期戰亂不斷,寺塔建造的數量都不多。這一時期塔的形狀從方形過渡到了六角形至八角形,塔的內部也由空筒式逐步過渡到迴廊式、壁內折上式。
1.5遼宋的塔
兩宋遼金時期,南北建築各具特色,塔亦不例外。
兩宋期間中國南方經濟發達,宗教繁盛,建築了很多塔。宋塔多為樓閣式塔,或為外密檐內樓閣式塔;此外還有約兩成的塔為造像式塔、寶篋印式塔、無縫塔、多寶塔等其他形制的塔。宋塔平面多為八角形或六角形偶見有四邊形者,這與唐塔千篇一律端莊穩重的四邊形產生了鮮明的對比。
宋塔每層都建築有外挑的游廊、有腰檐、平座、欄桿、挑角飛檐等建築部件;因而即便是如杭州六合塔這樣高大雄偉者亦不失輕巧靈動之感。
在塔院的平面布局上,宋塔相比於唐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唐代,塔是寺院的核心部分,大多建築在寺院的前院;而宋代寺院的核心地位為正殿所取代,塔大多位於後院或正殿兩側。
遼塔多為實心的密檐式塔,建築材料亦多選擇堅固耐久的磚石材料,而在建築上則以磚石仿木結構,惟門窗不用唐塔宋塔的方形結構設計,而採用在力學上更加合理的拱券設計,這也是遼塔在建築學上的一個重大突破;除密檐塔外,遼塔中尚有少部分仿唐塔形制的樓閣式塔。遼塔平面多為八角形,繁復的基座是遼塔獨有的特色,基座各個立面均做仿木處理,模仿木結構宮殿建築裡面,門窗齊全,表面或篆刻經典或雕鑿佛教造像,常見的造像題材有佛像、金剛、力士、菩薩、寶器、塔、城、樓閣等等,非常精美。一些比較著名的遼塔,如北京天寧寺塔,不僅塔身基座遍布精美造像,而且塔檐、仿木斗拱均做工細致精巧惟妙惟肖。但在遼塔中更多的是一些做法比較簡單的塔,僅第一層或一二層檐施用斗拱而以上其他各層均以疊澀出檐,造型簡捷古樸。相比於同時代的宋塔,遼塔大多輪廓簡介造型端莊,亦有極高的藝術價值。遼代是中國造塔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時期,期間不僅造塔數量甚眾,而且結構合理造型優美,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後世造塔的風格。
金代的皇帝與遼一樣篤信佛教大興造塔之風,但金塔大多仿造唐塔如河南洛陽白馬寺齊雲塔或仿遼塔建造,並沒有突破唐、遼以來建塔的規制而形成自己獨有的風格,期間雖然出現了一些外形比較怪異的塔,但大多不能形成體系,亦非優美製作,值得炫耀者不多。其中惟河北正定大廣惠寺塔值得專門提及,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金剛寶座式塔。
1.6元代的塔
元朝皇帝大多信仰佛教,在元朝期間流行於印度的窣堵坡式的塔被再次引入中國,稱為覆缽式塔,另外隨著密宗在元上流社會中的流行,金剛寶座塔又被從印度引入並較大規模地建造。除了一些覆缽式塔,元代興建的名塔不多,元塔對後世的影響也比較小。
1.7明清的塔
自明清兩代開始,逐漸產生了文峰塔這一獨特的類型,即各州城府縣為改善本地風水而在特定位置修建的塔,其修建目的或為震懾妖孽或為了補全風水或作為該地的標志性建築,文峰塔的出現使得明清兩代出現了一個築塔高潮,許多塔都是以文峰塔的形態出現的。
明清兩代的佛塔基本沿襲了遼宋塔的形制,由於築塔數量較多因而種類非常齊全,從樓閣式、密檐式、覆缽式、金剛寶座式等較為常見的形式到無縫式、寶篋印式等奇異的形式不一而足,尤以樓閣式塔為主流。明清塔大多為高大的磚仿木結構,石塔木塔均很少見,明清兩代仿木結構磚塔對木構的模仿都非常精緻細膩,不僅斗拱、椽、枋、額具全而且還出現了雁翅板、垂蓮柱等結構;塔的建築平面多為八角形、六角形和四方形;明清塔承襲了遼塔構築基座的做法,隨著塔在明清從宗教世界走向世俗社會,基座上浮雕的題材出現了相應的變化,不僅包括佛像、金剛、力士、護法天王等宗教題材,也出現了八仙過海、喜鵲登梅、二十四孝、魁星點斗等民間傳統祈福題材。明清兩代的佛塔或仿宋或仿遼,雖然建築數量甚眾但在建築藝術和技術上並無大的突破,其成就遠遜於遼宋兩朝。
如上文所述,除了中規中矩的佛塔,明清兩代還建造了大量文峰塔,文峰塔建築形制多樣,或如筆、或如樓、或矮胖如墩台,這些異形塔的出現極大地豐富了塔的建築類型。

