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北京話為什麼是普通話
擴展閱讀
4kg北京同城運費多少錢 2025-07-20 18:52:42
哈爾濱到深圳火車多久 2025-07-20 18:37:49

北京話為什麼是普通話

發布時間: 2022-12-10 06:32:11

A. 為什麼普通話用的是北京口音是因為北京是首都嗎

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是因為:

北京作為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前後歷時八百多年。由於經濟政治的集中,北京話的影響逐漸增大,地位日益重要。一方面,北京話作為官方的通用語言傳播到全國各地,成為「官話」,「官話」也就逐漸成了各方言區之間共同使用的「共同語」;

另一方面,以北方話為基礎的白話文學作品,特別是元明以來的戲曲,也更多地接受了北京話的影響。這樣,北京話就為漢民族共同語的標准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到了清朝末年,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的漢民族共同語實際上已經形成。

新中國的普通話以北方話語音為基礎音,加以部分修正(主要是吸收灤平話的特點如直接、清晰、明確)。以灤平話為主要標准——灤平是北方話的推行區、記錄區。

(1)北京話為什麼是普通話擴展閱讀:

普通話和北京口音的普通話區別:

一、指代不同

1、普通話:是現代標准漢語的另一個稱呼,是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以北方話(官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漢民族通用語。

2、北京話:北京腔調的官話是在北京話和北方話的基礎上發展的,是官話的一個分支,雖名稱中有「北京」二字,但並非北京話。更准確的說北京官話是熱河地區的方言

二、發展不同

1、普通話:《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攻堅工程實施方案》計劃「到2020年,在全國范圍內基本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具體為全國普通話普及率平均達到80%以上。

2、北京話:主要分布於北京市、河北省承德市、廊坊市、涿州市,內蒙古赤峰市,遼寧省朝陽市、葫蘆島市建昌縣、阜新市部分地區。北京官話可分為京師片、懷承片、朝峰片、石克片四片,使用人口約1500萬。三聲四調,古入聲派入平、上、去且相對均勻。

B. 北京話就是普通話嗎

北京話不是普通話,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才是全國普通話標准音採集地。

北京腔調的官話是在北京話和北方話的基礎上發展的,是官話的一個分支,雖名稱中有「北京」二字,但並非北京話。更准確的說北京官話是熱河地區的方言,主要分布於北京市、河北省承德市、廊坊市、涿州市,內蒙古赤峰市,遼寧省朝陽市、葫蘆島市建昌縣、阜新市部分地區。

清雍正六年設「正音書館」,以北京官話為標准語,在全國推行,以後北京官話逐漸取代南京官話成為中國官場主流的標准語,有人也稱之為北方官話,和被稱為南方官話的南京官話相對應。清末進行國語編審,民國初年擬定國音,「京國之爭」以後實行以北京官話為基礎的新國音,自此以北方官話為藍本的國語(普通話)成為中國官方標准語言。

(2)北京話為什麼是普通話擴展閱讀:

1909年清政府將北平官話命名為國語。民國時多次制定標准,1918年北洋政府公布了第一套國家認可的國音注音字母,1923年國語統一籌備會第五次會議決定基於現代中國北方官話的白話文語法和東北話語音制定語音,1932年經國民政府教育部頒布《國音常用字匯》後,確定國語標准。

新中國成立後1953年以熱河省省會(1955年中央裁撤熱河省承德劃入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為普通話標准音的主要採集地,制定標准後於1955年向全國推廣。200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確立了普通話和規范漢字作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法律地位。

C. 為什麼北京話是普通話,而粵語不是 普通話

中國的文化中心在北方,中國人的主體是北方人。在漢語形成之初,兩廣還不是中國版圖,而是百越之地,生活著馬來人。廣東人的祖先都是馬來人,不是中國人。廣東人的口音,與越南人,泰國人沒有什麼不同。廣東話是馬來口音講漢字。怎麼能夠當作國語呢。

