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二月二北方風俗吃什麼 二月二龍抬頭吃啥北方
導讀:二月二正值春天來臨,所以二月二的飲食都與春天相關,在二月二的食俗中,春餅和春卷就是寓意春天到來的美食,其實南北方二月二美食是有一定差別的,那麼你知道二月二北方風俗吃什麼?二月二龍抬頭吃啥北方嗎?以下是我對北方二月二美食的介紹,感興趣的朋友來看看吧。
二月二北方風俗吃什麼
1、面條
吃面條,也叫吃「龍須」,龍須面也由此而得名。「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這一天人們用吃面條的習俗來祭拜龍王,希望它能夠行雲布雨,廣灑甘霖。
2、餃子
到了二月二,家家戶戶都會包餃子,這一天吃餃子被稱作「吃龍耳」。過去,醫學不發達,染上病就不容易治好,大概人們認為「龍抬頭」會鎮住一切病害,吃了「龍耳」,龍會保佑自己身體健康,祛除百病,到現在還流傳著「二月二吃水餃,百病懼龍體外跑」的順口溜。
3、炒豆子
炒黃豆源自武唐時期的傳說,據傳因武則天奪唐氏江山,改國號為周,引玉帝大怒,命傳諭四海龍王三年內不得向人間降雨,玉龍不忍,違反帝諭私自降水,結果被打下凡界,壓在山下,並立了一座字碑,上寫:「玉龍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百姓們為救玉龍,想盡了辦法,這年的農歷二月二,人們發現黃豆都是金黃的,很像金豆,於是家家戶戶都炒了很多黃豆,並在院里設案焚香,供上「開花的金豆」,玉帝因此而釋放了玉龍,人間得降甘霖。
4、燜子
「煎燜子」叫「煎龍鱗」,因為銀白色的燜子切成扁塊狀,排在一起很像龍的鱗片。每片「龍鱗」的兩面都被煎成金黃色,以表示對「懶龍」的懲罰,督促它盡力治水,好帶來豐收。吃的時候,把煎好的燜子盛到碟子里趁熱澆上麻醬汁、蒜泥、醋、醬油等作料,佐以主食大餅或燒餅食用,清香爽口,餘味綿長。
5、煎餅
二月二還有吃煎餅的習俗。二月二吃的煎餅多是高粱面或白面做的。把面調得粘糊糊的,把鍋燒熱,最好是平底鍋,用一塊肥肉一搓,以防粘鍋,再把調好的麵糊攤在鍋內,用鏟子攤勻,轉眼就熟。這是因為當時正好是驚蟄前後,各種毒蟲都開始活動,人們以此來提醒不要受毒蟲的傷害。
6、炒麵棋
炒麵棋又名炒蠍豆,有稜有角,形似棋子。此時恰逢初春,蠍類毒蟲蘇醒,吃炒麵棋意喻著人們對害蟲的規避心理,童謠唱曰:「吃了蠍子爪,蠍子不用打。」
7、吃太陽糕
老北京二月二除了吃春餅外,還有一種名曰「太陽糕」的食品,是用來祭太陽神的。民間有在二月初一這天祭太陽神的習慣,後將土地神的生日也納入其中,改在二月二,稱中和節。《燕京歲時記》記載:「二月初一日,市人以米面團成小餅,五枚一層,上貫以寸余小雞,謂之太陽糕。都人祭日者,買而供之,三五具不等。」這種糕是用米粉蒸制的。