㈡ 天寧寺距今有多少年的歷史

01.南通天寧禪寺:
始建於唐朝,是南通年代久,規模較大而又保存較好的一座佛教寺院。它是南通江海地區 南通天寧寺現存的三座唐寺(狼山廣教寺,如皋定慧寺,南通天寧寺)之一,明《萬曆志》、清《康熙志》皆作這樣的記載:「唐咸通中僧藻煥堂建。舊名光孝天順元年僧法恩奏改今名。」《乾隆志》作了這樣的補充「寺有光孝塔五級,後有毗盧閣。宋咸淳中(約990年—1003年)君人管某建,僧法恩募捐。」這里記載「天順元年法恩奏改今名」有誤,應為善慧。『管某』,難以評考,僧人曾稱為「管公,管婆」,並在金剛殿供奉其像。在咸淳年間,有宋度宗兵部尚書、郡人(一說石港人)印應雷舍其宅入寺(一記管某舍宅入寺)。天寧寺原系奉聖寺,居州治之西政和間(公元1111年—1118年)遷天寧禪寺並入報恩光孝,後以天寧禪寺通稱。
02.常州天寧寺:
位於常州市內紅梅公園南面,解放路728號,始建於唐永徽年間(公元650年—655年),初名廣福寺,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改為現名,已有1300餘年歷史。幾經毀建,幾度更名。 向有「東南第一叢林」、「一郡梵剎之冠」的稱譽。是中國重點保護寺院和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常州天寧寺雄踞常州東門外,前俯舉世聞名的京杭大運河,後倚常州第一大公園—紅梅公園,是常州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千年古剎。其特點是五大:殿大、佛大、鍾大、鼓大、寶鼎大。 常州天寧寺始建於唐朝永徽年間,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天寧寺的開山祖師是法融禪師,乾隆曾三次到常州天寧寺拈香,並為寺題「龍城象教」匾額和楹聯。這里終日香火鼎盛,遊客如雲。常州天寧寺內主要殿宇有八殿、二十五堂、二十四樓、三室、兩閣等建築,總面積過110畝之多。天王殿為中國屈指可數大殿,檐下掛有中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當代著名書法家趙朴初題寫「天王殿」三個金光閃閃的大字巨匾。羅漢堂內,五百羅漢個個金身雄偉,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大雄寶殿是全寺最大的佛殿,供奉三尊大佛,俗稱「三世佛」即正中的釋迦尼佛、東方世界葯師琉璃光佛及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大殿兩側牆上嵌有石刻羅漢像518幅,其藝術水平之高更為罕見,被視為寺中瑰寶。天寧寺以它悠久的歷史,雄偉的建築,造型別具的佛像以及那累累的佛學碩果,吸引著千千萬萬的海內外遊客。
03.揚州天寧寺:
是清代揚州八大名剎之一。但它的歷史到底始於何時,眾說紛紜。最早的說法,是說唐代柳毅舍宅造寺,這個柳毅就是唐代傳奇《柳毅傳》中的主人公。柳毅是小說中的人物,我們也許不必深究。普通的傳說,是東晉時謝安捐出別墅建寺,以供尼泊爾僧人佛馱跋陀羅在此翻譯《華嚴經》。但是,對這一說法學者也有不同的意見。
比較可靠的說法,應該是《寶佑惟揚志》所記載的,天寧寺始建於武則天證聖元年(695),以年號為名,最初稱為「證聖寺」。《寶佑惟揚志》是宋代編纂的揚州志書,與建寺時間較近,當時寺廟的名聲又很大,當不會有太大出入。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證聖寺改名「興教院」。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全國重要州府均建「天寧寺」,所謂「建寺」也包括將原有的寺廟更名,於是賜予此寺「天寧禪寺」之名,從此沿襲至今。現在全國很多地方都有天寧寺,來歷就在於此。
04.浙江寧波寧波天寧寺:
位於寧波海曙區中山西路206號。因塔磚上「咸通四年(863年)造此磚記」銘文,故又稱咸通塔,俗稱烏龜塔。天寧寺原名國寧寺,始建於唐大中五年(851年),規模宏大。後寺名數易,至民國初改稱天寧寺,已毀。寺前原建有左右兩塔,左塔於清光緒年間崩,現存者為右塔。系五層樓閣式磚塔,平面呈方形,佔地面積9平方米,殘高12米。單層塔壁,中空。立面呈拋物線狀。平磚與菱角牙子疊澀出檐,檐出較遠。內部筒形。底層有拱門,原可能堆塑火焰門。二層起四面均有佛龕。為浙江省現存年代最久和唯一的一座唐塔。
天寧寺位於嘉興海鹽縣西門外,寺址東至團結港,南至鹽嘉塘,西至寺弄,北至萬祿浜,面積90約余畝。
據明天啟《海鹽縣圖經》記載,天寧寺創建於漢,當時名禪悅院。宋崇寧四年(1105年)敕賜「天寧永祚禪寺」,簡稱天寧寺。寺內建有佛殿、山門、圓通殿。1334年,因潮水直逼海鹽,梵琦禪師提議建鎮海塔。塔於後至三年(1337年)9月23日開工,經歷二十九個春秋才建成。此後梵琦禪師又於唐大歷三年(768年)提議創建佛閣,取名大變閣,至此天寧寺雄偉規模基本形成。
05.浙江嘉興天寧寺:
自南而北以中軸線對稱,從烏丘塘起,先是石制牌樓,過牌坊。進入山門就是大雄寶殿,殿後是更為高大的千佛閣,穿過千佛閣就是高聳入雲的鎮海塔。後幾經風霜,閣前大雄寶殿和金剛殿分別於1979年10月和1980年5月拆除,現僅存千佛閣、鎮海塔部分塔身。
鎮海塔建於元代,其高度、建築造型均為周邊地區之首,塔七面八層,高二十四丈,極為宏麗,為江南各界所贊頌。後於康熙八年因不慎失火,塔身俱毀,僅存塔心,寺僧覺海於康熙十六年重修,歷經八年才得以修復。抗戰期間卻難逃厄運,曾兩次遭受炮擊塔身嚴重創傷,其中五、六層尤為嚴重,致使整座塔向西南傾斜。1956年8月1日因強台風襲擊,塔剎吹塌,後為確保周圍居民安全,不得不在1960年拆除上面三層。1966年改建為自來水塔。
06.浙江省衢州天寧寺:
位於浙江省衢州市南街,系古代浙西佛教中心。梁天監三年(504年)由高僧卧雲禪師創建,已有一千四百餘年的悠久歷史。該寺原名「吉祥寺」,唐玄宗時改稱「開元寺」,宋朝曾更名為「報恩光孝寺」,後賜名為「天寧萬壽禪寺」。直至1926年重建後,國民政府浙江省主席林森手書「天寧古禪寺」橫額,始得今名。天寧寺歷史悠久,珍貴文物、名人留跡甚多,有清康熙皇帝玄燁御書朱熹詩碑、道光二十二年衢州知府湯俊的楹聯等。原有殿堂房屋19座,佔地5.914畝,建築面積3555.3平方米,現僅存千佛閣和方丈室。
07.河南鶴壁天寧寺:
位於大丕山東半山腰。原名大丕山寺,坐西向東,始建於北魏太和年間(477年—500年)。明代改為坐北面南,更名天寧寺。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邑紳邢本立又改為座西面東,今天寧寺佔地2600平方米,有殿宇30餘間,形成東西、南北兩條軸線布局。南北軸線一進四院,主體建築有地藏殿、天王殿、羅漢殿、大雄殿、水陸殿;東西軸線一進三院,有山門、藏經閣、大佛樓等。
山門5間,在高基平台上,邑紳邢本立建。硬山頂,覆蓋灰色板瓦,通並一對朱紅棋盤大門,門額橫書"天寧寺"。穿過山門,即天寧寺前院,東西、南北兩條軸線在此交會,院內寬敞清幽,碑碣林立。其中有國家級重點保護單位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准敕不停廢記碑》。穿過二門,即天寧寺中院。迎面為藏經閣,始建於明萬曆三年(1557年),閣上層原存佛教經典6053卷,下層塑「千手千眼」佛一尊,俗稱「三皇姑」。過藏經閣即天寧寺後院。迎面為大佛樓,是東西軸線上最後一座建築。始建於北魏,元末毀於兵。今大佛樓為明正統十年(1445年)建。倚崖築成,面闊3間,進深3間,高21米,樓內有依崖鑿的「全國最早,北方最大」的國家級重點文物彌勒坐像一軀,兩腳鉅地面以下丈余,通高22.29米,有「八丈佛爺七丈樓」之美談。天寧寺歷史悠久,規模宏大,歷史價值、藝術價值頗高。
08.河南安陽天寧寺:
位於安陽市文峰區文峰中路西段,天寧寺始建於隋文帝仁壽初年(601年),唐、宋、元、明、清歷代增修擴建,至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彰德府(安陽古稱)知府黃邦寧維修,規模達到空前,時亭、台、樓、閣、殿、堂、廟、宇百間。
據現存清乾隆三十七年「重修天寧寺圖」碑記載「……明洪武間,置僧綱司於此,其規模雄壯,為南北叢林冠。寺有天寧寺塔(文峰塔)五級,由下而登,逐漸寬敞,其巔則為平台,周可容二百人,遠望太行,歷歷在目。……歷年既久,請殿悉成瓦礫,唯此塔巍然獨存……」塔的上身五級出檐,從下往上逐級增大。每層出檐的斗拱又不盡相同。八角檐頭系有銅鐸,微風吹動,叮當作響,給人以高遠靜穆之感。塔頂有相輪、塔剎。塔的下身四周正面,各有一門,其中正南面為真門,余為假門。券門首額,有磚雕二龍戲珠圖像。八角均有巨龍環繞的盤龍柱,上加鐵鏈枷鎖,非常壯觀。八根龍柱之間,有八幅磚浮雕佛教故事圖像:正南面為三身佛像;西南角是釋迦佛說法像;西面為悉達多太子誕生圖像;西北角一幅是釋迦佛雪山苦行修定像;北面為觀音菩薩與善財龍女像;東北角是佛為天人說法像;東面一幅為釋迦佛涅像;東南角是波斯慝王及王後侍佛聞法像。這些浮雕造型生動,神情逼真,姿態自然,栩栩如生,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另據安陽縣志記載:此塔建於五代周廣順二年(952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2001年定為中國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09.河南新鄉天寧寺:
位於新鄉市紅旗區關堤鎮劉庄村。始建於金。承安年間(1196年),原名為大迷魂寺,明代建文年間改名為「天明寺」,清代順治年間更名為「天寧寺」。
寺院原有大殿、中殿、白衣佛祖、伽藍各殿及山門、鍾鼓樓等建築,寺院巍峨壯觀,香火旺盛。文革期間寺院全部被毀,2003年又重建山門一座,鍾鼓樓2座,配殿等建築正在積極籌建中。
該寺現有僧人吃水井一口,滴血盟誓碑一塊。
10.河南邢台天寧寺:
天寧寺俗稱西大寺,邢台名剎。位於舊城的西側,與開元寺東西相對,據清光緒三十一年版《邢台縣志》記載:「天寧寺,邑治西北隅,唐初建,為華池蘭若,宋政和間賜天寧萬壽禪林,元至元五年虛照禪師重修」。根據史料記載,元代天寧寺被稱為巨剎,名「大天寧寺」,原有建築四大天王殿、大雄寶殿、水殿,虛照禪師塔及大量的歷代石刻。 虛照禪師塔(在天寧寺大殿後)史料記載說,在大唐初年,官府在邢州城內西側一個滿池蓮花的水塘旁,建起一座叫華池若蘭的寺院。寺院建成後,高僧設壇講經、禮佛皈僧……佛事活動空前昌盛,成為佛徒信眾修行的好去處。宋代的時候,華池若蘭已經成為中原重要禪林道場,宋徽宗政和年間(公元1111年-1118年),趙佶賜名華池若蘭為天寧萬壽禪林,成為邢州城內的又一座皇家賜建寺院。當時寺內香火很盛,規模更加空前。為了給邢州祈福,在天寧寺豎起了數十尺高《天寧寺尊勝陀羅尼經幢》。但「邢州未能一日安忱」,特別是在宋金時期因政權交替,戰火不斷,導致邢州一帶,「千里蕭條,為之一空,城中才百餘家,皆以土塞門,穴地出入」,更為可惜雄偉壯麗的天寧寺古剎遭受到連年兵火的摧殘,「經喪亂,鞠為瓦礫」,禪院失修,道場漸漸的荒廢了。公元1238年,這一年是宋嘉熙二年也是蒙古窩闊台汗十年,元軍進駐了邢州城,當時邢州帥府的諸公「擇時務所急者」在邢州進行了有名的「邢州大治」,同時為了重振天寧寺道場,請來了「大比丘」虛照禪師。
天寧寺經過虛照禪師的修復,恢復了大唐初期的蓮花塘上最具特色的水殿,什麼是水殿?就是建在水面上的建築。元代的邢州城,不僅是泉城,還是一個水城,從達活泉、野狐泉等發源的河水注入城內形成了許多水坑,而在邢台城西,由城西護水河的水通過西城牆的水關流入城內,並在城西形成了一個更大水塘,這股河水又通過北城牆的水關回灌入城北河濠中,佛殿建水塘中,水塘植滿蓮花,清氣若蘭,樂情在水,佛教把蓮花看成聖潔之花,以蓮喻佛,象徵菩薩在生死煩惱中出生,而不為生死煩惱所干擾。這座建於唐代「華池若蘭」道場在虛照的主持下「遂為邢州之聞剎」。 天寧寺宋代經幢(劉敦楨 攝)虛照禪師有功於歷史,有功於世,有功於大元帝國,他善於發現人才和用人,先是收邢州郝氏子全一至溫為僧,成為中原的釋都總領,後來聽說劉侃「隱武安山中久之」,「遣徒招致為僧」,「會太保劉文貞公學道於師」 「以其能文辭,使掌書記」收為門徒,法名子聰,這就是後來的劉秉忠,「緣契相植非偶然也」從此虛照禪師、劉秉忠成為天寧寺的永恆。1242年,從邢台天寧寺走出來的「聰書記」劉秉忠在另一位高僧海雲印簡的帶領下,走進了一個可以推動歷史進程的政治殿堂,定鼎燕京,建設元大都,以「元」為國號,完成了大元帝國的建立。
古剎人傳太保劉,早年逐世此藏修;主僧猶能談前事,我老今慚繼後游。
偉績一時名勝國,公評千載擬留侯;誰言河朔無邦彥,不負乾坤第一流。
這首《天寧寺懷劉文正》的詩,是明代「弘治三君子」之一劉大夏來到順德府天寧寺禮佛後聽寺內的僧人講述過去的歷史有感寫下的,在詩人的字里行間透露出對劉秉忠的崇敬。 梁思成考察邢台天寧寺幾年前,已八十高齡的當代古建泰斗羅哲文先生來到天寧寺,在這座面闊三間的歇山殿前,用手觸摸著刻有雲紋、牡丹和蓮華的抱鼓石,看著普枋頭上海棠花瓣,仰視屋脊上的龍紋,觸景生情的回憶著當年梁思成夫婦來這里考察的往事,那是1935年,梁思成夫婦與弟子來到邢台天寧寺,並且親自登上了虛照禪師塔進行測量,用照相機記錄著天寧寺大殿的一切。第二年,劉敦楨與陳明達等古建大師也來到邢台,用相機再一次記錄下虛照禪師塔的雄姿。
西大寺,天寧寺也,而今只留有一座大殿落破於現代建築之中。
11.河北正定天寧寺:
天寧寺,舊名大藏院,北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建,賜名「承天寺」。政和年間(1111-1118)始稱天寧寺。宋高宗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為祀奉父王徽宗,賜名「報恩廣寺」,後又改「報恩光寺」。現僅存天寧寺大殿。1988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寧寺大殿是我國南方現存典型的元代木構建築之一,面闊進深各為三間,單檐歇山頂。大殿當心間東首三桷柃下有「大元延祐五年歲在戊午六月庚申吉旦重建恭祝」的雙鉤墨題記。梁碳-14測定,有的柱子距今千年,有的梁柃、斗拱距今八百年,由此可見,此殿在元代重建時,保留了部分宋代木構件。在梁架結構上,大殿也較多地保存了宋代建築風格和特徵。
12.北京宣武天寧寺:
天寧寺始建於北魏孝文帝年間,當時叫「光林寺」,是北京最古老的寺院之一。清代著名文人、《日下舊聞》的作者朱彝尊有《寓天寧寺詩》,詩中有句「萬古光林寺,相傳拓跋宮」。隋代時稱「宏業寺」。到唐代該寺名叫「天王寺」,現寺山門前西側立一大碑,上書「唐代天王寺」。到遼代,因古契丹人信奉佛教,遼朝又利用唐的幽州作為遼的五都之一南京「燕京」,又稱為「析津府」,故在燕京廣建寺院。天王寺因位於燕京城的宮城旁,則更是大規模的修建,並修建一座高大雄偉的磚舍利塔以弘揚佛法。天王(寧)寺塔不但是北京最古老的磚塔,現在還保存完好(有的資料說天寧寺塔建於遼代,但有的資料和古詩文說此塔建於隋代)。到金代,金在遼的燕京正式建都,天王寺在金中都皇城的宣華門里,是皇城中的唯一大寺,所以在金世宗、章宗時修建得更為輝煌,並改名為「大萬安寺」。在元初,該寺隨豪華的金中都毀於兵火,但唯舍利塔尚存。天王寺在明初,明成祖下旨重修該寺,天王寺在明正統年間又重修時改名「天寧寺」(有的資料說是明宣德年間改名天寧寺)。明正德、嘉靖年間和清乾隆年間都曾重修。
13.山西呂梁天寧寺:
天寧寺創建於唐貞觀元年(627年),是卦山諸多寺廟中創建最早、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相傳中國佛教華嚴宗初祖法順(亦稱杜順)(557年—640年)曾在此山講經說法而建寺,又因為有太原節度使李說夫婦的捐助擴建而成為唐代華嚴宗巨剎。明清時代,又增建了聖母廟、卦山書院、朱公祠等,殿堂樓閣,鱗次櫛比,成為規模宏偉的古建築群。卦山天寧寺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山西省德育基地。
14.山西晉中天寧寺:
位於太谷縣城東南8公里的惠安村南的鳳翼山上,因寺內供有高約10.8米巨石天成的釋伽牟尼坐像,當地人稱為大佛山。寺院創建於明萬曆十一年(1583),佔地面積1萬余平方米,有亭殿60餘間,整體寺院座南向北,依山而建,院內清幽整潔,牡丹、翠柏、花木相間,甚為雅靜既是風光優雅的旅遊勝地,又是三晉大地主要的佛教活動場所,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5.江西南昌天寧寺;
天寧寺位於江西省南昌市北部18公里處灣里區港下村。南昌灣里寺四周層戀疊翠,風光旖旎,古跡甚多,歷史上是佛、道兩教勝地,寺院觀壇達一百三十餘處,天寧寺是其中較為著名者。
天寧寺初建於唐朝,原名「光孝寺」,至清朝乾隆年間,始改今名。天寧寺幾度興廢,歷盡滄桑,鼎盛之時,香客雲集,遊人如織,香煙繚繞,經年不絕;後屢遭劫難,殿堂佛像多數被毀,千年名剎幾成白地。「文革」間,僅余有一間不足十二平方米的草屋。改革開放以後,隨著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實,天寧寺也得到了重新修復。
1984年,南昌市60歲的老居士萬仁煥,不忍佛門之地被荒棄,入寺剃度為尼,法名「順因」,發心要重修寺宇。經過幾年不懈地努力,於1989年建起大雄寶殿一座。是年冬天,順因法師利用赴台吊母喪之際,參訪台灣各大寺院,並積極宣傳自己重建天寧寺的宏願,獲得了大量佛教信眾的支持和無償饋贈。同時,雲居山真如禪寺及江西省眾多居士也慷慨解囊,盡全力協助天寧寺重建工作。自1990年後,寺中先後建起鍾彭二樓、韋馱殿、法堂、齋堂、海會塔、藏經樓、宿舍樓及山門等。如今的天寧寺,佔地三十餘畝,殿宇林立、規模宏偉。全寺以青石鋪地,殿堂內佛像造型逼真。近年又從緬甸敬請回佛一尊,供信眾徒瞻拜。旺盛的香火,秀麗的景色,使天寧寺不僅成為香客朝拜的主要場所,而且成為南昌市重要的旅遊景點之一。
16.廣東雷州天寧寺:
位於廣東雷州市城區西門外,此寺建於唐大歷年間。
《海康縣志》載「唐大歷五年開山岫公建」(即770年)。唐代是佛教極盛的朝代。六祖慧能對禪宗進行了大膽的革新,他的學說「凈心自悟」認為人人皆有佛性,能凈能悟即可成佛,不需坐禪苦行。天寧寺在當時享有一定的政治經濟特權。顯貴僧人交接官府,寺院佔有大量土地,擁有眾多奴僕,無須交稅。這種特權一直保持到清代中葉。宋代,天寧寺規模最大。紹聖四年(109年)蘇軾貶經雷州,因元祜黨爭,蘇軾一再遭受貶謫。先貶杭州,再貶惠州,直至貶到雷州。其時患難中捨命相陪的愛妾王朝雲已香消玉殞埋骨惠州,蘇學士凄風苦雨攜一僕人躑躅南下,感到心力交瘁,及至雷州住進天寧寺,心境稍得寬慰。當時城牆外的天寧寺,紅牆綠瓦,佛殿高聳,曲欄亭台相映交輝,佛塔如林,綠樹四合,一面臨水,碧水粼粼。其時天寧寺方圓約4里,置身寺中如臨蓬萊勝境。主持讓出方丈堂給蘇學士居住,每日與學士談佛論經,茶飯相待。蘇學士愛其境清幽,一日,幾杯薄酒過後雅興大發,在紙上書「萬山第一」四大字以贈。此書楷體,圓潤方正,乃天寧寺鎮寺之寶。
17.廣西南寧天寧寺:
「先有天寧寺,後有南寧城」,歷史悠久的天寧古寺,前身為始建於唐朝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的龍興寺,是南寧創建年代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距今已有1280年的歷史了。明朝洪武年間(1368-1398)改稱天寧寺,並一直沿襲至今, 2010年12月16日拍的天寧寺大雄寶殿圖與北京、揚州、常州、嘉興、鶴壁、邢台、安陽、雷州、寧波等地的「天寧寺」同名,如璧互拱,遙相呼應,風采萬千,真乃「山河天眼裡,佛光普照中。世界法身內,光光相映空」。
18.福建福州天寧寺:
宋崇寧二年(1103)福州郡守王祖道在藤山時升里建寺,初定名極恩光孝寺。政和元年(1111)改名天寧萬壽禪寺。紹興七年(1137)改為極恩廣孝寺,俗稱天寧寺。清道光時避宣宗諱,改稱「天安寺」。寺內有天禪曉鍾,為南台八景之一。寺東有松風堂,南宋丞相李綱遭貶時曾居此處,堂側有來薰亭、藏六庵、天寧台。明嘉靖年間,官府占寺地建鹽倉,之後,鹽商亦在此建鹽倉百餘所,寺益毀。民國時寺廢,但寺內飾金「彌勒佛」塑像仍留在佛寺巷(原天王殿)半腰踏步處,「文化大革命」時被毀,寺址現為天安小學校址。
19.山東東營天寧寺:
東營(墾利)天寧佛教活動場所坐落於墾利縣勝坨鎮,墾利縣位於 天寧寺[1]黃河入海口,地處勝利油田腹地。天寧佛教活動場所佔地面積300餘畝,總投資6.5億元。目前正在建設五觀堂、天王殿、鍾鼓樓、山門、僧房、男女居室房等,已建成國內最大的大雄寶殿,建築面積一萬多平方米,目前正在建設的是修行區、安養區和佛教文化區等。2007年11月4日,山東東營天寧寺舉辦大型奠基祈福法會。山東省佛教協會副會長、淄博普照寺主持仁昌法師、陽谷海會寺仁修法師等諸山長老及當地政府領導、四海信眾到會祝賀。
20.浙江溫州天寧寺:
天寧寺位於溫州鹿城區永寧巷118醫院內。
該寺舊名「報恩光孝禪寺」,北宋政和間(1111—1118)改今名,有華亞、妙峰二閣及貝葉生香閣。明初逆川大師受戒於此,後毀於火。
宣德(1426—1435)間僧古源募緣重建,尋毀於火。
景泰時(1450—1456)中貴人李瓚重建。其後寺宇歷經修葺,香火鼎盛。
抗戰時期為國民黨永 嘉縣地方行政幹部訓練所所在地。
今僅存殿閣一處,面闊3間,東西朝向,石柱木樑架,重檐歇山屋頂。內設立柱30根,檐柱為青石、圓形,其餘 柱為白石、方形。除角柱外,其他柱面均刻有楹聯。明間設青石地袱和抱袱,上刻鳥獸及卷草紋。明間後中金桁尚留題款:「大宋法沙門欽」兩 檐間用磚砌成迴廊式欄干平座,宛若樓台。其構造形式符合清代營造法式。古溫州四大名剎,「內有嘉福、天寧,外有護國、太平」,此為碩果 僅存者。
1985年列為溫州市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
此外,寺內尚有明代石雕十八羅漢及宋、元、明碑刻等多方,文物之富,為浙南寺院之最。 1997年列為浙江省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21.河南內鄉天寧寺:
20 世紀30 年代至七十年代,宛西鄉村師范學校所在地。原址來源不詳。
20 世紀30 年代初, 彭禹廷以河南村治學院與宛西鄉村師范為基地, 掀起了聞名全國的宛西自治。
民國22(1933)年與鎮平、淅川、鄧縣三縣聯合舉辦宛西鄉村師范學校,內設干訓班,訓練軍政教幹部。並於農閑大規模進行壯丁訓練,至民國23(1934)年,訓練壯丁萬餘人。在治河改地、植樹造林、種植水稻等實際工作。
重建後的天寧寺進行之初,均集中軍政幹部搞試驗,先教後行。同時注重發展普通教育。民國19(1930)年,每區設一高級小學,每聯保設一初級小學,各保普設民校(俗稱夜班學)進行掃盲。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別廷芳積極為淪陷區學校提供校舍和經費,國立一中一分校、育德中學、安陽高中、開封職高等一批學校先後遷至西峽境辦學,為地方培養了大批人才。在推行法治方面,主張治亂世用重典,嚴刑峻法。
22.浙江金華天寧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南方3個典型的元代木結構的建築之一,位於金華城區東南隅的委江之畔。以其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獨特的建築風格,吸引著不少古建築專家和遊客。創建於北宋大中祥符年間,賜名承天寺。後曾名崇寧萬壽寺、報恩光孝寺。元仁宗延佑年間重建。明正統年間命名為天寧萬壽寺。
現存大雄寶殿是1979年重修的,保存了元代原貌。殿內斗拱多達數百,狀如飛鳥,人稱「百鳥朝鳳」。殿內有的柱子距今已有千年,有的梁袱、斗拱距今也有800餘年,這對研究江南從宋代到明代這一過渡時期建築結構的演變,具有極為珍貴的實證參考價值。
位於現婺江公園對面,離古子城僅百米,距金華八詠樓和太平天國侍王府也在200米左右。

