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北京的護城河是說的哪個城市
擴展閱讀
上海飛慢切斯特多久 2025-07-10 15:37:52
華璽廈門哪裡的 2025-07-10 15:34:33

北京的護城河是說的哪個城市

發布時間: 2023-01-03 04:55:24

1. 漫步雍和宮、東直門的北京護城河

先說北京護城河

      北京是六朝古都,金中都城和元大都城的四周均有護城河。今德勝門外的土城溝便是元大都

北京護城河護城河的遺跡。1368年(明洪武元年),明朝軍隊攻佔元大都後,為易於防守,於1371年將元大都北城牆南移,並利用高梁河、積水潭(太平湖部分)作為北護城河。1419年,又將元大都南城牆南移,並新挖開護城河(即前三門護城河)。對於元大都的東、西護城河,則仍按元代舊制,只是分別向南伸延與前三門護城河接通。此後,在修築外城城牆時,又開挖了外城護城河(即今南護城河),並將各條護城河的水都匯集到東便門,經大通橋,入通惠河。自此形成了與北京城牆相配套的護城河格局,並在此後的500多年中,逐步變成了老北京城風貌的重要標志。

據1953年的測算,北京護城河的總長度為41.19公里。其中,西北護河(西直門至德勝門外松林閘)長1.84公里,東北護城河(松林閘至東便門)長10.91公里,西護城河(西直門至西便門)長5.22公里,前三門護城河(西便門至東便門)7.74公里,南護城河(西便門至東便門)長15.48公里。新中國建立前,北京護城河的水源主要來自玉泉山及西山諸泉,經長河、玉淵潭等流入護城河,再經護城河流入城區河湖。北京護城河也是城區雨水和生活用水的排水河道,歷史上對京城的防洪排澇起過很大作用。

      目前,北京只有北護城河一段和外城的南護城河依然存在,總長度不過原來的一半。

      都說北京西貴東富,從歷史考證倒不如看護城河,現在阜成門的金融街與東直門到雍和宮、安定門東護城河的城市景象和老宣武的菜市口東南角、老崇文的景泰橋西南角一片無法比較。今天中午一小時到文化部文化報等人時刻,轉了周邊護城河的景感觸最深。

2. 護城河是在哪裡的

護城河顧名思義是防護城池所挖的人工河,一般在平原地區城市無險可守,古人會築起高高的城牆,城牆外再挖一道深深地護城河,甚至護城湖。

現存的大概有北京故宮護城河、商丘護城湖、淮陽護城湖、聊城護城湖、菏澤護城河、濟南護城河、合肥護城河、襄陽護城河、蘇州護城河、上海嘉定護城河等。

附圖:

商丘護城湖

3. 請問北京內城護城河、外城護城河、皇城護城河、皇宮護城河變遷

護城河 護城河概念 人工開挖的壕溝,引水注入形成人工河,作為城牆的屏障,作用是維護城內安全,阻止攻城者,古人安全防禦手段之一。 北京護城河 北京護城河分為:外城護城河、內城護城河、皇城護城河、皇宮(紫禁城)護城河。 皇宮(紫禁城)護城河 皇宮(紫禁城)護城河,即環繞紫禁城的護城河,俗稱筒子河,筒子河又分為內筒子河跟外筒子河,建成於明代永樂十八年(1420年)至今已有580年的歷史。河水自西北流入,向東南流出至御河。 明永樂年間改建北京城時,在紫禁城外開鑿了護城河。明代,筒子河只圍繞紫禁城東、北、西三面,分別稱為東華門筒子河、神武門北筒子河、西華門筒子河。作為紫禁城的第一道防線,起保衛四面城垣的作用,使敵人無法涉河攻城。即人們常說的「金城湯池、深溝高壘」的意思。既然作為護城河,就應該四面環繞,而不能南面無河。所以,到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下令工部將午門右邊的紫禁城河水,從西闕門外右板橋下面的暗溝引入西闕門,由午門前面石板道下的暗溝引向東流,經東闕門石板道下面暗溝流入太廟(今勞動人民文化宮)。這條長七十丈九尺九寸的暗溝定名為午門暗筒子河。至此,紫禁城護城河才形成今天的模樣。 據考證,明代「護城河的河池距城牆20m,河面寬52m,河底距地面深5m,周長3840m。兩岸河幫均用厚50cm,寬70cm的花崗岩灌白灰漿碼砌,河幫呈垂直狀,背後1.5m寬的金剛牆用長44cm、寬22cm、厚11cm的城磚鋪漿做法砌築而成。河幫上砌有平均高1.5m、寬0.5m的攔護用的矮河牆,用長44cm、寬22cm、厚11cm的城磚糙淌白十字縫做法砌築。護城河的河底用灰土夯實」。 外筒子河的水流入紫禁城內形成了內筒子河。內筒子河的水源來自神武門西靠近西北角樓城牆根下面的進水閘,由一條南北直長的地道穿過城牆轉道紫禁城裡改為明溝。筒子河除了防衛之外,還有防火和為故宮提供用水水源之用。 簡子河是原北京城內外中僅存比較完整的護城河。外護城河因拆除北京城城牆過程中大部分被填埋,現存的零星護城河河段已經完全失去原有風采和風貌(略)。 治理維護好筒子河及周邊地區環境,恢復紫禁城原有古樸典雅、庄嚴肅穆的氛圍,保護好首都北京的古都風貌,是刻不容緩、勢在必行的。 .