二月二龍抬頭吃啥北方
炸糕
在北京、天津等地,人們有在春龍節這天吃油炸糕的習俗,叫「食龍膽」。有兩種,一是「素糕」,二是「油炸糕」。油炸糕色澤金黃,被稱作龍膽是很形象的。做法是把黍子碾成黃米,再把黃米磨成面,即成黃米面,由黃米面做成的黃米糕具有「黃、軟、筋、香」四大特點。
龍須面
吃面條是「扶龍須」,北方人喜歡在二月二吃碗「龍須面」討個好彩頭。龍須面由山東抻面演變而來,抻出的面細如發絲,下水如銀龍入海,所以得名。龍須面有一個傳說,相傳御膳房裡御廚,在立春當日,做了一種細如發絲的面條,宛如龍須,皇帝胃口大開,龍顏大悅,贊不絕口。二月二食龍須面有「順順溜溜、順心如意」的美好寓意。
春餅
二月二吃春餅也被叫做咬「龍鱗」,是因春餅圓且薄的形狀好似鱗片而得名。二月二吃春餅的習俗源於清代,或素或葷,餅內捲入肉食以及韭菜、蘿卜、豆芽等蔬菜。
豬肉餃子
吃水餃叫吃「龍耳」,餃子有的形似元寶,有的形似耳朵,龍抬頭這天吃餃子稱之為「食龍耳」。「舒服不如倒著,好吃不如餃子」,在「龍抬頭」這天,講究吃「肉菜餃子」,即餡中有肉又有菜,取「肉菜」之諧音「有財」,寄語新財源滾滾之意。
豬頭肉
吃豬頭肉稱「挑龍頭,二月初二吃豬頭肉也有說法。自古以來,供奉祭神總要用豬牛羊三牲,後來簡化為三牲之頭,豬頭即其中之一。
驢打滾
老北京的習俗,人們總喜在農歷二月二買「驢打滾」品嘗。黃豆粉面裹豆沙餡兒的驢打滾外形圓潤,有「財源滾滾」的吉祥含義。
米飯
吃米飯叫吃「龍子」,這個大家比較容易做到。米飯不見的是白米飯,雜糧飯也是可以的。
餛飩
吃餛飩,就是吃''龍眼「,如果面條、餃子和餛飩一起吃就是龍拿住珠。
❷ 燜子是什麼
燜子是中國北方地區的傳統特色小吃,定州人「上到九十九,下到剛會走,都吃過燜子」。不同地方,燜子的做法有差異。
煙台、大連燜子用地瓜澱粉做原料,河北靈壽、行唐、定州燜子用精瘦豬肉和山葯粉面灌制而成,河南禹州燜子用特殊紅薯製作成半成品粉條壓制而成,丹東燜子的原料是澱粉 ;調料有蝦油、芝麻醬、蒜汁等。
煎燜子,又叫煎龍鱗。雖是一塊小小的燜子,天津人吃起來卻格外講究。得用刀將燜子切成大小均衡的扁塊狀,用油煎到雙面都呈出誘人的焦黃色嘎巴為止,在碟子里碼到一塊兒,顏色和形態都好似龍鱗。傳說吃燜子,是為了懲治懶龍,求一個今年風調雨順,帶來豐收的好兆頭。
天津的燜子是有些與眾不同的。其他地區的燜子多用地瓜澱粉製成,常常是蒸著吃,或用其他配料一起炒,天津燜子是用純綠豆粉做的,得經過層層過濾、攪拌、熬制、收汁、發酵,才能做出一塊優質的好燜子。
(2)北京稱呼燜子叫什麼擴展閱讀:
煙台燜子起源:
相傳,有門氏兩兄弟到煙台曬粉條。一天,門氏兄弟剛將粉胚作好,卻遇上了連陰天。粉條若是曬不成,粉胚要酸壞,情急之下,門氏兄弟便將鄉親們請來用油煎粉胚,加蒜拌著吃。大夥吃過以後異口同聲說好啖(dàn,轉音「歹」dǎi),味道好。