㈢ 元明時期的建築是什麼樣的呢

1.元明時期的城市建築

①元大都城——城市建設史上的里程碑

元代的大都城,是唐代以來中國規模最大的一座新建城市,明清北京城就是在此基礎上改建而成的。

元大都始建於1267年,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才告完工。它是我國封建社會最接近周禮之制的一座都城。

大都總體布局呈方形,東、西、南三面各3門、北面2門,為三重城垣。宮城在全城的中軸線上,分前朝和後宮兩部分,社稷壇位於皇城以西,太廟在皇城東部,鍾鼓樓一帶為商業活動區。

大都城布局嚴謹,有明確的中軸線,以宮城為中心,南起麗正門,經過廣場和錄星門進入皇城、宮城,直達皇城以北位於都城幾何中心的中心閣。

元大都的道路系統為方格網狀,南北向道路貫穿全城,東西向道路因受中間皇城的阻隔而形成若干丁字街。

元大都城中的水系工程是由元代水利專家郭守敬規劃的,主要水系有兩條:一條由金水河引水入城與通惠河相通;一條由高梁河引水經通惠河流往城東通州。城市的排水通過城牆下預先構築的涵洞將廢水排出城外。

元大都以其嚴謹的規劃布局,高超的建築技術使它成為13~14世紀世界上最雄偉壯觀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國城市建設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②明都城南京

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後開始營建這座古老的城市。1366年至1386年在原城基礎上建起了外城、府城和皇城。

南京城平面南北長,東西窄,城周長約為67公里,城垣高度約14~21米,有城門13個,最宏偉壯觀的是聚寶門。外城周長120公里,都城城牆至今還保留著。皇城位於城東,平面方形,內有宮城即紫禁城。皇城以中軸線為主幹,自洪武門至承天門間有大街。宮城內依中軸線建有奉天、華蓋、謹身三殿和乾清、坤寧二宮。城中心建有鍾樓、鼓樓。鼓樓東南有當時全國最高學府國子監。

南京城的水陸交通十分便利,商業和手工業相當發達。

南京城內各種宗教建築非常多,如報恩寺、靈谷寺、天寧寺、朝天宮、凈覺寺等。

明太祖定都南京後,很快就使南京成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直到明成祖遷都北京後,南京城還一直保持著其特殊的地位。

③蓬萊水城

蓬萊水城又稱備倭城,於明洪武九年建成。它背山臨海,地勢險要,是明代典型的海防要塞。

蓬萊水城由兩大部分組成,一是以小海為中心,建有水門、防波堤、平浪台和燈樓等建築;二是以水城為主體,建有炮台、敵台和水閘等軍事設施。小海位於城的正中,是水城的主體部分,面積有7萬平方米,是停泊船艦和水師操練的場所。小海北端建有防波堤和平浪台,布局非常科學,水門外即使波濤洶涌,小海內卻是風平浪靜,小海內深度可以始終保持3米以上,船艦能任意出入,不受潮汐影響。

蓬萊水城從選址、規劃、設施建設等方面都表現出明代工匠的高超技術,在我國海港建設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東方最大的宮殿——故宮

明故宮是在元大都宮殿基礎上依明朝南京宮殿的格局建造的。從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至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共歷時14年,徵用了二三十萬民工和軍工,才建成了這規模宏大的宮殿群。

太和殿內景明故宮南北長960米,東西寬750米,四周砌10餘米高的城牆,牆外是寬52米的護城河。故宮佔地72萬平方米,共有房屋9000多間。

故宮有四門,正南為午門,正北為玄武門,正東為東華門,正西為西華門。午門為紫禁城正門,有崇樓5座,以游廊相連,兩翼前伸,形如雁翅,俗稱五鳳樓。午門外為一條石板御道,稱天街,與承天門、端門相通。進入午門是一寬敞庭院,庭院正北是皇極門,是明朝皇帝聽政之處。故宮的全部建築可分為外朝和內庭兩部分,由午門到皇極門是外朝建築的開始。

外朝以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三大殿為中心,文華殿、武英殿為兩翼,是舉行各種典禮和政治活動的地方。奉天殿建於高8米的白石台基上,殿高27米,大殿面積2377平方米,頂為重檐廡殿頂。殿內左右立有6根纏龍貼金柱,中央為一座雕鏤精美的高台,上有皇帝寶座,寶座後有九龍屏風一塊。皇帝即位、大婚、冊立皇妃、大將出征等重大典禮均在此殿舉行。華蓋殿是皇帝典禮前休息的地方。謹身殿則是皇帝賜宴和科舉殿試的地方,平面呈方形,上蓋琉璃筒瓦。三大殿前設有香爐、日晷、銅龜、祥鶴等,象徵皇權的至高無上。

內庭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主體,稱為後宮,還有養心殿、後花園,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和居住休息的地方。乾清宮位於謹身殿後,是內庭正殿。正門乾清門,精巧別致,沒有外殿的高大宏偉。交泰殿在乾清宮與坤寧宮之間,方形,琉璃瓦蓋,四角攢尖頂。宮後苑又稱御花園,在坤寧宮北面,佔地11700平方米,整個園林建築格局左右對稱,布局緊湊,環境清幽,是皇帝和後妃們嬉戲、遊玩的場所。

故宮整個建築群按中軸線對稱分布,層次分明,主體突出,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木構建築群。

3.元明時期的寺觀建築

①元代佛教建築的典型——廣勝寺

元代實行的宗教信仰平等政策,使各種宗教建築得到空前的發展。許多規模宏大的寺院平地而起,據統計,當時國內各地共建造寺院達24318所,其中著名的有大天壽萬寧寺、大聖壽萬安寺、慶壽寺和崇國寺等。

山西省洪洞縣的廣勝寺是元代佛教建築的重要代表。

廣勝寺包括上寺、下寺兩部分。中軸線因受地形限制不是一條直線,上寺的山門、前殿、飛虹塔及毗盧殿都是沿軸線布置的。上寺各殿的支柱布置和木構設計都非常巧妙,前殿中、前、後只有4根金柱,並向左右推移,省掉了8根金柱,使空間更為開闊。下寺由前後兩個院落組成,歇山式屋頂,正殿面闊7間,進深4間,大殿也採用了減柱移柱法,省了6根金柱。上部梁架置於橫向大內額上,梁架是以斜梁的方法製作的,這也是廣勝寺最突出的特色之一。

廣勝寺曾於元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重建,明清時多次修復,但始終保留著元代的布局。

②元代道教建築的典型——永樂宮

道教在元代十分受尊奉,因此當時道觀祠廟建築也很多,如元大都的東岳廟、河北曲陽北嶽廟德寧殿和山西洪洞水神廟都是元代著名的道教建築。其中的典型代表是山西省永濟縣的永樂宮。

永樂宮的建造於定宗二年(公元1247年)開始,直到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完成,前後共用了110年的時間。

永樂宮建築規模十分宏大,是元代全真教的三大宮觀之一。永樂宮沿中軸線建有宮門殿、龍虎殿、三清殿、純陽殿、重陽殿5大殿。其中三清殿最為雄偉壯觀,殿中祀奉有三清神像,殿長28.44米,寬15.28米,全殿僅後部立有8根金柱,使空間寬敞開闊。龍虎殿又稱無極門,造型非常罕見。純陽殿又稱混成殿,內置呂洞賓像。最後是重陽殿,也叫七真殿,是為紀念全真祖師爺王重陽和他的弟子而建的。宮門是清代後改建的,已沒有了元代的建築風格。

永樂宮各殿中共繪有960平方米的巨幅壁畫。題材豐富,場面恢弘,是中國古代壁畫中的精品佳作。

4.元明時期的陵墓建築

①明孝陵

明孝陵為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陵墓,位於南京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開始營建,朱元璋親自參與了整個陵區的規劃和建設。歷時三年,於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落成。

明孝陵分為前後兩部分,前為神道部分,後為陵園主體部分。神道全長1800米,依山而建,曲折迂迴。獅、獬豸、駱駝、象、麒麟、飛馬等6種12對石雕一個立姿,一個跪勢,立於神道兩旁,增添了陵墓的神秘崇聖之感。

陵園主體部分成縱軸對稱,前後共分為3個院落,前院院內兩側是祭祀時使用的神廚和神庫。它後部的明間台階呈納陛形退入到了台基內中院,後部有隆恩殿,殿前兩側有廊廡,是舉行祭祀活動的地方。後院是方城明樓和寶頂,是休息的場所。

明孝陵的規劃格局在歷代帝陵傳統的基礎上作了很大的變革與創新,它導致了帝陵建築高潮的來臨,為十三陵建設提供了很好的範本,使陵墓建築得到了重大突破和發展。

②中國古代陵墓群的突出代表——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即明朝13個皇帝陵墓的總稱,位於北京城北45公里的昌平縣天壽山下。

十三陵始建於永樂七年,直至清初才最後竣工。明朝共歷經14個皇帝,除景帝朱祁鈺葬在金山外,其餘13帝均葬在此地。它們分別是長陵、獻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慶陵、德陵、思陵等13個皇帝。

中國其他各代的帝陵沒有一個形成統一陵區的,只有明十三陵是這樣,它也是中國古代整體性最強、最善於利用地形的陵墓群。

5.元明時期的禮制與祠祀建築

①「天人合一」思想的傑作——天壇

北京天壇位於正陽門外東側,沿北京城中軸線與先農壇東西相對。建於明成祖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整個建築群佔地280公頃,由內外兩重圍牆環繞,正門朝西,內外牆的南面為方角,北面為圓角,象徵「天圓地方」。

整個天壇建築群分為4組:祭天的圜丘及附屬建築;祈年殿及附屬建築;齋宿處齋宮;祭祀牲畜的犧牲所和樂舞人員居住的神樂署。圜丘是一個用漢白玉砌成的3層圓形石台,壇中心鋪圓石一塊,外圈用石塊圈成9環,每一環的石塊數為9的倍數。祈年殿為一圓形平面大殿,位於天壇中軸線北,高38米,大殿內外用木柱支起,內部用4根木柱,鎏金頂,屋面為三重藍色琉璃瓦,裝飾華貴絢麗。

天壇的總體格局生動地體現出崇高、神聖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再現了古代工匠高超的建築技術和科學的藝術構想。

②太廟

太廟是祭祀祖先的地方,也是城市規劃建設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明代北京太廟是模仿南京太廟而建,建於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佔地約16.5萬平方米。太廟圍牆共有3重,層層環繞,均為黃琉璃瓦牆頂,紅牆身。南部正中建一戟門,門外列有120桿戟為儀仗,進入戟門即為正殿,是太廟的主建築,共9間,是皇帝祭祖行禮的地方。正殿的柱、枋均為沉香木,連內壁上也以沉香木粉塗飾。大殿建在3層漢白石台基上,雄偉壯觀。寢殿在正殿之後,面闊9間,供奉皇帝祖先靈牌。最後是祧廟,與寢殿一牆之隔,供奉著皇帝遠祖。

6.明代園林建築的傑出代表——蘇州園林

明代私家園林的建造有了大規模的發展,特別是明朝中期以後,私家園林大肆興建,形成中國私家園林建造的全盛時期。其中尤以蘇州建園最為興盛,為全國之最。

蘇州園林大都以山、水、泉、石為骨架,再以花、草、樹、木為襯托,以亭、台、樓、榭為點綴,形成各自不同的風格和特色。

蘇州的私家園林中,著名的有拙政園、留園、藝圃、獅子林和滄浪亭,並稱為蘇州四大名園。

拙政園始建於明朝中葉,位於蘇州市東北側,以水景為主,山明水秀,亭榭精美,整個園分東區、中區和西區三部分。

留園位於蘇州市閶門外,俗稱劉園,佔地約30畝。此園經過多次修整,現大致分中區、東區、西區、北區四部分。

這些園林佳作使蘇州園林在中國園林建築史上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㈣ 梁思成的什麼著作提到六大宮殿

提起中國近代史,提起民國時期的風雲人物,提起中國的建築史,梁思成和林徽因都是不能忽略的人物。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生於日本東京,一生致力於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和保護,是著名的建築學家、建築教育家和建築師,被譽為中國近代建築之父。梁思成的第一任夫人就是中國近代史上最著名的才女之一林徽因,生於1904年的林徽因無論從學識、相貌都堪稱引無數的才子折腰,無論是徐志摩還是金岳霖都是當時中國知名的人物,最後1928年與梁思成在渥太華舉行婚禮,兩位先生無論從所學專業還是家門出身,真可謂是郎才女貌、珠聯璧合。

跟著梁思成的足跡,探尋北京城的古建歷史
梁思成在北京的生活足跡

北溝沿胡同位於東城區的北新橋一帶,北起大菊胡同,南至東四十四條,東有兩條支巷通小菊胡同,西與新太倉二巷相通。胡同南端西側,現在的門牌是23號,民國初年,梁啟超帶著包括梁思成在內的一家大小回國,便住在了這里。這座如今掛著四合院保護標牌的地方,街門是被稱作「西洋門」的屋宇式街門,街門內外各有一座「一字影壁」,顯示出主人非同一般的身份。據 1951年房屋調查登記顯示:該院主體建築集中在南半部,是東、西並列的兩個三進院落,東部為住宅,西部是花廳,原來文物保護單位牌子的名稱叫「梁啟超故居」。2012年梁啟超兒子梁思禮等簽署了一份聲明,提出這里不是梁啟超故居。這以後文物部門把牌子改為了「四合院」。

跟著梁思成的足跡,探尋北京城的古建歷史
回到北平的梁思成先後就讀於匯文學校和崇德學校。匯文學校位於培新街,1871年這里是美國的基督會「美以美會」的附屬「蒙學館」,1905年更名為「北京匯文大學堂」,上世紀80年代末恢復匯文中學的名字,目前是東城區的重點中學。

跟著梁思成的足跡,探尋北京城的古建歷史
崇德學校現在是北京第三十一中學,位於西城區西絨線胡同33號,崇德學校建於1911年,是北京市建校最早的完全中學之一。除了梁思成外,楊振寧、鄧稼先、孫道臨、林連昆等名人都是這所學校畢業的。

跟著梁思成的足跡,探尋北京城的古建歷史
1915年,梁思成從考入北平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1923年畢業於清華學校高等科。1912年10月設在清華園的清華學堂更名為清華學校,歸北京政府外交部管轄,到1928年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

從清華學校畢業後的梁思成與在1924年和林徽因一起赴美國費城賓州大學建築系學習,並在1928年兩人在渥太華成婚,並在同年8月回到東北大學創建中國第一個建築學系,1931年以後回到北京加入中國營造學社。這個時候梁思成、林徽因夫婦開始住在了北京北總布胡同24號院,這里曾經是20世紀30年代北平文化界人士重要聚會場所,哲學家金岳霖、作家沈從文和蕭乾等都是這里的常客。諸多學者認為,冰心在小說《我們太太的客廳》中描述的就是林徽因的客廳。也是住在這個時間段,很可惜,2011年1月27日,二人的故居終於沒有逃脫被拆的厄運,如今已無處再去尋找當年的客廳。