D. 北京話是不是就是普通話,為什麼

北京話屬於北京官話,流傳於北京城區。有人把北京話、北京話口音濃重的普通話稱為「京片子」。范圍通常指的北京話是指北京市區的口音,不包括北京郊區縣的方言。 基礎 漢語標准語(普通話、國語等)以北京官話為基礎。盡管如此,北京官話和普通話還有一定的區別,相對於普通話而言,北京官話也是一種方言。 北京話,亦稱北京方言,屬於北京官話的京師片,流傳於北京市區。說話人帶有明顯的兒化尾音,有人把北京話的濃重口音稱為「京片子」、「京腔」。其實嚴格來說,北京官話並不等於普通話,而北京方言則更是與普通話存在不少差異,不過很多人都認為學習了普通話約等於掌握北京話。 北京官話在清代中後期逐漸取代南京官話成為中國的標准語,現在稱為「國語」或「普通話」。北京官話所屬的華北官話覆蓋麵包括了整個北京市,河北北部、內蒙古部分地區,廣義的華北官話還覆蓋東北三省,也有人稱其被北京官話,但這容易引起歧義,實際上北京官話又稱北方官話,明成祖遷都北京以後逐漸取代南方官話成為中國官方的主流語言。 南北朝時期開始,中原雅音南移,作為中國官方語言的官話逐漸分為南北兩支。元朝以北京為大都,元朝統一全中國,以北京音作為天下通語標准音,北京話第一次成為中國的標准音。明朝成立後,以南京官話為漢語標准語,明朝永樂年間建都北京時從南京北調40萬人口,超過北平原有人口,清朝定都北京後大批滿人進入北京,明朝的北京話話逐漸演變形成了北京話。清雍正六年設「正音書館」,以北京官話為標准語,在全國推行,以後北京官話逐漸取代南京官話成為中國官場主流的標准語,有人也稱之為北方官話,和被稱為南方官話的南京官話相對應。晉代五胡亂華、衣冠南渡以後,中原雅音南移。不同的政權都按照其首都的語言為標准。北方朝代一般以洛陽話為標准音,南方一般以建康話為標准音。西晉後的北方話是北方游牧民族學習漢語和留在中原的漢民族和北方少數民族語言融合的產物,初步形成北方話,北方游牧語影響下北方雅言不在,比如西晉後的洛陽話和晉代前的漢語已經有很大差別。中國西晉後期之前的中原人總體是漢民族,而西晉後期北方少數民族大量南遷中原,並建立了十六個政權,歷史稱為東晉十六國的時期,中原出現了留在中原的漢人和北方少數民族的200多年的民族大融合,此後的中原人已經不只是有漢族血統,更融入了大量的北方少數民族血統,而由於漢文化比北方少數民族文化發達,漢語比北方少數民族的語言容易使用,漢族人在經濟等方面的發達,遷徙入中原的北方少數民族經過幾百年的漢化後[1],自己民族的語言已經很少說,甚至不會說,而更大量使用漢語,初步形成了北方漢語,再加上後面幾次遷徙入中原的北方少數民族漢化,逐漸使中原人再次多次融入了大量的北方少數民族血統,北方漢語大體形成,為現代的普通話奠定了基礎。那時不僅北方少數民族的民間自己在漢化,還有北方少數民族建立的政府推動的北方少數民族漢化,比如北魏孝文帝改革遼朝時期,少部分北方少數民族遷入中原,金朝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大量遷入中原[2]。元朝成吉思汗南下,大量蒙古族等民族遷入中原,元朝以北京為大都,以北京音作為天下通語標准音此時的語言為官話雛形.比如從元朝初年開始,元朝統治者已經把遼朝金朝時期入居黃河流域的契丹人和女真人,與漢族相融合,在元朝已被視為「漢人」, 明朝時期,還有蒙古族等少數民族留在中原,在中原再次出現了民族、民系的融合,還有明朝永樂年間開始建都北京,北京話再次成為官方語言,清朝定都北京後大批滿人進入北京,明朝的北京話逐漸演變形成了清朝的北京話。清朝時期,在康熙、雍正、乾隆和清朝軍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國實現了大統一,再次建立了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中國北方少數民族和那時的中原人、華南人等再次在統一的國家裡,比較徹底的消除了明朝200多年的北方少數民族和那時的中原人的矛盾和始終無法解決的邊患問題,為華北的民族融合創造了非常好的條件,不少少數民族再次遷入華北(包括中原),北方話繼續形成。同時清朝中央政府定都北京,以中國首都北京話為代表的為北方話最後形成清末進行國語編審,民國初年擬定國音,「京國之爭」以後實行以北京官話為基礎的新國音,自此以北方官話為藍本的國語(普通話)成為中國官方標准語言。隨著現代教育、傳媒的普及發達,當代的北京官話 - 普通話,在華語圈有向各種方言滲透的趨勢。 是否受滿語影響 對於北京話的語音及詞彙系統受到滿語及滿式漢語影響的程度及范圍也有人提出了商榷[3]。具體來說,前一種觀點認為北京話中的輕聲及兒化等語音現象是受到了滿語或滿式漢語的影響而產生或加強的。但是,有觀點認為它們是漢語自身發展的結果。 特點 北京話是最接近普通話的方言。北京話的兒化音現象比普通話強得多,語言綿軟,曾受到滿式漢語的一定影響。而且還有相當一批地方性詞彙,老北京居民中保留更多,祖上返三輩的不純粹貶稱為「胡同兒的話」。也經常有人,包括北京人自己,用「痞」來形容北京話。 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當代的北京話已經不同於20世紀初期的作為國語標準的北京話(如老舍、愛新覺羅溥儀的錄音),而更貼近於20世紀初期的東北話(如張學良的錄像),但是在京劇念白中的京白,仍然使用近似清宮廷中的滿式漢語,音韻與當代北京話相比顯得更輕快。。

