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新中國為什麼定都北京
擴展閱讀
天津家校通軟體怎麼樣 2025-07-02 19:02:37

新中國為什麼定都北京

發布時間: 2022-04-19 03:50:26

Ⅰ 新中國為什麼要定都北京

一個國家的首都位置是由它的地理位置決定的,而且這個還有科學依據,不是你想怎麼樣就怎麼樣,腦子抽風哪定都就是哪……
當年朱元璋就曾經腦子抽風,想把都城定在鳳陽,當時還遷了很多富戶到鳳陽去,想等那繁華瞭然後再遷都,結果……可把那幾萬富戶給坑慘了,家道中落……
看過探索紀錄片,人類我們的故事,這個電視嗎?人類確定都城,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就是都城到各個邊境線的距離,必須是最快交通工具的14天路程以內。如果超過了這個距離,中央對地方就會失去控制,就會造反!比如當年的蒙古帝國,為什麼會分裂成幾個國家?因為他超過了這個極限!隋朝大運河建好之前,中國北方政權對南方一直缺少強有力的控制力,直到運河建成,才算連成一體。
為什麼印第安國家很少了大帝國?因為他們沒有馬,所有14天是人類步行的距離……能大才有鬼了,而西歐人登陸美洲,帶來了馬匹後,印第安人在短時期也建立了一些大帝國……
其實如果你仔細看過中國東部地區的走勢就看的出來,中國整個華北平原呈一個倒置的喇叭裝,如果南方軍隊北伐,需要一路從長江一直打到北京,長達數千公里的戰線,可以讓任何北伐軍隊絕望……就像當年的太平天國北伐軍,從南京打到北京,拚死拼活到了北京門口,全軍覆沒了。
而反過來呢?從北往南,整個長江沿岸防線太長,一點突破。全線潰敗。所以我們整個漢族的主要集聚地,其實就是個倒立的T字行。這種地形對南方來說,是太不利了,而這個喇叭口的頂端,就是燕雲十六州,卡住關口的,就是北京城。北京往東卡住山海關,北面燕雲十六州能做屏障,南面就是漢族的華北平原農耕區,西面蒙古草原,這里不僅四通八達,而且是防守的最前線,再加上渤海海口,基本算半個臨海城市,位置實在是太重要了……

Ⅱ 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什麼定都北京

主要還是出於國防戰略方面問題的考慮,東北亞,西北亞方面始終是我國歷史上遭外寇入侵的重要路徑,新中國最需要的是穩定和國防安全,直到今日,這也是國家大計中的重中之重,沒有了安定和安全,一切建設都無法正常進行。而北京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環境非常適合這個需要。當時有2個方案,南京或者北京,我黨英明地選擇了北京,歷史證明這個選擇是正確的,對於充分依託東北工業區,西北華北資源產區,鞏固邊疆起到了明顯的作用。60年來,北京人民,天津人民,河北人民為堅持此保國安邦的英明決策做出了重大貢獻。
另外我找到一篇論述這個過程的文章,你參考一下吧。

Ⅲ 新中國為何建都北京

北京地理位置極其重要,自古以來是得北京者得天下。她是北進中原的門戶,北京南控中原,北控東北重工業基地(解放後黨中央做出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決定,而東北在日本的十幾年經營下具有了一定得重工業基礎)。而且北京距離盟國蘇聯比較近,在發生重大變故後容易的到蘇聯的支持 在戰爭中,國內的大城市大都被炸成了廢墟,而北京是和平解放的,城內基礎建築保存比較完好 近一千年來,北京一直是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全國人民對北京的向心力很強 新中國成立時,南方的敵人還沒有完全肅清,如果定都西北糧食,交通成問題;定都中原就無法有效的控制東北;北京的鐵路交通在當時算是很好的,而且北京所在地就是自古以來兵家必爭之地—幽雲十六州,土地很肥沃,是重要的糧食產區。無疑北京是當時建都最理想之地。