跟著梁思成的足跡,探尋北京城的古建歷史
1934年,清華大學置地蓋起了一片新的教授住宅區,俗稱「新南院」,以別於1921年應改辦大學計劃之需,與「四大建築」相配合而建的南院住宅區。後稱新林院。我們翻開曾經先先後後住在這里的人有:周培源、陳岱孫、俞平伯、霍秉權、葉企孫、潘光旦、吳有訓、陳寅恪、聞一多等等,抗戰勝利後,搬進清華園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婦住在了新林院的8號,隨後二人搬進了由林徽因親自設計的勝音院教室住宅,直到二人的最後時光。

跟著梁思成的足跡,探尋北京城的古建歷史
跟著中國建築史追蹤梁思成的北京考察目的地

擔任中央博物院建築史料編纂委員會主任的梁思成從1942年開始著手編寫中國建築史,並在兩年後完成。這是我國第一部由中國人自己編寫的比較完善、系統的中國建築史。其中對於北京城的古建介紹也是最重要的篇目。

梁思成的中國建築史關於北京的部分從遼朝開始一直到清朝結束,循序漸進的為我們帶來了各個朝代在北京留下的不可磨滅的建築遺跡。

位於廣安門外的天寧寺塔,是北京城區現存的最古老的地上建築,根據梁思成的《中國建築史》記錄,天寧寺塔的建造年代為遼代大康九年(公元1083年),據1992年大修時發現的遼代建塔碑可知,此塔建於遼天祚帝天慶9年至10年,即公元1119-1120年。天寧寺塔塔高57.8米, 為八角十三層檐密檐式實心磚塔。

跟著梁思成的足跡,探尋北京城的古建歷史
如今阜成門內大街的妙應寺早已經沒有當年修建時候的遼闊,但是依然掩蓋不住這座修建於元至元八年(1271年)的大白塔。妙應寺白塔是元大都遺存下來的重要標志,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喇嘛塔。是北京最早的藏傳佛教佛塔,也被認為是北京最古老的標志性建築。

跟著梁思成的足跡,探尋北京城的古建歷史
故宮又叫紫禁城。提到明清代表的古建,故宮是必不可少的建築群。明成祖從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用了十幾年的時間,以及他後來的各位皇帝先先後後的維修為我們留下了這座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的龐大建築群。

跟著梁思成的足跡,探尋北京城的古建歷史
修建於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的文淵閣是梁思成在《中國建築史》上著力描述的一座宮殿。位於文華殿後的這座建築從1776年後開始成為了皇上的藏書樓,用於專貯第一部精抄本《四庫全書》。

跟著梁思成的足跡,探尋北京城的古建歷史
另外在《中國建築史》上重點描述的皇家建築還包括社稷壇、太廟和天壇。

陵寢也是中國古建,梁思成先生重點考察的就是長陵。長陵是明十三陵中最重要的陵寢,是明成祖朱棣和皇後徐氏的合葬墓,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主峰南麓。明長陵在十三陵中建築規模最大,營建時間最早,陵園規模宏大,以廟宇的組群同陵墓本身的地面建築物結合,再在陵前布置長達8公里的神道,這一切與天壽山的自然環境結合為一整體,氣魄之大,意匠之高,全國其他建築群組很少能和它相比的。

跟著梁思成的足跡,探尋北京城的古建歷史
廟宇同樣是中國建築史的考察門類之一,智化寺、碧雲寺以及五塔寺。其中朝陽門的智化寺的轉輪藏和藻井、碧雲寺及五塔寺的「金剛寶座式」塔都是北京城保存下來的景點古代建築代表。

跟著梁思成的足跡,探尋北京城的古建歷史
梁思成在北京修建的建築代表

北大地質館、女生樓:

這裡面說的北大不是現在海淀區的校址,指的是位於沙灘的北大舊址。北大地質館原來的建築是清朝乾隆年間大學士傅恆的家廟。1931至1935年,北京大學購得此處房產,建成地質學館。我國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林徽因聯袂設計了這座建築。地質館建築平面為曲尺形,地上南翼三層,東翼二層,磚混結構,灰磚清水牆面,入口立面左上方女兒牆局部作旗桿處理。整座建築平面、立面均為不對稱形式,體型隨功能要求變化,建築造型明快簡潔。

跟著梁思成的足跡,探尋北京城的古建歷史
北京大學女生宿舍位於沙灘北街乙2號,奠基於1935年,平面呈U型,為單元式公寓布局,三層磚混結構,局部四層。

梁啟超墓位於北京植物園東環路東北的銀杏松柏區內。墓地總面積1.8公頃,墓分東、西兩部分:東部為墓園,西部為附屬林地。按照梁啟超的遺囑:「將來行葬禮時,可立一小碑於墓前,題新會某某,夫人某某之墓,碑陰記我籍貫及汝母生卒,子女及婿、婦名氏、孫及外孫名,其餘浮詞不用」。所以梁思成為父母設計的墓園非常簡潔,除了墓碑正中的碑刻,兩側的簡潔雕刻,別無其他花式,只有庄嚴和肅穆。

跟著梁思成的足跡,探尋北京城的古建歷史
林徽因墓在八寶山公墓里,林徽因的一生,雖短暫,但美麗,且時時給人驚喜,有著超強的個人魅力。1955年,林徽因逝世,其墓地由丈夫梁思成親自設計,墓碑上只寫著「建築師林徽因」幾個字,簡練大氣。而墓碑上的花紋,更是林徽因當初設計人民英雄紀念碑時的草圖之一。大家為了紀念這個偉大的女性,所以將其用在林徽因墓碑上。

跟著梁思成的足跡,探尋北京城的古建歷史

㈤ 全國有多少叫天寧寺

大概是11個

1、 常州天寧寺
是我國重點保護寺院和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東南第一叢林」。 常州天寧寺雄踞常州東門外,前俯舉世聞名的京杭大運河,後倚常州第一大公園紅梅公園,是常州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千年古剎。其特點是五大:"殿大、佛大、鍾大、鼓大、寶鼎大,被譽為"東南第一叢林"。
常州天寧寺始建於唐朝永徽年間,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天寧寺的開山祖師是法融禪師,乾隆曾三次到常州天寧寺拈香,並為寺題"龍城象教"匾額和楹聯。這里終日香火鼎盛,遊客如雲,現為全國重點保護寺院和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常州天寧寺內主要殿宇有八殿、二十五堂、二十四樓、三室、兩閣等建築,總面積過110畝之多。天王殿為全國屈指可數大殿,檐下掛有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當代著名書法家趙朴初題寫"天王殿"三個金光閃閃的大字巨匾。羅漢堂內,五百羅漢個個金身雄偉,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大雄寶殿是全寺最大的佛殿,供奉三尊大佛,俗稱"三世佛"即正中的釋迦尼佛、東方世界葯師琉璃光佛及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大殿兩側牆上嵌有石刻羅漢像518幅,其藝術水平之高更為罕見,被視為寺中瑰寶。天寧寺以它悠久的歷史,雄偉的建築,造型別具的佛像以及那累累的佛學碩果,吸引著千千萬萬的海內外遊客。
位於常州市內紅梅公園南面, 解放路728號, 始建於唐永徽年間(公元650~655年),初名廣福寺,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改為現名,已有1300餘年歷史。幾經毀建,幾度更名,向有「東南第一叢林」、「一郡梵剎之冠」的稱譽。
天寧寺的主要建築有八殿、二十五堂、二十四樓等。走進山門就是寬敞的天井,迎面是天王殿,殿內左右兩邊是高達7.8米的四大天王,在全國同類塑像中是最高大的。天王殿中的彌勒佛坐在漢白玉神台上,佛龕飛檐翹角,上端刻有90尊佛像,精緻美觀。天王殿左右兩旁分別是普賢殿和文殊殿。殿後門外天井兩側是羅漢堂, 供奉五百羅漢。
大雄寶殿殿頂重檐九脊,高33米,寬26米,進深27米,鐵力木大柱高約30米,素有「棟宇摩霄漢,金碧燦雲霞」之稱。殿內供奉高大奇特、輝煌庄嚴的三世如來佛像,中間站著阿難和迦葉,背後供奉海島觀音,又稱童子拜觀音。大殿兩側分立形態各異的二十諸天。大殿右前角的一口巨鍾,重達4噸。左前角是一面直徑約2米的大鼓。大殿右後角有一尊泰國佛教協會贈送的銅佛。
大雄寶殿左右兩側分別是地藏殿和觀音殿。在地藏殿的西、南兩側,觀音殿的東、南兩側的長廊上有磚刻的五百羅漢像,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大雄寶殿後面還有藏經樓等建築。據說天寧寺中的觀音、地藏、普賢、文殊四殿象徵著普陀、九華、峨眉、五台四山。所以過去人們常說,凡到天寧寺燒過香的,就如同已參拜過佛教四大名山了。天寧寺附近還有紅梅閣、文筆塔,艤舟亭等名勝古跡。
千年古剎天寧禪寺於近年復建唐宋風格的佛塔。佛塔取名「天寧寶塔」,以祝頌天下安寧。寶塔建築總面積為27000平方米,共13層,呈八角形布局,總高達153.79米,為迄今中華佛塔之最。
塔剎採用金剛寶座塔形式,一主四次五根剎桿並立,內鋼外金,燈飾展示五彩華光。塔林有2000多尊漢白玉小寶塔,整塊漢白玉的護欄鐫刻經文。寶塔首次使用刻上如「龍城象教」等佛教吉祥語的青銅銘文瓦。塔身外飾5萬塊鐫佛玉石。塔內每層置銅匾,飛檐翹角置風鈴……整座寶塔壯觀,厚重,清新,典雅,於2005年底,矗立在龍城寶地。

