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相聲、小品演員名單
中國相聲、小品演員有:
1、馮鞏:
郭冬臨,1966年7月20日出生於安徽省淮南市,中國內地相聲、小品演員。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1993年,首次登上央視春晚舞台。
⑵ 北京的相聲名家都有哪些
馬德祿,師從春長龍(馬三立的父親,高壽亭,郭榮起的師父);
周德山又名瑞山,藝名周蛤蟆,師從范有緣(馬三立的師父);
裕德隆,德字輩大師兄,藝名瞪眼玉子,師從富有根;
焦德海師從徐有祿(張壽臣,朱闊泉,常連安的師父);
劉德智師從徐有祿(郭啟儒的師父);
李德鍚藝名萬人迷,師從恩緒(馬桂元的師父);
李德祥師從恩緒(馬壽岩的師父);
張德全師從恩緒。
劉德智(?—1952)一作劉德治,北京人。清末,其父在清廷如意館任職。他早年即在御膳房當差,為人機警。後清室遜位,他為求生計,便投在徐有祿門下,作為盧德俊帶拉培養的師弟,學說相聲。年輕時與焦德海合作在北京天橋等處「撂地」說相聲,並曾在觀音寺青雲閣獻藝,當時有很多喜慶堂會也請他倆演出。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還為百代公司灌制過相聲唱片,是為當時活躍於京津一帶著名的「相聲八德」之一。民國二十四年(1935)焦德海猝然病故後,劉德智出面為之募化殯葬。自己仍在天橋說相聲。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他曾在天橋說單口相聲,生活貧困;後參加北京啟明茶社相聲大會的演出,演過相聲《掏溝》、《女招待》等,並串演過小戲《馬思遠》。劉德智愛好文學,喜讀《三國演義》、《紅樓夢》等古典小說。他創作的相聲《批三國》,從關公屯土山降曹起,批講關公在曹營生活,得知劉備下落後,掛印封金,保著兩位皇嫂,過五關,斬六將,直「批」到古城會為止,獨具一格。他還創作了一篇相聲,說一廚房學徒讀《紅樓夢》入迷,不好好學手藝。師傅問他:「你凈看《紅樓夢》,你還想干不想幹了?」徒弟說:「自從林黛玉一死我就不想幹了。」所表痴態惹得聽眾大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他參加了北京舉辦的戲曲界講習班學習。1950年初,他參與創建北京相聲改進小組,被選為改進小組副組長,積極投身於相聲改革工作,並說單口相聲。1951年參加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為志願軍指戰員演出相聲。歸國後,隨抗美援朝後方宣傳隊赴西藏演出過.劉德智親傳弟子有張振魁、郭啟儒等人。
馬德祿,原名馬恩祿,馬三立的父親.(1882-1935),北京人,相聲前輩「八德」之一。幼年刻苦攻書,具有一定文化素養,十三歲時隨恩緒學藝,後拜春常隆為師,長期在京津一帶演出,深受觀眾歡迎。曾與焦德海、玉德龍、周德山、張壽臣、焦少海等共同開辟相聲場地,以穩健、細致、嚴實、諧趣的藝術特點在同行中獲得了很高的威望。一九二○年前後為李德鍚捧眼,頗為李所倚重,曾說「我有幾塊活是德祿給捧起來的」。馬德祿表演相聲注重刻畫人物,語言形象、幽默。他演對口《倭瓜鏢》、《粥挑子》,單口《古董王》、《怯跟班》、《五興樓》、《君臣斗》等,都體現了自身的藝術特點。他不僅是知名的前輩演員,也是相聲藝術的組織者與教師,晚年曾主持天津東興市場連興茶社的相聲大會,通過言傳身帶,造就不少人才,如馬三立、高桂清、郭榮起、劉寶瑞、趙佩茹、孫少林等均曾在那裡學藝實習。馬德祿擅長白沙撒字,能在地上撒雙鉤的「福祿壽喜」、「招財進寶」、「黃金萬兩」等。
全國「大腕」級相聲名家來濟南演出人數眾多,除馬三立、常寶堃、劉寶瑞、侯寶林等外,還有一位鮮為人知的相聲名師李德鍚,是他將相聲藝術最早傳入濟南。
