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十三陵石牌坊是什麼材質的牌樓
十三陵石牌坊是漢白玉石材質的牌樓。明代北京十三陵神道前的石牌坊,位於十三陵陵區的最南端,它建置於明代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全部由漢白玉石材料雕制而成,潔白晶瑩。牌坊為五間六柱十一樓形式,高達14m,寬度將近29m,是我國現存最大的古代石牌坊。
2. 明十三陵攻略
明十三陵現在開放的景點有定陵、長陵、昭陵、神路,具體票價如下(旺季時間為每年4月1日至10月31日,淡季為當年11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
聯票:包括這四個景點,旺季成人票130元,半價票65元;
定陵:旺季成人票60元,半價票30元;淡季成人票40元;
長陵:旺季成人票45元,半價票22元;淡季成人票30元;
昭陵:旺季成人票30元,半價票15元,淡季成人票20元;
神路:旺季成人票30元,半價票15元;淡季成人票20元。
十三陵有「地上看長陵,地下看定陵」之說,長陵是永樂皇帝的陵墓,最值得一看的是祾恩殿的金絲楠木;定陵是萬曆皇帝的陵寢,主要看的是地下宮殿,也就是地宮,裡面可參觀一些文物。
游十三陵最好自駕,上午看長陵和神路,下午看定陵,(昭陵可看可不看),玩這三個景點可以買聯票。中午可以在附近吃特色宴,如康陵春餅宴。
(2)北京十三陵神道那房子叫什麼擴展閱讀:
明十三陵,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明十三陵坐落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總面積一百二十餘平方公里,距離天安門約五十公里。十三陵地處東、西、北三面環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區周圍群山環抱,中部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
自永樂七年(1409)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後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後、二位太子、三十餘名妃嬪、兩位太監。截止2011年,已開放景點有長陵、定陵、昭陵、神路。
名稱由來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於南京,死後葬於南京鍾山之陽稱「明孝陵」。第二帝朱允炆(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難」(為皇帝解除危難)為名發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終。有人說出家當了和尚,總之是下落不明(這在明朝歷史上是一個懸案),所以沒有陵墓。
第七帝朱祁鈺,因其兄英宗皇帝朱祁鎮被瓦剌所俘,宮中無主,在太後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後英宗被放回,在心腹黨羽的策劃下,搞了一場「奪門之變」,英宗復辟,又坐了皇帝。朱祁鈺被害死,英宗不承認他是皇帝,將其在天壽山區域內修建的陵墓也給搗毀了。
而以「王」的身份將他葬於北京西郊玉泉山。這樣,明朝十六帝有兩位葬在別處,一位下落不明,其餘十三位都葬在天壽山,所以稱「明十三陵」。
參考資料:明十三陵-網路
3. 明十三陵的神路
明十三陵神路是由石牌坊、大紅門、碑樓、石像生、龍鳳門等組成的。
碑亭位於神道中央,是一座歇山重檐、四齣翹角的高大方形亭樓,為長陵所建。亭內豎有龍首龜趺石碑一塊,高6米多。上題大明長陵神功聖德碑,碑文長達3500多字,是明仁宗朱高熾撰文,明初著名書法家程南雲所書。碑東側是清廷修明陵的花費記錄。西側是嘉慶帝論述明代滅亡的原因。 碑亭四隅立有4根白石華表,其頂部均蹲有一隻異獸,名為望天犭孔。華表和碑亭相互映襯,顯得十分莊重渾厚。在碑亭東側,原建有行宮,為帝後前來祀陵時的更衣處,現已無存。
