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北京段大運河遺址有哪些
北京段大運河遺址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地方:
高粱閘:位於北京市西直門外,北京展覽館東北側,高梁河上,是元通惠河二十四閘之一,閘與橋合為一體,具有水利和交通功能。
什剎海:位於北京中心城區,包括前海、後海、西海,是元代京杭大運河的終點,是北京運河的水源、水櫃與碼頭,在運河體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玉河故道:位於後海附近,包括澄清上閘(含萬寧橋)、澄清中閘(含東不壓橋),是元代連通海子與通惠河的主要河段,對北京城的漕運、供排水都起著重要作用。
白浮泉遺址:位於北京城北昌平化庄村東龍山東麓,是元郭守敬為引水濟漕,解決大都城的漕運而修建的水利工程,是大運河北端上游水源。
廣源閘:位於海淀區蘇州街萬壽寺東南,是元代水利專家郭守敬主持的白浮引水工程上的一座重要水閘,也是元代以後帝、後們出京遊玩的重要轉船處。
平津閘:位於朝陽區高碑店鄉高碑店村域北側通惠河南岸,分為平津上閘、平津中閘、平津下閘,是元代重要的水利工程。
永通橋及石道碑:永通橋位於通州西通惠河上,是北京四大名橋之一,造型特殊,為漕運的需要而設計。石道碑共兩塊,分別記錄了雍正和乾隆時期的歷史事件。
張家灣城牆及通運橋:張家灣城牆現存為明代修建的南門東段城垣遺址,通運橋橫跨南護城河上,是明清時期重要的交通要道。
南新倉:位於東城區東四街道,是明清儲糧倉庫之一,現保留古倉廒9座,是研究古代倉儲制度的重要實物資料。
通惠河通州段:是中國大運河最北方的河段,是漕船經由通州向北京漕運的主要通道,現部分河道已改為北京城市景觀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