於是,大家就幫著門氏哥倆支鍋立灶煎粉胚賣。往來客人都說好吃,但問此食品叫什麼名時,誰也答不出來。其中一個有學問的人認為它是門氏兄弟所創,而且又用油煎燜,脫口而出:「燜子。」從此,便有了「燜子」的大名。
用油多少是影響味道的決定性因素之一,油不能太少但絕不可以太多,太少了容易糊鍋底,而油放多了會使燜子四面都是膩膩的而且不會上嘎(音ge,)就是嘎巴,特指燜子兩面煎好後那層焦焦的、黃黃的、酥酥的、香香的東西。
炒燜子的火候也是一大關鍵,火不能太大,時間不能太短,否則燜子容易炒不透,外面看著好了,但裡面是實心的,味道大打折扣,最好是用燒煤的大爐子滋潤著炒,等炒到燜子從內到外都變成淡黃色,通體晶亮透明,軟軟的,糯糯的,上下都已結了一層黃燦燦的嘎,一陣陣異香撲鼻而來,終於可以出鍋了。
吃燜子必不可少的調料只有三樣,一是用兌好鹽的蒜汁,二是破(指用水兌)好的芝麻醬、還有醬油。
❸ 「燜子」的由來
相傳一百多年前,有門氏兩兄弟來煙台曬粉條,有一次剛將粉胚做好,遇上了連陰天,粉條曬不成,粉胚要酸壞,情急之下,門氏兄弟將鄉親們請來用油煎粉胚,加蒜拌著吃,大家異口同聲說好吃,有風味。於是便幫門氏兄弟支鍋立灶煎粉胚賣,人們都說好吃,但問此食品叫什麼名,誰也說不出。其中一智者認為此品是門氏兄弟所創,又用油煎燜,就脫口而出叫「燜子」。
❹ 南方人連名字都叫不出,北方才有的4種傳統小吃都是什麼
雖然同在中國,但是由於生活的環境不一樣,南北兩方的美食還是有很大的差別。尤其是北方人的飲食更是多種多樣,有很多著名的街頭傳統小吃味道極其鮮美,可很多南方人卻連名字都叫不出來呢。
說了這么多,南方的朋友是不是也好奇嘴饞了?有時間來我們北方,一定要嘗嘗這些傳統小吃,價格實惠公道而且量足夠的大,絕對不會讓你失望呢。
❺ 北方人指燜子是什麼菜
燜子,從成分上說與涼粉別無二致,都是一定比例的澱粉和水,經加熱、攪拌、糊化後的一次奇妙融合。然而從吃法上來講,無論是陝西人加了大勺麻醬、辣子的鹵汁涼粉,還是華南地區的避暑甜品仙草凍,都是將涼粉切塊,根據甜、咸選料,拌之即食。
燜子則不同,此物北方獨有,因而只做咸口。在澱粉與水順利會師後,待冷卻成膠狀,切塊入鍋,少油小火,慢煎至兩面焦黃。這樣熱乎著出鍋的燜子,佐以配料,一口下去其軟、糯、香盡在舌尖綻放。這,才是燜子。
據說燜子起源於一次意外的探索。當時煙台有對門氏兄弟,以賣粉條為生。有回遇上連陰天,無法晾曬粉條,眼看著粉就要酸壞了,兩人情急之下,將之切塊油煎,拌上蒜蓉,分給鄉親們吃。結果,嘗過的人都翹起了大拇指,稱其風味尤勝粉條,自此兩兄弟改賣這種被稱作「燜子」的小吃。至於「燜子」的叫法是以兄弟倆的姓氏冠名,還是取自其連煎帶燜的製法,尚不可考。
❻ 北方二月二吃什麼
北方二月二吃什麼
二月二的飲食習俗多與「龍」有關,如吃餃子為「吃龍耳」,炸油糕稱為「龍膽」……具體北方二月二吃什麼?下面修奧吧為大家分享一些北方二月二的飲食,歡迎參考!