Ⅳ 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什麼定都北京

中華人民共和國定都北京終歸三大背景原因:出於政治上的考慮,是改北平為北京最主要的動因;從歷史上考察,以反映與蔣介石政權的根本區別;毛澤東尊重大多數人民群眾和民主人士的意見。

  1. 出於政治上的考慮,是改北平為北京最主要的動因

毛澤東曾在1948年九月會議上指出,對徹底推翻國民黨政府之後,我們要建立的,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各級政權要加上「人民」二字,如人民政府,人民解放軍,人民法院等,以說明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與蔣介石獨裁專制的國家政權有根本不同。

毛澤東明確地講過:「蔣介石的政權基礎是官僚資本,因此他定都南京。我們的政權基礎是人民群眾,因此我們定都北平」。把北平改為北京,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北京與中華民國的首都南京,反映出兩種不同政權的根本對立。

毛澤東曾在1948年九月會議上指出,對徹底推翻國民黨政府之後,我們要建立的,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

各級政權要加上「人民」二字,如人民政府,人民解放軍,人民法院等,以說明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與蔣介石獨裁專制的國家政權有根本不同。

毛澤東明確地講過:「蔣介石的政權基礎是官僚資本,因此他定都南京。我們的政權基礎是人民群眾,因此我們定都北平」。把北平改為北京,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北京與中華民國的首都南京,反映出兩種不同政權的根本對立。

2.從歷史上考察,以反映與蔣介石政權的根本區別

毛澤東博古通今,歷史知識淵博,熟悉中國的歷史和北平的歷史。北京在歷史上曾起過統一全國的作用,在近現代歷史上中國革命進程中起過先導作用,1919年偉大的五四運動,使北京成為中國革命的發祥地,北京的名稱自古以來變更的次數很多。

朱元璋平定了北方元朝之後,建都南京,把元大都改為北平。明成祖朱棣稱帝後,由南京遷都北平,才改稱北京。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於4月18日宣布國民政府定都南京。1928年6月28日把北京改名北平。

從1928年至1949年,北京一直稱為北平。我們共產黨要在北平定都,毛澤東從歷史上考察,一定要把北平改為北京,這可以反映出與國民黨政權的根本區別。

3.毛澤東尊重大多數人民群眾和民主人士的意見

雖然有些人主張可以建都北平,但不必將北平改為北京,理由是北平有「北方太平」的寓意,適合定都的本意。然而,人民群眾和許多民主人士都有共同的想法,應當改名。

新政協會議是代表全國人民意志的會議,是以完全民主的方式討論決定重大問題的。因此,毛澤東為首的中共領導人具有民主精神,把北平改為北京,這與蔣介石的獨裁專橫有根本不同。

總之,改北平為北京,雖一字之差,但是既反映出毛澤東具有挑戰意識、創造精神和堅定自信的偉人性格,更表現出國共兩黨兩種政權的根本區別。

(4)新中國為什麼定都北京擴展閱讀:

在北平成立中央政府也是當時許多民主人士共同的想法。新中國第一任北京市市長葉劍英在七屆二中全會期間向毛澤東匯報了北平和平解放的情形。

葉劍英講,很多民主人士來信來電給我們,表示他們堅決擁護共產黨,要與共產黨更好地合作,並希望共產黨在北平成立全國性政府。

毛澤東聽後微笑著說,看來這些民主人士還不知道我們己經在七屆二中全會上把北平定為首都了,慢慢他們就會知道的,但是要最後決定還得開政協會議。

1945年8月15日,蘇聯紅軍和東北抗日聯軍一舉解放哈爾濱。哈爾濱成為了中國共產黨最早控制的大城市,成為中共中央東北局、東北行政委員會所在地。

考慮到哈爾濱是當時全國最安全的大城市, 與蘇聯最近, 便於取得蘇聯的支援和幫助, 毛澤東和中共中央特地批准其為特別市, 准備在這里宣布建立新中國。但是哈爾濱畢竟遠隔千山萬水, 轉移過去很不容易,因此准備工作一直在加緊進行。