2、南通天寧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通天寧禪寺始建於唐朝,是市區年代久,規模較大而又保存較好的一座佛教寺院。它是南通江海地區現存的三座唐寺(狼山廣教寺,如皋定慧寺,南通天寧寺)這一,明.《萬曆志》、清.《康熙志》皆作這樣的記載:「唐咸通中僧藻煥堂建。舊名光孝天順元年僧法恩奏改今名。」《乾隆志》作了這樣的補充「寺有光孝塔五級,後有毗盧閣。宋咸淳中 (約990——1003)君人管某建,僧法恩募捐。」這里記載「天順元年法恩奏改今名」有誤,應為善慧。『管某』,難以評考,僧人曾稱為「管公,管婆」,並在金剛殿供奉其像。在咸淳年間,有宋度宗兵部尚書、郡人(一說石港人)印應雷舍其宅入寺(一記管某舍宅入寺)。天寧寺原系奉聖寺,居州治之西政和間(1111—1118)遷天寧禪寺並入報恩光孝,後以天寧禪寺通稱。
對於這座唐寺的建年,說法頗混亂,有說「明宣德年問重建。」有說「始建於北宋.」史書碑文均記載唐咸通或貞觀年間.考察這一歷史時期,正是唐王朝經濟文化發展的鼎盛,佛教在江海地區的空前發展是自然的事.雖然寺院的規模遠不似後來的面貌,也應承認它是寺廟始建的最初歷史.在漫長薩歷史年代,天寧寺有過兩次興盛的記錄:一為北宋政和年間,經過並寺營建,使其:「殿堂宏麗,樓閣穹崇,實一州之偉觀」 「至咸淳間,復新之,比舊則加焉」其時,宋徽宗趙佶御筆題寫「大雄之殿」,更為其推波助潤, 但到明宣德初,天寧寺已是: 『僅存大殿,山門,風雨不支,像護剝落。」後在宣德、正統,天順、萬曆、天啟年間均有興修之舉,天寧寺迎來第二個中興期。重振之功首推通州守御陳謙,他捐資請來杭州凈緣禪師主持修建事宜,前後四年整修了光孝塔牙大殿、山門,他還主持興建了園通殿,輪藏殿,醇零樓,其徒善意又於正紀十四年,天順二年兩次興工修舊補缺,鑄造銅像。而且敕賜寺名。成為演習禮儀之所。」《萬曆通州志》還提到寺有火神廟,祠山廟,毗盧閣等建築。此外,惠儒等僧人還重建了禪堂,地藏和彌勒殿等,當時通州名士沈明臣,盧純學,吳熠、湯有光題下「偶翼毗盧閣,遙堪俯大璃』等佳句,詠頌天寧寺的一時盛況。天寧寺東部近代枝學校改建為校舍,西側的火星殿、水神殿(禹王殿),祖師殿、大意堂為晚清或民國時所建。
天寧寺無愧一州偉觀之譽。就其規模而言,位居州城四大寺之首,四大寺即天寧寺,東寺,西寺和干佛寺。歷經滄桑變遷,今天依然可以看到它的大體布局:全寺座北朝南,以山門,金剛殿,大雄寶殿,葯師殿為中軸結構。此外還有伍籃、火星,水神(禹王),祖師三反和大意堂。西北為光孝塔,山門前有照壁一塊,門前有石獅一對為共護持。大雄殿是天寧寺的主體建築,經:專家鑒』定,認為它是宋元遺留下來的木結構古建築。殿高近四十米,面闊三間,進深四間,歇山式,明向六根內柱,系用「包鑲法」製成的十二瓣稜柱,下有復盆式石杠砒,上雕纏枝牡丹 花紋。古寺萬經浩劫,文物所有無幾.尚布.仁,八塊明、清時的古碑,大門保存完整,但字跡已混蝕不清。
碑文對於考證天寧寺和南通的歷史,都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軼事傳聞 ,豐富多彩, 兩代皇帝御書。除宋徽宗題:戶外,再就是在明天顧七年,天寧寺僧善慧奏請皇帝賜額,英宗朱祁鎮准奏的「救賜天寧寺」。去其原來的『報恩光孝』之名,皇帝御書聖旨,捷得『金書棍耀,鐵畫流芳,龍文鳳章,昭回宇宙,蘭若為之改觀。』 (見《敕賜天寧寺碑》)後在天寧寺東部建起萬壽宮,供皇帝牌佇,使來天寧寺的文官下轎,武官下馬朝拜。這是其它寺畝「難以儷其榮耀」的。天寧寺,共有三重大殿:天王殿,大雄之殿和藏經樓。藏經樓西北角有一座玲瓏秀麗的寶塔---光孝塔。
今存這些雄偉壯觀的殿宇樓均保留了宋代的遺風.當你駐足這座古老禪院前,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我國佛教會長,著名書法家、學者趙朴初題寫的「天寧禪寺」四個熠熠閃光的金字;被稱之為「鬼才」的我國南通籍現代著名書畫家范曾題寫的「山河天眼裡、世界法身中」的楹聯。改革開放使古老的天寧禪寺煥發了青春,它正以傳統的東方文化的魅力溝通世界人民和海外僑胞的友情,為弘揚佛法,促進祖國統一,社會安定和經濟繁榮昌盛發揮著安應有的作用。
3、揚州天寧寺
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區城北豐樂上街3號。始建於東晉,相傳為謝安別墅,後由其子司空謝琰請准舍宅為寺,名謝司空寺。武周證聖元年(695)改為證聖寺,北宋政和年間始賜名「天寧禪寺」。明洪武年重建,正統、天順、成化、嘉靖間屢經修葺。清代列揚州八大古剎之首,康熙帝南巡曾駐蹕於此。乾隆帝二次南巡前,於寺西建行宮、御花園和御碼頭,御花園內建有御書樓——文匯閣。
抗日戰爭期間,天寧寺為侵華日軍所佔,淪為兵營。由於年久失修,使用不當,至70年代末,已面目全非。自1984年夏,共耗資141萬元進行大修。大修後的天寧寺佔地908平方米,建築面積5000多平方米,中軸線上有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華嚴閣,兩側廊房92間。整個建築布局對稱、嚴謹。山門殿單檐歇山頂,面闊3間。天王殿亦為單檐歇山頂,四面有廊,面闊5間284米。大殿重檐歇山頂,四面有廊,前後有月台,面闊5間328米,進深15檁25米,脊檁高19米。殿後走廊東壁嵌有清同治十一年(1872)立《重修天寧寺碑》,西壁嵌有1987年立《重修天寧寺碑記》。修復後,用作揚州博物館新址,對外開放。
4、山西呂梁卦山天寧寺
卦山,是融自然風光和千年古剎為一體的三晉著名旅遊景點。它以山形卦象、古柏參天、寺宇巍峨、華嚴道場而早在唐代就聞名遐邇。宋代著名書畫家米芾將它躋身於三山五嶽的行列,稱譽為「第一山」。
清代,曾有人將「黃山之松、卦山之柏、雲棲之竹」列為華夏樹木奇觀。卦山古柏紮根於懸崖絕壁,鑽岩抱石,姿態各異,著名的有龍抓柏、牛頭柏、連理柏、文武柏等,惟妙惟肖、情趣盎然,古往今來流傳有許多神秘美妙的神話傳說。
天寧寺創建於唐貞觀元年(627年),是卦山諸多寺廟中創建最早、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相傳中國佛教華嚴宗初祖法順(亦稱杜順)(557-640)曾在此山講經說法而建寺,又因為有太原節度使李說夫婦的捐助擴建而成為唐代華嚴宗巨剎。明清時代,又增建了聖母廟、卦山書院、朱公祠等,殿堂樓閣,鱗次櫛比,成為規模宏偉的古建築群。卦山天寧寺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山西省德育基地。
5、北京天寧寺
天寧寺始建於北魏孝文帝年間,當時叫「光林寺」,是北京最古老的寺院之一。清代著名文人、《日下舊聞》的作者朱彝尊有《寓天寧寺詩》,詩中有句「萬古光林寺,相傳拓跋宮」。隋代時稱「宏業寺」。到唐代該寺名叫「天王寺」,現寺山門前西側立一大碑,上書「唐代天王寺」。到遼代,因古契丹人信奉佛教,遼朝又利用唐的幽州作為遼的五都之一南京「燕京」,又稱為「析津府」,故在燕京廣建寺院。天王寺因位於燕京城的宮城旁,則更是大規模的修建,並修建一座高大雄偉的磚舍利塔以弘揚佛法。天王(寧)寺塔不但是北京最古老的磚塔,現在還保存完好(有的資料說天寧寺塔建於遼代,但有的資料和古詩文說此塔建於隋代)。到金代,金在遼的燕京正式建都,天王寺在金中都皇城的宣華門里,是皇城中的唯一大寺,所以在金世宗、章宗時修建得更為輝煌,並改名為「大萬安寺」。在元初,該寺隨豪華的金中都毀於兵火,但唯舍利塔尚存。天王寺在明初,明成祖下旨重修該寺,天王寺在明正統年間又重修時改名「天寧寺」(有的資料說是明宣德年間改名天寧寺)。明正德、嘉靖年間和清乾隆年間都曾重修。
天寧寺過去的規模宏大,分中路和東西三路,現僅存中路。中路有山門殿(韋馱殿),山門前有高大古槐兩株。山門上書「敕建天寧寺」。山門殿內前供彌勒佛,後站持杵韋馱。山門殿後為前院。前院正北為寺的主殿接引大殿,殿門上書「接引殿」。門前對聯東書「金界庄嚴鈴語鍾聲流靜梵」,西題「運台馣靄\香雲寶相現慈因」。大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內供接引佛,寓意接引眾信徒進入佛門廣接佛緣。大殿前有碑刻數方,其中有乾隆年間重修天寧寺碑。接引殿前過去有大殿釋迦殿,接引殿後為舍利塔院,高大的舍利塔矗立在院中。舍利塔院寬闊,東、西亦有配殿,東為葯師殿,西為彌陀殿。塔院後為清幽的四合院「蘭若院」。
天寧寺舍利塔為八角十三層密檐式實心磚塔,通高57.8米。磚塔修建在一座巨大的四方平台上。大平台上是兩層八角形平台塔基,塔基上為雕有蓮花、獅頭、佛佛、力士等雕刻的蓮花座。蓮花塔座上為高大的塔門層,塔門層以上為十三層密檐塔層。塔一般為「七級浮屠」,十三層為最高級別,一般為皇家特許。
天寧寺塔上過去每層還懸掛有銅塔鈴,迎風作響,悠揚悅耳,聲聞數里,到清代銅鈴漸落。在《京城古跡考》中記:「天寧寺……據寺僧傳冊所記,上有鈴2928枚,合計重10492斤。風雨盪摩,年深鈕絕,見次零落。亦頗殘缺矣」。1988年1月,天寧寺塔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邢台天寧寺
天寧寺俗稱西大寺邢台名剎據順德府志載唐始建為華池蘭若宋政和年間為萬壽禪寺元代名僧虛照禪師主持大寧寺後殿七零年拆毀現僅存之前殿始建於元修於清。
7、寧波天寧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於海曙區中山西路206號。因塔磚上「咸通四年(863年)造此磚記」銘文,故又稱咸通塔,俗稱烏龜塔。天寧寺原名國寧寺,始建於唐大中五年(851年),至民國初改稱天寧寺,已毀。寺前原建有左右兩塔,左塔於清光緒年間崩,現存者為右塔。系五層樓閣式磚塔,平面呈方形,佔地面積9平方米,殘高12米。單層塔壁,中空。立面呈拋物線狀。平磚與菱角牙子疊澀出檐,檐出較遠。內部筒形。底層有拱門,原可能堆塑火焰門。二層起四面均有佛龕。為浙江省現存年代最久和唯一的一座唐塔。
8、嘉興天寧寺
天寧寺位於海鹽縣西門外,寺址東至團結港,南至鹽嘉塘,西至寺弄,北至萬祿浜,面積90約余畝。
據明天啟《海鹽縣圖經》記載,天寧寺創建於漢,當時名禪悅院。宋崇寧四年(1105)敕賜「天寧永祚禪寺」,簡稱天寧寺。寺內建有佛殿、山門、圓通殿。1334年,因潮水直逼海鹽,梵琦禪師提議建鎮海塔。塔於後至三年(1337)9月23日開工,經歷二十九個春秋才建成。此後梵琦禪師又於唐大歷三年(768)提議創建佛閣,取名大變閣,至此天寧寺雄偉規模基本形成。
天寧寺自南而北以中軸線對稱,從烏丘塘起,先是石制牌樓,過牌坊。進入山門就是大雄寶殿,殿後是更為高大的千佛閣,穿過千佛閣就是高聳入雲的鎮海塔。後幾經風霜,閣前大雄寶殿和金剛殿分別於1979年10月和1980年5月拆除,現僅存千佛閣、鎮海塔部分塔身。
鎮海塔建於元代,其高度、建築造型均為周邊地區之首,塔七面八層,高二十四丈,極為宏麗,為江南各界所贊頌。後於康熙八年因不慎失火,塔身俱毀,僅存塔心,寺僧覺海於康熙十六年重修,歷經八年才得以修復。抗戰期間卻難逃厄運,曾兩次遭受炮擊塔身嚴重創傷,其中五、六層尤為嚴重,致使整座塔向西南傾斜。1956年8月1日因強台風襲擊,塔剎吹塌,後為確保周圍居民安全,不得不在1960年拆除上面三層。1966年改建為自來水塔。最近有關部門決定重建天寧寺,並修復鎮海塔,目前各項工作正在全面展開。
9、河南鶴壁天寧寺
天寧寺位於大丕山東半山腰。原名大丕山寺,座西向東,始建於北魏太和年間(477--500)。明代改為座北面南,更名天寧寺。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邑紳邢本立又改為座西面東,今天寧寺佔地2600平方米,有殿宇30餘間,形成東西、南北兩條軸線布局。南北軸線一進四院,主體建築有地藏殿、天王殿、羅漢殿、大雄殿、水陸殿;東西軸線一進三院,有山門、藏經閣、大佛樓等。
山門5間,在高基平台上,邑紳邢本立建。硬山頂,覆蓋灰色板瓦,通並一對朱紅棋盤大門,門額橫書"天寧寺"。穿過山門,即天寧寺前院,東西、南北兩條軸線在此交會,院內寬敞清幽,碑碣林立。其中有國家級重點保護單位後周顯德六年(959)《准敕不停廢記碑》。穿過二門,即天寧寺中院。迎面為藏經閣,始建於明萬曆三年(1557年),閣上層原存佛教經典6053卷,下層塑「千手千眼」佛一尊,俗稱「三皇姑」。過藏經閣即天寧寺後院。迎面為大佛樓,是東西軸線上最後一座建築。始建於北魏,元末毀於兵。今大佛樓為明正統十年(1445年)建。倚崖築成,面闊3間,進深3間,高21米,樓內有依崖鑿的「全國最早,北方最大」的國家級重點文物彌勒坐像一軀,兩腳鉅地面以下丈余,通高22.29米,有「八丈佛爺七丈樓」之美談。天寧寺歷史悠久,規模宏大,歷史價值、藝術價值頗高。
10、廣東雷州天寧寺
位於廣東雷州市城區西門外,此寺建於唐大歷年間,《海康縣志》載「唐大歷五年開山岫公建」(即770年)。唐代是佛教極盛的朝代。六祖慧能對禪宗進行了大膽的革新,他的學說「凈心自悟」認為人人皆有佛性,能凈能悟即可成佛,不需坐禪苦行。天寧寺在當時享有一定的政治經濟特權。顯貴僧人交接官府,寺院佔有大量土地,擁有眾多奴僕,無須交稅。這種特權一直保持到清代中葉。宋代,天寧寺規模最大。紹聖四年(109年)蘇軾貶經雷州,因元祜黨爭,蘇軾一再遭受貶謫。先貶杭州,再貶惠州,直至貶到雷州。其時患難中捨命相陪的愛妾王朝雲已香消玉殞埋骨惠州,蘇學士凄風苦雨攜一僕人躑躅南下,感到心力交瘁,及至雷州住進天寧寺,心境稍得寬慰。當時城牆外的天寧寺,紅牆綠瓦,佛殿高聳,曲欄亭台相映交輝,佛塔如林,綠樹四合,一面臨水,碧水粼粼。其時天寧寺方圓約4里,置身寺中如臨蓬萊勝境。主持讓出方丈堂給蘇學士居住,每日與學士談佛論經,茶飯相待。蘇學士愛其境清幽,一日,幾杯薄酒過後雅興大發,在紙上書「萬山第一」四大字以贈。此書楷體,圓潤方正,乃天寧寺鎮寺之寶。
寺藏歷代石刻甚豐,最著名的是蘇東坡「萬山第一」和海瑞「天寧古剎」匾題。「萬山第一」文革中被毀,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復製件,「天寧古剎」匾題原物寺存。兩匾均收入《中華名匾大全》一書。詹老先生似乎對「天寧古剎」情有獨鍾,連連說:「難得一見。真跡!真跡!」關於「萬山第一」石匾還有一段插曲:浙江書法家沈定庵氏於抗戰期間與其父流落湛江,父親賣畫度日。少年沈定庵曾游天寧寺,見東坡題字,如睹至寶,乃命和尚扶梯登梯拓印。旋遇日機轟炸,父罹難,定庵死裡逃生,拓本幸及時撲救方免毀於火。沈愛蘇字,更慕其為人,常隨身攜帶,展玩潛研珍藏不棄。中年以後,沈氏書藝大進,名聲日隆。1989年,沈氏獲悉天寧寺重建,將珍藏孤本割愛奉還,東坡匾題石坊得以重建復原,展現舊時風采。
11、河南安陽天寧寺
位於安陽市文峰區文峰中路西段,天寧寺始建於隋文帝仁壽初年(601年),唐、宋、元、明、清歷代增修擴建,至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彰德府(安陽古稱)知府黃邦寧維修,規模達到空前,時亭、台、樓、閣、殿、堂、廟、宇百間。
據現存清乾隆三十七年「重修天寧寺圖」碑記載「……明洪武間,置僧綱司於此,其規模雄壯,為南北叢林冠。寺有天寧寺塔(文峰塔)五級,由下而登,逐漸寬敞,其巔則為平台,周可容二百人,遠望太行,歷歷在目。……歷年既久,請殿悉成瓦礫,唯此塔巍然獨存……」塔的上身五級出檐,從下往上逐級增大。每層出檐的斗拱又不盡相同。八角檐頭系有銅鐸,微風吹動,叮當作響,給人以高遠靜穆之感。塔頂有相輪、塔剎。塔的下身四周正面,各有一門,其中正南面為真門,余為假門。券門首額,有磚雕二龍戲珠圖像。八角均有巨龍環繞的盤龍柱,上加鐵鏈枷鎖,非常壯觀。八根龍柱之間,有八幅磚浮雕佛教故事圖像:正南面為三身佛像;西南角是釋迦佛說法像;西面為悉達多太子誕生圖像;西北角一幅是釋迦佛雪山苦行修定像;北面為觀音菩薩與善財龍女像;東北角是佛為天人說法像;東面一幅為釋迦佛涅像;東南角是波斯慝王及王後侍佛聞法像。這些浮雕造型生動,神情逼真,姿態自然,栩栩如生,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另據安陽縣志記載:此塔建於五代周廣順二年(952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2001年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㈥ 中國的古老建築物有哪些

故宮
岳陽樓
滕王閣
鸛雀樓
黃鶴樓
飛雲樓
廣惠寺華塔
西藏 大昭寺
河北 臨濟寺澄靈塔(青塔)
永泰寺唐塔
晉祠
善化寺

北京玲瓏塔
北京昆玉河畔西八里庄,有個玲瓏公園,公園里的玲瓏塔已經有400多年歷史。如今,它矗立在北京的高樓大廈間,沉默無語。實際上,它也曾是北京城最輝煌的建築群中的一部分北京玲瓏塔和北京天寧寺塔為「姐妹塔」

北京天寧寺塔
矗立在在北京市宣武區廣安門外濱河路的天寧寺塔是北京建築較早,體量又較大的建築物,塔始建於公元1100—1200年,為遼金時期建築

安陽文峰塔
文峰塔位於河南省安陽市內,文峰塔最為獨特的造型就是上大下小呈傘狀形式,為國內外罕見。
文峰塔建於天寧寺內(又名天寧寺塔),始建於五代後周廣順二年(952年),至今已有千年歷史。文峰塔高38.65米,周長40米,
壁厚2.5米,五層八面,七層蓮花座下依平台,卜承塔身。這種平台、蓮座、遼式塔身,藏式塔剎的形制,世所罕見。加上塔身下
部8根盤龍柱之間極其精美的佛教故事浮雕,無怪乎歷代名人賢士登臨後贊嘆有加。