北方二月二吃什麼
二月二正處於驚蟄與春分之間。人們認為經歷了一個冬天後,傳說中的龍也開始活躍了,所以有「龍抬頭」的說法。二月二這天的習俗、講究,都是為了能夠使龍順利地「抬頭」,以祈龍賜福,保佑一年風調雨順。因此,各種食品都被加上「龍」的頭銜。
這一天,家家戶戶還要吃面條、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為「挑龍頭」、「吃龍膽」、「金豆開花,龍王升天,興雲布雨,五穀豐登」,以示吉慶。北方二月二吃什麼?下面為您介紹。
1、面條
吃面條,也叫吃「龍須」,龍須面也由此而得名。「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這一天人們用吃面條的習俗來祭拜龍王,希望它能夠行雲布雨,廣灑甘霖。
2、餃子
到了二月二,家家戶戶都會包餃子,這一天吃餃子被稱作「吃龍耳」。過去,醫學不發達,染上病就不容易治好,大概人們認為「龍抬頭」會鎮住一切病害,吃了「龍耳」,龍會保佑自己身體健康,祛除百病,到現在還流傳著「二月二吃水餃,百病懼龍體外跑」的順口溜。
3、炒豆子
炒黃豆源自武唐時期的傳說,據傳因武則天奪唐氏江山,改國號為周,引玉帝大怒,命傳諭四海龍王三年內不得向人間降雨,玉龍不忍,違反帝諭私自降水,結果被打下凡界,壓在山下,並立了一座字碑,上寫:「玉龍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百姓們為救玉龍,想盡了辦法,這年的農歷二月二,人們發現黃豆都是金黃的,很像金豆,於是家家戶戶都炒了很多黃豆,並在院里設案焚香,供上「開花的金豆」,玉帝因此而釋放了玉龍,人間得降甘霖。
4、燜子
「煎燜子」叫「煎龍鱗」,因為銀白色的燜子切成扁塊狀,排在一起很像龍的鱗片。每片「龍鱗」的兩面都被煎成金黃色,以表示對「懶龍」的懲罰,督促它盡力治水,好帶來豐收。吃的時候,把煎好的燜子盛到碟子里趁熱澆上麻醬汁、蒜泥、醋、醬油等作料,佐以主食大餅或燒餅食用,清香爽口,餘味綿長。
5、煎餅
二月二還有吃煎餅的習俗。二月二吃的煎餅多是高粱面或白面做的。把面調得粘糊糊的,把鍋燒熱,最好是平底鍋,用一塊肥肉一搓,以防粘鍋,再把調好的麵糊攤在鍋內,用鏟子攤勻,轉眼就熟。這是因為當時正好是驚蟄前後,各種毒蟲都開始活動,人們以此來提醒不要受毒蟲的傷害。
6、炒麵棋
炒麵棋又名炒蠍豆,有稜有角,形似棋子。此時恰逢初春,蠍類毒蟲蘇醒,吃炒麵棋意喻著人們對害蟲的規避心理,童謠唱曰:「吃了蠍子爪,蠍子不用打。」
7、油炸糕
在北京、天津等一些地區,人們有在春龍節這天吃油炸糕的習俗,稱之「食龍膽」。油炸糕色澤金黃,被稱作龍膽是很形象的。吃的方法有兩種,一是「素糕」,二是「油炸糕」。
8、春餅
北京一帶,這天多食用春餅,叫做「吃龍鱗」,比較講究的還在食用時搭配「合菜」。合菜是將瘦肉絲與菠菜、豆芽菜、蒜黃等菜蔬合炒而成,吃時將春餅一分為二,抹上甜面醬,配上大蔥,再夾上合菜,捲成筒狀而食。
9、豬頭肉
二月二還有吃豬頭肉、啃豬蹄和咬豬耳的習俗,都是象徵著日子過得吉祥富足。人們形容龍也是從很多動物身上找到特徵,在龍形象里,可以找到蛇、魚、鳳、麟、鹿、馬、牛多種動物的影子。人們用豬頭代替龍頭,也是這個原因。