但不久,東北戰局發生劇烈變化, 國民黨在美國支持下瘋狂地向東北增兵, 搶占交通要道。東北成為國共爭奪最激烈的地區之一。

之後,解放戰爭如火如荼,中共中央的主要精力都在軍事指揮上,暫時無暇考慮未來定都的問題。隨著三大戰役勝利,大半個中國獲得解放,毛澤東認為不必再考慮去哈爾濱宣布新中國的誕生了。

Ⅳ 為什麼在新中國成立時,會把首都定在北京

因為北京扼守著東北和關內的咽喉地帶,戰略位置極其重要。而且距離蘇聯和蒙古比較近,無戰爭之憂慮。另外距離最近的幾個朝代元明清都是把北京作為首都,老百姓也習慣接受,歷史沉澱也足夠。

Ⅵ 中國首都為什麼選擇北京

王稼祥的遠見卓識使毛澤東下決心定都北平。

1949年1月,東北局城市工作部部長王稼祥,赴西柏坡參加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並去看望了毛澤東。

王稼祥分析認為:

1、我國首都最理想的地點應選在北平。北平位於沿海地區,屬於經濟發達圈內,而且扼守連結東北與關內的咽喉地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可謂今日中國的命脈之所在。

2、北平又鄰近蘇聯和蒙古,無戰爭之憂,雖然離海較近,但渤海是中國內海,有遼寧、山東兩個半島拱衛,從戰略上看也比較安全,一旦國際上有事,不至立即使京師震動。

3、北平是明清兩代的帝都,從人民群眾的心理上也樂於接受。

毛澤東非常贊同王稼祥的分析,並認為:「將首都就定在北平。蔣介石的國都在南京,他的基礎是江浙資本家。我們要把國都建在北平,我們也要在北平找到我們的基礎,這就是工人階級和廣大的勞動群眾。」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站在天安門城樓上激昂地宣讀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北京,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

(6)新中國為什麼定都北京擴展閱讀: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大地歡聲雷動。毛澤東和朱德兩位偉人一前一後,沿著城樓西側的古磚梯道,最先登上了天安門城樓。當林伯渠宣布開會後,在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樂曲聲中,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員就位。人民領袖毛澤東庄嚴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毛澤東親手按動電鈕,第一面五星紅旗在廣場上冉冉升起。與此同時,代表著54個民族的54門禮炮齊鳴28響,如報春驚雷回盪在天地間,它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英勇奮斗28年,終於取得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後勝利。

升旗之後,毛澤東宣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緊接著舉行了規模浩大的閱兵式和群眾遊行。慶祝活動到晚上9點多鍾結束,但歡樂的人群依然抑制不住內心的興奮。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結束了少數剝削者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歷史,結束了帝國主義奴役中國各族人民的歷史,中國人民從此當家作主成為國家的主人。

這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偉大勝利,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的偉大勝利。中國的歷史開辟了新的紀元。

Ⅶ 為什麼要將北京定為中國的首都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一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都定於北平,即日起北平改名北京。理由如下:

1、國民黨定都南京,主要原因是在政治上和經濟上,便於依賴帝國主義,因為南京靠近上海,而上海是帝國主義和買辦資產階級剝削中國人民的中心城市。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人民自己的國家,它依靠的是中國人民,自不一定要建都南京了。

2、北平為中國的首都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在政治上,北平位於華北老解放區內,人民力量雄厚,規模弘偉,文物集中,是世界上有名的歷史的大都市之一,且自五四以來,這里就是新文化思想的搖籃。

3、地理上,北平位於一個大平原之中,將來有足夠的擴充的餘地,在交通上是四通八達,有平沈、平綏、平漢、平滬等鐵路干線,連絡全國各地。

從各種條件看,北平實具備現代大國首都的各種資格。因此提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應以北平為首都,並改名為北京。

(7)新中國為什麼定都北京擴展閱讀:

定都北京經過:

1949年3月23日上午,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率中共中央機關離開西柏坡。

25日凌晨6時,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乘專列抵達清華園火車站,下午赴西苑機場閱兵,受到各界民主人士的熱烈歡迎。

6月15日,中國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在北平召開。次日,周恩來主持籌備會常委會第一次會議,會議決定在常委會領導下設立六個小組。

其中第六小組的任務是研究草擬國旗、國徽、國歌、紀年、國都等方案,組長是中國著名教育家、中國民主促進會負責人馬敘倫,副組長是北平軍管會主任葉劍英,不久又增加沈雁冰任副組長,組員有張奚若、田漢、馬寅初、郭沫若、廖承志等16人。

經過4次討論,第六小組於9月14日一致提出建都北平,改名為北京。

Ⅷ 1949年新中國選首都:有11座城市入選,為何最終選擇了北京

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並且是唯一存續至今的文明古國,有著5000年悠久燦爛的歷史,誕生了許多大大小小的國家,因而也出現了許多都城,而其中有些城市因為被多個朝代作為都城,因此也就被稱為「文明古都」。

因此,綜合了各種因素,採納了各方意見,考察了各種民心民情之後,這才最後選定了北京成為我國的首都。首都從來是一個國家的象徵,是一個國家的核心,如今北京已經是一個兼備現代化與歷史感的大型城市,無愧於「首都」二字。

Ⅸ 為什麼中國首都定在北京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表決《國旗、國都、紀年、國歌決議草案》前,沈雁冰匯報了第六小組的研究討論意見,提出了定都北平的理由:

「國民黨反動派過去定都南京,主要原因是在政治上和經濟上,便於依賴帝國主義,因為南京靠近上海,而上海是帝國主義和買辦資產階級剝削中國人民的中心城市。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人民自己的國家,它依靠的是中國人民,自不一定要建都南京了。

北平為中國的首都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在政治上,北平位於華北老解放區內,人民力量雄厚,規模弘偉,文物集中,是世界上有名的歷史的大都市之一,且自五四以來,這里就是新文化思想的搖籃。

此外,在地理上,北平位於一個大平原之中,將來有足夠的擴充的餘地,在交通上是四通八達,有平沈、平綏、平漢、平滬等鐵路干線,連絡全國各地。總之從各種條件看,北平實具備現代大國首都的各種資格。因此,我們提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應以北平為首都,並改名為北京。」

當晚電台播出這一振奮人心的消息後,北京城鞭炮齊鳴,熱烈慶賀。

(9)新中國為什麼定都北京擴展閱讀

名字由來

北京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大致算起來有二十多個別稱。

燕都,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商以後,在堯封帝,此後在蘇城建都,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

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京城,京城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後,也多將其稱為京城。

南京,遼太宗會同元年(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

大都,元代以金的離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新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改稱大都,俗稱元大都。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掉元朝後,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將元大都改稱北平。

北京,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後,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並准備遷都城於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

京師,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

京兆,民國二年(1913年)廢順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隸中央,其范圍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區,民國十七年廢京兆地方,改北京為北平。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首都

Ⅹ 新中國建國後為什麼定都北京而不是南京或者南方的城市

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討論定都問題時,把上海、南京、北京、哈爾濱、延安這幾個城市都考慮在內,但經過權衡利弊,新中國最終選擇北京作為首都。

具體原因如下:

1、北京與哈爾濱相比,比較靠近蘇聯,從政治上也是穩定的,北京的工業基礎也很雄厚,經濟上也是說得過去的。

2、北京和平解放,在戰爭期間沒有受到任何的軍事打擊,無論是文物還是現代建築都得以保全,在重建方面可以節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3、北京地理位置佳,它西擁太行,北枕燕山,東濱渤海,南面敞向華北大平原。這處天造地設、酷似海灣的小平原向來被人們稱作北京灣

4、北京位於沿海地區,屬於經濟發達的地方,地處連接東北、華北的咽喉地帶,戰略地位重要,是今日中國的命脈所在。