石雕群是陵前放置的石雕人、獸,古稱石像生(石人又稱翁仲)。從碑亭北的兩根六角形的石柱起,至龍鳳門止的千米神道兩旁,整齊地排列著24隻石獸和12個石人,造型生動,雕刻精細,深為遊人所喜愛。其數量之多,形體之大,雕琢之精,保存之好,是古代陵園中罕見的。 石獸共分6種,每種4隻,均呈兩立兩跪狀。將它們陳列於此,賦有一定含義。 石人分勛臣、文臣和武臣,各4尊,為皇帝生前的近身侍臣,均為拱手執笏的立像,威武而虔誠。在皇陵中設置這種石像生,早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漢時期就有了。主要起裝飾點綴作用,以象徵皇帝生前的儀威,表示皇帝死後在陰間也擁有文武百官及各種牲畜可供驅使,仍可主宰一切。
欞星門又叫龍風門。由四根石柱構成三個門洞,門柱類似華表,柱上有雲板、異獸。在三個門額枋上的中央部分,還分別飾有一顆石雕火珠,因而該門又稱「火焰牌坊」。龍鳳門西北側,原建有行宮,是帝後祭陵時的歇息之處。,但後來便成了全陵區的主陵道了。該道縱貫陵園南北,全長7公里,沿線設有一系列建築物,錯落有致,蔚為壯觀。
4. 明十三陵有什麼建築特點
明十三陵位於北京昌平縣北十公里天壽山南麓,從明成祖朱棣選為陵址開始,一直到明朝滅亡,歷經二百餘年,陵園經過不斷修建,成為一座規模宏大、建築完美的明代最大的陵墓建築群。陵區東、西、北三面群山聳立,重巒疊嶂,如拱似屏,南面為蟒山、虎峪山相峙扼守,氣勢磅礴的大宮門坐落在兩山之間,為陵區的門戶。整個陵區得天獨厚,雄偉壯觀,范圍約四十多公里。
整個十三陵陵區共用一條神道為引導,以後又在大紅門外約1300米處增建氣勢宏大的石牌坊一座,前推了陵區起點。石牌坊為六柱五間十一樓形式。「樓」就是屋頂,五間上各一座,各間之間及全坊外側也各一座,大小相間,高低錯落,輪廓豐富,通寬達30米,是中國最大的牌坊。
在十三陵中,明成祖朱棣與徐皇後合葬的長陵規模宏大,氣勢雄偉,布局合理,為中國古代建築史上的傑作。
朱棣是一個頗有建樹的帝王。他曾命翰林院學士解縉等負責召集天下文土三千人,編寫了舉世無雙的《永樂大典》,並親自為此書寫了序。這部舉世空前的大部頭類書,成為研究中國歷史、文學藝術的寶庫。他還派太監鄭和六次下西洋,遍歷亞非大小三十餘國,促進了明朝與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
陵園縱貫南北,由三個院落組成。第一院落從石碑坊到棱恩門。石碑坊位於十三陵神道最南端,為漢白玉雕刻而成,晶瑩光潔,六根大柱排空屹立,上系藍天,下接白雲,遠遠望去猶如天地間浮沉的一朵彩雲,又好似神話傳說中的南天門。
石碑坊北是大紅門,它是陵園的門戶,坐北朝南,共三洞,丹壁黃瓦,單檐歇山頂,庄嚴雄偉,渾厚端莊。黃色的琉璃瓦頂與朱紅色的門牆交相輝映,色彩協調,誘人遐想。
大紅門北面是長陵碑亭,碑亭雖名為亭,體量卻十分巨大,各面達26米,高22米。有一通龍首龜趺石碑,記敘了明成祖一生的經歷,都是歌功頌德之詞,這也是十三陵中唯一有文字可訓的碑亭。碑亭四角各有一個華表,底座和表身浮雕蟠龍紋和流雲紋,叫做「望天吼」,又叫「望君歸」,意思是希望君王不要貪戀深宮,應該走出去了解了解民情,又盼望君王不要在外面流連忘返,早日歸朝,免得國事無人處理。亭北石砌神道長1200米,兩旁相向列石柱、石獸、石人共19對。神道北端以並列的三座石欞星門結束,門間有短牆。自此以北,長陵尚有4公里多再無設置,有如面中空白,以虛代實,更加含蓄。
第二院落是棱恩殿,是「藏衣冠幾杖,起居薦藏物」的地方,也是十三陵中最雄偉的建築。大殿全部建築用珍貴的楠木建造,體量橫長,而且都是白台紅牆朱柱黃瓦,一派皇家氣象,經過五百多年風雨剝蝕,尚未傾斜變形,充分表明了中國古代工匠高超的建築技術。在院庭內外滿植松柏,氣勢蕭森,有很強的紀念性。
第三院落由內紅門與明樓等組成。方城明樓為磚石結構,體量豎高,作城樓形式,與棱恩殿形成鮮明對比。內紅門是棱恩殿和寶城之間的一座門樓,因為接近朱棣的陵墓,所以內紅門的彩繪色調顯得深沉、肅穆,使謁陵的官員走進門內即產生一種誠惶誠恐之感。
長陵建築雄偉、肅穆幽深,以獨特的建築藝術反映了明代初年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一個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