北方二月二的習俗和食俗
一、山東
1、騾馬大會
在山東,這個節日是春節後的一個重大節日,特別是汶上縣南站鎮在這天還是聞名中外的土地廟子騾馬大會,遠在新疆、內蒙的提前趕著牲畜來趕會,全國各地的客商都來參加這個物質交流大會。這天天明後,太陽未出前,習慣圍倉,就是用草木灰圍一個像盛糧食囤樣子的圖形,中間放上五穀雜糧,用磚壓好,預示今年糧食大豐收,盼望有一個好的收成。用草木灰撒在牆根,念叨「一把灰,兩把灰,蠍子蚰蜒死到堆」,傳說這樣小孩子在牆根玩耍,就是有這些害蟲,也不會傷著孩子。
2、吃炒豆子
還有吃炒豆子(這種炒豆子被當地人成為「料豆」,又稱「蠍子爪」。其中,料豆,指黑豆、黃豆或花生等,一般煮熟或炒熟,也說料豆子。每年農歷二月二在一些北方地區,像西北、山東等地有吃炒豆子的習俗,表示每年春天的開始。)的習慣,提前幾天用佐料把黃豆泡好,晾乾,這天炒好,相遇時相互交換吃。也有用糖炒制的,但主料是黃豆。孩子們走到那家,念叨著流傳的俗語,「二月二,炒蠍子爪(既炒的黃豆),大娘嬸子給一把」,料豆(既炒的黃豆)成了招待的主品。人們吃著料豆去趕二月二的土地廟子會,玩耍、購物、交流、看戲等。學生們到了學校,更是熱火朝天,教室成了料豆的小型展覽會,嬉笑品嘗,看誰家的手藝好。這天不允許喝糊犢(用麵粉做成的湯),特別是家中有屬龍的更是不行,傳說怕糊龍眼,命不長壽,這天只能吃面條、水餃。水餃餡子是從農田中挖的薺菜、春節的肉,加以佐料製成。縣城在這之前就有賣薺菜的。這天婦女不能在房中梳頭,不然,屋中會掉蚰蜒。而且,婦女也不能動針線,怕傷了龍的眼睛。過了二月二,農民就開始忙農活。
二、北京
1、吃春餅
二月二日既然是「龍抬頭」之時,許多食品就與龍牽扯在一起。北京一帶,這天多食用春餅,叫做「吃龍鱗」,比較講究的還在食用時搭配「合菜」。合菜是將瘦肉絲與菠菜、豆芽菜、蒜黃等菜蔬合炒而成,吃時將春餅一分為二,抹上甜面醬,配上大蔥,再夾上合菜,捲成筒狀而食。此外,北方地區還時興食用面條、水餃等,而且各地都有一個特別的說法,如食用面條叫「吃龍須」(吉林)、「挑龍頭」(河北),吃水餃叫「吃龍耳」(吉林)、「吃龍角」(河北)、「按龍眼」(內蒙古)、「吃龍牙」(北京)等。
2、吃太陽糕
除此之外,二月二的吃食還有一種,名曰「太陽糕」,是用來祭太陽神的。民間有在二月初一這天祭太陽神的習慣,後將土地神的生日也納入其中,改在二月二,稱中和節。《燕京歲時記》記載:「二月初一日,市人以米面團成小餅,五枚一層,上貫以寸余小雞,謂之太陽糕。都人祭日者,買而供之,三五具不等。」這種糕是用米粉蒸制的,也有人用江米。而雞是太陽的象徵,雞鳴,則太陽升矣。
3、吃驢打滾
按照老北京的習俗,人們總喜在農歷二月買「驢打滾」品嘗。「驢打滾」是一種豆面糕,北京清真風味小吃。用蒸熟的黃米(或糯米)揉成團,撒炒熟的黃豆面,再加入赤豆餡心,捲成長條,撒上芝麻桂花白糖食用,由於清代經營食攤現制現售「驢打滾」時,隨制隨撒豆面,猶如郊野毛驢就地打滾粘滿黃土似的,故得此詼諧之名。還有一些北方地區還會食用豬耳朵、豬蹄來慶祝二月二。
三、山西省
1、吃與龍有關的麵食