重慶 釣魚城
釣魚城位於重慶市合川區合陽鎮嘉陵江南岸釣魚山上,佔地2.5平方千米。山上有一塊平整巨石,傳說有一巨神於此釣嘉陵江中之魚,以解一方百姓飢饉,山由此而得名。釣魚城峭壁、古城門、城牆雄偉堅固,嘉陵江、涪江、渠江三面環繞,儼然兵家雄關。
南宋淳二年(1242年),四川安撫制置史兼重慶知府余始築釣魚城。1258年,蒙哥挾西征歐亞非40餘國的威勢,分兵三路侵宋。蒙哥自率的一路軍馬進犯四川,於次年2月兵臨合川釣魚城。蒙哥東征西討,所向披靡,然而在釣魚城主將王堅與副將張珏的頑強抗擊下,卻不能越雷池半步。7月,蒙哥被城上火炮擊傷,後逝於溫泉寺。釣魚城保衛戰長逾36年,寫下了中外戰爭史上罕見的以弱勝強的戰例,釣魚城因此被歐洲人譽為「東方麥加城」、「上帝折鞭處」。
釣魚城古戰場遺址至今保存完好。主要景觀有城門、城牆、皇宮、武道衙門、步軍營、水軍碼頭等遺址,有釣魚台、護國寺、懸佛寺、千佛石窟、皇洞、天泉洞、飛檐洞等名勝古跡,還有元、明、清三代遺留的大量詩賦辭章、浮雕碑刻。1982年,釣魚城被列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洛陽 白馬寺
在河南洛陽市東郊一片鬱郁蔥蔥的長林古木之中,有一座被稱為「中國第一古剎」的白馬寺。這座2000多年前建造在邙山、洛水之間的寺院,以它那巍峨的殿閣和高峭的寶塔,吸引著一批又一批的遊人。

天津 獨樂寺觀音閣
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高層樓閣建築,是天津市薊縣城內的獨樂寺觀音閣。據傳,獨樂寺最初是唐太宗貞觀十年(636 年)由尉遲敬德監修的。到遼聖宗統和二年(宋太宗雍熙元年,984 年)重修。現所見獨樂寺的主體建築觀音閣和閣前的山門,是重修以後保存到今天的建築物。

洛陽祖師廟
祖師廟建築年代已不詳了,只有大殿內的梁架結構是國內獨一無二的典型的元代建築風格,僅此一項就被定成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秋風樓
秋風樓是為保存《秋風辭》興建的。創建年代不詳,現存形制結構為明代所建。秋風樓建於汾陰睢上,靠近黃河,因黃河淹沒,曾於清代康熙、同治年間重修。現在的秋風樓,系清代同治9年(公元1870年)重建。秋風樓,樓身高達32.6米,樓身為曲尺形,主體為三層檐,2、3層上建有迴廊,全樓斗拱密布,造型美觀、大方,引人觀瞻。

農安古塔
在長春地區,有座古老的寶塔,坐落在長春西北七十公里處農安縣內農安鎮城西門,這就是農安古塔,亦稱「佛塔、遼塔、金塔」。
農安縣是金代黃龍府所在地。遼金時代是這里歷史上最繁榮的時期,留下諸多歷史遺跡。遼代古塔是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築,它建於公元983—1030年,為磚砌實心,八角十三層,高近40米。一層層檐下有磚雕斗拱,八面壺門,塔身層層收分,寶頂直插雲霄。塔檐層層飛展,檐角風鈴琮琮。

龍興講寺
龍興講寺在沅陵縣城西北角的虎溪山麓,始建於唐貞觀二年(628年),距今已1370多年,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學院。

龍興講寺由頭山門、過殿、二山門、大殿、後殿、東西配殿、檀閣、彌陀殿、觀音閣等構成,大雄寶殿是其主要建築物。該殿雖經明、清多次修葺,但其主體木構架、柱、梁、枋等,經碳14測定,皆系唐代遺存。

天津 玉皇閣
據史料記載玉皇閣始建於明朝洪武年間,即公元1368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是天津現存的最古老的建築之一。時至今日,在它的樑上還可以清晰地看到那一條條的「千秋帶」,上面清楚地記載著歷朝為它修繕的年代。

玉皇閣的原建築群落十分龐大,由旗桿、牌樓、山門、鍾鼓樓、前殿、八掛亭、清虛閣、南斗樓、北斗樓以及三清殿組成。其中清虛閣是廟內的主體建築。但到了近代,由於帝國主義的侵略,玉皇閣的建築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現僅存的清虛閣是玉皇閣建築群中唯一保留下來的一座明代建築。只是至今仍然沿用著玉皇閣的名稱。

榆次老城
榆次老城是隋開皇二年(公元582年),在漢城舊址上修築起來的,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榆次老城歷史悠久,文化深厚,旅遊資源獨具特色,集古民居、古城牆、古縣衙、古寺院、古街道、古商鋪等人文景觀和山、水、林、泉、瀑等自然景色為一體,融晉商文化、民族文化、黃河文化、三晉文化、都市文化於一爐。同時,晉中古樸的民俗和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賦予老城靈氣與生機,自然、人文、歷史、藝術,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榆次老城佔地100萬平方米,古建築群和園林建築面積60萬平方米。老城內有城隍廟、縣衙、文廟、鳳鳴書院、南北大街、市樓、思鳳樓、清虛閣、大乘寺、西花園、遺址公園、褚尚書書院、桑芸故居等眾多歷史古跡和人文景觀。建築斗拱交錯、重檐飛翹組成了廟、市、街、景合一特有的明清風格及宏偉景觀。

銀山塔林
銀山塔林位於昌平區城北30公里處,是國務院公布的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十三陵特區辦事處主要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遼金以東佛教聖地,為明清時期「燕平八景」之一。位於昌平區北部,原名「鐵壁銀山」,因懸崖陡峭如同高大的牆壁一樣,色黑如鐵,而大雪之後漫山皆白,山色如銀而得名。景區有前、中、後三座主峰,中峰「獨出雲霄」最高,海拔達726.81米。景區特點是山美、樹美、塔多。山美源於漫山遍野的松、柏、橡樹,顏色也隨著樹種的變化而呈現深綠、淺綠等不同色彩。銀山南麓有眾多古塔林立於峽谷之間,最為壯觀的是華禪寺內的金代佛塔。

鐵壁銀山不但風景宜人,還以眾多古塔著稱。銀山的遼代塔群是中國現存遼塔最多的著名風景區。塔群自金元以來,經明、清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塔群在六百年中經年累造,民間素有「銀山寶塔數不盡」之說。大片塔群高者數丈,小者徑尺,高低錯落,布局規整,結構一致,均為八角形平面,造型精美,塔身有許多浮雕,線條優美,歷經滄桑,年代久遠,卻保存完好,據說因為這里山高路遠,人跡罕至,所以在動亂年代才得以倖免於難。

飛虹塔
飛虹塔,矗立在山西洪洞縣東北17公里的霍山之巔的廣勝上寺,設計十分巧妙,是國內最大最完整的一座琉璃塔。飛虹塔始建於漢,屢經重修,現存為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年)始建,嘉靖六年(1527年)完工,歷時12年建成的。 天啟二年(1622年)底層增建圍廊塔平面八角形,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 年)臨汾盆地八級地震,此塔安然無恙。

懸空寺
又名玄空寺,位於山西渾源縣,距大同市65公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懸空寺始建於14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後期,歷代都對懸空寺做過修繕,北魏王朝將道家的道壇從平城,今大同南移到此,古代工匠根據道家「不聞雞鳴犬吠之聲」的要求建設了懸空寺。 懸空寺距地面高約50米,懸空寺發展了我國的建築傳統和建築風格,其建築特色可以概括為「奇、懸、巧」三個字。懸空寺是國內現存的唯一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它修建在懸崖峭壁間,始建於北魏後期,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懸空寺面對恆山主峰、背倚翠屏、上載危岩、下臨深谷、樓閣懸空、結構巧奇。懸空寺共有殿閣四十間,利用力學原理半插飛梁為基,巧借岩石暗托樑柱上下一體,廊欄左右相連,曲折出奇,虛實相生。寺內有銅、鐵、石、泥佛像八十多尊,寺下岩石上「壯觀」二字,是唐代詩仙李白的墨寶。

紹興柯岩景區 天工大佛
浙江省紹興縣柯岩風景區天工大佛開鑿於隋代,竣工於初唐,歷經石工三代鑿成,高20.8米,兩耳可通人,為浙江四大石佛之一。佛像寬頤廣額,法相敦厚慈祥,面部豐滿圓潤,儀態文靜端莊,是江南古石刻藝術珍品,與國內眾多半圓雕、浮雕石佛不同,此佛為圓雕佛像,佛背與佛龕不相綴連,具有超拔的文化價值。
佛前拜台長23米,寬21米,高1.2米,刻有佛教字元及「六字直言」。四周石欄外雕有48尊佛像。石佛四周水池,系古代採石遺留之廢石,被湮沒數百年,一九九五年夏開掘水池,使這一獨特石宕景觀重現於世。

應縣木塔
應縣佛宮寺釋迦塔位於山西省朔州市應縣城內西北佛宮寺內,俗稱應縣木塔。建於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畢。是我國現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構塔式建築,也是唯一一座木結構樓閣式塔,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應縣佛宮寺釋迦木塔,歷950多年的風雨侵蝕、地震戰火,至今仍保存完好,除其塔基牢固,結構謹嚴外,歷代不斷維修也是重要因,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進行了系統的修繕和管理。1953成立了文物保管所,1974年至1981年,國家撥大量專款,調撥優質木材對木塔進行全面搶修,使這座當今世界上保護最完整、結構最奇巧,外形最壯觀的古代高層木塔建築煥然一新,巍然屹立。並以其悠久的歷史、獨特的藝術風格和高超的建築技術,吸引著國內外遊客。

樂山大佛

樂山大佛地處四川省樂山市,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流處,與樂山城隔江相望。樂山大佛雕鑿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匯流處的岩壁上,依岷江南岸凌雲山棲霞峰臨江峭壁鑿造而成,又名凌雲大佛,為彌勒佛坐像。樂山大佛是唐代摩岩造像中的藝術精品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彌勒佛坐像。大佛雙手撫膝正襟危坐的姿勢,造型庄嚴,排水設施隱而不見,設計巧妙。佛像開鑿於唐玄宗開元初年(公元713年),是海通和尚為減殺水勢,普渡眾生而發起,招集人力,物力修鑿的,海通死後,海通的弟子接手修築。直至唐德宗貞元19年(公元803年)完工,歷時90年。 被詩人譽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樂山大佛景區由凌雲山、麻浩岩墓、烏尤山、巨形卧佛景觀等組成,面積約8平方公里。景區屬峨眉山風景名勝區范圍,是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聞名遐邇的風景旅遊勝地。

邊靖樓
邊靖樓,位於山西代縣縣城內,人們俗稱之為鼓樓。
邊靖樓外觀雄偉、大方、古樸,樓基高聳,梁架精巧,結構嚴密、合理、歷經數百年風雨侵蝕和多次地震沖擊,至今完好無損。
邊靖樓,南北城券洞穿過,樓基高達13米,長43米,寬33米。樓身高26米,樓頂為歇山式。樓內面寬7間,深5間,四周圍廊,三層於勾欄下加設平座。
邊靖樓建於明代洪武7年(公元1374年),明成化7年(公元1471年)火焚後增台重建。樓上懸掛有「聲聞四達」、「威鎮三關」、「雁門第一樓」等三塊額牌匾。
2001年06月25日,邊靖樓作為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㈦ 北京最早是由哪個朝代建成的

北京最早是由遼朝建成。

「貞元元年三月辛亥,上至燕京……乙卯以遷都詔中外,改燕京為中都。」這是北京正式建都的開始,燕京就是北京在當時的名稱,正式建都之後,改稱中都。貞元元年合公歷為1153年;三月乙卯合陽歷為4月21日。

公元916年,即五代時期後梁貞明二年,世代生活於遼河上游地區的游牧民族契丹族部落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了契丹族各部落,建立了契丹國(後改稱遼國),定都於今內蒙古巴林左旗東南,命名為「皇都」,自稱皇帝,即遼太祖。

(7)北京天寧寺是什麼朝代建設的擴展閱讀:

遼國時期的燕京城(南京析津府)是遼國「五京」之中規模最大和最為繁華的一個城。遼燕京城中心位置在今廣安門一帶,城牆平面呈正方形,周圍27里,共開有8個城門,東面是安東門、迎春門,南面是開陽門、丹鳳門,西面是顯西門、清晉門,北面是通天門、拱辰門。

現在北京僅存的遼代建築,也是北京現有年代最古老的地上建築物,就是當年矗立在遼燕京城內的密檐式十三層八角磚塔,位於今北京廣安門北濱河路西側天寧寺院內,距今已有上千年。

金中都城是環繞著遼燕京城擴建而成的。城牆平面基本呈正方形,北城牆與遼燕京城北牆重疊,東、南、西三面向外擴展,周圍36里,面積約為遼燕京城的1.8倍。共開有13個城門,東面是施仁門、宣曜門、陽春門,南面是景風門、豐宜門、端禮門,西面是麗澤門、顥華門、彰儀門,北面是會城門、通玄門、崇智門、光泰門。

中都城中心的皇城東西向窄,南北向長,其基址重疊在今廣安門南濱河路一線,平面呈長方形,周圍9里,共開有4個城門,東面是宣華門,南面是宣陽門,西面是玉華門,北面是拱辰門。

皇城之內是宮城,有宮殿36所,排列九重,正殿是大安殿,是皇帝上朝和典禮的地方。大安殿基址在今白紙坊立交橋北端東側,於10年前建設「西廂道路工程」時被發現。

皇城之內還建有太後壽康宮、太子東宮、妃嬪十六宮、文樓、武樓、來寧館、會同館等宮殿樓閣。
金中都的皇宮完全仿照北宋故都開封皇宮的樣式,承襲北宋末年奢華浮艷的風格。其部分建築構件,大部珍寶陳設,也是當年從開封掠來的原物。

㈧ 請問北京市石景山區2012年年底有大集嗎

長安寺,靈光寺三山庵,大悲寺,龍王堂,香界人士寺,寶珠洞卡果寺。

法源寺法源寺是北京現存最古老的巨剎,在東部的南端,宣武門子胡同老師,面積約6700多平方米。公司始建於唐代初期。原名憫忠寺,明崇寺,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後更名為法源寺改變改變。
寺院天王殿,面向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金源路易斯安那州首先進入內四大天王拜布袋和尚和青銅雕像。二進大殿,致力於為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造像為明代早期。抓住哈梁懸乾隆御筆的法海真源「牌匾。到觀音閣的第三個(也稱為閩中單位),顯示古石刻,法院毗盧寺,專門明代青銅5當事人的雕像,這層四方佛,佛每到四方,上毗盧佛。??後,再次書面的顯示唐,五代時期,宋,元,明,清經文。四個大藏經殿,大悲壇,顯示在東漢東吳時期,北魏,北齊,隋石刻造像,其中最珍貴的唐感享受的三尊佛像。法源寺後,火災,地震和戰爭的破壞,多次重修,但太陽穴部位不變。 BR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已預留二次修復,這為中國佛學院和佛教文物圖書館指定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京。在1963年,11個國家和地區,在亞洲佛教大會舉行這方面,1980年的年鑒真和尚塑像從日本回來,在本次展會上的修道院如今是北京地區佛教活動的重要場所。