李德鍚,相聲藝人,北京人。原名李佩亭,綽號「萬人迷」.自幼隨父李廣義在北京天橋學藝幼年從祖父萬人迷李廣義學說相聲,人稱「小萬人迷」,祖父逝世後承藝名為「萬人迷」。十歲時拜恩緒(後改名恩培)為師,以「小孩哏」在聽眾中享有聲譽。十五歲拜徐有祿為師,在單口表演方面頗受教益,後又拜桂禎(藝名富有根)為師,學到一些文字游戲內容的段子。21歲時他名聲大振,曾贏得「笑話大王」、「滑稽大王」等綽號,被同行敬列「相聲八德」之一。清光緒二十八年起在天橋市場爽心園前邊撂地演出,後進入四海昇平等雜耍園子演出,漸漸紅遍京城。光緒三十二年肅親王善耆任九門提督後,下令禁止相聲演出,李德鍚流浪到保定等地獻藝。清宣統二年(1910)善耆離任後才回到北京。民國初年,李德鍚在北京石頭胡同四海昇平茶社演出時。後因得罪袁世凱被攆出北京,去天津演出,並在那裡沾染上賭博惡習。欠賭債,他只好擠出時間重新撂地演出,掙錢彌補虧空。後來奉系軍閥張宗昌常讓他出堂會,他才不再撂地。之後輾轉天津、上海、沈陽、濟南、開封等地演出,時人譽之為「相聲大王」,與其他七位「德」字輩著名相聲藝人並稱「相聲八德」。
民國十五年冬天,李德鍚往沈陽演出,一病不起,竟倒斃在小河沿一個壕溝里。沈陽的親友們為他下葬時雪飛風吼,相聲藝人朱鳳岐主祭,所誦祭文詩雲:「風神爺吹起喇叭,七仙女天上散花,眾親友前來送行,罕王爺派人接他。」送葬者莫不潸然淚下。
他有四句定場詩自贊說:「滑稽昔說東方朔,後世遺傳賈鳧西,由清末迨及民國,稱王唯我萬人迷。」「萬人迷」來濟獻藝時在1920年前後,最初在趵突泉邊的「望鶴亭」茶社演出。此人相貌古怪,高身闊臉,大眼高鼻,嘴唇外噘。他擅長單口相聲,其表演特點為「不笑場」,觀眾們被逗得前仰後合,他卻面孔呆板,若無其事一般,故享「冷麵滑稽」之口碑。據濟南相聲前輩黃景利講,「萬人迷」在望鶴亭演出,上台後愣怔怔毫無表情地看觀眾許久,直將觀眾看得大笑不止,他這才開始表演。「萬人迷」語言風趣,口才極佳,他不僅會的節目多,且極善當場抓哏,所表演的段子多是針砭時弊、諷刺封建制度之內容。
「萬人迷」在濟南很受各屆人士歡迎。那時,奉系軍閥張宗昌早在天津時就聽過「萬人迷」的相聲,對他持有較高評價。聽說「萬人迷」正在濟南演出,張宗昌忙派人將他邀至府上演堂會。幾段演罷,張宗昌大喜,竟將打麻將剛贏的千枚大洋一子不留全部賞給「萬人迷」。
焦德海(1878~1935)是徐有祿的徒弟。他深得師傅的藝術精髓,從單口相聲發展成對口相聲。他對相聲藝術的發展有很大貢獻。他人長得精瘦,細長挑,剃光頭,臉上皮包骨、骨頂皮。他說相聲不使怪臉,沒有誇張表情,可是甭管什幺段子,從他嘴裡說出來,觀眾都忍不住要笑。他說的段子主要是自己編的,他的許多徒弟後來成了名家.
中國相聲藝人。北京人。幼年時學唱竹板書,後改行說相聲,拜徐有祿、魏昆志為師。與萬人迷合作,在京、津一帶演出,還與劉寶全、白雲鵬、德壽山等名家同台獻藝。他善於吸取各家之長,在相聲內 容及 語言凈化等方面多有貢獻。(他的相聲藝術特色是活路寬,能說近200段傳統相聲 。代表作有《打白朗》、《財迷回家》、《老老年》(等對口相聲,還有《五人義》、《吃餃子》、《假行家》等單口相聲。有的段子曾錄制唱片。( 為他捧哏的以劉德智最佳。弟子有張壽臣、常連安等10餘人。
裕德隆
德字輩大師兄,藝名「瞪眼玉子」,師從富有根.
周德山
又名瑞山,藝名「周蛤蟆」,師從范有緣(馬三立的師父),經常在天津一帶說相聲;在周蛤蟆之前, 相聲是撂地攤兒賣藝的營生,是周蛤蟆把相聲帶進了劇場,這是相聲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李德祥
師從恩緒(馬壽岩的師父).
張德全
藝名張麻子,師承恩緒,常與李德鍚同台表演,互為捧逗,有張諧李庄之稱!
「八德」尚未形成突出的個人風格。只是根據他們的功底和擅長,略有不同的拿手節日。而這些節目依然具有傳承、變異、集體、口頭的特點,不僅為大家所共有,也常常因人而異。「八德」的共同特點是會的多,使得活多。一個演員至少會幾十段,甚至上百段。「八德」是京津相聲界耕雲播雨的開拓者,是相聲初興時期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