「山西大部分地區喜歡吃麵食,平日里常吃的麵食,在二月二的當天都有了講究。」聶元龍介紹,比如山西人最常吃的面條,在二月二當天都會有個好聽的名字「吃龍須」。吃粉條也會稱為「吃龍須」或「挑龍尾」。
有些地方二月二吃的餅叫「龍鱗餅」,而呂梁地區這天吃煎餅或蔥油烙餅,稱為「揭龍皮」。太原地區這天除吃烙餅外,還有吃水餃,叫做「吃龍耳」,也有人用餅卷上合菜吃,意謂合龍頭。晉南這天則一定要吃麻花、饊子,謂之「啃龍骨」。「無論哪種麵食,山西人都要想辦法與龍聯系,這與山西人對龍神的信仰有關。」聶元龍說。
不過有個例外,在呂梁山區,二月二吃的麵食就不帶「龍」字。當地叫吃「棗山」。所謂的「棗山」是春節前做的人形麵食。「棗山」在春節時供神,正月十五擺完火爐後,第二點在殘火上烤,當地人相信正月十五火爐烤的「棗山」治百病,大人們把「棗山」的「身子」給小孩吃,而「頭」則留到二月二早上給壯年男子吃,當地人說二月二吃「棗山」,犁地時碰不上石頭,耕地時有力氣。
2、引龍祈求風調雨順
晉南地區認為這一天是青龍活動的日子,忌去河邊、井上擔水,以免帶回龍卵。在河邊、井旁走動與勞作時,很注意安靜,盡可能不弄出聲響,以免驚動了青龍,把風調雨順的好年景破壞了。
晉北地區這一天,盛行「司錢龍」。早上太陽未出山,家家戶戶提一把茶壺,到河邊或井上去汲水。按照這一年幾龍治水的推算,在茶壺內放幾枚銅錢或硬幣。汲水以後,隨走隨傾地灑一條水跡回到家中,將餘下的水與錢全部倒入水缸,錢龍就引回家來了,意喻一年發財。引錢龍時特別忌說話,以免驚跑了錢龍。
晉西北一些地方的引錢龍,選擇一棵大樹或一塊大石,用灰線圍灑一圈。再用紅線拴一枚銅錢,先將銅錢置放在灰線圈內,手拉線牽回家中,用容器蓋住即成。
晉東南地區的引錢龍,是用灶灰,灑一條彎彎曲曲的.灰線,從門外一直通到廚房,圍繞水缸一圈即可。
3、驅百蟲
俗話講:「驚蟄過,百蟲蘇。」青龍節里,民間流行著許多驅毒的活動。《陽城縣志》記載:「百蟄初驚,懸天師符以辟蟲毒。」早上,人們起床時,忌說「起」字,恐怕一切毒蟲也應聲而起。晉南地區民俗喜煮蔓菁湯,遍灑屋內牆縫、牆角,炕席底、床下,謂之「禁百蟲」。也有的集合村民,抬著神像,到各家門首,向院內灑米湯,意喻將瘟疫禳而散之。人家門前則圍以石灰。晉東南地區民俗畫一個葯葫蘆,內裝蛇、蠍、蜈蚣、蚰蜒、蜘蛛等五毒蟲害,貼於牆壁,謂之「辟百蟲」。也有的用豆、麥面搓成燈捻形式,埋在土中,稱之為「薰蚰蜒」。晉中地區民俗家家拍簸箕,童謠有「二月二,拍簸箕,跳蚤、壁虱不敢上炕哩」。用石灰在廁所及門前圍上一條線,稱作除瘟。呂梁地區習慣家家掃除房屋。晉北地區講究「糊狼嘴」,用麻糖或黍米面團粘貼在二郎神吠天犬的嘴邊。
四、西北「黃梨會」
二月二在西北,甘肅岷縣等地有吃炒豆子的習慣,表示每年春天的開始,岷縣的二月二會,前來浪會的人們買大黃梨拿回家孝敬老人,故「二月二」廟會又稱「黃梨會」。
五、陝西
吃爆米花
在陝西流傳兩句話一是炒豆一定要吃,在二月二的時候,在農村,家家都要爆米花、炒苞谷豆、炒棋子豆,豆豆既給在家的人吃,還要留下一部分送給至親。吃炒豆豆也叫「咬蟲」,也就是俗話說的「咬了蟲,牙不疼」。每年農歷二月初二,陝西華陰一帶的人們把供奉於神靈前的獻糕,像蠍子、蠍子尾巴的花饃切成碎塊,在鍋中烘乾,讓小孩子吃下去,認為這樣對孩子有好處。二、剃頭理發圖吉利,「二月二,龍抬頭」,陝西人認為二月二去剪頭發最吉利,在二月二」當天給男孩子把頭剃光,以使孩子像驢去掉鞍子一樣輕松、愉快地生活。