廣濟廣濟阜成門內大街東口,寺歷代帝王廟東側,是北京著名的寺廟之一,是中國佛教協會現在所在的位置。
廣濟寺始建於晉代,距今已有800多年。明天順年間,成化二年(1466年)賜名菲利普慈廣濟寺僧人普惠重建。三十八年,清康熙年間(1699年)改造,建立更帝國的題詞牌匾和御臨米的「觀音」,鎏金佛像和增塑。寺老的古樹,樹,站在石碑,刻作者:皇帝蘇鐵歌曲的。寺院火災後已多次重建和修復。
新中國成立於1952年,1972年兩次被修剪寺廟恢復過去的魅力,一個隆重而庄嚴的風格。
潭柘寺
在北京門頭溝潭柘寺潭柘寺山的半山腰,45公里,遠離城市。成立潭柘寺在晉代(265-420)被稱為嘉福寺,唐代叫龍龍泉寺,重建後的晉說,大萬壽寺,元,明,清時期所建的康熙重建賜名岫雲寺,寺名的編年史的變化而變化的獨立性潭柘寺一個通過長期抑制腐爛。潭柘寺,因為寺後有龍潭山柘樹名。
循環「第一潭柘寺,後幽州」的說法,古老的寺廟,是可想而知的。潭柘寺的建築布局分為
說三個小室:中心所有許可的方式 - 這組建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毗盧閣。有很多的古物及美麗的傳說。如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兒苗延公主的塑像。精彩的嚴格公主剃了個光頭回家這一天,遲早周日磚幾乎磨損,時間長了,就可以看出,大雄寶殿東側的樹古銀杏樹,俗稱「皇帝的樹,它的西側對稱的一個叫「王鍾松是特別厚,高入天空,婆羅樹,玉蘭樹和其他各種名貴花卉。你看,俯瞰從後殿毗盧寺景觀。也有一個寶潭柘寺寺龍殿門廊 - 石魚,它是一個1.5米長,重達75公斤的石雕大魚。這種魚是遠看似期銅觸及它可以發出清脆的音。古人說,這是中國南海水下寶藏,它其實是一個銅含量較高的隕石,原來的石魚已被摧毀,石魚的復製品。
路是一座宮殿,清朝皇帝游山休息。這條路是最知名的是常說看起來像一條巨龍的頭,流杯亭,亭內懸掛乾隆皇帝手寫體藝館Hengbian。南,北看似虎頭的泉水入溝內,曲折的水槽流出。流杯亭內片的寬10厘米,如成片的玻璃,酒杯與水漂流,遊人坐的位置可取杯引酒。這是流杯亭在北京一共有四個,最有名的潭柘寺和中南海水音。
西散圓直徑的家園,方允許的建築,庄嚴而美麗的,和最高點是觀音殿,清脆的聲音殿角系鈴鐺,微風吹來。
廟在香山東麓的碧雲寺始建於元代至順年,初名碧雲庵。擴大改革庵,明正德寺11年(1516年),清乾隆10年(1748年)在原建設的鑽石寶座塔羅漢堂。新中國成立時,在寺院廟長一個可怕的; 1954年人民的政府強烈的翻新和嘗試,以覆蓋的太陽孫中山紀念館館,寺建立一個新的面貌。「
門背到碧雲寺掛高台,每次約兩個金剛力士明代形狀像(俗稱的嗡嗡聲,哈薩克II),每個高4.8米,兩側建有鍾樓,前面是原來的四大天王像天王殿,大殿,高2.5米,傳說他是彌勒佛,代表其本身,其後裔的雕像是崇拜彌勒佛,明代製造的青銅器英里秦雕像。由天王殿,進了院子,這是全寺的主體是第二大殿中有一尊釋迦牟尼和他的弟子,以及學習的故事,唐玄奘雕塑,而且房子明代木結構建築,內部的雕像,雕像和沉箱非常細。
寺,羅漢堂,教堂前五個小白塔(約4南區分局的主體建築,中間一個稍大的)。羅漢廳緊密排列500木製塗金及七尊佛像,一尺多高的濟公像。約500羅漢在兩種不同的方法:首先,在第一或第四匯集500名僧人參加;常與釋迦牟尼聽法律通過500的門徒。寺Azure的雲羅漢堂500羅漢根據的列表和皇帝??的順序乾隆親自繪制安排之前,每個羅漢,李品牌的漆金神大賭場,說羅漢的名字。皇帝乾隆自己的標記羅漢命名為打破看法產生尊者。急攻沒有的座位在羅漢堂說:他來晚了,500個座位已經坐滿,有過接觸的光束。
500羅漢堂的北面是普明覺妙寺。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逝世因病在北京,他的棺材停英寸1929年5月,紫金山中山陵棺材搬到南京埋葬。他的穿著封存在金剛座塔是LMH的拱門。這個寺廟在1954年的主要更新,變成了孫中山先生的展覽室孫中山傳記,裡面有孫中山先生的半身像,也有蘇聯政府提出了一個玻璃棺材裡,大廳時,孫中山先生紀念堂的兩間展覽室,第一室可以同時顯示雙方從事的早期革命活動的孫中山先生和照片;第二室展示中國人的信息和照片,孫中山先生領導的民主革命的活動。
寺,卧佛寺的卧佛廟位於西山北的壽牛山南麓,離市區約20公里。寺院始建於唐貞觀年間(627-649),前身為兜率寺,又名壽寺,後來歷代都建寺廟的名稱變得容易改變,在隋朝的浪費。清雍正年重建,並更名為寺pujue。自唐代寺廟單獨烏木雕刻卧佛,後來,袁在寺廟蒙上了巨大的雕像的釋迦牟尼涅磐王朝,因此,大多數人認為,這個寺廟被稱為「寺的卧佛。
數據元史記錄:鑄造銅冶煉及50萬公斤,工資7000一樣。銅佛像長度5米水平的睡眠,頭西,南,左手自然的地平線上他的大腿上,頭下的右手Qugong。卧佛後面圍坐12圓覺菩薩,他們的面部表情沉重悲哀,構成釋迦牟尼涅磐於婆羅樹,場景的葬禮的12門徒問。前寺廟的牆上掛著一個「過大舒適」的平板電腦。此外,寺內還種了幾株婆羅樹,白色的花朵盛開在春天和初夏,花朵像無數白色的小玉塔倒懸枝葉之間不會有情致。
大鍾寺
大鍾寺位於北三環西路的西郊。前身為睡眠衛生寺,著名的寺廟有500年前,與世界的永樂大鍾的,庸俗的大鍾寺。楚布寺建於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 9通過雲龍門青石牌匾四個星期的中間刻是雍正御筆「敕建覺生寺」時,原來的建廟。寺坐北朝南,一照壁(已毀),山門,鍾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藏經樓,大鍾樓和東西配殿,藏經樓,等。
在寺廟後院的鍾樓大鍾。天花板高度為16.7米,下面一個圓圈,周圍的窗戶,銅鍾,據傳說,明代永樂年間姚廣孝所鑄,600年前的古物。貝爾6.94米高,在最大直徑4米,深0.7米,一個總重量46.5噸,被稱為「中國的鍾王」,在那裡編鍾數可以被聽到,一個「經鍾在體外和體內鑄造「80卷的文本高達2300萬美元,全寫楷書,也被稱為」華嚴鍾。
現在大鍾寺網站古鍾博物館,古鍾博物館展出近埠,除了永樂大鍾,有最古老的原始社會的陶鍾。安排在幾個大鍾寺館「大鍾寺歷史陳列」,簡要歷史的古鍾上顯示,「鑄造工藝發展簡史陳列」,「永樂大鍾歷史歷史顯示和永樂大鍾佛經銘文顯示「,雙方開辟了為」貝爾廊「,,顯示古古鍾。
雲居寺位於房山區石頭山石頭山
雲居寺,75公里的路程,從城市,是泗門東廟路,原來的六進了屋,前面的天王殿,拾級而上毗盧寺的佛教勝地。雲居寺也被稱為西方寺,始建於隋朝大正年的歷史。 ,雙方的房子,除了它的鼓樓和鍾樓的殿,釋迦寺廟標志譚葯師蓼彌勒殿,僧房,文殊殿和方丈院和附屬建築建立在雙方的寺廟。雲居寺最高它說點是大悲殿,堂,藏經閣渾然一體,構成全寺最大的寺廟。
雲居寺最有名的房間岩石西藏的寺廟對面的石頭山「,是唯一的石頭大藏經」 。經文刻在石頭上,隱藏在九個洞穴。室岩石通過「刻於隋開始,在持續了數千年的,並值得您的世界傑作。解放後,人民政府的雲居寺的藏石的挖掘和整理。是否還保存完好的石頭以十四萬二百七十八個有
1961年,國務院將雲居寺遺址遼寧塔,八唐塔,藏經洞和石經,作為國家重點保護文物和保護上市這些珍貴的文物,有遼北塔加固維修保護蓋的石頭由董事會,由董事會庫,重新返回地面,並決定在9時09分○九秒9月9日,1999年的石,使成千上萬年古代珍貴文物代表代表的傳說。
天寧區
天寧寺位於廣安門外北濱河路,始建於遼代。天寧寺稱為「光明神殿北魏孝文帝,隋仁壽更名為弘業寺,唐代的名字叫天王寺,改建和翻修後世,多次更換寺,明永樂年間(1404年),改名為天寧寺。 />天寧寺塔是北京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古典建築,現有的典型的密檐式磚塔。據史料記載,隋朝現有的塔。然而,現有的天寧寺塔是遼代建的個人細節仍然在明,清重修,塔在900年的風霜雨雪天氣的考驗,仍然充滿美麗的,其實,今天在北京一個最珍貴的文物建築藝術。
天寧寺是13密檐八角形的施固體的磚塔,通過57.8米高,建於一個方形的磚砌平台,兩個八角形的底座,底座上面的平座平座仰蓮座三層以上的支撐塔,塔平面為八角形,增加一倍以上復制括弧即13的塔檐篷,檐採用磚木結構,各層塔檐的底部,降層,每一層都裝飾有風鈴,每當風吹,他們發出振鈴鈴聲。期末前地方寶珠形的「塔剎」,「剎車」,是佛教的象徵(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塔剎對跌倒的恐懼)。
法海寺位於石景山區翠微山南麓。該寺始建於明正統四年(1439年),正統八年(1443年)完成。該廟規模,著名的壁畫精美,出版於1988年,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
法海寺大雄寶殿九鋪壁畫,其中包括佛龕後牆店珍品壁畫,彩繪觀音,三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中間的水月觀音畫,半身裸露的肩膀披著面紗,胸佩瑪雅人的網路,右膝彎曲左邊的磁碟在Lotus道具如來的腿,坐在右手臂燈組的脖子,安靜,舉止端莊。雙方的大廳牆上,飛行的主要畫牡丹,玫瑰,菩提,香蕉花襯托,畫面白雲繚繞很像傳說中的「梵天佛的境界。由36個單獨的對象的慈禧,龍和鬼眾禮佛護法圖「殿後米至1.6米的身影雙方,這些壁畫是明代壁畫,寺廟壁畫傑作外寺150件的歷史展覽和其他壁畫的照片。
紅螺寺
紅螺寺位於懷柔縣城以北七公里的紅螺山楊寺向西500米,有一個游泳池泉水,名曰「珍珠泉」。傳言彈簧兩個大蝸牛,顏色是鮮艷的紅色,每一次日落,蝸牛吐火紅色的波光粼粼的巴里可見。紅螺山紅螺寺而得名。紅螺死了,被埋葬在寺廟,興建兩座寶塔,以志紀念。
紅螺寺始建於唐代,原名大明寺,明正統年間為保護國家和修道院擁有的祝福。康熙年間公元1663年,構建山亭,讓王位,種植水果竹,寺廟的規模,寺廟房地產3650000英畝,超過300多名僧侶,寺域佔4平方公里的當地公園。解放後,師范學校,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近年來這里大力修整開辟了一條新的旅遊景點,並在北京作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
寺廟的的正門樓梯兩側,每兩個古槐說,四古槐已經2000歲,但依舊挺拔雄偉,枝繁葉茂的樹干直徑1.6米。此外,廟里有近千年的銀杏樹平頂松,紫藤。每一個遲來的春天一串紫色的馬玻璃般的藤蔓,花朵掛滿枝頭,花香四溢,整座寺廟是北京地區的絕景之一。紅螺寺古老的佛教寺院,僧侶頻繁的傳說達摩非凡。據背誦儀式記錄12的13西天東士古祖師紅螺資福醒男主人「,也就是從殿里出來的。
紅螺寺和其他寺院的文化方丈,住持的重地,該寺著名的香鼎盛時期。紅螺寺,環境優雅,三面環山,這里更多的野生動物,狐狸,狍子,野兔,野雞和多種鳥類,寺南還建的紅螺菌水庫,劃船,游泳和釣魚。
大覺寺大覺寺泉,古樹,玉蘭,環境安靜著稱,坐西朝東的廟宇,寺廟建在山上,從東到西,由天王殿,大雄寶殿,天量壽堂,大悲壇組成的霍爾四進院落,也有四要教會遊憩雲軒領要亭,龍王堂的建築,寺廟拜菩薩,造型優美,形象生動,陽台山清水院創造藏經記「碑,寺年開始立法珍貴文物的寺廟。典雅的大覺寺的環境,周圍環繞著山,寺,平疇沃野,王邊界開放;寺後的幾座山峰,繁茂的叢林,注入新鮮空氣寺後石隙,周圍石渠潺潺下來,清澈的泉水,四季不竭轉變,從四川玉蘭醫院在乾隆年間的樹,花,花瓣的顏色是干凈的,香的,300年的年齡,向上和向下,而實際上大多數的資本玉蘭。有高大的銀杏樹,俗名「白果王」的合圍之勢,濃陰之前,需要六人,大庇半碼,已傲然屹立了幾千年。
寺廟留蘭香,鼠李發送柏,碧韻清池靈泉的泉水
松柏抱塔,,老藤發送柏樹,銀杏樹王,遼代古碑
已知的大覺寺8。
雍和宮
雍和宮建於康熙33(1694年),雍親王賢真正的豪宅。乾隆年間(1744年)改為藏傳佛教格魯派寺廟成為格魯派在北京地區最大的喇嘛寺。
雍和宮許多的雕像,造型優美,活躍和生動的。還保存唐卡,繪畫,服飾,民族用品日常使用中,法物,法器等。釋迦牟尼佛和41唐卡「釋迦牟尼起源」,是珍貴的文物。羅漢山,紫檀木雕刻的白檀木雕刻的彌勒佛,金絲楠木雕刻的旃檀佛龕,被譽為雍和宮木雕「三絕」。 妙應寺
妙應寺,寺院,包括門,鍾鼓樓,天王殿三佛殿和七佛,宮殿,在宮殿的大廳西側,翼,塔院紅牆包圍寺院和塔院四角的角亭的建設,以一個獨立的庭院。白塔位於中間建有六神通寺廟院子里的北塔。
妙應寺白塔始建於元朝(公元1275年),2008年,元,主持施工過程中的官方立場的時候,元代尼泊爾安仁錄鋒芝,由於塔通體白色,俗稱白塔。塔體為磚石結構,高50.9米從塔基,塔身和塔剎。 ?810平方米的塔基底部區域;塔復雜碗,塔剎制動座須彌座座建大上小十三重相輪,即所謂的「十三天」,「十三天以上設置了巨大的樹冠,掛36的佛像和佛中國地幔的話大致如下學院風編鍾,小剎車最大的銅鎏金空心喇嘛塔。寺白塔,
妙應,大渡河保存的重要標志,我們現存最早的規模最大的一次藏寶塔中尼友好符合兩國人民和文化的交流,一個歷史的見證。
戒台寺
戒台寺也被稱為壇寺,坐落在北京西郊,馬鞍山,35公里的路程,從潭柘寺去了。寺約5公里的山路的城市,擁有中國最大的寺廟環套。杭州肇慶寺,泉州開元寺戒台,說三個環套環套佛教寺院教戒律的信徒,只之前的設定。北京西部的大寺廟,戒台寺始建於唐代(622年),原名為智慧寺高僧法群來寺,遼代(916-1125)開放式論壇教的戒律建立環套。當時,准備轉換為佛教來寺學習經文和戒律評估後到潭柘寺楞嚴壇,預選賽允許和尚,就可以成為一個雲游僧,此後戒台寺名聲大震。東正教多年的明代(1436-1449),並修剪已更名為萬壽寺。康熙,乾隆年間,擴展,當許多遊客,僧侶們來到這里,聽取退出。
戒台寺大殿主在前面的天王殿,殿,其次:錢佛胳。退出西北的寺廟和宮殿廟醫院。巨大的禮堂牌匾是乾隆親筆題詞「樹復雜的建築。退出台灣明朝建立成一個正方形,每邊30英尺長,10英尺高,並分為三,用白色大理石結構,周圍環繞著花瓣,祥雲等圖案雕刻雕刻非常精細。的
宮殿,四周有許多院落,每個醫院都有一個美麗的疊岩,古塔古碑,的鬱郁蔥蔥的Gusonggubo與山花流泉顯得格外寧靜。著名的寺廟的樹木舒適寬松「,」卧龍松「,」鬆散的九龍松和罕見的活動「,你是自由的,拉,松樹枝將按照顫抖,彷彿一陣風樣活性被擊中松動被稱為超過200年前,清朝乾隆皇帝留下了一個主題活動鬆散的詩歌「紀念碑。
十方普覺寺
普覺寺也被稱為寺的卧佛10。壽鞍山南路位於北西山,20公里,遠離城市。唐貞觀年間(627-649)建。原名兜率寺。兜率梵文的音譯,意譯為「美妙的腳」,「知足」。原寺唐代形狀的檀香木卧佛。元碩德8刺(英宗),於1320年繼承王位,在兜率寺在網站上的擴張。名稱變更後的趙孝寺,洪慶寺。鑄造的寺廟在1321年,一個巨大的釋迦牟尼涅磐銅像和泥像的的房子Hengbian信「性月恆明指月亮,如佛性,光榮永照門的12個門徒。明代重修5次,英宗,憲宗,武宗,世宗,神宗寺的卧佛崇禎年間,改名永安寺,清雍正元年(1734年)改造後,現在的名字,銅卧佛寺內供奉寺的卧佛。俗稱是卧佛寺地面原型的「紅樓夢」太虛幻境。寺坐北朝南,由三組捆綁庭院組成。,寺前的木製拱量的問題智光重明,四四柱三樓灰筒瓦頂,拱後,長100米的斜坡坡度12米庫珀4線兩側。主體建築琉璃牌坊,山門殿,天王殿,佛殿三,卧佛殿,藏經樓及其他建築樓後,附近的山坡,到達山頂的石階,建涼亭,俯瞰寺。雙方的圍廊廡配殿,接待室,方丈室,三進院落鏈接作為一個整體,是一個早期中國佛教寺院的布局方法,這種布局在北京地區少寺內還種了兩匹馬的板栗樹。,櫻桃溝附近景點。的玻璃拱形的門殿前站的四柱七樓琉璃牌坊。琉璃量後面的前拱量「的與人參秘密隱藏。」紀念碑廣場「出人意料」高宗御筆。拱後一個半環形的游泳池,游泳池邊的一座石橋通門鍾鼓樓,精細嚴格的房子的門的房子大廳哼哈二將。
四大天王殿,佛經說,四大天王,也被稱為生活的四大天王的須彌大廳外塑形象。四大天王四大金剛,每一個從那些也各有91分,他的助手,四大天王靠邊。天王廳還提供韋馱人居署32將是第一的四大天王之一,是佛教的守護神,應放置在寺院自唐初,因為三者之間允許的名字命名的崇拜佛,佛的寺廟卧佛寺內的大殿,有兩個版本:一個是在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燃燈,佛,彌勒佛所謂的三個世界的佛菩薩,凈琉璃世界的東方葯師佛,釋迦牟尼佛,婆婆的世界,西方極樂世界的佛,卧佛。後者III佛供奉高約1米須彌座高2.5米的粘土坐在蓮花寶座大廳,Liangbang中是允許東西配殿東配殿有彩塑十八檀香木雕唐代卧佛像原來的三個允許貼金佛像,明,清消失了。 「據悉王子」和西配殿產品達摩「和」地藏菩薩「之類的的」Bosiniwang「之類。卧佛殿面闊三間,歇山頂,綠色琉璃筒瓦黃剪邊的文件,兩側的楹聯書皇後,寺廟現存最大的青銅卧佛卧佛轉換為統治的第一年(1321年)。佛的身體5.D米長,2.5公斤的銅(25噸),青銅勞動力7000。對睡眠的水平,向西南方左手自然地平線上他的大腿上,右手曲貢頭下的青銅佛像。卧佛寺圍坐後12圓覺菩薩重,他們的面部表情悲傷,構成了釋迦牟尼涅?「在婆羅洲在樹下的12個門徒,問葬禮現場。前寺廟的牆上掛著一個」太寬大舒適的「平板電腦。殿外左,右有一碑,居右1734年,李在1749年離開,碑,上面刻卧佛寺(Wat Pho)的簡史。配殿原有的幾十個衣櫃,都藏著一卷一卷的經文,通常打密封鎖定,懸掛在每年的6月24日,只有啟封開鎖。,佛經被摧毀,在1966年。東道元寺討厭的居住場所,由前向後訂購大食堂,大禪堂,季,月軒和清涼館的庭院是四合院形式。最後祖師醫院專門到寺廟開山祖師。西路,元宮的皇帝夏天一扔公共事務的首席合理的行為,三口之家。在前面的宮殿,頭部座通過假山,假山,石橋,垂花門進入宮廷的家園。王宮的庭院迴廊的建築形式。走廊沿線的北行,進入的兩個宮殿庭院,院內的假山堆疊潛修。再往北的三宮庭院的水景,醫院的事情外密封寬敞的陽台,面臨著回*大房間的懸崖前的大廳是一個正方形的魚塘。後分別簡稱為「塔」,「萬松亭「,」龍王堂「。
菱悅寺
靈越寺位於門頭溝區齋堂鎮以北5公里的白鐵山菱悅寺,始建於唐貞觀年間重建遼,說白貼山醫院「Kim說,」靈岳寺「。修道院是白鐵山的平台上,南高峰期的中心軸的門,天王殿,釋迦牟尼佛殿。寺的南大門兩側的鍾樓和鼓樓的網站。天王殿的懸浮山的建築風格。大廳的老崇拜四大天王,韋陀,接引佛像。釋迦牟尼佛殿,作為一個單檐廡殿頂調大脊建築,面積100萬平方米。屋檐雙昂五踩斗拱,拱眼壁繪佛像。老霍爾拜一佛二菩薩,柳雕刻,高近4米。 1954年報廢。寺內現存元三十年(1293)「重修:菱悅寺紀念碑,清康熙年間(1683年)」重修靈岳寺碑記22年。水隧道
萬元的寺廟孔水洞
,萬洞廟位於北京市房山區,雲蒙山山,西北辦事處河北鎮捅村以西約200米。萬神廟建在洞口碼頭,水隧洞出口的。變更後的公司成立於唐玄宗唐代(713-756),原名龍龍泉寺,大理寺。現有的WAN三無梁殿,山頂的寺廟。嵌入式在門上的浮雕蓮花瓣圍繞Danbian。大廳正面和下端的兩個山牆鑲嵌的「菩薩法會,長的23.8米,高2.4米,由31個長方形的白色大理石浮雕。唐代浮雕藝術的代表。洞引水隧洞砌塊高大的券口,天然溶洞,洞內彈簧交通艇。遠離孔在岩石牆壁,雕像和雕刻的隋唐造像高,寬2.5米,根據岩石鑽孔,總六個類似的雲岡,龍門石窟,1982年,孔乾燥後,已出土的動物化石,鐵和唐金龍百神廟孔水隧道的兩個翅膀,每個塔,左翼是小龕雲花塔遼創建高約20米。右翼稱為「年齡男性和尚舍利塔,始建於元代,八角7密檐式,通高約18米。萬佛堂孔水隧道房間里,堆積著刻由早期的網站之一,在房間里的岩石經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市級重點保護文物。
寶應寺:
寶應寺在宣武區登萊胡同29號。據傳說,唐制動。原來,明萬曆編輯顧Bingqian重建的寶應寺碑和青銅鍾萬里32年。司禮監王陵墓旁的寺廟。晚清改變山東登萊公義公園。現在四館和部分醫院仍然是重點保護文物,宣武區。
希望寺
靈寺位於門頭溝區齊家鎮齊家村。武德年建的積極重建,明永樂年間尼姑寺。寺山名金柱山北下蹲。寺南,原山門殿,鍾鼓樓,王子殿,伽藍祖師殿,大雄寶殿和兩廂配殿打,在戰爭期間,日本人燒了,只有大雄寶殿。元代,實踐和流程的全面建設廳。殿頂和山牆重建的清代以後。霍爾老崇拜釋迦牟尼佛,兩側的銅菩薩4行,前小佛像,多達50個。喜歡放置在壁龕台灣中塑料劉備,關羽,張飛,寺東側,西側是一樣的嘉魯達上的佛龕和佛像背光。靈嚴寺現有成化22年(1486年)「重修靈隱寺記」碑。嘉靖六年(1527年)「重修靈嚴寺的」。
開元寺
開元寺位於順義縣城。又名隆興寺,俗稱東大寺。唐大歷二年(770)建寺唐代開元寺碑,金參議員暗副使王碑。記錄,根據「歷史傳記:貞佑年(1214年),邴巍順州城,王暗率部隊守,破城被殺。的後代是其墓碑石明,清兩代的死節,寺廟舉行重要儀式的統治者。寺山門,平台,大廳之中的構建。後殿仍然
創效率寺藏經閣
崇效率寺藏經閣位於白廣路西崇效率胡同。清初的第一年,唐代始建,明天順年重建,嘉靖時在寺廟建藏經閣,崇效率寺育花。棗花眾所周知的,中旬到丁香後不育墨牡丹與牡丹著名。一座明代建樓展區的二樓,是唯一的藏經閣,宣武區重點文物保護。「
鳳翔寺
鳳翔寺,仙台村位於懷柔縣城東南十里。唐代成立。原名「仙聖傳院」,晉鳳翔寺。最後的內置嘉慶年間,現存大殿。寺南,面闊三間12米水深7米,約7米高,硬山調脊五道梁大廳建設80萬平方米。兩個邊,復式,有三個東西廂房各醫院在古柏鎮雙,直徑近2英尺。圭第一方座青石紀念碑重修鳳翔在東廂房北山牆有一個大鍾,投寺,在正殿前面的立場。萬曆年,高約1.3米,大門外的遼立軸2。
萬壽寺
萬壽寺位於長河廣源閘西側,是京西著名的寺院,始建於唐代,到聚瑟寺。明萬曆五年(1577年)重建,改名萬壽寺,主要工廠的廠房和漢族使用的經文。移動到風扇後板,體積萬壽寺明代皇後的宮殿游覽西湖(昆明湖)用餐和休息的方式。光緒二十年( 1894年)重修萬壽寺宮殿,在西方校園范圍內的升級錢佛割和梳妝樓,進入最終的模式。寺,西分三路,中路為主要是宮殿,東方丈院,總面積? 31800平方米。中路,有一個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萬壽閣,錢佛哥和碑亭。雙方所分配的單位有配殿。王滇東的鍾樓西側,把永樂大鍾(後移動大鍾寺)。光緒慈禧和頤和園,鞠躬必須萬壽寺拈香,小乾隆年間被稱為西校區范圍內的宮殿茶。1934年,前,萬壽寺的前部變成了東北難民兒童,學校。 1984年中路,變成了北京藝術博物館。