E. 為什麼北京話成了普通話呢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北京話和普通話比較接近,但還是有差別的,更具體的說北京化雖然多數人能聽明白,但其根本還是方言。 普通話是以北京音為標准音,以東北方言為標准語言的標准化語言。一個土生土長的北京人用一口濃重的北京腔也能通過普通話一級乙等的的測試,因為他可以准確的發出漢語拼音所規定的標准發音,但在我們聽來他說的就是北京味,因為他是方言,特別強調一些字的發音和重音。比如「您吃了嗎」這句話,北京特別強調吃這個音,會發的很重很長。有些句子的尾音上挑或者發成輕聲,導致有些人認為北京話輕浮,發飄。至於具體的區別方法還沒有明確的定義,要靠個人的總結和摸索。我是長春人,可以在短時間內模仿出北京口音來,雖然不是特別地道但也可以騙過很多人,仔細比較的話就會發現其中的區別的

F. 為什麼把北京官話定為普通話的標准音

民國初年制定的老國音是一種不南不北的人工讀音,用的是北京話的調值(音高),但又保留了南方話的入聲。而且國語唱片灌制的時候請的趙元任先生,他用的又是南京入聲。雖然老國音還有一些不同於平常說話的發音,但普通人耳朵沒那麼講究,老白姓聽起來就和江淮地區打官話時的腔調也差不多。打個比方,李鴻章是合肥人,翁同和是常熟人,一個說江淮話,一個說吳語,但若是都照著老國音似的咬字說話,聽上去還真難分辨,並且口音上是偏向李鴻章的。試想一個江南地區的學生,在學堂里學了一口這樣的話回家來,父母聽到什麼心情?所以老國音甫一公布就遭到江南地區的強烈排斥。公開的理由是老國音標准不明確,不宜於教學,並舉了什麼「掀翻大菜台」、「教員相打,縣知事作揖」的狗血事件以壯聲勢,強烈要求廢除尷尬的老國音,明確定立之前被自己親手否定的北京音為標准。最後政府聽從了江南地區的建議,愉快地扶正了北京音。
南北朝時期開始,中原雅音南移,作為中國官方語言的官雅言逐漸分為南北兩支。六朝即南京官話為漢語標准語,明朝永樂年間建都北京時從南京北調40萬人口,超過北平原有人口。清入主中國,舊北平話逐漸演變形成了北京話。清雍正六年設「正音書館」,以北京官話為標准語,在全國推行,以後北京官話逐漸取代南京官話成為中國官場主流的標准語,有人也稱之為北方官話,和被稱為南方官話的南京官話相對應。清末進行國語編審,民國初年擬定國音,「京國之爭」以後實行以北京官話為基礎的新國音,自此以北方官話為藍本的國語(普通話)成為中國官方標准語言。隨著現代教育、傳媒的普及發達,當代的北京官話 - 普通話,在華語圈有向各種方言滲透的趨勢。

G. 為什麼北京人都會說普通話

你會不會說自己家鄉的本地話?普通話就是以北方方言為基礎修正固化為統一使用的一種通用語言,所以,北京人都會說普通話,但北京話不是普通話,只是很接近而已。

H. 為什麼外國說北京話是普通話

中文的口語就是普通話的發音。北京是中國的首都,北京地區所說的方言成為全國范圍內使用的普通話,外國說北京話是普通話是因為中文的口語就是普通話的發音,北京話其實算得上是普通話的基礎,北京的政治、經濟、文化影響最大。

I. 為何北京話能打敗四川話成為普通話

曾經有這么一個段子,說的是在決定官方語言的時候,四川話和普通話進行了強勢PK,最終普通話以一票優勢勝出,於是現在大家都開始說普通話了。

這個段子可以說是驚心動魄,有板有眼。但是這是一個經不起推敲的故事,也就是說它只是一個謠言,一個段子,並非真正的歷史。今天日航君就和大家聊一下藏在這個段子後面的有趣的歷史。

三、總結

因此綜上來看,四川話PK北京話一事實屬是網路段子手編造出來的一個謊言。但是這個謊言卻有著非常廣的市場,加上一些網路大V的煽風點火,最終讓很多人信以為真。實際上它僅僅是個謊言。

因此在面對互聯網上復雜的各種信息的時候,大家還是要保持一顆慧眼去細心查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