六、東北
二月二在東北,吉林、遼寧、黑龍江、內蒙古東北部,吃豬頭肉、理發、放鞭炮。
七、河北
二月二在河北,農村早起有挑龍蛋的風俗,天還沒有亮的時候,男主人用水桶從村裡的水井裡打水,相傳二月二的水井裡會有龍蛋,挑回家裡以求風調雨順,取吉祥之意。
河北部分地區,還有二月二自己家裡炸麻花吃麻花的習俗。
北方二月二的民間習俗
打灰墩兒
打灰墩兒也是一項重要的活動。農歷二月初二清晨,村民早早起床,家庭主婦從自家鍋灶底下掏一筐燒柴禾餘下的草木灰,拿一把小鐵鏟子鏟些草木灰,人走手搖,在地上畫出一個個圓來。圍倉的圓圈,大套小,少則三圈,多則五圈,圍單不圍雙。圍好倉後,把家中的糧食虔誠地放在倉的中間,還有意撒在倉的外圍,象徵當年的大豐收。
不做針線活
婦女們在這一天不能做針線活,因為蒼龍在這一天要抬頭觀望天下,使用針會刺傷龍的眼睛。婦女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龍抬頭,龍不抬頭我抬頭」。起床後還要打著燈籠照房梁,邊照邊念「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無處藏」。
;❼ 吃燜子是啥習俗啊
二月二 吃燜子 中國是傳統的農業文明國度,陽光哺育萬物生靈,直接影響著農作物的耕作與收獲,國人自古就對太陽充滿了崇拜。 清代,北京等地的百姓用白米面加糖製成太陽雞糕,在二月初一這天祭祀太陽,祈求風調雨順,農作物豐收。清代《春明歲時瑣記》中說,相傳二月初一是太陽真君生辰,人們要向太陽焚香叩拜,供奉糕乾樣子的夾糖糕,糕面上有小雞的圖案,稱作太陽糕。如此,我們也不難搞懂「太陽雞糕」名字的緣由了。在古人的思想中,雞是象徵陽氣和生命力的神鳥,所以在太陽糕上印上雞的形象當是人們珍重陽光、熱愛生命的心理使然。直至20世紀30年代,京津市面上還有賣太陽糕的攤販,以後逐漸消失。 二月初二是中和節,在這「龍抬頭」的日子裡,天津人吃煎燜子、烙餅、炒雞蛋和豆芽菜。煎燜子俗稱煎龍鱗,寓煎除害蟲;烙出的餅叫龍鱗餅,有保護龍身的意思,老人們還從院門口向家中方向撒灶灰和谷糠「引錢龍」。 白色的燜子要切成扁塊,排在一起很像龍的鱗片,每片燜子兩面都被煎成金黃,以表示對「懶龍」的懲罰,希望它努力治水,保佑豐收年景。天津燜子也屬於涼粉類食品,但講究用極細的綠豆澱粉,煎好後趁熱澆上麻醬、蒜泥、醋、醬油等作料,清香爽口,回味綿長。早春時節冷熱不定,熱食屬陰的燜子,平衡兼顧,大有創意。
❽ 北方的燜子到底是什麼
燜子主材為澱粉,是一種食品,是北方地區的傳統特色小吃,不同地方燜子的做法有所不同。
燜子看起來和涼粉一樣,都是QQ彈彈的。實際上,從成分上說燜子與涼粉別無二致,都是一定比例的澱粉和水,經加熱、攪拌、糊化後的一次奇妙融合。有一點不同的是,燜子只有咸口。
吃法:做湯,炒著吃都可以,非常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