西峰寺位於西峰寺,堅持籃子坨村,永定鎮,門頭溝區西部,建於唐代,初收斂寺,袁說,於湧泉寺,寺內有勝泉池。量英宗朱啟禎「西峰寺。寺現有山門寺廟,天王殿兩廂走廊寺超過30間客房。寺銀杏種植了元代。
上述廟宇的廢墟之上
位於海淀區聶鎮鳳凰嶺山腳下的寺廟廢墟。以東約5公里,從村裡的崛起。各站點均分布在山的峽谷,面積約5000平方米。是遼,金時期的古剎,一旦繆鳳的名字。寺坐西朝東,由山勢而建,原廟3重建立了一個覆缽花崗岩石塔一個大殿。 2寺後懸崖,石井,水以及相對齊,蔓菁,本地春1。遺址尚存明代石碑,文字難以辨認,明刻圓覺經石棕色是清朝廟碑一。在前面的山谷中一座明代石塔的廢墟,一個覆缽僧塔,塔坐西向東,由高的懸崖前,鳥瞰深澗,所有花崗岩砌築。塔有一個高度為6.1米,塔基平面呈亞字形。遺址北側元代佛塔,俗稱玲瓏塔,金元初當地禪靈塔,一些建於元

㈨ 北京22個冷門景點

北京22個冷門景點有:模式口、銀錠橋、台灣會館、北京象牙雕刻廠、菊兒胡同41號、健銳營、僧王府、天寧寺塔、古北水鎮、玉淵潭公園、大觀園、國子監、紫竹院公園、蟒山國家森林公園、五道營胡同、八大胡同、潭柘寺、正乙祠戲樓、白鳥集民宿、楊梅竹斜街、潘家園和籬苑書屋

1、模式口

籬苑書屋坐落在交界河村一處背山面水的荒地,書屋之所以取名為「籬苑」,書屋外牆用的是取自漫山遍野的劈柴圍成的籬笆。因為風景好看,很多文藝青年會來這里拍照。這里只有周末開放,山裡溫度比城裡略低幾度,去的話,注意多帶一件衣服。

㈩ 北京的歷史簡介

北京是人類發祥地之一。距今約50萬年前「北京人」的出現標志著北京歷史的開始。為生存而聚居的北京原始人類創造了聚落組織和文化,在拓展生存空間的同時,與各種文明發生著交流與碰撞。

夏商周時期的中華大地,呈現出文化融合交匯並逐漸走向統一的態勢。中原王朝或與當地邦、族結盟,或直接派重臣守護,表現出對其北面門戶——北京地區的重視。

公元前11世紀中期周武王滅商後,即分封了燕、薊兩個諸侯國。從此,北京的歷史邁上了「方國都邑」的新台階。戰國時期,燕國成為「七雄」之一,燕都薊城一躍成為「富冠海內」的名城。

(10)北京天寧寺是什麼朝代建設的擴展閱讀

北京城歷史變遷

1、遼陪都城簡介:公元926年契丹人建立了自己的政權,在接收後晉割讓的燕雲十六州後即改國號為「遼」,並在幽州建立了陪都,因為其陪都建立在大遼疆域的南部所以稱「南京」,又叫「燕京」。

這一時期皇城的城垣位於今天的廣安門地區。現位於宣武區的天寧寺塔正是那個時期的建築。

2、金中都城簡介:金天德三年(1151年)海陵王完顏亮下詔遷都燕京,並將燕京更名為「中都」。金中都是在遼南京城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並參照北宋汴京城的規制,除北城垣未動之外,東、西、南三面均加以擴大,略呈正方形。

中都的皇城是在遼南京(燕京)城內的子城基礎上擴建而成的,金中都大安殿的遺址就位於今廣安門濱河路的金中都宮殿紀念闕下。

3、金中都皇城簡介:皇城開四門,北為振辰門,東為宣華門,南為應天門,西為玉華門。皇城中建有供皇帝遊玩的西湖(現蓮花池)。金中都的皇宮優美非凡,金中都皇宮建築群「為古今冠」它將北宋汴京宮殿建築的精華移植到北方。

金中都皇城的建築布局直接影響以後元、明、清三朝皇城的格局,如在皇城前建有「千步廊」,後來元大都、清北京城皇城前都建有「千步廊」,金中都皇城的建設實際為開辟元大都和明清皇城建設的先河,它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