4. 護城河的北京

北京護城河:外城護城河、內城護城河、皇城護城河、皇宮(紫禁城)護城河等四類。
古代的城防體系有城牆就必有護城河。北京的護城河不是一潭死水,它有上源(玉泉、白浮泉、密雲諸水),有流向(自西北向東南與轉河、金水河、壩河、通惠河及「六海」接通),是京城水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護城河水是流動的,有時流速還很大。這是因為,護城河上建有許多閘、壩,以調節水量,控制流速。筆者在德勝門護城河岸邊長大。那時的這段護城河水深面寬,北側傍轉河,還連著一片大葦塘(後來修成「太平湖」)。北護城河從西向東流經德勝門箭樓西側的松林閘。閘下河道50米處有三層台階(每級高1米多),水從上一級流向下一級,形成4至5米的落差。河水流到箭樓下,沖擊粗壯的橋樁,發出巨大的轟鳴聲。松林閘下水平如鏡,一到台階,河水如脫韁野馬急沖而下,形成德勝門箭樓下一道水景。

5. 北京城池的護城河

今北京城之前身——元大都城的四周都有護城河。1368年明朝軍隊佔領元大都後將北城牆南移,利用挖土築城後留下的溝渠修建了北護城河,同時開鑿出前三門護城河,使原先元大都的東、西護城河與前三門護城河相連接。嘉靖朝修築外城牆時,也開鑿了護城河。
北京護城河水系來水方向為西北玉泉山、白浮泉等地,經長河抵西直門外高梁橋,然後分為兩路。一路向東,經德勝門水關再分為兩支,南支注入城中積水潭、三海,進入宮城護城河(筒子河),然後經正陽門東水關流入內城南護城河;東支繼續東行,在東北角樓處南轉成為東護城河,在東便門西水關以北同內城南護城河合流。第二路從高梁橋向南,在西便門水關分為兩支,一支轉向東,成為內城南護城河;另一支向西、向南,成為外城護城河,在東便門水關與內城南護城河和東護城河匯合,注入通惠河。
北京內城護城河以正陽門之東的南河道最寬,為30至50米;東直門與朝陽門間河道最窄,約10米。河水最深處3米,最淺處(阜成門附近)為1米左右。外城護城河比內城窄、淺。經過多年使用,至清朝末年,護城河已與天然河道無異。
在北京城牆上設有水關,為城市進水、排水通道。內城有七座水關:德勝門西水關(內城進水口,三孔)、東直門南(排水口,一孔)、朝陽門南(排水口,一孔)、崇文門東(排水口,一孔)、正陽門東(排水口,一孔)、正陽門西(排水口,三孔)、宣武門西水關(排水口,一孔)共七座水關。外城設西便門東水關(外城進水口,三孔)、東便門西水關(外城進水口,三孔)和東便門東水關(內城、外城總排水口,三孔)共計三座水關。水關基礎為三合土夯築,上覆石板、石塊,再覆城磚,頂部砌成券頂式或過梁式。每座水關均設二至三層鐵柵欄,並派士兵看守。護城河對舊北京的城市生活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明朝永樂年間至清朝中葉,南護城河東段為水路運送漕糧的主要渠道。而前三門護城河和南護城河是冬季冰上運輸線。百姓出遊多從東護城河登舟,沿河南行出東便門,經通惠河遠游通州一帶。每逢中元節,黎民百姓湧向前三門護城河,放河燈、賞河燈,冬季則從河上取冰。此外護城河內還種植蓮藕、茨實,養殖魚鴨,在經濟方面具有很高的價值。
1953年的測算數據顯示,北京護城河的總長為41.19公里。然而隨著北京城區面積的快速擴大,護城河相繼被填或變成了暗河。1960年代,前三門護城河被改成暗河;西護城河、東護城河、北護城河相繼在70年代被改成了暗河。如今,北京護城河只有內城北護城河、外城的南護城河還保留了露天河道。
除護城河外,20世紀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市區內不少頗具歷史文化價值的湖泊被填埋(如太平湖),填埋水面面積總和達到了33.4公頃。其它的一些城市水系,如龍須溝、蓮花池等,或面積縮小,或被填沒。不過,中共政府也將原先的一些野外散落水窪重新修整成為一個大湖泊,如陶然亭湖、龍潭湖、玉淵潭湖、紫竹院湖等。1950年代後又新建了昆玉河、京密引水渠等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